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综观国内外教育质量监测项目,其监测对象与内容,以及在抽样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一致性。该项目的监测目标大多关注四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在监测内容上,大多关注阅读能力、数学能力和科学能力,或有所侧重或全部监测;不仅客观测量教育质量本身,还关注造成不同质量状况的影响因素。同时,质量监测还关注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除了监测学生的知识、技能外,还关注过程、方法,并尽最大可能地实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以利于找到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途径;在抽样方式上大多采取分阶段、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这些通常的做法对我们开展双语教学质量监测无疑具有较大的启发。
一、国内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基本情况
教育质量监测是发展基础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国外教育测评项目有国际比较项目、国家监测项目、地区监测和评价项目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比较有影响的项目有TIMSS、PISA、NAEP和NEMP等。
TIMSS是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它由国际教育协会(1EA)组织和实施,评价各国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为各国提高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提供建议。自1995年开始,每4年测试一次,测试对象为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主要是监测学生的数学和科学能力。
PISA是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它由国际经合组织(OECD)组织和实施,评价各国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面向未来生活、应对知识化社会挑战的准备情况,从而评价各国基础教育系统的产出效果。测试对象为15岁的在校学生(不论其在哪个年级),从2000年开始,每3年测试一次,主要监测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
NAEP是美国教育进步评价项目,也是美国国家教育质量监测项目。它从1969年开始就已经成为了一项常规性的全国教育测评项目,测试对象为四年级、八年级和十二年级学生,每4年测试一次。目前,该评价项目主要测试学生的科学能力。
NEMP是新西兰国家教育监测项目,创立于1993年,每年选择一定的学科,周期性地监测各学科的教育质量,测评的对象为四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
TIMSS和PISA是试图比较不同国家学生在校教育期间的学业表现,并比较不同国家(或经济体)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NAEP和NEMP的目的是提供详细的数据和信息,对本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的学业成绩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以全面了解国家教育质量的变化情况。
摘 要:考试分数的使用是评价工作的关键一环,它直接影响着教育决策部门、学校和学生对分数及其背后信息的使用。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统计与测量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国内外考试机构在考试分数的使用方面基于认知诊断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政府部门的决策、学校的教学改进和考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科学依据。笔者结合我国大规模教育考试的实际,在总结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高考、教师资格考试、NCRE等项考试中尝试进行了利用考试分数开展评价的探索。
关键词:高考;考试评价;诊断性分数报告
中图分类号:B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5-0461-05
1 基本背景
考试是一种重要的学业评价方式,其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走向,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教育公平与民族素质的提高。
考试自创立至今有1300年的历史了,人们常把考试比作一把尺子,通过考试分数可以测量出参加测试人的水平,但是,仅有一个考试总分又有多大意义呢?分数并不代表一切,考试分数只有结合具体实际观察加以解释和分析才更有意义。也就是说,考试不仅要测量出一个结果,更要结合结果进行有效地评价。对于不同的人,得到同一个相同的考试分数,其意义是不相同的。因此,对考试分数进行解释主要包括两个目的:第一,使分数有意义;第二,将有意义的信息传达给参与考试的所有当事人。传统的做法一般都是在解释分数时在参照标准上做文章,例如提供一个常模参照分数或标准参照分数。近年来,由于考试出现了“基于统计的测量向基于理论的测量,考试内容更加全面和深入,评价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再者,由于运用了更多的现代测量理论和技术,面向诊断”等等转变,考试分数的解释也出现了一些有别于传统的新趋势。
目前考试结果的反馈形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缺乏对不同科目试题所考核的能力层次和知识领域上不同属性的分析,从而减弱了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第二,对考试数据本身所提供的信息挖掘不够。对于考生成绩的报告,往往只有各个科目的总分,没有对每个科目的不同能力层次或不同知识领域的分数的报告。第三,考试评价方式和数据反馈形式不利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质量做出客观公正地评价。改变评价方式、充分挖掘考试数据本身提供的信息,将极大地丰富考试的评价功能,从而使得教育评价更好地为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发展服务。
2 诊断性分数报告的研究与现状
摘 要: 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探索适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考核评价方式,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过程评价与最终评价相结合,以评价促学习。本文以《建筑设备工程》课程为例,介绍了“N+2”考核模式,包括考核内容与具体的实施过程,并进行了考核结果成效分析,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 《建筑设备工程》 课程考核改革 “N+2”考核模式
我校正值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学校致力于探索具有专业特点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就是要抓课程考核改革[1]。以培养具有专业特点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我校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在全校率先推行“N+2”课程考核模式[2]。学院要求以教研室为单位,每一位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的教师上交“N+2”考核方案,先由教研室主任审核,通过以后,再上报给学院,最后汇总到教务处。在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时,对照上交的考核改革方案,对相应课程进行考察,有效地保证考核质量。
笔者以《建筑设备工程》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了课程考核内容与具体的实施过程,并进行了考核结果成效分析,总结归纳了考核过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N+2”考核模式的内容
“N+2”考核模式,参考合肥学院考核改革。在本课程中,2代表期末考试和课程总结;N代表平时表现,这里N=4,包括出勤、随堂练习、课外作业和单元测验。《建筑设备工程》原考核方案中,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照3:7的权重评定。改革后总成绩调整了权重比,改为平时成绩占40%,其中出勤占5%、随堂练习占10%、课外作业占10%、单元测验占15%;期末成绩占60%,其中期末考试占50%,期末课程总结报告占10%,增加平时成绩比重。考核改革对象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3级学生。
2.“N+2”考核模式实施过程
2.1 改革了作业形式
