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粤剧进校园新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粤剧是岭南艺术瑰宝,应采取多种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从娃娃抓起是传承粤剧艺术的有效举措,要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笔者以亲身实践对粤剧进小学校园的具体实施作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必要性;可行性;因材施教
粤剧与广东音乐、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2006年粤剧被国务院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粤剧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的保护与传承势在必行,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普及粤剧知识入手,而只有从娃娃抓起,才是抓到了根本。具体怎么抓?我认为首先应在小学中施行,有关知识进课堂、进教材,成为学校普及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才能春风化雨,循序渐进。笔者作为文化馆戏曲(粤剧)干部,对于“粤剧进校园”活动十分认同,并于数年前已在海珠区一些小学校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颇有感受。
一、粤剧进小学校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粤剧进小学校园应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粤剧知识普及的首选。有人会说,从娃娃抓起,年龄越小越好,不如就从幼儿抓起,其实不然。幼儿园的小朋友由于年龄太小,身体娇弱,这个时候对任何事物都有新鲜感,没有形成个人爱好,因此对幼儿来说,除了个别极有天赋的之外,只能停留在有关简单的童谣、粤乐方面。中学生虽已形成个人爱好,但课业较多,学习压力大,很难抽出较多时间系统学习粤剧基本知识。而大学生已经形成世界观且具有分析能力,此时重在培养年轻观众,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思辨能力与创作能力更为恰当。而小学阶段,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启蒙阶段,求知欲和模仿力可塑性强。可以尝试结合音乐课融入广东音乐、粤剧小曲元素,让学生对粤剧有初步了解;结合课外文化艺术兴趣班,传授粤剧有关知识。再者,小学生身板柔软,练腰腿功较适合,效果事半功倍,是学习粤剧入门、培养小演员的黄金时段。把粤剧文化引进校园,在实践中发现艺术人才,注重培养,让他们个人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为培养接班人打下基础。凡是基本功扎实的粤剧演员,都是从小练习基本功的。在普及方面,加强粤剧在小学校园的推广力度,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拓宽视野,培养学生向善、向美、向真的品格;通过基本功训练,有关知识的耳濡目染,让更多的小学生了解粤剧、喜欢粤剧,吸引他们关注和参与到艺术体验中来,感受粤剧艺术的文化魅力,达到普及粤剧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根据青少年特点因材施教,激发青少年兴趣点
2015年,海珠区粤剧进校园活动首先在同福西小学展开。笔者作为区文化馆负责此项工作的专业干部,如何针对青少年特点,在培训辅导方面采取何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他们学习粤剧的兴趣,是摆在面前的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索。
1. 从讲故事入手。粤剧剧目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据粤剧史家的不完全统计,粤剧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万一千多个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笔者就从讲故事入手,把粤剧剧目和诗词典故、三字经、百家姓中惩恶扬善、移风易俗、尊老爱幼,讴歌爱国、正义、礼仪、诚信的内涵丰富的内容,编成饶有趣味、通俗易懂的课本剧,在培训前讲述,以提起学生的兴趣,继而引发他们的表现表演欲望。
2. 结合武术、舞蹈元素施教。粤剧包含了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形式,首先要练习基本功。好动、模仿性强,是小学生的天性。不少男生喜欢武术,女生喜欢舞蹈,而粤剧许多基本功充满武打、歌舞元素,可以结合施教。例如“腰腿功”,训练的内容有“压腿”、“踢腿”、“一字马”、“落腰”、“返身”、“扎马”、“旋腰”等,是所有表演行当的演员都必须训练的项目,其中“压腿”项目作用于拉松大腿韧带,增强腿肢的柔韧性,与舞蹈基训相同;“踢腿”、“扎马”是武打元素,我就结合一些简单的功夫动作、舞蹈元素进行培训。针对有些学生喜欢耍枪弄刀,按照他们的爱好,教“小快枪”、“大快枪”或“三十二刀”对打等等,使学生觉得很好玩,寓教于乐。还教一些最基本的粤剧简单动作,如:形体、扇功、圆场、指法、拉山、水袖、云手等,这些动作优美易学,内涵丰富,表演空间大,可较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通过言传身教,受到学生欢迎,积极报名参加粤剧兴趣班。
