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剧

校园剧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园AB剧

最近,我看到一个电视节目――《人生AB剧》,形式新颖,又很活泼,台上、台下的人都能参与。我想学校里不也可以搞校园AB剧吗?可以让学生编出故事,担任主持人,其他同学进行选择。我在班里试了一下,效果很好,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应变能力。

主持人是自荐或同学们推荐的,他负责编出AB剧,故事讲到一个阶段时,主持人提供两种选择来继续AB剧,同学们可以就此进行选择、辩论,然后主持人告知大家后面的情节,期间可以多次选择、辩论,气氛热烈。

有位同学主持过这样一次校园AB剧:

某校一位清洁工老张,家境贫寒,丈夫去世了,只有一个儿子小刚在这所学校读书,儿子成绩一般,但很好强,常为成绩不好而苦恼,老张很心疼。有一次数学考试前,老张打扫数学办公室,无意间发现了考试卷,正是儿子那个班的。现在请同学们选择:

A.把考试卷偷回去。

B.不能偷考试卷。

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不能偷回去,那样会害了儿子,老张应鼓励儿子刻苦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同学说,可以把试卷拿回去,但只提示儿子哪些重要,这样能使儿子考个好成绩,自尊心得到满足。大家各说各的理,主持人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就继续AB剧:

老张把试卷拿了回去,把考题撕开,谎称是捡来的,让儿子看看会不会做,后来考试时,小刚发现这些题目都是母亲给他的。现在,请选择:

全文阅读

也谈京剧进校园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他们酷爱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略显淡漠。2008年,教育部决定在北京等10省市开展让京剧走进音乐课程的试点工作,并逐步向全国推广。

京剧进校园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有人反对有人赞成。有人认为学校就是个学习考试的地方而不是唱戏的地方,现在的学生学业压力大,学习科目繁重,再去学习京剧,这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协调如何解决?这样的思想是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不认为京剧进课堂会给学生的学业带来什么压力,相反通过京剧的学习还会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此外京剧进校园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很有现实意义。

守住主流文化阵地意在普及和启蒙

谈起京剧进校园,中国京剧院一级演员耿其昌首先提到流行歌曲和外来文化对当前中小学生的影响,“我们的孩子现在正普遍受到流行歌曲以及圣诞节、麦当劳等外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渐渐丧失了自己主流文化的阵地。”

有人认为,京剧列入中小学音乐课加大了学生压力。耿其昌委员却不这样认为,他说,音乐课不教京剧也会教其它的歌,没有人听说教唱流行歌曲会加大学生压力,所以用京剧替代几节音乐课是合乎情理的。他说,京剧进校园,首先在于对学生的吸引。学生听着听着或许会发现另一片更广阔的天地。由此,他们可能会对剧中的历史情况感兴趣,也有的或许会对国画感兴趣,还有的可能对琵琶等民乐感兴趣。“所以,对于大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进校园,只是打的先锋。”耿其昌如是说。

京剧进入校园一方面是通过教学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祖国的传统艺术,不让中国这一传统文化流失,另一方面通过京剧启蒙孩子们的艺术灵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中得到休息,得到身心的放松,这个和开设音乐课是同一个道理。

京剧进校园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让学生学到多高的水平,达到专业水准,而是在于一种普及和启蒙,“首先能吸引孩子,其次通过京剧这一国粹,能够让孩子去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这和中小学的音乐课本质上是相同的,谁也没有认为音乐课不能上,也没有人认为中小学的音乐课就是为了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而设立的。同样,京剧进校园的意义在于普及和启蒙。

京剧进校园,仅有进入课堂这一个环节还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京剧相对于其他的演唱形式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京剧艺术不仅仅体现在唱上,它除了唱还有脸谱,服装道具等,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可以将京剧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让民族经典艺术正式走进中小学课堂。音乐课上,孩子们学唱京剧选段;舞蹈课上,孩子们学习京剧身段;美术课上,孩子们描绘着精美的脸谱;语文课上,老师们为京剧唱词作文字赏析。

全文阅读

菁菁校园戏剧心

编者按

由共青团上海市委主办,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承办的第二后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于2005年11月5日晚落下帷幕。本次活动历时一个月,秉承了“弘扬话剧文化,鼓励原创剧目,建设合作平台,扩大校园影响”的宗旨和信念,来自全市十九所高校二十八个话剧团体的三十一个剧目,经过初赛和决赛,评出了包括二、三等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舞美设计、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等在内的十几个奖项。

