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梦英语作文

中国梦英语作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红楼梦》章回题目英译研究

摘 要:《红楼梦》被评为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和章回小说的代表作。本文选取《红楼梦》杨、霍和邦英译本,从“底本选择、修辞使

>> 《红楼梦》章回目录的英译研究 《红楼梦》服饰英译对比研究 《红楼梦》量词英译比较研究 《红楼梦》版本研究 《红楼梦》英译名辨析 从两个译本分析《红楼梦》章回目录的英译 《红楼梦》姓名文化研究综述 《红楼梦》“所”字用法研究 红楼梦经济效应研究 《红楼梦》脂批研究综述 《红楼梦》审丑艺术研究 《红楼梦》研究的历史脉络 《红楼梦》夸张修辞翻译研究 归化和异化与《红楼梦》英译研究 《红楼梦》双关语英译研究 《红楼梦》英译的审美效应研究 《红楼梦》英译的中外对比研究 隐喻视角下《红楼梦》颜色词英译研究 《红楼梦》里说颜色:《红楼梦》中人物服饰色彩词的英译 《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比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英文原文:The translation is complete. Nothing has been

omitted. And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convey the meaning of each sentence in the original text. The edition which has been followed is that published in Shanghai by the Kuang I Publishing House. But other editions have been consulted and in a few cases a variant reading has been adopted. Much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notes has been taken from the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and the Dictionary of Chinese Biography of the late Dr. H. A.Giles, the Tz’u hai ta tzu Pen published by the Chung Hua Publishing House, and an edition from the Tso Chia Publishing House at Peking in 1957.

③均引自文博昕的《红楼梦》章回目录英译研究——以杨译和霍译

两译本为例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 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04.

全文阅读

基于汉英双语心理词汇提取的《红楼梦》英译本的翻译风格

摘 要:本文从汉英双语心理词汇的提取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以语义激活扩散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词汇联想实验探讨《红楼梦》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译本在词汇层面上不同风格的认知心理学理据。词汇的讨论主要集中于颜色词和宗教词。文章得出的结论是:心理词汇不同的存储模式和提取规律会影响杨、霍的翻译过程,从而使译作在词汇层面上风格各异。

关键词:心理词汇提取;《红楼梦》英译本;颜色词;宗教词;词汇联想实验;翻译风格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翻译策略的现有研究

《红楼梦》杨、霍两个英译本不同翻译策略的现有研究视角虽广,但多集中在对译作的描写、解释、争论上,对译作的产生过程(即翻译的心理过程)研究颇少,批评性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翻译的过程,实质上是理解原文、表达译文的过程。这种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活动,但从翻译的主体即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这一思维活动体现在杨、霍两位译者的词汇翻译层面上,原文词汇的理解即是提取译者中文心理词汇的语义,译文词汇的表达即是从译者心理词汇提取英文词汇。既然词汇翻译过程离不开心理词汇语义的提取,翻译必然受心理词汇语义的存储模式和提取规律的影响。本文将从汉英双语者心理词汇的提取这一全新视角,以语义激活扩散模型为理论基础,来探讨《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在词汇层面上风格各异的原因。

二.汉英双语者心理词汇语义的存储模式和提取规律

心理词汇是指词汇知识在永久记忆中的表征。包括词的语音、句法、词法和语义知识等几个方面。在双语习得者的大脑中,两种不同心理词汇的语义是独立存储?还是共享?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对双语心理词汇语义表征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绝大多数实验支持熟练双语者心理词汇的形式分别表征,但语义共同表征。这说明尽管汉语在书写、言语表达等方面与英语差别很大,但熟练汉英双语者的心理词汇共享一个语义系统。

由于语义网络的激活扩散作用,汉英双语者提取任何心理词汇的语义时,特定概念的激活会扩散到与其紧密联系的其它概念中,并使这些概念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预先激活。所以更熟悉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汉英双语者在提取概念“红”时,“幸福”、“繁荣”等概念也同时激活,而更熟悉英语和英美文化的汉英双语者在提取概念“红”时,记忆系统激活的则是“愤怒”、“血腥”、“暴力”等不同概念。

