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现代主义设计是现代设计史上最重要的设计运动之一,它是大机器时代的生产技术与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相结合的产物。本文从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互为关系入手,对现代主义设计形成的内在动因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设计现代主义设计现代艺术客观化趋势
现代主义设计是人类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之一,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传播,其风潮几乎波及全球,在它的影响下,又产生出许许多多新的设计风格和流派。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形成的原因,以往的阐述大多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把现代主义设计放到广阔的现代主义运动背景去认识,认为它的产生是在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下的一种历史必然。这种认识往往只顾及到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外部环境,甚少考虑到设计活动的自身特质和发展变化规律,难免有失片面,同时也影响到我们对其它相关设计活动的理解。本文试图从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的辨证关系入手,着重考察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大机器时代的生产技术,以及二者的结合对现代主义设计诞生的影响,以期找出现代主义设计之形成的内在因素。
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在设计中,技术和艺术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完美结合,造就优良的设计;反之,则让设计面目可憎。当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达到动态的平衡时,设计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技术在革新发展,艺术在不断变化,设计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手工业时代的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造就了传统设计的辉煌。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生产方式,却没有给设计带来适合的新艺术可供借鉴,于是导致了新问题的出现:与手工生产相比,机器的批量生产带来产品艺术质量的急剧下降和消费者艺术品位的降低。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较有代表性的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代表人物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主张恢复手工艺传统,反对工业化和大批量生产方式,尝试采用中世纪的淳朴风格,学习日本民间装饰手法,吸取自然主义的装饰动机,以期创造出一种新设计风格。“新艺术”运动打破了19世纪弥漫于整个欧洲的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的束缚,努力向自然界学习并加以大胆创新,试图以自然主义的风格开创设计新鲜气息的先河。与“工艺美术”运动相似,“新艺术”运动同样企图在艺术、手工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复兴手工艺的优秀传统。“装饰艺术”运动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期诞生,具有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在设计上采取折衷主义立场,设法把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产生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风格来。由于它考虑到了人们对产品形式的多样化需求和对精美手工制作的热爱,还部分照顾到了批量化生产的要求,所以在短期内风靡一时。然而,以当时尚显稚嫩的工业技术水平,要让大机器批量生产的产品兼具手工之美实非易事,能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的产品设计少之又少,因而,“装饰艺术”运动经过短暂的流行后,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便逐渐势微。
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欧美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都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它们的中心是逃避乃至反对工业技术,反对工业化,反对现代工业文明。而且以上三个设计运动在艺术上借鉴的都是繁杂细密的传统装饰,但是,大工业生产初期的技术水平和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显然无法完成产品的这种艺术追求。与手工技术相比,大工业生产技术无疑是一种进步,问题在于找到能与这种先进的大工业生产技术相匹配的艺术加以整合,创造出能代表大机器时代的优良的设计。人们希望在保持物质进步的同时,也能享受机械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如何掌握机械的艺术潜能,探询的目光投向了最具活力的现代艺术。在同期出现的现代艺术中,涌动着一股强劲的客观化趋势,这股潮流中涌现出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绝佳的方案。大工业技术与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相结合,直接促成了一场现代设计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肇始于塞尚,发展于立体派和抽象主义。塞尚最基本的艺术观点就是把结构视为表现一切物体的根本。