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场馆管理工作计划

体育场馆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议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管理

摘要:当前,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日新月异,场馆的运营却困难重重。如何通过场馆的建设管理解决场馆的运营难题,成为场馆建设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决策规划、体育工艺、功能完善都是场馆建设的关键点。对关键点的把控,成为场馆建设管理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 建设管理 规划先行 体育工艺 完善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公共体育场馆作为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目标任务,到2015年,全国的各类体育场地将达到120万个以上,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也将得到快速发展。但现有场馆普遍存在使用效率低、维护成本高、对外开放程度不够的运营困境,却又让我们不得不对未来场馆的建设管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规划先行是场馆建设的科学决策方法

造成现有公共体育场馆运营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决策缺乏科学性,场馆建设存在先天不足。工欲善其事必先其器,决策阶段的工作是项目建设能否到达预期目标的关键,但在实际的项目决策中,由于资源投入小,工作内容抽象,重视程度不够,各种论证工作流于形式,论证数据缺乏参考价值,论证结论缺乏指导意义,从而导致项目决策的偏差和失误。

要杜绝决策的偏差和失误就需要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决策方法。规划先行是将场馆建设的决策工作向前延伸,强调将场馆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并在分区规划和建设规划中科学制定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计划,有序解决为什么建、建什么、建多少、怎么建的问题,实践一次规划、逐步实施的建设理念。

规划先行是城市功能格局有序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具体项目决策的有效支撑。决策阶段重点研究的项目选址、建设条件、建设布局及建设规模等,都可以在规划成果中得到科学的答案,据此进行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才具有真实性和参考性,由此做出的场馆建设决策才具有科学性。

