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现代主义与服装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后现代设计对服装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源于20世纪60年代,它在20世纪70―80年代在设计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后现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设计领域。后现代主义设计注重地方传统,强调借鉴历史,同时对装饰感兴趣,认为只有从历史样式中去寻求灵感,将传统符号与现代手法结合,才能使设计为时代所接受。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男女服饰变化迅速而繁多,总体上呈现的趋势是多样化与个性化两大特色,这种变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提倡的多元、复杂的符号语义有很大关系。
二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生活中出现的民主化倾向使服装业从等级化、制度化的规范中解放出来,趋向于大众化和平民化。现代社会的流行就是大众化的流行。这一时期的特征是高级时装向大众时装发展,高速的多功能机械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在制衣工业中的应用,促进了时装成衣化的生产,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性的要求。商品化生产是这一时期时装发展的重要依托。
在男装方面,除了传统的西装之外,夹克衫、牛仔服、运动衫等普遍流行起来。女装也改变了过去的单一裙装,战后社会职业女性人数迅速增长,实用性较强的女子职业套装便流行起来,筒式裙、管式装、短裙乃至超短裙也出现在公众场合。
20世纪60年代,更出现了嬉皮士装、紧身弹力装、乞丐装、湿装(weet look)、圣特洛普装(ST•Trop Style)、比基尼泳装等等。许多著名时装大师在这一时期大出风头,成为世界知名的时装设计风潮引领者,圣•洛朗、皮尔•卡丹、加拉班尼、玛丽•奎特、乔治•阿马尼、三宅一生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20世纪70年代,服装设计界曾经因西方社会经济萧条的影响,出现了一部分旧形式的复兴潮流。如牛仔服、喇叭裤、夹克衫、皮革服装开始走红,多用衫受到追捧。一部分青年人走上服装要求极端个性化的道路,纹面、剃发以及故意穿上破烂肮脏的服装招摇过市以求引人注目的朋克一族成为一种时尚。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服装潮流具有变化节奏更加迅捷、样式原料更加多元以及传播速度快、流行面广等特点。后现代艺术思潮在服装领域的广泛渗透是形成这些特点的重要原因。至于具体服饰的变化,也体现为古典风格的回归、华丽高档与朴素简便的兼容、丝绸与纯棉原料广受欢迎,极其紧身与极其宽松样式的流行等倾向正好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潮流相吻合。
二、孔雀革命――男装的变革
战争期间,男装被军服所取代,单调而统一。战后因忙于职业劳动,工作服和职业装取代了军装,样式单调,色彩灰暗。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和科技进步,出现了种种新的艺术流派,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人们在穿着上也显露出追求个性和多样化的兴趣。
1967年,美国最大的化学工业集团杜邦公司为推销其化学纤维物打出了一条宣传色彩绚丽、图案醒目的化纤男式衬衫的广告。这则广告采用比喻的手法,用美丽的孔雀为图案,将雄性孔雀在求偶时张开尾羽的动作纳入画面。广告的解说词中说道:“雄性孔雀尚且开屏显美,我辈男士何必恪守灰暗的衣装。”这则广告的普遍流行掀起了男装的革命,一改过去男装单调灰暗的传统,出现了款式、布料、色彩、图案的全面改革。由于这场变革和这则以孔雀为题材的广告有关,因此被称为“孔雀革命”。美国国会议员迪希特博士在这场革命中为男装改革大力鼓吹,因而在上流社会也得到响应。
化学合成纤维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投入市场,60年代迅速普及,它以石油沥青为原料,生产批量大、价格低廉,印染色彩丰富,在普通市民和低收入人群中颇受欢迎。20世纪70年代,更出现了模仿羊毛织物、丝绸、尼绒等质地的化纤制品,它们具有定型效果好、洗涤不变形、易干、价廉等优点,所以在服装面料领域一度大受青睐。