在塞尚看来,无论什么外界条件或艺术家的主观情绪都不可能改变对象的结构,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把混乱的知觉纳入程序,在视觉范围内获得有结构的秩序。他尝试用结构的观点去认识和概括一切对象。他曾说过:“在自然里的一切,自己形成为类似圆球、立锥体、圆柱体。”①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其后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立体主义是以毕加索、勃拉克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运动,它直接受益于塞尚对结构的探求。一方面他们将塞尚在造型上把自然物象都归纳为圆球、圆柱体、立锥体的几何方式推向极致,在画面中表现出更纯粹的几何形态;另一方面,他们彻底摒弃了空间透视规律,使画面趋于平面化。立体主义在艺术形式上的这种试验突出表现为对具体对象的解析、重构和综合处理,这种特征在发展中愈来愈趋于理性化,把对平面结构的分析组合规律化、体系化,强调理性规律在表现“真实”中的作用。康定斯基是抽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艺术必须从模仿客观世界中解脱出来,画家应当用绘画自身的形式语言(包括色彩、线条、块面等),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世界。他认为抽象的形式蕴涵着无穷的张力,“绘画中的一个圆块,要比一个人体更有意义”,②“一个圆圈上的三角形锐角的冲力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比米开朗琪罗绘画中上帝的手指触及亚当手指力量小”。③他的绘画作品就是由一些抽象的点、线和块面组合而成,后期则完全是较为规则的几何图案。
现代艺术中的这股客观化趋势,遵循理性主义,用几何形体和简约抽象的色彩概括客观对象,这些特性与大机器批量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技术要求正好合拍,成为大机器生产的必然和最佳选择。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诞生了现代主义设计。其中最具典型特征的是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提倡严格理性的审美观,设计多用黑、白、灰等中性色;平面和立体的造型都严格遵循几何式样,并且把几何形式与新兴的机器生产联系起来,追求那种来自于机械的严谨与精确。俄国构成主义的艺术家们叹服于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着迷于机械的严谨结构方式,努力寻求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艺术语言和设计语言。从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设计中我们能看到,技术和艺术达到了最佳的结合,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最佳结合,现代主义设计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最稳定、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风格,以至在后期发展为风靡全球的“国际主义”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固然有着复杂的因素,然而不能不说,这种设计风格也是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初期进程中的最佳选择。但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平衡永远只能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复杂多样化的,当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后,设计也就从以现代主义为主而走向了多元化。
上世纪初“房荒”成为整个欧洲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现代主义住宅思想出现。以柯布西耶的福胡让住宅区为例剖析了其现代主义思想“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的多层理念以及此后高密度住宅浪潮造成的社会问题。重点以新都市主义代表作佛罗里达海滨镇的传统邻里开发模式为例,从理想距离、公共空间、当地特色三个方面分析对比了新都市主义相较现代主义思想的发展与革新。最后对中国当前社区建设与传统小镇街区保护进行了新都市主义的借鉴思考。
现代主义住宅发展浅析
1.柯布西耶的现代主义住宅思想
20世纪20年代,由于大工业城市造成的人口膨胀以及战造成的经济困难,住宅建设成为整个欧洲最为迫切的问题。柯布西耶在1923年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一观点。
1924年柯布西耶设计的福胡让居住区包括150幢住宅,以基本单元为主组合出五种类型的住宅,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每层设计功能分区,强调出屋顶花园的重要地位。福胡让住宅的结构适应工业化批量生产、打破传统的建筑模式、注重实用功能。而重要的是在整个福胡让住宅区“关系性的设计”上有所尝试。塔式住宅与另一侧错位住宅形成动态均衡;利用色彩变化加强建筑空间组合。建筑每一处形态变化都为居民带来灵动。柯布西耶也提出了自己的城市规划思想:功能分区明确;底层透空,解放地面;棋盘式道路,人车分流;建立小城镇式的居住单位。
2.现代主义住宅思想的片面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欧美国家的住宅建设浪潮中人们并没有得到舒适的体验,住宅如“机器”般冷漠而强调功能。“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被片面的使用了,一批集合式住宅因极度格式化、高密度化,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孤独、走廊问的犯罪行为、污染等。现代主义建筑在1972年3月15日下午死亡,以美国居住区Pruilt-lgoe炸毁为标志。虽然这句宣言有失偏颇,但这里所谓的死亡是指现代主义过于强调工业化、功能化层面的死亡,缺乏人文关怀的住宅区终将走向失败。
