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语文教学中旅游文化论文

一、旅游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有更多的精力通过旅游途径来娱乐自己,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旅游不再是一种奢求,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说已经走向了大众化阶段。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期,精力旺盛,与童年时期相比,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再满足于以父母为中心的生活圈子,他们渴望走出去,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渴望学习到新的知识来满足他们。其中旅游就是大多数学生十分感兴趣和乐意做的事情,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旅游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只是一种梦想。而语文教学中却有着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猎奇的心理,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利用课本资源,向学生充分展示所蕴藏的旅游文化,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动力,使他们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旅游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展现

(一)能够充分展示一个地区的民俗风采,为爱情喝彩

一提到湘西凤凰城,大家马上就会想到伟大作家沈从文及他的优秀作品《边城》。经过沈从文的描绘与刻画,湘西成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而又独具魅力的地方,是许多人心中向往的旅游胜地。湘西作为沈从文的故乡,那里既有着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同时也有着凄美的爱情故事;既有着最为和谐的社会风貌,又有着单纯、朴实的民风,这是课文《边城》为我们留下的湘西地区风土民俗文化的缩影。正是通过沈从文的《边城》,让我们发现了具有湘西特色的旅游文化圣地茶峒,它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烙印,是湘西地区风土民情、爱情理念以及文化的重要体现。

(二)见证了一段历史的缩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语文承载着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文化内涵多种多样,它是我国历史的有力见证,也为我国的旅游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学习这些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家孙犁,在他的《荷花淀》中,他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来赞扬那些在国家、民族出现安全危机,能够勇敢地参与到抗日战争中与敌人作斗争却又不失女人柔情的农村妇女形象。在抗日战争的紧张时刻,在弥漫着硝烟的战火中,白洋淀的百姓依然能够把爱国之情、夫妻之情以及人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塑造了高大而淳朴的劳动人民形象。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深刻体会到白洋淀的人情之美,更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展现诗人的情怀,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

全文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理论的建构

当前我国旅游行业在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业起到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旅游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根据旅游企业特色构建一套附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管理理论,在推动旅游行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旅游景点进行规划,在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我国作为历史大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结合发展旅游行业。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当前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起来的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无论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还是对旅游行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结合旅游元素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经过历时的积淀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相应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人文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所以,可以影响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通过二者的相辅相助,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并推动着旅游行业当中的人文资源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作用

旅游管理理念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旅游企业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同时注重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理念的当中。

(一)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树立正确旅游管理观念的重要思想。在旅游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应当与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保持一致。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发挥以人为本思想的注重性,提倡贵民的民主思想,从而促进我国旅游行业可以持续发展。

全文阅读

外国旅游者中西文化论文

1.问题体现的两个差异方面

在这些问题的背后,追根溯源,还是要回到中外文化的差异上来,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在语言层面以及深度的思维层面上的个体差异显著,并直接影响了交流的过程,语言层面上的交流属于表层的交流,是与文字,口语及书面语言息息相关的;而思维层面上的差异属于国家价值观以及国家差异,是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的。

1.1语言层面

外国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最直接的就是通过语言获取想得到的信息,而在语言中既有书面文字又有口语的文字。

1.1.1一方面对于口语,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直接影响到了口头获取信息的交流。由于语言母系的不同,起源的不一致,导致了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直接明显的差异,这在文化交流中是不可以避免的,常常存在着不理解等诸多问题。这一方面的误会,是要通过文化不断相融,人文素质的提高而得以改善的。