除了花衬衫之外,孔雀革命中最重要的男装款式便是牛仔装。这种至今仍在青年中广受好评的款式,本来是西部淘金工人的工作服,它的发明人是原籍德国巴伐利亚的裁缝李维•斯特劳斯。“牛仔”是指美国西部德克萨斯州牧场主雇佣的放牧骑手,他们的勇敢、骠悍在西部民间故事中广为流传,后来成为许多好莱坞西部探险片、匪警枪战片和游牧故事片的主角,得到年轻人的爱戴。这些骑手们的服装多以厚质的布料和皮革做成,细裤腿,紧身背心、遮阳帽和有短穗的上衣。1850年,在德克萨斯的金矿区开成衣店的李维•斯特劳斯,用帐篷布仿照西部牛仔骑手服的样式裁制结实的工作装,深受淘金工人的喜爱。1874年,他又在这种服装上增加了金属铆钉作装饰,形成了牛仔装的基本形态。直到50年代,这种牛仔装仍然只是在年轻人和体力工作者中流行,在东部社会和上流社会则常遭白眼。如贝克保险公司就规定,不许职员穿牛仔装上班。到了60年代,牛仔装突然流行起来,它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由美国年轻人勇敢地把它带进西方社会的各个角落。
60年代美国艺术界出现的那些离经叛道的后现代艺术流派和设计潮流特别符合年轻人的逆反心理,青年人以穿牛仔装来标榜自己蔑视权威和陈旧传统的反叛精神。
60年代牛仔装流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好莱坞电影的作用。著名电影演员马龙•白兰度主演的电影《欲望号街车》中,男主角是一个离家出走的青年,他和他的伙伴穿的是T恤衫、皮夹克和牛仔裤。电影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影片中人物所穿的服装便迅速被模仿而广为流行。到了70至80年代,牛仔裤更是越过大西洋涌向欧洲,同时,在亚洲的许多地区如东南亚、香港、日本也普遍流行开来,并且形成一些著名的名牌商标:“苹果”、“比利”、“牛头”等等,有人惊呼:全世界的青年都被“牛仔化”了。
在世界时装中心法国,60年代流行的服装是圣•特洛普装,它因发源于法国南部的海边城市圣•特洛普而得名,这里是度假胜地,来自国内和国外的旅游者带来了四面八方的服装样式。时装设计师们利用这个有利的条件,推出独树一帜的新式样,它们大多是多元符号的拼合,但反过来又成为领导潮流的新式样。60年代末,这里成为法国时装生产的中心城市,人们称来自这里的服装样式为“特洛普式”。
这时期的男装还盛行一种皮革与织物相结合的上衣,其样式类似夹克或猎装,但大多以肩、胸、背部贴缝皮革,其他部位用方格式彩条尼绒组成,被称为“湿装”,意指感觉好像衣服已经潮湿的样子(另一种说法为可在小雨或多雾天气防雨防潮湿)。
“嬉皮士”运动对服装的影响也表现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男式服装变革中。嬉皮士是指美国社会出现的一批对社会成规持批判态度的年轻人,他们以玩世不恭的态度追求一种放荡不羁、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为了表示对世俗的反抗,他们穿着奇特、发型怪异,并且服用麻醉剂和迷幻剂,出入酒吧和低级娱乐场所。在这些人的影响下,美国社会出现了一批独特的艺术家,他们远离常规,使用嬉皮语言(属于爵士歌手和垮掉的一代人的语言),汇聚于旧金山咖啡馆和爵士酒吧集中的“北沙滩”地区,一些著名的店铺像“画廊咖啡店”、“共存烤面包店”、“爵士地下室”都位于这里。一些艺术家回避了常规艺术材料和技巧,他们立身于龌龊的现实物质世界,只是靠简单的自发性创造获得成功,突出了现时的生活状态。借用嬉皮士的语言来说,这种艺术被称做“恶俗艺术”,意思是粗俗的、世俗的,但常常是有力而天然地撼动了“高雅艺术”的固有地位。
嬉皮士的服装及其恶俗艺术启发了服装设计师的灵感,一些由名师设计、名厂生产的“嬉皮士式”服装应运而生,英国有家名叫“BIBA”的时装商店便专门供应奇装异服,以迎合嬉皮士们的逆反心理。到了70年代,嬉皮士中的极端分子更发展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在美国、法国和德国青年中出现了一批名叫“朋克”(PUNK)的角色,他们以独特、怪诞和令人难以理喻的打扮公开出现于公众场合。他们剃光头,或者在头顶中央留一绺鬃毛般长发,并且竖立在头顶上,这种头发还经常被染成红色、蓝色、黄色,甚至绿色等怪异模样。他们还在脸上涂绘眼圈,或者在嘴、鼻和腮部绘出怪异图案纹样,类似土著人所为。至于服装,则自己创造了一种粗陋的“朋克装”,圆领衫、紧身裤,在胸前和后背上随手写上一些怪诞的字句,或者画上一些莫名其妙的图画,开80年代“文化T恤衫”之先河。
