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半个世纪来,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信息业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镇体系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就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和当前城镇体系规划中一些应注意的问题作一些综述。指出我国城镇体系规划一定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接轨。
当前,全世界进入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进入了全球经济的新时代,城市作为社会主体,它的地位、作用和空间形态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今天,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城市的区域作用范围更加扩大,城市之间的互动互存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密切。可以说,今天,世界上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地与地区、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和上下左右、内外、近远的城市进行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城市与区域、研究城镇体系,推动城镇之间的有机协调与共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城镇体系研究是认识区域城镇发展特点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城镇体系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适应的。
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行为,是国家或一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连续性,称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
就政府行为而方,区域规划的本质特征是多个发展上相互影响密切的行政单元通过制定共同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公约,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从组织形式上讲,这种协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质特征都是协调的。
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的投资成为区域开发资本的主要不源,因此规划比较注重如何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对发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广泛的内容研究不充分,对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镇基本情况
(一)坚持科学规划。实施“扩张镇驻地建设中心,发展临城综合经济和程东工业经济两大区域,搞好市区东外环路及延伸线、省道海线、市路柴线三条道路两侧规划开发,发展机械加工、房地产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种养特色农业和山林开发及旅游五大产业,重视发展临城物流产业、繁荣城乡商贸业”的经济发展思路,不断调整优化一产,做大做强二产,积极发展三产,用重点项目建设拉动重点区域发展,用重点区域发展完善发展框架,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挥临城优势。按照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积极进行拆迁清偿和旧村改造,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房地产开发特色产业,先后规划建设了坊苑社区、金运小区、紫景花园、东苑社区、福来美景、文汇花园小区等居民住宅区,开发面积达到70多万平方米,已有8000多户、22000多名居民入住,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三)注重工业立镇。积极实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带动战略,临城综合经济发展区域、程东工业发展区域与镇驻地建设遥相呼应,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现拥有各类工商企业350余家,初步形成了机械加工、电子产品、仪器仪表、有机玻璃、档案装具、塑料制品、纸制品及印刷、木器加工、皮革和草艺品、建材化工等为主、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工业生产体系,同时注重临城商贸物流业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四)稳固农业产业。因地制宜规划开发,2万亩水果、1.7万亩经济林、1.5万亩大姜、1万亩植种、5千亩瓜菜基地和12处养殖小区等“六大高效农业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不断巩固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由”牌大姜、“天赐宝”牌苹果等农产品名誉中外,以肉食鸡为主的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是“省级牧业强镇”。特别是积极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天赐宝物产有限公司、利食品有限公司、六和饲料集团分公司、太丰种业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起到巨大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了“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镇“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大、十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攻坚突破、积极作为”的工作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压奋进,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总揽全局,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注重科技进步,提高开放层次,立足本镇实际,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全面实施“科教兴镇,农业稳镇,工业立镇,商贸活镇,改革开放强镇”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
2.财政收入26亿元,增长25%以上,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亿元,增长14%。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其中工业投资80亿元。
4.协议注册外资9000万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5800万美元。
5.协议引进内资58亿元,实际到位24亿元。
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推进社会事业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姚家店镇社会事业发展规划(2010—2012年)》。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基本目标
到201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6.58‰,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中小学校入学率达到100%,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2-3年,实用技术推广率达到90%;卫生院、村卫生室达到省卫生机构设施配置标准,规范合格率达到100%;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00人次、组织劳动力技能培训8000人次;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各项政策落实率达到100%,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100%;村文化室建设达到100%,各村均按标准配备图书室、培训室、电子阅览室和多功能活动厅。组建文艺宣传队10个,建体育活动场10个;达到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标准,50%的村达到国家级生态村标准,集镇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三、主要措施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规范生育秩序,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建设,完善服务网络,提高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设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机制,让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