1.1.2而另一方面,对于存在文本上的文字信息,也是语言的一种表现。这些书面的信息直接给予外国旅游者本国的语言文体,给外国旅游者以直接的母语文本提供贴心的服务,其初衷是很好的,具有很好的引导性。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旅游者没有并至如归的感觉?为什么还是无法从这些书面文字中获得他们所需呢?究其根源,在其中却有着诸多的问题。文字层面的信息以标志语及旅游手册中出现的词汇为例加以分析:首先,关于标志语的问题。众所周知,现在在中国的景区,但凡高端一点或是等级高的景区,必定是会有相应的外文标志语。外文标志语的目的是为了为相应的语种旅游者提供较为便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享受旅游。但是在笔者的研究中,标志语的出现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于某些景区的标志语,存在着语言翻译不地道的现象,更有甚者,完全曲解了文字原意,误导了旅游者的路线及注意事项,引发了不必要的误会。对于标志语的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调查过程中,笔者有幸遇到一位外国人在拍下各类的英文标志语,加上自身专业背景,联系自身的专业素养,情不自禁的向其询问缘由,得到的结果出人意料。他用标准的英文说到他所拍下的照片都是一些错误的翻译,让他感到很误解。得知这一结果后,笔者研究观察了几个景点的英文标示语,均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由汉语翻译而来的外文标志语存在的这样的问题,以英文为例,经研究后调查秦皇岛10处景点50处标志语得出20处语用错误如下几个主要原因。一、英汉词汇用语的不规范在很多景区,都存在着英语词汇使用不地道,不规范的行为,这也是由于英语词汇意义多样而导致的。关于英文中的文化,词汇常常意思多变,甚至一词多义,中英互译的话很容易产生原语的误读。比如”有雄心壮志的“这个中文词汇,翻译成英文为“ambitious”,但是“ambitious”这个词在英文中却有两种意思,分别为“有雄心的”和“有野心的”。“雄心”在中文里是褒义词,展示了人物的豪情壮志;而“野心”却是贬义词,展现人物的贪婪。另有“嫉妒的”这个词语,在中文是贬义词,翻译成英文后用“envy”这个词代替,但是若在没有上下文或者上下文不明的情况下,英文中的“envy”很容易被理解成“羡慕的”的意思,而“羡慕”的在汉语中并不存在嫉妒的那样的贬义,不能表现一个人内心的憎恶。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由于英文中形容词多意的现象,一词多义两个意思不同甚至两个意思完全相反,这会使得形容词的使用出现歧义。二、英语中语言较松,而汉语中语言讲究四字格,紧凑而严格中文博大精深,自古到今,中文中常有四字格的对仗句展现中文的古典美,而在这些对仗句翻译成英文时,就需要增添虚词来构成完整语义的句子,因此,这种文化的差异使得书面语言不容易被理解。对于秦皇岛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景点诸如老龙头,山海关,这些长城的沿路地区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题于城墙上的诗词或是古句都历史悠久,甚至中国人都有些不太能理解的地方,更不要说是完全不是同一母语体系下长大的不同种族的人,他们则更是无法理解其意思。三、英汉中存在着无法对应的部分在汉语中常有四字成语用来形容人的性格,而对于这些四字成语,一方面很多是从古沿用至今的,翻译成英文的话就失去了汉语应有的特点与美感,不过这类词仍能够很好地表达清楚意思;另一方面,在英文中有时候并不能找到相应的词汇来表达汉语词汇的意思。比如在汉语中形容女子举止优雅的词“温文尔雅”,在英文中就几乎没有与其对应的单词,如果想用“elegant”来表示,就只有优雅的意味,却没有文静的一番意境;若用“soft”来代替,仅仅表现了人物的柔,却没有雅的韵味,寻遍英文词汇中都没有类似的单词能够替。这一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存在许多,这都体现了中英文化的差异。而对于旅游手册而言,其中存在的大段翻译比标志语中更多,而句子是由词汇组成的,在一句话中更容易出现上述问题,而原因的话也是由以上类似的三个:用词不规范、句式不一致、英汉无法相对应造成的影响。

