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人才培育工作计划

社区人才培育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油田社区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的思考

企业间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要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大批懂技术、勤奋工作、思想上进的人才。从目前油田社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区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是参差不齐,有的还不能适应目前物业市场发展的要求。面对油田日益严峻的改革形势和发展“瓶颈”,油田社区必须积极面对油田重组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主题谋发展,立足实际提素质,大力强化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以及技能操作三支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才能有效提升了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

(一)务必找准定位,强化领导,确保职工教育培训机制日趋完善

围绕油田矿区服务的特性需求,油田社区必须准确把握矿区“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的发展定位,立足于社区职工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把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纳入年度目标统筹规划,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机制建设。优秀的员工和队伍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培养和培训体系。油田社区企业要将全面提升职工素质、夯实队伍根基作为发展的长期目标和任务抓细抓实,通过出台《培训管理规定》、《培训经费管理办法》、《高技能人才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完善了职工培训工作的配套制度体系,建立职工培训管理台帐,形成教育培训工作从需求调查、计划制定、办班申请、师资审核到组织实施、效果反馈的全过程控制,有效避免盲目培训、多头培训、无计划培训现象。同时,社区下属各单位要将职工培训工作与管理服务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形成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和主管部门负责、职能部门配合的管理模式,确保了培训工作质量。

二是加大教育培训措施管理。油田社区单位要积极开展“创先争优促发展”等主题活动,围绕职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下功夫,深入开展以“优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举办了各类培训讲座,轮训基层职工,使职工的能力与素质、形象同步提高。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社区各部门、各单位应根据岗位工作特点,灵活调整培训时间、内容和班次,对阶段性重点工作采取集中培训和小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开展岗位提高等培训项目,改变以往“重培训轻效果”的做法,在保证必要专业培训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培训效果的考核,把培训班设在工作现场,培训目标具体到一个点,培训教案细化到一个动作,使参加培训的职工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学习和锻炼,有效提高职工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三是加深教育培训氛围营造。作为油田社区企业,要始终坚持把观念意识和能力素质的培训放在首位,注重加强干部职工责任意识的培育。通过倡导、灌输培训是福利、培训是奖励的理念,并在资金、师资上加以扶持,鼓励各基层单位发掘自身潜力,定期在物业、学前、医疗等系统巡回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教育干部职工自觉树立奉献意识,自觉保持健康心态,自觉营造和谐氛围,打牢职工培训工作的思想基础,增强干部职工以学习谋发展的紧迫感。同时,要进一步激发基层职工自觉参与培训、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社区培训主管部门应主动下到基层班组,了解实情、掌握需求,全力为基层解决学习困难和培训问题。

(二)务必科学规划,精细运行,确保职工教育培训计划落实到位

在教育培训工作中,社区要始终把握干部职工要求进步、渴望成长的迫切需求,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各级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谋划水平,引导各单位在培训措施上精细运行,狠抓实效。

全文阅读

美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计划的特点与启示

【摘 要】美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计划历史悠久,对美国本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贡献。通过对美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整个社会参与的网络化支持模式、优越性高的科研机会两大特点的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计划应从拓宽资金来源、探索人才培养手段、完善人才培养评估机制三个方面入手,在稳步拓宽大学生创新计划覆盖面的基础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计划;美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

0 前言

美国本科生科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创设“本科研究机会计划” (UROP)以资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1]。之后,美国本科生科研活动开始步入迅速发展时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的历史较短,1996年清华大学设立“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2001年上海交通大学设立“本科生研究计划”(PRP),2007年教育部发文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习和借鉴美国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1 美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计划的特点

1.1 整个社会参与的网络化支持模式

美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计划基于整个社会的参与和支持。美国高校与社区、企业建立了密切相关的来往,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提供宝贵的经验,提前挖掘学生潜力。

1.1.1 服务学习计划

全文阅读

会计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教育部于2014年12月起草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强调校企协同育人,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以英国伯明翰大学应届生计划是对校企合作、产业岗位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我国校企人才培养的典范。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英国伯明翰大学;应届毕业生计划;行业定制班

