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关系的再思考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这种由幼儿主观真实需要引起的活动,能从客观上促进幼儿的发展。自《幼儿园工作规程》将游戏提到幼儿园基本活动这一高度以来,游戏就越来越受到我国幼教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者的重视。

一、对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关系再思考的必要性

游戏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最初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现象,体现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随着人们对游戏认识的不断深入,对游戏在幼儿发展中所起到的独特价值的肯定,游戏被逐渐引入到了教育学领域。

由社会文化领域进入到幼儿教育领域,进入到幼儿园这一特殊的、经过选择和净化的教育环境中,必然会在教育理论上产生不同于其他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问题,我们就不得不进一步去解释和思考游戏与幼儿园教学、课程的关系,这也是游戏进入教育学领域所产生的独特的“问题域”。正如刘焱教授所说:“将游戏引入教育学领域,首先面临的不是在操作层面上如何具体地去指导儿童游戏的问题,而是必须从理论上说明这些本质上自由自发的活动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与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关系。”[1]

通过对近几年来国内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研究者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幼儿园内如何利用游戏进行教学,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种手段与方法。但对于幼儿园游戏与教学、课程关系的思考是比较零散的。在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中,对幼儿游戏与教学关系进行梳理的文献仅有寥寥几篇。从理论上澄清游戏与教学的区别,明确它们的关系,找到它们可以在幼儿园和谐共生的联系,这才是在具体实践中有效利用游戏的基础与前提。

基于此,笔者认为重新对幼儿园游戏与教学的关系进行总结和思考是极其必要的。

二、对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关系认识的三种基本观点

关系是反映事物及其特征之间相互联系的哲学范畴。现阶段对幼儿园游戏与教学关系的认识主要有“分离平行”“相互融合”以及“包含”三种观点。

全文阅读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的教材分析和研究

摘 要:伴随着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的改革与推进,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保教理念与原则,越发广泛地得到人们的认同与接纳。“游戏是幼儿的工作”、“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早已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幼儿教育的重要原则或信条。本文作者试图在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选择和推荐更加适合职业化教学要求和标准的《学前儿童游戏》课的教材,为教育行业培养出一批批适应幼儿教师岗位能力的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人才。

关键词:学前儿童;游戏;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38-02

人才培养,幼教为本。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起点教育。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无不重视早期教育。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强调,教学要游戏化,要以“做”为中心,通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方法开展游戏教学 。他指出,只有让儿童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游戏,才能使教学活动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进步。卢梭说:“儿童的游戏就是他的工作。”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儿童主动自愿参与的、追求快乐的一种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始终处于“无意识的主动学习者”状态,他们一方面在游戏中生产快乐,另一方面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体验、在游戏中生活。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最适合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由此可见游戏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代儿童发展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表明:游戏在个体幼年发展的很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应该成为组织和开展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策略与方式。

面向世界与未来的学前教育,在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科学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诸多要求。为适应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是保证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和基石。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按照当前幼教事业蓬勃发展的现实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的课程设置,使用优秀的教材教法,快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此,我们必须尽快改变传统师范教育教学模式,建立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的课程体系,寻找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完成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代学前教育,要求幼儿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阳光般的爱心、健康的心理、鲜活的艺术审美修养、系统正确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全面的游戏教育素养,包括组织、指导游戏活动等多方面的综合技能。

《幼儿游戏》课是高职高专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理论课程的学习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幼儿教育要全面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学习科学指导幼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我院开办学前教育专业8 年来,不断地在教材开发和教法研究上下功夫,通过学生在全疆各地幼儿园开展见习和支教实习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来看,《幼儿游戏》课在幼儿园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幼儿园教育的组织与开展怎样做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衡量和评判这种教育实践专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探索,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更涉及到教育观的变革问题,我们要充分挖掘游戏中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究如何将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

一、国外儿童教育专家对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各自有不同的观点:

1、美国学前教育专家认为,教师在游戏指导策略中应体现出多种多样的身份。如:教师是儿童游戏过程中的的舞台监督、艺术家学徒;在游戏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要起到调解人和监护人的作用;是儿童游戏时的旁观者、参与者、游戏者;同时还是游戏的介绍人、故事讲述者和游戏导演者。

全文阅读

幼儿民间游戏的园本化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民间游戏以其独有的特点及教育价值,在幼儿发展中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幼儿民间游戏团本化体系的构建,首先应拟定固本化的民问游戏活动各层次目标体系,包括全园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具体游戏活动目标,其次应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民间游戏,按照本土化、年龄适宜性,教育性原则进行筛选,最后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对民间游戏的玩法进行改编,尝试将多种民间游戏按照教育者的需要进行融合,鼓励幼儿自主创编民间游戏。

[关键词]幼儿 民间游戏 园本化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31-02

幼儿民间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模仿和想像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间游戏以其独有的特点及教育价值,在幼儿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幼儿园课程强调课程内容和形式多元化、园本化的今天,从园本课程开发的角度审视民间游戏,研究幼儿民间游戏的园本化路径,对于幼儿园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非常意义的。笔者结合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幼儿民间游戏的特点,从民间游戏目标的拟定,内容筛选分类及玩法的创编等方面尝试构建民间游戏的园本化体系,以期为民间游戏有效的融入幼儿园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检验的借鉴。

1.拟定园本化民间游戏的各层次目标体系

目标是教育活动的灵魂,它不仅有助于指明教育活动的方向,也有助于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教育活动实施的依据与评价的重要准则。构建一个目标适宜的目标体系,是探索幼儿园民间游戏园本化的首要任务。教育者可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社会的需求及民间游戏自身的特点作为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园的实践及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发现的问题,构建全园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具体的民间游戏活动目标三个层次的目标体系。

1.1全园总目标

民间游戏的全园总目标应指向幼儿在民间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身体和认知发展,同时也应关注幼儿在性格情感方面的发展,为幼儿将来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而做准备。因此,主要可从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幼儿身体和认知发展方面拟定全园的民间游戏活动总目标。具体示例如下:

全文阅读

以来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在学前教育发展史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在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但并未真正深入到广大幼儿工作者的心里,因此对学前儿童游戏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把这一理念普及到全国幼儿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和教育中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文献概况;内容分析;态势

以《学前教育研究》期刊为对象,搜索2009年以来的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文献,对其进行分析、解读,目的在于鉴往知来。

一、文献资料的基本状况

经检索,摘取刊载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近5年的文献共计27篇,文献主要来源于华东师大、西南大学等省部级师范大学和江苏、广东、湖南等中东部地区的幼儿园,其中2012年和2013年发表的约占5年来的50%,2010年大幅上升,总体数量呈增加趋势。

二、《学前教育研究》视界下2009年以来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内容分析

(一)关于具体领域或不同类型的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如表演游戏、假装游戏、体育游戏等。2009年但菲、冯璐等的《表演游戏对4-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认为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发展儿童自尊、交往能力等的前提,表明表演游戏中同伴交往的重要成分为幼儿所喜爱,通过实验证明表演游戏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往能力。[1]王、杨宁的《假装游戏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则以4-6岁儿童为被试,借鉴假装游戏的干预方式,对幼儿进行假装游戏训练,以此探讨假装游戏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二)以文化、哲学等视角,对儿童游戏进行历史和理论的阐述,强调游戏对于儿童的不可替代性。如2011年杜继纲的《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的历史与理论分析》以历史的线索剖析了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史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的发展历程及其本土化要求我们应始终坚持把这一理念作为解释原则的理论地位。值得解释的是杨晓萍、李传英的《儿童游戏的本质――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认为儿童与游戏都是文化性的存在,儿童是“游戏人”同时又是“文化人”,游戏本身就具有文化的本质,儿童游戏是儿童在文化习得。[2]

全文阅读

学前教育研究视界下的中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

摘要:在现代社会,游戏作为幼儿园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幼儿园游戏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了更加良好的发展条件,但是,人们对于游戏精神的争论仍然此起彼伏,本文对各家所持的观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文中对学前游戏的今后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注重开发高质量游戏,并在不断拓宽幼教视角,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发挥儿童的主动精神对于教育实施的重要性。