摘 要 课程考核必须适应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但高校课程考核还存在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本文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以全程化考核代替期末总结性考试、强调能力本位与实践应用导向的改革思路,设计了一套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以探索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核改革的新方法。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课程考核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19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HOU Zhip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Curriculum assessment must be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but university course examination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form of assessment, highlight the theory and light the practice and other issues. This paper takes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our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put forward two reform ideas: to replace the final summary of the examination by the whole assessment, abilit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rientation. Finally, the paper design a set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implementation plan,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new methods of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严重束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性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实现了学生学习自主化。为了使高校考试发挥其应有的评价、检测和激励导向作用,对高校考试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案,建立了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考试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这种考试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方法;考试改革;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19-02
长期以来,高校考试一直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书本知识,考试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以及综合题,重点考核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考试使得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上,甚至使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突击背课本。而且这样的闭卷考试方式易于作弊,使得考试成绩不能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由于课程考试成绩不仅是升级、毕业、获得学位的主要依据,还是学生获得奖学金及找工作的主要依据,因此很多学生只重视考试分数,而忽略能力提高,造成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有很多高分低能者,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说现行考试方式没有起到考试应该具有的评定功能、区分功能、预测功能、诊断功能、教学反馈功能和激励导向功能[2],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检测和评价,对高校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近年来,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改革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早在21世纪初就有学者关注高校考试存在的弊端,探讨考试改革方法[3-4]。但此时,考试的改革仅限于题型多样化,以及考试方式从单一闭卷改为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多种方式。2005年前后,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呼声逐渐高涨,这时学者们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审视高校考试制度[5-6],提出考试改革的思路[7],构建了“复合式、全程性、多元化”的考试体系[8]。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考试改革的研究也更加深入[9-10],研究结果表明,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是高校考试改革的方向[11]。除了少数学者在某门课程中对所提出的考试改革进行了实践[12],大多数学者都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个人经历,运用相关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考试改革思路及方法。改革的思路及方法已经趋同,得到了广大学者专家的认可,然而,这些方法要真正在高校考试中实施,难度还很大。因为考试的改革不仅仅涉及考试的方式、考试的方法、考试的内容以及考试的题型等等,考试的改革一定要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适应。要实现形成性考核,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使学生主动、自觉学习,让学生重视整个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期末终结性考试。这样形成性考试才能真正起到评价考核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传统的高校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高校考试的改革(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已势在必行。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对考试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并在我校测控专业传感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实践。
一、研究性教学方法
高校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改革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真正地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13-14]。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将课程内容按知识点划分为授课单元。在讲授单元内容前,教师设计若干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小组讨论,完成自学报告;再分组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完成小组学习报告,然后由小组代表给全班同学讲解,由同学提问、讨论,教师亦可参与提问,并作总结指导。这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摘 要】学业质量分析报告是学生学业表现的“晴雨表”,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其作用不容小觑。本文以前期监测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撰写报告时的常见问题,建议从明确撰写思路、掌握统计知识及规范撰写态度等方面入手,来提高学业质量分析报告的撰写能力。
【关键词】学业质量监测 报告撰写
学业质量分析报告是大规模学业质量监测结束后,对学生学业表现进行客观分析,并为日后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改进建议的书面报告。一份好的报告不仅能真实反映某地一段时期内的学生学业水平,也能帮助教师找到学科教学的薄弱之处及改进之法,同时还能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确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提供参考。可以说,学业质量分析报告是学生学业表现的“晴雨表”,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其作用不容小觑。因此,本文以前期监测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撰写报告时的常见问题,归纳出提高学业质量分析报告撰写能力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一套清晰的思路是撰写分析报告的首要条件
