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乐评三分法及其实践

一、三分法的根据

我在《音乐周报》评论版当编辑十多年,经常碰到的提问是“音乐评论怎么写”,或者是“你们报纸要什么样的评论文章”。前者多半是评论新手,不知音乐评论为何物,下笔有困难:后者多半是文章老手,想了解报纸乐评格式与内容,想知道本报乐评文章的具体要求。前者多数不知道乐评的内容与方法,后者多数不清楚报纸乐评该如何写才好。新手也好,老手也罢,问题所在,都不清楚音乐评论有分类之要求,不清楚乐评大旗之下,还可分为音乐欣赏、音乐批评、音乐分析三块招牌。即便本人写乐评、译乐评、编乐评,是靠音乐评论工作吃饭的人,也时常困惑:音乐评论为何物?评论与批评、评论与欣赏、评论与分析是何关系?这些需要进一步思考。当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乐评三分法有何根据,这些根据是否来自乐评实践之现实。

首先,大学之中,音乐欣赏是一门课程,国内外都一样。普通大学开设,艺术院校、音乐院系也开设。所讲内容,深浅不同;涉及范围,宽窄不同。同时,音乐分析也是一门课程,牵涉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许多内容:还是一门专业,可以拿学位,做硕士、博士论文。老外问你学音乐,是什么专业?做论文,什么类型?你说是音乐分析,他会很明白,知道你是做音乐本体形态研究的。国内外音乐院校一个样,音乐分析既是课程,也是专业。

一篇音乐分析的论文,可能是作曲系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巴托克作品和声研究》,也可以是《郭文景(狂人日记)分析》。可能是音乐学系学生的博士论文,可以是《马思聪小提琴作品研究》,也可以是《钢琴协奏曲(黄河)分析》等等。都以音乐本体分析为主要内容,可能侧重有所不同。就国内音乐专业划分而言,作曲学生更多偏向作曲、表演技法与风格的分析与讨论,音乐学系学生更多联系社会、政治、文化、历史等相关领域进行分析和讨论,上升到所谓的宏观层次。通常,作曲系学生的作品分析论文属于音乐分析或作曲专业方向的论文;音乐学系学生,以作品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学位论文,则归属于音乐史学或者美学专业方向。

鉴于音乐分析在音乐学院既是专业也是课程,作曲系的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四大件课程,就属于音乐分析的重要内容。这种将创作元素分类剖析、渐进学习的方式,为作曲系、表演系与音乐学系学生分析音乐本体打下了基础,以便能进入社会、政治、历史等更深层次的音乐文化分析。在此,音乐分析可以继续分类,其专业与教学体系都较为成熟。对象、内容、理论、方法已经成立。作为音乐常识,这里不必赘言。

其次,音乐批评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一门专业。国外大学少数有设置,作为专业,使用Music crkidsm一词,也使用Music critic。以体现一种专业范围的限制,体现对音乐的评估与考察有更为严肃的态度。以此为题目、为主题、为内容的国外音乐书目有一大批;音乐辞典(比如《哈佛音乐辞典》)上也设有专业术语条目,阐明其内涵、外延,历史与方法。国内有学者明言撰书《音乐批评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立意成立一门学科。所用之词组仍然是Music criticism。20年前,本人想出国留学,曾查阅北美相关大学音乐评论专业的研究生课程,发现加拿大法语区的安大略省,有音乐学院设置音乐批评专业,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其专业训练与音乐学差不多,只是要求更高的西语水平,强调更多的写作训练,强调报刊乐评的写作实践。

鉴于职业化的音乐批评与报业产生、新闻出版业发展有割不断的关系,音乐批评Music criticism与报刊音乐评论Music review总是纠缠一起。许多人更喜欢用音乐评论来解释音乐批评,认为那只是报刊音乐新闻评论的一种方式。的确,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报刊音乐批评已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音乐批评方式。

最后,国内大学之中,音乐评论成为课程,是近十年来的事情,通常局限于极少数有音乐评论专家学者的院校。音乐评论作为一门专业通常隶属音乐学的音乐史范围,或者音乐美学范围。作论文通常是音乐学系的学生。音乐院校不招收音乐评论的学生,是因为当前社会中没有形成一个对音乐评论专业学生直接需要的职场。