全文阅读

体育场馆效益管理思考

体育场馆的管理与经营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其他经济部门相比,通过体育场馆赛后的经营来发展区域经济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应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政府城镇建设的议事日程。体育场馆的日臻完善不仅能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品味,而且能够改善该城市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反过来又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承办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的申请近日正式得到国务院的批准。辽宁省也成为继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山东之后,第6个主办全运会的省、市。作为体育强省,承办十二运能够有效地推动辽宁省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辽宁省政府拨出大量资金和土地投入体育中心的建设,体育场馆的设施建设走市场运作模式,实现社会办体育,使体育场馆设施逐步完善。十二运一大批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不仅拉动相关产业,促进辽宁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将使辽宁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有大幅度增加,将极大地推动全省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 1借助GIS管理,实现“以图管场馆”的数字化模式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一项较为成熟的应用软件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环保、建设等多个领域。将GIS技术应用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总结与评估过程中,将可以构建准确、高效、动态化和标准化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全面、准确、直观、快捷地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做出阶段性的总结与评估。 场馆的设计规划。设计规划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布局、材料以及设施的规划。场馆设计要以人为本,建筑空间实现可变性和功能多样化,为赛后利用和市场运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且可充分利用原有场馆设施,避免重复建设,还可建设非永久性设施。在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大型场馆的建筑位置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辐射发展的趋势。 在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了《全民健身条例》,这给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与发展带来很好的机遇。加强公共服务的体育政策,特别是对体育场馆做出的要求,说明了政府发展群众体育的决心,要实现这项任务,使体育场馆管理更加数字化、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基于GIS的体育场馆管理方式势在必行。 体育场馆GIS的建设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GIS技术、CAD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可提供准确、高效、动态化和标准化的共享型体育场馆基础数据,成为“数字管理”的空间基础平台,全面实现空间数据共享,为体育场馆提供基础地理数据,实现“以图管场馆”。GIS系统可清晰、直观地显示并统计体育场馆的使用效果,有助于全民健身工程实施效果的总结与评估。 运用GIS平台对体育场馆的管理与经营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估可将无序的调查资料与数据在图上有序的“对号入座”,搭建一个共享、开放型的体育场馆基础地理数据库系统,可以很便捷地实现体育场馆信息的查询、检索、统计、分析、比较等功能,同时还具备数据的共享、更新等特点,可为有关方面的政府决策层提供直观、详实的参考,这些参考将进一步为以后的体育场馆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 2辽宁将继承与发扬“全民全运”的理念 山东在筹办十一运会的过程中提出“全民全运”的筹办理念,称得上是有益的探索。对赛事举办地来说,以往大都将更多精力放到为赛事正常运转服务上,而较少考虑借办赛之机为一方百姓服务。其实,在办赛的过程中,只要运筹得当,为赛事服务和为群众服务并不矛盾。关键要看赛事主办者是为了办赛而办赛,还是为了给群众带来实惠而办赛。 第11届全运会,山东省在制定全运会场馆建设方案的时候,与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统筹规划,在兴建和改建比赛场馆的同时,各地还投巨资兴建了一大批全民健身设施。据统计,山东各地比赛场馆共投资了105亿元,而城市全民健身工程投资50亿元,这其中包括43亿元用来规划建设861项城市健身工程,还投资6.5亿元,完成了3.2万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与国内其他一些先进的比赛场馆相比,辽宁体育训练中心的优势在于,这里不仅能承办高标准赛事,还能集比赛、训练和全民健身于一体。辽宁一直被誉为体育大省、强省,但真正的体育强省应该不仅体现在比赛成绩上,还体现在竞技、场馆和产业等方面的综合发展。高标准的场馆必将进一步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辽宁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省。沈阳市同时还将兴建市区两级全民健身中心,为市民群众提供门类丰富、器材完善的体育健身场所,以进一步提升全市群众体育运动水平和全民健康素质。据不完全统计,从确定辽宁承办第12届全运会起到现在,辽宁各城市为十二届全运会的召开所举办的全民健身活动已超百项。借助国家颁布《全民健身条例》和举办省运会、全运会的契机,广泛开展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加快实现体育进家庭,推进群众体育向纵深发展。 3着眼未来,发挥体育场馆的后全运效应 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其建设规模大、要求高、周期长,投资额度大,资金回收相应较慢,后期的管理复杂,维修费用高等。现今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如果我们在建设时没能对这些大型场馆在赛后的使用进行充分、合理的科学规划和预测的话,一旦比赛结束不仅当时的大型比赛没能完全得到预期的回报,而且这些大型的体育场馆从一开始就会承担着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严重的是比赛结束后陷入经营困境,以致造成较大的资产流失和经济损失,使主办地区陷入经济困境。所以大型体育赛事后的体育场馆的利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环保问题。为了避免不良的浪费现象发生,就一定要在筹备比赛场馆建设时注意考虑大型场馆的赛后利用,一切问题要从长计划,动态思考。#p#分页标题#e# 赛后利用的情况好坏决定着场馆投资能否获得相应的收益,是每一个大型体育场馆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运营模式与投资、设计、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其建设问题也不仅与建筑学科密切相关,而成为了体育、经济管理、环境等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对象。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模式逐渐从单一的国家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经营、财政补贴亏损的旧体制向更具灵活性的多元化趋势发展。主要是要与人们健身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赛后开展文化、体育、会展、商贸、旅游、娱乐等活动。 场馆的功能开发。政府虽然将体育场馆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在经费和政策上进行扶持,但他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保证体育场馆的运作更多的还是要靠经营创收,必须走多功能开发的道路。大型体育场馆经营项目的设置可归纳为以下主要方面:体育竞赛表演、竞技训练、健身娱乐、文艺演出、大型博览会、旅游休闲、物业开发、会展购物、商务休闲、广告出租、体育文化等。 在规划、设计十二运比赛场馆及运动员公寓时,要充分考虑到赛后空间功能转换,形成赛后运营基本思路,即坚持场馆的社会公益性、国有资产属性和体育属性不变,以商业运作来保证场馆的正常运转,逐步建立商业产业带。以场馆为阵地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全方位地开展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活动,争办各类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和高品质的体育、文娱商业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场馆利用率。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全文阅读

谈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

【摘要】建筑智能化是新兴的全新产业,其发展的基础是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不断的进步,国家也将科学发展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这也是建筑智能化的核心理念。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保证项目的质量,在目前的公共建筑中,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完善,也正在逐步实现建筑智能化的目标。随着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巨大的,有广阔的市场等待发掘,而建筑智能化将是公共建筑发展的必然方向。在众多的公共基础设施中,体育馆是重要的一项,它承担着为广大市民提供体育运动场地等任务,其智能化建设的实施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对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

1前言

智能化系统在体育场馆的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日常的锻炼和练习以及体育场馆的经营受到智能化系统的直接影响,体育场馆的智能化系统关系到体育场馆的成败。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各种高科技新技术得到应用,体育场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建设的难度一般会比较大,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多,处理的事务也比较繁杂。所以综合经验教训,结合体育场馆建设的特点,探讨出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保证在体育场馆建设后能够成功使用智能化系统,同时也为国际先进的工程承包和项目管理方式接轨做好了准备。

