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戏曲教案

戏曲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方戏曲艺术与动漫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过程的研究

摘要:地方戏曲艺术需要传承与发展,动漫专业的教学需要具有特色建设,将金华地方戏曲艺术与动漫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的方法和过程的研究,符合两者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地方戏曲艺术;动漫课堂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一 研究目的

金华的地方戏曲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其历史渊源、艺术形式等方面剧都有教高的研究价值。婺剧因能在一个剧种中原汁原味的保存高腔、昆曲、乱弹、徽戏、等声腔而被戏曲界公认为“徽戏的正宗,京剧的始祖”。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金华的地方戏曲艺术,急需以更多、更好的方式去传承和发展。作为本地一所高校的动漫专业,有条件、也有义务去学习并推动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让地方戏曲艺术与动漫专业的课程教学相融合,运用动漫的形式来再现地方文化的艺术精髓,也是弘扬与传承地方戏曲艺术的一种好方式。另一方面,民族的才是最好的,地方的才是最具特色的,对于求创新,求变化的动漫专业而言,古老的地方戏曲艺术可以为动漫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充足养分和思路,使金华的动漫教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怎样使以唱为主的戏曲文化艺术,转化成可视性较强,镜头变换丰富的动漫形式?目前,国内的动画戏曲研究也初见成效,2005年,中国艺术学院开始研发“戏曲动画”这一全新的艺术表现形。《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将创作“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百集系列。

中国拥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戏曲艺术是其中的一种。中国古老戏曲一直以来为中国动画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使得中国动画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运用动画的形式来再现戏曲艺术精粹,这无疑对戏曲艺术的弘扬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具体实践

全文阅读

传统戏曲资源的发展与运用

江苏省北部地区(以下简称“苏北”)包括徐州、淮安、宿迁等,地处中国南北交界,拥有丰富的可资利用的传统戏曲资源,当地流传的传统戏曲犹如一颗颗明珠积淀着民族艺术的传统,极具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挖掘和开发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既是传承和保护民族传统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开发并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探索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学校环境资源主要包括校园环境资源和教室环境资源。我校设置戏曲展馆,布置戏曲文化墙、戏曲走廊,在图书馆典藏传统戏曲的文字、文献、图片、音像资料,用具有浓郁戏曲风格的图像作为校园标识或校服图案,将校园铃声全部换成戏曲音乐。用学生的戏曲艺术作品装饰教室,教室的墙壁用戏曲舞台图案作为装饰,悬挂戏曲剪纸、泥塑、纸塑作品,板报、专栏以脸谱等戏曲图案作为题花和线条等,使学生在浓厚的戏曲氛围中引发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审美观念,发展审美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环节,是开发利用传统戏曲资源的主要途径,苏北传统戏曲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从学科课堂教学人手。艺术类课堂深受学生喜爱,是开发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的主要课堂。音乐、舞蹈课中欣赏优秀剧目,教学生学唱戏曲名段,演奏二胡、笛子、土琵琶、锣鼓等,进行手眼身法步等戏曲基本功的教学;美术课安排学生欣赏舞台美术、脸谱艺术、服装造型等,让学生学习戏曲图案的构图、设色;手工课,让学生进行戏曲风格的剪纸、泥塑、纸塑,用最简单的材料制作戏曲道具等,使学生了解戏曲艺术特点,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语文课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和德育因素,是开发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的又一重要课堂。教师让学生收集整理反映劳动人民勤劳、善良、勇敢,为追求幸福生活努力拼搏的戏曲故事、戏词、歌谣,反映苏北风土人情的名段。教师先介绍其思想情感、戏曲背景、故事主人公等,让学生了解故事、戏词等文字中所包含的审美、德育因素和语言学习素材等,使学生受到审美感染。社会和体育课堂是开发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的重要途径。 社会课教师还可以挖掘苏北传统戏曲故事、戏曲人物所蕴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踢腿、下腰、旋子、跑龙套等戏曲基本功,感受这些基本功洋溢着的程式美和动作美,体会其蕴含的审美情趣。课外活动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学校开发利用苏北传统戏曲资源的途径之一。我校根据本地特色和学生的兴趣,组建一些社团或兴趣小组,到当地文化站或剧团查阅和收集民间传统戏曲的图片、照片、实物资料,聘请专业演员、民间艺人、戏曲艺术传承人等来校指导,举办各种讲座,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戏曲方面的才艺。 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苏北各地都有在传统节日举行小戏演出的习俗,如庙会、春节等。在这样的气氛下,发动家长带学生去观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学校还可以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加以熏陶。一方面发动家长共同搜集和提供资料,像照片、剪纸、图书、画报、戏曲乐器等,另一方面邀请喜欢戏曲的爷爷奶奶到校园来露一手,和教师一起指导学生。这样,家长等社区资源和学生、教师就产生了互动,戏曲教育就会逐渐步入良性轨道。 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艺术,学校教育责无旁贷。戏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和开发传统戏曲资源,戏曲这朵艺术奇葩定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成为校园健康的主旋律。

