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戏曲文化

戏曲文化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戏曲音乐文化

一、戏曲音乐文化内涵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的内涵及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及色彩。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二、戏曲音乐发展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而戏曲音乐是戏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其发展历史悠久,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三、戏曲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路应昆教授提出,从“腔依词”和“活腔活唱”为特征的南北曲,到无格无律的明代民间土腔俗调和清代“乱弹”的兴起,意味着戏曲音乐大的解放。

全文阅读

戏曲文化市场经济论文

一、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历史背景和总体概况

戏曲茶楼在性质上属于茶楼或茶馆的一种类型,它是把民间的戏曲文化与茶文化结合起来,让客人在饮茶的同时欣赏戏曲表演,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早在宋代,民间艺术就进入了茶馆,有艺人、艺伎在茶馆吹拉弹唱,地方戏曲也常在那里表演。清代中叶以后,说唱艺术已经成为茶馆的一项主营业务。但是在这一时期,此类茶馆的主营业务依然是饮茶,只收茶和茶点的钱,戏曲虽然在茶馆兴盛,但也不过是其附庸之物。二十世纪上半叶,戏曲和茶馆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些茶园、茶馆成了戏园的代名词,是人们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当时有许多名伶在茶馆献艺,吸引了众多茶客和票友,如在当时作为河南省会的开封市,就有着许多茶园以戏曲表演为主。此时这些茶馆的主营业务已经不再是茶,而是戏曲大餐了。当代,“戏曲茶楼”或“戏曲茶馆”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一目了然地揭示出这一类型的茶馆是以戏曲表演为主体、饮茶为辅助的。茶客来到戏曲茶楼不为饮茶,不为谈事,只是为了在此听上几段自己喜爱的戏曲。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丰富之余,必定会寻求精神家园的满足。戏曲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积淀,在民间拥有着一大批忠实的观众。在河南本土,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都常常能听到一些戏迷饶有兴致地在农家小院或者公园唱着戏曲,且周围必定会有许多人观看聆听。这也就说明了传统地方戏曲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依然有强大的市场。然而,城市不比农村可以接连好几天在一个空旷的地方搭台唱大戏,加之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活节奏较快,故居住在城市的戏迷们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来观看戏曲表演。所以,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大小小的戏曲茶楼、茶座便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城市中应运而生,满足了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开辟了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而郑州市作为河南这一戏曲大省的省会当然不会例外。郑州市与河南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相比,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戏曲资源优势,因此也是河南省最适合开设戏曲茶楼的城市。首先,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处于中原的核心地带,凝聚了中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最能代表河南的形象。其次,郑州市拥有丰富的剧种,数十种河南地方戏、豫剧的五大流派及其几大调都在郑州汇聚,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码头”。再次,郑州市是河南省剧团和专业演员最多的城市,它拥有省市级豫剧团和曲剧团共七个,公立的戏曲学校两个,专业戏曲演员众多。最后,郑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之一,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也是旅客们的集散地和中转站,方便吸引热爱河南地方戏曲的外地人来到郑州感受本地的戏曲文化,加之郑州本地也有众多戏曲爱好者,使得郑州戏曲茶楼有着相对庞大的受众群体和市场潜力,这一点也是众多优势中最为重要的。据调查所知,郑州市第一家戏曲茶楼于1993年由一位台湾同胞开设于二七广场附近的大同宾馆,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几个月,但它标志着郑州市的戏曲茶楼进入了开始阶段。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之间的七八年时间是郑州市戏曲茶楼最为兴盛的时期,先后有近百家戏曲茶楼在郑州市开设,而在2000年时,曾有五十多家并存。然而近几年戏曲茶楼却趋于平淡,不少茶楼关门歇业,还有一些在继续维持,但也只是惨淡经营,形式不容乐观。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郑州的戏曲茶楼有着令人欣慰的发展前景。因为戏曲茶楼已经在郑州市扎根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展示河南戏曲文化一个重要的窗口,具有坚韧的生命力。据统计,目前郑州现存的戏曲茶楼有三十家左右。其中高档的约有十家,主要分布在管城区、金水区和二七区的繁华地段;中低档的在十五家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原区和惠济区这些离市中心较远的区域。高档和中低档戏曲茶楼在受众群体、内外部设置、演员、演出形态、消费形式、消费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总体来说:高档的戏曲茶楼定位较高,茶客的经济实力较强,所以要选择繁华地段,打造优雅环境,这必然也导致其成为高消费场所,进而对演员的个人素养和唱功也会有较高要求,而中低档的与高档的相比就有着较大反差。郑州市戏曲茶楼主要的营业时间是晚上,而白天则处于歇业状态,这是因为戏曲茶楼作为一种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可以使白天忙碌的茶客们晚饭后在此得以缓解、释放。