全文阅读

听赏的理论与教学

摘要:听赏是人们与音乐打交道和体验音乐的一种主要形式。德国音乐教育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各种学校音乐教育观念,“听赏”被提升为音乐课程的中心范畴。有关音乐听赏的理论包括阿多诺的“结构性聆听”、阿尔特的“聆听层次”、维努斯的“与音乐打交道的方式”、弗瑞休斯/军特等的“听觉交际”、安托尔茨的“听觉文化教育”、劳尔等的“听赏与理解”以及里希特的“通过听赏的教学阐释”等。学校音乐教学实践中,则出现了“通过看来听”、“音乐的教学阐释”等听赏教学设计。

关键词:音乐听赏;音乐教学法;德国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2-

德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在20世纪上半叶以唱歌教学为主,直至60年代以学校教学大纲改革为契机,德国音乐教育界对学校音乐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此后关于学校音乐教学的各种观念与方法层出不穷,而一段时间内各路观点的一个共同之处就在于:“听赏”被提升为音乐课程中的中心范畴,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学者格鲁恩(W. Gruhn)的观察:“听赏,亦即听赏的审美功能和交际功能成了当时音乐教育思维的中心”(Gruhn 22003: 340)。事实上,如何聆听以及如何理解音乐作品,一直是音乐教育者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作为对当代德国音乐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之一,整理了当代德国音乐教育界各种有关音乐听赏教学的理论,选择介绍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课堂教学设计,希望能对中国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听赏教学起到“他山之石”的功效。

一、有关音乐听赏的理论

怎样听赏音乐在19世纪的德国已成为一个学术问题。由金经言翻译、德国音乐学家贝塞勒著于1959年的《近代音乐听赏问题》一文,介绍了15至19世纪音乐听赏的特点以及近代音乐听赏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例如德国音乐学家里曼(H. Riemann)于187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论音乐的听赏》等(贝塞勒1959)。20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学校教育改革以及音乐教育学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德国产生了一些有关音乐听赏的不同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阿多诺(T. W. Adorno)的“结构性聆听”概念与阿尔特(M. Alt)的“聆听层次”理论

1954年,阿多诺(T. W. Adorno)发表《反音乐教育学之音乐教育论纲》(Adorno 1954),批评常年控的审美教育和音乐教育,提醒人们对音乐艺术本身进行分析和思考。他将“艺术作品”解释为“过程”而不是“存在”,因此艺术作品是一个多元的感受和理解的过程,聆听艺术作品应该成为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为此,他提出了“结构性聆听”(strukturelle H?ren)的概念,强调作品分析应是音乐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里的作品分析不是抽象的理论讲解,而是听者时刻参与并需要通过自己的演奏加深对音乐的感受,例如学生应学习音乐元素是如何通过一定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作品,每一元素在整体中的结构功能是什么等,这样不仅促进音乐想象力的发展,也能提高学生区分不同事物的能力。阿多诺“不是将音乐看作是一种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的工具,而是要寻找艺术作品的真实性,通过接受和分析艺术作品而获得审美体验”(杨燕宜1998: 5)。他的某些观点虽然后来被人们认为过于偏激,但他提醒人们对长期以来以唱歌为中心的音乐教育进行反思,强调聆听与分析作品,为当代德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石。

全文阅读

电影《快乐的大脚》配乐艺术赏析

[摘要]影片《快乐的大脚》是由著名导演乔治・米勒于2006年执导的一部动画片。电影以一只与众不同的小帝企鹅的成长经历为

>> 电影《勇敢的心》配乐赏析 电影《画壁》音乐配乐多重艺术魅力赏析 影片《指环王》的电影配乐赏析 强档电影:《快乐大脚》 论电影《孔子》中配乐的艺术魅力 谈电影配乐艺术中情感的渲染与升华 《功夫熊猫》系列电影中配乐赏析 电影《音乐之声》的音乐艺术赏析 对电影《战马》的音乐艺术赏析 电影音乐艺术的特性赏析 浅谈电影中的配乐 浅析宫崎骏动画电影中配乐的艺术价值 论动画电影《快乐的大脚》中人物造型的创意与展现 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主题配乐赏析 赏析法国电影《漫长的婚约》的心灵艺术 电影《弗里达》的色彩艺术赏析 何韵兰的电影海报艺术赏析 对电影《金陵十三钗》音乐艺术的赏析 赏析电影《呼啸山庄》看其艺术的创新 电影《红色小提琴》的声乐艺术赏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 韩艳梅:《跨文化解读》,《电影文学》,2013年第1期。

③ 阳欣:《:美国精神、乐观主义之歌舞再现》,《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 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 曾田力.电影电视剧音乐分析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敏,孙晓丹.香港经典武侠电影配乐赏析[J].电影文学,2010(23).