全文阅读

文化翻译观下China/Chinese的归化和异化处理

摘 要: “中国梦”蔚然成风,其对应的英语译文是以China还是Chinese作为定语修饰语,众说纷纭。本文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思想,从归化和异化视角,阐释了国别担当定语的示例,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提供系统化的分析,再度审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差异,权衡和定位China/Chinese的语用意义。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中国梦 中国英语

1.引言

主席指出:“何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不仅仅是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强国之梦,更是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之梦。中国梦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国家梦、民族梦。随着这个话题深入人心,悄然成风,其译文的出现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翻译盛行于各大媒体及诸多报端,其中以“China Dream”备受青睐,出现使用的频率较高。该译法诠释了主席发表讲话的精神,体现了民族整体利益的梦想,并非个人主义出发点的追梦角度。然则,时间的推移和学者们的推敲,导致了对此译法的质疑。“China Dream”容易导致民族梦与国家梦对立,甚至会被某些西方人士误解为所谓的“强国梦”。另有一种看法认为“China Dream”其实是指外国人想要在中国成就的发展梦或发财梦。因此,倾向于Chinese Dream取代China Dream的呼声此起彼伏,其令人信服的论据莫过于美国梦(American Dream)。美国梦是一个被众多美国人普遍信仰的信念,机会均等是美国梦的灵魂,聪明、勤奋、坚忍不拔是美国梦的必要条件。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历史学家亚当斯提出了“美国梦”的概念,旨在表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改变自己的未来。类化和泛化的现象衍生出“英国梦”、“欧洲梦”,等等,使用国别名的形容词来修饰dream显然是自然而然、无可厚非的。

因而,以此类推,中国梦的译文为“Chinese Dream”也颇为合理。不仅如此,此译法彰显了文化翻译观下的归化处理。Venuti(2001)就提出用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来翻译文化因素。采用归化法意味着把原文尽可能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归化使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目的语为归宿,在语言表达上较自由,旨在将异国文化中的“异域风情”转化为本民族的版本,从而得到大众的认可。

2.文化翻译观下的归化和异化

杨仕章(2000:66―70)指出,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文化学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是相对的、偶然的,而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文化又是开放的,具有潜在的相互吸收和包容的能力。文化交融的结果就是文化之间借鉴和吸收异质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语言和文化,同时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介绍出去。

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1995)提出了“异化法”和“归化法”。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原文作者和源语文化为归宿,后者则以目的语、目的语读者和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异化派认为翻译的初衷就是让读者了解异国语言和文化,译文真实地再现原语才能提高读者接受异国文化的能力,最终促变和丰富本国的语言和文化。而归化派则认为文化鸿沟过宽,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受限制,为了避免文化冲突,语言的交流首先是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读者。但综合而论,无论是从理论的建构,还是实践的操作,都应走向“中庸”,这不仅保存了原语文化的“异国情调”,再现了原文的文化信息,还可吸收外来语,丰富译语语言文化。

全文阅读

隐喻视角下《红楼梦》颜色词英译研究

内容摘要: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思维和认知的工具,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从这一视角看,《红楼梦》颜色词英译的主要矛盾是对隐喻的理解和表达过程中的矛盾。“理解”不是停留在语言表层,而是从隐喻的文化认知根源中获得深层次的理解,而“表达”也不是单单求得语言形式的对等,需要依据隐喻发生的语境、存在的动机与作品的创作意图等,进行恰当转换。本文一方面系统分析《红楼梦》颜色词英译过程中隐喻的解读,另一方面深入探析在这一解读基础上《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机制。