一、英国伯明翰ACCA应届毕业生计划

伯明翰大学始建于1825年,是英国老牌名校之一,全球百强大学,英国著名的“红砖瓦大学”之一。英国伯明翰大学早于2011年率先开启了校企联合招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校社会学院会计系(Accounting Department, socialcollege)与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KPMG)于2011年开始了应届毕业生计划(KPMG School Leavers' Programme-BSc Accountancy)。该计划学制四年,采取定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把理论学习和KPMG实习工作相融合。学校采取弹性学习年限制,根据KPMG的岗位需求该项目学生在企业需求的淡季第一、三学期在校学习,企业工作量的旺季第二、四学期开始全职就职于KPMG英国;每年的5月份回到学校继续在校完成第一、二学年剩余的功课,暑期参加学校的考试;第3学年整个学年学生都全职就职于KPMG英国,并于6月份回校学习,在暑期完成要求的学分;第4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在校完成所有学分并完成毕业论文。最终完成校方和KPMG所有实习要求的学生将于12月份正式就职于KPMG。该项目的学生在4年的工作学习时间里享受KPMG英国正式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KPMG的工作需求,第一学年学习经济学、会计学、和财务学基本的理论知识;第二学年根据KPMG的岗位安排学生学习中级课程(包括会计学、审计、法律和税收);最后两学年进入高级课程阶段,每学年完成一半的高级课程(第三学年为高级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第四学年为财务报告、高级税务和审计)。该项目的所有课程与ICAS(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的考试课程相吻合,这就意味着顺利完成该项目的学生同时通过了英国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并能顺利在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

二、我校校企联合定制班的实施背景

1.国家地方人才培养政策

国务院2005第35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改革;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已成为当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根据教育部2014年第6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目标,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环境,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试行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学徒制,企业根据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实行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完善支持政策,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家庭等多渠道筹集学生(学徒)培养培训经费。”长三角地区是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之一,也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教育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各省市不断创新区域教育合作机制,区域教育协作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其他区域教育合作提供了经验和示范。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地区教育合作发展,对于发挥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推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增强区域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对促进其他地区教育合作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2.宁波市经济形势

全文阅读

对园林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

【摘要】园林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园林植物繁育、养护管理与应用,城乡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与设计,园林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科学技术人才。

【关键词】园林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一、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模式化倾向

大多数高职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生态学、园林植物、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从事风景区、城镇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施工、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学生培养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学生发展特长和爱好的空间,导致的结果是:在植物栽培与养护方面,没有园艺专业学生强;在规划设计方面,没有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强;在设计表达方面,没有美术和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强;而从事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学生,则实践能力差,适应工作的时间长。

(二)实践教学相对较弱,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差

大多农林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由课程实验、教学实践、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四大部分组成,但课程实践时间和认知实习时间较少,理论讲授较多。学生动手机会少,毕业后适应社会能力差。

(三)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局限性

全文阅读

实施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推动人口计生事业发展

扶贫开发是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现阶段是以巩固贫困群众的温饱成果,改善贫困地区落後面貌为工作目标。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为工作目标。搞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是扶贫部门与计生部门共同的职责和义务。有效地衔接和统筹扶贫开发和计划生育工作,是缩小贫富发展差距,稳定社会和谐,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有效举措。

一、转变贫困地区群众的婚育观念,实现和稳定贫困地区的低生育水平

降低我市贫困地区人口增长,提高贫困地区计生户的生活质量,是我市扶贫和移民部门与计划生育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贫穷落後边远山区,老百姓依然存在着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观念,存在着“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现象。这种传统思想、落後观念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展扶贫开发,治理农村贫困现象,关键要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引导山区贫困群众树立“优生优育”、“少生快富”的思想观念,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少生优生”不仅可以“脱贫”,而且能够“快富”,使计划生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的生育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水平,切实保障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常年困难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要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进度,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解除贫困家庭的後顾之忧。要制定和实施更具导向性、优惠性和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使计生家庭在发展上有优势,政策上有优惠,社会上有优越感。

二、加大计划生育家庭的扶持力度,巩固和改善贫困地区落後面貌

为了奖励响应计划生育的家庭、特别是纯女户家庭,鼓励更多的人响应计划生育国策,加快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家庭脱贫致富步伐,在实际工作中,我市坚持扶贫开发工作与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结合起来,对全市39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和927个移民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的家庭,尤其是纯女户的家庭,在政策上优先倾斜、在项目上优先安排、在资金上优先支持、在贷款上优先提供、在技术上无偿服务、在培训上优先安排。2011年优先帮扶贫困计划生育项目扶持资金446万元,扶贫到户小额贷款贴息优先对241户计生户贴息,培训计生家庭劳动力2340人次,并选送5名计生户子女免费就读深圳高级技师学院。真正让计生户、纯女户家庭得到实惠,感受到响应计划生育的好处。今年我市扶贫和移民部门将继续实施扶贫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向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乡、村和扶贫对象倾斜。将贫困计生家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结合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的实际,统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及社会扶贫,对贫困计生家庭予以优先优待。帮助贫困地区计生家庭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积极开展素质培训和计生服务,提高贫困群众基本素质

