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赵金美生于江苏省洪泽县黄集镇龙港村。因家境贫寒,缺少科技致富的本领,年轻时赵金美先后在上海、南京等地建筑工地和砂石场打工。在外闯荡数载未能圆梦的赵金美不敢言累,又卷起袖子,最终在家乡依靠科学养殖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1994年家乡发展生猪生产,赵金美一次抱回了10头小猪仔。由于青料问题没有解决,每天天刚亮,赵金美就开着他的手扶拖拉机到邻近的范集等地去找草刈割。时间与精力花费了不少,可最后10头猪还赔了2700多元,不懂养猪的赵金美第一次在看似简单的养猪上吃了亏。
但是赵金美没有灰心,赶集时他看到一个卖鹅的大户生意兴隆,便与之攀谈起来,得知养殖四季鹅时间短、成本低、利润高,100只鹅一季下来就能赚个千把块。想起家里正好有一堆瘪稻,赵金美便动了心,夫妻俩商量之后便东挪西借凑了6000元,一次性订购了500只苗鹅回来。“开弓没有回头箭。”夫妻俩把这些小鹅当作心肝宝贝小心侍候,夜里轮流值班,屋里的温度低了,赶紧生火,温度高了立马通风。平时还生怕小鹅扎堆轧死,一会儿扒开窝棚瞧瞧有无异常,10天不到,夫妻俩都瘦了一圈。但偏偏祸从怕中来。一天,赵金美发现小鹅生了病,虽全力救治,但最后500只半大的鹅还是死了一半。经过两个多月的饲养后,赵金美饲养的第一批鹅出栏上市了,卖完鹅一算账,这批鹅基本打了“平手”不赔不赚。
经过两次养殖,赵金美在心中掂量出了科技的份量。他一边想甩开膀子大干,而一边又缺少过硬技术。就在这时,2003年全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在洪泽县试点,赵金美多年的养殖致富梦又得以继续。他主动报名,经村组推荐,终于在当年11月底如愿以偿地参加了培训。课堂上他如饥似渴地听老师讲解畜禽养殖基础理论以及现代农业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经营管理和法律知识,课后对听不懂、吃不透的问题又虚心请教老师。在情景教学阶段,学校安排学员到养殖基地和示范养殖大户家中进行参观学习。培训使他大开眼界,增强了回乡创业的信心。培训结束前,他信心百倍地酝酿养殖创业计划,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制作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创业项目计划书。
2004年春,“镀金”后的赵金美在黄集镇养鹅园区承包了30间鹅舍和用于种植牧草的74亩土地,开始实施他的创业发家计划。他和妻子卷起铺盖,支起窝棚住进园区,一门心思种草养鹅,雄心勃勃地开始投身规模化养殖的创业之路。创业中他首先选择由本地培育的四季鹅新品种――洪泽湖鹅,饲养中仔细琢磨学到的养鹅技术,着重把好小鹅防疫关,按老师传授的技术要领小心翼翼地操作,精心饲养每一只鹅苗。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辅导老师先后多次到他家回访,提供后续技术服务和产销技术信息,帮助他解决养鹅中的技术难题。勤奋努力终有回报,当年他养洪泽湖鹅保种鹅43套,商品鹅2000余只,供应市场苗鹅4000只,获利4万多元。
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小试牛刀成功后的赵金美信心大增,他又向更高的目标迈进。2005年初,赵金美经过认真考察论证,并通过县级农业部门的技术帮扶,决定搞养猪创收。在县、镇两级政府政策扶持下,他投资17.3万元,兴建了480平方米的猪舍30间,创建了洪泽县黄集镇金美生猪养殖场,从事生猪规模养殖。2008年底,不断获取资金和技术经验积累的赵金美步子更大了,他又实施了养殖场二期工程,猪场饲养规模和养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09年出栏生猪2300头,发展母猪养殖57头,年销售苗猪4000余头,共获利30多万元。同时,他曾承包稻麦种植220亩,现又发展蛋鸡养殖,每年新增收入20多万元。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不少荣誉,近年来,他先后荣获江苏省种粮大户和市、县党员“双带”标兵、“十佳”创业致富标兵等光荣称号。
自被选派为____镇____村第一书记的一年时间里,我按照《关于开展“到基层、办实事、走前列”活动的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以“十个一”为主要内容,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实现作风在一线养成,形象在基层提升为工作目标,认真开展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党员领导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有效载体,是我区农村基层工作的一大创举。认识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尤其在当前形势下,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增收事关全局,做好“三农”工作,是贯彻落实十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全区三年目标任务的前提和基础。