2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的特点

智能建筑将信息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融合起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智能建筑是将建筑作为平台,将建筑设备、网络通信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功能的最优化处理,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的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系统实现了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核心为电子技术,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有多个子系统,分别是环境监控、通信广播等系统。体育场馆智能化建设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使用的专业比较广,工程比较复杂,具有现代工程控制和信息化工程的特点。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建设一般要经过系统规划、深化设计、施工、验收、培训和运行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中,前一阶段的输出是后一阶段的输入,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检验,每个阶段的目标都是不同的,每个阶段建设的方法和成果都是独立的。但是这五个阶段都要服从整体体育场馆建设的大目标,需要众多单位和专业的参与,复杂性比较高。智能化系统参与的新技术比较多,涉及的领域比较广,需要解决传统建筑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又要对电子信息等多个学科的技术和产品进行了解。在工程的实施阶段,不但要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还要安装、调试和集成众多的设备。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由多个独立完整的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和设备还不能够简单的堆叠在一起,要进行整体的优化和调整。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建设中,参与的单位众多,这些单位和工程都有密切的关系,单位之间也需要进行紧密的配合。相对于普通的建筑工程,体育场馆的建设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其系统设计也需要满足训练、比赛和经营的要求,还要符合国际和国内的标准。

3体育场馆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

3.1单项子系统承包模式

全文阅读

应用决策分析方法控制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的探讨

摘要:回顾了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前期工作的内容和步骤,提出了如何在满足各方需求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问题,分析了应用决策分析法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的基本思路,总结出了国家体育场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8个方面影响因素,探讨了应用层次分析法控制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建设规模的方法和可行性。

关键词: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决策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81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24-03

在北京举办的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中国来说既是一个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得机遇,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短期内新建和改造近百个体育场馆,不仅能够促进体育设施的快速发展,也能给建筑业快速提高规划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水平提供一个契机。为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而大规模建设体育设施,在北京的城市建设史是第一次,其组织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开放系统工程。

从2001年7月申办成功到2008年8 月正式举办,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分为前期准备、全面建设和完善运行三个阶段。2001年底至2003年底为前期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组建筹备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战略目标和工作计划,开展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和启动市场开发;2003年底至2007年7月为全面建设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陆续开工和基本建成比赛和训练场馆、相关设施及城市基础设施,制定赛时运行计划,开展多项赛事筹备工作;2007年7月至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为完善运行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通过在奥运会前举办一系列体育赛事,测试场馆和城市设施配套条件,演练赛事组织管理和城市保障工作,使全部筹备工作逐步就绪。

1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问题的形成

从上述筹备工作进程可以看到,场馆设施建设是奥运会筹备中开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项工作,也是其它各项筹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北京奥运会从筹备工作的前期即开始了场馆设施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工作。

2007年初,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重点加强文化、体育等大型公共建筑建设标准的编制,完善项目决策依据。规范和加强对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管理,严格执行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建设规模,原则上在初步设计等后续工作中不得突破。在实践中,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前期工作是按照这样几个步骤来完成的:

全文阅读

企业文化对教程开辟的影响

对接企业文化的课程内容开发——基于体育场馆公关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

对接企业文化开发课程内容,不等于照搬、照抄企业文化,重在将企业文化科学合理地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开发要在由体育场馆和学校共同搭建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生职业文化素养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对接路径,解决好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企业文化根植于企业的工作过程,并渗透在企业工作过程各个环节。对接企业文化开发课程内容,首先必须完成对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的调研与分析。针对珠三角体育场馆企事业单位的专业调研结果表明,为顺利实现“十二五”期间体育场馆产业的转型升级,体育场馆的主营业务除了体育本体产业,还涉及到新兴的体育服务产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主营业务分别有:健身活动、体育赛事、体育培训、主题展览、文艺娱乐表演、物业租赁、体育赞助广告、体育主题酒店与饮食。与高职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专业相适应的职业岗位群可以界定为一线场地技术服务岗、一线场馆业务拓展岗、中高层场馆运营管理岗。《体育场馆公共关系》立足职业岗位群,在“校、协、企、局”四方联动下,按照从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到学习情境设计的工作过程课程技术开发路线(如下图1所示)完成课程内容开发。

1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团队在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调研对象中有针对性的选择了深圳大运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广州体育馆、广州九龙湖高尔夫球会等典型体育场馆企业单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网络调查、召开实践研讨会等方法,对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工作岗位群所涉及的公共关系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分析,界定出体育场馆所需要的建设、维系体育场馆公共关系的总体工作任务,包括体育场馆内外关系沟通、体育场馆推广策划、体育场馆品牌形象管理等三个典型的具体公关工作任务。以上调研对象均为体育场馆行业中的“领头羊”,也分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如深圳大运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自强、责任、创新、卓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如广州体育馆的“体育场馆酒店式管理”的企业经营理念。广州九龙湖高尔夫球会的“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和诚信周到的服务让会员及球友充分享受荣耀和尊贵之感”。而体育场馆公共关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塑造和传播组织良好道义形象的道德活动。在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公关员国家职业标准》中提出了八条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其中很重要两点即是“诚实守信、开拓创新”。公关工作的职业道德与代表性的体育场馆企业文化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体育场馆内外关系沟通、体育场馆推广策划、体育场馆品牌形象管理等三个典型公关工作任务实现了与体育场馆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2行动领域归纳