全文阅读

发展创新,传承戏曲精髓

摘 要:作为省文化厅主管的湖南省唯一一所公办艺术类高等院校,在湖南戏曲,尤其是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戏曲表演人才。

关键词:发展;创新;传承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46-01

中国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的戏曲表演,是一种融合了对白、歌唱、舞蹈、音乐等多种表演方式的综合体,作为戏曲表演的重要分支湖南戏曲表演,以自己独特的唱腔、音乐、表演形式屹立于中国戏曲表演之林。湘剧、花鼓戏、祁剧、湘昆、阳戏、花灯戏、傩戏、苗剧、侗戏等19个湖南地方戏剧为百花争艳的戏剧剧坛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如何在学院教学中,将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戏曲引入校园教学,传播戏曲文化,传承戏曲精髓一直是湖南艺术院校所思考和探索的。

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教学沉淀和积累,教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培育出了张也、雷佳、王丽达、吴军、瞿颖等一大批享有盛誉的艺术明星和演唱家,被形象的称为“湖南艺术家、明星的摇篮”。戏曲表演专业是学院最具特色的一个品牌专业,也是湖南省培养高等戏曲表演人才的最高学府。学院在传承和发展戏曲表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一、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湘剧是湖南戏曲的一枝奇葩,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昆腔、的多声腔剧种,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湘剧的传统教学,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的专业教学团队,秉承保护湘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宗旨,大胆探索,创新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湘剧表演艺术家彭俐侬的教学、表演、影视资料,成功将“彭俐侬湘剧表演艺术”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讲解这一表演艺术,为湘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院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勇于当担,主动承担起传承湖南戏曲花鼓戏的重担,作为花鼓戏教学的最高学府,学院在戏曲表演专业方面取得的成绩不断提升了文化自信:戏曲表演专业2005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改革试点专业;2008年立项为“湖南职业院校精品专业”;2009年戏曲表演核心课程 “湖南花鼓戏声腔”成功立项为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成功入围国家级精品课程。2012年在原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 “湖南花鼓戏声腔”课程又入围 “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项目;2012年5月,学院在实验剧院举办了湖南首次花鼓戏声腔演唱会,演员全部由戏剧系舞台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诙谐幽默的《媒公调》《卖杂货调》,展现刘海与狐仙爱情绝唱的《中秋调》和《比古调》,表现陈世美复杂矛盾心情的《新编老辞店调》,《祖国的好河山寸土不让》《木马调》《巴山古渡觅尚林》《蝶恋花・答李淑一》《瓜子红》《洗菜心》《野》等让现场的观众沉醉于戏曲表演的无穷魅力中。

全文阅读

通过多元智力游戏激发幼儿参与歌唱活动的兴趣

1.研究背景:

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里最常见、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教学活动。

