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玩具教案

玩具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玩具》北师大版

教案设计示例

第三节玩具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全文阅读

农村幼儿园自制玩教具使用情况及对策

基于农村幼儿园班额大、材料匮乏、硬件条件差、教师文案工作多等情况,要想经常使用自制玩教具难度还是很大的。因此,我们要开展好保教活动,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就需要合理使用好自制玩教具。

一、幼儿园自制玩教具使用情况

玩教具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由于大部分幼儿园财力紧张,无法购买满足各种活动的玩教具。因此,在日常只有靠老师自制玩教具。可在平时的活动中很难见到教师充分准备好活动所需的玩教具。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平时还有月计划、周计划、家园联系、安全笔记等等工作要做,幼儿园考核全是依据这些文案工作进行,教师无暇顾及玩教具的自制,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制作的玩教具只是为了迎检而摆,缺乏可操作性。

二、有效使用玩教具的对策

1.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合理安排教师的时间

幼儿园不应只凭资料、论文获奖情况来考核教师,从而让教师从大量的文案工作中解脱出来,把工作重心放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多准备一些活动所需的玩教具,上好每一节课。在考核时要把握制度的适度与弹性,给教师更多的创造空间,明确使用玩教具的意义,提高制作玩教具的积极性。

2.多鼓励幼儿收集材料,丰富自制材料

农村幼儿园物质条件相对较差,材料缺乏。因此我们可以鼓励幼儿收集活动所需的材料来弥补幼儿园自身玩教具欠缺的不足。如,我在上大班美术“太阳帽”时,需要剪刀、固体胶和大量的废旧报纸,安排幼儿自己自带废报纸。在活动前一天,我让幼儿每人至少集齐一张报纸,第二天上课就有了操作材料,孩子们对活动很感兴趣,这节课轻松地完成了。

全文阅读

孩子任性,怎么办?

一 案例背景

任性是现代社会大部分孩子的通病,常听同事抱怨自己的孩子老是不听话,脾气大,很难管。面对孩子的任性,你是怎么做的呢?训斥一顿、棍棒吓唬还是置之不理?我家的宝贝――燃宝已经5岁了,越来越能干了,自主性也越来越强。她喜欢找事做,绝不会无所事事待着。于是,燃宝说“我要”、大人说“不行”的较量越来越频繁。不过面对她,我可有自己的招。

二 案例描述

“四点钟学校”放学回来,已是五点多了,进门看见奶奶正在厨房里烧菜。一回头只见燃宝正围着茶几在玩弄奶奶昨天买给她的新玩具。“燃宝,你在玩弄什么玩具?”我说。听到声音,她才知道我回来了,抬起头,似乎很高兴,说:“妈妈,我在玩‘超人’。”说完,就又低下头,继续摆弄着“超人”的不同姿势,不时发出阵阵欢笑。而茶几旁边则散落了一地的玩具车、橡皮鸭、彩色笔、泡泡枪等玩具。我本来想让她先停下来,但看到她如此投入,不忍心打扰她。

十几分钟过去了,地上的玩具越来越多。我原想把地上的玩具收拾起来,但转念一想:如果就这样把玩具收起来,那她下次岂不会重犯,长此以往,不就养成了随地乱丢玩具的坏习惯了吗?“开饭了。”随着爸爸的回来,奶奶宣布。“燃宝,过来吃饭啦。”宝宝头也没抬,只顾自己玩着“超人”等玩具。爸爸有些生气,径直朝客厅走来,看见满地的玩具更生气了,“燃宝,你吃不吃?赶快把玩具整理好过来吃饭!”爸爸大声说。“不吃,我还要玩呐!”燃宝也不甘示弱。爸爸气不打一处来,拿起地上的一个玩具“啪”地往茶几上一摔:“你吃不吃?”“不吃,不吃,就是不吃!”燃宝怒目圆睁。见此还不见效,爸爸拿出毛竹枝就想打。见此情形,燃宝非常害怕,急忙跑过来躲进我怀里,并投诉:“爸爸打我,爸爸打我!”(之前燃宝被毛竹枝打过)我示意爸爸坐下:“别急呐,你不是常说教育孩子需要智慧吗?”

我见机会来了,对宝宝说:“爸爸为什么要打你?”