对于参赛的各大校园剧团而言,奖项荣誉已不是最终目的。借着大话节的契机,校园剧团在高校已开始悄然立足,不仅数量增多,生存状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各高校团委比以往更加重视校园戏剧,他们为剧社提供了更好的硬件设施,包括排练演出场地和专业设备等,很多学校甚至包车前去观摩决赛,这在如今的校园社团中是不多见的。

惜别桃花源,今逢武陵人――复旦研究生剧社《武陵人》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对《暗恋桃花源》和《武陵人》有过精彩的评论“我想起了张晓风的《武陵人》。晓风袭用了陶渊明的题材,却把那个偶入桃花源的武陵人作为一个单个人细细磨研。……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异曲同工,让这位进桃花源而复返的武陵人与现代生活相交杂,在甜酸苦辣中品尝一个人切实的情感价值。台湾作家不谋而合地揶揄桃花源,正倾诉了现代中国人对神仙洞府的超越。”

2005年5月,话剧《武陵人》作为复旦中文系的毕业大戏首度上演。导演杨云说,选择《武陵人》,更多是出于情感上的一种传承。当年无心插柳加入复旦剧社的她,排演的第一出戏就是《暗音恋桃花源》,只是那时还是新人,由上一辈的剧社人带着她“出道”。如今排演《武陵人》,她又将手中的接力棒传给了下一代新人。

对于研究生剧社的成员来说,他们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也没有强大的舞台技术支持。所有的作品都系于一颗全情投入的心每一次的相聚,都让大家无怨无悔地走到一起。社员们没有对“上座率”的执著,只有放松的心态和燃烧的热情,这个过程是他们对戏剧感悟的不断积累。能认识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并在剧目创作中互相撞击出火花,结下一份友谊,这是他们尤为珍惜的。

作为有着实践经验的戏剧爱好者,剧社成员对当下的戏剧发展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们希望观众能感受到戏剧本身带来的震撼,而不是着迷于华丽的舞美布景。诚然,华丽的包装吸引了许多戏剧门外汉的眼球,扩大了观众群,但戏剧本身是带给人思考的艺术媒介,怎样平衡思想性和商业性,是校园戏剧要下力气去做的。谈到思想的表现,杨云认为,目前的话剧较多关注社会的阴暗面与弊病,或是着迷于白领剧,反映当代白领的小资情调和颓废。但这只是社会现象的一部分,过多的渲染体现了戏剧主体的缺失,容易走向误区。而对于戏曲,他们也一样关注。社员楼碧冰说自己就比较偏爱传统剧目,它们有特别的表现形式和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全文阅读

粤剧进校园新探

[摘 要]粤剧是岭南艺术瑰宝,应采取多种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从娃娃抓起是传承粤剧艺术的有效举措,要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笔者以亲身实践对粤剧进小学校园的具体实施作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必要性;可行性;因材施教

粤剧与广东音乐、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2006年粤剧被国务院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粤剧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的保护与传承势在必行,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普及粤剧知识入手,而只有从娃娃抓起,才是抓到了根本。具体怎么抓?我认为首先应在小学中施行,有关知识进课堂、进教材,成为学校普及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才能春风化雨,循序渐进。笔者作为文化馆戏曲(粤剧)干部,对于“粤剧进校园”活动十分认同,并于数年前已在海珠区一些小学校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颇有感受。