幼儿通过歌唱活动可以得到很多方面发展。例如:音乐的节奏感、音乐的表现能力、音乐的理解能力、表演时的自信心等等。但在传统歌唱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教学形式的单一、教学流程简单,教学方法的固守,导致幼儿学习歌曲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缺乏趣味性和游戏性,在反复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有的幼儿表现出不耐烦的抵触情绪。那么怎样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怎样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怎样的游戏形式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以至于幼儿愿意唱、喜欢唱,为此,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2.对目前歌唱教学活动的分析:

目前传统的歌唱教学活动流程:复习已学歌曲或练声——欣赏教师范唱——幼儿跟唱——创编动作——幼儿表演唱。

分析:在此流程中,经常会发现有的幼儿注意力不够集中;有的幼儿持久性不长;有的幼儿学唱歌曲的主动性不够。在此过程中,幼儿流露出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比较机械,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学习的情绪不够积极和愉悦。综上所述,我认为原因有:

2.1 教学流程没有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2.2 教学形式没有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文阅读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引入本土戏曲资源的特色课程设置的意义及措施

摘要: 音乐表演专业是专业音乐院校的传统学科,一直以为社会培养高级音乐表演人才为目标。而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是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之上开设的专业,在培养目标、学生的专业条件、就业方向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我国具有丰富的地方戏曲资源,地方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开设地方戏曲课程,不但可以突出该高校的音乐办学特色,而且可以对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更可以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无缝对接。本文针对本土戏曲如何纳入地方高师音乐表演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地方戏曲 培养目标 常规课程

目前除了全国九大专业音乐学院以外,绝大多数的省、市、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都相继成立了音乐学院(系),并且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音乐表演”专业,招收大量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然而,在音乐表演专业队伍逐年壮大的趋势下,其就业前景却不容乐观。大部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专业水平上与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从近三年对江浙沪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单位的调研来看,近90%的毕业生无法进入专业团体工作,多数毕业生由于长期找不到合适自己的专业工作,改行者居多。而在家待业以家教为生的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到琴行或培训中心代课更成为一种就业或增加收入的方式。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在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①照搬专业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目标模糊;③培养的人才其专业特点趋于格式化。

综合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地方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应依据于当地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入手,要制定出符合当地社会需求、符合学校办学能力与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在正确树立人才观、服从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特色”或“品牌”专业。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不要忽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而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本土戏曲文化”纳入地方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体系,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本土戏曲资源引入地方高师音表专业课程设置的意义

我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京剧之外还约有300多种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地方戏曲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和当地的传统音乐特点。传统戏曲音乐也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一个主要内容之一。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引入本土戏曲资源,无论从地域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事业发展需求的角度,还是从生源的本土化程度,对本土文化挖掘、传承、保护与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都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不仅可以建构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为本校的教学研究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促进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解决传统课程设置与学校特色课程的无缝对接。

全文阅读

戏曲文化的传承重在教育

与古代建筑、古代绘画等凝固的经典不同,戏曲艺术的变化性特别强,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中国古典戏曲的覆盖面广,影响巨大。因此,它那一举一动的变化就特别惹人注意。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一个民族的存在,其根底是文化的存在,而民族文化的存在靠的是不断积淀和不断创造。

作为一门鉴赏课程,戏曲进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时间是在2004年。当年的1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这个《方案》距1985年教育部颁布的同一性质的《方案》,已有二十余年了。在这二十余年间,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已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戏曲所面临的危机更为严重。

虽是选修课程,但将戏曲教育纳入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虽然已三年过去,戏曲教育的动作幅度依然有限,但戏曲教育这一做法事实上已被高师音乐院、系所理解和接受。福建、北京、上海、四川、广西、黑龙江等地的师范院校开始相继设置了戏曲鉴赏课程。

