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失守心得体会

失守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父性教育缺失留守儿童论文

一、问题提出: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的紧迫性

留守儿童被迫与父亲长期分离,在成长过程中未能直接感受父亲的影响,未能接受到父亲教育,对留守儿童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引发一系列问题:性格上,男孩性格“女性化”,女孩沉默寡言;心理上,对外界缺乏安全感,胆怯怕事,心灵闭锁;情绪上,急躁冲动、喜怒无常、感情冷漠;学习上,成绩较差,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父性教育缺失不仅容易导致留守儿童成年之后婚姻家庭生活不幸福,而且还容易引起盗窃、抢劫、对社会不满等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越来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对于留守儿童已经产生大量研究成果。然而,对于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极少。随着留守儿童数量激增以及呈现问题的严重性,不仅要重视留守儿童研究,更要重视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研究。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产生何种影响?其作用机制是什么?如何解决父性教育缺失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选取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广东省西部地区县级市———罗定市的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据2012年罗定市妇联统计数据,罗定市留守儿童的人数已经超过2万多人,其中14周岁以下有1万多人。在广东,罗定市的留守儿童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研究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是问卷调查法,选取罗定市4所小学和2所初中发放问卷,问卷发放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填写,共派发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65份。在被调查对象中,父亲在家的占43.48%(其中在本地工作为33.15%,待业在家为10.33%),父亲在外地工作的占52.45%,即在被调查对象中,超过一半无法接受父性教育。二是访谈法,对校长、老师、家长和村干部进行访谈,了解留守儿童相关情况。通过对罗定市留守儿童的研究,不仅具体掌握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所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而且还对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为解决留守儿童父性教育缺失问题提出有益建议。

二、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父性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情绪、成绩、纪律性等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一)性格影响

父母均在家的儿童认为自己性格外向的占55.28%,而父亲不在家的儿童则只有36.85%认为自己性格外向,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男生而言,在外向性方面,父亲在家的男生或父亲不在家的男生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就女生来看,父性教育缺失对其外向性格的形成则造成很大的影响。父亲不在家的女生只有11.36%认为自己乐观、外向,父亲在家的女生有29.31%认为自己乐观、外向。父性教育缺失造成女生形成不同程度悲观、内向的性格。

(二)心理影响

父亲不在家,儿童的“安全感”缺失,更容易产生害怕、担心、惶恐的心理,这对留守儿童造成较大心理伤害。在父亲不在家的留守儿童中,超过60%的女生安全感弱或一般,属于安全感偏低的表现;接近一半的男生安全感弱或一般。

全文阅读

浅谈足球守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1-000-02

摘 要 本文从理论分析出发,运用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了在体育运动竞赛中守门员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提出了赛前心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对提高守门员竞赛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足球 守门员 赛前准备 心理训练

一、前言

足球比赛,场上情况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常听到“守门员是半个球队”的说法,表明了守门员在比赛中的作用和在队伍中的重要性。与锋卫比较,守门员场上的活动更多处于在相对静止的状态。而当球逼近时,又要求迅速做出果断的处理,其特殊位置与特殊作用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守门员的心理训练尽管与体育锻炼有相关之处和相联系的一面,但其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就心理角度而言,由于外界刺激的增强,而导致较强的心理压力,并通过运动员的比赛行为表现出来,如畏惧心理、过分紧张心理、竞赛动机不端正、目的不明确、信心不足,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现象。因此,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实施心理训练成为广大守门员和教练员必须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赛前心理准备的重要性

心理准备如同赛前热身一样重要。当比赛开始以后,守门员不会因直挂死角的失分而一蹶不振,但因疏忽而造成的失误却会使他精神崩溃。因此守门员应尽力避免不应有的失误,即使进球,也应是对手卓越的表现,或是防守队员的失误。当守门员坚持做到这一点,就会表现出坚定的自信心,而这种自信也会感染全队。

所有的守门员都会出现失误,但最杰出的守门员很少出现失误。如何避免出现意外失误呢?惟一的方法是守门员不能因对手的强弱而放松警惕。实践证明,由于错误地低估对手,即使占有比赛的优势,而结果注定是失败。因此,守门员应铭记“全神贯注每脚射门”。惟有如此,注意力才不会松懈,失误将大大减少。