“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做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能力整合,包括同类项合并等措施,将典型工作加以归纳形成能力领域,称之为行动领域。”①这里所指的能力领域应该是融合体育场馆公关工作能力、公关职业道德和体育场馆企业文化的有机体。课程团队与场馆企业一线员工、管理人员共同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融合中级公关员职业资格,将上述三个典型的具体公关工作任务归纳为体育场馆内部员工关系沟通能力,体育场馆外部顾客、社区、新闻界关系沟通能力,体育场馆公关调研、策划、实施、评估能力,体育场馆组织形象识别(CIS)塑造能力等四大行动领域即能力领域,并把体育场馆企业文化中的创新精神、责任感、诚信服务渗透在行动领域中。

3学习领域转换

学习领域转换是课程设计从企业工作过渡到学校教学的转折点。课程团队遵循认知学习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的体育场馆内部员工关系沟通能力,体育场馆外部顾客、社区、新闻界关系沟通能力,体育场馆公关调研、策划、实施、评估能力,体育场馆组织形象识别(CIS)塑造能力转换为学习领域——《体育场馆公共关系》。课程的界定来源于体育场馆企业工作过程和企业文化,为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生职业文化素养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文阅读

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

摘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优化利用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了现阶段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而对其现代化的运营管理模式进行探析,以期能够为高校体育场馆的优化管理与更好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4-000406-02

伴随我国高等院校中教育投入资金的不断增加,高校中的体育场馆也得到了更大的建设与发展,很多高校都已经对兼具设备先进、功能完善、设计新颖与造型美观的高端体育场馆进行了建立。然而,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即高校体育场馆将体育锻炼服务与体育教学训练服务提供给广大师生,但是除此之外,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一直在被闲置,进而促使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出现了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所以,对高校体育场馆加快现代化的运营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网)、(NSTL)网站等数据库,对大量国内外相关的专著与期刊等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整理、归纳。

2.逻辑分析法

全文阅读

湖北省省运会背景下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研究

摘要:体育场馆是实现全面健身的计划的重要物质保障,成为实现体育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湖北省运会的开展背景下,对湖北省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经营管理对策。

关键词:湖北;省运会;体育场馆;经营管理

1.前言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全民健身工作到 2010年的奋斗目标。实施 16年以来,全民健身计划已成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宝贵模式。2009 年,国家体育总局再次启动了第二期《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工作,提出了 2011 年至 2020 年为期 10 年的目标及任务。全民健身计划是指,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系统地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对策和措施。全民健身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各级政府需要关注的民生问题。全民健身有助于人际交往,发展社会关系,排解不良情绪,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促进体育健身服务业的发展,拉动内需,引导消费,增加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

2.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研究现状

我国体育场馆基本上都采用了自主经营的方式,经营方式的种类略显单一,这主要是由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单位性质和其上级管理部门的行政决策等因素决定的。经营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使得体育场馆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无法自主经营的困境。此外,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之后,很多体育场馆的资金运行机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由全额预算管理向差额预算管理过渡,有些甚至直接变为自收自支。

2005年1月11日第5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办公室正式公布的统计结果表明: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馆850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馆547178个,非标准体育场馆302902个,占地面积为22.5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527.2万平方米,场馆面积为13.3亿平方米。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馆建设资金1914.5亿元,其中:财政拨款为667.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 34.9%,单位自筹为1032.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3.9%。以 2003 年底全国总人口129227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馆6.58个,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为1.03平方米,人均投入体育场馆建设资金为148.15元。同第四次全国体育场馆普查(截至1995年12月31日)数据相比,全国体育场馆占地面积共增加了11.8亿平方米增长110.28%,场馆面积共增加了5.5亿平方米,增长70.51%。人均体育场馆面积增加0.38平方米,增长58.46%,年平均增长率为5.92%。人均投入体育场馆建设资金增加117.09元。每万人拥有体育场馆数增加了1.58个,增长31.6%。