(一)深入了解村情民情,为驻村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面对陌生工作环境,要想驾驭农村工作,成为行家里手,我认为一切得从零开始,从村情实际出发,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为了做到尽快转换角色,熟悉工作环境,我坚持做到“三勤”:一是勤于学习,增进沟通。扑下身子从实践中学、放下架子从群众中学、静下心来跟村干部学,做到多交流、勤沟通。二是勤于调研,熟悉村情。入村初始,我坚持进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详细了解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摸清村情民意,弄清村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在通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村的实际,与村“两委”班子一起克难攻坚,解决村民一些实际困难。三是勤于锻炼,积累经验。为尽快认知、熟悉和掌握农村基层工作经验,通过调研,我与村“两委”成员一起,制定工作计划,着力改善村基础设施建设。
1、____村位于____镇东北部,距离圩镇2公里,209国道从村边蜿蜒而过,辖朝南屯、同昌屯、龙庆屯、大岭屯、田心屯、瓦窑屯等6个自然屯13个村民小组,人口3300人。朝南屯有1329多人,同昌屯有551多人,龙庆屯有675多人,大岭屯有225人,田心屯有240人,瓦窑屯235人。全村耕地面积2160亩。其中水田约1000亩,旱地约800亩。经济上该村“多元”养殖业活跃,走的是一条以养猪业、养兔、养鸽为主,其他养殖业全面发展的新路子。外出务工人口约500人,占全村人口的15%。
2、____村抓住新农村建设和被列为广西第三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村)契机,依托本村区位优势,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多元”养殖业发展,形成了以养猪业、养兔为主,其他养殖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该村有生猪存栏2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20多家,生猪存栏2万多头,年出栏3万多头,占全镇生猪存栏总数的1/4以上,200只规模以上的养兔场3家,此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养鸽场、养鸭场、养鸡场等,逐渐形成一个以养猪业为主,其他养殖业为辅的多元发展养殖专业村。每年为农民增收达300多万元,当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8000多元,率先赶超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____村大岭屯是我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该屯有45户,人口250多人。全屯以养猪业为主要特色产业,生猪养殖已成为该屯群众经济收入的一个新亮点。全村现有规模养猪场3个,生猪存栏6000多头,年经济纯收入达60多万元。近年来,该屯积极打造“园林特色”新农村,加强“三清三改”,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共筹集15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村中“一环路”和二环路”,村中主、支干道硬化率达90%以上;投资30多万元建设屯级文化活动室,并修建了村青年小公园;村民自筹资金18万元建设村前三面光水利引水工程和渠道清淤工程;全屯沼气池入户率达100%,80%以上农户完成改水改厕工程,群众生产生活和文化娱乐活动条件明显改善。该屯还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新农村建设联合产业园,集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和果树种植为一体,实现了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的目标。大岭屯屯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现每年屯级收入仅种养殖就达到了3万多元。屯里先后成立了村民领导小组办公室、新村建设办公室、畜牧业产产供销联合会、养猪专业合作社和老人慈善基金会等,使得屯中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民主化。该屯创建的养老慈善基金会,7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可享受到60元钱的生活补助,逢年过节还发放慰问品等。目前,____村大岭屯管理民主,乡风文明,产业特色明显,已成为____区新农村建设一大亮点。
