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长期坚持采用读“准”诗歌(积累语感)读“懂”诗歌(明确大意)读“透”诗歌(品味词句)读“活”诗歌(迁移运用)的“四读法”指导古诗词教学,实现古诗词教学的轻负高效。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四读法;素养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既积累古诗词基础知识,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兴趣,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采用“四读法”指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九年级・上语文教材李清照的《武陵春》的教学为例说说古诗词“四读法”教学。
《武陵春》这首词是李清照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后所作,此时她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抒情,想象奇特,表达的感情情真意切,抒情方式委婉含蓄,清晰自然。简介了写作背景出示了学习目标后,我这样设计教学:
一读“准”诗歌,积累语感
它包括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好语气读出情感。学法导引:(一)先独立试读,读准字音,再同桌朗读互评。(二)独立试读,读对节奏读好语气读出情感。(三)教师检查,全班展示。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舴艋,载不动许多愁2全班展示:个人朗读小组朗读听录音比较,师生评点。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掌握生字,初步感受了诗歌哀伤动人的情感,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初步感受能力。
二读“懂”诗歌,明确大意
它的主要任务是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大意,进一步走进诗歌抒发的情感。学法导引:(一)独立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下列画横线的词语:也拟泛轻舟,舴艋舟(二)同桌说说诗歌大意,相互纠正补充。(三)展示学习成果:1.检查画横线词语的意思: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2.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分上下片说说诗歌大意。本步骤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逐渐走入诗人悲苦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共鸣。
【摘 要】诗歌写作教学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指出应把诗歌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突出语言思维训练、情感活动、观察想象的关系,立体性地向学生渗透各种写作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强学生诗性思维的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写作指导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是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新颖独到的意象来体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诗歌是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想象,语言含蓄、凝练,鲜明的节奏感,被称为“文学”。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更好地体验和感受诗文化瑰宝的美。
一、诗歌是儿童文学学科文体
诗歌以现代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平台,发挥想象力,抒发当代的情感,使儿童的心灵产生共鸣。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林焕彰的《红雨鞋》:妹妹的红雨鞋,/是新买的,/下雨天,/她最喜欢穿着去游戏。/我喜欢躲在屋子里,/隔着玻璃窗看它们,/游来游去,/像鱼缸里的一对红金鱼。这些小诗篇幅短小,用浅白精致的白话写成,想象的出发点是现实中很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
二、感悟诗歌情境
首先,在诵读中感悟诗歌情境。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时要注意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转化,以及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诵读,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在读中体验诗词的美,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其次,在绘画中想象诗歌情境。诗歌融情于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极富绘画之美感。教学中,把“诗”与“画”相结合,引导学生诵读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启发学生的理解,感受诗句的描写,发挥想象,用绘画体现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运用诗歌写作
