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汽车自信心新源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汽车自信心新源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年销售超过20万辆,单车价格11.2万元,上汽乘用车创下自主品牌发展历程中的最快纪录和最高含金量。它意味着什么?

ABR记者贾可

过去的这一年,虽然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还是在下行道上,但是形势令人惊奇地没有恶化。

2012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48.50万辆,同比增长6.10%,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85%,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38个百分点。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上述数据中,中国品牌轿车共销售304.96万辆,同比增长3.51%,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8.38%,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72个百分点。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两个市场占有率下降幅度微小本身就已经说明,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并非不堪一击。而类似长城、上汽乘用车、吉利、北京汽车包括东风风神等企业逆势增长本身更说明我们还有能力反戈一击。

虽然数字是枯燥的,但如果再仔细研读上汽乘用车的相关销售数据,我们会得到更大的启发。

2012年上汽乘用车旗下荣威和MG双品牌销量突破20万辆,达到了200017辆,同比增长23.5%,旗下荣威、MG品牌累计销售量分别为127527辆和72490辆,同比增长率达11.9%和51%。

上汽乘用车年整车产销量超过20万辆,双双创下历史新高的增长数据背后,还隐含着更重要的数据――销售额200亿元,平均单车售价达11.2万元。

如果将这些数据再同汽车行业的历史数据来对比的话,它们说明了什么?

其一,完成20万辆的年销量,自主品牌车企通常需要7到8年时间,而主流合资车企也通常需要5年以上,部分合资企业甚至需要十几年。从2007年上市到2012年,上汽仅仅用了短短5年半的时间。至此,上汽乘用车累计销售量达66.7万辆。对于汽车行业而言,20万辆的年销量不仅是一个心理上的整数关口,更是汽车品牌稳健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

其二,一些自主品牌销量超过20万辆时,均价在5万元左右,含金量低,目标市场处于中低端市场层级;上汽均价为11.2万元,处于中高端市场层级,可以与合资品牌直接竞争。上汽各款主销产品的价格,都与同级别主流合资品牌的产品大致持平,为自主品牌车企中最高。

一言以蔽之,上汽乘用车在打造“中国汽车行业最具成长性”企业的过程中,创下自主品牌发展历程中的最快纪录、最高含金量。它在品牌塑造、双品牌的知名度、品牌溢价能力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第三方调研显示,荣威品牌知名度在2011年已经提升到93.4%,MG也迅速提升到84.4%。从品牌熟悉度来看,荣威品牌在2011年达到65.3%,MG达到50.7%。(前者是经提示知名度,后者是未经提示知名度。)而在品牌溢价能力上,荣威基本稳定在中游水平,明显领先于其他自主品牌,与标致、雪铁龙、现代等部分合资企业品牌相当。

现在,调查数据显示,经过5年半的投入和建设,双品牌溢价能力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相对于几乎所有的自主品牌,双品牌已经具有5%以上的品牌溢价,即使与部分合资品牌相比,双品牌也开始具有3%左右的品牌溢价。

上汽乘用车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宣称,目前,荣威和MG双品牌已经进入品牌熟悉度和美誉度的培育期,成为主流消费者的购买考虑品牌,已经成为主流合资品牌的重点关注对象。已经跻身于中国汽车行业最具成长性的企业。

这实在是弥足珍贵的。上海汽车副总裁、上汽乘用车总经理陈志鑫将这种成功归结于他们自始坚持“高起点、国际化、跨越式”的道路,以“差异化优势”、“世界为我所用”的竞争抓手,创新打造具备“核心竞争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的中高端自主品牌的精神。

他认为,战略决定路径选择,路径决定成败得失。上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思路,摒弃了一些厂商以低价攻战市场的习惯模式,以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以及出色的性价比,追求更好更快地发展。

