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众多理论研究都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又该如何助推地方经济,怎样服务地方经济,本文旨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服务 地方经济
引言
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将愈演愈烈,激烈竞争的焦点在于科技和人才,科技和人才的质量提升来自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高等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要加速,必需融入地方经济,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丰富服务地方经济的内涵,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彰显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是地方科教兴市的重要人才基地,也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高等职业院校的双重身份决定其服务和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1.高等职业教育的含义及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1.1高等职业教育的含义
现代职业教育被界定为:它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从业者和创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典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厚的职业情感、相应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能迅速地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并发挥其职业潜能。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技能基础上, 针对职业岗位群, 以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应用、技艺操作和经营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 实施具有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和高级技术技能内容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 主要培养企业内部的技术指导者、组织者、推广者和带头人。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也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1.2高等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超过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例如,安徽省2008年高等职业院校达64所,在近一百高校中超过一半。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早就表明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速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增长比物质资本的增长要快,国民收入的增长比物质资源的增长要快,这正表明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据测算,在当今发达经济体系中,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增长为1-3美元;而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便增长3-10美元。
在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一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工作,经济社会越发展,职业教育就越重要。当前,我省已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发展新阶段。建设职业教育大省,是将我省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由之路;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 其投入、师资、生源和就业均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这也表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推动区域性人力资本的提升,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三方面的挑战。第一,经过几年整个社会对高职生的要求由数量转向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第二,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生源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双重竞争;第三,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由于投入不足,阻碍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以安徽省为例,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基础能力建设薄弱、体制机制创新乏力、政策措施落实不力,难以保障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短缺,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总之,在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认识有偏差,条件跟不上,服务意识有待提高,服务能力有待增强,服务方式有改进,内在建设有待提升,这些都与有地方的经济发展不适应,亟待解决。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是互动的,两者互为因果关系。高等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鉴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或瓶颈,高等职业教育又该如何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呢?
3.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3.1 增强认识,深化理解
认识与理解有几个方面,一是对高职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二是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有正确的认识;三是什么样才是服务地方经济?
既然是服务地方经济,那么,第一,服务的意识要增强,要有主动的全方位服务的意识,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要有效益意识,处理好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要有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能盲目,不能河泽而渔。第二,服务的方向要明确,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 其投入、生源、培训、实习基地、就业等均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如果这些方面是经济的,我们认为,它是服务了地方经济。具体来说,投入有地方政府的投入,生源一般是本地,如,安徽省的职业院校的 生源一般是安徽省的,受教育和培训的对象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实习基地也大多在本市或本省,这些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就业的地方性不是很明显。以安徽省来例,就业结构与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安徽省经济重心正逐步向合肥及长江沿岸城市倾斜,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合马芜铜四市工业优势明显。但是,在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中,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四市安排毕业生就业的比重却很低。虽然总就业率很高,本地化就业率偏低,不到50%,这与安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所以,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有待增强,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措施要跟上,结果要显现。
3.2校企联手,共同科研
学校的科研必需要为社会服务,必需来源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企业的科研要有智力支持,要有团队的合作,要面向市场。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技研究与开发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然要求。
高等院校人才资源密集,科研水平高,实验手段先进,技术实力雄厚,学术思路新颖,而企业直接面对生产第一线,生产能力强、销售网络畅通,成果转化基础条件较好,所以企业与高校有很强的互补性,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事实证明, 高职教育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各级各类人才,也完全有可能为社会提供科学研究成果,为教育决策服务。高职教育承担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人才的使命, 也应该为科技产业提供服务和科研成果,同时还必须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拓宽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的贡献率。
众所周知,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同时,没有硅谷也肯定没有一流的斯坦福。硅谷的企业不断向学校提出新的技术需求,使得学校的科研紧跟市场需要,科研所产生的新技术推动了市场发展进而又产生出新的技术需求,就这样双方形成良性互动。
学校理论占优,企业实践突出,校企联手,理论与实践融通,这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为了提升科研水平,可以组建相对固定的团队或课题组、项目组;可以校企共建研究机构,搭建科研平台;另外,也可组织与开展地方经济建设重大课题立项与攻关以及共同开发教材。
共同科研,将会产生大量科技创新成果,这为服务地方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铺平了发展的道路,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注入了活力,但是,科研成果并不等于经济增长,学校和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或模式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服务地方经济落到实处。可采取高校与政府、企业对接的方式,通过成果展示会、洽谈会、信息会等形式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由实验状态到生产状态的转移。