关键词:概念隐喻 《红楼梦》 颜色词 英译策略

《红楼梦》是汉Z典籍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堪称为一部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它内涵丰富,包含了大量的美学和文化信息,颜色词在其中出现频繁,从人物的服饰、容貌到自然环境的描写,甚至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都应用到了颜色词。《红楼梦》颜色词的隐喻解读、英译策略如何,有没有一定的规律性。

本文以《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文本及其原文为对比、分析对象,从隐喻的视角对《红楼梦》颜色词英译过程中的隐喻解读及采取的英译策略进行研究,分析语言表层背后深层次的隐喻文化认知信息、隐喻发生的语境、存在的动机与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同时探讨英译过程中的具体处理与转换,寻找翻译规律,探析译者在汉语典籍颜色词英译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与及采取的策略。

一.《红楼梦》颜色词英译研究概述

20世纪80年代,《红楼梦》的全译本面世,即1986年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和John Minford合作完成的全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此后对于《红楼梦》英译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文军、任艳在《国内英译研究回眸(1979―2010)》[1]中将《红楼梦》英译研究分为总体研究(文化英译、译本研究和英译事业)及部分研究(词语英译、诗词英译、修辞英译、文化现象英译 、对话英译、称谓英译、名称英译、篇章回目英译、片段英译、典故英译、句子英译、对联英译、人物形象英译、器物英译及灯谜英译),其中词语英译共133篇,占《红楼梦》英译研究论文总数的17%,是所有研究主题中比例最高的,而《红楼梦》颜色词英译研究方面的论文仅占6篇。

另一方面,通过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检索结果显示,从1984年截至今日,国内学者们关于《红楼梦》颜色词的研究论文总数已达到1673篇,这显示出了颜色词,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近代汉语典范”之称的《红楼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与之对应的,从1984年至今,《红楼梦》颜色词英译研究相关论文却仅有平均每年不到3篇的总量,却未能充分将本土学者对《红楼梦》颜色词丰硕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红楼梦》的外译事业中去。

全文阅读

“红楼梦” 第三回霍克斯,杨宪益译文对比赏析

【摘要】《红楼梦》被誉为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它吸取了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营养,又提炼了大众语言,熔铸成准确,精炼,纯净,传神,典雅的语言。《红楼梦》的英译使这部伟大的作品的生命在英语文化里得到了延伸和继续,这也是中国文学赖以存在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侧面。在各种英译版本中,以霍克斯和杨宪益的影响最大最广。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红楼梦》第三回霍克斯和杨宪益二者的译文,分析其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联系两种语言和文化来考察研究翻译活动的本质。霍克斯和杨宪益的译文是归化与异化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红楼梦 翻译 归化 异化

1 引言

《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它不仅仅在中国文化里产生,流传,而在异域文化里也广泛得到了传播。这主要是通过它的译文得以实现的。《红楼梦》的英译使这部伟大的作品的生命在英语文化里得到了延伸和继续,这也是中国文学赖以存在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个侧面。它的翻译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自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戴维斯翻译《红楼梦》第三回片段开始,先后产生过多个版本,而这其中以霍克斯和杨宪益的影响最大最广。

“红学”研究成果可谓多若繁星,然而专门从翻译的角度谈《红楼梦》的专著,论文却并不多。本文将以《红楼梦》第三回来对比赏析霍,杨两家译文。

2 霍,杨译文对比赏析

2.1霍,杨的版本选择及回目翻译。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个系统,一是仅流传80回的脂平抄本系统;一是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一百二十回的印本系统。前八十回杨宪益用的底本是有正本,或称戚序本。而霍克斯的底本主要是程乙本,间或根据抄本,甚至有他自己的改动。因此他的本子实际上是一种“百衲本”。第三回回目庚辰本作“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而有正本作“托内兄入海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霍,杨两家的译文分别为:

全文阅读

林语堂:鲜为人知的《红楼梦》译著与红学情结

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现代文学大师,也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其译作和外语创作多于母语创作;汉译英作品超过英译汉的作品,因此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1937年出版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榜首长达52周,曾被译成十几国语言,在欧美掀起了“林语堂热”。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让他跻身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