“我不吃饭,要玩。”宝宝似乎明白被打的原因。

“不吃饭,宝宝怎么长高高、长胖胖呢?我们去吃饭好不好。”

全文阅读

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

那年,在德国考察幼儿园教育,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这么几点:园舍通常都不大,幼儿人数大多不过百人,幼儿园星罗棋布地遍及城市和乡村的各个社区,室内外环境像“家”一样温馨,所以德国人通常把幼儿园视为幼儿的第二个“家”,有的幼教机构干脆就叫“儿童之家”;幼儿园通常看不到“集体教学活动”,以个别、小组、户外活动为主,班额通常也不大,十几个二十几个幼儿的居多数,且班级和年龄界限并不明显,事实上,实施的基本是小班化的混龄教育;知识传授并不是幼儿园主要的“教与学”活动,让孩子通过自主结伴或和教师一起开展“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室内外各种区域的活动,是幼儿和教师开展日常“教与学”活动的常态。细品下来,他们对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儿童学习的方式和特点、幼儿阶段学习品质培养的重要性有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以发起幼儿园运动而闻名于世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早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就提出,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内在”生长法则,使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为此,他重视教育中儿童“自我活动”的意义,并提出了“游戏教学”原则。他不仅视游戏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而且还为儿童创制了一套玩具,他把这套玩具称为“恩物”,意即上帝赐予儿童的礼物。

我国有学者早在研究中发现,在97%的自由活动中,孩子都是在玩玩具(华爱华,1998)。当然,这个玩具的概念是广义上的,既指专门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玩具,或成人以及成人和孩子一起自制的玩具,也指可成为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替代物或表征手段的日常用品、自然材料乃至废旧物品等。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要让成人(主要指幼儿园教师或父母)全部自己准备或制作玩具和游戏材料,成人的负担会过重过大,并会因此影响孩子游戏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自制玩具或游戏材料大多较简陋,不甚牢固,不很耐用。

正因为如此,人们一直在寻觅真正既能满足儿童的游戏愿望,有效促进儿童发展,又能切实减轻成人准备或制作玩具和游戏材料负担的方案。我们可以在许多幼儿园看到,蒙台梭利教育很受追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一整套可供幼儿操作使用的材料,即它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然而,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毕竟脱胎于对智障儿童的矫治方案,因而存在诸如对孩子进行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孤立的感官训练”、操作方法固定不变、缺乏对儿童创造性发展的应有重视以及过于强调个别化学习、忽视儿童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发展等方面的不足。

就在这寻寻觅觅中,我们发现了“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儿童心智促进游戏”,这是由尼基丁(Nikitin)夫妇及其家族历时二十余年研发而成的、以积木为主要材料的儿童教育方案。尼基丁夫妇是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和作家,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儿童心智促进游戏所体现的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理念及其方法,从前苏联时期一直到今天的俄罗斯都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广大幼教工作者和家长的推崇。尼基丁夫妇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三本专著一时洛阳纸贵,在地下黑市被高价转卖,甚至有人在报纸上大登广告,征集尼基丁夫妇的三本专著。今天,全俄罗斯有几千家尼基丁俱乐部,人们在这里学习了解尼基丁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游戏方案,讨论交流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共同探讨更有效的早期儿童教育途径。

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儿童心智促进游戏之所以如此受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教育模式和游戏方案以对自己七个子女成功教育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并由此形成了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游戏观等一整套教育理念。他们高度重视对儿童早期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创造力、逻辑思维、数学认知、前阅读和前书写、社会性以及良好学习品质等心智发育的促进工作,这正是当今世界对儿童及儿童教育认识逐渐深化的完整体现。系统的理论建构和完备的操作材料、游戏方案,为成人和孩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700多个以木制玩具为主要操作材料的游戏案例对不同年龄孩子提出了不同挑战水平的游戏任务,不仅让尼基丁夫妇自己的七个子女受益无穷,更使千千万万个儿童受益无穷。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儿童心智促进游戏也逐渐风靡欧美诸国。

写到这里,我们不禁又想起了我国现当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其出版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专著《家庭教育》中讨论到为儿童选择“游戏与”应遵循的原则问题时所强调的几个观点:(1)“小孩子玩的是要‘活’的,不要‘死’的。”陈鹤琴认为,“真正‘活’的……小孩子玩了不会生厌的。例如皮球、积木、溜板、毽子、风筝等物”。(2)“小孩子的应当合乎几种标准的。”好的除了“是有变化而活动的”也即“活”的之外,还应是“可以刺激想象力和发展创造力的,如积木之类”。陈鹤琴先生在很多著述中反复强调“积木是一种很好的”,因为它既“质料优美,构造坚固,不易损坏”,又“能发展小孩子的创造力,小孩子拿到积木,可以做桌子、做凳子、做洋娃娃的家庭。年岁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用积木造桥、砌屋、筑城、筑炮台、筑壕沟,还可以用积木代替日用的物品,和许多小朋友开店做买卖。凡是小孩子要做的东西,都可以用积木做出来。所以积木是小孩子最好的玩具”(陈鹤琴《儿童玩具与教育》)。在谈到玩具的作用时,陈鹤琴先生指出,“玩具在幼儿教育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中小学的教科书一样不可缺少。”他强调玩具是儿童生活、学习的必需品,是儿童不可缺少的伙伴。他同时指出,儿童“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价值就如同工作、劳动在成人生活中的价值一样,极为重要。因此,在《儿童玩具与教育》一文中,陈鹤琴先生直截了当地指出,“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