二、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价值

郑州的戏曲茶楼“像郑州这个城市一样,喜行不于色,藏民而不显于市”,是河南戏曲文化的独特景观之一。河南本土戏曲在这里上演,使郑州有了自己的特色,而这一切都体现在它的优点和价值上。

第一,与剧场相比,其演出形式比较自由、灵活。剧场演出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是每天都有演出,而且每次演出的是一个固定的、完整的剧目,时间较长。这就要求观众等到演出的那一天方可观看,且每次只能看一个剧目,观众一旦到了剧场没有选择演员、剧目的权力,只能听从剧团的安排。而戏曲茶楼在演出形态和演出方式上与剧场有着较大不同。戏曲茶楼作为一种商业气息浓厚、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满足客人需求是其最大的服务宗旨。所以,在这里茶客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他们根据点戏单点某几位演员的某几出戏,茶楼就会及时进行演出,其随机性、灵活性比较大。在这里观众每天可以在此听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戏曲片段和各种剧种,这也正是戏曲茶楼十几年来依然坚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丰富了当下的娱乐形式,既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也给戏迷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河南地方戏曲是世世代代河南人民审美心理沉淀的结晶,在中老年人群中依然备受欢迎,所以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正为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场所。郑州的戏曲茶楼不讲求气派豪华,而是追求简单大方。茶楼的空间面积一般都不大,可容纳五十至一百人。在内部布局上,前面有一个古雅明亮的戏台,旁边坐着乐队,后面摆放十几张简单的桌椅,使客人感受到场面的温馨,近距离的观看自己喜爱的戏曲。有的演员还会走进观众与其攀谈,使得演员和观众没有在剧场时的距离感,侧面上再次加深了戏曲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了地方戏曲来源于民间以还原于民间。一些茶客本身就是戏迷,他们有时也会按捺不住,主动上台献唱,乐队也会予以伴奏,而茶楼是不会像茶客收取伴奏的费用,只要茶客高兴就好。

第三,为专业剧团演员和业余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改善了许多演员的生活,也有利于提高演员们的演唱水平和综合素质。近两年来,河南政府出资扶持本地专业剧团发展,开展了“送戏下乡”的活动,专业演员也因此有了固定的收入。可是前些年,戏曲因受到现代流行娱乐形式的强烈冲击,一直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业余剧团,其演出都极少有观众,许多县、市级的中小剧团因没有经费扶持,没有收入来源,演员长时间发不出工资,最终纷纷解散,其演员也失去了生活保障。而郑州的戏曲茶楼吸纳了这批演员,给这些从剧团走出的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因为面向市场,所以必定会有竞争,这就使得演员们不断学习、锻炼、创新,以提高自己的唱功及综合素质。演员是戏曲表演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传承者,所以,演员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对弘扬、革新中原戏曲同样有着重大意义。

第四,代替剧场或剧院成为外来人士欣赏河南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豫剧在全国是第一大地方剧种,南到台湾,西到,全国十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专业的豫剧剧团,无疑是河南地方戏曲的骄傲,也是河南文化的重要特色。戏歌《烩面好吃豫剧好听》开头就有这样一句词:“没看过豫剧你不能算到过河南,没吃过烩面你不能算来过中原。”在现今旅游业兴盛的形势下,拥有着豫剧和烩面两大最具河南地方色彩的旅游资源的郑州,对外来游客具备着一定的吸引力。由于当今剧场经济发展不景气以及其定时定场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外来游客提供精彩的演出了,而戏曲茶楼以其独特的戏曲文化、资源优势和自由性,恰好弥补了这个缺失。来河南旅游的人们,为了欣赏最精湛的豫剧,感受河南地方戏曲的魅力,最好的选择场所就是郑州的戏曲茶楼。