3.从生活出发。在培训中,注意从生活出发,将某些平时常见的动作和生活形态加以提炼,并以戏曲特有的技艺给予美化。譬如手指动作,可以表现许多内涵,如表现天、地、日、月、春、夏、秋、冬等。孩子们开心时,外化动作是手舞足蹈,我就启发他们用戏曲表演的程式来演绎。去公园玩,天气晴朗或是刮风下雨,启l学生用戏曲动作(指天)表现,还有看花、摘花、听到鸟叫声、看到池塘水、鱼在水里游等,一系列动作用以戏曲身段展现。如表现江水滔滔,用手一指,随又双手上下微微连续起伏抖动,这是对环境的模拟;表现捉蝴蝶,双手伸开作扑状,合掌,然后徐徐打开,不料蝴蝶飞走,遗憾四望,这是象形的模仿。这样的做手仅凭类似哑语的表达方式,在锣鼓的配合下,用手部程式动作,表现人物内心各种情绪,没有严格固定的规范表演程序,凭着演员对事物的理解自由发挥,让孩子们感觉戏曲能与自身条件相契合,激发其兴趣。
4.创作新节目,提供演出平台。在唱腔方面,避免拖沓冗长的唱腔,从节奏轻快、朗朗上口的易学易唱小曲学起,而后再学简单的梆黄,由浅入深,使学生有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 2013年,笔者为名都幼儿园、逸景小学、万松园小学编排了六个课本剧以及曲艺节目:《诗林唱美》、《飞兵夜袭沙家浜》、《将相和》、《巨人的花园》、《穷人》、《字海趣游》、《惊弓之鸟》、《广州美》等。其中《诗林唱美》、《飞兵夜袭沙家浜》、《广州美》三个粤曲节目推荐参加广东省第九届少儿艺术花会节目,少儿粤剧《飞兵奇袭沙家浜》获得广东省第四届少儿梅花奖金奖,同时获得全国少儿梅花奖银奖。学员们除了学习粤剧的基本功外,还需要有演出平台,以检验及展示学习成果,提高兴趣,提升自信心。笔者为学生创作并排练了小曲《感恩尽孝歌》,在南华西街举办的“粤韵欢歌――2013年度海珠区戏剧曲艺协会戏曲调演”演出,获得观众一致好评。2015年组织策划海珠区群众粤剧粤曲调演七场,参演节目90个,参演人数250人,规模庞大,参赛人员积极热情。在比赛巡演中,有意识地安排小学生的节目参演,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开阔视野和表现自己,从而更加自信,兴趣倍增。下一步拟将网上所见的粤剧动作课间操,融入培训课程中,使学生们能经常操练,起到传播、普及粤剧的作用。
三、成立青少年粤剧粤曲培训基地
在粤剧进校园的基础上,成立青少年粤剧粤曲培训基地,是十分必要的。一些基础较好、兴趣浓厚、悟性较高的学生,渴望在普及粤剧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尝试较深层次的技能;将他们集中起来培训,不但有利于巩固所学的初级知识,更有利于发挥师资优势因材施教。海珠区文化馆率先于2013年在南华西街成立了青少年粤剧粤曲培训基地,聘请了省著名编导何笃忠,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卢海潮,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蒋文端为培训基地艺术顾问,每逢周二下午定期开展青少年粤剧粤曲培训学习,受到区内120多名小学生欢迎。学员们凭着对粤剧的热爱,每周坚持上课,每一节课孩子们都认真学习,受益匪浅,欣赏和表演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笔者与资深艺术家何国贵、市曲艺协会理事魏坤兴担任授课老师,见证了学员们的不断成长。通过几年精心培训,初见成效。于2014年参加首届广东省粤剧粤曲少儿新作品展演中夺魁,获得最佳剧目奖,主唱小演员获得表演奖,我和魏坤兴老师获得园丁奖。2016年在全省少儿粤剧粤曲题材作品展演中再获佳绩,并有两个小朋友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广东省戏剧舞蹈职业学院的粤剧班,对戏曲人才梯队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四、粤剧进小学校园亟待解决的问题
粤剧培训师资的短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粤剧师资青黄不接、严重短缺。普通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大多数是音乐学院毕业,对粤剧唱腔了解不多,歌曲与粤曲的发声迥然。现在各文化馆受过粤剧专门训练的专业干部有限,往往一人担任多项组织、策划、培训、编导、比赛活动及日常工作,个人进修学习、更新知识的时间捉襟见肘。建议今后学校、文化馆在引进专业干部时,引进一定数量的粤剧粤曲人才。建议有关部门在社会上广泛征集面向中小学、面向基层文艺团队的题材新颖、积极向上、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的粤剧粤曲脚本;增加青少年学有所用、展示自我的粤剧粤曲比赛及表演平台等。
粤剧的保护传承工作是一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持之以恒的努力。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继续充分发挥文化馆的优势,在“粤剧进小学校园”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中,开拓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把粤剧艺术的保护传承工作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胡雅伟.新时期群众文化体系建设的探讨[J].大众文艺,2011(12);
〔2〕徐卫宏.找寻“空白”―表演基础训练要素之探索[J].戏剧艺术,2009(03);
〔3〕粤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广州市文化局粤剧申遗办公室,2008(09)。
作者简介:陈丽霞(1978--)女,本科,馆员,现任职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