(二)加强城乡清洁卫生,一是广泛宣传发动,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二是动员全村老少,每家每户把房前屋后打扫整理好。发动群众清理村中垃圾,大力整治村中脏、乱、差现象。三是通过制定村规村民约规范猪、牛粪堆放,村内及村周边一公里以内严禁露天堆放猪、牛粪。第四,要有吃苦耐劳精神;第五,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里准备,将此项活动长期进行下去。在此基础上,引导各家各户在屋前屋后及可种树的山坡种植果树、经济林,既绿化、美化村屯,又能在不久的将来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
她是一个头脑灵活,不甘示弱的兵团军垦二代,看似不吸引人们眼球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等不靠,自谋出路,2013年联系7家养殖户成立勤亚农民养殖合作社,她就是二师二十四团拥有400万元固定资产的女强人张维娅。
2002年4月,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在团工会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对市场的考察,她向团申请了8亩用地建猪舍,办起了养猪场。10月中旬,投资15万元的800平方米的现代化猪舍正式投入使用。刚开始养猪,没有经验,母猪产下小猪,因不懂养护管理、死伤损失过半。但是一贯好强的她,下定决心开始学习兽医知识,请教内行进行指导。自己则吃住在猪场,每天起早贪黑跟着工人一起干,渐渐地仔猪成活率提高了。2003年春,她饲养的50头育肥猪上市销售,20头母猪产仔340头,当年获利6.8万元。
2004年,二师工会启动了“5000致富带动工程”,经过学习,她主动帮助更多人走上致富的道路。园林一连女职工刘桂琴是她以前的同事,2005年初,刘桂琴也想从事养猪行业,张维娅找朋友帮她规划、设计圈舍,又挤出时间亲自去乌鲁木齐帮她购买种猪,毫无保留地把饲料配方、高床养殖等先进技术传授给她。一次,刘桂琴猪场的1头种猪生病了,张维娅不顾天色已晚,骑上摩托车冒着严寒赶往6公里以外刘桂琴的猪场,由于夜深天黑摩托车不幸压在了石头上,连人带车摔在了路上,她爬起来顾不上看擦伤的胳臂,拍去身上的尘土,骑上摩托车直奔刘桂琴的猪场。现如今,刘桂琴已有500多平方米的圈舍,40头母猪。
几年下来,张维娅的养猪场从原来年出栏生猪500头扩大到现在出栏1500多头,规模扩大了一倍,如今,又建起200平方米饲料库,购置了1台搅拌机,猪场一年年扩大,收入一年年增加,她拥有了占地4500平方米的专业养猪场,固定资产80万元。2012年张维娅被兵团妇联授予“兵团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称号。
2013年在团多元增收政策的感召下,她自筹资金100万元,从金融机构贷款200万元,在二十四团六连养殖区新建占地42亩猪场一座,内设标准现代化猪舍5栋。谈起今后的打算,张维娅深有感触地说:“从我多年的养猪中感受到,品牌是合作社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走品牌之路,形成品牌优势,才能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所以成立了勤亚农民养殖合作社,带动更多的养猪户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让更多职工通过品牌猪养殖走上致富路。”
咸丰县尖山乡民族中学是一所建校近60年的中学,位于唐崖河畔。现有校园面积50多亩,校舍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州级文物建筑占地近1200平方米。校园内古树参天,环境优美,绿化率达60%。学校一直以来为住宿制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05人,学生近1300人。
为使全校师生在学校安心工作和学习,尖山乡民族中学狠抓后勤设施提档升级和规范化管理,并创新思路,后勤工作实行链条式经营,拓宽渠道降低生活成本,让师生得到了真正实惠,受到了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曾先后被评为州级“放心食堂”、“后勤保障与管理”、“四个创建”先进单位和省级“绿色文明校园”。