全文阅读

戏曲文化经济论文

一、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历史背景和总体概况

戏曲茶楼在性质上属于茶楼或茶馆的一种类型,它是把民间的戏曲文化与茶文化结合起来,让客人在饮茶的同时欣赏戏曲表演,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但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早在宋代,民间艺术就进入了茶馆,有艺人、艺伎在茶馆吹拉弹唱,地方戏曲也常在那里表演。清代中叶以后,说唱艺术已经成为茶馆的一项主营业务。但是在这一时期,此类茶馆的主营业务依然是饮茶,只收茶和茶点的钱,戏曲虽然在茶馆兴盛,但也不过是其附庸之物。二十世纪上半叶,戏曲和茶馆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些茶园、茶馆成了戏园的代名词,是人们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当时有许多名伶在茶馆献艺,吸引了众多茶客和票友,如在当时作为河南省会的开封市,就有着许多茶园以戏曲表演为主。此时这些茶馆的主营业务已经不再是茶,而是戏曲大餐了。当代,“戏曲茶楼”或“戏曲茶馆”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一目了然地揭示出这一类型的茶馆是以戏曲表演为主体、饮茶为辅助的。茶客来到戏曲茶楼不为饮茶,不为谈事,只是为了在此听上几段自己喜爱的戏曲。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丰富之余,必定会寻求精神家园的满足。戏曲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积淀,在民间拥有着一大批忠实的观众。在河南本土,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都常常能听到一些戏迷饶有兴致地在农家小院或者公园唱着戏曲,且周围必定会有许多人观看聆听。这也就说明了传统地方戏曲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依然有强大的市场。然而,城市不比农村可以接连好几天在一个空旷的地方搭台唱大戏,加之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活节奏较快,故居住在城市的戏迷们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来观看戏曲表演。所以,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大小小的戏曲茶楼、茶座便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的城市中应运而生,满足了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开辟了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而郑州市作为河南这一戏曲大省的省会当然不会例外。郑州市与河南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相比,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戏曲资源优势,因此也是河南省最适合开设戏曲茶楼的城市。首先,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处于中原的核心地带,凝聚了中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最能代表河南的形象。其次,郑州市拥有丰富的剧种,数十种河南地方戏、豫剧的五大流派及其几大调都在郑州汇聚,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码头”。再次,郑州市是河南省剧团和专业演员最多的城市,它拥有省市级豫剧团和曲剧团共七个,公立的戏曲学校两个,专业戏曲演员众多。最后,郑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之一,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也是旅客们的集散地和中转站,方便吸引热爱河南地方戏曲的外地人来到郑州感受本地的戏曲文化,加之郑州本地也有众多戏曲爱好者,使得郑州戏曲茶楼有着相对庞大的受众群体和市场潜力,这一点也是众多优势中最为重要的。据调查所知,郑州市第一家戏曲茶楼于1993年由一位台湾同胞开设于二七广场附近的大同宾馆,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几个月,但它标志着郑州市的戏曲茶楼进入了开始阶段。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之间的七八年时间是郑州市戏曲茶楼最为兴盛的时期,先后有近百家戏曲茶楼在郑州市开设,而在2000年时,曾有五十多家并存。然而近几年戏曲茶楼却趋于平淡,不少茶楼关门歇业,还有一些在继续维持,但也只是惨淡经营,形式不容乐观。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郑州的戏曲茶楼有着令人欣慰的发展前景。因为戏曲茶楼已经在郑州市扎根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展示河南戏曲文化一个重要的窗口,具有坚韧的生命力。据统计,目前郑州现存的戏曲茶楼有三十家左右。其中高档的约有十家,主要分布在管城区、金水区和二七区的繁华地段;中低档的在十五家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原区和惠济区这些离市中心较远的区域。高档和中低档戏曲茶楼在受众群体、内外部设置、演员、演出形态、消费形式、消费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总体来说:高档的戏曲茶楼定位较高,茶客的经济实力较强,所以要选择繁华地段,打造优雅环境,这必然也导致其成为高消费场所,进而对演员的个人素养和唱功也会有较高要求,而中低档的与高档的相比就有着较大反差。郑州市戏曲茶楼主要的营业时间是晚上,而白天则处于歇业状态,这是因为戏曲茶楼作为一种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可以使白天忙碌的茶客们晚饭后在此得以缓解、释放。