全文阅读

音乐赏析的意义与方法初探

【摘 要】音乐赏析是把音乐和人生享受联系起来的。它对于赏析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有益于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培育创造性思维。让音乐使自己的生活更绚烂,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学会欣赏与分析。音乐语言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求异性和不确定性,所以要多听佳曲,感受其美;音乐作品驰骋着丰富的想象,所以赏析时必须启动联想,捕捉音乐形象;音乐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蕴涵着丰富而强烈的情感,所以赏析时应体验情感,挖掘内涵;丰富多彩、有声有像的客观人类社会是音乐创作的源泉,而音乐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创作中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音乐赏析要尽可能深入乐理,知人论世。

【关键词】音乐 音乐作品 赏析

音乐赏析是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就是经过感悟、体验和再造想象,把听到的音响在脑中整合成音乐语言要素,从中感觉到活生生的形象,进而把握音乐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内容。音乐赏析无论对于赏析者还是对于音乐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都是多方面的。它对于赏析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有益于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对于音乐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支柱,是进行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手段;对于社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是实现音乐作品社会作用的必要条件,在造就社会所需的时代新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并能够促进人类社会审美理想的形成。限于篇幅,本文重点阐述音乐赏析对于赏析者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索音乐赏析的方法。

一 音乐赏析对于赏析者的意义

1.有益于陶冶情操

优秀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力量,能够带给赏析者艺术造诣的升华,使其道德情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赏析者在审美的氛围中会不知不觉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产生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剔除思想意识中不健康、不正确的成分,逐渐变得高尚起来,进而形成较高的音乐文化修养及完美的人格。

2.有益于提高审美能力

优秀音乐作品是人类的艺术财富、人文精髓,能够使审美活动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引导赏析者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消除错误的审美观,从而使其受到教育和启迪。美的观念是同人们的道德观念紧密相连的,它反映着人们的世界观,所以赏析者进行音乐赏析时,实际上是在接受一种道德观、价值观,其影响极为深远。赏析者通过对音乐作品体裁、题材、形式、风格、内容思想性,作曲家创作意图,具体的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逐渐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音乐形象,领会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汲取音乐艺术的精髓,养成审美鉴赏与辨别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全文阅读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综述

摘 要: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内容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国内外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国外 国内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属于音乐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丰富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外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较早,对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较全面深入。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音乐欣赏教学的教材

20世纪初,音乐欣赏教学刚刚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兴起,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适用于学校学生的音乐唱片;二是教师缺乏音乐欣赏教学的经验。这个时期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音乐欣赏教程和指导用书,如:“音乐欣赏课”(What we hear in music,Faulkner A.S.),“幼童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for little children,Klack),“音乐欣赏唱片教学法”(Music appreciation taught by means of phonograph,Kathryn E.S.),“课堂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school room,Jeedins),等等。这些著作或教材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阶段,加之唱片技术发展,前述音乐欣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2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法

全文阅读

“史学的审美性”和“审美的史学性”

摘要:本文从《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一书的教材编写理念,内容编著特点等方面对该书做了较中肯的评述。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教材编著理念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一书是武汉音乐学院田可文教授编著,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和上海音乐出版社于2007年在北京联合出版的。目前,国内有很多高等专业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采用该书为其课程教材。

一、该教材的课程编著理念

从本教材冠以的书名以及它的编排内容来看,此书在写作上的第一大理念可理解为“史学的审美性”。

“中国音乐史”作为高等音乐院校的一门正式课程,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该课程初创阶段所出版的教材,书名大多为《中国音乐史》或《中国音乐简史》。其编著理念所强调的是客观的叙述音乐文化历史、音乐史学观的正确树立及揭示音乐发展的本质规律。体现的是客观、理性地学习音乐史知识,而非强调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这通常是该课程老版教材普遍具有的共同特征。

