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写”语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写”语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顺承这样的课标理念,近几年来,刘仁增老师潜心探索“语用”的教学改革,得到了于永正、王崧舟,贾志敏等大师的赞赏。

笔者常常思考:“语言文字训练”也好,“语言运用”训练也罢,这样训练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吧。学生拥有较高的语文能力要干嘛呢?于永正老师强调“学语文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表达”。“表达”的最高形式当然就是“写”了。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命题――“写”语文!

“写语文”是相对于“读语文”而提出的。对于课堂教师来说,“写语文”就是“写课文”。说到这里,可能有很多老师吓一跳:我们常常说学习课文或者读课文,哪里提到了“写课文”了?笔者是这样操作“写课文”的教学理念的:学生初步自主学习课文后,在教师的稍微指点下继续把握课文内容。接下来,教师不作更深层次的解析,而是让学生写出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所得所悟所思所疑――写课文!最后展示、反馈班级学生写出来的所得、所悟、所思、所疑。在反馈中碰撞、交融、提升,完成对课文的正确把握。这样的一个学习流程,既完成了学习课文,又锻炼了写的能力,或者说用写的方式学习了课文,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课文。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先学习生字新词,然后用多种形式熟读课文。接下来组织学生讨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老师稍作总结。第一课时大约还剩下15-22 分钟,让学生围绕“课文写得真美,我最喜欢哪一部分,说说理由”――“写课文”。写完后上交老师批阅。第二课时组织学生展示反馈第一课时所写内容。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碰撞、融合、提升。

有的学生会写喜欢“美丽”,有的学生会写喜欢“富饶”有的学生会写喜欢海底部分,有的学生会写喜欢海面部分,有的学生会写喜欢海滩部分……有的学生会从内容入手,有的学生会学习表达方式(总分总)模仿写一段; 有的学生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自己的一次旅行……

下面,笔者分析一下学生所写的内容。

展示一:这篇课文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海水、海面、海滩、海鱼、海鸟。其中我最喜欢海鸟了。我想西沙群岛真是鸟的天堂,那么多的鸟蛋!如果我去那地方,我一定要捡很多很多的鸟蛋回来。只是不知道这些鸟蛋能不能孵出小鸟仔,如果能,那多好玩呀!我爱你,西沙群岛。

小作者很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个性化地介绍了自己喜欢的鸟蛋。结尾抒发自己的喜爱。很优秀的一个总分总的段落表达。

展示二:西沙群岛的每个地方都吸引着人的眼球。我觉得最诱人的应该就是第五自然段的海滩上的海龟了。你想想,成群结队的庞大的海龟爬满了沙滩,产下一个个白白胖胖的海龟蛋!多么壮观啊!这么多海龟一下子让我想起了《西游记》中那只老龟驮着唐僧师徒四人过河的情景。特别特别让人觉得好玩的是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个四脚朝天!我猜想四脚朝天的海龟会多狼狈,多慌张,多着急,多无助!如果有机会到西沙群岛游玩,我一定一定也要翻它个四脚朝天。

多么丰富、稚气、富有想象力的一段表达呀。回忆《西游记》中的相关内容以及自己也想翻海龟的愿望让表达更加丰富灵动。

展示三:这篇课文写得真美,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上次我们一家人去湄洲岛黄金沙滩玩的事。那天天气格外晴朗,我们带上玩沙的工具奔赴目的地。沙滩上的游人特别多。我们马上选定地点,开始挖沙洞。我和爸爸分别从左右两端向中心挖进,准备汇合挖通。不一会儿,我的手指尖触到了爸爸的手指尖,爸爸提醒说:“小心,别急。”话音刚落,沙洞就莫名其妙地塌了,当然还伴随着妈妈夸张的尖叫声。接着 ,我们又堆了一个巨大的城堡。我们一家人还和这个古老的城堡合影了呢。后来,我们轮流被埋进沙粒里。只露出一个“贼头贼脑”。有个小弟弟路过我们身旁,兴奋地指着我们大呼小叫起来……最后,当然是游进大海,享受无边无际的海浪。那一天玩得不亦乐乎!下次旅游选定西沙群岛!

学习了课文,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美好回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一次货真价实的习作训练。

展示四:学习了课文,我又学习了10 个一类生字,分别是:饶、屿、崖、威、武、卵、渔、栖、粪、辈。13个二类生字,分别是:蓝、懒、披、划、威、武、拣、颜、形、状、渔、料、辈。还学习了21 个词语。我觉得最好笑的是“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哈哈,会有那么多鱼吗?夸张得多精彩呀。

这个学生最实惠啦,汇报了自己学习了生字词的情况。真好啊!进入三年级,识字教学就是应该不同于低年级。应该更多地同“写”的训练结合起来。

大家想想,如果全班四五十篇这样的“写课文”习作,会是怎么样的!这些习作基本上涵盖了平常教师要分析讲解的课文内容。这样的“写课文”至少有以下几个训练收获:

1. 用“写”的方式完成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基本上杜绝了师生对课文的“解剖”。

2. 尊重、成长、成熟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能力。

3. 以学习课文为契机完成了一次表达能力的训练。

4.更充分、更自由地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角色。

5. 每篇课文都可以这样写,养成“写”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