着力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出生人口素质和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针对贫困地区地方病、出生缺陷、生殖疾病发生率高的实际,普及科学知识,提倡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健康促进、优生咨询等服务。将预防出生缺陷的关口前移,在全市39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和927个移民村加快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推动实施贫困地区孕产妇、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提倡对贫困乡村计生家庭子女就读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减免学费,给予生活补助,并享受中考加分政策。加强特殊教育,加大对各级各类残疾学生扶助力度。对计生贫困户的青壮劳动力优先安排培训,以解决计生贫困户家庭文化素质低,致富技能缺乏的瓶颈。一方面依托我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深圳高级技师学院实行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致富一家”转移就业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以会代培、入户培训、发放技术资料、田间指导和广播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新科技推广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计划生育贫困户劳动力的致富技能和科技意识,提高贫困地区计生户劳动力依靠科技技能的致富能力。

总之,做好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相结合工作就是在贫困地区更好地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就是对贫困人口更好地落实优惠政策。只有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优育,才能稳定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反过来,只有加快扶贫开发工作步伐,尽快改变贫困地区落後面貌,转变观念,提高人口素质,才能有效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全文阅读

基于卓越要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土木工程专业是要求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核心和办学的立足点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卓越计划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从专业的定位、培养的目标、方式、社会的实践、专业软件的应用、实验培养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土木工程;社会实践;实验;设计

作者简介:王丽艳(1980-),女,江苏盐城人,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教授;薛荣秋(1988-),男,江苏徐州人,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 镇江 212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23-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格式要求的人才培养程序、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涉及到两个关键点:学校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学校该怎么样培养。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涵盖的方向非常广泛,比如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方向。所以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其人才培养必须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培养。而且学校还必须根据各个城市的发展情况、土木专业结构的特性以及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明确地对各个专业进行定位并制定人才的培养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等方面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从社会实践、实验培养、设计培养三大方面来阐述如何基于卓越计划要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程度越来越深,实践应用对科技的进步起关键性作用,从而引发了社会迫切的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与操作能力。我国土木工程专业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证明,构造“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注重工程素质教育”的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全文阅读

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应用型技术本科教育的启示

【摘要】文章阐述技术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人才多样化需求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发达国家 应用型 技术本科 教育

一、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应用型技术本科教育的概况

(1)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多样化发展紧密相联,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群体结构多样性,比如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背景等,学籍管理相对灵活,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具有很大的弹性。二是学校类型多样性,比如殖民时期形成的私立大学和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教士和社会政治经济专业技术人员及官员;独立后建立的公立的州立大学和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于政治家、法官、立法执行官等;莫里尔法案后建立的大学和学院,重点资助创建实用学科,同时也不排除传统学科,这导致综合大学的产生;研究型大学,才培养注重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社区学院,以满足社区多方位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人才为主,其学费低廉、管理松散、学习方式灵活。三是是学习方式多样化,上课时间昼夜开设,学分换算灵活、授课计划弹性等等。

随着《史密斯―休斯法案》、《职业教育法》、《卡尔・D・帕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案》相继出台,对于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鼓励通过加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起到了强化作用。

(2)德国。德国的大学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研究型大学和高等工程教育大学(或叫综合大学Uni),如柏林大学、柏林工业大学,这类大学强调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一种是应用科技大学(FH),注重培养工程应用人才,这类学校原则上不开设文科;艺术学院,注重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追求个性化发展。

(3)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大学教育一般分为四种类型:研究型大学,以培养大学教授和未来科学家为主;一般性大学,为适应工业化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学术性大学;应用型大学,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而建立的大学,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实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企业一线的高级技工。

澳大利亚政府重视经费投入,政府通过大学本科教育,有计划地培养适应技术革新和经济飞速发展的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全文阅读

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论析

【摘要】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分析。阐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对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高职“2+1”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73-02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高职高专人才需求的状况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过程中,随着规划的实施、项目的进行,需要大量的人才。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发出了《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作出了优先发展电力、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14个千亿元产业的决定,汽车、工程机械、电气机械和机床等现代制造业重点培养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和市场开发人才,着重培养急需的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工业自动化、电力电气工程等专业技术人才。这把广西高职教育摆上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编制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人才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实施,它指出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的状况及未来的需求预测。《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步伐,加快建设沿海9大产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对各类人才提出巨大需求”。据预测,在人才需求方面,具有高学历、高职称或高技能的人才将成为需求的热点。2015年,大学专科学历人才比重为39.99%,可见专科学历人才比重是很大的,高职院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全文阅读