全文阅读

新课程中《几何概型》的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08-01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变革、争议和探索,促使着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也给我们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一门数学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们在科学技术与人类实践活动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必修3的第三章主要研究两个重要的概率模型――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下面主要谈一谈我对几何概型的整体认识和我在教授《几何概型》这一节课时在教学方法上的研究和思考。

1.对于《几何概型》的整体认识

几何概型是教材新增的内容,它利用事件的几何度量(长、面积、体积等)的比,有效地解决了无限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问题。几何概型与初中的平面几何有着密切的联系,区域 和子区域 的几何度量就要用到初中的平面几何和高中立体几何中的有关面积、体积的计算,知识点涉及到方程的解,相似三角形,直线方程等有关知识,学生学起来背景不陌生,容易接受,同时由于几何概型与其它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会出现许多比较新颖的几何概型的题目,我在教学中例题的选择上有体现。

其实几何概型,和古典概型一样,是一个数学模型。一个实际问题可以用这种模型去解决,也可以用别的模型去解决。例如,两条相互垂直的直径把圆分成四个全等的区域,向圆内随机地掷一点,求该点落在这四个区域中的某一特定区域的概率。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概型求解,也可以用古典概型求解。

有人以为几何概型只是解决几何中的概率问题。其实,它是用几何的方法来解决现实中可以用均匀分布来描述的概率问题。例如,人们熟知的会面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很多,是很大的一类问题。

2.教学设计中对于《几何概型》几个问题的处理。(简)

2.1 几何概型的导入。导入,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无疑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一步。设计时我本着导入必须服务于教学的目标、必须服从于教学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的原则。

全文阅读

幼儿玩具分享教育的误区

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主动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形成,能帮助幼儿走出“自我中心”,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幼儿分享的主要是玩具、食物、情感等。幼儿在分享玩具时会产生大量的同伴交往和同伴冲突的情境,这种交往和冲突有助于幼儿学习识别他人情绪,合理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提高自身的情绪能力,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但是,由于教师对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形成的特点和规律了解不够,所以他们在幼儿玩具分享教育中常常陷入误区。

一、注重“教”,而不是让幼儿主动建构

案例:在玩具分享活动中,豆豆一个人偷偷在角落里玩自己带来的芭比娃娃。一会儿,甜甜跑来向老师告状:“豆豆不肯把芭比娃娃借给我玩。”老师立刻把豆豆找来说:“甜甜想玩你的玩具,你应该借给她玩呀。”豆豆摇摇头表示不愿意。老师继续说:“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大家分享才开心。”豆豆还是摇摇头。老师见豆豆依然不同意,摸着豆豆的脑袋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豆豆很听话,会把玩具借给小朋友玩的。是吧?”甜甜见豆豆还是不愿意,就伸手去抢。豆豆哇哇大哭。老师继而又批评甜甜,甜甜低头不语,显得非常不安。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一直循循善诱,希望说服豆豆与同伴分享玩具,“教”会他与人分享,但结果引发了更激烈的矛盾冲突。豆豆因玩具被抢而痛哭流涕,甜甜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而焦虑不安。

事实上,要让尚处于“自我中心”的幼儿发自内心地主动分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还不能自如地换位思考,无法想象别人的感受。面对幼儿因不会分享而发生的冲突,成人常常想要“教”幼儿学会分享,殊不知成人这种“教”并不能让幼儿真正懂得分享的内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成人只有相信幼儿,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与他人分享,放手让他们充分体验,自行协商分享的规则。才能帮助他们形成分享意识和行为。

另外,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学习分享的榜样。教师要主动与幼儿、同事分享,及时肯定幼儿主动分享的行为。教师也可以借助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如绘本《鲁拉鲁先生的院子》讲的是鲁拉鲁先生很珍惜自己的草坪,从不与别人分享。但是,自从他与别人分享之后,他发现分享其实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此后,他就邀请所有小动物分享他的草坪。简单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的画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

