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品与质量论文

商品与质量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于博弈分析的供应链质量协调机制设计

摘要:本文以博弈论为研究方法,通过供应链质量协调的一般模型和无限次重复博弈模型的研究,分析了各参数对供应商S和制造商M战略选择的影响。同时,总结了制造商和顾客应该如何在供应链中发挥自身的监测作用,促使供应商提供高质量水平的产品。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method of game theory,a basic model for quality coordination of supply chain and another model for infinitely repeated games was established. In these models, we analyzed the effect of various parameters on the strategy choices between the supplier and the manufacturers. Further more, many ways including how the manufacturer and customer should play their monitoring roles during the supply chain can encourage the supplier to provide the products with the high-quality level effectively.

关键词:博弈论;供应链;质量协调

Key words: game theory;supply chain;quality coordination

中图分类号:O2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023-02

0引言

本文在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博弈论的研究方法,试图通过供应链质量协调模型的研究,分析各参数对供应商产品质量水平的影响,以及制造商如何在供应链中发挥自身的监测作用,以保证供应商提供高质量水平的产品。

1问题描述

全文阅读

生命力价值论

【摘要】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生命力,一切对象的价值等于其产生的对特定主体的生命力的增量。生命力是特定主体在其生命存续期内的人的价值的积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权利。商品的价值有三种时态:交换前价值、交换时价值、交换后价值。商品的价值包括三种形态:人力资本的价值、非人力资本的价值、社会资本的价值。生产力就是生命力的投入与回报之比,就是生命力的使用效率。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本。

【关键词】价值 生命力 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

价值是社会科学的太阳,古往今来关于价值的研究汗牛充栋,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价值的认识还远未形成共识,也缺乏一种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理论。因此,构建一种能够吸纳已有的思想成果又能克服以往理论的局限的学说,就成为价值研究追求的最高目标。

一、价值的本质

一切事物我们之所以认为它有价值,就在于它直接或间接的能够满足人的这种或那种需求。人为什么会有需求?需求就是缺乏,人缺乏什么?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是宇宙中唯一的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永恒而又追求永恒的存在者。人的存在是人的最高价值。人的存在有两种状态,一是生存,就是活下来;二是发展,就是活得好。凡是有利于人的生存,有利于人的发展的事物对人而言就有价值。价值的本质就是事物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贡献。

人生价值就是人的一生的价值,包括生命质量与生命长度两个要素。生命质量就是人的价值,就是一个人在特定时刻其总需求的满足程度。生命长度就是人的寿命。如果用Vc表示人生价值,Vh表示人的价值,Ls表示人的寿命,t表示时间。则有:

该公式表示人生价值,就是人的一生每时每刻需求满足程度的积分。人的活动包括理性的活动和非理性的活动,都是旨在追求人生价值最大化。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因此,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各不相同。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归根结底都是帮助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权利。商品的本质不是物,也不是劳动产品,也不是人的行为,而是人的权利,而权利的本质是有利于保护和提高主体的生命力的社会资源配置。因此,孤立的个人无所谓权利,只有处于社会中人才会有权利,才会需要权利。

全文阅读

电子商务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探讨

内容摘要:与传统市场相比较,电子商务市场中由交易双方关于商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所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不仅存在且愈加严重,其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之一。电子商务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研究,主要应用信息经济学、电子商务经济学和博弈论等分析工具,结合电子商务市场的实际情况,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建模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商品质量类型分别服从离散、均匀和正态分布的三种逆向选择模型,并且通过对三种模型的比较分析,有针对性地论证了电子商务市场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以此说明了逆向选择在电子商务市场中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市场交易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逆向选择 质量分布 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问题又称“柠檬”问题(“柠檬”是美国口语中对于“旧汽车”和“缺陷汽车”的统称),是Akerlof(1970)在《“柠檬”市场:品质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一文中提出的。然而,Akerlof所作的分析基本上都是对传统市场或者传统商务而言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长期积累性发展及其在商业上的持续应用,电子商务的出现划时代地改变了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方式,这使得电子商务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近些年,国外学术界的相关理论研究结果大都认为互联网可能使得信息不对称程度更为严重。例如,美国德州奥斯丁分校的Whinston等学者认为,基于互联网的拍卖市场存在着很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德国学者Oliver和Lehman对德国网上和网下的二手汽车市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电子商务市场中存在着更为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

