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素质论文

心理素质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写作心理素质管理论文

注重对作文文本作分析指导,而忽视对写作主体写作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是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写作训练中依然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下面,结合笔者指导学生写记叙文的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深入生活,敏锐体察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与体察的审美反映。一篇作文的完成,实质上要经过“体察——构思——表达”这三个阶段。初学写作者,往往注重后两个阶段的训练:诸如构思布局,遣词造句和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等等,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却往往忽视第一阶段——生活认识、情感体验的准备和孕育。因而下笔时,常感到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达,总之是无话可说,“写什么”的问题,一片茫然。

怎样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敏锐体察的能力。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记叙的内容就是要反映社会生活(包括日常家庭生活),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社会生活——真的、善的、美的,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所以记叙文总是要记事写人,要反映生活主体人的精神世界。

其次,要学生深入生活,敏锐体察,加强写作前客观素材的积累。不少学生写作拿着题目犯愁,或搜索枯肠,或草草敷衍。不是泛泛评叙,内容空洞,就是将以前看过或写过的题材改头换面,贩卖出来,而显得陈腐不堪。究其原因:一是对记叙文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思的形式特征没有一个自觉追求;二是写作前缺乏素材积累,记忆表象空乏。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做有心人,对鲜活的人生世相熟视无睹,没有理性的穿透力,而不能发现生活,发现美,更谈不上艺术创造了。这是写作问题的根本所在。

怎样深入生活?就是不仅要开拓视野,见多识广,更要化熟为生,取精发微。这就需要独具慧眼,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许多作家善于把那些细小忽微的事物放大,剥开来写——见微知著;善于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放慢,折开来写——化瞬间为永恒。他们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体验生活的范例。鲁迅把人力车夫主动搀扶跌倒的老妇人这一小事放大,写成寓意深刻的《一件小事》,歌颂了劳动人民无私无畏的可贵品质,揭示了进步知识分子在劳动者精神感召下严于解剖自己的心理特征,折射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时代精神的光芒。朱自清在《背影》中用特写镜头的手法把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一连串动作,描绘出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父爱子的永恒图画。从他们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家目光的敏锐和情志的深婉。

全文阅读

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一、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理念逐步走向国际化,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各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新时期高校要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就一定要加大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训练力度。在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社会文化都在高速发展的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给社会经验不足、阅历浅、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带来了多层次的心理冲击,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各种的心理矛盾与问题。这就要求心理素质教育逐步普及到各高校,并要求各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其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但是,作为一名教育者,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不断从中做出总结,要清醒的认识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面临的复杂问题和艰巨的任务。

(一)社会上的客观因素和大学生的主观臆断

影响着教育者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一方面,一些教育者将大学生中出现的多种问题都看作是思想品德出现了问题,片面的认为思想品德教育能替代心理素质教育,从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等同来看待。在此基础上也反应出某些高校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中的经验不足,不能做到客观的、具体的分析问题,片面的看待新时期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深入剖析少,浅层分析多;并存在着不注重“过程”,过分看重“结果”的倾向性。另一方面,则是片面夸大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把新时期大学生之间存在的一些偏离的思想理念、价值观乃至政治观上的诸多问题,都归因于心理素质教育的问题,一些教育者甚至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无所不能的。这就体现了新时期教育者对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两种不正确的倾向———“研究心理素质教育不系统,以偏概全,没有从整体着眼研究心理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总而言之,现今我国高校的心理素质教育缺乏专业且系统的理论指导,这是阻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顺利、有效进行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存在着一些教育认识的误区

1、各高校的心理三四周教育主要重视心理测试,但忽略了结果的系统与科学的具体分析。一些高校片面的把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测试等同,教育者花大部分心思搞各种心理测试,无论是智能的还是简单的手写答题,这就把心理素质教育过于简单化和形式化,并不能从本质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