从30年代未,日本就开始翻译、出版林语堂的著作,到20世纪末,林氏著作的日文翻译本已超过26种。随着林语堂在国际文坛上的崛起,国内外对于林语堂及其作品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热情。但林语堂还曾将中国名著《红楼梦》翻译成英文出版,后来又有多种日文译本,却很少有人知晓,或一直以来表述不详。

近年,美国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试论林语堂的海外著述》中(《余英时文集》(第五卷):现代学人与学术,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对于林语堂及其海外著述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评述,但并未提及曾写作并出版过《红楼梦》英文版之事。林语堂之女林太乙,在1989年所著《林语堂传》(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并于2002年再版的《我心中的父亲——林语堂传》(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一书附录:《林语堂中英文著作及翻译作品总目》中均未列入。

2013年5月,黑龙江大学翻译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忠廉,在《光明讲坛》发表的演讲《林语堂:中国文化译出的典范》(载《光明日报》2013年5月13日第5版),论及了林语堂在国外发表的各种英文著作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也未曾提及林语堂《红楼梦》英文版之事。目前国内史学界公认,对于《红楼梦》英文版全译本有二个:一个版本翻译者是中国学者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另一版本翻译者是英国汉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斯。

但笔者近期见到台湾“汉学研究中心”所编《中国文学著述外文译作书目(初稿),1990年》“分类册”第217页及“语文册”第78页曾经收入林语堂《红楼梦》英文版。冯羽在《日本“林学”的风景——兼评日本学者合山究的林语堂论》(载《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9年第1期)述及:“另外,佐藤亮一还译有一册林语堂的红学著作,名为《红楼梦》,其出版社和出版年月不详”。

实际上,林语堂早于1954年2月,在纽约创作完成了英文版的《朱门》一书的写作之后,即开始着手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的工作,1973年度11月在香港定稿。但他考虑到《红楼梦》故事情境的巨大时空差异,会影响西方读者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从而影响对于书中内容的接受程度。他所采用的是方式为变译,并非全译的手法,即对于原著进行大量的增减、编缩的变通式翻译,对于《红楼梦》一书进行再创作,英译本书名为《The Red Chamber Dream》。笔者虽然目前还无缘见到这部英译本,但查见到了日译本书籍。

据日本查询索引Webcat Plus中显示,关于涉及林语堂《红楼梦》一书共有六个版本的书,翻译者均为佐藤亮一。在1983年的日文译本,是东京“六兴出版社”出版,共四册。1992年东京“第三书馆”又对其再版,书名为《红楼梦全一册》,曹雪芹作,林语堂编,佐藤亮一译。在此书的封面中,第三书馆称此书为“中国近世小说的金字塔”。另有一本“六兴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合订本,出版年限不详。由此可见,林语堂《红楼梦》节译本在日本是极受欢迎的。

全文阅读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被动式英译研究

一、被动式的范畴

关于汉语被动句的范围,语法学界一直存在分歧,总体上可以分为两派观点。一派主要是依据语义标准,认为“只要主语代表动作的受事,句子就可以叫作被动句”。另一派主张“被动句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是被动性质的句子,同主动句在形式上有区别的标志”。本文认为,划分句式的确要照顾语义,而结构标准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个明确的标记,使对比对象清晰明确。现代汉语能表示被动关系的标记有不同的判定标准。通行的认定是将标记划归成介词的一类。经过本人实证性研究发现,结合《红楼梦》的语言特点以及前人研究,本文汉语被动句以“蒙、被、叫(教)、让、为、给”为被动标记,同时考虑其主语代表受事的语义特征。

而在英语语法书里常常看到的是“被动语态”这一名词。夸克(R. Quirk )等人指出,be或get加动词过去分词这一形式在表达被动意义上可以分为三级:主要被动句,半被动句,和假拟被动句。本文英文被动句以“be”、“get”为标志,同时还要兼顾施事与受事的语义标准,以主要被动句和半被动句为研究对象。