(二)优化教育结构,提高科技水平。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资助政策,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逐步改善校园环境和办学条件,健全贫困生救助体系,扩大资助范围;以体制和政策环境创新为先导,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人才培训工作,逐步建成科技设施、资金、人才和信息等创新支撑平台。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建设,开发区已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业为主导、以机械装备制造业和轻工食品生产为辅助的产业生产格局。产业结构合理、互补性强、风险性小、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显现出潜力大、质量高、后劲足、势头猛的发展趋势。
一、产业现状与比较优势
生物医药群体发展。生物医药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已达50余家,总投资133亿元,占开发区投资总额的62%,产品主要有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成药及医药中间体、医疗设备和医药包装材料等。华北制药集团、制药集团的主要生产企业和四药有限公司等知名医药企业开发区安家落户,主导产品半合成抗生素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和粉针剂企业最集中、最密集的生产基地。华北制药华民药业有限公司是生产新头孢系列单体最大的厂家,四药有限公司的软包装大输液制剂全国市场占有量第一,华药集团华胜有限公司的硫酸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占世界总量的65%,石药集团恩必普有限公司研发的丁苯酞软胶囊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预防脑卒中的国家一类新药,中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糖尿病患者专用药品和专用食品效果明显,九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是国家指定生产企业,华北制药爱诺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色无公害、无污染的生物农药、兽药,市场占有率列同行业之首,开发区形成医药门类比较齐全、生物产业比较集中的医药产业群和生物产业链,为“中国药都”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装备制造异军突起。机械装备制造企业40余家,总投资额占开发区总量的26%。较大规模的有市动力机械厂、太行机械工业公司、宏昌天马改装车公司、冀凯集团、天同集团、精工化工设备公司、石特阀门公司、浩森不锈钢公司、河冶科技公司等企业。市动力机械厂是全国矿山、森林专用机车的定点企业,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纺织机械生产厂家,宏昌天马改装车公司改装的自卸车在市场、华北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石特阀门公司的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三甲,河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粉末高速钢已具世界领先水平,省会周边乃至华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最具竞争活力、最具影响力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中心已经形成。
轻工食品方兴未艾。现有食品类企业7家,占开发区总投资的8%。由省粮食产业集团与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丰益面粉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的益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投资8亿元,设计生产能力日加工小麦面粉2000吨、花生油600吨、棉籽油1000吨,是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澳合资投资1亿元的出口型企业—长城麦高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肉制品等农产品5000吨,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投资1.2亿元的同福食品有限公司,其同福碗粥生产规模和能力居全国第二,占市场分额的30%。此外,总投资12亿元的白沙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卷烟厂,年产“钻石牌”优质香烟50万标箱,可实现销售收入66.8亿元,利税25亿元,已成为我区经济结构中独特并且分量极重的重要一员。
目前,全区已累计完成投资240多亿元,进区规模企业已达60余家,吸纳了世界500强参股企业6家,上市公司5家,合资企业14家,投资超亿10亿元企业4家。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建成投产,依托这些“龙头”项目带动效应,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机械制造、轻工食品等特色产业群,特别是依托“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的品牌优势,生物(医药)主导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华药工业园、石药工业园等超100亿元项目集中在开发区投资建设。
“十二五”是开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向“销售收入超千亿、利税过百亿、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实现“三年大提升”任务的关键之时。做好“十二五”期间的各项重点工作,对于建设“省会东部产业新城”和“国家一流生物产业基地”,实现开发区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摘要] 城市规划既是经济规划,又是环境规划,也是社会规划,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规划。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 社会问题 城市规划 城市发展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人类历史上,将会第一次出现大多数男人、妇女和儿童居住在城市之路的现象”。早在1993年,联合国在东京召开了一次“大城市管理”国际研讨会,会议就提出:“21世纪将是一个新的城市世纪”。
城市规划既是经济规划,又是环境规划,也是社会规划,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规划。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现实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问题的解决总是难以取得理想的结果,旧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总是伴随着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从城市住房拥挤、环境恶劣到房屋破旧、住宅紧张,从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到内城衰退、社会混乱,从出现贫民窟到社会分化,从公众参与、社区规划到倡导性规划等,城市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解决和城市规划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总是在不断地寻求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取得发展,现代城市规划对实现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西方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问题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源于西方城市的社会改良运动。在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城市为不断解决城市社会问题,采取了相应的规划对策,城市规划也从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转向了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普遍关注,从理想化的“社会城市”设想逐渐演变为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从历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市工业化发展、城市规模的无序膨胀、过度郊区化产生的内城衰退、经济危机及战争破坏等是引发城市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
西方城市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城市发展内在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而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如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城市的过分拥挤和贫民窟的出现,缺少对城市郊区化的有效控制而导致社会分化和内城衰退现象。