1.2思维模式深层方向

由于不同国家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不同地方的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中西两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引起了异国旅游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语言的互相无法沟通理解必将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而在其背后,也有随着深层次的问题。首先,中西方人习惯是不一样的,习惯是一个大的宏观概念,包括了饮食习惯,住宿习惯,出行方式,待人接物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经常接触外教,笔者也对外国人的一些习惯颇有了解,比如美国人她们每日爱吃的“fastfood”,都属于西式的餐饮,对于中式的食物,她们一般都不能接受,除了一些在中国呆了很久的外国人。这点也是肯定的,试想,当你出国的时候,是否还是怀念家乡的那一道道炒菜呢?这也是“ChinaTown”出现的原因。而对于住宿方面,他们与我们理解的概念也是不同的,比如对美国人来说“,ranchhouse”我们理解的平房是他们那儿的农场——onthefarmland,对于这些微小的差异,都足以体现了我们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而在出行方式上,我们知道在外国有些地方是没有中国的“摩的”,“黄包车”等事物的,所以对于这些东西,他们也没有进一步的了解。饮食,住宿,外出方式这三个方面,写于本上的纸质文档都会引起外国人的误解,从而在文化方面上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了对于事物本身的理解,也影响到了整个的旅游过程。而在其他方面,诸如价值观上的差异,对于西方人而言,讲究的是个人主义,他们重视个人的创新创造,重视动手与实际能力,从而更加养成了独立的特性;而中方人却是注重集体主义,看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联系,讲究团队精神,故更具有团结的特性。这些细小的方面,都会给不明白这些差异的人们困扰,从而影响交流。对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外国旅游者对中国人普遍有一种思维定势。他们认为我们在很多方面仍然是思想保守,未经开放的一派。不能向他们一样做到绝对的开放自由。这是一直以来形成的错误的看法。但是这一想法仍然在各个方面指引着他们,或许从这方面来看,他们仍是对中国了解不太详尽,没有完完全全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及处世态度。

全文阅读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跟旅游管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管理层面上,还体现在对新的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上。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提升我国的旅游管理水平,培养我国特有的旅游管理文化。

【关键词】旅游管理 传统文化 以人为本

旅游管理作为现代管理学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不仅包含了旅游学科自身的性质,同时也包含了管理学的普遍属性。建立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文化,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并积极吸取其有利部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提升我国的旅游管理水平,培养我国特有的旅游管理文化。

旅游管理与我国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而且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自然资源,其中几乎都蕴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我国旅游资源中的自然景观,几乎都能跟历史的著名事件或者是著名人物联系在一起,因此为自然景观添加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而我国的人文资源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它往往都具有独特的城市风貌、丰富的文物古迹以及众多的风景名胜。正是由于我国在旅游文化资源上特有的民族特点和文化底蕴,因此在世界的旅游文化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管理与文化之间具有共生性,管理会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实现发展,文化发展水平、方式都会对管理的模式、水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管理反过来在某些程度上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旅游管理作为管理学中的一部分,也同时符合这种管理和文化之间共生性的原则。

传统文化下旅游管理所具备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下的旅游管理,具体指的是旅游管理中的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在管理上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文化旅游产品最基本的特征。

全文阅读

论我国文化旅游产业中的行政指导问题

摘 要:我国应大力运用行政指导的方法,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全新发展。有关行政指导的主体,虽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但应倡型集中指导与联合指导;规范行政指导的程序,以体现行政民主;加强行政指导的保障措施,以提升行政指导的实效。通过文化旅游产业领域内的单行立法安排,明确有关经济行政指导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行政指导

文化旅游产业是以文化为内容、以旅游为依托的综合性产业,体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完善我国旅游产业功能,大幅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正因为如此,“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在国内旅游界高唱入云,不少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资源大省也纷纷制订“十二五”期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

“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在其职能、职责或管辖事务范围内,为适应复杂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管理需要,适时灵活地采取符合法律精神、原则、规划或政策的指导、劝告、建议等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方法,谋求相对人同意或协力,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目的之行为”。可以说,行政指导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模式的要求,也是我国加入WTO之后的要求。