二、语料介绍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其在文化、语言研究上的价值,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数代译者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动力驱使下作了不懈的努力,其中包括英国人乔利(B. Joly)的前五十六回全译本(以下简称乔译)、杨宪益夫妇(Yang, H. Y., & Yang G., 以下简称杨译)和英国人霍克斯(D. Hawkes)及其女婿闽福德(J. Minford) (以下简称霍译) 一百二十回全译本。然而,根据闫敏敏的统计,《红楼梦》的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诗词、文化内容和人物语言等方面,极少有人从句子层面研究《红楼梦》的英译。

绝大部分的《红楼梦》英译研究以霍译和杨译为研究对象,“语料的匮乏导致结论可信度和正确性值得怀疑”。本文选取了《红楼梦》中文本和三个英文译本作为研究的语料。因为乔利只以译前五十六回,为了使研究的语料具有可比性,本文同样地截取《红楼梦》其它文本的前五十六回作为语料。结合汉英被动式的结构标准,本文利用ParaConc语料库搜索工具,对《红楼梦》前五十六回的被动句进行了搜索。再以语义限制为标准,对搜索出来的被动式进行人工整理,统计出《红楼梦》前五十六回被动式的数量如下:

表1《红楼梦》前五十六回被动句数量

由于使用者对被动标记的偏爱与偏废,有的标记获得的解释多一些,如:“被”,“有些学者甚至直接将“被”字句的概念泛化成了汉语被动句”。由此可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出现频率影响了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范围,导致研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本文力求全面阐释汉语被动式的英译概况,在此基础上,找出杨译、霍译和乔译中中文主动句翻译成英文被动句时的考量,并对比分析各位译者转换的异同与得失。为便于分析,下文例句当中将讨论的重点以[[]]标出。

全文阅读

素质协调化教学方式在英语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协调化分配,换句话说;也就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虽然这早已不是新鲜的教育理念,但是在现代教育发展的大潮中,新的教育理念又赋予了这种理念方式新的灵魂,也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协调化发展。居于传统形态的基础教学在素质均衡化分配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但是面临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对于英语教学方面进行素质协调化教育更显得尤为迫切。鉴于此,本文立足于英语基础教育中的素质协调化分配的教育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旨在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素质协调教育;英语基础教学;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01-02

一、英语素质教学的概念与原则

在论述英语素质教学的基本概念时,需要搞清在当代教育发展过程中英语教育在学生基础性教育中所处的地位,认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英语教学方式在不同应用背景下实现的意义。英语素质协调化的原则是在英语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知识协调化教育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形式上具备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在内容上具备多元化知识结合的特征。英语学习是现在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方面,建立英语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是当下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被很多的国家定位为官方语言和母语,虽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汉语国家,始终轻视于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我国必定会走上文化扩展的道路,但面临种族语言的障碍,我们的汉文化传播会受到较为严重的阻碍,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语言的素质协调教育。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性格的人群,要想使得自己的文化在异国他乡进行有效的传播,对于语言的学习和素质化培养是必不可上的,这也是开展英语素质教学最为本质的意义所在。

1、英语素质教学的基本教育概念

处在学习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们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就教育本质而言是非常抗拒的,因为文化属性的不同导致学习兴趣的匮乏,常年差异性的文化氛围导致了人们固有思想模式的形成,对于不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和语言有着最为本质的情感抵触。历史文化的传承总是有着其特性的文化遗传因子,对于现代英语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英语历史文化的传播,以辩证唯物的角度来看待英语文化的传播和学习。英语素质教学中最为主要的就要注重学生英语素质的培养,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化发展。英语素质的协调和分配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就大陆本土的学生而言在学习英语方面有着较大的难度,由于本土文化差异的限制导致本土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有着较大的思维影响。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素质思想观念不断的发展,加强学生的思维教育是现在教育的重点需求,孩子在初次的教育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的鼓励与帮助构建自身发展的价值观念,只有在班级的沃土上让孩子充分放飞自己理想的翅膀,才能让学生在班级的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在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要让孩子充分完全的融入到班集体的建设之中去,体会到学习的真谛,培养孩子努力向上的精神,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放飞梦想的舞台。