几十年来的教训是深刻的。许多音乐界人士(尤其是年轻人)熟知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巴赫、莫扎特,却不知昆曲为何物,不知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这种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匮乏,造成了年轻人鉴赏传统艺术能力的不足。因此,把戏曲鉴赏课纳入高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意义是重大的,它表明戏曲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再只局限在戏曲专业院校这样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进行以技术技能为主的教学,而是从广义的大文化方面介入,让青年一代感受戏曲艺术的风姿和风采,感受古典艺术之美,进而加深对我们民族文化如戏曲文化的学习、理解和认识。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以京剧为例,它讲求唱念作打,手眼身法步;在唱腔上有西皮,二黄,还有快板、慢板、流水板诸多板式;在人物造型方面,单是面部就有各种脸谱,服饰更是五彩缤纷。观众如果不具备这些鉴赏知识,便难以引起观赏共鸣。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不具备这些鉴赏知识,没有受过古典戏曲的美感教育,人们也就不会走进剧场欣赏京剧了――这是个恶性循环。传统戏曲之所以陷入困境、出现危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戏曲教育在普通人群中的缺失。或许有人会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戏曲没有危机的时候,戏曲教育也没有进入学校,为什么那时的戏曲舞台生机勃勃?很简单,当时是戏曲盛世,观赏戏曲是全民文化生活中的一项普遍内容,人们自然能在耳濡目染中学会看戏,学会欣赏其间的美学奥秘。而今戏曲盛世已去,剧场观众多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因此,把戏曲教育纳入到高师音乐教育当中,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培养现代戏曲观众便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戏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综合艺术,至今为止,我们对戏曲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总结仍然无法完结。在许多外国人眼中,中国戏曲艺术是精美绝伦的。体验派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看到梅兰芳的表演,着实被迷住了――原来一个身段、一个兰花指、一个眼神既可表现出某种情境来;布莱希特看到中国戏曲演出后惊讶不已,发现中国戏曲早就实现了他的艺术理想,解决了他多年来想方设法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戏曲艺术是对世界舞台的一个卓越贡献。仅从演唱艺术来说,戏曲的发声方法并不逊于意大利美声发声方法,这是连国外音乐界专家和学者都一致认同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对戏曲艺术的科学化总结还远远不够,我们的音乐专家、学者至今也没有能担负起这一项使命,这是因为他们过于忽视、小觑本土艺术了。俗话说“家有千担外有戥”,自家的好东西自己不晓得,外人却知道得很清楚,这,就是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处境。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将戏曲纳入到教学中来,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教学,是教导年轻人认识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信力的有益举措,将使戏曲得到有力的普及和传播。

所谓的普及和传播,是从戏曲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立场上来阐述的。如果从受教者方面来看,高师的戏曲鉴赏课程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戏曲专家和学者。当然,不把学生培养成专家和学者,并不意味着降低戏曲艺术的教学水准。高师戏曲教学的实质,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却又高于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具有种子的意义。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赴中学或小学担任本专业教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能通过对学生的反复传授,以几何裂变的方式迅速扩散,为更多人所了解和认识。

全文阅读

关于戏曲艺术走入校园的探索

中国的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历史悠久。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长期创造的宝贵的艺术财富之一,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绚丽多姿,它是高度综合化和艺术化的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德育价值。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剧目数以万计,名人名曲层出不穷,然而,在戏曲艺术与现代社会生活相去甚远的今天,戏曲已经被我们逐渐淡忘。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戏曲走出困境,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认识戏曲,了解戏曲,并能达到振奋民族精神的效果,我们这些中小学音乐教师责无旁贷。

一、实施校园戏曲艺术教育的意义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戏曲艺术在校园里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弘扬民族戏曲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振奋民族精神,加强德育渗透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戏曲是感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有效地发挥德育的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欣赏和了解戏曲作品,不仅能丰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而且能加深对祖国悠久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当介绍艺术大师梅兰芳时,可以讲述梅先生在祖国的大片土地沦陷后蓄须明志,拒绝为日寇演出以表现民族气节的故事;在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时,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学唱铁梅唱段,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情感获得升华。

全文阅读

戏曲案头化优劣势分析

本文作者:张晓兰

清人戏曲与元明戏曲相比,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趋于案头化。其中原因一在于戏曲自身的发展演变,戏曲虽然起源于民间,但经过宋、元、明三朝漫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层文人染指于戏曲创作,使得戏曲趋于经典化与案头化。其次在于清人有意为之,目的在于提高戏曲的文学品味与社会地位。同时,也与清代朴学大兴有关,清人重考据,重饾饤学问,大量学者及文人参与戏曲创作,也使得戏曲越来越变成案头文本,而不适合场上搬演。