“读写结合”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大趋势。“读”即对文本的研读,“写”即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叶圣陶先生说过:“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他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结合尤为重要。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在教学实践中,“读”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诗歌教学课堂往往书声琅琅,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升华,各种朗读方法在课堂中百花齐放。而“写”往往会被忽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新课标对于“读”“写”的关注,再次强调语文教学中“写”的运用与实践,促使教师在常态教学中对“写”的重视和进一步把握。诗歌教学中亦是如此。
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应重视写作,促进“读基础上的写”,“读与创作相辅相成”。“读写结合”应在注重“读”的基础上,强调“写”,围绕“悟方法”、“促想象”、“冶情操”三种教学目标进行。
一、学习诗歌结构美――悟方法
诗歌的结构美,既包括外在的建筑之美,也包括内在的写法之美。初中阶段学生的诗歌创作属于起始时期。掌握音节、韵脚等涉及音乐美的要素较难。这些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带过即可。而诗歌的结构美则是现阶段学生可接受的。闻一多先生解释诗歌建筑美时指出:“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诗歌的建筑美可以理解为格式美。特别是现代诗中,诗歌的格式与内容或情感精神是有相关性的。以贺敬之、闻捷的五十年代诗歌为例,大量的诗歌学习了玛雅可夫斯基的楼梯体,由上到下逐渐递增字数,表现激情的不断增长、气势的不断澎湃,给人一种一泻千里的感受。这些特点学生很容易即可模仿把握。至于写法美,以顾城的《远和近》为例:“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我觉得/你看云时很近。”整首诗歌以“远”“近”这一组相反概念衍生开来,既是物理距离也是心理距离,让人回味无穷。对于此类诗歌进行仿写,有助于学生掌握写作技巧,领悟创作方法。如学生仿作《笑和哭》:“失业的日子/妈妈笑着/生病的日子/妈妈笑着/我拿出试卷时/妈妈笑着哭了。”语言浅显,但对于反义词组的对比效果和情感的凸显却已有强烈意识。再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短短四句,却意蕴绵绵,充满无限诗情。究其原因,作者通过“看”和“装饰”两个词,使诗歌在结构上前后叠加,在内容上相互勾连。你看风景的同时也成为别人的风景,你的窗子被明月装饰的时候你也装饰别人的梦。简单的意思通过归类切割和递进式串叠,也可以生出诗情。学生对此仿作,也颇有亮点,如:“柳条摇曳中生出春意,春意绵绵中生你欢乐的笑意。”“你爱云,洁净、柔和、清新;而我爱你,洁净、柔和、清新。”
二、体会诗歌画面美――促想象
一首诗歌的容量有限,学生在诵读中往往能够体悟其中美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这些简短凝练的文字激发出学生无尽的想象和联想,引出了学生的共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拥有广博的陈述性知识,能促进阅读过程中词的解码、词义的提取及语言的整合。”但是,由于学生阅历、知识构成、心理层次等多方的不同,对于诗歌画面的再构有所不同。虽然如此,这种感悟却是课堂教学中所亟需的,“写”在画面建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而必要的环节。由于思维的发散性,学生在品读中获得的体会或想象往往显得复杂而无序,充满亮点的灵感也只是瞬间的闪现。而扩写、续写等写作手段往往可以使学生的散乱的感性思维更有条理,也有利于推动学生一步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白居易的《观刈麦》,作者在田间遇到一个贫妇人并与之交谈,这就是主要内容。但贫妇人的悲苦,却是“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几句言语难以描述的。不妨让学生发挥想象,对内容进行扩充。有着怎样外貌、动作、神态的贫妇人,她有着什么样的故事等等,都会成为学生的扩充内容。学生写出贫妇人枯瘦黝黑的脸,麻木又有些悲伤的表情,瘦削的身子,破旧不堪的衣服,迟钝的动作……这些充满哀伤怜悯的描述与诗词有着血肉的联系。学生在想象中写,更能体会诗歌含蓄、意蕴的美。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诗歌短小,却蕴含丰富,以景衬情,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清冷孤单及思人之苦。在这团圆之时,景越凄冷,情越浓重。此处让学生对景进行扩写,通过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构建诗歌氛围,作者内心的孤单凄冷呼之欲出。再请学生对诗人此时所想进行补写,这种孤单凄冷更显有血有肉。
三、挖掘诗歌情感美――冶情操
很冒昧给你们去信,是因为读了贵刊一封读者来信,说读不懂诗人中海的诗,引发讨论,也引起了我兴趣。觉得有必要就这个话题与你们进行沟通与交流。
前几天,我遇到一位诗人,他说,他写诗,不会考虑读者的因素,只关注内心的感受。
对他的观点,我持反对态度。
博尔赫斯说:“我首先是一个读者,其次才是一个作者。”
诗歌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读者需要。如果没有读者,那么,我们还需要写诗吗?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是因为人类需要粮食。如果人类不吃粮食,农民还会种吗?因此,一个诗人首先想到的是读者,其次才是自己。
如果连读者都不考虑了,又何必写诗呢?不论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还是在网络上发表作品,还是自费出版诗集,你的目的,不就是想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欣赏吗?如果你不考虑到读者,又何必去写诗呢?一个诗人,在写诗时,首先要考虑到读者。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读者,就没有诗人。读者,是诗人唯一的上帝。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出现新诗读不懂这一现象呢?