3.3联合办学,共育英才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高等和职业的双重属性,其特点决定了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岗位。企业也必须要依托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打造企业的先进文化。这样,联合办学应该是双方的共同愿望和必然选择,联合办学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成本。
高等职业院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可以为企业培养专门的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将学生的课堂搬到车间或让企业的专门人才走进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有效缩短学生的成才周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有这些,也必将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3.4狠抓质量,深化内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服务地方经济,内涵建设必不可少,质量工程要常抓不懈。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要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提升管理水平,打造教学团队,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 应该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要求, 设置新专业, 开拓新专业, 对现有的相关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适应性变动。本着“立足当地, 注重实用, 着手现在, 着眼未来”的原则, 采取“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方式, 积极进行学科专业调整改造。
就安徽本省而言, 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已经集聚了一定优势的产业群, 形成块状经济和各不相同的支柱产业, 因而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不同地方的高职院校根据所在地方经济特色开设对应的专业, 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 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方面的人才。
但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应该看远,谨防近视症,因为,招生及其后的培养有一个周期,教育服务经济的部分功能在以后的年份逐渐显现。
在优化课程设置上,必修课、选修课、公选课保持适当比例,有效衔接,根据专业、市场和学生设置课程,另外,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在内容上也要进行适当的整合,使得有限的课时发挥最大的效用。
在团队建设上,围绕专业和教师的研究方向,有计划地培训和学习,有计划地开展课题攻关和研讨。在质量和内涵建设上,我人急需要做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变与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协调的地方,也只有质量的提升才能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也只内涵的深化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5拓宽渠道,有效补充
高等职业院校要时刻保持睿智的目光,广阔的视野,依法办校,拓宽服务地方经济的视野。除了办好全日制高职教育外,还应积极开展各种非学历教学活动, 努力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素质。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如安徽省某些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了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农民的就业,这是直接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另外,职业资格培训向社会拓展,依托学校的各类资源,积极为地方开展职业资格认定,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帮助他们明确发展的定位和职业发展的方向,更好地适应市场,这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支撑和保障。
充分发挥学报的功能。高职学报为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必须实现由综合化向专业化、由重理论研究向重应用技术研究、由半封闭办刊向开放性办刊这样3个转变,积极推介学校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的成果搭建交流平台,学报要了解企业的需要,企业要了解学报的作为。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报也要体现地方特色,反映地方经济建设和科研的最新成果,这是在宣传上,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上为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3.6立足区域,放眼世界
高等教育区域化的核心是高等教育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办出自身的特色,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高校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化的主要载体, 在区域经济大发展的世界背景下, 应当树立并加强区域化意识, 改善地方高校与所在区域各部门的关系, 促进区域社会和地方高校的协调发展。
例如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所提出的立足安徽,创区域一流的目标是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准确定位。另外,安徽的马芜铜宜城市带,合芜蚌试验区,以及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和中部崛起,这些都是高校建设所依托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也是立足区域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就合芜蚌重点发展产业领域来说,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合芜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等主导和创新型产业特点开展相关工作,服务地方经济。
立足区域,而不能囿于眼前,高职教育也要放眼世界,向先进国家学习,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办学,这本身就是扩大影响,增强实力,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首先要确立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发展道路。通过国际合作办学, 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地方经济需求的外向型人才培养道路,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留学和外聘教师讲学的途径, 以达到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十一五”期间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明确提出:广泛开展中外合作教育,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鼓励与境外著名高校以互派教师、互派学生,资源共享、合作教学等形式广泛合作,有选择地引进境外资金、课程教材和优秀师资。
另外,高等职业院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教师到企业挂职,担任顾问或独立董事或提供管理咨询;企业也可以通过创办实体直接参与经济建设,这些都是实现校企互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很好形式。
学校和企业在发展地方经济中唇齿相依,企业要把学校作为培训基地,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企业要把学校作为智力源泉,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实践场所;学校和企业的互动合作空间巨大,高职院校要深入地方实际,分析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特点,明确对接点,找准突破口。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舞台上将大有作为。
注:本文系安徽省2009年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韩志伟,王文博.高等职业教育学[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7,5.
[2]饶骏峰.高职教育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j].技术经济,1999,(8).
[3]教育部高教司.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4]王艳红,蒋文昭.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8.
[5]张恩俭.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8,8.
[6]刘娟.创新专业设置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j].建筑经济,2008,6(增刊).
[7]陈家颐.全力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的贡献率[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9.
[8]张苏里.探索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之路[j].商场现代化,2008,9.
[9]朱文友.高职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
[10]何玉付.安徽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问题与策略[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第6卷第6期.
[11]竺小恩.高职学报服务地方经济的3项举措[j].编辑学报,2008,6,20(3).
[12]张正义.增强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j].中国职业教育,2006,(6).
[13]徐玫.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与服务地方经济[j].科技与管理,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