一、粤剧进小学校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粤剧进小学校园应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粤剧知识普及的首选。有人会说,从娃娃抓起,年龄越小越好,不如就从幼儿抓起,其实不然。幼儿园的小朋友由于年龄太小,身体娇弱,这个时候对任何事物都有新鲜感,没有形成个人爱好,因此对幼儿来说,除了个别极有天赋的之外,只能停留在有关简单的童谣、粤乐方面。中学生虽已形成个人爱好,但课业较多,学习压力大,很难抽出较多时间系统学习粤剧基本知识。而大学生已经形成世界观且具有分析能力,此时重在培养年轻观众,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思辨能力与创作能力更为恰当。而小学阶段,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启蒙阶段,求知欲和模仿力可塑性强。可以尝试结合音乐课融入广东音乐、粤剧小曲元素,让学生对粤剧有初步了解;结合课外文化艺术兴趣班,传授粤剧有关知识。再者,小学生身板柔软,练腰腿功较适合,效果事半功倍,是学习粤剧入门、培养小演员的黄金时段。把粤剧文化引进校园,在实践中发现艺术人才,注重培养,让他们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为培养接班人打下基础。凡是基本功扎实的粤剧演员,都是从小练习基本功的。在普及方面,加强粤剧在小学校园的推广力度,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向善、向美、向真的品格;通过基本功训练,有关知识的耳濡目染,让更多的小学生了解粤剧、喜欢粤剧,吸引他们关注和参与到艺术体验中来,感受粤剧艺术的文化魅力,达到普及粤剧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根据青少年特点因材施教,激发青少年兴趣点

2015年,海珠区粤剧进校园活动首先在同福西小学展开。笔者作为区文化馆负责此项工作的专业干部,如何针对青少年特点,在培训辅导方面采取何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他们学习粤剧的兴趣,是摆在面前的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索。

1. 从讲故事入手。粤剧剧目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据粤剧史家的不完全统计,粤剧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万一千多个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笔者就从讲故事入手,把粤剧剧目和诗词典故、三字经、百家姓中惩恶扬善、移风易俗、尊老爱幼,讴歌爱国、正义、礼仪、诚信的内涵丰富的内容,编成饶有趣味、通俗易懂的课本剧,在培训前讲述,以提起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发他们的表现表演欲望。

全文阅读

从校园戏剧视角看高校京剧文化推广

摘要:有鉴于当前高校京剧推广活动观念相对封闭、视野相对狭窄的现状,本文从大戏剧、大教育、大文化三个层面具体论述了高校京剧推广活动和校园戏剧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认为应该以校园戏剧的视野重新审视京剧的校园文化推广,通过努力打破话剧和戏曲的隔阂对立、努力构建国民戏剧教育体系,不断加强对人文素质培养和民族文化建设的思想重视和经费投入,最终使高校京剧推广获得飞跃式发展。

关键词:京剧;戏曲;校园戏剧;文化推广

作为中华“国粹”和古典艺术与美学传承的“活化石”,京剧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无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对戏曲艺术的振兴,都具有非凡意义。为达此目标,除专业京剧院团和文化管理部门的努力外,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积极参与,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实际情况地看,目前京剧在高校的推广情况却并不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开展此项活动时的观念滞后和视野狭窄。长期以来,在专业戏曲院校之外的普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心目中,京剧乃至整个戏曲艺术的文化推广,仅仅是大学教育的一个无关宏旨、可有可无陪衬或点缀。高校学生京剧社团或协会大多由一些有热情的师生戏迷、票友组成,其活动的开展,类似戏曲的“自乐班”或“票房”,流于自发性,至于业余性。简言之,京剧在高等院校的文化推广,明显外在于高校教育的教学体系之外。

作为中华戏曲的典范,京剧的唱、念、做、打有高度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复杂性。这无疑对京剧进校园、京剧在高校的推广构成很大障碍。在高等院校,推广京剧不可能像话剧那样简单――只要有学生社团作为阵地,活动就可以自主开展。较之于表演相对简单、便捷的话剧而言,京剧的普及教育和文化推广,不仅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和实践耐心,而且需要更多的热情关注和理论思考。眼下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首先转换思维,把高校京剧推广视为校园戏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内置于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之内,从校园戏剧的新视野进行必要理论审视和实践探索。惟其如此,高校京剧推广活动才能获得飞跃性发展。

校园戏剧是随着话剧由西方传入中国而出现的。中国话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校园戏剧的产物。由此,在许多戏剧专业人士和教育工作者的眼中,校园戏剧几乎成了话剧的专利。就实践而言,纵观中国校园戏剧节各届参赛作品,戏曲作品可谓凤毛麟角。从理论层面说,就连校园戏剧的忠实践行者也认为,“话剧与戏曲形式上的不同特征,也决定了话剧比戏曲更能适应校园的土壤”。然而,从笔者2010年10月参加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的经历和体验看,高校校园并不缺少戏曲爱好者,也并非没有戏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土壤。只是目前高校京剧活动的开展,大多局限于票友“票戏”的传统路数,漠视了戏曲作为整体的校园戏剧的综合功能与价值。其结果,割裂了戏剧的娱乐审美和教育认知功能。重前者而轻后者,最终导致了戏曲在校园戏剧不受重视的局面。