提起现代诗歌,常有人认为读不懂的诗就不是好诗。也有人常拿现代诗歌与小说、散文作比照,认为诗歌不好懂。诗歌与散文的区别,一如玫瑰与余香,散文是捧在怀里的玫瑰,给人的感觉是如火如荼,芬芳艳丽;而诗歌呢,则是赠人玫瑰后的手留余香。此时,我们虽然不见玫瑰的娇艳,但那种芬芳,却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诗歌与小说的区别,亦如散步与飞翔,散步街头,可见它的一举一动;冲天飞翔,却很难看到它的踪影。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小说家、散文家是厨师,他从菜场买来各种疏菜,经过加工,变成各种佳肴。厨师再高明,我们能从佳肴中看到疏菜的影子。诗人则是酿酒师。当我们品着酒的美味,那是无法看到粮食的踪影。即便是古典诗歌又有多少人能x懂?诗人欧阳江河说:“中国古诗词不也很难懂吗?要不加注释,有很多你根本就看不懂。但我们在读它时,又何尝去怪它难懂呢?因为古诗已经获得了一种阅读上的特权。那就是说,如果你读不懂,那只是你的水平和教养不够,你没有责怪的资格,更别说骂。但当下的诗歌还没有获得这个特权。所以,对于诗歌,尤其是对于诗歌中的有效成分,我们不能只是从它有多少读者,是不是平易近人来理解。诗歌的语言,它可以不用于交流、沟通,它可以保持它全部的复杂性,它的神秘不可解。但它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见证。”诗歌贵在含蓄,这是由它的文体性质决定的。这样的性质,注定它不可能让人一览无余。其实,这是诗歌的一种常态。
编者按:本刊作者、当代杰出的汉语诗人东荡子先生于2013年10月11日不幸病故。为了追思诗人,寄托广大读者对他的哀思,本刊继2013年第11期推出“东荡子纪念小辑”后,本期刊发暨南大学文学博士苏文健今年春天对东荡子的访谈,纪念这位前往天堂修栅栏的诗人。
时间:2013年3月23日凌晨
地点:广东·潮州
采访者:苏文健
一、细节、韵律与诗歌语言
苏文健:东哥,你写诗的时间也不算短了,并且出版过几部质量比较高的诗集,可以说积累了丰富独特的创作经验。就诗歌内部具体的一些细节等问题,能否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东荡子:这样有些笼统,不如先说说对某一些诗歌的阅读感受吧。譬如我们说莎士比亚,莎士比亚他很伟大。但是现在你还读莎士比亚的诗歌(十四行诗)吗?一般情况说,你不读。专门研究,它不叫读,而是研究。你还读泰戈尔的诗歌吗?你有没有思考过?你为什么不想读泰戈尔的诗歌呢?不想读莎士比亚的诗歌?当然,这肯定不是你不想读,而是几乎所有的读者现在都不想读他们的诗歌了。为什么不想读呢?它有东西跟不上这个时代。什么东西呢?语境。对,语境,当时他们所处时代的那个语境,与这个时代有了距离。这不是他们的诗歌不好,他们的诗歌都是好诗歌。
苏文健:或者可以说,他们提供的经验,已经不能满足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了。
1977年秋,在中国南方某炮兵部队任宣传干事的一名年轻战士创作了《中国 中国 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这首歌词,这首传闻将定为候选国歌的著名歌曲,从那时起就在中国大地上,在亿万人民中间广为传唱。从此,这名战士的词作一发而不可收,佳作不断。二十多年来他创作的歌词不媚俗、不空泛、不矫情,但却体现了含蓄、豪放、粗犷、韵律之美,他就是军旅词作家贺东久。
诗 意
从事歌词创作二十多年的贺东久先后创作了《中国 中国 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莫愁啊莫愁》、《眷恋》、《潇洒女兵》、《芦花》等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歌词。问及成功之道,他说原于写诗的经历。“写歌词跟写诗有密切的关系,词作中蕴含诗的内涵和形式,诗歌本是一家,一首好的歌词往往也是一首好诗。词与诗的区别在于形式上更为严谨,语言更为大众化,构成诗的基本要素同时也应是歌词的必备条件。”写诗的经历使贺东久获得了充分驾驭写词的能力。“如果一首歌词没有诗意就不是一首好的歌词。”因此,贺东久在歌词的诗意方面可谓用心良苦。比如写祖国的歌很多,贺东久的《眷恋》却是这样写的“描绘你的模样/不知该用什么丝线/红色太淡 绿色太浅/金黄也不够鲜艳/挑遍世上所有的色彩/也绣不出你的容颜//赞美你的形象/不知该用什么语言/伟大太轻 崇高太矮/圣洁也不够全面/查遍人间所有的辞典/也写不出一首诗篇……”在不计其数的歌颂祖国的歌曲中,他的这首歌词显得别具一格。他很注重锤炼词句,他的语言跟别人不一样,很有独特性,构思很奇特,很有诗意,很容易让人认出是他的作品。
哲 理