田可文教授编著的《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除了保留老版中国音乐史课程教材中的史学学科性质外,创新之处在于加入了对作品的感性认知。因此,此书既强调音乐历史事实的客观描述,也强调音乐本体语言的形象刻画,同时也强调史学中的知识理解和审美体验。该教材对具体作品从创作的时代背景、情感内涵以及音乐形象的刻画等方面都做了较为深入分析。这种论述方式,正体现了该教材以史为主、以史带赏、史赏兼顾的“史学的审美性”原则。

此书在写作上的第二大理念可理解为“审美的史学性”。诚然,过去出版的旧的音乐欣赏类教材主旨在于审美。理论上强调的是,从音乐体裁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作品所刻画的音乐形象及音乐风格等基本知识,而对于音乐作品创作年代所处的大文化历史背景则关联较少。所以,传统音乐作品赏析课程存在有史学上的单薄性缺陷。

全文阅读

音乐鉴赏课对大学生美育教育的作用

【摘要】音乐鉴赏课作为音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音乐知识素养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以欧洲音乐作品为主要的音乐赏析分析对象,从高校音乐鉴赏课开展的角度重点分析欧洲音乐作品对于学生美育教育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高校;音乐鉴赏课;美育;欧洲音乐作品

一、欧洲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发展

高校音乐鉴赏课作为促进学生审美情操发展的重要课程,需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独有的特点进行课程制定,保证能够在音乐鉴赏课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欣赏点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欧洲音乐作品作为一门涉及历史、人文、音乐史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内容,其综合性和历史性令其能够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欧洲音乐文化的巨大变革与发展。设定欧洲音乐作品作为鉴赏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性、理解性和综合性的考察,对于其自我独立思考和音乐知识分析整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欧洲音乐发展中,从中世纪开始,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还是浪漫主义时期,都有着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不同音乐风格。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家,都需要学生需要利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聆听经典的音乐作品,充分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与特点,这样才能够保证以高校的音乐赏析课为基础,在未来进一步深度探索欧洲音乐作品。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对美育教育的作用

据上述,当前高校音乐鉴赏课中利用欧洲音乐作品来进行典型内容分析鉴赏必不可少,除了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之外,对于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美育教学也非常重要。从美育教育的角度来说,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念的内容,其教学需要充分对音乐中的美好事物进行辨析和探索,利用音乐分析、音乐聆听、音乐欣赏等多种方式来塑造自我健全的音乐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之中,对于学生的美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之中,对于其未来的心理构建、趣味人生和创造力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在现代化的音乐赏析课程中,以欧洲音乐作品为例来进行学生的美育教育,可以充分保证美育教学以经典文化音乐作品为例进行教育的实质化转变,以提升学生的现代美育特点为核心,充分保证欧洲文化中的经典音乐内容能够对学生的自我音乐审美和理论起到提升作用。在相关的欧洲音乐作品赏析课中,为了充分提升学生对于美学观念的认知,教师可以从著名的欧洲音乐家入手,根据当时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来引导学生聆听其一生中不同年龄层次所创作出来的不同作品,无论是曲式结构、创造手法还是作品内容,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和音乐家自我对于审美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提升。这样的音乐赏析方式是对于学生的不同审美内涵的考验和探索,保证了其利用对比法、聆听法、参与法等多种音乐赏析方法进行探索之后能够深刻理解欧洲音乐作品中的美学特征。对于高校来说,其开设音乐赏析课,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聆听和了解中充分扩展自我音乐知识领域,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自我音乐素养和道德素养也就能够随之提升。一般来说,鉴赏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才是美育教学的美学观念传递的核心保障。所以在进行欧洲音乐作品赏析的过程中,先从理论基础上向学生传递欧洲音乐作品的特点,再通过实际的聆听和鉴赏课来塑造音乐形象。这样的结合方式不仅能够坚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还能够以美育教育为核心来提升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保证在实践和创新探索中了解和吸收多元文化,能够激发起学生性格中积极、乐观的特点,从而保证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总结