全文阅读

浅论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摘 要: 2014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近40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不仅面临父母亲情的缺失,而且需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条件下较早地独立克服各种生活和心理问题,随着该群体的日益庞大,由此生发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

关键词: 中国农村 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在家庭成员共同组建的家庭教育氛围中,父母在后代培养方面的作用应是最直接而巨大的。赵忠心先生指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指父母)对其子女及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留守儿童作为本应接受更多关注的群体,却在情感上被“边缘化”,来自父母外家人关爱的不及时与不直接,让其在处理问题、寻求帮助方面遭遇诸多尴尬,社会在关注农民工问题的同时也应关注对应的家庭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表现

普遍认为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四个要件,即依恋、监督、辨识子女的偏差行为、惩罚。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对他们依靠和倾诉、监督鞭长莫及,在有限的见面时间中,无法辨识子女是否有偏差行为,长期无法陪伴孩子心存愧疚,不舍惩罚。留守儿童的父母在良好教养方式的四个方面都无法尽责,如此造成其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一)生活照料不周

突出表现在留守女孩子生理卫生知识指导缺失上。由于父母双方特别是母亲位置的缺位,使一些留守女孩子生理卫生方面关怀和指导缺失。14周岁左右的女孩子生理和身体正处于快速发育和变化的时期,她们更需要得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在生理卫生知识方面的关怀和教导。但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加上农村学校对这方面的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一些留守女孩子在生理变化出现时表现出极大的恐慌和不安,不知所措。

(二)安全保护难全

全文阅读

市农村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为家庭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并将长期存在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承担了本不该这个年龄承担的诸多压力和问题。为从根本上了解留守儿童目前生活、学习、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经发放问卷调查表、实地走访和座谈等方式对我市留守儿童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梅河口市留守儿童总人数为4352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为2760人,占总数的63.4%,大多数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少数人寄养在亲属和朋友家中。

由于失去父母庇护和正常的家庭教育与沟通,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亲情缺失,成长过程处于长期放纵状态,性格得不到良好的规范,心理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思想道德得不到及时的培养,加之教育管理不到位,社会关爱不足等因素,致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存在着“感情失落、生活失管、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防、健康失保、行为失控”等困难和问题。

1.社会体制不完善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由于土地少、机械化作业以及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得不选择进城务工,并形成家庭化流动趋势。在不能轻易放弃城市工作机会的同时,又因住房、户籍、就学、升学以及高额学费等因素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致使“带不出”与“回不来”的双重矛盾突显。

2.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通过调查发现,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到了只能通过进城务工的方式才能生存的地步,他们大多是可以在本乡本土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但他们教育意识淡薄,抱着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现状的求富心态,不惜抛家弃子,背井离乡,疲于赚钱。在经济方面小有收获的同时,他们放弃的是对孩子的监护,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对子女的关爱、沟通和教育,造成的是孩子在成长初期就已感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等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

3.农村教育相对落后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经调查,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一些优秀教师选择进入条件相对好的学校教学或应聘到外地城市生活,使得农村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明显不足,老师素质参差不齐,致使部分农村学校仍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理念,将有限的师资还是放在了追求升学率上,升学必考科目是他们研究的主要方向,成绩相对好的学生是他们关注的主要对象,而道德、情感、心理、安全、法制等方面却疏于管理,流于形式,留守儿童在得不到家庭情感交流和教育的同时,又一次失去了学校对他们思想行为梳理和引导的机会。

4.监护责任不到位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出现不可忽视的原因。调查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留守儿童多数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来抚养,少数寄养在亲属甚至朋友家中。由于体弱多病、年龄差距大、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等诸多因素影响,在与孩子沟通方面存在很大困难,重养轻教,基本都是限于照顾孩子的吃穿和冷暖,而对于孩子所想、所需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出现了问题往往有的是包庇、怂恿,有的是打骂、体罚,造成孩子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成年。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平安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件大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生存、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以政府为主导,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社会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构建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一是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工作以及各部门的日常实际工作相结合并纳入全年工作考核目标,为留守儿童切实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难题,不断提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水平和成效。二是由宣传部、教育局、妇联、团委组织牵头,通过媒体及印发关爱农村孩子倡议书等形式,大力营造宣传氛围,开展“留守儿童社会共育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学校,使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教育留守儿童。设立“留守儿童帮扶基金”,专门用于对成绩突出和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奖励和慰问。三是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农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开展“留守儿童寄宿制工程”