新都市主义――现代主义的反思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摘要】当代景观设计存在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双重思想的交织拼贴过程中,文章解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概念,寻找摘录两种思潮的设计理念,最后对两种思潮交织中的国内景观设计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景观设计;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并存的当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新现代主义影响着周身的文学、艺术、电影、哲学等等,当然,当代景观设计也不例外。
1 现代主义的景观设计
1.1 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诠释
文章写到当代景观设计,固然是区别于纯粹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它包含着当下存在的有影响的一切思潮影响下的景观设计。现代主义景观是一个断代的特定术语,其主要指在20世纪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具有现代主义诸多特征的景观形式。
摘 要:从现代主义中衍生出来的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它是一种文化理念,是当代人必然要面对和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设计风格使人们摒弃简单枯燥,回到真实的有情感的生活中。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生活化;娱乐性;情感内涵;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88-01
一、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从现代主义中衍生出来的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美国后现代主义学者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一书中说到:在设计语言上,现代主义是“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无用的装饰是犯罪;纯而又纯的形态;非此即彼的肯定性与明确性。对产品的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和简明性原则的强调。”后现代主义是:“产品的符号学语义,对隐喻的共同理解。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是非此即彼,亦此亦彼,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是骡子式的杂交,对产品的文脉的强调”。
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崛起
20 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社会后工业化的发展,哲学、美学、文化、艺术等领域兴起了反主流文化,深受其影响设计领域也投入到这场变革中来,一个新的具有影响力的流派――“后现代主义设计”形成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作品更加贴近众多消费者,具有大众化、生活化、娱乐性以及装饰性,设计理念更富生趣和挑战性。后现代主义设计取材于生活,灵感也来源于生活,将生活加以装饰赋予其特殊的意义又回归于生活。
三、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
20世纪60年代以后,小尺度的景观建筑设计受到环境艺术的影响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激励,对艺术与景观的联系问题做了大量新的形式探索,运用新的城市景观建筑和庭院设计手法,创造各异的景观设计形象。
1、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出现较早。1870年,英国画家约翰・沃特金斯・查普曼提出“后现代绘画”(Postmodern Painting),用来指一种比法国印象派更现代、更先锋的绘画创作。1917年,鲁道夫・潘维兹在《欧洲文化教育的危机》中论述了欧洲文化教育的虚无主义和价值体系的崩溃,并提出了培养“后现代人”(Postmodern men),以体现尚武主义、民族主义的精英价值观。1939年,费德里克德・欧里斯编选的《西班牙暨美洲诗集》中使用“后现代”一词。从词源上看, 首先Post可指not modernity,有not positive或negative modernity之意,即积极主动的同先前传统思想决裂。其次Post可指promodernity:现代之后的所有思退。再次 Post可指hyper:现代的更高阶段,对现代的一种继续强化。最后post还可指truss:“超越”的意思,否定了现代思想而对其作更高的升华,使之更接近于世界的本真状态。
后现代主义该如何定义,代表人物利奥塔、德里达、哈贝马斯、理查德・罗蒂等人都各自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综合诸多观点,可得出一个结论: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在这个名称下集合着彼此矛盾的态度和理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反对理性至上和科学至上;反基础主义,倡导不确定性和差异性;主张多元论,反对中心主义;怀疑理性和科学能带来自由和解放;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
2、后现代主义景观产生的原因