全文阅读

都灵奥组委组织结构“场馆化”研究

摘要:“场馆化”是奥运会组委会根据总体工作计划的安排和实际筹办工作的需要,将奥运会筹办工作重心从以各职能部门运行管理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各竞赛场馆运行管理为中心的组织运行演变过程。都灵奥组委的组织结构也因“场馆化”的要求而变革,变革后的组织结构更好的满足了各部门以场馆工作为主线开展部门工作的需要。北京奥组委应吸取都灵奥组委组织结构“场馆化”的经验,探索“场馆化”的运行模式,为胜利举办奥运会打下组织基础。

关键词:都灵奥组委;组织结构;场馆化

中图分类号:G811.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016-03

1“场馆化”:奥运会组织结构的新模式

1.1“场馆化”的主要内容场馆,作为奥运会赛时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媒体人员,赞助商代表以及观众活动的最重要的场所和区域,按其性质可分为竞赛场馆、训练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场馆化”组织结构是指在组委会领导下,按照场馆设立机构,由专门的场馆经理担任场馆的最高负责人,综合管理场馆内的全部事务,其他职能部门隶属于场馆,负责自己领域内的工作的组织结构。

“场馆化”是奥运会组委会根据总体工作计划的安排和实际筹办工作的需要,将奥运会筹办工作重心从以各职能部门运行管理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各竞赛场馆运行管理为中心的组织运行演变过程。“场馆化”是最近几届奥运会赛事组织工作的通行做法,被实践证明是十分有效的。在悉尼奥运会赛事组织工作中得以完善。

1.2“场馆化”对奥组委组织结构的要求1) “场馆化”要求奥运会组委会能够统筹规划、协调各方、整合资源,为体育竞赛提供安全、有序、高效的综合保障,为奥运会各主要客户群体提供热情、祥和、文明的优良服务。这是“场馆化”对奥组委组织结构的整体功能性要求。

2) 奥运会组委会必须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以保证各类信息的及时上传下达,建立精干的运行指挥机构以保证快速有效地做出决策,建立明确的场馆经理负责制以保证尽可能在场馆层面上解决问题。这是“场馆化”对奥组委组织结构的机制性要求。

全文阅读

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西安市数字场馆工程建设研究

摘要: “国际化大都市”、“全民健身”的新形势下,对西安市场馆建设提出要求,新时代的体育场馆要求实现数字化。西安当从基础网络、应用软件、公共信息服务等方面着手开展数字场馆建设。同时,这一过程离不开行业主管部门、大学科研机构、培训机构的综合性的工作与努力。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nd "national fitness", Xi'an venue construction is put forward requirements, which should achieve digitization for sports venue in new era. Digital venues construction in Xi'an should be carried out from basic network, application software,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other aspects. Meanwhile, it is inseparable from comprehensive work and effort of competent department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关键词: 国际化;数字;场馆;工程

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digital;venues;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106-02

0 引言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当今的西安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在这一背景下,西安将会在周边兴建和改扩建一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以便服务于社会,同时宣传健康的理念。数字化的场馆设施的建设应当是首选,因为数字化建设在体育场馆的新、改建及日常经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数字化设施的体育场馆,不仅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各种比赛的要求,创造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还能拓展健身服务市场,有效地提升体育产业的形象,保障体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 数字场馆概念

全文阅读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建设及社会共享研究

摘 要:通过对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现状以及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科学统一规划设计理念,构建学校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机制,搭建校际间及社会共享平台,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校 体育场馆 开发 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44-02

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高等院校的管理和运作已经向市场化模式步入,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管理模式已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在资源共享和为社会服务的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除了为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和各种体育活动提供可供利用的各种条件和要素以外,还可以缓解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与体育场馆不足的矛盾,对社区群众体育开展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何通过对高校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优化配置和社会共享,已经成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管理的重要课题。

1 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建设及利用现状分析

1.1 体育场馆资源缺乏,体育经费投入比例较少

相对于全国体育场地资源来说,教育系统所占比例相当大,但高校所占比例较小。在“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体育场地总数中,高等院校只有4.97万个,仅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94%,比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3.4%,还低,这个比例在庞大的全国大学生数量面前显然太少,尤其近些年的扩招,使各普通高校在体育场地方面均存不同程度的不足。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投入主要依靠政府财政,其大部分经费都来源于国家教育经费,绝大多数普通高校的体育场馆建设都是通过自建形式,其资金来源基本上是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划拨和学校内部自筹,很少有社会资本进入。各高校自身体育产业发展力明显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体育经费投入的结构不合理,使其所建场馆类型多为简易场馆,以满足学校基本的体育教学和训练需要。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