国内学术界相关理论的研究在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潘勇(2012)指出商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使得消费者对商品质量评估的难度加大,由此会引起更大的质量不确定性;蒋丽艳(2011)分析了网络信息产品交易中“柠檬”问题的成因及产生的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此,本文立足于互联网的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论证了电子商务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具体地分析了其在电子商务市场中的形成过程及对市场交易效率的影响。

电子商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信息经济学领域,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中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卢安文,2011),按照非对称信息的内容和发生的时间,可对其进行分类(张维迎,1996),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非对称信息发生时间的不同对交易产生的影响具有双边性特征,信息优势方(如交易中的卖方)由于签约之后的信息不对称,选择提高自身效用的行动,就会形成道德风险(张娥等,2007);信息劣势方(如交易中的买方)由于签约之前的信息不对称,无法确定所要交易商品的属性,就会形成逆向选择,又称为不利选择(潘勇,2009)。 一般情况下,道德风险模型在公司的生产过程以及委托-过程中应用较广,而隐藏信息所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主要研究的是交易双方对所交易对象的信息不对称而发生的效率损失问题(刘佳,2010)。本文所研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是逆向选择问题。

全文阅读

对中职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的探究

摘要:商品学是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科学。商品从生产到消费,中间要经过流通过程。商业企业要能够组织好商品流通,必须具备科学的管理知识,其中商品学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商品学在流通领域的任务,是保证和维护商品质量,促进商品使用价值的迅速实现,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管理专业 商品学 商品质量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175-01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专业泛指学习“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会”、“统计”等管理学科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熟悉和掌握企业综合管理理论及技能的管理人才。现代企业管理离不开商品学知识。市场营销策划、商品的购销业务、商品的价格管理与策略等等,都与商品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在核算商品的成本时,要考虑耗用的原材料和生产工艺;对商品进行按质论价,就是要以商品质量为依据来评定商品的等级;对商品进行经济核算也涉及到商品自然属性方面的知识,如商品损耗,就是商品数量和质量变化的结果。有些商品因受到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氧气、光照等因素的影响,由本身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导致商品质量发生相应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属于合理损耗。但有些损耗则是人为的。我们的财会人员,要懂得商品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作用;市场营销策划(商品购销、市场细分、市场定位、价格策划、分销渠道等等)离不开商品分类、商品标准、商品质量管理等等商品学知识。因此,商品学是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商品学分为概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概论属于基础理论,包括商品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商品质量、商品标准、商品分类、商品鉴定、商品储存、商品运输、商品养护等内容;各论则包括商品的具体类别。从表面上看,概论部分只是一些概念、理论,空洞、乏味,教师不好教,学生不愿学,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容易直接运用;而各论部分,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学习也有兴趣。而事实上,只有搞好商品学概论的教学,以概论的理论为指导,才能教好各论,才能使学生对各论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各大类商品及商品质量的相关知识。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使这些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商品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紧紧围绕“商品质量”这一中心进行教学

