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从现如今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孝道缺失的原因分析,简要阐述如何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孝道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孝道教育;现状原因;提升路径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并指导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健康成长。但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的孝道挂念开始发生了扭曲现象,就连一直处于教育状态下的大学生都开始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因此,将"孝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教育体系中,已经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实性要求。
一、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意义
1.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而孝心作为仁性的根源,所以对大学生实行孝道教育,则可以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亲亲之爱",形成大学生行为思想上的由己及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最终将"孝"升华成个人的道德标准,促成其优良品德的形成。
2.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与"忠"属于同一种概念,认为只有对父母孝顺的人,才能对国家忠诚。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历代君主都十分注重对人民的孝道教育。此外,在儒家思想中,实行孝道教育是为了落实百姓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和实现个人的立身行道、功成名就。而在现代生活中,愚忠和愚孝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就可以以孝道教育为基础,让学生在爱戴父母、孝敬父母的同时,扩大个人情怀到爱祖国、爱社会、爱人民上。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让大学生自觉担负起国家建设的历史重任。
[摘 要]因地制宜,把山歌与孝道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山歌为载体,用山歌唱孝经的方式,通过山歌的创编,对孝经进行解读,以多种形式展开孝道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山歌;孝道;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9-0084-02
我校申请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A类)课题《诵读经典诗文 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素养》的深层次研究――《用山歌唱孝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研究》。我们依托我校是“山歌、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优势,以山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养成。下面就此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做法和点滴体会。
一、歌唱孝道,意义深远
1.孝道教育,势在必行
“孝”是民族伦理道德的精华,在《论语》和《孝经》等书中都记载了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孝”一直是炎黄子孙尊崇笃行的美德,被视为为人处事品格的具体体现,是不可缺少的立身之本。《孝经》中记载:“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孝行,是德行的根本。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对于今天来说,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今的青少年对于中国传统道德知之甚少,出现了许多人格上的偏差,普遍存在着以我为中心的倾向,对家庭长辈和社会给予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由此衍生的是不懂得什么是感恩,对弱势群体更是漠不关心。 “传统孝道教育的缺失是孩子产生种种偏差心理的源头”,不少专家做出了这样的总结。社会和家长都呼唤孝道的回归,而学校教育一直以来却缺少系统的孝道教育。将孝道教育纳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规范,有其时代的必要性和现实的紧迫性。我们选择用山歌唱孝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其目的也正基于此。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一切道德的核心和重要支柱。为此,当代中国的道德教育应该给予吸收和借鉴,建立起符合当代中国发展需要的孝道文化。
养成化、常态化
中小学孝道文化教育实践,应将孝道教育实践和养成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养成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坏习惯毁掉人的一生。我们要从养成教育的方法当中选择对于孝道文化教育实践可借鉴的方法和途径。养成教育的重要方法是反复抓、抓反复。为此,我们要把孝道教育归纳简化成可操作的一些具体活动,要求学生天天去做,习惯成自然,孝道教育就会水到渠成,学生就会把孝敬父母的行为养成一种自觉的行为,长此以往,就会成为习惯。
中小学进行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把孝道教育实践常态化,不是一曝十寒五分钟热血,而是要把孝道文化教育实践融入到学校的两个队伍建设当中,融入到学校管理当中,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当中,融入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当中,融入到学校的软实力建设当中,融入到学校的社会竞争力当中,融入到学校的制度文化当中,融入到学校的评价文化当中。
情感化、感恩化
中小学进行孝道文化教育实践,要充分利用情感教育,要把情感教育和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有机统一起来,使之相得益彰,优势互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教育都离不开情感教育。没有情感教育的教育都是不能成功的教育,教育离不开情感。因此,我们开展孝道文化教育实践,要把情感教育贯穿始终,全方位贯穿到孝道文化教育实践中,贯穿到孝道文化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
中小学进行孝道文化教育实践,要充分发挥感恩教育的作用,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渠道。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从本质上看,就是感恩教育当中的一个核心和支柱。为此,我们通过孝道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学生从孝敬父母开始,养成孝敬父母的良好行为习惯,然后迁移到热爱同学,热爱老师,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审美化、融合化
摘要:3~6岁幼儿学前教育是幼儿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教育阶段,中国自古就传承“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孝道作为中国重要的特色传统文化,在学前幼儿各种能力学习发展的关键期,就应该适时有效的开展孝道教育,不仅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也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教育课。幼儿园必须迎合提高幼儿素质教育的课改要求,应该在幼儿园课程中加设孝道教育课程,提高幼儿孝道素养,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孝道行为习惯,提高素质教育与符合幼儿全面发展需求。
关键词:孝道教育 社会性发展 亲社会行为 国学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324-02
孝道是社会发展人类文明永恒的经典教育,人才的培养从幼儿阶段开始就应接受良好的孝道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期,孝道素养的培养则在学前期就该纳入教育。良好的孝道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尤其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一、幼儿孝道教育概述
(一)概念
“孝”的原本含义是养、敬、立嗣、谏诤等,其现代意义则为赡养尊敬感恩追思亲和 [1] 。孝道教育是符合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培养与长辈或兄友的交往行为态度,提高孝道素养的思想教育。包括孝道认知、孝道情感与孝道行为三个相关部分。幼儿孝道教育要依据幼儿的发展特点,适时适当有效的进行,结合社会发展现状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选择科学的孝道教育内容,编排幼儿孝道教育教材与相关资料。
(二)学前幼儿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与作用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孝是为人子女的基本准则。“夫孝道,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人类最基本的伦理,被称为元道德,它是一切道德习惯最原始的来源,离开孝道谈道德是缘木求鱼、舍本求末。孝道,不仅是个人道德的根本,而且是社会公德的根基,小则使家庭和睦,大则使社会和谐。弘扬 “孝”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长期以来,孝道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很多都是人格不健全的学生,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孝的现象了。
