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家教心得体会

小学生家教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生家长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我是芜湖凤鸣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一位家长。在这个网络日益普及的时代,我深切感受到了“数字化”校园和班级博客给孩子教育带来的许多益处。

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和学校的有效沟通,成为老师和家长都企盼的一件事。在没有“数字化”校园以前,基本上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依靠打电话、开家长会、找家长谈心等方式来实现的。但是快节奏的生活,使得这种传统沟通方式已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而新兴的网络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使家校沟通变得更加便捷、有效而紧密。学校成立了凤鸣课题网站,通过网络与家长们更进一步地交流。学校的一些活动安排会随时在网站登出,还有一些活动的视频,也会随时上传到网站,以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学校的信息网站还设立了家长论坛,家长可以把自己对学校和老师的意见通过网络提出来。学校每天有老师回复家长的提问。还有校长信箱,家长可以直接与校长联系,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通过学校网站,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教学动态和教育理念,配合学校的教育,给孩子以适当的引导。

学校的课题网站一个最大的特色是建立了每个班级的博客。每个班级有专人负责管理博客。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文章在博客里登出来,老师会进去点评。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教育心得发表在博客里,与大家共同分享与探讨。老师也会及时把班级的情况传递到博客里,家长们可以随时登录了解孩子在班级的情况。这让家长和老师有了更便捷的交流方式。在博客里,老师、家长、孩子可以互相交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发表自己喜爱的作品。博客给了孩子们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让家长与老师有了更好的配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班级博客的建立,使班级融为一个大家庭。通过网络,我们熟悉了彼此,了解了对方。一篇篇博客日记里,流淌着老师对学生深切的关怀,浸润着家长对孩子浓浓的爱意,也跳跃着孩子们天真烂漫而纯洁无瑕的童心。

有了班级博客的日子,感觉离孩子和老师更近了。每次上网,我都习惯性地会首先打开班级博客和校园网站,看一看学校有没有活动,班级有没有新的变化。每当看到好的教育文章,我会立刻转载到博客里与大家分享。班级博客,是我们四(4)班的家,我们大家都会关心和爱护这个家。

感谢凤呜实验小学为孩子们所做的一切努力,也希望数字化信息校园能越办越好,为孩子的明天撑起一片蓝天,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片绿地。我做为凤鸣学校的一位家长,一定会更好地配合学校和老师,共同为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作者为芜湖市凤鸣实验小学四(4)班方清源家长)

全文阅读

用爱照亮孩子的心灵

摘 要 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性格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 小学生 逆反心理 疏导

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逆反心理在小学生中或许并不多见,但严重的就会影响学生健康发展,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统计,当前有15%―2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倾向。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探究学生逆反心理的化解艺术。

1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定义及类型

1.1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定义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负向的心理活动。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就会发现,在教育学生时,常常会遇到学生不听话甚至产生逆反对立的情绪。它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冷漠、多疑、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业荒废。

1.2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

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生活阅历的增加,其心理也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是在感知、认识和接受事物时带有一种相反的反应情绪。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主要有:超限逆反、情境逆反、信度逆反、禁果逆反、自主逆反、归因逆反、失衡逆反及人格型逆反八种类型。

全文阅读

农村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矫治对策

摘 要:社会的发展与教育事业的进步,让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得到更多的关注。受到家庭条件以及父母不在身边等问题的影响,农村弱势群体的子女经常会产生自卑与焦虑、娇惯与任性的不良心理问题,长此以往,会让他们产生心理问题与人格障碍,这对于他们未来的个人成长以及情操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小学教育阶段,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成因,利用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引导与矫治,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农村 弱势群体 心理问题 成因 矫治对策

前言:

所谓的农村弱势群体子女,就是指那些农村收入水平较低,靠自己很难维持正常家庭生活的子女。这些子女的家庭生活水平往往低于最低的生活保障线,生活困难。农村弱势群体子女还包括那些缺失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长期跟随家庭中长辈生活的子女。因为家庭成员死亡、大病或者残疾而生活困难家庭的子女以及留守儿童们。农村弱势群众子女的心理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对这些孩子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体会到温暖,才能促使其健康成长。

一、农村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阶层,也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农村弱势群体就是农村中人均收入不足,无法解决家庭问题的困难户。这些家庭的子女教育一般比较落后,影响了子女心理健康发展。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农村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

1.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问题

生活困难的家庭中,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一般较低,他们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就使得弱势群体家庭很少去接触、接受新鲜的事物,缺少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家长的子女教育意识不足,一些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上学的重要性,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愿意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进行投资。家长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的不重视,会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影响孩子的受教育质量。

全文阅读

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对小学生心理行为的影响

儿童行为问题和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儿童精神卫生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而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的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目前的文献主要从家庭和社会环境、小学生的个体因素和学校教育等方面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探讨,从家长对小学生心理知识的掌握方面研究此问题则较少。为了了解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对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笔者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