20世纪晚期,社会进入了一个“解体、离散、转变”的年代。在70、80年代西方建筑界对现代建筑风格全盛期的纯粹性和形式主义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工业革命使传统城市的文化特色彻底失落,大量的传统人文景观遭到破坏,城市面貌改变太快,无法对整个城市加以识别、记忆,导致市民对社区以外的环境产生陌生感,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城市传统生活方式中很多重要的部分被严重侵蚀掉,场所与机缘,都市与社区解体。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勒・柯布西埃,试图打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乌托邦理想并没有实现,相反是一幢幢呆板的摩天大楼和受到指责的居住环境。由此现代主义不得不面对它自身所产生的问题。1966年,芝加哥建筑师文丘里首先在他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发出了呼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掀起了建筑界后现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序幕;1977年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人查尔斯・詹克斯在他极具影响力的著作《现代建筑语言》中,倡导一种与现代建筑风格断裂、基于折衷主义风格和通俗价值取向的、新的、后现代建筑风格,并给后现代建筑归纳了六点特征:历史主义;直接的复古主义;新地方风格;文脉主义;隐喻和玄想;后现代式空间。正是通过这些先锋派建筑师们在建筑设计上的狂飙表现,景观设计师们将后现代主义语汇扩展到景观设计中,营造出新的场所意义,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3、后现代主义景观的概念与特征
后现代主义景观发展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概念,主要存在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后现代主义景观观点。广义的后现代主义景观指在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景观设计。从表面上看,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指现代主义之后的各种风格,或者某种风格。它是受西方现代美学理论、后结构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女权主义的影响,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或否定现代主义的内涵,标志着与现代主义的精英意识和崇高美学的决裂。它强调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消解现代主义的抽象的、超验的、中心的、一元论的思维体系。
摘要:“设计”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说从人类制造出第一块经过打磨的石器时,设计便存在于人类造物活动之中了,并始终伴随人类的造物活动而发生、发展着。“一部设计史就是创造史。创新对于设计,是个永恒的常青课题。”于是关于创新的各种理论在设计的过程中层出不穷,本文想就“现代主义”设计给设计创新带来的启示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J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41-01
一、对“现代主义”的反思
“现代主义”设计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工业社会初期的英国,并发展于欧洲和美国、日本等地区,到50~60年代达到巅峰的状态。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西方建筑界产品的外部造型都流行以简单的几何形态为主,当时的审美原则也形成了简洁、功能化、理性化的形式。这种美学观念最早从建筑设计开始一直影响到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诸多领域。
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最著名的建筑大师之一。他曾提出对现代主义设计影响相当大的“少就是多”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最能集中体现他的设计思想的第一个里程碑建筑要算是巴赛罗那博览会德国展馆(这个馆后来被简称为“巴赛罗那馆”),在空间处理上,它突破了传统而采取一种开放的、连绵不断的空间划分方式。工业设计界则大量使用黑、灰和白色塑料作为产品的外观,全球风靡一时;在平面设计领域也形成了以简洁明快的版面编排和无装饰线性字体为中心、高度功能化、理性化的平面设计风格;这种风格是现代主义迁移到美国后继续发展,从而形成的名副其实的国际主义风格。
然而, “现代主义设计”从其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它从起初的反传统、反装饰发展到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的概念,逐渐走上了形式上的减少主义道路,并最终使设计倾向于极少主义,其设计原则无疑是极端而偏激的。它的总体发展方向形成了片面强调形式简单、高度理性化的设计理念。在这种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而产生了一大批缺乏个性、忽视人情、过于理性化的设计品。日本著名的现代主义设计师山崎实于1954年设计的美国圣路易市一幢九层高的现代主义住宅建筑,因无任何装饰、冷漠到极点、无人愿意居住而最终不得不被市政府炸毁,再一次向我们宣示了现代主义面临的困境。
在二战后的初期,现代主义设计体现过它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费者的群体结构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就不仅仅要求“设计”满足简单的生活需要,又要能够体现出对使用者的精神关怀甚至对文化消费的要求。
一、形体与空间的独立开放性
从现代主义形体与空间的几何还原性里,我们认识到体量与空间的自明性存在依赖于几何形的限定,这不仅意味着具有体量的外形有着明确的界限,而由这外形围合而成的空间必然也是清晰而肯定的,甚至是封闭而内敛的,这与现代主义艺术作品整体而独立的特征不谋而合。但是,极少主义倾向的空间设计与极少主义艺术又不一样,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它所依赖的“几何学是秩序的隐喻”,它“将房屋与宇宙联系起来”这意味着极少主义倾向的空间又是开放而有序的。首先,极少主义倾向的空间不仅能确定其自身的存在,而且能够很好地与外界环境融合。几何学原理作为其存在的基础,必然使得空间的围合物一一建筑一一呈现出还原与约减的面貌,而这种还原与约减的程度又是与包含在其中的空间的,开放度紧密相连。虽然处理好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关系是建筑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但对于现代主义的空间设计来说,其几何还原的特征使得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加大。因此,形体与空间的独立开放性在此苛刻的条件下就显得尤其突出。
二、场所精神的统治感与和谐性