2、重视心理问题出现后的调解与引导而轻“早发现、早预防”。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教育的投资逐渐增多,如今,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已成立了学生心理咨询的相关部门或机构。但是,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只是虚有其表,并不能对学生进行整体且具体客观的心理问题分析与指导。

3、大部分高校只重视心理课程的开设,而缺少开展与实施心理课程后的心理实践活动。有些高校热衷于开设心理知识类的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简单等同于心理素质教育,而轻视心理活动的训练。

全文阅读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论文

一、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因而经济与的竞争,就不仅仅是人才数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在这一背景下,不论是培养何种规格的人,都必须把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的地位。为此职业学校要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发现式、创新式的教育模式。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要改变过去职校特别是中等职校中“应试教育”的倾向。

中职毕业生由于就业困难,升学愿望更加强烈,导致了升学竞争的加剧,“应试教育”的产生,使得作为手段的成了不少学生追求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的。因此他们的常常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对蕴含在知识中的智能价值则不很重视,其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情况不改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职校摒弃“应试教育”的倾向,可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正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二是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技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的教育与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反应能力与创造潜能。

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面对竞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胜利者,相反,失败却是常有的,理性地面对失败,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应当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此,职校要改变过去对学生重智力培养,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要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对挫折、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断更新且呈综合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职校要改变过去课程设置上的单一、狭窄现象,加强课程综合化。要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技术发展的潜在要求,科学地确定各类教育的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力争做到:

全文阅读

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提要: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密切相关。心理素质的健康与否,可以带动或制约其它素质的发展。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1、在学科教学中,教书育人;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3、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

正文:

心理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在个体与客观外界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属性和品质,主要表现在人的智力是否正常,情绪是否稳定,意志是否坚强,反应是否适度,社交是否和谐,个性是否健全,以及能否适应环境等方面,它反映了学生心理的健康程度。它对全面培养优良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首先需要探讨心理素质与其它素质的关系。

1.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的关系

思想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它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4个成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相互联系的,组成了品德结构的心理特征的子系统”。

这4个子系统就是反映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4个方面。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1987年曾对60名犯罪少女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她们的心理都不健康。表现为人生观和理想是腐朽和荒唐的,性格和情绪是乖张和多变的,兴趣爱好是庸俗消极的,意志和行为是脆弱和盲目的,等等。这从反面说明心理素质对思想品德素质的影响,也说明二者的关系是紧密的。

2.心理素质与科学文化素养的关系

(1)健康的情绪、情感有益于感知、识记、思维、想象等活动,可以提高学习与运用知识的效率与能力。反之,则减缓或削弱学生感知活动与能力的发展,增加学生学习与掌握知识的困难。(2)意志在学习与运用知识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一种情况是,智力水平差不多,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谁就能成为优秀者。

全文阅读

心理素质结构研究论文

心理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系统地培育学生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心理教育正迅速进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领域。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质,它主要由哪些因素构成,各因素间有什么联系,与其他素质是什么关系,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这些既是教育理论研究必需解决的课题,也是心理教育实践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理论上,它事关心理教育学这一亟待建立的新兴学科的逻辑起点、研究内容及其归宿。在实践上,它决定着心理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如何评估。

对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内涵的系统的专门论述,目前尚不多见,但从相关研究的表述及人们的一般认识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

其一是扩大化、泛化趋势,即将人的整体素质仅分为身心两种,将除生理素质以外的一切因素统统归之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范畴之中。诚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质都得以心理素质为基础,体现着心理素质的功能,但其间毕竟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一界定实际上混淆了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界限,在实践中易导致心理素质教育所独有的目标。内容。功能的模糊乃至丧失,使人们误以为德育和智育实际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质教育,因而不利于心理教育实践。

其二是,将心理素质狭义化,即将某一具体内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诸如,视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训练,或心理卫生教育等。这些内容无疑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范畴,但不宜将其中某一子系统与整个系统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厚此薄彼或单打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难以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的功能。

