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教师培训冲突的深度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 参与教师培训的主体各方价值观的差异、心理对立和利益分歧等牵涉到的培训问题多面又复杂,尤其是教师的现有状态和发展需求各有不同,因而教师培训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就在所难免。教师培训中的冲突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面作用,其表现复杂多样。只有触及到“冲突”这个培训的切入点并促进其转化,有效的培训才不是空谈。
教师培训有如圆桌吃饭,不论菜肴多么可口,品尝的人总有一些不满足,要么口味不对,要么数量不足,再高明的厨师也难免众口难调。参与教师培训主体各方价值观的差异、心理对立和利益分歧等牵涉培训的问题多面又复杂,尤其是教师的现有状态和发展需求各有不同,因而教师培训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就在所难免。教师培训中的冲突是对教师培训的有力冲击,是对教师培训工作问题的深度反映。
一、教师培训冲突的作用
教师培训冲突的投射作用,不仅影响教师对培训活动的参与,也干扰了教师的日常生活,影响了整个教师培训活动的质量、进程。冲突往往把培训中最坏的一面展示出来,但冲突并不总是破坏性的。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冲突是“思想的碰撞”、“创造的压力”和“发展的契机”;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冲突永远是不和谐的,应该尽快化解,冲突常与“矛盾”、“紧张”、“冲动”、“令人不安”相联系。
1.积极作用
冲突的发生可以促使我们有效反思教师的培训,是教师培训的稳定性与变更性的动力,可以调整培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引发培训各方面变更从而起到推动作用,是教师培训活动成熟、成长的过程。对于培训者来说,承认冲突的体验及带来的打击,表明培训者还保持着一定的职业敏感性。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培训冲突大多产生于新问题、新情境之中,冲突的化解过程就是不断产生新思想、新思维、新行为、新冲突的过程,冲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其积极作用在于,第一,提出问题。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经常产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疑惑”,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教学的低效或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习以为常而变得麻木。有效的培训可以唤醒、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以冲突现象的追问为支点提出“自己的问题”,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经常“有问题”的教师。第二,消融问题。教师培训的场所是各种经验的聚集地,是储存教育实践智慧的银行。冲突的产生使教师批判地思考自己所做的工作,并且关注工作的改进。培训理论的“实用化”与教师实践的“技术化”,体现了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功能和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检验功能。教师的知识、方法、技巧和职业情感问题的解决要创新,就必须突破规则,向规则挑战,要努力保持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使职业倦怠的教师激情重生。因为有研究表明,遭受职业挫折的教师可以从培训中获益。第三,孵化问题。问题的孵化和生息是教师参与培训的有效动力,教师培训不仅要关注教师短期的行为改进,更应强调教师的长期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新的、长期的计划。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过程,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冲突的事件当中去,从冲突中敏锐地反观当下培训的实然状态,细致地梳理自身教育实践的症结和运行阻滞,从而不断发掘新问题,发展和丰富教师个人的思想宝库。
2.消极作用
首先,限定教师培训的持续开展。我国教师培训强调全员参与,一个讲座、一个报告同时面对各种学科、各种岗位、各种层次的老师。强调从理论入手,通过各种专家报告、各级教研员的讲座,先在教师头脑中建立各种概念,然后教师带着这些概念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有些教师拒绝培训对自己的改变,或用“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等借口敷衍培训。过于规范的学术表达淹没并窒息了教师的思想,逐渐使教师丧失了表达思想的欲望和能力,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而处于时代变革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本应该闪耀智慧的灵光,却因教师普遍“失语”而变为事实上的不可能。第二,诱发教师“习得性无助”的疲劳心理。教师长期受培训中的冲突的困扰,缺少动力和进取心,对培训失去了信任,形成一种极端无助的心理反应,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消极心理。当教师产生了对培训的消极情感,必然降低内心对参与培训的热情,随着培训的进行,教师渐渐变得疲惫而紧张,从而加剧了职业倦怠感,导致情感衰竭、自我感消失、个人成就感缺乏、人与教师角色分离。第三,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培训冲突会造成教师职业信心的丧失,失去进取的动力,并可能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动摇,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甚至造成人员流失。
二、教师培训冲突的现实表现
冲突普遍存在于教师的上岗培训、校本培训、专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全员培训的过程中,其存在的形式可能是有形的或无形的、可能是内部的或外部的、可能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可能是公开的或潜在的、可能是表面的无根据的或深层次的有内在根据的、也可能是对抗性的或非对抗性的。
1.可提供与可支持性的培训资源与高标准培训的冲突
越来越高的教学标准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导致对教师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现行的教师培训中,由于可提供与可支持的培训条件的落后(如培训师资数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缺少或没有教师教育类图书、没有教育实践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基地、教学条件和设备落后、信息不灵)和培训资源的贫乏(如光盘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教师资源的欠缺),与高质量、高标准的培训要求及其教师个体特殊性培训要求的冲突,使教师培训在方法、手段和形式等方面都呈现着单调、呆板的局面,培训者穷于应付,也调动不了广大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与质量。
2.管理者、组织者、培训者、教师之间的冲突