传统孝道文化是孝道教育的宝藏,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加以创新。我们要加强推广,让孝道精神陪伴孩子一生。
一、加强孝道教育文化氛围建设,环境育人
利用学校的墙壁、楼道、文化长廊等地方,大力宣传孝道知识。可以张贴《孝经》《弟子规》等内容,张贴诸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百善孝道为先”等标语或名人名言,以此来营造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使师生时时处处沐浴在孝道文化之中,时刻受到孝道文化的熏陶,以达到潜移默化、入驻内心的效果。
二、开设孝道课,使孝道教育进入课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孝道文化的理解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孝道教育课程,从《弟子规》《三字经》等孝道文化经典中选讲精华内容,让学生增强对孝道文化的认知。还可以列举历史上名人的孝亲故事,除了传统孝道故事中的精华,还可以讲诸如狄仁杰望云思亲、包拯辞官事亲、冯玉祥买肉孝父、李宗仁尊师若父、给老师让座等等故事,让学生从先辈的身上感受强烈的孝道意识。学校还可以利用本地孝道故事,大力开发“孝道”校本课程,用身边的人和事更能教育学生。此外,教师平时也要注重寓孝于教,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孝道教育。
三、寓孝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行孝,并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升华,形成良好的孝道行为和孝道习惯
摘 要:孝道,一般是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高职生的孝道现状不容乐观,因而需要加强对高职生的孝道教育:其一,培养良好的孝道意识;其二,倡导“尽孝学优始”的孝行理念;其三,升华孝道,培养感恩品质。
关键词:高职生 孝道教育 感恩 对策
道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古语讲“百善孝为先”。因此,学生德育工作应该首先从孝道教育开始。为人子女的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高职生惟有坚持以孝道为先,首先做一个“好儿女”,学会感恩父母和社会,进而才能做一个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1.孝道概述
在中国,孝道的观念源远流长,大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社会。早在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孝最初就是从尊祖祭祖的宗教情怀中发展而来的,其原义为“奉先思孝”。成于春秋时期的《诗经·谷风之什》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后来,孝发展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渗透到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谓孝道,一般是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儒家认为,孝道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串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由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道。如孔子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高职生孝道现状分析
孝道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近期以来,由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孝的观念逐渐被弱化。当代大学生是展示个性的一代,与此带来的却也是孝道缺失的一代。他们大多敬老意识淡漠,不懂得尊重父母和照顾父母,难以满足父母的成就期待等。这不仅引起家长的不安,而且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忧虑。
摘要:百行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特质。孝道教育作为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其道德品质和素质建立的基础和前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学生孝道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意义重大。本文首先探讨了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必要性;其次讨论了当今中学生孝道的缺失及成因;最后以中学思想政治课为例针对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孝道教育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孝道;孝道教育
传统的孝文化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在促进国家发展、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流传着很多孝行事迹,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随着时代的变迁,“孝”的内容、实现形式及作用会有所变化,不变的是它作为道德准则存在的价值。“孝”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尤其是现在家庭“4+2+1”的家庭模式中,中学生被赋予太多希望与宠爱,因此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要重视中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中孝道文明的继承与弘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一、加强中学生孝道教育的意义
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对促进家庭和谐、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当今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孝道教育在中学生的身上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因素。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传统道德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加强中学生孝道教育意义深刻:
(一)有利于和谐家庭的形成
家庭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对于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有积极作用。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家是人的依靠,是心灵的港湾,是可以让人栖息停靠的地方。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使他们在父母因为养家而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自觉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与父母有矛盾的时候,可以和父母进行民主平等的沟通交流。在“4+2+1”的家庭模式中充分发挥核心纽带作用,促进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形成。
(二)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
一、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的意义
1.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和呼唤。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其结果是一方面使国人大开了眼界,扩大了视野;另一方面也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给人们的道德观念带来的困惑与行为矛盾,逐步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中表现出来。面对这种挑战,如果我们一味地抵制外来文化,那只会造成封闭自守,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失之交臂,继续推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们应从正面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传统的教育,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道德偏差。我国提倡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道德教育正是从这一时代前瞻出发,使学生能够以优良的素质迎接21世纪的挑战。