戏曲案头化倾向,在明代即已有端倪。明初劭璨的《香囊记》,丘濬的《五伦全备记》等开戏曲掉书袋风气。稍后郑若庸《玉玦记》、梁辰鱼《浣纱记》等剧作有意追求辞藻的典雅华丽。到明末,这种风气依然在流行。屠隆《昙花记》等文辞藻丽的剧作依然充斥剧坛。但一般而言,明人犹能较公正客观地看待戏曲案头与场上的辨证关系。徐复祚《曲论》曰:“传奇之体,要在使田畯女红闻之而趯然惧,若徒逞其博洽,使闻者不解为何语,何异对驴而弹琴乎?”。[1]P238

清代戏曲在明代戏曲追求辞藻骈俪的基础上更向整饬雅洁方向发展,不仅要求华丽,而且要求有书卷气。这一方面是受明代戏曲的影响,进一步典雅化。另一方面是有感于戏曲长期处于“小道”地位,曲体不尊的现实,明末清初的戏曲家致力于提高戏曲的文学品味,进而提高其社会地位。代表者如明末戏曲家祁彪佳在《孟子塞五种曲》序言:

特后世为曲者,多处于宣淫导邪,为正教者少,故学士大夫遂有讳曲而不道者。且其为辞也,可演之台上,不可置之案头,故谭文家言,有谓词不如诗而曲不如词者。此皆不善为曲之过,而非曲之咎也。[2]P2745

他认为戏曲不被重视,不为人所尊的原因,一在于宣淫导邪,为正教者少。二在“其为辞也,可演之台上,不可置之案头,故谭文家言,有谓词不如诗而曲不如词者”。针对这两个原因,清代曲家和曲论家有意识地对戏曲进行了矫正,其一:反对宣淫导邪,反对以男女之情为主的作品,而主张有益世道人心,宣扬忠孝节义的作品。因此清人戏曲由明代主“情”转为主“理”或“礼”。明人的戏曲是“十部传奇九相思”。而清人与之针锋相对,提出“安肯轻提南董笔,替人儿女写相思”。清代戏曲正统化的伦理说教色彩鲜明,如吴梅所说“:盖自藏园标‘下笔关风化’之帜,而作者皆慎重下笔,无青衿佻达事,此亦清代曲家之胜处也。”[2]P2718其二,即是将戏曲文辞雅化,适于案头阅读,以入学士大夫与谭文家之眼。因此,清人实现戏曲尊体意识的第二个方式就是将戏曲的案头化。这才是代表清代戏曲发展的主要倾向。

清代戏曲案头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部分曲家公开宣扬作曲只是抒一己之怀,不问音律工否,不为搬演而作,而只是藏之箧中,与一二同好相观瞻。如尤侗《读离骚》自序云:

然古调自爱,雅不欲使潦倒乐工斟酌,吾辈只藏箧中,与二三知己,浮白歌呼,可消块垒。亦惟作者各有深意,在秦筝赵瑟之外。[2]P933

全文阅读

对戏曲案头化优劣势分析

清人戏曲与元明戏曲相比,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趋于案头化。其中原因一在于戏曲自身的发展演变,戏曲虽然起源于民间,但经过宋、元、明三朝漫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层文人染指于戏曲创作,使得戏曲趋于经典化与案头化。其次在于清人有意为之,目的在于提高戏曲的文学品味与社会地位。同时,也与清代朴学大兴有关,清人重考据,重饾饤学问,大量学者及文人参与戏曲创作,也使得戏曲越来越变成案头文本,而不适合场上搬演。