全文阅读

留守儿童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的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考察留守儿童的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的基本状况以及留守儿童归因方式与内隐自尊的关系。方法:对86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测试与Go/No-Go联想任务测试。结果:留守儿童内、外控得分差异显著(t=6.924,P<0001),留守儿童在对成功事件的内控归因平均分显著高于外控归因的平均分(t=24648,p<0001)对失败事件的内控归因平均分显著高于外控归因的平均分(t=21051,p<0001)。留守儿童归因方式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对成功、失败事件的归因方式表现出了性别差异,男生在对成功事件的内控归因平均分显著高于女生(F=2416,P<005),女生在对失败事件的内控归因平均分显著高于男生(F=2382,P<005)。留守儿童表现出显著的积极内隐自尊;留守儿童内隐自尊与内控归因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结论:留守儿童倾向于做内控归因,对成功事件和失败事件均表现出显著的内控归因;留守儿童表现出积极的内隐自尊,并且与成功内控、失败内控和内控总分表现出显著相关。

关键词:留守儿童;归因方式;归因方式;Go/No-Go

自尊(self-esteem),即自我尊重,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个体会产生主观体验对自己的自尊进行反馈,对自己的评价高则进一步提升自尊,而对自己的评价低则降低自尊。在自尊的研究过程中,心理学家发现自尊会发生分离,人们表现出的外显自尊和内心态度并不一致,因此Greenwald与Banaji于1995年提出内隐自尊,用以区分个体可能会掩饰的外显自尊。他们认为内隐自尊是人们对与自我相关或与自我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是个体将自己与积极的事物相联系的倾向,这种态度或倾向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而城市各种制度的限制,大量农民工的子女留在原籍,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长时间的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更多的与爷爷奶奶等老人在一起,而两代人之间巨大的差异往往使留守儿童与长辈缺乏沟通,同龄人之间发生冲突时,留守儿童很少告诉长辈。已有的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也显示,相比于其他儿童,留守儿童更多的出现心理问题,而学业成绩、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本文拟通过研究留守儿童内隐自尊和归因方式,来了解留守儿童自尊、归因方式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从山东省菏泽市某农村选取五年级留守儿童86人,剔除无效被试后,共65名留守儿童,其中男生30人,女生35人。

1.2方法采用Go/No-Go联想任务与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进行研究。GO/NO-GO联想任务(GNAT)是Nosek和Banaji在IAT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测量方法,GNAT本身并不是对认IAT的否定,而是对IAT的有机补充。考察的是目标类别和属性维度概念之间的联结强度,被试对代表目标种类和属性种类的刺激反应good(称为Go),而对呈现的其他刺激不反应(称为No-go)。第一个阶段为预试阶段。在这个阶段,被试对出现的目标类别或者属性类别,这样的单一类别做出反应,使被试熟悉实验的操作过程。第二个阶段为正式实验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共分为自我-积极组、自我-消极组、非我-积极组和非我-消极组四个处理组。在第一部分中,被试对自我词与积极词做出反应,其他不做反应。第二部分中,被试对自我词和消极词做出反应,其他不做反应。第三部分中,对非我词和积极词做出反应,其他不做反应。第四部分中,对非我词和消极词做出反应,其他不作反应。四个部分通过实验程序设置随机呈现。目标词分为自我词和非我词,自我词主要有我、自己、俺、我的等10词,非我词主要有他、别人、其他人等10词,属性词分为积极词和消极词,积极词包括美丽、善良、聪明等10词,消极词包括凶狠、残忍、无能等10词。共分为自我-积极组、自我-消极组、非我-积极组和非我-消极组四个处理组。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由Lefcourt等人编制,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涉及关于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的因果信念。MMCS提出了四类可能的归因,即:属于内控性的能力和努力,属于外控性的运气与背景。本量表总共有48个条目,24个涉及学业成就,24个有关人际关系,每个部分又分成有关成功和有关失败的12个条目,条目均为0~4的5点记分。