二、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价值

郑州的戏曲茶楼“像郑州这个城市一样,喜行不于色,藏民而不显于市”,是河南戏曲文化的独特景观之一。河南本土戏曲在这里上演,使郑州有了自己的特色,而这一切都体现在它的优点和价值上。

第一,与剧场相比,其演出形式比较自由、灵活。剧场演出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是每天都有演出,而且每次演出的是一个固定的、完整的剧目,时间较长。这就要求观众等到演出的那一天方可观看,且每次只能看一个剧目,观众一旦到了剧场没有选择演员、剧目的权力,只能听从剧团的安排。而戏曲茶楼在演出形态和演出方式上与剧场有着较大不同。戏曲茶楼作为一种商业气息浓厚、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满足客人需求是其最大的服务宗旨。所以,在这里茶客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他们根据点戏单点某几位演员的某几出戏,茶楼就会及时进行演出,其随机性、灵活性比较大。在这里观众每天可以在此听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戏曲片段和各种剧种,这也正是戏曲茶楼十几年来依然坚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丰富了当下的娱乐形式,既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也给戏迷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河南地方戏曲是世世代代河南人民审美心理沉淀的结晶,在中老年人群中依然备受欢迎,所以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正为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场所。郑州的戏曲茶楼不讲求气派豪华,而是追求简单大方。茶楼的空间面积一般都不大,可容纳五十至一百人。在内部布局上,前面有一个古雅明亮的戏台,旁边坐着乐队,后面摆放十几张简单的桌椅,使客人感受到场面的温馨,近距离的观看自己喜爱的戏曲。有的演员还会走进观众与其攀谈,使得演员和观众没有在剧场时的距离感,侧面上再次加深了戏曲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了地方戏曲来源于民间以还原于民间。一些茶客本身就是戏迷,他们有时也会按捺不住,主动上台献唱,乐队也会予以伴奏,而茶楼是不会像茶客收取伴奏的费用,只要茶客高兴就好。

第三,为专业剧团演员和业余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改善了许多演员的生活,也有利于提高演员们的演唱水平和综合素质。近两年来,河南政府出资扶持本地专业剧团发展,开展了“送戏下乡”的活动,专业演员也因此有了固定的收入。可是前些年,戏曲因受到现代流行娱乐形式的强烈冲击,一直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业余剧团,其演出都极少有观众,许多县、市级的中小剧团因没有经费扶持,没有收入来源,演员长时间发不出工资,最终纷纷解散,其演员也失去了生活保障。而郑州的戏曲茶楼吸纳了这批演员,给这些从剧团走出的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因为面向市场,所以必定会有竞争,这就使得演员们不断学习、锻炼、创新,以提高自己的唱功及综合素质。演员是戏曲表演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传承者,所以,演员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对弘扬、革新中原戏曲同样有着重大意义。

第四,代替剧场或剧院成为外来人士欣赏河南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豫剧在全国是第一大地方剧种,南到台湾,西到,全国十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专业的豫剧剧团,无疑是河南地方戏曲的骄傲,也是河南文化的重要特色。戏歌《烩面好吃豫剧好听》开头就有这样一句词:“没看过豫剧你不能算到过河南,没吃过烩面你不能算来过中原。”在现今旅游业兴盛的形势下,拥有着豫剧和烩面两大最具河南地方色彩的旅游资源的郑州,对外来游客具备着一定的吸引力。由于当今剧场经济发展不景气以及其定时定场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外来游客提供精彩的演出了,而戏曲茶楼以其独特的戏曲文化、资源优势和自由性,恰好弥补了这个缺失。来河南旅游的人们,为了欣赏最精湛的豫剧,感受河南地方戏曲的魅力,最好的选择场所就是郑州的戏曲茶楼。第五,有利于借助戏曲向大众传播重情重义、惩恶扬善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常识。俗语有云:“黄土厚,黄土黄,黄土里长出了梆子腔。”中原戏曲诞生于民间,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其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和所蕴含的惩恶扬善的教化思想,都典型地体现着中原民众的审美心理和群体性格。河南戏曲无论是传统戏还是新编古装戏,都以历史题材居多。而这些脍炙人口的戏曲在郑州市的戏曲茶楼长期上演,使人听后酣畅淋漓,有着自己的善恶评判,同时也有利于普及历史知识。