其三是,视心理素质为所有心理现象所具有的水平、层次和质量。这一观点无疑是符合心理科学的。但鉴于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并且对心理现象的要素的理解、划分尚未完全统一,客观上各种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价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视其可能性和价值大小确定重点方面。

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将直接影响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也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因此,心理素质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学的基本要求,注意处理与其他教育内容的关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同时还应兼顾社会对人的心理方面的现实要求。

基于此,笔者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与否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

全文阅读

老年大学心理素质论文

加强老年人心理素质教育,是老年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不良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带来的危害需要加强老年人心理素质教育来应对。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使老年人赖以生存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老年大学环境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带来不少负面影响。社会变动带来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猛烈地冲击着家庭领地,导致一些离婚、单亲、贫困、富裕、空巢以及丧偶家庭的出现。这些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社会上部分人对老年人的偏见、歧视;老年人在经济、医疗、生活诸方面面临的许多困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落差;社会不良风气对老年人的毒害;多元社会文化对老年人的心理冲击等等,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老年大学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比如重知识、技能,轻人格健康;重自我感觉,轻学员感受;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等,也是提高老年人心理素质的障碍。鉴于上述家庭、社会、学校诸多薄弱环节的制约,导致当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因此,每一位老年大学的教师,都应该多掌握一些老年心理学、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以促进老年学员身心健康,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一、老年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老年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心理素质教育以及对有心理障碍学员必要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按以下六条标准促进老年学员的心理健康。一是教育学员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就是使学员具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虽感到欣慰,但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勇于正确地悦纳自己。二是教育学员能接受现实,适应环境。就是使学员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去适应现实环境;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以积极的态度去识别环境中的好坏、美丑和善恶的事物。当发现自己的愿望或需要与社会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得与社会的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或一意孤行。三是教育学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使学员不仅能悦纳自己,也能悦纳他人,并能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能乐于与他人沟通与交往,用尊重、信任、友爱、理解的态度与人相交;能分享、接受和给予友谊;能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四是教育学员乐于学习,积极进取。就是使学员积极投身于学习之中,求知欲望强烈,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从学习中体验满足与快乐。五是教育学员具有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境。就是使学员能够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情绪和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满怀信心。虽然也有悲、忧、哀、愁,但能主动调节,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六是教育学员具有完整的人格。人格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就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要使学员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二、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首先,要在老年大学的各系、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各系、各科要以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以及各自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并与专业、技能教育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充分发掘各系、各科教学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以及心理教育功能,正是加强老年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二,要优化从学校到班级乃至各社团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老年大学在教育活动中,应进一步重视与加强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班集体建设。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与交往,发挥、发展学员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员自我管理能力,调节好学校、班级的人际关系,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员增长知识技能、丰富精神生活的乐园。心理学家认为,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因而,重视与加强学校、班级、集体心理环境建设,是一条高效、独特而亟待开发的途径。

第三,要优化老年大学的课堂心理环境。教学环境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乃至学习成绩与人格的发展,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就是教师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来优化课堂教学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营造使学员产生积极心理状态的学习行为的课堂教学气氛的过程。积极健康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仅能促使学员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还会对学员的心理健康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必须按和谐原则、民主原则、兴趣原则、成功原则、探究原则进行教学,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及心理效应。包括保护和增强学员的自尊心、自信心,调动学员积极性,培养学员的探索精神、合作创新意识等等。

第四,要在老年大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通过专业课程或专题讲座,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帮助老年学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自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与调整。使学员在学校、社会、家庭的活动与交往中,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

全文阅读

心理素质结构论文

心理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系统地培育学生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心理教育正迅速进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领域。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素质,它主要由哪些因素构成,各因素间有什么联系,与其他素质是什么关系,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这些既是教育理论研究必需解决的课题,也是心理教育实践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理论上,它事关心理教育学这一亟待建立的新兴学科的逻辑起点、研究内容及其归宿。在实践上,它决定着心理教育的目的。内容以及如何评估。

对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内涵的系统的专门论述,目前尚不多见,但从相关研究的表述及人们的一般认识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