全文阅读

留守儿童孤独水平与成就动机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查研究

【摘 要】为了解留守儿童孤独水平与成就动机及其相互关系,对梅州市顺风县硫磺镇239名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具有较高的孤独水平,成就动机强度较低特点,儿童的孤独水平与成就动机存在负相关,需要社会高度关注。

【关键词】留守儿童;孤独感;成就动机

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由长辈、亲戚、 朋友或邻居等代为照看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亲子分离,父母的家庭教育缺失,可能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众多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亲情呵护和完整的家庭教育与监管在他们的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已明显呈现出“亲情关怀缺失心理问题骤增、学习兴趣减退、道德意识淡漠法制意识淡化、安全隐患增多”等诸多问题。

孤独感是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很容易体会到的一种不良情绪,儿童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容易使儿童找不到社会归属感,并导致自尊下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亲情的缺失,往往更容易产生孤独体验。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孤独水平进行评价,并进一步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的依据。

成就动机是个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驱力,即个体愿意做自己认为重要、有价值的事情,并力求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是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J.W.Atkinson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即成就动机是由力求成功的倾向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强度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不同于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持久的生活状态,而只是一种暂时的生活状态,转化的可能性非常大。本研究探讨留守儿童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以期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借鉴。

本文以调查梅州市顺风县硫磺镇239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孤独感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对其进行测试。深入分析总分及各因子得分状况,并且分析出相应的因素及应对方式,从而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和工具

(一)研究对象

全文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的生存和成长现状令人担忧。如影响留守儿童生活生存技能的养成,妨碍留守儿童社会规范的内化进程,导致留守儿童价值体系的扭曲,等等。为此,要引导留守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加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合作,但关键的是要结束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22-02

农村“留守儿童”是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快速转移而产生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其成长状态直接影响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持续稳定与发展,而生活和教育资源的缺乏,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与其监护方式有着直接关联,同监护方式相对应,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况:

1.单亲教育家庭

出于对儿童生活照顾等方面的考虑,在家里需有人外出务工时,往往会考虑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外出务工,从而形成了隐性的单亲家庭。并且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影响,女性户主隐性单亲家庭所占比例更大。这种家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第一,留守一方要承担所有繁重的家务和农耕劳动,致使她们身心疲惫,导致在孩子教育方面缺乏耐心,不能很好地和子女沟通与交流,这对儿童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第二,单亲监护人文化素质往往偏低,使得他们不能恰当地选择教育孩子的方式,甚至不能理解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使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出现更多的障碍。

全文阅读

篮球比赛攻防转换分析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00-02

摘 要 现在越来越激烈的篮球比赛中,篮球规则、篮球战术和篮球运动员自身身体素质的大大提高,使得篮球比赛转换的次数变得多、时间更短。基于此种现象,本论文主要论述篮球比赛中攻防转换的重要性、形式和方法,为篮球比赛的观赏性和竞技的提高做出分析。

关键词 篮球比赛 攻防转换 重要性 形式

一、攻防转换的重要性

攻防转换是篮球比赛中双方对控制球权得失之间的转换,这种攻守之间的相互转换构成了篮球比赛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反映在转换的思维意识、身体应激、技术动作、战术行动、配合方法、组织和变化上;同时也作为特殊的攻守组织形式被篮球认识、采纳和认可。观念上的认识由过去认为攻守交替自然过渡现象升华为一种特殊的攻守组织形式加以重视。攻守转换:不仅是作为衔接和链接攻守两大方面的纽带,而且成为个人攻击行动的先导,全队战术方案实施环节起到巨大作用,对现代篮球比赛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攻守转换是指比赛双方有进攻状态转为防守状态,或由防守状态转为进攻状态,进攻与防守或防守与进攻之间相互转换。攻守转换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解决本队出现的由攻转守、由守转攻过程或环节问题,提高运动员的攻守转换意识和技术、战术运用能力,争取转瞬转换的时机与优势获取篮球比赛中最大的攻守效益。