歌词表达的内容越共性化,其哲理在歌词中越难以表现。因此需要词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洞察共性,通过词作传达。作为军旅词作者,在创作军旅歌曲时很容易陷入口号式或假大空这样的藩篱中,因此贺东久在创作中努力和战士们达成一种真正的平等对视,用一种主动的渗入,用一种熏陶与契合,直入战士的心怀。他想做到的是不分你我地真诚诉说!不嘱托,不号召,不教训,不劝解,甚至没有动机,只有让人感动的份儿。感动的力量是无法比拟的,只要人能感动,就能生出无比力量。他在写《战友,你在想什么》时,便尽量从这种角度写:“如果你想晴朗,我是太阳照/如果你想忧郁,我是雨潇潇/如果你想立功,我是红喜报/如果你想故乡,我是彩云飘/如果你想山东,我是青纱帐/如果你想川西,我是红辣椒/如果你想云南,我是相思豆/如果你想塞北,我是灵芝草……” 如:《边关军魂》他又是这样写的:“啊 路漫漫 我离妈妈最近/山巍巍 我和太阳最亲/天水间 我的红星最亮/我留给你一个绿色的背影”。歌词紧扣核心词义――美。没有口号式的说教,没有一个奉献的词汇,但却暗示着军人的奉献精神,把无怨无悔的现代军人形象勾勒了出来。再如:《中国 中国 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中壮丽的山河,奔腾的山河,不屈的山河,这三个给祖国山河的定位贴切之至。歌词高度概括了太阳照耀下的祖国的性质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道路,昭示着中国伟大的复兴。
真 情
贺东久的歌词创作题材看似单一,常以军人形象为着眼点,但他在不同时期的写作中均给予意义各不相同的阐发并讴歌。歌曲《芦花》是他2004年为大型歌舞《一个士兵的日记》创作的一首作品,歌词简练、质朴、意味深长,极富画面感且诗意盎然。他把“芦花”、“大雁”、“秋光”、“红花”等景物联结成一个个情感符号,仅用8句歌词,就把一个姑娘送郎参军时既恋恋不舍,又期盼情哥哥在部队早日立功的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此作品细腻、流畅而又大气挺拔,不刻意煽情却让人怦然心动,足见词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作为一名词作者,我认为必须善于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传送一幅幅美的图画、一缕缕真情、一份份人间至爱。”
诗意、哲理、真情是贺东久歌词的特点。他认为,“没有诗意的歌词不是一首好的歌词,没有哲理的歌词缺乏深意,没有真情的歌词不会打动人,三者缺一不可。”贺东久给喜爱歌词创作的爱好者的建议是坚持不懈、多学习、注意独创性。多年从事歌词创作的他有欢乐也有苦恼。因为,歌词虽然表面上很简单,但它必须用更深刻的内涵去表达那种明确的内容,这是一对矛盾。然而正是惟其难,常激起贺东久奋然而前行的斗志,那火花四溅的碰撞声,也许正是好作品诞生的前奏曲。
【设计理念】
这首诗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80年代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作者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为叙述主线,把长江的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歌词语言精练,对仗工整,结构精巧,巧妙运用拟人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抒情状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塑造了长江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出了长江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朴实无华地表达出对长江深深的依恋与无尽的赞美。由于课文通俗易懂,课前让学生查找长江的相关资料,加深对长江的了解,课内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押韵,通过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感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在读中加深对长江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歌中拟人、反复等表达方法,明白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设计思路】