(一)场所精神的统治感现代主义的空间设计与环境是分割不开的,这个道理可以用图底关系来阐明。图底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即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在一定的场所内。人们总是有选择的感知一定的对象一一有些突显成为图形而有些退居衬托地位而成为背景。当图底对比明显时,图形与背景界限分明,容易被感知。之所以我们会对现代主义空间设计的特征有如此敏感的觉悟,皆因为它们突显于环境。而“极少主义”作为对这种设计倾向的概括,也是在与其周围环境的比对中得到确定的。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图底关系具有互易性,即图形与背景互为存在而存在。究竟哪一方占据主导地位是由主观决定的。因此,图底关系的能力实际上就是产生意识,并且能感受到意识的能力。对于现代主义的空间设计与其环境来说,通过对比,其自身的形式特征得到加强,场所精神也得到展现。
(二)场所精神的和谐性与统治、突出相对,现代主义空间设计的场所精神还具有统一、和谐的一面。这种和谐表现在空间形体与环境的融合,并通过审美的意境来体现。和现代主义空间的精神内涵一致,统一、和谐的精神体现仍然是以追求空间与形体的本体意义为核心的,它拒绝多余的手段和语言,崇尚自然的生成客体。虽然这客体具有几何抽象的极少主义形式特征,但它不是突兀,不是强调,而是一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种淡薄和宁静的心灵体验。这与赫尔佐格和德•穆隆那种相对肤浅的视觉轰动所不同,这种平静感的表达调动了人类多重的感官,通过深层次的文化诉求作用于人的心灵。所谓深层次的文化诉求,在现代主义空间设计中即是对与之融合的“地域元素”的追求和表现。所谓“地域元素”,指的是自然、物质和社会现实的映像,是对特定自然、地理、景观、地方材料、技能和文化模式的表达和体验。1但是,这些元素在空间形体中的具体表现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而非生硬地挪用。同时,传统文化也并非由这些所谓的地域元素构成,当它与文化相融合时,文化便会逐渐成熟并沉淀下来,成为一种事实和信仰,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因此,文化属于无意识的运行,并且不能从外部来控制。对于空间设计与环境的融合来说,它成为“融合了有意识的意图和无意识的限制、记忆和体验的创造性结。
三、结论
本论文作为现代主义的空间设计研究,主要借助了对空间形态及场所精神的特征与表现手法的分析,我们揭示了现代主义空间设计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极少主义倾向的空间设计是简约纯粹的形式与丰富多样的手法及精神内涵相统一的整体。正如评论家佩罗对主义艺现代术的概括那样“现代主义艺术中最少或看起来最少的是手段,而不是作品中的艺术。现代主义的空间设计揭示了对立统一的概念,这概念本身就是建设性的,作为生活结构的一部分,对立统一在极少主义回归本质的意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激发了空间设计中“经验”与“现实”之问规律性的联系,成为极少主义倾向空间设计的能量来源。
作者:于淼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
摘要:本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这二十年间,艺术与设计领域对于战争刚刚结束的恢复期所作出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试图理解和阐述这二十年间由于经济需要大规模复苏使机械大生产在生活与科技领域处于垄断的地位,致使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也逐渐充满对于机械美学的崇拜,并探讨这样的审美趣味对设计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主义设计 机械美学 装饰主义 设计理论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168―02
引言
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这二十年中,整个世界经历了从自信到幻灭,从充满希望到忧心忡忡的历程。在经历了短暂的表面繁荣之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战争刚刚结束的那段日子是充满艰辛的,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面临着从战争恢复到和平的巨大困难。军队中复员的大批军人们,都无法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无法再次获得社会地位,从而使整个社会产生了大量的不安情绪。战争期间为了制造战争用品而繁盛的农庄和工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逐渐衰败了,他们生产的大量产品无法找到合适的销路,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在战争刚结束的时期直至1922年,欧洲各国都面临着急转直下的经济大萧条。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社会都希望尽快的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为经济的复苏而努力。
民主政体的发展与公民的自由平等
威尔逊总统曾经说:“打第―次世界大战是为了使世界得以安然实现民主。”在20世纪20年代,民主政体一度在各地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到了30年代,集权主义才开始在各地萌芽。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年,正是人类第―次进入大工业生产社会的阶段,其重要特征是大众的口味和去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引导作用。此外,战争也在深层次上催生了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在广泛的范围里改变了人们对自然以及人与外部事物关系的看法,人们也开始广泛的接受机械美学。