后勤公开:凝案人心抓发展
一直以来,学校后勤工作备受教职员工关注,学校内部矛盾和职工疑虑很多也起源于操作程序不透明和利益差距过大。针对这一敏感问题,尖山乡民族中学决不回避职工疑虑,对从事后勤管理工作的人员实行轮岗避嫌,对后勤钱财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后勤财务由理财委员会实行月清月审制度,并及时予以公示,让每一位职工都成为学校后勤收入和管理的明白人。通过消除疑虑,凝聚了教职员工的人心,使学校所有员工都能够积极投入到各自的教学和后勤工作中,学校各项工作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后勤设施提档升级:食堂管理规范化
20lO年,县教育局大力推行学校后勤“四个创建”和“十有八配套”工程建设,学校借此契机,认真规划,利用一年时间,实行政府采购,以分期付款的形式,投入资金20多万元,新添置了饮水消毒设备、高压节煤锅炉、多功能蒸饭机、多功能和面机、土豆去皮机和切片机、五合保温桶和数百套师生餐饮桌凳。同时将食堂各操作间合理布局,规范了后勤储藏室、操作间等,并不断完善后勤管理制度,使学校后勤设施提档升级、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链条式经营:降低食堂生活成本
县物价局、审计局去年秋季全县检查情况表明,尖山民族中学食堂生活价格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是因为尖山乡民族中学不少食品实行了自给自足。学校利用有利的地理区位优势,建起了连片的蔬菜基地。学校在校园围墙外租赁了务工农民的十多亩土地,划分给工人师傅种菜,学校统一规划管理,并以市场保护价回收所有蔬菜,有效保障了食堂的蔬菜供应;学校还建有豆腐加工作坊,能供应师生每天吃上豆腐、豆花及和渣:食堂的工人师傅自制成菜,能满足师生所需;学校建有大米加工作坊,能给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提供方便,同时也为养猪提供了廉价饲料;学校利用加工作坊的残渣食物、学生剩菜剩饭等开办了养猪场,每周至少杀两头猪,猪肉从不在外购买;学校还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架设取水设施,经过净化消毒处理后饮用,实现了饮水自给自足,节约了饮水成本。尖山乡民族中学办蔬菜基地和加工作坊、建养猪场、自取水源,形成链条式经营,既降低了生活成本又保障了食品安全。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本校基层后勤管理专业学员的学习现状,再从课程的教学管理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实践现场建设、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提出了对本课程改革的认识及策略初探。
关键词:《基层农副业生产》 课程改革 必修课程
随着我军士官队伍建设的不断扩大,士官教育在我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层农副业生产》课程作为一门基层后勤管理专业任职岗位的必修课程,在形成岗位任职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基层后勤管理专业士官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基层农副业生产》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针对我校士官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多年来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本人谈谈自己对《基层农副业生产》课程改革的认识以及本课程改革的策略和方向。
一、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我校将《基层农副业生产》定位于基层后勤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确立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基层后勤管理人才,学员毕业后主要就业部队基层后勤管理岗位。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培养高技能型部队后勤管理人才的前提,而基层后勤管理专业的准确定位为本校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提供了切实的依据。因此我校着眼基层后勤管理人才能力素质的生成,遵循士官职业技术教育规律,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念。
