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梦征文要求

中国梦征文要求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绿光的象征意义

摘 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中三次提到了绿光;本文旨在分析三次绿光的不同象征意义,探讨绿光与“美国梦”的关系,揭示绿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绿光;象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杰作,描写了美国“爵士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盖茨比梦想得到心爱的女孩黛西但失败的故事,揭示人们疯狂追求变质的“美国梦”而注定遭受毁灭的结局。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其中最突出的象征就是贯穿始终的绿灯。本文旨在分析三次绿灯的不同象征意义,以此揭示主人公盖茨比的心理变化,试图寻找“美国梦”对于盖茨比及整个美国的意义。

一、三次绿光的象征意义

象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小说创作中旨在展示隐匿在看得见的事物、现象背后的看不见的思想,即展示事物背后的心灵隐秘和理念。(张瑞华,1999: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许多事物都有深远的象征意义。绿色在东西方文化中都象征着万物复苏的颜色,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所以绿灯本身象征着盖茨比的梦想和希望,也象征着“美国梦”。

第一次提到绿灯是在第一章:

“他(盖茨比)突然做了一个动作,仿佛在暗示他正沉浸于独处中――他用一种奇怪的方式朝着幽暗的海水伸出双臂,尽管离我很远,但我敢肯定他的发抖。我不由地朝海面望去,那里除了一盏绿灯,什么也没有。它渺小而遥远,或许是在码头的尽头。”(邓若虚, 2013:40-41)

第一次出现的绿灯,作者并没有指明绿灯的位置,只知道盖茨比以一种奇怪的方式伸出双臂,想要触摸到。盖茨比看上去几乎是沉浸在某种神秘的仪式当中,那样子就像是一个圣坛前的顶礼膜拜者。(张冬梅, 2008:97)这盏绿灯给他指引方向,他虔诚地朝着这个方向奋斗,梦想着某一天能触摸到这盏绿灯。但是这盏绿灯既渺小又遥远,这象征着盖茨比的梦想其实并不容易实现,就像是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即。

全文阅读

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征文比赛通知

关于举办“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征文比赛的通知

各区(县)、高新区、文昌湖区团(工)委、少工委、教育(体)局,各有关学校少先大队:

按照全国少工委《“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方案》的要求,为增进我市少年儿童对“中国梦”的理解、认同和情感,教育引导广大少先队员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为实现“中国梦”做好全面准备。经研究,团市委、市教育局、市少工委决定在全市广大少先队员中举办“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征文比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文主题

红领巾相约中国梦

二、参加范围

全市少先队员

三、活动安排

全文阅读

“我的中国梦”初中生征文启事

一、征文主题。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这瑰丽的中国梦,走过了一段坎坷的追梦历程。这次征文活动,以讲述自己对中国梦的感受、认识、理解和评价,表达爱国之心、追梦之志为主题。征文以“我的中国梦”为话题,自拟题目。作品题材、体裁、风格不限。

二、写作提示。围绕“我的中国梦”这个话题,选取具体的角度切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个性感受,立足现实生活,写出自己的某种梦想,把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如,梦想环境更美丽、社会更文明、教育更完善、国防更强大、科学更发达、人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风气更清正,等等。要有真情实感,忌面面俱到,忌脱离实际空泛地议论抒情。禁抄袭。

三、征文对象。参赛对象为全省中小学生。《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只接受初中生的参赛稿件。学生可单独参赛,可以班级、学校为单位集体参赛。各市、县、乡教育部门也可统一组织学生参赛。不向参赛者收取任何费用。

四、征文评奖。初中生组分设一、二、三等奖,分别评选150名、300名、500名。一、二等奖获得者的辅导老师,分别授予最佳辅导奖、优秀辅导奖,由河南省教育厅颁发证书。另评优秀组织奖若干。作品择优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上刊登,树人网、河南省教育厅网站也将展示优秀作品。优秀作品有机会人选《“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优秀作品集》等专辑。

五、来稿要求。来稿以千字左右为宜,要求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请在文末注明作者姓名、性别、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辅导老师姓名。请在信封上注明“我的中国梦征文”字样,集体来稿请注明辅导老师姓名、稿件份数。电子来稿请在邮件主题里注明“我的中国梦征文”字样,请用信件正文形式发送(勿用附件)。如果一封电子邮件含有多篇稿件,也请在邮件主题里注明篇数,截稿时间为2013年9月10日。

六、联系方式。地址:河南郑州市顺河路11号《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

邮编:450004

邮箱:

全文阅读

“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将“中国梦”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此,本文阐述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而分析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最后研究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2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将其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新气象。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1.“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是世界的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中国梦”的三重内涵。“中国梦”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对“中国梦”最精辟的一个界定;其次,“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民生梦、尊严梦、成功梦;最后,“中国梦”又是世界梦,表现为“平等”“互利”“共赢”“共享”等。

2.“中国梦”的基本特征

全文阅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

【摘 要】菲茨吉拉德是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杰出的文学代表,也是迷惘一代的代表。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深刻地反应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美国梦的破灭。本文在引言部分概括介绍美国梦及其发展到二三十年代时的状况,同时简单介绍《伟大的盖茨比》小说内容;第二部分通过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其中主人公对美国梦的追求到幻灭,揭示了美国梦的虚幻。

【关键词】《了不起a的盖茨比》;美国梦;追求;幻灭

引言

美国梦是文学中一个不老的话题,简单概括就是每个人的生活应该富足美满,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不在乎出身与社会地位如何。美国梦始于欧洲清教徒乘坐五月花来到北美新大陆时期寻求平等与民主,18世纪末大量移民在西进大淘金中一夜暴富,内战时期大批商人白手起家,建立的许多企业至今都是美国的大型公司,如爱迪生根据自己的发明建立通用电气公司,这时的美国梦吸引着大量的人移民美国,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财富。如此多的正能量促使美国成为世界大国,美国梦也激励了一代一代的美国人,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

菲茨吉拉德是二十年代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家,他描述那个年代是“奇迹的年代,艺术的年代,过剩的年代,也是讽刺的年代”以及“所有的神已死,所有的战争打响,人类所有的信仰崩塌”。没有信仰的人类失去了安全感,没有了幸福,只剩绝望抑郁,也就出现了奢侈享受,挥霍放荡的生活观。在这个叫嚣的20年代,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已超越了精神的追求,如此环境下的美国梦还如昔日吗?

菲茨吉拉德创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描绘了美国梦的追求和幻灭,猛烈地攻击了当时的美国梦。主人公盖茨比通过非法交易从穷小子变成了富有的名人,为挽回失去的爱人黛茜,每晚都举办奢华的舞会以吸引她的到来。黛茜和她的丈夫的到来并没给盖茨比带来喜悦,在看到旧爱不再是心中所爱后感到了梦想的幻灭。黛茜杀死了丈夫的情人,诬陷盖茨比,最后盖茨比被杀,他的爱人也和别人远走高飞。

故事中菲茨吉拉德运用了大量的象征物突出主题,如行为,人物和物件。小说中主要有三个物件可以很好的象征故事中从追求到幻灭的美国梦进程。

一、布坎农码头的绿灯―美国梦的追求

全文阅读

人性的扭曲,梦想的破灭

摘要: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作家,是美国文学中“迷惘一代”的代言人。1925年,他出版了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小说向人们生动的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描述了在一个道德沦丧和颓废以及个人责任感缺乏的社会里美国梦的破灭。文章中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意义,分析了“美国梦”破灭的根源。

关键词:盖茨比;象征;美国梦

Abstract: Francis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 the famous American writer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s regarded as the spokesman for “the Lost Generation”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1925, The Great Gatsby was published, which offers a vivid picture about American life in the 1920s. The Great Gatsby is a symbolic disintegra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 in an era of moral waste and decay and the lack of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The symbolism in this novel not only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work, but also deeply reveals the theme of the work. In this paper, we analysis the roots of the disillusion of American Dream by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ymbolism.

Key words: Gatsby; symbolism; American Dream

1. 前言

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是”迷惘的一代”家中的一员, 他于1925年出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集中的反映了“爵士时代”的生活。菲茨杰拉德通过盖茨比这一形象表现出“美国梦”的破灭。盖茨比一生的遭遇正是美国20年代生活的写照。《了不起的盖茨比》集中体现了菲茨杰拉德的创作天赋,其独特的魅力体现在象征手法的运用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具体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了象征手法的意义,阐述盖茨比的梦想及“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

2. 色彩的象征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赋予色彩以生命和意义。

2.1白色的象征。白色是纯洁高贵的象征,但它同时又是悲哀的颜色。从表面看,白色代表着纯洁、美丽;但事实上,它属于冷色调,代表着冷酷、无情和冲动。黛西的基本色是白色,尼克第一次见到黛西时,她身着白色长裙,衣裙在风中飘动,宛若白色仙子可望而不可及,高贵而虚幻。黛西外表华丽,生活富足,但内心空虚。此外盖茨比在尼克家中与黛西约会时穿的西服也是白色的,他购买的豪华宫殿也是白色的,这说明盖茨比本身也是空虚的。黛西应尼克邀请到盖茨比家,衣着白色,驾驶白色敞篷车。白色在黛西身上反复出现,有着独特的意义。白色象征了黛西的肤浅和不负责任。形象地将她的虚荣、无知、冷漠、自私暴露在读者面前。事实上,黛西的生活其实就是美国梦的象征,表现了整个“爵士时代”的社会面貌,以及资产阶级虚伪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正是这个虚幻的美国梦让所有像盖茨比这样的盲目追求的年轻人献身。