关键词:学前教育、游戏现状、高质量游戏、主动性

游戏作为幼儿园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其地位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全面普及实施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已然意识到了游戏的重要性。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幼儿园游戏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然而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不能掩盖日益凸显的弊端,那就是适合儿童的游戏并不多,很多游戏呆板守旧,甚至儿童游戏中的游戏精神正在衰落,观念上的重视没能很好的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理想的游戏通常认为:游戏能促进儿童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游戏有益于幼儿园课程各学科的整合。[1]教师必须充分理解游戏的价值,努力寻找和提供一些引导性的材料和空间,用教育的社会文化价值为指引,有意识的开发儿童的游戏本能,并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使用游戏策略,以便儿童能较为积极愉快地掌握经验和技能。然而大量实践却表明,虽然我们多年来大力倡导重视儿童游戏的理论,但是在实践中,多数儿童游戏是被教师直接安排控制的,幼儿无法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和形式,更没有充分自由的游戏时间和空间。人们在对于游戏基本价值理念的理解上尚有争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游戏无益论仍然存在。虽然“游戏无益论”早就被教育者们驳斥得体无完肤,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销声匿迹,反之,还有相当多的教师正在践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模式。教师们由于过分忧虑幼儿的所谓的前途,很多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就是对小学生活的预演。殊不知,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的成长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影响深远的多。幼儿的游戏就是在不断地探索世界、发现新知,进而丰富、改造与升华其原有的经验。“学习只有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时,师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忘我地卷入,儿童也才会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变成一种游戏的过程。”[2]

(二)早期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很多家长和教师把早期教育理解为为小学做准备,即尽可能的开发儿童智力,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知识越早越好,以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这样的观点在无形中加大了幼儿教师们的负担,他们为了迎合家长们的胃口,不得不改变教育方式,缩减幼儿的游戏时间,在课程中加大传统知识教学的比重,以达到家长们的要求。

(三)教师的儿童观存在偏差。尽管主流观点认为幼儿园教师应该维护儿童在游戏中的自主性,保证儿童选择的权利,但受传统儿童观的影响,教师大多没有很好地落实这种思想,教师在幼儿园游戏中不自觉地代替儿童作出选择,并制定规则,所以才会有儿童唯师命是从这种情况出现。

(四)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难以处理。从尊重和满足儿童需要出发,游戏被视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而作为教育机构,教学又是幼儿园不能回避的任务。所以,教师们难以协调好幼儿园生活中,游戏和教学的比重。很多教师无形中已经将游戏和教学对立起来,认为教育活动除了游戏便是教学。其实,游戏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而教学也正需要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二者的关系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

(五)游戏内容没有结合儿童的实际需要。诚然,很多幼儿园的确将游戏作为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部分,但是,游戏要么就是单调重复同一内容和形式,要么就是教师放手让幼儿随便玩。游戏内容的设置也只从教学需要出发,缺少随机性和愉悦性。在孩子们看来,有些做游戏反而更像是在上课。相当一部分人始终没有真正接受幼儿教学游戏化这一理念。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到幼儿园的实践中,形成更全面和更适宜的儿童游戏观,以更有效的方式指导儿童的游戏。

全文阅读

游戏与民族文化有效结合的园本化课程研究

摘 要:我园尝试把民族文化融合进幼儿园游戏课程,游戏环境创设体现民族文化特征。把握民族文化内涵是课题研究的基本点,遵循不同年龄段幼儿认知发展规律,以科学性、启蒙性、适宜性为原则,以游戏的形式让不同年龄幼儿学习感知民族文化的审美和智慧,追求民族文化与幼儿园游戏化课程融合普及的教育价值,使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目标在园本化游戏课程中自然而然地落实。