二、推进课程改革
近几年,随着士官教育的发展,我校对基层后勤管理专业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在课程设置上作了一些调整和改革,但在以岗位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度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近几年已经成功地进行了教育转型,但还不够深入,还没有完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基层农副业生产》课程设置与工作实际、部队岗位技能要求吻合得还不够紧密。本课程在内容设置上仍存在着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的倾向,任职岗位的能力要求在教学中也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我校应借鉴地方职业院校较成熟的课程开发经验,以更好地适应部队基层后勤的岗位需求。
三、重视实践教学
在重庆市铜梁县东城街道花院村,人们一提起残疾人田贵和创办养猪场的事,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他是勤劳自强的典型。
2013年秋季的一天,笔者来到花院村,在离村公路不远的一栋简易房屋里,看到田贵和与妻子何柱琴正忙着给母猪喂食,两人的裤腿上沾着污物。
41岁的田贵和眼睛近视2000度,摘掉眼镜基本上什么都看不见,家庭的重担大部分就压在了何柱琴身上。而这个家庭更不幸的是,一双儿女都患有先天性脑疾,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娃儿生下来了,我们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把他们带大!”夫妻俩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这个家。
早些年,田贵和夫妻双双在广西瓦窑场打工,后来为了照顾小孩,就回到了老家,在县城工业园区一家企业做了几年工,每个月靠一两千元的工资养家。“现在,他的眼睛看不清楚东西,在工厂里没法干活了,我们就只好打别的主意谋生。”何柱琴指着田贵和对笔者说。
工厂的活干不了,就挣不了钱,可是生活还得继续。田贵和夫妻俩经过考察市场,决定在村里规模养猪。养猪需要一大笔钱,夫妻俩拿出自己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再通过向亲戚借和向银行贷款,筹集了50万元资金。
2012年9月,夫妻俩租了3亩地,修建两栋猪舍,办起了初具规模的养猪场。为了节约资金,两人起早贪黑地干活。
夫妻俩不但辛苦干活,也刻苦学习养猪技术。现在,养猪场里养有24头母猪、500头育肥猪。
近年来,易门县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遵循“面向农村、立足实际、拓宽门路、提高效益、服务育人”的原则,着眼于唱好“农”字歌,念好“山”字经,做好“地”文章,坚持探索开展学校勤工俭学活动,把学校勤工俭学这一“小活动”做成了“大工程”,走出一条思想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路子。
立足实际,统一认识开展勤工俭学
易门县隶属于玉溪市,县城距昆明95公里,距玉溪中心城区145公里。辖4乡1镇2个街道办,有58个村(社区)居委会。县域面积1 571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7%。总人口1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7万人。县内居住着汉、彝、哈尼、回、苗等23个民族,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和养殖,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业县。全县现有中小学63所,在校中小学生22 248人,寄宿生15 638人。
多年来,由于地处偏僻,经济欠发达,很多寄宿学校的家庭贫困孩子,每周上学时从家里能带走的大多就一瓶腌菜。加上不少学校远离集镇,学校从市场购进的蔬菜及肉类食品成本高,加之食堂设施有限,久放不新鲜,学生很难吃到新鲜时令的蔬菜和必要的肉食。面对学生清苦的生活,如何既能改善学生就餐质量,让他们吃上新鲜蔬菜和肉类食品,又能降低他们就餐的成本,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地巩固“两基”成果,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易门县教育局深入各乡镇(街道)和中小学调查研究,在吃透县情,问计学校,听取教职工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后,开始探索依托小菜园、小猪圈、小卖部和小基地,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新路子。