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英语多元性评价的反驳效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英语多元性评价的反驳效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语言测试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旨在从语言测试理论出发,论述了多元性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反驳效应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1反拨效应的概念

教育界把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称为反拨效应。后来,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把这一概念引用到应用语言学领域,特指语言测试,尤其是外语测试对相应的教学和学习产生的影响。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的关系是一种“伙伴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测试既为教学服务,又直接影响教学,并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反拨效应,这种反拨效应或有益于教学,或妨碍教学。外语测试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推动正常的外语教学,创造测试良好的反拨效应。

2多元性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

多元性评估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可以理解为多元性评估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刺激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帮助学生自我认知、促进学生掌握使用英语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属于正面影响,而降低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基于应付教师要求的评估而进行无标准或不负责的评价则属于负面影响。多元化评价对大学英语的反拨作用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

2.1发生了几个转变

在多元化评价的指导下,转变教学理念,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1)课程观转变。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2)教学方法转变。从“讲解、传授”型向“启发、发现、探究”型转变。(3)教学模式转变。从“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向“以学生、活动、任务为中心”转变。(4)学生角色转变。从“被动听讲、死记硬背”向“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转变。(5)教师角色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向“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及“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转变。(6)教学要求转变。从“统一标准”向“综合评价、注重能力”、“过程与结果并重”,“多元结构”等方面转变。在教学技巧上更加多样化,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调动了学生进行语言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2.2教师应加强测试理论和操作方法的学习研究,进行科学命题

加强教师对语言测试理论的学习研究对保证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使试卷能达到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在设计题目题型时必须以一定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每道题质量严格把关。编制考题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上要有相当的覆盖面和侧重点,难度应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吻合。(2)测试项目应保持相互独立。这要求受试者对一个测试项目的反应不影响其它测试项目的反应。(3)题项内容不应对答案有提示作用。(4)时间的控制和题量分配恰当。如果标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而大多学生在30分钟就交卷,就表明此次测试的失败。(5)主客观题型的比例得当,做到既重知识又重能力。

2.3 建设本校英语期末测试题题库

为了保证期末测试试卷的科学化、规范化,能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质量,使测试积极反拨于教学,有必要建立大学英语期末测试试题库。工作可分布如下:(1)大学英语试题库小组担负测试的设计、分析和研究工作,对每次考试的试卷和数据进行收集和保存,并将优秀的题目录入。以此逐渐提高试题的质量,实现测试的客观化和标准化。 (2)试题库题源应考虑学生实际英语应用能力及水平。围绕教材但不拘泥教材,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不尽相同,可适当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能力,增加试题难易坡度,尽量避免使用课后原题。 (3)使试题题型多样化,从多侧面不同角度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试卷效度;题目可由多个英语教师试做,可先期发现试题中出现的问题,并增加试题的信度。(4)试题库的维护和更新。试题库建设需要不断积累,试题的题型需要反复论证,试题的题目需要不断更新。

3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提倡多元化评价是符合高校学生学情的,必将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教学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的各项功能,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类型、认知习惯、专业需求等方面提供全面、客观、准确、有效的评价,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有效的信息反馈,找寻自己的学习差距并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逐步增强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成为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学习者。

本论文是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校级课题《民办本科大学英语多元性评价体系的效度及其反驳作用研究――以陕西国际商贸例》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计庄,徐志敏.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研究――课程与教学,2010(10A).

[2] 张伯敏,杨昌君.构建多元评价的高职英语课程考核体系初探[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