对于高校来说,开设音乐赏析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从经典的音乐作品中吸取知识和文化内涵,以此来提升和丰富自我思想和内涵。欧洲音乐作品作为音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特征,设定其为基本的鉴赏内容,就是对学生美育能力的锻炼和自我创造力的丰富,这样的鉴赏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定,保证欧洲音乐作品中的经典内涵能够充分影响学生对于美学的认知和对于自我审美能力的构建。总体来说,音乐鉴赏课中对于学生美育教育的方式和材料选择是决定其教育效果的基础,音乐未来的教育改革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充分保证教育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全文阅读

高职公共音乐课教学与研究现状的思考

摘要:音乐教育历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阅读与研究,对近年来高职公共音乐课教学研究的现状,在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等方面予以归纳与梳理,并对该领域中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缺失、教学方法尚需进一步探索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公共音乐课;音乐教育;传统音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32-03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了1 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2011年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从全日制学生数量统计来看,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29万人,在校生总数达960万。从学校分布的城市类型来看,66.1%的高职院校坐落在地级城市或县级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在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并深入至地市一级地区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也对所在地域及其社区的文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音乐教育历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素质教育、人的修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作为公共课或者说是通识课程,音乐课在普通高校早已开设,并且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帮助大学生提高了音乐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丰富了业余生活,有的大学生还从此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公共音乐课的情况怎样呢,高职院校是否开设了公共音乐课,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教师讲授什么样的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情况怎样?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通过搜索中国期刊网(键入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阅读了2008年以来的相关论文近百篇,2005年以来硕士毕业论文4篇。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对近几年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及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因尚未看到这方面的综述性文章,在查阅与统计后,在此,从已有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予以归纳与梳理,并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尚且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愚见。

高职公共音乐

课教学与研究现状

(一)目前研究中的内容

全文阅读

听乐之感悟 赏乐之新法

创作杂谈

借鉴前人经验、融入个人感悟、归纳心得见解、独辟理论蹊径、授人赏乐新法,实为本书一大亮点。

《人生必修――赏音析乐方法论》(人民出版社出版),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刘丽英教授的新著,笔者以为有三新。

首先,欣赏音乐是需要方法,但运用何法,却能显出鉴赏者或著书者的高下。而《赏音析乐方法论》这一能勾起人的好奇心的书名本身就有别于笔者案头琳琅满目的诸多音乐欣赏类读物。而该书目录“析乐篇”中,又言简意赅地提出了听赏音乐的多样贴切比喻,如:赏乐一如品人;从体裁的“型”中品出题材的“味”;标题音乐――读出“情景”,非标题音乐――感悟“心灵”,等等……足见著者对乐音音响的感悟能力和投入精神,以及欣赏理论的解读功力和人本精神,既有相当的学术研究价值,且可面向音乐专业在读生,又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书。

其次,就笔者多年音乐理论及音乐鉴赏研究之见,音乐欣赏篇目叙述体系,基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史为线”,即运用“编年史”的方法,如书中所述“按照音乐‘文化流’发展的社会沿革”为脉络。第二是“以体裁为线”,即注重乐种及音乐内容与形式的分门别类为主轴。而刘丽英在其书中,除以上二法之外,更多地运用了比较学中平行比较研究和影响比较研究的原理进行音乐的鉴赏。比较,虽然是哲学中方法论的一种,但其二元论的比较方法却与音乐艺术有相通之处,因为音乐的基本美学原则之一就是对比。如一段式中的“承”与“转”、两段式中的主副部、三段式中的“快慢快”、回旋曲式中的“ABACA”基本模式、奏鸣曲式呈示部中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之间的调式调性等的对比。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也指出:“对待艺术品,全部的工作只是用许多比较和逐步淘汰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书中随处可见,如“析乐篇”第三章节《赏乐一如品人》中,为使读者能充分理解音乐的情绪特征,将大合唱《长征组歌》首曲《告别》与终曲《大会师》的中段进行相同旋律、相同和声进行,不同速度、时值的比较解读;将交响诗《伏尔塔瓦河》中主部主题音调进行相同旋律线不同调式调性的比较解读;将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中代表吴清华的主题音调进行相同音列、不同时值、和声的比较解读;将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的“命运”主题进行相同题材、体裁,不同音乐主题的比较解读,既有系统的理论阐述,又有形象的通俗描述。