首先,要明确为什么写这份报告、写给谁看。如果主要读者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管理者,报告应偏宏观,侧重于对整体情况的描述与分析,并为工作方向的调整提出建议。如果主要读者是学科教研员或教师,那么报告应偏微观,侧重于对学生学科表现的描述与分析,并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改进提出建议。只有先找准了立脚点、有所侧重,才能清楚自己究竟要写些什么。
其次,要明确学业质量分析报告的总体架构。目前,国内学业质量分析报告至少包含如下内容:一是基本情况概述,用来介绍命题思路、监测内容、试题框架结构、试题质量指标数据(如难度、区分度)等;二是监测结果分析,既有对监测结果总体情况的概述,又有不同群体间的成绩比较(如男生女生、前后三分之一等),还要通过学生答题情况来客观描述他们的学业表现,具体分析成绩和问题所在,并进一步探寻原因;三是建议部分,即针对监测结果及归因分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出改进意见。当然,撰写报告并非必须按此行文,只是作为一份完整的学业质量分析报告,这些基本内容不可或缺。
此外,需切忌偏离学业质量分析报告的核心思路,用过多笔墨来描述某道试题或某套试卷的质量,将学业质量分析报告与命题质量分析报告相混淆。
二、一定的教育统计知识是撰写分析报告的技术保障
摘要在当今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电子技术与通信类的学生如何快速与社会接轨,尽快适应社会对电子技术的要求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电子电路的实践教学环节可缩小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因而改革电子电路的实践教学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尤其重要,为提高改革的效率,可从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两个方面展开改革。历经两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确实可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子电路;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教学效果
1电子电路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
电子电路实践教学是电子信息工程与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性课程,它集电子电路设计、软件设计、电路仿真与调试于一体,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电子技术类工作的职业能力,在课程中体现为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的能力。该实践课程以电子产品为载体,强调以工作过程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通过分析、设计、制作和调试实用电子电路,促进学生掌握现代电子技术专业技能,促进电子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电子电路技术的实践技能,了解开展科学实践的流程和基本方法,并逐步形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2电子电路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保证实践项目顺利完成,对学生有下述要求。
2.1实验前的要求
做实验前应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掌握试验中所用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掌握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实验背景
为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安徽省合肥市自2002年起,在全面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改革。经过11年的探索,学校综合评价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2013年,开始对学科检测和考试后简单公布分数甚至排名的做法深入剖析,进行《合肥市中小学学生学业成就报告单》(以下简称《学业成就报告单》)实验研究工作。前期选择了4所小学在数学学科进行实验。
二、研究目标
《学业成就报告单》实验是将传统考试从片面强调选拔、过分强调考试分数的排序作用,转变为与教育教学实现有机融合,成为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的有力工具和提升手段。
《学业成就报告单》实验以学生本身为主体,以学生个体的发展为本,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和需求为重心,发展学生潜能,为学生自学提供通向学业成功的指导及支持;基于课程标准,倡导系统的观念,与学校使命、具体教学目标之间建立清晰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学业成就报告单》追求学情分析的个性化,促进教师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既重视学,又关注教,尤其聚焦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学习结果。
三、创新做法
1.改变单一的考查形式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在电子技术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的实验训练,是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电子类和其他相近专业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对于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与掌握电子系统的知识、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1.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重点与要求
本课程的重点是电路设计,内容侧重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较为复杂的功能电路或小型电子系统。一般给出实验任务和设计要求,通过电路方案设计、电路设计、电路安装调试和指标测试、撰写实验报告等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电路设计水平和实验技能。在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系统设计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般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独立完成方案设计、元器件选择、电路设计、仿真分析、电路的安装调试及指标测试,并独立写出严谨的、文理通顺的实验报告。
具体地说,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建立电子系统的概念,综合运用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完成一个电子系统的设计;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一步熟悉常用电子器件的类型和特性,掌握合理选用器件的原则;掌握查阅有关资料和使用器件手册的基本方法;掌握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设计与仿真电路系统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课题,达到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训练,要求本课程设计涵盖模拟电路知识和数字电路知识,因此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求包含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教学环节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2.1课堂讲授。
课程设计开始前,需要确定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通过两学时的教学,明确课程设计的要求,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安排、成绩评定方法等。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指导老师介绍课题的基本情况与要求,要求学生从多个课题中选择一个。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招聘教师工作,市政府研究决定,**年全市实行“市统筹指导,市、县(市、区)共同组织实施”,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招聘工作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教育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相关部门配合。成立**市教师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教育、人事、编办、财政、监察、**、卫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
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
二、招聘原则
(一)编内招聘。
(二)公开、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