一、 研究对象及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荆门市5所小学428名小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三部分:小学生及家庭的一般资料;小学生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的认知,包括15个条目,以“是”和“否”回答,对计2分,错计0分,满分30分,经过预调查信度和效度分别为0.90和0.92,得分越高表示对儿童心理知识掌握越多;儿童行为量表,其信度和效度较好,由 113 个条目构成,分别计0分(无此行为)、1分(偶尔有)、2分(经常有),得分越高表明小学生行为问题越多。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方法进行数据输入和纠错,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研究结果及分析

1.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及小学生心理行为情况

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得分0~28(19.75±5.52),小学生心理行为得分0~99(27.00±19.75),不同情况评分见下表。

做父母的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记忆力、丰富的创造力、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朗善良的性格、深厚的父母之情和耐心教育。本次调查显示,小学生家长儿童心理知识得分0~28(19.75±5.52),均分占满分的65.8%,表明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掌握较少。人们更多地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在于学校而非家庭,从而导致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匮乏。是否独生子女、教育态度和不同的家长在儿童心理知识方面呈现统计学差异(P<0.05)。对子女教育态度一致的家长对儿童心理知识相对了解多一些,父母亲对儿童心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高于祖父母,表明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比祖父母效果更好,且教育态度一致。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心理行为得分0~99(27.00±19.75),与李娟的调查结果接近。家长教育态度是否一致和不同的家庭类型小学生心理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家长教育态度不一致和大家庭及单亲家庭的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相对多一些。

2.家长儿童心理知识与小学生心理行为的关系

全文阅读

浅谈生命关怀下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问题

【摘要】当今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多元文化互相激荡,特殊家庭不断产生,加上孩子自身的心智发展差异、学校的不当教育行为等,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状况。生命关怀下对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关注,其实就是要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积极创设条件,为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生命关怀 小学生 心理弱势群体

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那些心理上正承受着较为严重困扰或折磨,而缺乏自我推动、自我疏通和自我拯救能力的学龄儿童群体。

生命关怀下对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关注,出发点是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积极创设条件,最终为小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产生的因素

调查发现,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为外因和内因。其中外因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内因则是小学生自身因素。

1、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在多元文化冲击之下,人的思想观念较以前有了非常大的改变,离婚和单身妈妈逐渐增多;外出务工子女的日常起居交给老人,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班上的小万同学,就是一位留守儿童,父母到广州务工,将他交给外婆照看,他就变得沉默寡言、胆小内向;小龙同学从小生活在伯父家,从来不知何为父爱、母爱,总是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小鹏同学自从父母离婚后就跟着奶奶住,乖巧的他变得任性刁蛮,学会了撒谎、打架,有时还私自外出不归。

全文阅读

应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据国家权威部门的信息,我国目前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几项主要指标均低于发达国家,如身高、肥胖等。于是,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便迅速出台文件,要求加强中小学生的营养及锻炼,不少地方便实行中小学生营养早餐制,增加学生的在校活动和锻炼时间,以期改变中小学生身体状况,增强中小学生体质,这是值得肯定,也是深受欢迎的。

其实,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据国家某心理研究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报告称,我国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日益增加,但却未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从对1100名初一到高三学生进行的调查测试中发现,患有人际关系不良、自卑、神经质、情绪忧郁、狐独等心理疾病及症状的学生最低达10%,最高达40%。中小学生出现上述多种心理问题,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社会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重视不够。国家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相比较而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还是不够。全社会比较关注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美德、遵纪守法、行为养成等教育,而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指导往往未能真正关注,采取的措施也显得苍白无力,收效甚微;专门为中小学心理教育服务的机构数量太少,难以满足现实需要;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的管理存在不少漏洞,黄赌毒依然在影响着中小学生。

2.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尽管教育部门出台了一些文件,要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编写了教材,但基层学校由于缺乏专职心理教师,本应开设的心理健康课形同虚设。有的中小学受条件所限,没有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学生心理教育的活动也很少开展,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家庭教育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家庭、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绩,只满足于孩子吃好、营养跟上。现在大部分家长的普遍对孩子的心理状况缺乏了解,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对孩子更无从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指导。

4.学生自身缺乏正确的判断、抵御和调节能力。由于现在学校普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各种考试,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加之,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指导不够科学规范,学生很难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各种现实的压力,遇到挫折、诱惑,无法面对、无法抵御,于是便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对目前中小学生中出现的多种心理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学校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加强和改进。

1.要充分认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重要性。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包括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未来。目前,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我们国家更应予以重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的需要,是中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确保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

全文阅读

试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构建

论文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本文通过对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我国已经进入科教兴国时期的今天,小学生作为振兴民族和发展社会的接班人,他们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这些问题虽然不会危及他们的生命,但是对他们的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难以弥补的,而且,它们还会影响到学校的纪律和家庭的和睦,甚至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如近几年时常发生的中小学生因病态心理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误,甚至导致了犯罪的现象,如果在小学期间,赶在小学生心理尚未定型时进行矫正和治疗,这些问题很可能会被避免。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就在一些学校进行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并构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渐渐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1)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始终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人员和设备之后却从未做过实际工作,也没有为学生解决过实际问题。