全文阅读

中国戏曲文化作文600字

中国的戏曲可谓流芳千古,历史悠久了,而且中国戏曲的种类繁多,全国许多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而且每一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风情。不信?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戏曲文化瑰宝,享受它独特的美吧!

中国现有的戏曲剧种大约是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更是惊人:可以以万数计!我们知道许多剧种很多剧种都是有其独特的演变过程,我们知道的比较有名的剧种:如京剧,越剧,吉剧等等。而且中国的戏曲与西方的戏剧不同,它有自以独特的审美观念与表演体系,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吧:“生”是除大花脸与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统称,里外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统称,分: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净”是指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净”又分以唱工及以工为主的花脸;“丑”扮演喜剧角色。

怎样?看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有趣呢?其实还有很多呢!我国戏曲主要戏曲有:昆剧,京剧,黄梅戏这三派。二京剧又分:梅派,程派,苟派,尚派,这四派。而且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到这京剧人物脸谱是十分微妙的,在演员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此人的性格与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一大特点,它的作用是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简单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英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而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存了这一点。

看了上面的介绍感觉不错吧!中国的戏曲文化就是这么精彩,要一点一点讲十天十夜都说不完呢!希望未来的我们能继续发扬它哦!

全文阅读

群众戏曲文化发展综述

作者:钟菊芹 单位:广东省韶关东岗岭歌舞剧团

虽然戏剧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但是它是综合性的,它与整个国家的群众是密不可分的,并不是不接地气的。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社会各界和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对戏曲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戏曲也就能在其群众化的道路上得到发展和运用。戏曲文化在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基础,在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主要作用就是陶冶群众的情操、提升群众的道德水平还有促进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有着很大的意义。

一、在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发展中,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新的文化体制下,很多戏剧团体都会走下舞台,深入到普通的群众中去,但是,政府在对群众戏曲文化的支持是不可以撤销掉的,要在新的时期新的环境下找到新的方式去支撑民族的产业,保证它不会随着社会的复杂变得没落。

1、我觉得政府对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支持,最重要的是财力的支持,首先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去鼓励重点剧目的排练,并且确保能够满足戏曲人的需要,让他们能够走下舞台,深入到普通的群众中去演出,比如可以走到农村中去,打造出一个农村戏曲市场,并且能够紧紧围绕党的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政府的支持创造出许多高质量的戏曲剧目,赢得更多的群众,将群众戏曲文化发扬广大。

2、另外,政府要鼓励剧团进群众,在票价上要给予一定的补贴,这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种,除了将票价降低之外,还可以进行定场补贴免费进群众中演出,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看到优秀的戏曲文化,将文化成果共享,并且能够让新时期的群众戏曲文化蓬勃发展。

3、政府也可以在各项政策上对群众戏曲文化进行支持。比如,鼓励各个戏曲文化场所完善各项政策,对剧团和排练人员提供一定的场地,并且对在演出中表现好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政府可组织业余的戏剧团和专业的戏剧团进行合作演出,尤其是在政府的演出中,要给业余戏剧团一些机会,让他们发挥群众戏曲文化的作用等等。

二、地方文化对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全文阅读

戏曲音乐文化未来走向

[摘要]戏曲音乐作为中国最具特色传统艺术瑰宝之一,其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首先分析了戏曲音乐的文化内涵,其次探讨了戏曲音乐的发展现状和意义,然后立足于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来谈戏曲音乐的创新手段。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曲音乐戏曲音乐文化发展

一、戏曲音乐发展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而戏曲音乐是戏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其发展历史悠久,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二、戏曲音乐文化内涵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的内涵及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及色彩。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全文阅读