城市社会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城市内部发展的影响,也有来自城市外部的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危机和战争等灾害引发的城市社会问题等,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构筑相对安全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十分必要。
从20世纪 80 年代末开始,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特别是差距扩大趋势的客观存在,使全国整体经济增长效率和区际公平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认识和评价区域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并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也相应成为经济研究的重点。
一、区域发展规划的理论基础
德裔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A.O.Hirschman)提出了不平衡发展理论,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实质是一个不平衡发展过程,发展中国家应该在资源和资本有限的实际情况下,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通过“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逐步扩大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投资,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和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不平衡发展理论蕴涵了通过有计划发展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促进经济整体增长的思想,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应用于区域发展规划,并产生了两种重要观点――增长极理论与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的概念,他指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对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终极影响”。后来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对佩鲁的抽象理论进行了具体化。布代维尔(J.B.boudeville)把抽象的经济空间转换为地理空间,认为增长极是若干推进型企业在地域上的聚集,主张在经济落后地区建立大型推进型企业,并以此为增长极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结合城市中心论,提出经济的空间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第一阶段,只存在一些孤立的区域性中心;第二阶段,以中心点为基础形成了一些区域中心城市;第三阶段,以中心城市为极核向周围地区扩散,形成第二级城市;第四阶段,中心城市和第二级城市相辅相成,形成现代化的城市体系和完整的空间点轴网络系统。增长极理论在政策操作上带有强烈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倾向,其政策主张使城市成为所在地区的增长极,围绕城市建立区域发展规划。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以社会过程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累积性因果循环关系”原理。该理论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看成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并把经济社会环境内的各种因素看成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经济社会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均衡或趋于均衡,而是以具有积累效果的循环方式运动,是累积性因果循环关系。他把一个国家分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即存在地理上的二元结构。发达地区产生两种效应: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正在扩张的产业中心地区对周围地区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及储蓄的吸引所形成的地区发展向心力引起这些要素向发达地区流动,并导致周围地区的衰退;扩散效应起相反方向的作用,指的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各种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向外扩散又流向周围落后地区,从而促进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二者从不同的方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累积性因果循环理论关于地区经济由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的过程和条件的合理阐释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并被广泛用于各国的地区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制定。
二、不同层级区域发展规划模式及评述
伴随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我国也在学术上和实务上探索编制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自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20世纪末的宏伟目标后,各省、市、区先后开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并根据本地条件制定了相应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区(县)四级规划体系,各级规划形成了自身的模式和特点。
全国性的发展规划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十一五”之前称“五年计划”),除规划总体发展指标外,主要以部门和地区发展时序、生产力布局等为主要内容,形成了梯度推进的规划模式。如我国“七五计划”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发展区域,指出要先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再逐次发展中部和西部地区,具体应用实施了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发展的梯度推进模式。
【摘要】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中,出现了以政策为指向的经济为主导的盲目发展现象,本文对其进行一定的剖析和研究,并指出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导致社会发展目标偏离的原因。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社会问题
1、前言: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也是城市政府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手段。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9%,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保证我国城市发展沿着健康的道路快速推进,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城市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课题。
城市规划既是经济规划,又是环境规划,也是社会规划,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规划。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城市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解决和城市规划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总是在不断地寻求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取得发展,现代城市规划对实现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西方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问题: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源于西方城市的社会改良运动。在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西方城市为不断解决城市社会问题,采取了相应的规划对策,城市规划也从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转向了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普遍关注,从理想化的“社会城市”设想逐渐演变为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西方城市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城市发展内在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而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如城市规模的过度膨胀、城市的过分拥挤和贫民窟的出现,缺少对城市郊区化的有效控制而导致社会分化和内城衰退现象。