2、素质协调化班级的建设

全文阅读

以文化背景知识渗透解决大学英语阅读僵化现象

摘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英语教学可利用文化背景知识导入的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又可以解决大学英语阅读僵化的问题。高层次的阅读理解则需要有较好的背景文化作为铺垫,这样才能使在阅读过程中更加的通顺和流利,从而更好的做好阅读理解。

关键词:文化; 阅读理解;僵化

一、 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阅读理解的关系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Sapir,192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方式去理解别人所写的东西,不熟悉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会给英语阅读理解造成很大的障碍。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文化背景因素。要读懂一门语言,必须了解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扫除文章中的阅读障碍不仅仅是需要大量的词汇,而是应该在文字的层次上提升到更加深层次的理解。高层次的理解则需要有较好的文化背景作为铺垫,这样才能使在阅读过程中更加得通顺和流利,从而更好地做好阅读理解。

二、僵化现象及其外因

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尤其是大学一年级学生)英语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像学习的初级阶段那样稳步前进,而是处于一种仿佛停滞不前的徘徊状态。这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难以理解而又期待解决的难题。这一现象也称为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僵化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尤为明显,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到大学英语不再进步现象的大学生高达83%(调查对象是武汉理工大学1200余名2000级和2001级学生)。

影响英语阅读的语言外因素包括阅读者的智力水平、阅读技巧、知识水平、涉及心理学的内容。知识水平最重要的内容是知识面,尤其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了解最为重要。

Schumann(1976)从社会文化差异以及由其造成的心理距离等方面提出了语言僵化的外因说。阎贤明(2001)评价了关于僵化现象形成的两种理论(文化迁移理论和生物论)之后指出,“从社会文化差异以及由造成的心理距离来解释语言习得中的问题具有普遍而重要的意义。

全文阅读

文化体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大学英语课堂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教

>> 角色体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在大学体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体验哲学的视角看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文化体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 谈体验式英语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英语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文化背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民族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浅析文化输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 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文化体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文化体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佳婷")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大学英语课堂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教学,除了让学生接受显性知识,还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经历、感受和体验进行新知识建构。本文在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文化体验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体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体验 大学英语教学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45-03

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英语课不仅要讲授语言本身,更关乎语言的语境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大学英语课堂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教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的精神世界‘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通过生活中的感受与理解,自主生成新的意义世界。文化既是教学活动探究的内容,也是有益途径,把英语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使得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的、鲜活的过程。结合英语教学目标以及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文化体验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经历了从“分离式”“附加式”到“融合式”的发展阶段。在语言教学的交际法兴起之前,英语教学主要有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其中语法翻译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以词汇讲解、词汇辨析以及句子翻译为重点,把英语课作为单纯的语言技能培训课,将文化看作是一种可以和语言剥离的知识。交际教学法引发了中国外语教学的变革,语言与文化的“研究热”也推动着语言文化教学进入新的阶段,文化教学成为外语教育不可分离的部分,当前外语教学界已对此达成了共识,即成功的二语习得离不开成功的文化习得。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经历了从培养阅读能力、交际能力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外语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不仅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且是衡量现代外语人才的重要标准。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体现了英语教与学的真实目的,并成为区别传统英语教学和现代英语教学的主要标志之一。根据文秋芳的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部分构成。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变通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容忍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随着跨文化交际成为大学实践教育的新趋势,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该被视为“外语教学的高级目标”,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要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入教学之中,做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齐头并举,而文化体验是达成这一培养目标的有益途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