关键词:游戏 民族文化 结合 园本化

一、理论依据

依据瑞吉欧教学理论:幼儿教育既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强调儿童自主的活动,又要将儿童的活动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轨道,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教学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师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区域游戏的活动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家园之间、社区与园所之间的互动,为幼儿教育服务。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即社会、自然现象、家乡特产、人情风俗、民歌童谣等作为幼儿教育的内容。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儿童学习的真谛。游戏活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指导的时机要适当,为幼儿留有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动手操作、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孩子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地获得发展。

二、研究目标

1.建构民族游戏活动的园本化课程,创设有民族文化特色游戏活动环境,形成园所特色。

全文阅读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浅谈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42-01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在悄然发生变化,建构式教育理念已渗透在幼儿教育课程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动手、动脑,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幼儿园在此基础上还实施了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学游戏化。

目前,游戏化教学是幼儿园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所谓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游戏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思想中的新概念,涉及到教学、游戏以及其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园的游戏化教学进行浅谈,根据本人的实践经验对游戏化教学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1.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放开手,给予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机会。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游戏观。从幼儿的角度理解游戏,做到在教学中游戏,游戏中教学。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也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游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巩固和丰富的自己的知识,并且能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良好情感及发展其社会性。

2.正确认识游戏化教学

2.1游戏何谓游戏?我国学者丁海东在他的《学前游戏论》中这样论述:"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它具有这样的一些特征: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游戏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游戏是令幼儿感兴趣的愉快的活动;游戏具有具体性;游戏包含着积极的约束。我们幼教工作者要利用游戏作为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和正确有效的指导游戏,就必须认识理解游戏的概念、特点。

2.2教学。学者黄人颂是这样定义的:"我国幼儿园的教学,是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的领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以上课为基本模式的班级集体或小组的活动,日常生活中由教师参与和指导的分散、个别的活动以及幼儿自发的学习活动等,它们有机结合,互相影响,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学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的制约,有着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特点。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以易于理解的、简单的、具有启蒙性的知识为内容,通过有趣的游戏、自身的操作活动、直观的教具、灵活的形式进行。

全文阅读

提高游戏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

【摘 要】本文从教育实践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幼儿教育,思索游戏教育的模式。依托多元化教育资源、信息化技术、游戏场所、民间游戏与传统玩具等手段,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游戏教育在幼儿园教育的地位,从而推动幼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游戏教育 幼儿园教育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171-01

在中国传统幼儿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中,游戏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地位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关注与尊重。家长与社会一直注重幼儿的学习,而忽视幼儿的游戏活动与游戏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通常充当了配角,有的甚至被完全忽视。然而,近现代教育科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向人们证明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

一 游戏教育在国内外幼儿园教育的历程

日本在创建幼儿教育初期,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主要受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影响。但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日本教师在福禄倍尔的教育思想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渐渐形成了自有的幼儿教育理念与培养体系,也成了儿童游戏的“世界中心”,它的游戏活动也是自成体系与独具一格的。

中国幼儿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陈鹤琴先生,中华民族的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的先驱者。陈鹤琴提出了儿童游戏的理论,它奠定了我国游戏教育研究的框架与基础,并在幼儿园的教育课程中逐渐融入了游戏。尽管自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的幼儿教育法规就提出了游戏必须作为幼儿园的一种基本活动,但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幼儿园更多地关注幼儿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游戏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二 游戏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全文阅读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实现途径研究

(江苏省邳州市机关幼儿园,江苏 邳州 221300)

摘 要:游戏化教学已经成为幼儿园教学的基本形式,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可。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提升教师游戏化教学的专业素养、采取家园合作、创设和谐有趣的区域环境等三个方面入手,对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现途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化教学;途径;教师素养;家园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2;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73-01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幼儿园教学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化教学已成为幼儿园教学的基本形式,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可。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提升教师游戏化教学的专业素养

