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论述类文章的命题研究及备考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论述类文章的命题研究及备考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5年全国高考已尘埃落定,综观今年各套试卷,大部分省份把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必考题来考查,且所选材料与命题,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多样的试题形式,这对同学们阅读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下面笔者针对今年高考的命题进行探究,通过真题呈现进行误区警示,并对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以期提升同学们的解题能力,决胜高考。

一、命题探究

从全国部分考区论述类文章阅读考饲榭隼纯矗2015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呈现这样几个特点:

1.选材。从选文看,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重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例如:安徽卷《中国经典》、浙江卷《思维与语言》、湖北卷《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等,这些选文,既体现了命题者对语文经典性、专业性、学术性的看重,也让我们感受到即将到来的新高考改革趋势――加大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考察。

2.题型。从题型分布上看,大部分试卷采用9分3题的选择题,只有广东卷出现了多选题。而且选择题的设问方式也是时而选对,时而选错,因而对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015年广东、福建、北京、浙江、重庆、江苏等省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主观题的考查,而在命题的设计上今年福建卷、江苏卷考说氖恰胺治鑫恼陆峁梗把握文章思路”“理解重要语句内涵”。而广东卷、重庆卷依然和去年一样保留了“应用题”“探究题”,这有相当难度。

3.考点。从考查内容看,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面相当广泛。《考试大纲》规定的两个能力层级(B理解;C分析综合)、六个能力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在2015年的试题中都有所体现。其中又以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考点。

二、真题回放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的通知:2016年将有25省份使用统一命题试卷。高考再次走向“全国一张卷”已是必然趋势,而论述类文本阅读也必将慢慢“靠近”全国卷。下面笔者谨以湖北卷的论述类文章阅读为例,分析一下客观题涉及的考点、解析方法以及常见误区,以帮助广大考生整体把握高考论述类文章的考查走势。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o,又是天下一统、君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文章中找到“天”这一字眼出现的位置,然后对照原文比对信息。A项,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目的是“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而不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与原文不符,命题者设计了“以偏概全”的误区。B项,原文第三段说“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并没有说“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故B项不符合原文意思,命题者设计了“无中生有”的误区。D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o,又是天下一统、君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及原文第五段“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可知,“秦汉时代的人们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不符合原文意思,命题者设计了“张冠李戴”的误区。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分析:解答本题先要回到原文中定位,虽然工作量较大,但是将原文和选项对比后会发现,错误项的错因是很明显。A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其次是‘二’……再次是‘五’”。可知“‘天’等同于‘一’”的说法于文无据,故不成立,命题者设计了“以偏概全”的误区。且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是因为“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而“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是为了“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因此,本题命题者还设计了“因果混乱”的误区。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分析:本题其实是对细节题的一个拓展,按照细节题对应原文定位解析的方法,不难得出正确答案。A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实际上“五”只是表述“天”的基本数字概念,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应该是“天”。所以A项的理解和分析是错误的,命题者设计了“偷换概念”的误区。B项,原文第五段说“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选项说是“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所以B项的理解和分析是错误的,命题者设计了“混淆范围”的误区。C项,原文第五段说“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可知“‘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这是秦汉时代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不是对“生命”的追求。所以C项的理解和分析是错误的,命题者设计了“张冠李戴”的误区。答案:D。

由以上对湖北卷的分析可知,高考对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不是直接采用原文的语言,而是进行了信息转换,且在选项设计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其设置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指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解题技巧:阅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做其他特殊标志。

误区二: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改换施事者或受事者,有时也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或者甲乙丙等不同事物各具不同的层次、特点、状态、作用,选项将它们原来的对应关系打乱,进行错误的组合。

解题技巧:阅读原文时,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画、批的方法标出。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误区三: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在选项设计时,命题者有意把原文某文句中的甲概念甲事物换成了乙概念乙事物,或在表述时故意把原文的概念用一个相近但有差异的概念来置换,两个概念之间在类别、范围或程度上存在着不同。

解题技巧: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仔细察看与原文相比增加、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看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误区四:无中生有。