如果将这句话翻译过来,上汽乘用车取得当下成就的原因,实质就是很大程度上满足了2012年9月15日出版的《汽车商业评论》杂志封面文章所提出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能挺起腰杆的10个理由。我们认为,现在上汽乘用车的阶段性成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这些理由。

第一条理由,过往10多年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中国自主品牌的成功,同时证明了它们强大的生存能力、变革意识和商业智慧。

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自主品牌从政策、技术、生产、渠道、资金等多个方面都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阻扰和打击,然而自主品牌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过程中获得升级和进化,并开始思考如何改进缺点,如何在更好地生存下去。

而上汽则自成立自主品牌的乘用车公司开始,就审时度势,选择了与其他自主品牌不同的发展路径――始终遵循“高起点、国际化、跨越式”的发展战略,一直致力于打造中高端的自主品牌,不断提升品牌溢价,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企业和品牌建设之路。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上汽的这种变革意识和商业智慧几乎与生俱来,或许其基因可以追溯到上海人传统的商业文明中去。

第二条理由,全球汽车业变局和合资发展至今,导致汽车业的技术、人才甚至资金远比以往丰富,自主品牌有更多外力可借。

实际上,上汽之所以敢走“高起点、国际化、跨越式”的发展战略还在于其有多年与跨国公司合资生产和销售汽车的经历,拥有较高的宏观视野和可供使用的优秀人才。随着跨国收购成功,它更加主动地吸取全球优秀汽车人才。

由此,它才能够建立起“中国主导、全球联动”的上海、英国、南京三地技术中心协同运营的创新研发体系,迅速拥有世界级的制造水平、成熟的采购供应体系,以及较高的营销水平。

第三条理由,中国自主品牌提升品质的速度和能力已经显现。毋庸讳言,上汽乘用车在高起点上发展自主品牌汽车,但在产品造型和品质上也并非一挥而就,但是它经过调整和完善,迅速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在造型设计上,以荣威950/MG5为代表的“二代产品,”进一步明晰两个品牌不同的品牌语言与内涵。荣威950综合产品力尤其是动力表现和静音效果已经超越大多数同级合资品牌产品。而“英伦精品小车”MG3以“大厂造小车”的精湛制造工艺,稳坐A0级精品小车市场前三甲。

第四条理由,先前自主品牌低成本很大一部分建立低质基础上,未来将建立在更科学的管理基础上,性价比优势还将保持。上汽从一开始就避免走低质道路,而是努力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诸多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在走上这条道路时,它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

比如在A0级两厢市场,上汽乘用车MG3,凭借着7mm的精细接缝技术赢得了广泛良好的口碑,稳坐“A0级精品小车前三甲”,超越众多日韩品牌。而在A级乘用车市场,荣威350,跻身“中级车万辆俱乐部”,市场表现赶超众多主流合资品牌竞品,已位居销量榜前茅。

第五条理由,以往对于服务不太重视的自主品牌,在竞争加剧时更有机会打好这张牌,通过服务的力量来提升和巩固自己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毕竟服务不是高精尖技术,中国人有理由能够做好。

上汽乘用车负责营销的副总经理蒋峻说:“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的竞争短板在于品牌认知度。如果沉下心打造中国汽车服务标杆,未来将会有更多消费者真正接受上汽自主品牌。”

上汽乘用车 2011年8月推出创新型服务产品“宅捷修”品牌,建立了国内汽车市场售后服务的新标杆。从“到家式”的服务方式和50项的服务内容,经两次升级,服务内容增加至80项、全国299站网点到家平台正式启动。

蒋峻告诉记者,“宅捷修”颠覆了国内行业售后服务的常规,这种“上门式”主动服务模式超前,对标豪华汽车,迄今已累计服务近5000次,满意率99%。

第六条理由,先前自主品牌普遍不重视塑造品牌,在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上普遍投入较少,品牌塑造有空间。