在校园戏剧大视野的观照下,我们从大戏剧、大教育、大文化三个层面对高校京剧的文化推广活动做具体的分析,提出些许管见和建议。

在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学科目录中,戏剧与戏曲并列合成的“戏剧戏曲学”,是艺术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以此为基础,当前高等院校教学的学科建制和科研的项目管理都是将戏剧和戏曲视为两个平行并列结构。其潜台词,即认为戏曲是不同于西方话剧、舞剧、歌剧、音乐剧等戏剧样式的一种独特艺术。这种结构,表面上似乎强调了戏曲的独立地位,凸显了戏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它不仅强化了戏剧和戏曲之间的隔阂、对立,而且加重了戏曲研究和教育的故步自封。对此,学界不少专家也提出异议。南京大学董健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叶长海教授等人都认为,“戏曲’只是‘戏剧’的一个种类、一种样式,将其与‘戏剧’并称,不仅说明在分类上的混乱,而且意味着研究视野古今对立、中外分别的狭隘性”。为了突破这种狭隘的对立,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大戏剧”观念。他以“叙事性表演”为内核,力图把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甚至电视剧、广播剧等诸多艺术形式都统摄于戏剧的大旗之下。王廷信评价说:“‘大戏剧’概念所体现的包容,不仅是对多形态戏剧的包容、对戏剧新型形式的包容,更是对人的个性的包容、对艺术的自由精神的包容”。

全文阅读

让京剧走进校园

京剧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被称为“国剧”,誉为“国粹”。京剧以它独特的魅力享誉全世界,2010年,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整个世界的文化财富,这也是世界眼光对中国京剧的一个准确定位,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让我们的京剧艺术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京剧纳百川之水,集百家之长,是炎黄子孙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但现代生活的冲击、听众的音乐审美水平及倾向、观众面的狭隘,尤其是孩子对京剧不感兴趣等都直接影响到京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所以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就应引进京剧艺术的欣赏,把京剧作为学校的一个特色活动开展起来,其目的不仅在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更是为中国京剧的继承与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其实京剧进课堂不仅仅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孩子也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力。首先,京剧中咬字的特点是字正腔圆。虽然有极少部分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比如安徽等地口音特点,但大部分是以现在普通话发音为标准,易于推广和促进学生的普通话发音。其次,京剧高亢明亮的唱腔特点,有利于学生声音的发挥。

京剧是国粹,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发扬和传承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瑰宝。虽然,在推广“京剧进课堂”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勇敢地承担起这份责任,完成好这个光荣历史使命。京剧进课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欣赏到京剧的美,更是一种培养、一种认知,是转变单一的美育为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一个实验。我们要以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它,把它作为艺术而不仅仅是娱乐。让我们的年青一代能真正了解我们的民族艺术,而不是流于形式,这不仅需要广大音乐教师的努力,还需要专家、艺术家的帮助和指导。我认为在具体实施上可以通过运用录音、录像及图片资料,消除学生对京剧的陌生感,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

让京剧教育进入学校课堂不仅有充分的必要性,也有很强的可行性,既不需要增加新的课时,也不需要大量投入,对现有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动就行了。我在具体教学中,首先介绍京剧行当,教唱具有京剧韵味的《说唱脸谱》,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段再介绍一些行当、身段、唱腔等基础知识以及历史故事等背景知识,让学生首先对京剧有一个感性认识。笔者亲身体会到,学生们对京剧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走进京剧》,从介绍京剧的行当入手,由浅入深让学生了解京剧,当学生看到不同行当的视频片段时,教会他们从服装、唱腔、动作上加以区分,从而使学生从一个侧面对京剧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谁说年轻人不喜欢京剧?我认为多数不喜欢是因为没有真正地了解,当你真正深入了解掌握一门艺术时,我相信你很难不去喜欢它,所以我觉得如果能让京剧艺术走进校园,就像我们中国人几乎人人都会打乒乓球一样,大家一定都会喜欢它。近年来许多在国外深造的留学生,每到假期回国,都四处求教,急切地想要学习京剧或者中国乐器,其中不乏考入哈佛、剑桥等名校的学生。可是,如果非要等去了国外,才意识到民族文化的珍贵,这终究是一种遗憾。要弥补这种遗憾,“京剧进课堂”仅仅是一个开始,是一系列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宏伟工程的开始。