在一战和二战期间的20世纪20-30年代,设计界主要发生的设计风潮即是在法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开展的一次风格非常特殊的设计运动。这是在现代主义设计开始形成的时候,部分设计师、建筑师企图把没有装饰、强调功能和低成本的现代设计和具有比较简单装饰的动机结合起来的一次很成功的尝试。虽然,装饰主义艺术风格从立体主义、表现主义、以及构成主义等流派中借鉴吸收了不少元素,但其最主要的根基却扎根在“机械时代”(Machine Age)这一特殊文明形态的土壤中,装饰主义风格在本质上是一种“机械美学观”,这种机械美学观的现实化不仅表现在建筑艺术上,同时也表现在各个领域之中。这种机械美学观,不仅仅对装饰主义运动兴起的法国的设计理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对当时的另外两个设计艺术大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一、后现代设计对服装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在20世纪70―80年代在设计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后现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设计注重地方传统,强调借鉴历史,同时对装饰感兴趣,认为只有从历史样式中去寻求灵感,将传统符号与现代手法结合,才能使设计为时代所接受。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男女服饰变化迅速而繁多,总体上呈现的趋势是多样化与个性化两大特色,这种变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提倡的多元、复杂的符号语义有很大关系。
二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生活中出现的民主化倾向使服装业从等级化、制度化的规范中解放出来,趋向于大众化和平民化。现代社会的流行就是大众化的流行。这一时期的特征是高级时装向大众时装发展,高速的多功能机械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在制衣工业中的应用,促进了时装成衣化的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性的要求。商品化生产是这一时期时装发展的重要依托。
在男装方面,除了传统的西装之外,夹克衫、牛仔服、运动衫等普遍流行起来。女装也改变了过去的单一裙装,战后社会职业女性人数迅速增长,实用性较强的女子职业套装便流行起来,筒式裙、管式装、短裙乃至超短裙也出现在公众场合。
20世纪60年代,更出现了嬉皮士装、紧身弹力装、乞丐装、湿装(weet look)、圣特洛普装(ST•Trop Style)、比基尼泳装等等。许多著名时装大师在这一时期大出风头,成为世界知名的时装设计风潮引领者,圣•洛朗、皮尔•卡丹、加拉班尼、玛丽•奎特、乔治•阿马尼、三宅一生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20世纪70年代,服装设计界曾经因西方社会经济萧条的影响,出现了一部分旧形式的复兴潮流。如牛仔服、喇叭裤、夹克衫、皮革服装开始走红,多用衫受到追捧。一部分青年人走上服装要求极端个性化的道路,纹面、剃发以及故意穿上破烂肮脏的服装招摇过市以求引人注目的朋克一族成为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服装潮流具有变化节奏更加迅捷、样式原料更加多元以及传播速度快、流行面广等特点。后现代艺术思潮在服装领域的广泛渗透是形成这些特点的重要原因。至于具体服饰的变化,也体现为古典风格的回归、华丽高档与朴素简便的兼容、丝绸与纯棉原料广受欢迎,极其紧身与极其宽松样式的流行等倾向正好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潮流相吻合。
摘 要:中国古代家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家具经历了由矮型家具向高型家具演变的过程。明代家具设计达到了我国家具的全盛时期。但是作为明代家具的前身――宋代家具。人们对宋代家具了解甚少,所以更需要我们认识它。宋代家具体现出方正简洁的特点,而在现代主义设计中也同样会体现出相似的特点。现代主义的设计讲究功能体现出简约理性化的特点。对宋代家具清晰研究,对于了解我国家具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我们可以对宋代家具设计和现代主义的设计之间的联系有充分的认识,对于现代主义设计有着重要且长远的意义。
关键词:宋代家具;设计思想;关联;现代主义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02-01
一、宋代家具设计
明式家具是我国家具设计的代表,但是很少有人对宋代的家具有充分的了解。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的时代,其文化对明代产生重大的影响。宋代的设计艺术对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宋代垂足而坐已经完全取代了昔日的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高型家具无疑使人们感受到垂足而坐起居的方便、实用和舒适。我认为宋代家具设计对于整个家具设计史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如今对它缺乏像对明式家具的关注,我们应当多去了解它会发现它与现代主义设计有许多相关联的地方。
宋代家具系统建立并逐渐完善起来,与唐代的家具相比,家具品种愈加丰富,式样愈加美观,这一时期家具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家具类型已经完成由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变革。高足家具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二、各种家具样式和品种已基本完善。床、案、椅、凳、高几、长案、柜、橱、箱等日常使用的家具一应俱全。三、家具整体趋于方正简洁,走向了以实用为主,崇尚简练的道路,其简约程度已达到无法再减的地步。更是具有一种灵气、挺直、典雅之气,体现了宋代人节俭,简约的审美观念。四、造型设计上,由于受到建筑结构的影响。隋唐时期繁杂的结构已被单纯的梁柱式框架结构取代。开始用牙头进行联接,这种联接既增加了面与腿的牢固结实,以加强承托力。同时各种曲线优美的牙子则起到装饰美化的功能。
二、宋代家具设计的简约之风
椅凳类家具的流行是宋代又一突出的特点。宋代的玫瑰椅结构简练,构件多细瘦有力几乎将柜架结构精简到无法再减的程度,减少了材料与工艺上的浪费。其结构方式与美学理念堪称减少主义的先驱,千年之后的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些作品竟然与之颇为相似。例如包豪斯学生马歇.布劳耶于1925年为他的老师康定斯基设计的《瓦西里椅》在无形中暗合了中国宋代玫瑰椅(折背样)的某些结构美学特征。有许多现代主义大师与两宋时期的家具设计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