8大工程30个项目 广西推出教育服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必须看到,目前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早在2009年4月,教育部就出台了《高等学校应对金融危机若干措施》,推出一系列高校服务经济的政策措施,如结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以及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相关工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各地都制定了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相关文件,但像广西专门推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的省区目前仅此一家。广西的行动计划最大的特点是紧贴广西新发展,明确提出了“四个面向”,特别对广西“4+14”产业的粘合度很高,对广西新一轮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各地要指导中高等学校紧紧围绕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科学调整教育区域布局、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设置,主动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组织和开展科技攻关,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为提高科技竞争力做出贡献。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再加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发开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和“14+4”产业集群的打造,广西经济社会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也对广西教育提出更高要求。2010年3月5~9日,广西举行了“广西高校服务北部湾行”活动,通过组织广西高校到北部湾经济区现场考察、与部分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等,推动高校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目前,广西部分大专院校和中职校已分别与钦州、防城港、北海、南宁四市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签订了94项合作框架协议,合作项目内容包括联合办学、人才培养、员工培训、重大科研课题研究、毕业生就业机制、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医疗等各个方面。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积极主动与桂林、南宁、柳州、百色、梧州、北海等市的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对接,加快筹建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管理监测及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模具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家研究中心;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将学校的26名教授分3批派赴北部湾,与企业面对面交流沟通,进一步拓宽与北部湾企业的横向合作空间。

2010年8月27日,广西《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2010~2012年)》,提出围绕“一个主线”,即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为主线;突出“四个面向”,即面向产业大发展、面向北部湾经济区大开发、面向新农村建设大跨越、面向思想文化大繁荣。

实施8大工程,完成30个项目

根据《行动计划》的部署,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将实施8大工程,完成30个具体项目,为广西新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撑。为此,广西成立了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领导小组,并要求各有关部门将支持行动计划的项目经费列入单位年度预算。

实现四大目标,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1.5万人

根据《行动计划》的要求,到2012年,教育服务广西新发展要努力实现服务广西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创新贡献力显著提升、教育发展更加具有活力四大目标。具体包括:全区中高等学校为广西新发展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1.5万人、本科应用型人才15万人、中级和高级技能型人才90万人,参与培训管理和技术人员3万人、产业工人和农民工3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30万人;建设校企合作创新平台100个,实现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100项以上,推进产学研联盟,培育发展50家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

全文阅读

区委教育总结及来年工作思路

一、2011年教育工作总结

2011年,全市教育事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以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为载体,以深入宣传贯彻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狠抓工作落实,为“十二五”开好局奠定扎实的基础。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进一步提高,学前三年本地户籍幼儿入园率达到97.9%,公益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24%,省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0.2%,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7.2%,普职比达到1:1,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达到3.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6.8%。

(一)抓规划制订,明确各类教育发展目标

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后,我们按照“十二五”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认真制订各类教育规划,分解工作任务。市里先后出台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功能和促进教师流动等三个文件。对创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达标县、市区教育布局规划等工作进行了调研。制订完善“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十二五”教育人才发展规划和开发区教育规划等。

(二)抓薄弱环节,重点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以提高学前教育公益化水平为突破口,积极破解入园难问题。2011年9月,市政府召开全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暨幼儿园建设现场推进会,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并在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教师培养和民办幼儿园补助等方面出台了扶持政策。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均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市、县和乡镇三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扶持和投入力度,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51所,学前教育公益化比例提高12个百分点。继续开展幼儿园等级评估工作,新增省一、二级幼儿园48所。

(三)抓重中之重,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2011年年初,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今后五年我市教育均衡发展作出部署。先后召开推进均衡发展、校安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现场会。制定《市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评选办法》,以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全市教师从城镇调入农村的有210人,其中担任校级领导的有79人,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的有1300多人次,农村教师上挂学习的有200多人。校安工程完成35万平方米,标准化学校新增97所,中小学理科教学仪器达标率提高到98%,校园网建成率达到85%,义务教育均衡度指标达到0.74。教师在省教育资源网的访问量已达到35万人次,全省第一。启动实施“名优学校反哺计划”、“学校助进计划”、“民工子弟学校共进计划”等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度监测制度,得到省厅主要领导的肯定和《中国教育报》的宣传。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