行政指导在我国农业和高科技产业领域内适用较多,但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领域内的实际运用则明显不足。在新的情势下,行政主体应善用行政指导方法,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全新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行政指导的制度建设。

一、文化旅游产业的行政指导主体

文化旅游产业的行政指导主体,有组织法的依据即可,以保行政指导主体不缺位。当然从提升行政指导的规范化程度考量,毫无疑问,各级人民政府都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行政指导主体。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而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攸关本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是它们的职权。但是,各级人民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所作的行政指导是宏观层面的行政指导,在作抽象行政指导方面可以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作具体行政指导方面不易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部,是一类特色旅游产业,也是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所属的旅游工作部门,自然是本行政区域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行业主管部门和当然的行政指导主体。

全文阅读

论中国旅游标志的新称名及文化象征意义

[摘要]1983年,中国国家旅游局确定选用马超龙雀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马超龙雀曾命名为“马踏飞燕”,简称“天马”,俗称“铜奔马”。一直以来,人们对中国旅游标志的称名及文化象征意义多有争议。本文通过论述,认为中国旅游标志应称名为“天马赛风神”,并阐述了其文化象征意义。

[关键词]中国旅游标志;马超龙雀;天马赛风神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23-04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本中有关于“中国旅游标志”的解释:“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早有各种旅游图形标志,用以塑造和传播某个国家和城市的旅游形象。中国国家旅游局经过多种方案的比较和研究,于1983年确定选用马超龙雀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马超龙雀曾命名“马踏飞燕”。后经历史学家考证,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云:“龙雀蟠蜿,天马半汉。”《后汉书》也有“明帝至长安,迎娶飞廉并铜马”的记载,故正名“马超龙雀”,简称“天马”,俗称“铜奔马”。选择马超龙雀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其涵义是:天马行空,逸兴腾飞,无所羁缚,象征前程似锦的中国旅游业;马是古今旅游的重要工具,奋进的象征,旅游者可在中国尽兴旅游;马超龙雀的青铜制品,象征着中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显示了文明古国的伟大形象,可吸引全世界的旅游者。

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在世界上已有很高的知名度和震憾力,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中外旅游文化的频繁交流,使铜奔马越来越多地以中国旅游大国的形象展示在世界各国人民的面前。

“天马”凝聚着中国人天马行空的最深层次的民族记忆,饱含着最具民族特色的古朴、典雅的传统美学追求,体现出人类的创造精神、审美理想,展示着人类的生命记忆与精神源泉,是一件空前完美的艺术杰作。

有专家说,文物工作者不应只停留在考古、研究之上,而需要更多地考虑文化遗产的推广、宣传,让看起来高高在上的文化遗产,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大餐,从而实现古老文化的形象传播。

中国出土的文物浩如烟海,惟独铜奔马出土时本身没有名字,由于地位特殊、万众注目,所以,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

全文阅读

浅论从文化象征角度谈中国传统节日旅游的发展——以端午节为例

论文关键词:传统节日 端午节 文化象征 旅游

论文摘要:本文以端午节为例,从文化象征的视角,通过列举端午节多彩的民俗事项,挖掘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最终对端午节日旅游的发展提出探索性建议,以期能给中国传统节El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2008年,国家对法定节假日做出调整,将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增定为具有三天假期的小长假日。旅游业是为“窗口行业”和公认的“朝阳产业”,从文化象征角度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旅游的发展,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践行意义,还可以使旅游业由于传统文化的注入取得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最终实现经济和文化的相互交融。

一、端午节文化象征意蕴挖掘

何星亮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象征系统进行论述时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形式多样,隐藏在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他从文化习俗和信仰的角度分析了二元、三元、五元、八元思维结构。根据端午节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表达方式,本文采取三元思维结构,并基于“三才“即“天”、“地”、“人”的视角对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象征进行解读。