再三,《赏音析乐方法论》一书还为读者提供了相当多在听赏音乐时与众不同、了有新意的见解,比如许多人总是不太能于流动的乐音中听得出音乐主题,著者则根据我国传统诗词中的“诗眼”仿造出“乐眼”这一对“音乐主题”别具一格的新颖见解,以诗眼这一可由一“字”、一“词”、一“句”构成的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与音乐曲式中“乐眼”也可是“乐汇”、“乐节”、“乐句”构成的一一对应,使人们如书中所说:不仅易于从“音乐旋律中读出‘乐眼’”,也易于产生出对中华民族“文化流”的亲近感,笔者也甚为赞同。值得一提的还在于著者在解读“视听通感”时,虽也引述了许多音乐欣赏类著作中旧有的观点,但更值得肯定的还在于引述了国内外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相当有说服力地归纳出三“理”,即人的心理、生理、特别是“物理”的特征,并提出了进行“视听通感”训练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新论,深入浅出,令人信服。

搁笔之时,笔者脑海突现一新的看法,即若能有《人生必修》系列艺术赏析类读物出版,则其意义自然如这本书引述大家所言:“一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者,一切政治、军事教育以及文学艺术专家,如果不懂音乐,他们的知识不能算是完整的。如果他们懂得音乐,爱好音乐,就可以对他们的专业起到积极的作用。”(贺绿汀)。同理,“处理好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钱学森)。■

全文阅读

如何启发学生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

摘要:音乐欣赏课是一门欣赏、分析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专业作曲家创作的科目。在对古今中外数目众多的、具有一定思想性和美学价值的音乐名著的审美实践的同时,既使学生获得艺术的美感享受,又促使学生在音乐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使他们对音乐作品和内容形式的积极自觉地感受,培养他们分析音乐语言及其要素――音乐的表现手段的能力,以帮助其形成音乐鉴赏能力并且开阔艺术视野,为达此目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启发学生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意境。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感情;理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39-02

音乐欣赏课是一门欣赏、分析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专业作曲家创作的科目。在对古今中外数目众多的、具有一定思想性和美学价值的音乐名著的审美实践的同时,既使学生获得艺术的美感享受,又促使学生在音乐上的发展――使他们对音乐作品和内容形式的积极自觉地感受,培养他们分析音乐语言及其要素――音乐的表现手段的能力,以帮助形成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开阔艺术视野,为达此目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启发学生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中去。促进他们在音乐上的发展,培养他们具有“音乐的耳朵”,这就是职业学校音乐专业开设音乐欣赏课的目的和任务。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弦歌绕梁而置若罔闻”,美景“在目而熟视无睹”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了。”

经过近二十多年课堂教学的不断探索和总结,我终于摸索出了如何使音乐欣赏课真正成为学生积极自觉地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如何让学生自己积极调动“感觉”和“记忆”这两种能力,用感觉觉察正在产生的音响;用记忆把握已产生的音响,跟踪音乐,寻找运动中的音乐形象,我运用了启发式的教学、诱导性的教学和讨论式的教学相结合,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启发式的教学

由于音乐是听觉艺术,它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它是通过不同因素组成的声音,通过人们的听觉感知,而作用于人的心灵,使人获得音乐的感受。而它不可能像造型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视觉形象。人们看不见它所描写的对象,但通过音的高低、长短、快慢、强弱等要素的变化,可启发人们在意识中存在的听觉――视觉间的联想,产生情绪或感情共鸣,引起对抽象事物的想象、从而体会出作者所描写的事物,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比如,在分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呈示部中的引子时,那轻柔的弦乐颤音,那优美动人、活泼跳跃的长笛,华彩的旋律,那双簧管柔和抒情,细腻的音色描绘的是那么逼真、自然。在这里,我首先启发学生,当你置身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清晨,有那弯弯的小河、弯弯的小桥,在那薄雾缭绕的大自然中,你就会随着这缓缓流动的音响,感受到轻柔的弦乐颤音,像是平静的小河水在荡漾,晨曦拨开小河上的薄雾,生机盎然。长笛吹出的优美动人、活泼跳跃的华彩旋律,像初醒的小鸟在枝头歌唱。双簧管柔和抒情、如诗如画般的音调,使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那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齐放的情景。这样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到“感情”体验中去,如同在视觉中见到一样,仿佛身临其境达到了“理智”欣赏的目的。

二、诱导性的教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