二、无意中强化了分享物,而不是分享行为

案例:每次玩具分享活动后,老师都会组织幼儿评选“最受欢迎的玩具”,小朋友玩得最多的玩具就是最受欢迎的玩具。今天,旭旭带来了好几种玩具,他大方地邀请小朋友玩,但自己只在一旁观察,并且默默地记着谁玩了自己的玩具。等到评选“最受欢迎的玩具”时、果然又是旭旭的玩具得到的票数最多,老师带领全体幼儿鼓掌并奖给旭旭一顶“皇冠”。旭旭非常得意,但也有几个小朋友不服气:“怎么又是他?”老师问旭旭:“今天你玩了谁的玩具?”旭旭说:“没有玩,因为玩的话。别人的票数就会增加。”老师无语。

全文阅读

小小玩具演绎智慧课堂

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教“圆的认识”一课,巧妙利用小玩具为教学素材,通过精心设计,演绎了精彩的课堂教学。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赏。

演示玩具感知圆

师: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现在都有哪些玩具?

生:足球、洋娃娃、电动小汽车、电动飞机……

师:想不想看看老师小时候的玩具?

生:想。

教师出示玩具并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玩具的玩法。

师: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

全文阅读

读懂玩泥沙的乐趣

我是一名两岁孩子的母亲,深知早期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有过因缺乏理论知识和科学指导,对孩子的一些表现手足无措、匆忙应对的经历。于是,我开始阅读相关家教类书籍来恶补自己的育儿知识,却发现很多书因为不了解家长的教育困惑在哪里,无法切中要害;我也试图通过加入QQ群、育儿论坛等从别人的教育经验中获得启发,但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这时,我才深深感受到,家长需要的是真正贴近家教实际,对早期教育进行系统解读和指导的读物。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套由著名家教专家朱棣云老师编著的指导早期教育的书――《读懂孩子,教育可以很智慧》。这套书分为“身心发展”“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四册,选择了孩子成长中的典型案例,运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来加以分析,给读者提出了许多具体可操作的教育建议。

书中的表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在认真阅读案例分析后,能较为轻松地理解后面的理论指导,其中的“相关链接”和“特别提醒”更是让我注意到很多之前忽视的问题,纠正了一些教育思想上的误区。更重要的是,这套书告诉我,只有读懂孩子,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和发展的权利,对孩子的成长建立“全程”“全景”的完整认识和理解,才能采取真正有益于孩子的教育方法;要做智慧父母,除了要学习教育知识,更要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见识。

这套书吸引我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它就像一本工具书,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书中每篇文章的主标题明确标注了孩子的具体年龄、案例中描述的行为,副标题则点出了这些行为背后涉及的教育学专题及理论指导,因此只需要把全书的目录浏览一遍,就能按图索骥,获得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我家宝宝从一岁半开始就迷上了玩泥巴、沙子、石头,孩子外婆总是阻止他玩,抱怨玩得满身泥沙太脏。我有时候也觉得用玩过沙子的手揉眼睛,或者放到嘴巴里,很不卫生。而孩子爸爸则非常支持,还拿着工具带宝宝去玩。后来,我看到《认知发展》分册中的一个案例,跟我家宝宝的情况完全一样,才明白这看似简单的游戏背后蕴含的意义,而我险些因为怕脏让孩子丧失这么好的学习发展机会。

玩泥沙的过程能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掌控能力的提高,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不仅他的感知觉、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能够大大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可以说,玩沙从本质上满足了孩子成长的需求。而且沙子可以有多样化的玩法,可以赤手玩,也可以使用工具玩,可以单独玩,也可以集体玩,这些优点是其他游戏材料尤其是那些昂贵的玩具所不具备的。玩沙子还能治疗儿童心理问题,使孩子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这也是我从来没想到过的。

按照书中的指导,我们在家里特意准备了一大盆沙,一到下雨天无法出门时,就让他在家里玩。在户外活动时,也会给他带上小桶、小铲子等工具,让他自由地玩,这样不仅发展了孩子的手腕精细动作,也促进了大脑的发展,还提高了他使用工具的能力。我们还鼓励他用树叶、果子、树皮、竹棍等自然物替代工具,进行创造性游戏。孩子从中获得了很多乐趣,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由此可见,只有读懂了孩子,对孩子的一些行为反应进行认真分析,才能使父母的教养行为更加有的放矢。

全文阅读

把“玩”融入通用技术的有效教学中

摘 要: 通用技术这门课没有升学的压力,因而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为培养兴趣,教学中应在“玩”上做文章,让学生通过“玩”的方式经历技术的过程与体验,从而实现通用技术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玩” 通用技术 有效教学