(一)天:崇尚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的传统节日无论是在节日设立的时间、节日的诸多风俗还是在节日的演变上,都体现了要顺应自然节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针对端午节来讲,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很多,其中有一个便是“源于夏至说”。在中国古代,夏至和冬至由于处于季节变化性较大的时间节点而备受重视,是中国古代两个最重要的节气,也被当做重要的节日来过。古语有云:“冬至如大年。”冬至节日一直保留至今。夏至也曾经作为节来过,后来是端午节的盛行,夏至作为节日的活动内容才被挪到端午节了。从这个角度讲,端午节的出现是和季节交替密切相关的。它可以看作是自然对人的生活的制约,人对自然的一种认识、顺应与把握。它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长期积累下来的智慧对变化自然的一种适应。

(二)地:鲜明的农业文明特色

全文阅读

旅游文化类型及研究价值

摘要:文章从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研究的价值及中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内容、目标、结构、思路等方面,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研究进行了综述和思考,并提出了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研究的学术价值、创新价值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国;旅游文化;类型;价值

古代中国关于旅游的文化及观念,不仅塑造了不同的旅游文化类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现象,而且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积淀到现代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本文试从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和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入手,在完成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构想。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著作

笔者通过维普智立方知识资源服务平台,从1989年到2016年,以“中国旅游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190条资讯。但其中多数为高等院校编写的教材。专门研究中国旅游文化的理论专著较少,主要有三种情形。其一是从中国旅游文化史总体上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研究和阐述的专著。如徐日辉2008年3月著《中国旅游文化史》阐释和审视中国旅游的发展历程,并力求揭示各种旅游现象的文化意蕴和探索旅游文化变迁的内在规律;[1]马勇、余冬林、周霄2008年8月著《中国旅游文化史纲》从新石器的旅游文化为起点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了全面考察,论述丰富,并关注了旅游理论的发展,不可多得。[2]其二是截取中国历史的特定阶段对旅游文化进行专门研究。如王子超2014年著《明清至近代中国旅游文化思想的转型研究》,论述了明中期至近代旅游休闲发生的重大转型。[3]其三是针对某一特定人物的旅游思想文化进行专门研究,如兰宗荣2015年1月著《朱子的旅游世界:朱熹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研究》以朱子的旅游思想、一生的游踪及后世开展的朱子文化旅游为研究对象,探讨朱子的旅游思想。[4]以上专著,或从整体,或从局部,论述了中国旅游文化的内涵,但都没有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进行专章阐释。

1.2期刊论文

笔者通过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从1989年到2016年,以“中国旅游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得1986条资讯。逐条筛选后,发现论述较为深入、理论性较强的仅60篇左右。其中,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全貌性研究的仅两篇。《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史鸟瞰》从中国古代旅游论的萌芽、兴起、繁盛、新变、衰退五个阶段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考察。《中国旅游文化史论纲》从滥觞、勃兴、隆盛、新变、穴结、转型六个时期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梳理,均未论及旅游文化的类型问题。在所有关于“中国旅游文化”的研究论文中,有6篇论文以“中国旅游文化类型”作为题目关键词。《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类型及其特征》将中国旅游文化分为古代帝王旅游、古代商人的商务旅游、文人和士大夫的游学游玩、下层群众的旅游四大类。《中西古代旅游文化类型比较》出于比较研究的需要也对中国旅游文化从类型的角度进行了归纳,共提出了古代帝王旅游、古代文人的入仕宦游和求知游、古代僧道的宗教云游、古代商人的商务旅游、古代庶民的节令旅游五种类型。两篇论文对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划分有相似之处,其划分标准均以旅行者身份为依据。但类型划分有交叉重叠,如商人也可能就是庶民,文人也可能是僧侣,概念实质上不能截然分开,且以旅行者的身份为依据,较难阐释每一种旅游文化类型的本质特征。《中国旅游文化地域类型初步研究》从地理因素对旅游文化进行划分,粗略分为发达经济———现代人文景观型、聚落景观———人文环境型、生态经济———自然景观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谐型、极限环境———传统文化型。这种划分的标准不仅有地理的因素,还有经济因素和景观因素,比较糅杂,也没有触及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及内涵。《旅游文化的类型与特征分析》《旅游文化的类型与特征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分析》均将旅游文化类型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中介文化和旅游社会环境文化。这种划分其实不是旅游文化的类型,而是旅游文化涉及的领域。《国际旅游者中国访问心理动机范式解析———以黑龙江少旅游文化类型为视角》则基本没有涉及中国旅游文化的类型问题。从期刊文献看,这些论文对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的研究存在学理性不强、标准不太科学、研究不深入等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旅游文化类型研究的欠缺。