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给考生造成干扰。

解题技巧: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比对所给选项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在原文中是否能找到依据,或者根据原文是否能合理推断出来。

误区五:因果混乱。

这是命题者常用的设题方式,重在考查考生的逻辑判断能力。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技巧: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因果倒置。重点要关注“因为”“因此”“因而”“由于”等词语。

误区六:混淆范围。

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即“未然”与“已然”混淆。或者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或者把大的范围与小的范围进行混淆,给考生造成干扰。

解题技巧: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回到原文进行定位,或通过寻找一个反例来判断错误选项,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一些修饰限制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之前”“之后”“可能”“大概”等。

误区七:逻辑错误。

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试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解题技巧: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泥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

另外,还有答非所问、遗漏信息、前后矛盾等设题误区。总之,只要注意回到原文中定位,细心比对推敲,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三、备考指导

因为全国高考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多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下面笔者针对客观题涉及的考点,结合高考试卷中的实例,简析一下客观题涉及的考点及解题方法。

1.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

从历年的高考情况来看,本考点主要考查明确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命题的原则是“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解题的基本材料”,因此,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必须依据文本,绝不能脱离文本,而对于考查的概念外延则好似实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在各个方面,信息也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和层次,筛选时要注意找全、找准,此外,有时可能还要借助阅读者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如2015年高考安徽卷论述类文本中的一道题:

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很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籍贯、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

分析:根据材料第一段可知,A项中“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说法错误,这只是某些人的观点,不是作者的理解;B项,“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D项,根据材料第二段可知,作者认为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应考虑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答案:C。

2.筛选整合文章的信息。

从命题来看,是围绕要求将隐蔽的、零散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形成选项,让考生进行筛选。解题时,首先审清题目,明确筛选的指向;其次,找准范围,确定筛选区间;最后与选文逐一对照,辨别信息真伪。答题时要辨析选项与原文内容要点契合与否,关注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发现题干与选文的细小差别。

如2015年高考北京卷论述类文本中的一道题:

根据“材料二”,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不属于技术难关的一项是( )

A.字模存贮

B.汉字信息压缩

C.文字变倍

D.激光逐线扫描

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文中第二段第一句话介绍研究所面临的技术难关,第三、四段介绍克服字模存贮、汉字信息压缩和文字变倍的难关,而D项“激光逐线扫描”在研制过程中并未提及。答案:D。

3.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

论述类文章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从命题来看,主要是能否从事例得出结论、论据能否证明观点、对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是否准确等。命题的陷阱有妄下结论、观点绝对化、任意扩大观点、观点与论据不符等。解答时,可以借助标志词、段落关系进行概括;可以借助文章的情感倾向来把握;最关键的是,将选项的说法,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与原文进行比较。

如2015年高考天津卷论述类文本中的一道题:

下面对“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出现人类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

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C.“自然世界”自身并无价值追求可言,而在“社会世界”中,社会价值规范则是社会世界的核心。

D.“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

分析:根据材料可知,A项,“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的是“社会世界”而非“自然世界”。B项,“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错误,原文只是说“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D项,“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错误,原文是“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即“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都是“求价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都是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答案:C。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这个考点的能力层级极高、难度大。从命题来看,考查的主要是根据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根据事实推出结论、根据原因推知结果、根据现状推知发展趋势等,无论推知哪方面,关键是“合理”。解题时先认真阅读选项,弄清推断的类型;再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进行对照,分析选项的语意、逻辑、时态,看表述是否严谨、有据有理。

如2015年高考广东卷论述类文本中的一道题: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D.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分析:根据材料第六段“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可知社会基本的结构在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因此我们今天的社会基本的结构不可能与唐代完全相同。答案:D。

总而言之,论述类文章的解题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到的,以上笔者所述只是解题的“标”,要想真正读懂文章,提高解题效率,还需要解决“本”的问题,即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并在日常解题训练中慢慢积累。只有“标本兼施”才能够在解答论述类文章时应付自如,准确作答。

(作者:孙大娟,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