一个民族学艺术的人越多,这个民族就越有活力;一个国家,自愿从事艺术事业的人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富于创造精神。在俄罗斯每个家庭都有普希金的诗集,在欧美,歌剧十分普及,诗集与歌剧,都是他们的“国艺”。同样,京剧在中国的地位相当于西方的歌剧,它既是大雅的,也是大俗的。京剧进校园,应当会引发一连串关于艺术素质教育的积极反应,让京剧走进校园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第76中学)

全文阅读

校园剧,让育人阳光洒满校园

“我对不起嬴政,我对不起刘邦,我对不起成吉思汗!”一名男生顶着骄阳,对着教学楼高声呼喊。这阵势,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此时又来了一名女生,同样扯着嗓子呐喊:“我对不起吕雉,我对不起武则天!”……这到底演的是哪出呀?原来这是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校园剧《难兄难弟》中的一个片断――两位学生历史科考砸了,教师以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让他们对着同学们喊出历史人物名字,以此激发学习热情。该剧一举摘得由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电视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校园电视节金奖。电视节评委会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学生对自己的一种挑战,也表达了他们对知识的呼唤。”此前,我校校园电视台拍摄的《青春,痛并快乐着》《真情》两部校园剧还曾荣获中国中小学校园电视节目铜奖。

你要问我: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三星级普通高中,你们学校拍摄的校园剧缘何能够屡获“国字号”大奖?我们的口号就是:拍摄自己身边的故事。我校校园剧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拍,成为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德育途径,把教育对象变成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校校园剧中,学生演的是自己身边的事,说的是自己想说的话,解决的更是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了自我展示、自我启发、自我改变的教育目的。

一、剧本的选择

一开始,剧组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剧本的征集工作,并把优秀剧本印刷成集。例如,校园剧《差生》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现象:在老师和家长眼里,主人翁是个不可救药的孩子,打架、抽烟、逃课等,其实,他心里面挣扎过、努力过,我们注意到他们的进步吗?学生编写组将此现象进行有机整合,多次研讨后定稿。此外,反映高中生早恋、青春期问题、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校园献爱心、校园暴力事件等皆成为有价值的素材。都是学生写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然后,经过艺术加工形成剧本。

二、演员的选择

首先在公告栏和校园网发出演员招募启事,经过这几年拍摄下来,大家对校园剧非常感兴趣,报名场面十分火爆,很多在学习上比较自卑的学生踊跃地报名,我在选人上面都是不拘一格,有不少“差生”学习方面不行,不代表他们在别的方面也不行,我就是要提供这个舞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拾回久违的自信。有不少学生,在表演的时候,感觉演的就是自己,他们会在重复的拍摄中,检讨自己的行为,拍摄成功以后,他们也非常在意别人怎么评价。当一个校园剧非常火,他们就是学生中的小明星,他们平时往往非常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也自信了。

比如:2007届毕业生中有个姓贡的男生,帅气但不求上进,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头疼生”,常常打架,又早恋。自从参加拍摄一部《星愿》的校园青春剧后(该剧就是反映学生的早恋问题),他收敛多了,我感觉他改变了不少,通过自己的努力,他考取了民办本科,在大学经常参加校园和社会上的微电影拍摄,还接到拍摄广告的任务,他经常对我说,是校园剧改变了他。

三、播放渠道

全文阅读

校园戏剧售票的必要性

【摘 要】校园戏剧自在中国诞生之日便对中国戏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校园戏剧售票则对校园戏剧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在校园营造了戏剧艺术氛围,培养了戏剧观众,提高了观众审美,且使得校园戏剧走向精湛制作。

【关键词】售票;校园戏剧;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49-01

中国话剧起源于校园,繁盛于校园。中国话剧的成长与复兴、理论构架与艺术实践无不与校园话剧休戚相关。时至今日,校园话剧仍在社会专业话剧之外延续着一条与之并行,对其影响巨大而又具有独特个性的发展道路。[1]