全文阅读

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思考

摘要: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旅游产业的方向,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广东省云浮市发展说明:优化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应促进两者的互动及融合、加强文化与旅游宣传、推进品牌建设并重视培养人才。

关键词:文化;旅游;协同发展;云浮市

中图分类号:G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4-0019-03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和旅游是构成文化生产力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相互联系,彼此交融,共同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的一种生活文化现象。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是当今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本质,不包含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旅游是以一些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其核心内容即为文化,文化是旅游活动中最富内涵、最为生动、最具魅力的部分[1]。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同发展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旅游协同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在文化旅游领域有了很大的建树。国内很多学者对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的机理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季玉群、黄鹍[2]从旅游业系统经济—文化特性协同关系方面进行了研究。朱文林[3]对扬州历史文化特色旅游的协同学进行了思考。白长虹等[4]对京津冀区域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作了研究。顾艳芳[5]对河南焦作地区民间文化与旅游的协同整合进行了研究。曹晓鲜[6]从协同论的视角对湖南西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资产方面进行了阐述。侯国林、黄震方[7]对长三角地区旅游业与数字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与模式方面进行论述。王斌、陈慧英[8]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方面和旅游全要素协同发展体系进行了研究。

可以看出,学者们对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不过他们从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机制上以实证研究为主,没有给予一般性的理论探讨。本文尝试从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的含义、理论方面及其机制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实现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

二、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相关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全文阅读

旅游人类学理论在中国旅游发展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讨论了中国旅游发展中一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例如旅游业服务质量问题、旅游资源和项目开发规划中的问题、中外合资与合作经营中的问题、旅游法制建设问题、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问题等,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当重视和加强旅游人类学理论对中国旅游发展的指导,妥善解决旅游发展中大量存在的社会文化问题。本文系统阐述了旅游人类学理论在中国旅游发展宏观调控、微观管理以及发展对外旅游关系中的应用。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中国旅游发展;宏观调控;微观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在中国旅游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不仅至今没能得到有效解决,甚至未能搞清它们存在的机理。国外成功经验和逻辑推理告诉我们,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认真地加以研究和解决,将逐渐融蚀我们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

1.旅游业服务质量问题

服务质量是旅游业的生命线,很难想象一个服务质量差的酒店会宾客盈门,也很难期望一个对外来游客已经产生厌倦的旅游接待地能够提供热情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是中国旅游喊了30年的口号,但至今没有真正落实。出现的问题大致有3种不同的情况:

其一,有些旅游服务企业从主观上就缺乏为旅游者服务的意识。它们有的曾经是政府外事部门或附属机构,后改做旅游服务的单位,由于它们自身角色以及与旅游者相对角色的定位存在偏差,为旅游者服务就缺乏动力;也有的则是单纯追求利润目标,从来没有真正将服务对象放在眼里,口号中的上帝是顾客,心目中的上帝只有金钱。

其二,另有一些旅游服务企业从主观上的确愿意将服务做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岗位培训坚持得也不错,从经理到服务员都是主动待客,热情服务。遗憾的是,他们却发现游客总是不满意,甚至一片热忱反而招致抱怨,不免叫屈。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