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致《雨花》杂志的一封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很冒昧给你们去信,是因为读了贵刊一封读者来信,说读不懂诗人中海的诗,引发讨论,也引起了我兴趣。觉得有必要就这个话题与你们进行沟通与交流。
前几天,我遇到一位诗人,他说,他写诗,不会考虑读者的因素,只关注内心的感受。
对他的观点,我持反对态度。
博尔赫斯说:“我首先是一个读者,其次才是一个作者。”
诗歌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读者需要。如果没有读者,那么,我们还需要写诗吗?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是因为人类需要粮食。如果人类不吃粮食,农民还会种吗?因此,一个诗人首先想到的是读者,其次才是自己。
如果连读者都不考虑了,又何必写诗呢?不论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还是在网络上发表作品,还是自费出版诗集,你的目的,不就是想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欣赏吗?如果你不考虑到读者,又何必去写诗呢?一个诗人,在写诗时,首先要考虑到读者。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读者,就没有诗人。读者,是诗人唯一的上帝。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出现新诗读不懂这一现象呢?
提起现代诗歌,常有人认为读不懂的诗就不是好诗。也有人常拿现代诗歌与小说、散文作比照,认为诗歌不好懂。诗歌与散文的区别,一如玫瑰与余香,散文是捧在怀里的玫瑰,给人的感觉是如火如荼,芬芳艳丽;而诗歌呢,则是赠人玫瑰后的手留余香。此时,我们虽然不见玫瑰的娇艳,但那种芬芳,却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诗歌与小说的区别,亦如散步与飞翔,散步街头,可见它的一举一动;冲天飞翔,却很难看到它的踪影。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小说家、散文家是厨师,他从菜场买来各种疏菜,经过加工,变成各种佳肴。厨师再高明,我们能从佳肴中看到疏菜的影子。诗人则是酿酒师。当我们品着酒的美味,那是无法看到粮食的踪影。即便是古典诗歌又有多少人能x懂?诗人欧阳江河说:“中国古诗词不也很难懂吗?要不加注释,有很多你根本就看不懂。但我们在读它时,又何尝去怪它难懂呢?因为古诗已经获得了一种阅读上的特权。那就是说,如果你读不懂,那只是你的水平和教养不够,你没有责怪的资格,更别说骂。但当下的诗歌还没有获得这个特权。所以,对于诗歌,尤其是对于诗歌中的有效成分,我们不能只是从它有多少读者,是不是平易近人来理解。诗歌的语言,它可以不用于交流、沟通,它可以保持它全部的复杂性,它的神秘不可解。但它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见证。”诗歌贵在含蓄,这是由它的文体性质决定的。这样的性质,注定它不可能让人一览无余。其实,这是诗歌的一种常态。
再一个原因,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在技巧上、表达方式上、观念上等方面已发生较大的改变。台湾诗人向明说:“诗歌进入现当代,乃至后现代,受到现代美学原则‘淡化感情、强化感觉’的影响,从前那套触景生情,启齿便是赞美颂歌的习性,早已被现代诗人扬弃。古人那些伤别离,遣悲怀,伤春悲秋的伤风感冒型的俗套,不带真性情的寄情诗,也已经被嗤之以鼻了。现代诗人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和对外物的观察关怀,早已随着进步的时代潮流,而放言高论,而口没遮拦,将古人那套温柔敦厚的词语取代。”如果我们的读者还沉浸在过去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蕴中,没有跟上现代诗歌的“步伐”,读不懂也就在所难免。
三是我们的诗歌教育没有适应现代诗的要求。现在常有人拿读不懂现代诗来说事,好像读不懂全是诗人的责任。其实,这是不对的。目前,我国的诗歌教育主要停留在古典诗歌教育层面上。一首古典诗歌,首先从形象入手,通过对形象的把握,来表现生活或社会。其次,从语言入手,关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特别注重动词、修饰词和特殊词语的妙用。再次,从意境入手,来评价一首诗的高与低,好与坏。四是从表达技巧入手,主要包括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等方法的运用。五是从结构入手,如层次、角度、“诗家语”等。六是从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入手,来概括诗歌的主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而新诗教育仅停留在对徐志摩、郭沫若、郭小川、贺敬之、艾青、席慕蓉、汪国真等诗歌的解读上。需要强调的是,我丝毫没有诋毁这几位诗人的意思。我只是想说明一下,我们的诗歌教育观念太陈旧、太落后。诗人翟永明在接受“搜狐文化”的采访时说:“中国教育在这方面(现代诗)非常缺失,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学生们在学校里能读到的当代诗歌很少,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对当代诗歌是不了解的,除了少数特别喜欢的人之外。”她还说:“在网络上,很多人对现代诗完全不了解,思维完全固定在古体诗,对现代诗读不懂,读不懂就反感,但他又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读不懂,是因为你没有接受这个训练,古体诗你从小受了训练,知道它好在哪里。现代诗你没有接受这个教育,你不知道它好在哪里,但你不能因此就否定它。”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读者知道什么叫陌生化、张力、含混、语感、智性、畸联、戏剧性、变形、密度、反讽、戏拟、平面化、零散化、拼贴、杂糅、非逻辑性呢?如果连这些都不了解,又怎么能读懂现代诗歌呢?
当然,除了这些原因之外,的确是有一些诗歌读不懂。如果是这样,那就让它自生自灭,或者留给时间解读吧。正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因为读不懂,反倒成了唐诗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拉拉扯扯谈了这么多,现在我们来看看中海的诗,看他的诗到底读不读得懂。假如你对现代诗一点不了解,中海的诗的确不好懂,一旦掌握了一些现代诗的技法,那么中海的诗是不难懂的。这叫难者不会,会者不难。限于篇幅,下面我从中海的七首诗中挑出三首进行解读:
先看看他的《晴雨表》,显然这是一首咏物诗。现代的咏物诗与传统的咏物诗是有区别的,前者强化直觉的想象,陌生化语言和奇特的意象,而后者则注重“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屠隆《论诗文》)。晴雨表本是预测天气晴雨的气压表,诗人通过个体的直觉、想象和意象,写出了生命的阴晴、冷暖和人生的况味。
再看第二首《缓慢的烟雨》。诗的第一节,诗人采用暗喻,把江南雨想象成“少女走着,实际是站着/再站一会儿就要成为雨”,写出了江南雨的特征。第二节,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多方位描摹,写出江南雨的轻柔之美、动态之美、神韵之美。第三节,通过“现在鲜有人注意到她”,写出了现代人对江南雨的冷落。第四节,诗人通过“多次写到她”,表达自己对江南雨的留恋之情。最后一节,诗人化实而虚,营造出一种雨的情境和意境,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总之,这首诗不是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来表情达意,而是通过意象、暗喻、拟人等手法,最终,在“零度”的抒情状态中,写出现代人追求物质、追求金钱,而失去自然、美好的精神世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留恋,也写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安和焦虑。
最后,再举一首《按捺不住》。诗的开头,诗人写了一次酒醉后产生的直觉、幻觉,通过“名字”、“暗号”、“大写意马路”等意象,写出自己对恋人的追忆,第二节写的是自己与恋人之间一段往事,最后一节,则写诗人失去恋人后的伤痛之情。尤其是结尾,诗人通过“冬树”、“枝桠”、“车辆”、“盲声”四个意象,既含蓄凝练,又给人以意已尽而味无穷的想象与联想。这是一首情诗。它侧重于强化直觉、想象和意象。
以上,是我对诗歌读不懂现象的一孔之见,对与否,请指教。
2016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