当代文化下的戏曲传播

作为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元素于一体,在原始社会萌芽,经八百多年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艺术体系,至今中国戏曲已成为认识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最明显的表征。但是,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戏曲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面对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国戏曲应在当代环境下进行深刻探索,保留精华,与时俱进,才能不断传播发展。 一、当代多元文化格局下戏曲的困境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以及与国际接轨,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文化,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虽然多元文化现象从来就存在,但‘多元化’的普遍被提出,本身却是全球化的结果”①,也即:全球一体化带来了文化上的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优秀文化,达到多元共存。在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由于空间上的彼此分离,每个民族在自己文化发展历史中各自形成特点,但各种文化彼此之间不停地进行相互交流和融合。在这种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中,每一种文化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标准进行自主的选择,吸纳来自于异质文化的精髓,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面对文化多元化格局,如何得以生存和传播、如何显示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是中国戏曲艺术应该思索的问题。自宋元以来,中国戏曲艺术本身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她深深依附于多彩的社会生活,浓缩了多元而丰富的民族审美、地域差异、时代风尚。经过千年沉淀,中国戏曲以丰富的题材、多样的表现形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传统艺术之一,无论古代还是当代,中国戏曲都是人们表达思想、展现生活、享受娱乐的最直接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艺术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大举进入消费时代,艺术的迎合娱乐化和日常生活化逐渐演变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二战以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刺激着人们的生活节奏。中国戏曲自身的特质使之无法顺应这一趋势,人们越来越多地将中国戏曲面临的诸多困惑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中国戏曲传播方式的应对 1.传统传播方式的早期辉煌和近代尴尬。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通过不断变化的传播方式,丰富其艺术内涵。其传统的传播方式基本限于舞台和剧本,在中国戏曲发展的早期达到辉煌,这也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舞台传播直接接触观众,通过一切剧场和非剧场所进行。根据演出需要,舞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戏曲的这种传播实现的是从人到人的形式,观众更多获得的是视觉体验和现场效果,观演之间的心领神会是不去现场的人们所无法享受的。同时,由于受到场所的限制,这种传播方式到了明清时期的大戏园,现场欣赏的观众约一千多人,即使是大型露天演出,也不过几千、上万人。剧本传播是一个成熟的戏剧形态所具有的重要传播方式“。利用文字保存传统文化、记述民族的历史,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传统”②。知识分子参与戏曲的编排,并用文字记录流传,使戏曲艺术的内涵不断丰富。自十二世纪90年代正式戏曲剧本诞生,中国戏曲进入以剧本为媒介的传播时代。无论是场上演出剧本还是文人创作的“案头剧本”,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戏曲角度,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舞台传播和剧本传播是戏曲最基本的传播形式,到剧场中现场观看一场高水平的戏曲表演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效果完全不逊于其他艺术表现。即使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戏曲艺术发展面临尴尬,受众老龄化、年轻受众越来越少,我们仍旧需要用这种最基本的传播方式来稳定受众群体。受众群体数量的稳定是中国戏曲生存和传播首先需要解决的事情。 2.现代媒体的介入,为中国戏曲注入新的传播模式。 在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传播方式的变化所导致的后果就是戏曲传播模式的拓展。上世纪初,早期戏曲广播方式出现,主要通过播放演出录音的形式,再现舞台艺术。录音录像技术的发展,也使戏曲音像资料的长期保存和大量复制得以实现,打破了戏曲传播的时间限制,因其接收方便,适合不同层次的受众而迅速风靡于世。但相比而言,其传播的弊端十分明显: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声腔研究而失去了视觉体验。电影电视传播方式的出现,弥补了广播传播对舞台视觉表现的不足。从1905年丰泰照相馆拍摄的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开始,电影戏曲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新奇。半世纪以后,北京电视台开播,戏曲与电视的结合,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人们对电视戏曲的接受就自然平奇。新世纪,戏曲与网络的牵手,使得网络戏曲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丰富多彩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具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优点,信息容量空间巨大,通过建立戏曲网站、博客、论坛和聊天室全面展示、交流、传播戏曲艺术,受众可以发表评论,抒发感受,参与性更强。不论是电影戏曲、电视戏曲还是网络戏曲,由于现代媒体的介入,打破了戏曲传统传播的模式。在现代媒体诞生之前,传统戏曲具有“演出—观看”同步的特质,而现代媒体的介入,经由电影、电视、网络的再度传播,改变了演员和受众的关系,新时期观演关系的变化开启了戏曲传播的后戏台时期的大门。传统戏曲对舞美、化妆、灯光是不讲究的,老戏迷们注重的是演员的唱功,即人们常说的“听戏”。传统戏曲的演出,以及受众的欣赏,都需要耗费时间、人力、物力,特别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去现场欣赏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少。在现代技术的介入下,将戏曲成品进行录音、录像、编辑成适合媒体样态播出的节目,通过媒体发送出去,由受众接受并解读,这种传播方式就有极大的便捷性,受众不再受演出时间的限制,随时可借助现代媒体,欣赏自己喜爱的戏曲经典。现代媒体以其强有力的传播态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中国戏曲需要通过现代媒体进行资源整合、扩大传播范围、增加受众群体,尤其能吸引更多青年受众对戏曲产生兴趣。 #p#分页标题#e# 三、异质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可能 新兴媒介的优越性和整合性,拥有戏曲舞台传播、剧本传播所具备的各种表现手段,传播迅速快捷。这为多元化信息时代下的中国戏曲提供了走出国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戏曲艺术的当代全球传播得以实现。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可追溯到十八世纪法国传教士约瑟夫•普雷马雷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译介,但大规模的传播还在二十世纪以后。二十世纪30年代,梅兰芳访问日本、美国获得成功,美国上流社会对梅兰芳先生的精湛艺术大加赞誉。戏曲自此走出国门,越来越被世人所了解。现在许多剧团将眼光移到国外,进行有计划、有策略、有战略的包装和宣传,向世界推介我们古老的戏曲艺术。同时,中国戏曲也吸收、借鉴外国戏剧的精华,开拓外国作品在中国的传播渠道,丰富中国戏曲的表现内容。如:川剧《杀兄夺嫂》移植于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沪剧《少奶奶的扇子》移植于英国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京剧《悲惨世界》移植于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等等,这有利于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双赢。所以,异质文化间的传播交流,不失为中国戏曲走出困境的一种新的追求。中国戏曲是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标志,承载着最具特色的民族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沉淀,无论戏曲如何传播发展,与哪种媒介结合,都不能失去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作为传统艺术,她的传承发展需要借助现代传媒,需要在新时代保持生命力,不与时代脱节,从容应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全文阅读