从中国话剧诞生之日起,校园戏剧便被深深地打上了“贫困戏剧”的烙印,即使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校园戏剧仍然“贫困”。似乎,学生话剧就像是个无底洞,只有投入却没有实质而快速的回报。目前,国内的校园戏剧演出售票的并不多见,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西北大学的小黑剧社。

一、校园戏剧售票对学生话剧制作的影响

(一)在剧目的选择上相对灵活。当今的校园戏剧绝大多数是先锋戏剧,因为先锋戏剧适应大学生贫困戏剧的要求,布景简单、花费较少,而且更加灵活多变、因地制宜。但长此以往,制作者和观众都会忽视现实主义的戏剧,与现实渐行渐远,也失去了戏剧本身反映生活,教育人、教化人的意义。

以小黑剧社为例,每年的年度大戏都会售票演出,每次票价都是几元钱,但上座率高,即使采买道具服装,也基本收支平衡,制作者也不会因为花费而刻意避开某些开销大但意义重大的话剧,在剧目选择上相对灵活自由。

全文阅读

浅谈校园戏剧文化

校园戏剧按学龄可分为幼儿园戏剧、小学戏剧、中学戏剧和大学戏剧。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发生在校园中的戏剧活动,参加者应该是各类在校生。其目的或者是作为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教育内容中的美育部分;或者是作为丰富学生业余活动,培养学生广泛兴趣,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种辅助教育手段;或者是一种培育未来戏剧艺术家的带有特定目的的专门教育。

幼儿园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因势利导地利用儿童喜欢游戏和模仿的天性,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戏剧形式和游戏形式,开发儿童心智,挖掘儿童发展潜质,锻炼他们的运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交往能力、自理能力、团体精神、友爱精神及克服困难的意识等等,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说,幼儿戏剧教育主要是作为一般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对戏剧有潜在兴趣的儿童得以在其成长早期就有机会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戏剧艺术的种子,他们日后在适当的机遇激发下,有可能成为戏剧艺术的专门人才。

在中小学校园戏剧方面,随着影视艺术的蓬勃发展,一些戏剧院校的学员在影视艺术实践中逐渐显示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实力,不少人还一跃成为有广泛社会影响甚至国际影响的明星。这激发了无数青少年的明星梦。因此一些为满足人们实现明星梦这类社会需要的表演学校应运而生。这类学校的师资大多由专业院校组成,教学主要侧重表演及基础艺术理念等,学制较短,带有速成性质。

现代化意义上的校园戏剧文化应该具有比较普及的特点,以及得到这种形式的社会支持而成为国民教育结构中的“准因子”的基本特点。在这方面美国、加拿大的某些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这两个国家在中小学中都采取了将艺术课包括戏剧科作为选修课的方法来普及戏剧教育,加上选修课表上的演讲课与辩论课,对于学生成长为现代化开拓型人才所必备的一些素质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根据国情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索一条为我所用的路径。

校园戏剧文化是发生在校园中的戏剧生产活动的总称,如果分门别类地看,校园戏剧文化的具体情况又各不相同,这不仅是指量的方面,也是指质的方面。

首先,校园戏剧参与者的成分方面的差别,对于校园戏剧的生产方式、运作效果、艺术质量及其对于社会和观众的影响来讲,是非常不同的。人们通常所说的校园戏剧文化,主要是指戏剧活动,或者是由非戏剧专业大学生所组成戏剧社团开展的戏剧活动。后者可能是由文科学生参与的,也可能是理科学生参与其中,但他们都是戏剧艺术爱好者。学生戏剧社团通常隶属于学生会或校团委等学生组织,这样便于进行组织协调工作,也便于争取校方从思想与物质方面给与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学生戏剧社团又分为经常性的和临时性的两种,经常性的学生戏剧社团,是指某些学校具有戏剧传统,包括在组织学生戏剧社团活动方面也有悠久的历史和经验。所以现有的校园戏剧组织只不过是其历史情况的一种延续。而临时性学生戏剧社团,是指为参加校方计划中举办的全校性艺术节,或是为更广的戏剧节庆活动而特地组织的一次性排练话剧节目为目的临时学生戏剧社团组织。由于我国在小学与初高中阶段的戏剧教育还不甚普及,学生的戏剧修养普遍不高,所以在此基础上发展的这种业余性质的校园戏剧,水平通常是不高的。