2.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实施,我国目前已有5000多万独生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爱护与保护。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多地讲究孩子的营养、打扮、排常这些“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一些孩子还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孩子的这些言行。使我们惊呼:现在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摒弃了封建主义糟粕之后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道德观念相适应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它具有传统美德的健康内核。我们提倡的孝敬父母强调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应是其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家长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关心,必将导致其忽视或放松对子女摆脱依赖、自理生活、学会关心、帮助父母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倘若纵容孩子任性、专横而不以为憾,任何时候对孩子都百依百顺,必将导致学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为单方面的灌输,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这种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使之成为家教中经常和长久的内容。
4.对转变目前家教中的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现在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纵观现代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素养不同,教育观与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对于教育孩子有两种类型的家长,一是放纵型的。这类家长,平时整天忙于挣钱或搓麻将、跳舞等,对孩子弃而不管,认为“树大自然直”。
二是严管型的。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虽抓的很紧,不过他们的目的却很狭隘,只不过是为了孩子将来念大学。能“出人头地”。于是家长们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请家庭教师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往往导致孩子在学业上不堪重负而对父母不满,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父母顶撞起来,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这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些技能时,忽视了对其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为的培养,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与培养。
摘要:“孝道”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根基,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孝道”教育必须从三方面进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寓教于乐,启迪孝心;抓住契机,强化孝行。
关键词:幼儿 孝道 教育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开启人类心灵的金钥匙,孝心开了,百善都开。所以,“孝道”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根基,我们应该加强“孝道”教育,让儿童在感恩中健康成长。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时期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孩子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他们的耳朵就是录音机,他们的眼睛就是摄影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录制我们的一言一行,模仿着我们的举止。所以作为师长,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言行来实践孝道,作力行孝道的示范者。
例如,家长常带孩子回家看望父母;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父母购置衣服;买当季的水果给父母尝鲜,利用节假日为父母做可口的饭菜;跟他们谈谈心,帮老人家捶捶背,做点家务事,趁父母年轻还走动自如,常挤时间陪父母外出旅游,引导他们参加有益的群众活动等等。长辈的这些“孝道”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必定能在幼儿的心灵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寓教于乐,启迪孝心
大家知道,心动才会有行动。要孩子实践孝的行为,必须先启迪他们的孝心。那么,如何启迪孩子的孝心呢?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全文共有360句,由1080个字组成,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
《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老夫子对孝道的重视程度,也让我们明白:我们是从父母所来,我们应该知恩感恩。《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篇就是教育孩子要从小孝顺父母,要有孝心。孝道是根植于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它不仅存在于古代哲学、古人的行为方式里,它还深藏于国人灵魂深处,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发扬,就像目前我国公务员考评体系就将“是否尽孝”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中央党校资深教授任登第、牛淑卿在他们所著的《大家都学弟子规》一书中写道:“我们提出大家都学《弟子规》,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公,建设国家;二是为私,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具体说,就是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为中华民族后继有人,脉脉相传。”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古人所讲的“百善孝为先”、“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一个人如果能够孝顺,那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帮助许许多多的人。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周朝以孝治天下,国运昌盛八百年。而像“孟子哭竹求笋”、“王祥卧冰求鲤”、“黄庭坚车衣顺母”等二十四孝故事,寓意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孝顺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孔子“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首孝悌”,当一个人孝悌做到了,就是一个有孝心的人,他会推己及人:当他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对别人的父母同样也会恭敬地对待。当孩子对人懂得恭敬,对事、对物自然而然也会心生恭敬。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和万事兴”,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亲情氛围,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通过诵读《弟子规》来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同学;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能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就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该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要抓好养成良好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孝道,就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其中诵读经典《弟子规》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现在举国上下都在学习《弟子规》,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漯河市第15中学校长王郑生开展了这样的别样教育:师生见面相互鞠躬问好,而且还长诵《弟子规》。这虽然是一个很古板的做法,却也不乏可取之处。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坚持诵读《弟子规》,开始也许只是觉得好玩,但是当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长此以往,这《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也必然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做法既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也在无形间教会了学生讲文明、讲礼貌等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弟子规》中关于孝道的规矩,看似平常无奇,然而,如果我们认真去实行,那么带给父母亲的欢欣快乐就不是有形的东西可以媲美的。假如我们在家庭里能培养出孩子的孝道行为,那将来自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成都市青羊区新华路小学二年级二班肖淑丹吃午餐时,准备省下鸡腿带回家给妈妈吃,被班主任罗老师注意到了。罗老师让她吃自己的那个鸡腿,又把班上多出的两个鸡腿送给了肖淑丹,请她带给她妈妈吃。这件小事经《华西都市报》报道后,大多数人为肖某的孝心而感动,有人读出了对教育的反思,甚至有人开始自责。肖某在家里就此事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一件小事》,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