地域文化与戏曲论纲

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是戏曲赖以发生、发展的土壤,正是这一土壤造就了戏曲“一体而万殊”的形态与风格,赋予了戏曲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地方特色是戏曲民族性的重要体现,这一特色在经济运行全球化和社会发展城镇化的“语境”中,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保留价值。取消地方特色,戏曲的艺术生命力将会削弱。

地域文化与戏曲的创生和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山水阻隔,往来不便,古代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很大,自古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这在方言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同一个县的方言往往有许多种,这种独特的文化环境使戏曲的创生和发展与地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戏曲创生之时的宋金之世,我国处于南北分治状态,加之戏曲创生于民间,因此,建立在各地方言和乐曲基础之上的戏曲,一开始就是以不同的地域文化为土壤的。元代文人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中指出,南戏之创生与南方方言关系密切。徐渭《南词叙录》在论及南戏及北杂剧之创生时也指出:“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即其技欤?……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

戏曲的发展也得力于地域文化。明代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大声腔”――特别是昆腔传奇造成了继元杂剧之后的第二次辉煌,而昆腔传奇的发生发展与南方――特别是江浙的山川风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地方化”一直是戏曲发展的重要指向,戏曲的“全国化”通常以“地方化”为基础和途径的,没有“地方化”也就不会有“全国化”。目前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许多地方戏也正是这样形成的。如昆腔原为南戏流播到昆山与当地的语言、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后来成为辐射到全国的“国剧”、“官腔”,形成了包容丰富的“昆腔腔系”,孔尚任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太行西北尽边声,亦有昆山乐部名”,可见其流播广远。昆山腔的“全国化”又是以“地方化”为基础的。例如,至今尚存的南昆、北昆、永昆和湘昆都是昆山腔流经这些地区,吸收当地地域文化而形成的昆腔支派。这些支派吸取了当地地域文化的养分,丰富了自己的表现手段,因而“声各小变,腔调略同”(王骥德《曲律》),以其同中有异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不同地域的广大观众。