儿童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营造出一个个生动的、具有儿童情趣的意境,创造出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让儿童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感受诗情和诗美。所以,儿童诗的教学要体现一个“趣”字。
《风筝》是金波写的一篇儿童诗歌,全诗有四节。通过“闪光的尼龙丝”“倒挂的风筝”“不及格的试卷”等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贴近儿童生活、富有儿童情趣的境界,诗歌的意境也随风筝飘动。诗中带着孩子的童真和善良,透露出作者对孩子深切的关怀和爱护。读过之后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的表达形式也是比较新颖独特的,特别是括号里的内容,读起来让人浮想联翩,感觉特别亲切,好像朋友面对面交流,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情趣。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也是体现儿童情趣的关键所在。反复的语言更增添了诗歌语言的魅力,它用儿童的话语,好像在窃窃私语,感觉特别亲切,富有儿童的情趣。
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朗读,以读促学是我设计教学的主要思路。学生通过反复自读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在读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趣;读中悟情,领悟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能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同时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诵读、理解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2.学习通过想象画面感悟诗歌意境的方法。
复习,不仅能弥补教师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和遗漏,还可以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在复习中让知识前后勾连、学用结合,使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触类旁通,从而让他们的知识水平得以提高,智力和能力得以发展,知识更加系统。但复习课复习什么?怎么复习?复习课究竟如何设计?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常常困扰着一线教师。下面以苏教版小语四上的“诗歌复习”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
一、复习内容
四上小语教材中有诗歌七首,分别是:《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元日》《江雪》《风》《老师,您好!》和《秋天》。其中现代诗两首,古诗五首;七首诗中有三首是描写秋天景象,有两首诗描写了月亮。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复习本学期学过的诗歌。回忆一下,这学期学过哪些诗歌呢?
2.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就用闯关游戏的方式来复习。那就让我们进入第一关!
(二)闯关游戏复习诗歌(答对为小组加星)
我与诗词结缘已整整半个世纪。先习诗,后习词,诗词伴随我度过了难忘的岁月。
诗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我就像一颗小小的铁钉,紧紧地被它吸引着,我爱诗、读诗、写诗。当时,在众多著名诗人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二郭”――郭沫若、郭小川,他们的作品本身就是我最好的老师。