80年代男子服装的特点是“机织羊毛衫”的兴起,这是计算机技术得到普及之后出现的新潮流。一种以计算机控制的可从事针织、刺绣、织毛衣等多种简便机器普及到每个家庭,这类毛衣式样大多宽松自由,图案变化多端,雅俗共赏、贵贱皆宜,受到普遍欢迎。
三、奎特夫人与女装革命
玛丽•奎特是20世纪60年代时装界的著名人物。她于1934年出生在英国威尔士的阿伯拉特维斯,父亲是一位教师。她于16岁到伦敦就读于伦敦的戈德史密斯学院。毕业后,在伦敦颇有名气的经营女帽和头饰的丹麦人埃里克开设的公司工作了两年,主要为这家企业设计女式帽子,其消费对象主要是少女。当时,少女的服装并不被人注意,常常和母亲的衣着没什么两样,正如奎特夫人在其回忆录中所说:“我时常希望年轻人穿上她们自己所喜爱的服装,它不是古板过时的,而应该是真正20世纪的青年女装,但是,我知道,这一工作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50年代,时装业处于战后恢复期,正酝酿着改革战时单调质朴的服装格调。奎特夫人注意到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多样化倾向,旅游、运动、社交成为蒸蒸日上的新兴产业。这时,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教授加兰女士发起了一场“青年女装运动”,她认为当时流行的高级面料和礼仪服装不符合当代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加兰女士的这些思想对奎特夫人影响至深。1957年,奎特夫人和她的丈夫在伦敦英王大道开设了一家名叫“市场”的妇女时装用品商店,受到广泛欢迎。奎特夫人推出的第一种款式就是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的“迷你裙”,她为这种裙子的流行向青年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口号――“剪短你的裙子” ,它和男装中的嬉皮士装组成一对,成为60年代时装潮流的最尖端,也是青年人最喜欢而社会舆论争议最强烈的款式。
迷你裙又称超短裙,在古代希腊的男子服装中就已出现过。奎特夫人正是受到古希腊瓶画、罗马壁画、雕塑作品中的战士和少女的短褶裙的影响并结合当时的时尚元素而设计出来的。奎特夫人设计的服装具有舒适、简洁、方便、运动自如、开放的特点,就此而言,这些原则是服装现代化的主要方向。
70年代,取代迷你裙的新女装款式是在美国兴起的“热裤”(Hot pants),这是一种与男子服装中的西式短裤相对应的女式短裤,紧身,长度只及大腿上半部,上身配之以露出肚皮的短上衣,或做工精致的花夹克衫,也有的流行长下摆薄料衬衫,将前摆打成一个结,贴在肚皮的脐部,就这样出入公共场所令社会人士瞠目结舌。
到了80年代,女装男性化成为一种时尚,即所谓无性别服装。青年女性穿着可扫地的喇叭裤和西服衫,甚至前裆开口的男士裤和夹克衫也十分流行。
尽管服装一直存在着多样的潮流和风格,但是许多服装设计师的创意作品与后现代主义理念十分合拍。如法国服装设计师戈尔捷兼具摇滚歌星、通俗音乐学者和手工艺泰斗身份于一身,他于1976年推出粗犷的超短男皮夹克配以显示娴雅女性的芭蕾舞短裙,内衬古朴轻柔的长裙,腰间系层层绸带,效果令人惊叹。稍后,他又设计了内衣外穿的样式并风靡欧美。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从印度和中国获得设计灵感,又以其新奇、怪诞而又充满欢乐的鲜明个性吸引关注。
总之, 后现代设计思潮深刻地影响着服装设计的走向,它为服装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哲学理念、美学基础和文化内蕴, 二者相互促进,兼容共生,可以预言未来的服装设计无论如何变化,都必然打上鲜明的时代文化烙印,它和时代的审美倾向必然融为一体。
参考书目:
1. 朱铭等:《设计家的再觉醒》,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2. [美]乔纳森•费恩伯格著,王春辰、丁亚雷译:《1940年以来的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邬烈炎、袁熙:《外国艺术设计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4. 曲江月编著:《设计从这里开始》,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肖琼琼: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