一、引言

儿童的学习,大部分是在玩耍中进行的。心理学家约翰·蒙尼(John Money)做过一个很有趣的研究,他观察未成年的猴子,在笼内互相嬉戏作恶,你追我逐。于是把一部分小猴子放到别的笼中,不让它们有机会耍乐。这些失去游戏机会的猴子,长大后变得十分木讷,觅食技巧和各种求生能力明显落后。人也是一样,最初低级的玩耍,首先锻炼了手脑的协调能力,然后是思维渗透到了各种玩耍之中,形成各种技能,虽然是初步技能,却是包罗万象,是生存必需的,也是后来学习专业技能的基础。音乐演奏家一定是小时候对乐器玩得不奕乐乎,篮球明星也一定是小时候球玩得不赖,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小时候“玩”得出类拔萃的典范。我们说,没有经过玩耍的少年,一样会变成木讷的成人。玩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创造潜能的开发。

二、“玩”是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通用技术教材的知识结构由标准结构和活动建议两部分组成。标准内容又由概念和案例两部分组成。这种严谨的知识构架模式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掌握、领悟知识概念又要能动手实践操作,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目前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学案例分析多、课件的图片多,缺乏“玩”的体验过程,技术课程的教学空泛而无实质内容,比如《流程的优化》,学生没有经历相应的体验,流程优化的教学只能浮于表面,不能对具体的优化措施提出方案。这种传统拙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习乏味,缺乏求知欲望,课堂沉闷无生机;学生的构思方案,缺乏理性和技术逻辑;学生动手能力差,不了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工作原理,不能制作简单的模型。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合时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青少年的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总是期望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得到印证,自己的创造获得赞许。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玩”具有独特的魅力,这是一种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兴趣的教学有效性方法。我在《设计中的人机关系》一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讨论自己经历过的一次长途旅行中所见:乘公交车——看、找、评公交车上的人机关系;买火车票,乘火车——看、找、评车票、火车上的人机关系;到目的地后住旅馆,看、找、评旅馆里存在的各种人机关系;游景点——看、找、评生活中的人机关系,等等。把“游玩”引入通用技术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讨论、有交流、有见解。学生在回忆游玩的过程中达到了对人机关系的理解,对设计中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也有了清晰的认识。这种经历“玩”的课堂设计,有力地体现了教学策略的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玩”出高效的通用技术课堂

全文阅读

教师对攻击性事件处理方式的观察与研究

在幼儿园的班级里,不难发现,幼儿随意攻击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以及教师对攻击性事件的处理方式。这些幼儿的攻击行为表现在推、打、踢其他幼儿,他们在上课时,注意力常常不能很好地集中,有时还会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活动。他们的这些行为表现严重影响其同伴关系和师幼关系。因此,对他们进行适宜的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幼儿教师是如何看待这些带有攻击的幼儿?又是如何对待这些幼儿等,这些问题都是研究者感兴趣的地方所在。

案例分析记录:

案例一:上午,小朋友们在户外玩大型玩具时,逸逸推了畅畅一下,当时老师没看见。事后,老师把逸逸喊到一边:“哟,小手生病了,带你去医生那里扎两针,好不好?”逸逸边哭边说:“不好,老师,我不要去,我不要去。”老师:“那你还要不要推其他的小朋友了?”逸逸:“我以后再也不了,老师。”

案例二:上楼梯时润润推了走在他前面的雯雯,导致雯雯滚下了3层阶梯。当时,老师没有给予处理,回到班上后,老师把润润叫到旁边:“你刚才在楼梯上做了什么?”润润:“我没有做什么。”老师:“我看到了,你刚才在楼梯上推了雯雯。”老师:“如果其他小朋友把你推了,你跌倒了会不会疼啊?要是其他小朋友摔坏了哪里,你拿什么赔给人家?”润润:“老师,我知道错了,我下次再也不了。”

案例分析:该老师采取了对不同的幼儿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逸逸,老师知道他怕医生,所以故意对他说要带他去打针,使逸逸知道推人是种不好的行为;对于润润这种不勇于承认错误的幼儿,老师使用了移情的方式,使他知道这样会伤人伤己的。

案例分析记录:

案例一:在玩玩具时,聪聪和小雨在玩具积木上有了争抢,小雨跑去告诉了老师,老师过来后,一把就把聪聪手上的积木拿了过来给了小雨。并把聪聪拖到了教室门后的角落里,给了他一张小椅子,对聪聪说:“你既然不想玩玩具,不会玩,那你就坐在这里看其他小朋友玩吧!”说完,老师就走了。

案例分析:该老师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没有向幼儿分析打人是错误的行为,这仅仅只能暂时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并不能产生长远效应。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