上汽荣威诞生之初的品牌树立可谓一个成功范例。(参见《汽车商业评论》2007年12月号封面故事《不可复制之事》)在收购MG罗孚技术的基础上,推出中高端自主品牌产品,在品质差不多能够与外敌抗衡的基础上,大打品牌战。2006年开始的这场战争让荣威赢得了完全区别于普通自主品牌的风采。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荣威350、550的产品价格都与同级别合资品牌产品的价格相仿。最近这两年来,随着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上汽乘用车在营销推广的手段和投入上再一次加大力量。

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合资公司已经逐渐摸透自主品牌的供应链,他们在本土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不仅他们天然具有品牌的相对优势,而且在品牌推广力度上更是远超自主品牌。显然,中国自主品牌最终得救除了在其他方面赶上合资品牌以外,品牌塑造这种创意工业的能力,自主品牌也必须跟上。

2012年,上汽乘用车“有章有法,有的放矢”营销创新胜过不少合资企业。比如荣威W5的“丈量”活动不仅以担当精神引发消费者爱国热情,“硬汉四驱”形象更是深刻于心。而9・18当天荣威W5策划的一系列“爱国”广告,不仅得到了温总理的认可,同时也成为网络营销的经典案例。

第七条理由,传统汽车技术相对已经成熟,现在汽车业的很多新技术更多体现在汽车电子产品上。在这方面,中国车企突破难度不大。而合资品牌汽车在这方面很难迅速采用最新技术,并且往往从高端产品开始,自主品牌则可能打破这一规矩并引领潮流。

研发体系建立和成熟后,自主品牌开始在一些独有甚至创新技术上有所作为。这是自主品牌实现超越的机会之一。

2008年6月19日,首款集合全球优势资源打造的全新车型――“全时数字中级轿车”荣威550首发,创新性地将大量世界领先数字科技应用到汽车领域,数字化配置上拥有同级别车型中无可比拟的优势。

上汽乘用车全国首创人车语音交互科技iVoka,在人机语音互动的基础上,添加实时路况调整,系统高人性化的服务响应速度,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同时,为消费者解决道路拥堵的开车环境,其超过50%的装机率,突破行业水平。

第八条理由,中国政府对于自主品牌支持力度以往非常之弱,从公务车采购到未来新能源车国产准入,政策天平将偏向自主。这一条对所有自主品牌都几乎一样,但是自主品牌谁做得好,未来谁就会有更大机会。在这点上,上汽乘用车就有一定的优势。荣威950就是这样的作品。

第九条理由,尽管市场增长放缓,尽管限购政策有蔓延之势,但必须承认中国仍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是自主品牌之福。这条理由也是对所有自主品牌一样,但同样对于做得好的自主品牌更为有利,上汽显然有这个条件。

第十条理由,则是全球电动车事态发展不明朗下面掩盖的是国际汽车巨头不愿看到的巨大沉没成本,中国无此忧虑且有更多机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跨国车企在华新能源汽车还未真正量产时,上汽乘用车却动了真格。

2012年11月5日,上汽自主品牌首款纯电动车荣威E50全国上市,并且销售势头很好。陈志鑫说:“我们并不是为了纯电动而纯电动、为了技术而技术,我们的目标还是市场,还是消费者。”

最后,让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世界“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说过,企业必须在差异化和低成本两种基本战略中选择一个,否则就会形成“战略骑墙”。

如果说从前自主品牌汽车多数通过低成本来避免“战略骑墙”,现在则到了非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不可的时候。其实,上汽乘用车一直选择的就是差异化战略,而这家公司之所以能够选择这种差异化道路,在于他们一直强调的“学习、创新”两大能力。

陈志鑫说:“与一线合资企业的销量相比,20万(辆)也许不算什么;对上汽自主品牌来说,20万(辆)是我们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从此进入规模效益的快车道,成为一支推动中国汽车行业改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诚哉斯言。确实20万辆不算什么,但是《汽车商业评论》认为,它已经足够提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自信心,也就是说,上汽乘用车成为了提升中国汽车自信心的新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