全文阅读

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前两年导演胡玫曾经拍摄过一部电影叫《孔子》,电影的主题曲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名叫《幽兰操》。凭借着电影的宣传和演唱者的人气,这首歌轰动一时。《幽兰操》的歌词古朴典雅,是在唐代大文豪韩愈《猗兰操》原诗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据说作词者当时特意加上了“文王梦熊,渭水泱泱”这两句,我们今天的故事就从这两句歌词讲起。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这八个字说的是周文王夜梦飞熊入帐,渭水之畔访遇太公望的故事,典出司马迁《史记》。相传,商朝末年素有壮志的周文王姬昌急需谋国之才来辅佐,可惜多年求之而不得,始终挂怀于心。有天晚上,文王突然做了一个奇梦,梦见一只生有双翅的异兽飞进自己的怀中。第二天,他请人来解梦,解梦的人就说了:您梦到的是飞熊呀,将是辅佐您称霸的良材!果然,不久后文王就从渭水边上找到了用直钩钓鱼的姜尚。神奇的是,姜尚远祖出自羌人部落,他们的图腾就是肋下生翼的飞兽;不仅如此,姜尚还自号“飞熊”。文王一眼认定这是他要找的人,很快拜他为相。姜尚没有辜负文王,他前后辅弼文武二帝,兴王师而诛不道,解倒悬而抚黎元,成就周代五百年霸业。

在“飞熊入梦”的故事中,“熊”这个梦象象征文武双全、才华横溢的能人,寓意吉祥。而在文献记载中,最早将熊这个意象与梦结合在一起,将其看作一种吉兆,进而形成中国梦意象史上第一个经典的,正是《诗经·小雅·斯干》篇中的熊罴梦。

《小雅·斯干》本身是一首宫殿落成典礼上唱的歌。《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劫后余生的周宣王重建宫室时所作;而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宣王重建宫室,本诗更有可能与春秋时期所谓“宋元公赋新宫”有关系。这里,我们不去管这个《斯干》中的宫殿是给谁建的,只看《斯干》的诗意会发现它就是一首颂扬亲族和谐、兄友弟恭、亲人爰居、多子多福的诗。

《斯干》篇素以叙事细腻、文辞恢弘著称。其中“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两句勾勒出一派清静悠然景象,不仅引得后世隐士寄情终南山,连鲁迅的文章中都忍不住引用。而“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五句将振翅欲飞的鸟翼比喻成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飞檐,更是工笔细腻、精妙绝伦,这五句描写不但跻身千载名句的行列,还深远地影响了后世汉大赋的写作。本文中我们主要关注这首诗的后四章,因为这四章集中写出了周代一种很重要的文化——占梦文化,前面所提到的“熊罴梦”也正出于此。先来读诗:

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维熊维罴,维虺维蛇。

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全文阅读

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兰斯顿?休斯的诗歌《当我长大》

摘 要:本文以文体学理论为基础,对诗歌《当我长大》的词汇特征,意象和修辞四方面的文体特征以及各特征所产生的文体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从新的角度探索整首诗歌的创作特色。首先探讨诗的词汇特征;然后,就诗歌的比喻,意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它们对实现全诗意义的作用。

关键词:兰斯顿・休斯 《当我长大》 词汇特征 比喻与意象

1引言

《当我长大》是早期兰斯顿・休斯用自由体写的一首短诗,收藏在1926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萎靡的布鲁斯》(The Weary Blues)中。休斯运用一系列的暗语描述了非裔美国人为争取自由而引发的坚持不懈的战争。主人公的梦想自年幼时就根深蒂固且不朽的,尽管他在实现梦想的路途中障碍重重。整首诗的内容是和梦想息息相关的。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主人公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本诗的主旨是在呼吁黑人群众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有抵抗困难的坚定的意志力,并借此以唤醒黑人的种族意识,对白人的压迫奋起反抗。诗歌原文如下:

很久很久以前。

我已经忘记了我的梦想。

但当时它就在我的面前,

像太阳一样明亮---

全文阅读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浅析“美国梦”的幻灭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作者描写了主人公盖茨比的“美国梦”由追求到幻灭的全过程。本文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出发,结合盖茨比在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对“美国梦”的追求,以及对小说中象征意义的分析来揭示“美国梦”幻灭的原因;同时对主人公盖茨比能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怀有纯真的梦想的可贵加以赞扬。

[关键词]盖茨比 “美国梦” 幻灭

[中图分类号]G63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074-02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他也因此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作者生活于繁荣的20世纪20年代与大萧条的30年代间,所以他是“迷惘一代”的代言人之一。“如果说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海明威是从厌战出发,进而否定美国中产阶级传统的精神价值观念,那么菲茨杰拉德则体现了年轻的一代对‘美国梦’的幻灭”。(董衡巽《美国文学简史》)

一、传统意义上的“美国梦”及其20年代后幻灭的原因

美国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国度,并且这种观念已经融入美国人的血液,顺着历史的长河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当欧洲的清教徒坐上了“五月花”号轮船来到美洲时,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广阔无垠的土地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他们为之兴奋,因为终于可以摆脱宗教的束缚与心灵的桎梏,所以称这里为“the Promised Land”(乐土),“the New Garden of Eden”(新伊甸园)。每个人都怀揣着这样一个梦想:上帝赐予他们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努力工作诚实劳动都会获得成功。这就是“美国梦”最初的社会历史背景。《了不起的盖茨比》故事的叙述者——尼克也是到东部来追求他的“美国梦”的。“中西部不在是世界温暖的中心而倒像是宇宙荒凉的边缘——于是我决定到东部去学债券生意”“我成了领路人、开拓者、一个原始的移民”。(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人们把从东部到西部的旅程看做是从古老的欧洲到美洲寻梦的历程。

一战后同盟国与协约国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了,而美国却在战争中大发横财,加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带动,使美国一举跃居强国首位,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展现出空前的繁荣。“人们在购买电器的同时也开始进行股票交易,希望在一夜间腰缠万贯。仅在1930年经济的增长与国家财富的积累就是1900年的4倍。”(张奎武《英美概况》下)就在这时代变革的焦点上,人们的思想意识也起着质的变化。“人们一方面对传统道德、宗教感到幻灭,另一方面对生活的享受却尽情地追求。”“所有的神都死了,所有的仗都打了,对人的所有信念都动摇了。”“我只认识我自己如此而已。”(菲茨杰拉德《人间天堂》)一个缺少信念的时代必将导致道德的滑坡,而纯真的理想湮灭在金色物化的世界中,那么它将不复存在。

二、盖茨比在三个不同阶段对“美国梦”的追求

全文阅读

试析“鸡蛋”的象征意义

摘 要:《鸡蛋》是舍伍德・安德森的典型代表作品,其中心意象“鸡蛋”贯穿小说的始终。本文试图从三个角度分析“鸡蛋”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象征主义手法来揭示美国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追求“美国梦”的梦想的幻灭。

关键词:鸡蛋 象征主义 “美国梦”

一、引言

舍伍德・安德森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威廉・福克纳曾在1956年回答《巴黎周报》提问时评价安德森“是我们这一代的美国作家之父,开创了即使是我们的后人也未必承袭的美国式的写作传统”。[1]191921年安德森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鸡蛋的胜利》, 其副标题为“一部用故事与诗歌记录美国生活的书”,其中包含13篇故事,均以典型的美国城镇为背景,描述人们心灵上的挫折以及心理失调引发的种种“畸形”。[2]109《鸡蛋》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一个迷惑而悲观的小男孩为第一人称,讲述他的父母受到美国人那种要出人头地的欲望的影响,起先试图经营一家养鸡场,失败后又搬到镇上开了一家小餐馆,但生意一直不景气,父亲为招徕客人而进行的各种把戏最终也彻底失败。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非常普遍,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作为小说的标题,“鸡蛋”形成了这个故事象征主义的核心。本文将主要从三个角度谈象征主义手法在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鸡蛋》中的运用,即从儿子、作者或读者和父亲的角度。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鸡蛋》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陈庆揭示了小说中“人的异化”这个20世纪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并用圣经原型批判解读进一步探讨出“父亲”异化的根源:脱离伊甸园、让渡人对物质的权利、让渡丈夫和妻子的角色权。[3]96白德铭和章媛媛以象征主义手法为切入点,重点讲解“异化疏离”,[4]5通过探寻安德森的内心世界,分析“父亲”被异化的深层原因。这些研究的角度比较全面,既涉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分析,也有对小说写作手法、叙述艺术的讨论,并且大都与“美国梦”有关。

三、儿子眼中的鸡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