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刚开展勤工俭学时,部分领导、校长、教师、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有的认为学校开展勤工俭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有的担心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安全难保障,等等。为此,全县教育系统围绕“勤工俭学与农村教育”、“勤工俭学与学校发展”、“勤工俭学与学生安全”等问题开展大讨论,将发展学校勤工俭学的认识统一到“五个需要”上。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二是救助贫困学生,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的需要;三是弥补教育经费不足,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四是践行“三生教育”的需要;五是推动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通过宣传学习和开展大讨论,全县师生坚定了大力开展学校勤工俭学活动的信心和决心。
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实施勤工俭学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县政府于2007年2月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意见》,全面安排和部署勤工俭学工作,要求财政、发改、农业、林业、畜牧、科技、人事、工商、税务等部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扶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县财政每年投入5万元启动资金,扶持学校种植、养殖基地的建设。乡(镇)政府、街道办和村(社区)居委会主动支持配合学校,进村入户,耐心细致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低租金出租或无偿划拨土地给学校,协调集体荒山、废旧池塘给学校,帮助学校搭建勤工俭学的平台,加强“菜篮子工程”。
4月15日,笔者来到农三师四十一团园林公司孙宝平的果园,走进大门,从两间房中间看到一片花朵满枝的果园。
左边的是育雏房,里面隐约听得见小鹅的叫声,右边是孵化室和一个鸡舍,朝东是养着90头猪的猪舍,面南的是住房。42亩果园以红富士苹果为主,还种着桃、梨、李、杏,一大片花海向东伸展着。孙宝平的妻子赵留勤正在一片树下种菜。她面前还有一亩草莓正在开花。
2002年,他们听亲戚说在新疆只要肯干就能挣到钱。夫妻两揣着2万元到了四十一团。当年种棉花,由于棉花市场价低、霜期早,亏损了8000元。第二年团场果园全部作价归户,夫妻两借了些钱,承包了42亩梨园。2003年重新改植了40亩红富士苹果。
“那几年新植的果树没收入,四个孩子要上学。团里的帮扶也有限。我们两经常到工地上打零工,到临近的果园买苹果,登上三轮车到疏勒县贩卖。”赵留勤忘不了那段日子。
2007年,团党委为了增加林果业职工的收入,以园林公司为先导,鼓励职工在果园散养绿色家禽,实施“十万只草湖鸡”计划,还给出了一些优惠政策。
“我喜欢搞养殖。听到这个消息特别高兴。”孙宝平在老家就曾经养过500头猪。果园里也一直都养着鸡、鸭、鹅等家禽,就是数目少。“十万只草湖鸡”计划让他觉得摆脱贫困的机会就在眼前。
孙宝平率先在果树下散养起了草湖鸡,团场为他提供建筑材料,团工会提供了无息贷款1万元,团畜牧兽医站专人定时防疫。他建起了400平方米的育雏房和鸡舍,当年养鸡2000多只。这些鸡吃掉了果树下的杂草,鸡粪又给果树上了肥。鸡养大后,平均每只卖到45元,孙宝平当年就脱了贫。
2008和2009年,孙宝平多次从河南老家订购了红嘴雁蛋,按照土方法建了孵化室,出售红嘴雁苗。同时每年养鸡两到三千只,还养两三百只红嘴雁、鸭、鹅等家禽。他还修建了480平方米猪舍,养猪100头。2009年他家的苹果也卖了4万元,收入节节攀高。
关键词:养殖污染;防控;应对措施
我县自古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山多地少,环境优美,是旅游和度假首选之地。而我县又是黄山市传统的养殖大县。近些年来,规模养殖不断发展,养殖污染也时有发生,随人们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每年大大小小的养殖污染纠纷经常发生,养殖和污染这一矛盾难以调解,养殖发展现状堪忧。笔者长年在基层农村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就农村规模养殖污染防控提出以下想法:
1养殖现状
我县现有规模养殖企业500余家,年饲养生猪30余万头,禽120万羽,已建立污染处理设施不足50家;其余的养殖企业还是以传统的方式进行饲养,每年产生的粪便达6万余t。部分养殖企业私自乱排严重污染了环境,周边群众意见较大,也给养殖企业造成损失。如2011年,我县唐里村占地2000m2投资50多万元的某生猪养殖场正式启动。不久,来自村里、学校的投诉就一直没间断。实地查看,养殖场就在河边200m处,粪便随地堆放。养殖场后面就是学校,中间相距不到500m,那气味那环境不是所有家长和老师都能放心的。几经调解,不得不换场址。2012年重新投资200余万元,建立新场址,耗费了大量精力,而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损失已不再是个小数目。此外,已建立污染处理设施,但因使用方法和处理设备缺陷等原因,污染处理依然达不到要求。如坡山村一农户新建成生猪养殖场,虽有沼气池排污,清理也勤快,但隔墙就是住户,邻居则备受折磨,从偷偷开始建场到养殖,邻居就一直投诉不断。另一户则在自家的屋后空地修建了生猪养殖场,场址在村庄最高处,虽然建有沼气池,打扫也勤快,但是那气味却总是飘荡在村口。近年来,该村成为百佳摄影点兴起了旅游业,迫于各方面压力,两家养殖场最终关闭,家庭经济发展损失很大。
2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情况分析,选址不当是造成养殖纠纷和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二排污系统不健全,造成的环境污染;其三抛开人为因素,在人口密集处养殖,存在更多养殖风险,比如运输、卫生、消毒、疾病等都会大大提高,养殖风险成倍增加,即便不是因纠纷问题,将来也会因猪场内部问题而遭受经济损失。
3应对措施
3.1合理规划
在她的身上混合着传统与现代、细腻与泼辣、成熟与单纯、执著与放弃……就像一杯红酒,你真的能说清它是酒还是果汁,是酸的还是甜的?初饮的时候,你不知道它有多大力量,一路饮下去,你一定会醉倒。
性格开朗的薛洪爱是一位善于调整自己人生坐标的聪慧女性。放着实权在握的省厅处长不做,时年已届46岁的她却辞官下海,经营起了一家酒店。正当酒店生意红红火火的时候,她却突然又要改行去养猪,这个连农民都不愿干的又脏又累的活,她一干就是9年。多年来,她大做猪的综合利用文章,利用生物技术,将猪身上的12种副产品进行开发。经她组织研制的“盖仁”牌鲜骨髓高钙系列产品,在首届亚洲品牌盛典上获得“亚洲品牌创新奖”,优质瘦肉型生态猪肉产业化项目被列入科技部“国家级星火计划”。
谈起这些往事,谈到她开创的福德食品公司,薛洪爱就打开了话匣子,有说不完的话,她的思绪已经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中了……
放弃铁饭碗自由翱翔在商海
《易传》在解释《易经》的“乾”卦时,有一句蕴意很深,形象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它的意思是:天体宇宙,刚健地运行,有出息有作为的人,应该像天那样勤勉自强,奋发进取,永无止息。
薛洪爱便是具备这种品格的真君子,能够把中华民族的“韧”劲发挥到极致的境界。没有退缩,更不后悔,认准了一条路,便头也不回地往前奔。诱惑也罢,失败也罢,沮丧也罢,全不理会,也无暇去理会。这就好比,播种、耕耘、收获,遵循劳作的常规法则,能够在付出艰辛之后,得到应有的成果,获得一种欣喜和慰藉。
1952年8月,薛洪爱出生在山东海阳市的一个军队干部家庭。聪颖的天性加少有的勤奋使她从小学习优秀。高中毕业后,18岁的薛洪爱在当时的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当上了一名普通的行车工。几个月后,薛洪爱就被调到厂里的综合统计科。从此,人们便天天看见她捧着一本《统计学》爱不释手地看。领导让每天上班后必须将所有半成品的型号、数量、尺码等上报。为了尽快完成任务,薛洪爱每天早晨7点到单位,8点工人们上班时,准确详实的统计数字已赫然摆在领导面前。正是凭借着女人特有的细腻和执著的敬业精神,薛洪爱被选调到山东省机械厅,直至担任省机械厅计划基建处副处长、省利用外资招标服务公司副经理。由于她出色的表现,曾多次获得山东省技术改造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1996年,随着国家对干部分流有关规定的出台,已步入中年的薛洪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停薪留职,下海经商。
薛洪爱的超常之智在那个时候已经初露端倪。她开始关注周围的环境和市场,发现了市场经久不衰的餐饮行业所蕴含的商机。雷厉风行,说干就干,薛洪爱从朋友处筹借了100万元,仅用30多天的时间,就在地处市区繁华路段山大路上开了一家三层楼约400平方米左右的福德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