摘要:通过对中外规划的“功能、内容、编制、评估”的比较发现,从形式上看,除规划的评估外,中外规划的功能、内容、编制程序等差别不大,但从内容看,我国规划相对于成熟规划仍有较大差距。中外规划普遍具有信息、协调和调控三种功能,但我国规划的调控功能相对较弱。中外规划内容存在较为一致的演变趋势,但我国规划内容涉及领域过全、经济领域内容过多、社会领域内容过少,而且规划目标和对策措施搭配不够协调。
关键词:规划;调控;编制程序;规划评估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发展规划”从“计划”中独立出来,突出了发展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独特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发展规划对计划、政策、政府工作的导向作用,对完善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规划期限不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其中4~5年的中期规划最为重要。本文围绕“十一五”规划纲要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注重从比较研究中总结进一步完善我国规划的对策。
一、中外规划的功能
规划功能是政府职能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体现。从规划史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分为指令性、指导性等类型。指令性计(规)划是以行政命令来调控所有的经济活动,起到经济运行中枢的作用。指导性计(规)划的功能较弱,主要是担当信息、协调、调控职能。信息功能是指规划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政府调控意向等信息。协调功能是指规划编制过程中,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形成可代表不同群体利益的规划方案;还包括为达到规划目标,采取协调一致的措施。调控功能是指通过规划所确定的政策措施对经济社会主体进行约束和引导,促使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方向符合规划目标和发展战略。调控功能一度被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由于一些采用规划方式调控经济的国家初期都获得了较快增长,如1951~1979年法国GDP年均增长率为4.9%,日本则在5%以上,超过了原联邦德国(4.7%)、美国(3.6%)和英国(2.6%)。但20世纪80年代后,法、日、韩等国经济情况并没有好于其他国家,政府和学术界逐渐意识到规划的功能是熨平经济周期,而不是单项的刺激经济增长。
规划的调控功能是规划功能体系的核心,也是关系到规划存废的关键。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调控功能强,转型国家的指导性计划调控功能相对弱;发达国家规划调控作用较强,而发展中国家调控作用较弱。
规划的调控功能取决于战略目标与政策措施的有效组织方式。我国一直在探索加强规划的调控功能,但成效不大。除规划本身的问题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体制不完善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这集中体现在政府与市场间界线不清晰、财税体制改革不彻底、政绩考核体系不完善等方面。如,政府与市场间界线不清晰使规划内容选择不科学,许多本应由市场实现的内容,却被政府强加干预,目标因此落空。再比如,尽管各级政府在改革绩效考核方面有较大进步,尤其是2006年7月6日中央有关部门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GDP等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干部考核机制,许多部门追求眼前利益,“领导指挥规划”、“项目引导规划”的现象较普遍,产业结构升级、地区协调发展、保护资源环境等战略性内容统统让位于经济增长。
要实现好、完善好我国规划调控功能,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五年规划,包括进一步优化规划内容设置、目标明确和切实可行、配套政策和措施有力、编制程序进一步科学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坚定不移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有理顺经济运行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规划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调控功能,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手段。
摘要:通过对中外规划的“功能、内容、编制、评估”的比较发现,从形式上看,除规划的评估外,中外规划的功能、内容、编制程序等差别不大,但从内容看,我国规划相对于成熟规划仍有较大差距。中外规划普遍具有信息、协调和调控三种功能,但我国规划的调控功能相对较弱。中外规划内容存在较为一致的演变趋势,但我国规划内容涉及领域过全、经济领域内容过多、社会领域内容过少,而且规划目标和对策措施搭配不够协调。
关键词:规划;调控;编制程序;规划评估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发展规划”从“计划”中独立出来,突出了发展规划在规划体系中的独特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发展规划对计划、政策、政府工作的导向作用,对完善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规划期限不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规划,其中4~5年的中期规划最为重要。本文围绕“十一五”规划纲要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注重从比较研究中总结进一步完善我国规划的对策。
一、中外规划的功能
规划功能是政府职能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延伸和具体体现。从规划史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可分为指令性、指导性等类型。指令性计(规)划是以行政命令来调控所有的经济活动,起到经济运行中枢的作用。指导性计(规)划的功能较弱,主要是担当信息、协调、调控职能。信息功能是指规划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政府调控意向等信息。协调功能是指规划编制过程中,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形成可代表不同群体利益的规划方案;还包括为达到规划目标,采取协调一致的措施。调控功能是指通过规划所确定的政策措施对经济社会主体进行约束和引导,促使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方向符合规划目标和发展战略。调控功能一度被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是由于一些采用规划方式调控经济的国家初期都获得了较快增长,如1951~1979年法国gdp年均增长率为4.9%,日本则在5%以上,超过了原联邦德国(4.7%)、美国(3.6%)和英国(2.6%)。但20世纪80年代后,法、日、韩等国经济情况并没有好于其他国家,政府和学术界逐渐意识到规划的功能是熨平经济周期,而不是单项的刺激经济增长。
规划的调控功能是规划功能体系的核心,也是关系到规划存废的关键。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调控功能强,转型国家的指导性计划调控功能相对弱;发达国家规划调控作用较强,而发展中国家调控作用较弱。
规划的调控功能取决于战略目标与政策措施的有效组织方式。我国一直在探索加强规划的调控功能,但成效不大。除规划本身的问题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体制不完善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这集中体现在政府与市场间界线不清晰、财税体制改革不彻底、政绩考核体系不完善等方面。如,政府与市场间界线不清晰使规划内容选择不科学,许多本应由市场实现的内容,却被政府强加干预,目标因此落空。再比如,尽管各级政府在改革绩效考核方面有较大进步,尤其是2006年7月6日中央有关部门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gdp等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干部考核机制,许多部门追求眼前利益,“领导指挥规划”、“项目引导规划”的现象较普遍,产业结构升级、地区协调发展、保护资源环境等战略性内容统统让位于经济增长。
要实现好、完善好我国规划调控功能,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五年规划,包括进一步优化规划内容设置、目标明确和切实可行、配套政策和措施有力、编制程序进一步科学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坚定不移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有理顺经济运行体制、行政管理体制,规划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调控功能,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