戏曲案头化倾向,在明代即已有端倪。明初劭璨的《香囊记》,丘濬的《五伦全备记》等开戏曲掉书袋风气。稍后郑若庸《玉玦记》、梁辰鱼《浣纱记》等剧作有意追求辞藻的典雅华丽。到明末,这种风气依然在流行。屠隆《昙花记》等文辞藻丽的剧作依然充斥剧坛。但一般而言,明人犹能较公正客观地看待戏曲案头与场上的辨证关系。徐复祚《曲论》曰:“传奇之体,要在使田畯女红闻之而趯然惧,若徒逞其博洽,使闻者不解为何语,何异对驴而弹琴乎?”。[1]P238

清代戏曲在明代戏曲追求辞藻骈俪的基础上更向整饬雅洁方向发展,不仅要求华丽,而且要求有书卷气。这一方面是受明代戏曲的影响,进一步典雅化。另一方面是有感于戏曲长期处于“小道”地位,曲体不尊的现实,明末清初的戏曲家致力于提高戏曲的文学品味,进而提高其社会地位。代表者如明末戏曲家祁彪佳在《孟子塞五种曲》序言:

特后世为曲者,多处于宣淫导邪,为正教者少,故学士大夫遂有讳曲而不道者。且其为辞也,可演之台上,不可置之案头,故谭文家言,有谓词不如诗而曲不如词者。此皆不善为曲之过,而非曲之咎也。[2]P2745

他认为戏曲不被重视,不为人所尊的原因,一在于宣淫导邪,为正教者少。二在“其为辞也,可演之台上,不可置之案头,故谭文家言,有谓词不如诗而曲不如词者”。针对这两个原因,清代曲家和曲论家有意识地对戏曲进行了矫正,其一:反对宣淫导邪,反对以男女之情为主的作品,而主张有益世道人心,宣扬忠孝节义的作品。因此清人戏曲由明代主“情”转为主“理”或“礼”。明人的戏曲是“十部传奇九相思”。而清人与之针锋相对,提出“安肯轻提南董笔,替人儿女写相思”。清代戏曲正统化的伦理说教色彩鲜明,如吴梅所说“:盖自藏园标‘下笔关风化’之帜,而作者皆慎重下笔,无青衿佻达事,此亦清代曲家之胜处也。”[2]P2718其二,即是将戏曲文辞雅化,适于案头阅读,以入学士大夫与谭文家之眼。因此,清人实现戏曲尊体意识的第二个方式就是将戏曲的案头化。这才是代表清代戏曲发展的主要倾向。

清代戏曲案头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部分曲家公开宣扬作曲只是抒一己之怀,不问音律工否,不为搬演而作,而只是藏之箧中,与一二同好相观瞻。如尤侗《读离骚》自序云:

然古调自爱,雅不欲使潦倒乐工斟酌,吾辈只藏箧中,与二三知己,浮白歌呼,可消块垒。亦惟作者各有深意,在秦筝赵瑟之外。[2]P933

此序表明作者有意识地创作案头剧,显示了学士大夫清高自赏不愿与俗伶乐工、普通艺人同侪比肩的心理。将戏曲与诗文作用一致化,以自娱为主,以消胸中块垒,非为台上搬演。这是典型文士大夫之风气。又如裘琏创作《明翠湖亭四韵事》亦是如此动机,在其《弁言》中言:江淹云:“放浪之余,颇着文章自娱。予亦用此自娱耳,遑问工否载?若传奇本意,见于小序,宫商高下,不敢从时,所藉世之周郎顾予误也。”[2]P950

全文阅读

汝州曲剧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河南曲剧又名"高台曲",是在河南曲子和民间歌舞"踩高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并逐步成长为河南的三大剧种之一。它的唱腔清新自然,婉转优美,由于曲调来源于民间生活小戏,因此歌词易学,并大多采用本嗓来演唱,表演也相当接近生活,被广大群众接受、喜爱。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同, 曲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结合曲剧进校园的情况与存在问题,探索地方戏曲进校园的路径。

关键词:地方戏曲进校园;做法;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82-01

扎实组织推进"全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努力构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具有河南特色的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地方曲剧进校园的现状和教育的现实状况,浅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1.曲剧进校园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绲闹卮蠊毕"。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也是在文化领域践行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1.1 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1.2 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在戏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