游戏化教学的重点在于“玩”中有“学”,“学”中有“玩”,通过游戏让学生达到“学”的目的。首先,教师对游戏化教学要有正确认识。传统观念认为“游戏”就是“玩”,对教学有妨碍作用。但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游戏和学习可以相互促进。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真正的世界。在游戏中学习,就是让幼儿回归到自己本来的世界。其次,教师要提升游戏化教学技能。教师对游戏化教学有了正确认识后,更重要的是提升游戏化教学技能。比如,创设游戏化教学环境的能力、对游戏资源的整合能力、对游戏活动的组织能力及对教学目标的拓展能力等。创设游戏化教学环境时,要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教育为宗旨,这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把教学内容通过具体、形象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再次,教师要有游戏资源整合能力。本文作者所在的幼儿园,对园区环境有很多规划和创设,基本上可以满足幼儿的游戏教学活动,但依然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比如,环境区域的设置初期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但时间久了,幼儿就失去了兴趣,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观察,及时调整教学资源。除了园区配发的实物教学资源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利用信息资源,如网络热点问题、个人生活趣闻等。最后,教师要有游戏化教学组织能力。游戏化教学不但要有素材和设备作为支撑,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教师对每个幼儿都比较了解,可以通过组织游戏化教学引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游戏化教学组织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调动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的思维、语言特点出发,激发幼儿的参与动机。另外,教师组织游戏时要适当地参与其中,与幼儿打成一片,给幼儿做模仿对象,纠正幼儿不合理的表现。

二、通过家园合作开展游戏化教学

全文阅读

新时期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浅谈

摘 要:游戏是孩子天性的所在,对于儿童智力及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游戏与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在保持儿童天性的同时提高教学的效率。我国出台的针对幼儿园教育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学可以将游戏作为教学的载体,使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本文从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出发,对幼儿园教学与游戏的结合做了相关调查,并总结了新时期下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要求。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游戏化;新时期

幼儿园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的好奇心、学习模仿能力及创造力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而对孩子而言,这是一个学习的黄金时期。但同时,这一时期的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这是孩子的天性,尽管会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但也不应限制孩子天性的发展。为了平衡这两个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教学可以在游戏的形式中进行展开,通过这一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孩子的天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发展,还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教学游戏与教学游戏化

教学游戏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前苏联的教育学家提出的。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游戏长久以来就被认为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并且是学龄前儿童教学的主要手段。当时将幼儿园的游戏主要分为了两个大类,第一类是具有创造性的游戏,另一类游戏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游戏。这种分类方式随后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幼儿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教育学家编写的《教育大辞典》中就吸取了这一种游戏分类的方法,并指出教学游戏是根据教学大纲而制定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游戏活动。对于教学游戏的价值,在学术界有着一定的争论,但总结起来,其价值主要表现了两个方面。第一,是幼儿园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的改善;第二,是儿童天性及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强调。通过教学与游戏的结合,学生的兴趣性、自主性、协作性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升,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2.教学游戏化特征分析

(1) 教学游戏化的外部条件特征。教学游戏化强调的是将教学内容进行趣味化,尽管游戏化前后教学的主体内容并没有大幅度的改动,但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却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实现教学游戏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儿童的自主性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的形式和内容应当由儿童进行自主选择,或教师在征询了孩子意见的基础上选择最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使孩子明确其在游戏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游戏过程中必备的工具,以保障游戏能够按照设定的规则正常地进行。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必须让学生自行完成各项环节的任务,当学生遇到一定问题时,教师只能从旁进行指导,而不应代替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否则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习目的就难以达成,游戏也就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教师对游戏的把控主要体现在对游戏难度的控制上。游戏难度的选择必须与幼儿的能力相符合。只有当游戏难度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时,才能保证游戏既具备了一定的挑战性,又能够通过努力完成游戏任务,从而给儿童带来愉悦、满足的体验。

(2)教学游戏化的内在特征体现。教学游戏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各项内容的进行和展开必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幼儿主体性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改革,无论是幼儿教育、中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所谓的主体性包括了个人在活动或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这些特性主要体现在幼儿对游戏内容、游戏方式等环节的自主选择上。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萌芽时期,若在这时,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尊重,则会给幼儿心理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限制孩子日后的全面发展。除了主体性外,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幼儿心理的变化。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