诗如其人,人如其诗,我崇敬郭沫若先生的作品,更崇敬郭沫若先生的人品。那是1963年春天,他来桂林视察工作,我当时在《桂林日报》任文艺副刊编辑、记者,每天都有机会与他接触,我称他郭老,他叫我小曾,他每到一处都要写一首诗,在桂林短短几天时间,就写了30多首。有一天,我趁他难有的一点空隙时间,将我的二首短诗请他指教,他读后点点头说:“不错,有韵味,有意境,还有音乐感,要多写。”寥寥数语让我热血沸腾,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后来,他在会见广西五位青年诗人时又亲切地告诫我们:“新诗虽然不像旧体诗那样讲究格律、平仄,但也要押韵,要有韵味,有意境,既要含蓄又要让人读得懂。”他的话让我终身受益,确切地说,在我后来写词的实践中,这番话,我体会得更深,运用得更多。我一直是把歌词当作诗来写,只不过要把它写成能唱的诗而已。
在桂林期间,郭老白天视察工作,晚上还要为当地领导、单位题词写字留下墨宝,我这小字辈只有羡慕而不敢奢望。郭老的夫人于立群女士也写得一手好字,她很善解人意,悄悄对我说:“小曾,我知道你也喜欢郭老的书法,回北京后让他给你写一幅捎来。”我连忙道谢。见我目不转晴地看她写字,又问:“你喜欢我的行楷还是隶书?”我说:“我喜欢你的隶书。”她马上说:“那好,回去我给你写一幅隶书一起捎来。”听到这番话,我就像做梦一样。一个月后,我果真收到郭老夫妇托人捎来的两幅亲笔书法,我如获至宝。我从这件事获取了莫大的教益,我懂得做人要谦和可亲、诚信认真。写诗、写词都应如此。
正当我雄心勃勃、诗兴大发的时候,那场“史无前例”的劫难夺去了我写诗的权利。1972年终于可以重操旧业,我的任务是写歌词,因为演出需要。正如几位评论家所言:“曾宪瑞由写诗改为写词,进得门来,便如鱼得水。”1972年底,一首《壮家少年热爱》(后改名为《壮家少年在红旗下成长》),竟唱遍全国,成为我的歌词成名作。
从此,写歌词便一发不可收拾。许多著名作曲家为我的歌词谱过许多动听的曲子,我永远感谢他们――时乐鳌⑹┕饽稀⒐冉ǚ摇⒘跏召、铁源、羊鸣、徐东蔚、傅晶、金凤浩、钟立民、张卓娅、樊祖荫、赵恕心、田丰等。蒋大为演唱的许多歌曲都是我与赵恕心合作的,如《各族人民一条心》、《春风》、《渔港恋歌》、《春潮曲》等,中国唱片社还出版发行了由我作词、赵恕心作曲、蒋大为演唱的唱片专辑,这在当时尚属首创。田震的第一盒磁带专辑《无名的小花》也是赵恕心与我共同策划的,其主打歌曲《无名的小花》出自我与恕心之手。可以说,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是我歌词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我与作曲家合作最频繁的时期。几乎每月都有我与作曲家合作的新歌在各种媒体亮相,获奖的喜讯也频频传来。
我真正对歌词艺术有所领悟,还是1980年“株洲词会”以后。这要感谢词坛泰斗乔羽先生。那次我刚到会务组报到,王玉民同志就对我说:“乔老爷刚才还问你来了没有?叫你马上去他房间一趟。”一进乔老爷的房门,他就笑容满面从沙发上起来与我握手,亲切地说:“宪瑞,你刚到吧,请坐。”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乔羽先生,他的和蔼可亲,又让我联想起郭沫若先生。这些大家、名家怎么一点架子也没有,总是那样随和,那样热情,乔羽先生是我久仰的大师,首次见面却一见如故,话闸一打开便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他说:“人民需要歌,时代需要歌,歌词的需求量很大,但写好一首歌词并非易事,不足百字却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所以,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学术团体,好好研究歌词……”,从他的谈话中,我开始领悟歌词为何物。我接受了他给我的任务――在大会上作个发言,呼吁成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并把这份呼吁书交给亲临会议的文化部副部长吴雪先生。此后,我有机会出差去北京,总要登门拜访乔老爷,聆听他的教诲,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我给他写信他几乎每信必复,我请他为我主编的《中国当代百家歌词选》、《中国歌海词丛》、《中国词海论丛》、《中国年度最佳歌词》和我的词集《南方三月天》作序,都是有求必应。他写的每一篇序言都言简意赅,发人深思。作为这些文章的第一读者,最先受益的自然是我。当我约请乔老将歌词结集纳入《中国歌海词丛》出版时,他当即应允并回信说:“这将是我的第一部词集,过去一直没有结集我的歌词,是我怕印制草率,索性待有好的时机再说,现在与海内众词友同一步伐,形同军旅,岂不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