二、攻转防后的形式

防守既要阻止对方得分,又要为反攻创造机会,一个高水平的球队,除了强有力的攻击外,还要有坚强的防守,攻防保持平衡,才能使保持平衡,才能使水平达到较高的篮球意识:反应快,回防快,积极落位,不给对手任何快攻机会。

全文阅读

乡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问题的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是相对于有父母亲在家,能够正常地接受亲子教育的儿童而言的。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们基本缺失了父母亲对其在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基本缺失了对父母亲的心理归属和依恋,所以相对于有父母亲在家的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了。〔幻其中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家庭结构是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生活关系的统一体,既包括代际结构,也包括人口结构,并且是二者组合起来的统一形成。〔引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打破了原有核心家庭的稳定性,从而导致了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在这种条件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体现为“单亲”式、隔代式、委托式及兄长式四种家庭教育新方式。然而父母亲未能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大义务和责任,而是把本应是自己义务和责任的家庭教育留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兄弟姐妹、邻居、老师等,这样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问题的表现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临时的、不稳定的教养结构。由于父母亲对留守儿童言传身教式的家庭教育基本缺失,加之其他抚养人或监护人与父母在文化水平、生活习惯、教育观念、性格特征等多方面均存在差异,从而使留守儿童较之非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以及身体发育方面存在一些较为严重。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方面的问题

由于家庭教育基本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是在学校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很少有人问津。家庭抚养人或监护人有的忙于家里的繁重农活,有的年龄过大、观念陈旧、行动不便,有的偏重于照顾自己的孩子,因此抚养人或监护人很少对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学习情况加以关注和了解。二是当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抚养人或监护人很少对其学习加以监督与辅导。特别是隔代教育的老人,由于他们的文化知识较少,很难对留守儿童在作业中遇到的困难加以正确的解释和有效的帮助(见表2)。三是由于父母亲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失去了教育最佳时机。当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父母亲很少有机会采取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给予他们鼓励、奖赏或正确引导。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

心理素质是一个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能素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正是在父母外出务工、经商、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发展方面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见表3),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家庭结构不完整的条件下,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基本的心理满足。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相隔,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真空;另则抚养人或监护人也常常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他们缺失了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这种情绪情感障碍的长期积累,容易使他们形成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等缺陷性格。二是在缺少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这对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全文阅读

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在我们大力提振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大部分是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被留守家中,由老人照看,在成长的童年就失去了父母的陪伴。他们中,也有的因为监护人年纪过大,或者代沟过深,无法照顾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灵需要,由此带来的孩子身心问题亟需解决。文章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原因;对策;问题;农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58-02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从宏观上说,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与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紧密联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劳动力转移、流动人口增多的问题,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从微观来说,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打工,由于受自身经济条件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局限,他们大多选择和孩子留在家里独自进城打工赚钱。抽样调查估算数据显示,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 万。日益增长的留守儿童数量给予了社会更大的压力。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1、家庭监护缺位,导致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凸显。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三分之一是隔代监护,有五分之一是同辈监护,还有3.37%为自我监护。这些临时监护人由于身体健康不佳或者精力不够等原因,难以达到相关法律法规关于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的规定,导致履责不到位。

2、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双重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缺乏成长引导。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校教育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农村教育存在严重的城市化取向,片面追求知识教育和升学率,忽视了乡村社会和乡村儿童作为价值主体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特定需求的关照。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等相关课程开设不足或者课程开设流于形式,教育方式方法陈旧落后,不符合留守儿童的生活实际,他们难以从中获得相应的正确价值引导,形成完备的安全法制意识和知识等。两方面教育的缺乏最终促使留守儿童一方面成为各类伤害事件的承受者,另一方面也成了各类犯罪事件的制造者。

3、亲情关爱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异样。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很少,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和父母联系也很少,他们的亲情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缺乏亲情体验和亲情关爱,相应地,他们也就不会对周围人、周围事,乃至周遭世界形成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观念,甚至对自我存在的意义产生否定。亲情缺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感发展,加之缺乏合理的倾诉途径与方法,长期压抑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说,家庭的破裂、亲情的丧失,是伤害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根源。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