其一是扩大化、泛化趋势,即将人的整体素质仅分为身心两种,将除生理素质以外的一切因素统统归之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范畴之中。诚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质都得以心理素质为基础,体现着心理素质的功能,但其间毕竟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一界定实际上混淆了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界限,在实践中易导致心理素质教育所独有的目标。内容。功能的模糊乃至丧失,使人们误以为德育和智育实际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质教育,因而不利于心理教育实践。

其二是,将心理素质狭义化,即将某一具体内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诸如,视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训练,或心理卫生教育等。这些内容无疑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范畴,但不宜将其中某一子系统与整个系统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厚此薄彼或单打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难以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的功能。

其三是,视心理素质为所有心理现象所具有的水平、层次和质量。这一观点无疑是符合心理科学的。但鉴于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并且对心理现象的要素的理解、划分尚未完全统一,客观上各种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价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视其可能性和价值大小确定重点方面。

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将直接影响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也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因此,心理素质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学的基本要求,注意处理与其他教育内容的关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同时还应兼顾社会对人的心理方面的现实要求。

基于此,笔者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与否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

全文阅读

舞蹈演员心理素质论文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舞蹈演员融入角色的能力

绝大部分舞蹈演员都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舞蹈表演是否取得成功上,然而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在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起,实现自身跟表演角色的完美融合,通过强烈的感情冲击以及富有感染性的表现能力,为广大观众营造出一个寓情于景、虚实相结合的舞台氛围,让观众能够真实感受到舞蹈带来的魅力所在。

二、提高舞蹈演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学习,培养自身良好心理素质

对舞蹈演员而言,可以通过加强学习来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舞蹈演员的日常生活具有多层次特点,他们不仅要参与专业舞蹈训练课和舞蹈基础理论课,还需要参与到其他学习活动。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还应该利用各种业余时间加强对各种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另外还可以广泛阅读著名舞蹈家相关的成功案例和故事,并汲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加强训练,培养自身良好心理素质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场成功的舞蹈表演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这就需要舞蹈演员具有坚韧的意志力,从而克服训练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另外还需要舞蹈演员在日常的训练中能够真正熟练掌握每一个动作,并通过不断自我练习强化动作要领。因为只有扎实熟练的基本功作保障,才能够让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时克服紧张心理。

(三)加强应变能力,培养自身良好心理素质

全文阅读

心理素质培养论文

基础教育要实现“两全”,最紧迫的任务是要转向素质教育,其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1.培养心理素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

要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主动发展,就要提高其在行动上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信念和激励基因及认识能力正是这种主动发展的内在条件。例如,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钻研精神,使学生在追求中求进步、在探索中求发展。这种心理上的自主意识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条件。

2.培养心理素质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学要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变三脱离教学为三结合教学。教师也要转变观念,视学生为学习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做到这种转变,首先就必须以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为保证。

比如,没有良好的想象、思维、注意能力,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就很难奏效;没有一定的认识、理解、分析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很难发挥。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要打破过去那种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形式僵化、教学方法陈旧呆板的状况,这就要求现代教学要把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启动学生的内部诱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

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全文阅读

心理素质培养分析论文

基础教育要实现“两全”,最紧迫的任务是要转向素质教育,其中心理素质的培养及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

1.培养心理素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

要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主动发展,就要提高其在行动上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信念和激励基因及认识能力正是这种主动发展的内在条件。例如,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钻研精神,使学生在追求中求进步、在探索中求发展。这种心理上的自主意识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条件。

2.培养心理素质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现代教学要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变三脱离教学为三结合教学。教师也要转变观念,视学生为学习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做到这种转变,首先就必须以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为保证。

比如,没有良好的想象、思维、注意能力,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就很难奏效;没有一定的认识、理解、分析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很难发挥。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要打破过去那种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形式僵化、教学方法陈旧呆板的状况,这就要求现代教学要把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启动学生的内部诱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

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