地域文化的主导成分其实就是民间文化。正是这种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养育了古老的戏曲。戏曲与地域文化――亦即民间文化的密切关系在世界戏剧史上是并不多见的。古希腊戏剧诞生在雅典城邦,雅典城邦范围很小,几乎不存在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古希腊戏剧是由当时的雅典政府和部分权贵、富人所主导的,主要服务于上流社会,因此,古希腊戏剧多描写国王和天神,对地域文化少有依赖,她从诞生到消亡根本就不存在地域特色和地方剧种问题。作为西方戏剧的源头,古希腊戏剧的“一体化”特色对后世的欧美戏剧有着深远影响。

古代印度幅员辽阔,有种族博物馆和语言博物馆之称,种族众多和语言复杂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一大突出特点。印度现有一百多个民族和565个列表部落,有179种语言和544种方言。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很大是古代印度的一大特点,地域文化对印度文化――尤其是俗文化建构的影响当远远大于我国。然而,由于梵剧是属于古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的艺术,主要服务于宫廷,其作者大多是宫廷文学侍从或皇室成员,主要采用婆罗门所使用的“雅语”――梵语,只有卑贱者和女性角色才使用“俗语”(亦即方言,主要由女性演唱的插曲――“达鲁瓦”也使用俗语)。梵语是贵族语言,普通民众不但不使用,而且是听不懂的。因此,梵剧与地域文化有关系,但远不像戏曲与地域文化那样密切。公元9世纪以后,印度的俗语戏剧兴起,梵剧就迅速衰落了。

全文阅读

戏曲音乐文化发展

一、戏曲音乐发展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而戏曲音乐是戏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其发展历史悠久,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二、戏曲音乐文化内涵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的内涵及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及色彩。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三、戏曲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路应昆教授提出,从“腔依词”和“活腔活唱”为特征的南北曲,到无格无律的明代民间土腔俗调和清代“乱弹”的兴起,意味着戏曲音乐大的解放。

全文阅读

戏曲艺术茶文化应用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同样很有必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茶文化的蓬勃和繁荣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实力的壮大。在全球化日益发达的今天,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与各文化之间的联系都十分紧密,戏曲艺术与茶文化在文化“无界限”的趋势中将彼此紧密在一起。本文将从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面临问题出发,分析和探讨茶文化发展过程中戏曲艺术融合的基础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戏曲艺术;茶文化;融入应用

随着“十”提出的“五位一体”方针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摆上十分重要的台面,无论是新兴的文化还是传统的文化都予以积极的保护和发展。茶文化在民间已成为许多地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个过程中,民间曲艺的蓬勃也使得茶文化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在茶文化这项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艺术中,人民群众已成为推进文化认可和文化间的融合的主要力量。如何深入地推进戏曲艺术在茶文化中的应用,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是值得大家关注和认真思考的。

1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茶文化起源和兴起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唐代茶道的兴盛,宋代茶艺的风行,明代茶风的新兴,清朝茶馆的遍地林立都记录着茶文化在中国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虽历经风雨,饱经沧桑却经久不衰。茶在中国不仅是一种生理需求、一种生活需求,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一种生命的追求。近年来,中国茶文化更加迅猛发展,许多文化人士和“爱茶”的民众都投身于茶文化活动中,不仅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事业发展,使得中国茶文化得以迅速弘扬,还将茶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我国,茶分六大类,即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黄茶和黑茶,而且品种、品牌也十分繁多,像安溪铁观音、乌龙、祁红、白牡丹、云南普洱茶等等。在我国,茶种植地区分布十分广泛,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云南等等地区都有茶种植,茶文化随着茶种植和人们对茶的喜爱也在不断繁荣。

2茶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