教与学是复杂的过程,教师也是复杂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培训模式或者培训方法适用于所有场合。现有教师培训的运作模式与教师参与培训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加上培训主体间利益不协调从而导致种种冲突的发生。具体表现就是教师的本性需要在培训中得不到满足,由此造成了个人思想和行为种种失范的特征和倾向,加之教师的学习和培训者的教学风格不协调,培训者会时不时体味到一种无能感和负疚感,而培训的组织者、管理者的精心准备往往只换来“费力不讨好”的结果,以至出现了教师培训的所有参与者在达成相同活动目标时采用了完全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的方法的局面,这就使管理者、组织者、培训者、教师在培训的程序、价值取向、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个人教学风格、时空选择、需要等方面产生矛盾,从而造成参与培训主体各方之间的冲突。培训的过程常常会让所有参与者感觉到孤独、焦虑、遭疏远、被埋怨和被辜负。
3.理论模式与操作模式的冲突
教师培训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系统,所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教师培训的理解、操作、实施会有所不同。但不论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教师培训理论所倡导的培训模式都与现实的操作模式有一定的距离,以至产生矛盾与冲突。教师培训试图捍卫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和次序,追求理想化的理论培训模式。但现实中的操作模式所培训的教育理论与教学行为本身就使教师处于认知不协调、行为不统一、态度不一致的困境中,“主义太多使教师没了主意”,这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正如德国诗人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用以贬抑理论而褒扬现实生活,可见理论与实践并非总是协调的。如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总是期望被告之程序化的“怎么做”,希望学到具体的操作模式,想通过完成任务式的教师培训来学习具体的教学方法,或者在培训的交流中获得可以参照的教学经验,沿此操作模式进行培训,教师就成了“技术员或教学机器”。事实上,预设的培训理论和技术化的操作指导都忽视了教师自我建构的主体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内容的动态生成。
4.教育改革大趋势与自我防卫心理的冲突
教师培训的愿景必然要涉及变化,由于变化存在威胁的因素,因此许多教师宁愿呆在某些在外人看来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环境中,而不愿忍受由于采取行动造成的心理上的紊乱。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存在这样一些教师,学习新的行为或思想是如此的不安以至于他们仍愿意停留在某些从长远来看对他们极为有害的环境中,依赖和延续传统的观念,坚持“我们这儿就是这样做的”的态度。不变的程序、习惯性的做法和熟悉的事物,作为许多教师职业生涯的主题,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所以他们视教师培训为对某些确定性的探索,对某些信仰体系和一整套价值观的探求,以便他们可以一生都采纳和遵守这一切。如教师在培训中接受新思想、新态度或新做法时会随之出现一种回到昨天的令人舒服的确定性之中去的渴望,“前进一步,后退两步”是其重要表现。这种“外控”与“内控”的冲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积极的,就是重新组织,通过重组思想和行为,改变感知或目标的选择以消除冲突;一种是消极的,即舍弃、避开现实冲突,维持原有的规则,用这种方法在短时期内是有效的,但长期下去会造成教师严重的内在偏差,把自己发展成为“边缘人”。
5.培训的成本与培训效益的冲突
我国由于教育资源还不是很丰富,必须走节约型办教育之路。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培训的成本,又要考虑培训的效益。实现低成本与高效益,进行全方位人力资源的开发,已成为当今热门的培训课题之一。而事实上,即使教师培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未必会取得良好效果,因而负面影响随之而来,以至产生冲突。如,不从实际需要出发,随意安排不恰当教师参训,用非所学;吝惜必要的教师培训开支,忽视正常的教师培训;培训管理工作政出多门,多头或重复性的培训;在培训中不能科学地安排培训的有效期,参与培训教师的数量、培训时间与工作重叠而发生工学冲突等等。
6.整齐划一的培训与个性化发展的冲突
教师培训的意图在于造成平稳运转的教育系统,其培训的原则应尊重教师的个性需求,符合教师的希望和目标,诱发教师的感知,才能干扰和控制教师的行为,才不至于使教师产生内心偏差,才会使教师形成积极的回应态度。而“到统一地点、在统一时间、用统一内容、实施统一培训”的方式,培训者和教师缺乏共同的实践基础和话语基础,经常出现培训者所讲的和教师想听的不一致的情形。由于专家不了解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对之缺乏切身的体验和感悟,所以专家的理论很难击中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要害,经常是无关痛痒和大而空的,很难真正与中小学教师已有的个人想法、体会、认识和见解相印证或对接。中小学教师对专家阐述的理论往往持怀疑态度,有时甚至得出原来专家也是外行的结论,这种整齐划一的培训活动和教师个性化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教师对课改理念已经了解很多,需要在实践中内化理念,把理念变成教学实践,许多培训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所以教师对培训有抵触情绪。
对教师培训有更多的期望是正常的,但培训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教师培训中要找准提高培训质量的切入点——冲突,并明确教师培训中冲突的作用和各种现实表现,努力消解、转化各种矛盾和冲突,为此,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一是理顺各种培训关系,尤其是培训者和被训者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形成一种尊重个性、承认差异、相互欣赏的氛围,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师成长的培训“软环境”,建立一个可扩展的培训系统,建构一种尊重和信任的培训文化,求同存异,共享行动策略,寻求培训者和教师共同接受的合作方案。二是树立反思与批判的意识,特别关注培训中问题解决的诸方面的缺陷,认清培训的盲点和培训偏向,查找培训中的漏洞,要关注具体学校、具体个人、具体地区,进行聚类分析,考察现实的培训规则与原则,理解培训的政策,重建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培训的再生产能力。三是在教师的人格培训、技能培训、知识培训中,努力突破培训冲突的瓶颈,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新秩序,不断提升冲突转化的智慧,使培训活动成为培训参与者应付生存环境的、能动的、社会化的活动。四是努力化解公式化培训程序,在适应与创新中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尤其是要创新的利用和发挥各种优质培训资源的效能,做到认真开发,精心策划,有序组织,合理安排,努力提升教师培训效能。总之,在教师培训中,要使培训主体各方找到自身“最追求最想要的东西”、“最想回避的东西”和“最希望实现的目标”,只有触及到这一层,有效的培训才不是空谈。
参考文献
[1] 吴振利,刘国权.叙事研究与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J] .教育评论,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