全文阅读

浅谈如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和谐一体的教育

当前,我国正迈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为兴利除弊、争取主动,全面推进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和谐既是人和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又是人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人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而人的发展的核心就是德行的发展。近年来,关于和谐德育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而且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针对学校实施和谐德育的基本理念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根据课题内容,探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和谐一体的途径与方法。

一、以学校为中心,开展德育工作。

在实施“三结合”育人工作中,学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而社区德育和家庭德育却具有随意性和零散性。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教一体,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计划是由学校提出,统筹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的活动。通过讨论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总结,研究德育活动的开展,对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家长的评选等,一方面及时反馈了各方面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另一方面把学校的要求传达到社区和家长,使学校的计划安排得以落实。

二、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学校文明建设。

社会文明需要大家参与,文明氛围要靠大家共同营造。根据小学生各年级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学生知、情、意、行心理过程的转化规律,以及学校德育中心工作常规性的特点,形成一系列的教育体系。学校成立“爱心家庭”即成立爱心志愿服务小分队、爱心艺术队、爱心互助小队、爱心热线、废品典当行。以爱心教育为主线通过爱心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友爱互助、勤劳节俭的美德,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学校大队和中队开展“七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责任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敬重心献给老师、诚心献给朋友、信心留给自己为)和五小公民活动(在家做“小帮手”,在社会做“小标兵”,在学校做“小伙伴”,在家庭做“小卫士”,在独处时做“小主人”)。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等。每月一个中心内容,坚持不懈,不断深化。

三、建立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

这是学校联系、沟通家长的桥梁,他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起到了参政、议政、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家长委员会成员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积极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同时通过家长委员会又把广大家长的意见迅速反馈给学校,使大家取得共识,形成合力。

四、健全和谐协调的学校德育长效机制。

全文阅读

莫让心理健康教育再唱“独角戏”

孩子一进校门就觉得压抑、痛苦;小小年纪就谈起了恋爱;家长批评两句就想到轻生,等等。试问,这些是品质问题、思想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老师、家长把一些心理问题误认为是品质问题,孩子得不到针对性的“诊疗”,致使一些心理问题愈演愈烈。近日,本刊记者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马玉玺院长,来听听他的看法。

中国德育:马院长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虽然可塑性很强,接受能力也很强,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些弱。据您的观察和了解,目前的中小学生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心理问题?

马玉玺:目前,社会发展呈多元化趋势,人们的观念更新也较快,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需要独立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处处都可能面临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乃至家庭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对于小学生而言,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入学时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群的恐惧心理和对家庭的依赖心理,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尤为关键。其次,就是因人际关系不良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孤独心理和欺负行为等,这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到学校不服从教师的管教,与同学关系紧张,缺乏知心朋友,从而导致的负向心理。第三是学习方面,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行为习惯不良等。

初中是心理问题产生的高峰阶段,也是我们常说的“逆反心理”的集中体现阶段。第一,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第二,人际交往问题,包括受人冷落、群体压力、早恋等。第三,家庭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家庭关系紧张、逆反心理、负疚心理和单亲家庭的特殊问题。第四,对自己的认识问题,如自控能力差,自我评价呈现过高或过低两极倾向。此外,初中学生的情绪具有冲动性和较强的不稳定性,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争论问题时,容易过分激动;遇到不愉快的事时不是急躁暴怒,就是灰心丧气;获胜时自满骄傲,失败时则会悲观失望。

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学习问题是最核心的心理问题。如因成绩不佳而影响情绪,因学习竞争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孤僻等。

中国德育:您认为造成青少年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马玉玺: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来自家庭、学校的原因,也有来自青少年自身成长、媒体、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全文阅读

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形式

家校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相互参与、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专业工作者,学校教育理所当然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意志性格的形成都离不开家庭,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家长的人生观、日常道德规范、待人处事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实践者和执行者,必须主动带动家庭。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地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评价反馈给家长,并了解家长对子女、对学校工作的期望,以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指导任务。

家长是社会中最关注学校教育的人群,也最有资格评价学校教育。在孩子读书阶段,孩子的学校生活是家庭生活的重要话题,学校和孩子是家庭生活的焦点。因此,家长想了解学校,想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想发挥自身的能力为学校贡献力量是普遍的心理。

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学校和家庭采取相互参与、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机的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形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类型

根据合作中影响作用的方向,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学校为主导,向家庭作用的合作形式(学校家庭的合作形式);家庭为主导,对学校影响的合作形式(家庭学校的合作形式);以社区为中介,学校向家庭影响的合作形式(学校社区家庭的合作形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