在对于一些资金薄弱的业余性校园戏剧组织来说,戏剧院校相关系科的学生,往往也可以成为其财力不足和所费不多的校园戏剧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对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艺术水平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捷径。戏剧专业的高年级学生辅导业余学生戏剧,自有其优势:一是两者都是学生,年龄相近,兴趣相投,互相理解,便于沟通;二是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感觉敏锐,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容易得到广大青年学子的响应和共鸣。因此,他们的任何小小成功,对于在校园里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成为戏剧爱好者,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而这势必会为专业戏剧演出吸纳大量的高水准学生,这是一种值得长期去做的培育戏剧市场的隐形战略投资。

校园戏剧的第二类情况,是专业戏剧(影视)院校中发生的学生戏剧活动。这里可以区分两种情形,一是学生自发组织开展的戏剧演出活动。如中央戏剧学院在校园内持续几个月的实践戏剧活动,活动的主体均为学生,他们以极微薄的自筹资金、冲天的干劲、刻苦的精神、执着的探索,实践了不同风格、题材多样化的戏剧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二是校园戏剧文化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带领下按照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校园戏剧,具有更高的效率,更明显的学术效果,艺术水准也相当高。国外戏剧教育界更直截了当地将其称为学术戏剧。

全文阅读

浅谈校园戏剧的特征

摘要:校园戏剧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自由参与创作的、具有实验性的、非盈利的一种戏剧形式。校园戏剧说的是大学生身边的事,反映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他们的爱与恨,困惑与思考,憧憬与忧虑。在大学期间就与同学拍了很多小品小戏,也改编了很多经典剧目,其中包括过士行的《或者还是死去》,还有孟京辉的《我爱XXX》等。近期与学生一同改编了话剧《苍黄的青春》,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对剧本进行了再度创作,并更名为《毕业?毕业!》演出得到了较好的影响,本文也透过对校园话剧《毕业?毕业!》的分析,总结了校园话剧的几点特征及意义,以求引起更多人的共同重视校园戏剧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参与对象 思维方式 表现手法

如今,大学生对戏剧的喜爱之情越来越浓厚,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戏剧组织,他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模式活动着,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北京地区高校的戏剧氛围最为浓厚。校园戏剧在形式上往往是不拘一格的。如时间、地点,可随意转换,剧中人物也可以跳进跳出,甚至每个人物的具体身份都可以用符号、代号来加以说明。这种自由、先锋的处理手法已成为校园戏剧的一个显著特征。校园戏剧的内容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形式活泼、观众感到很亲切,极易引起剧场内的情感共鸣。

校园戏剧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校园戏剧的参与者主要是大学生

“校园戏剧演的就是活人,演的是天天和自己一块抢食堂、挤澡堂的张三儿在台上的模样,演的就是有着戏剧情节的戏剧迷的热情,演的就是每天发生在身边的每个学生都熟悉的故事。”这就是校园戏剧的第一特征。《毕业?毕业!》整剧围绕着几个大学生毕业一年以后再次聚会回到母校的各种感慨,各种美好回忆,四个典型的人物讲述四段离开母校以后的四段不同经历,再次强调现代大学生对个人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评判、审视。戏剧能够表现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校园戏剧则能更直观、更生动、更真切地反映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情感世界以及理想追求,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二、加入更多的流行元素和话题,引起观众共鸣

随着戏剧文化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需要放松的观赏,同时也不忘思考。校园戏剧与时代接轨,由同学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在剧中加入大量的流行元素,是观众更加感兴趣,是演员更加放松投入。《毕业?毕业!》每段都有感人的故事,第一部分是讲述一个坚持毕业以后要去西部支教的“黑子”,第二部分讲述着一个富二代“罐头”毕业以后的状态,第三部分插入了一段男女生宿舍的回忆引入第四部分“豺”和“左左”的爱情故事。这四部分每段的衔接都会插入一小段戏,比如从第一段到第二段中间插入了一段赛车,主角“罐头”与一个开奥拓的司机一段幽默滑稽的小戏,诙谐的表演、幽默的歌词、令观众爆笑不断,现场气氛轻松活跃。也体现了普通高校学生活跃的个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