教学中,必须对商品质量这一概念作出科学的解释。在讲授概论中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个课题时,首先明确它与商品质量的关系,并且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整个商品学概论的内容形成一个以商品质量为中心的完整体系。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物理化学基础知识较差,商品学中“商品成分性质”部分的教学难度很大但又必须讲透讲懂,因为这是决定商品质量的内部因素。若就化学成分讲化学成分,学生就很难接受甚至厌烦。但是,在讲授这个课题时,若首先引出生活中富含某类化学成分的商品质量的特征、以及某些因化学变化而导致的质量事故的实例,然后讨论这类化学成分本身的性质,指出商品质量事故与商品化学成分变化的内在联系及所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出维护富含这类化学成分的商品质量的合理措施。这样,学生就易懂愿学,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例如:再讲解“脂肪”类化学成分时,先列出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那些含有脂肪的商品(食用油、腊肉、香肠等),在经过一段时间存放后往往容易出现的酸败(俗称哈喇、哈喉)现象,然后讨论脂肪的性质,经过进一步分析,讲清这类商品酸败的根本原因是脂肪的氧化。要防止脂肪类商品的酸败(氧化),就要排除一切引起脂肪氧化的因素。进而论断:要确保含有脂肪类化学成分的商品质量,就必须严格遵循“避光、隔氧、降低水分、低温保存”的科学养护措施。同时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防止、延缓脂肪氧化的小知识。这样,既突出了“商品质量”这一中心内容,又把商品学知识的各相关方面围绕“质量”这一中心有机的联系起来。学生听起来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使他们原先难以接受的课程,听起来津津有味,并由厌烦转为喜爱,进而学到一些必不可少的商品学知识。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全文阅读

论《商标法》功能的回归

摘要 我国《商标法》将加强商标管理作为其首要的功能,因此而呈现了较为浓厚的“公权色彩”,这与商标权的私权属性明显不符,偏离了《商标法》应有的功能定位。在此次的《商标法》修改中,我们应淡化其“公权色彩”,突出商标权的私权性质;同时应避免“淡化”理论对《商标法》功能定位的错误影响。

关键词 《商标法》;功能;公权;“淡化”理论

法的功能即法内在具有的,作功能力或者功用与效能①。《商标法》的功能即《商标法》所应具有的作功能力或者功用与效能,换而言之,即《商标法》应该在多大的范围内对《商标法》律关系作出调整,立法者期望《商标法》在多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商标的基本功能是区别不同的商品或服务来源,《商标法》的基本功能就是要把商标区别来源的性质肯定下来,保护商标权人的权利,进而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混淆的侵害。我国《商标法》将商标管理作为其功能定位,这一作法存在偏差;此外,在关于《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改的讨论中,许多学者坚持将“淡化理论”作为《商标法》的指导理论,该观点与《商标法》的基本功能不符。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以还《商标法》之本来面目,增强其立法的科学性。

一、我国对《商标法》功能的认识

(一)我国立法对《商标法》功能的认识

几乎所有的法律的第一个条款都会开宗明义地表明其立法的宗旨,即立法者制定该法的目的。我国《商标法》从结构上看就像是一个金字塔,立法宗旨构成了塔顶,各项具体制度构成了塔基。作为塔顶的立法宗旨规定着法律的价值取向,是理解和领会《商标法》的总向导和总依据;作为塔基的各项具体制度是对立法宗旨的展开和具体化,对任何具体制度的理解和执行都不能违背立法宗旨。立法宗旨反映着立法者的立法思路,进而影响到具体制度的设计和实行。②由此我们可以从《商标法》的立法宗旨大体窥见《商标法》的功能。

从历史上看,我国《商标法》的立法宗旨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1950年8月28日政务院公布的《商标注册暂行条例》第一条开宗明义地规定“为保护一般工商业的专用商标的专用权,制定本条例”;1963年3月30日的《商标管理条例》的立法宗旨为“加强商标的管理,促使企业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1983年3月1日施行的《商标法》宗旨是“通过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的专用权,从而促进生产者保证商品的质量和维护商标的信誉,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1993年《商标法》第一次修改时,立法宗旨修改为“为了加强商标管理,保证商标专用权,促使生产者保证商品质量和维护商标信誉以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法。”2001年《商标法》第二次修改时,立法宗旨条款做了细微的调整,规定是“为了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使生产、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维护商标信誉,以保障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法。”可以看出,我国对《商标法》宗旨的认识呈U字形,《商标注册暂行条例》将商标权的保护作为其首要的目的;但随着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改造的完成,我国只存在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在公有制前提下,物资分配基本实行“计划调拨”,产品流通实行“统购统销”,生产与市场割断。在统一的公有制经济内部,区别产品的生产来源己经没有意义,于是商标自然就成了代表商品一定质量和规格的标志。到了1963年,《商标管理条例》便完全将商标作为代表商品质量的标志,进而将《商标法》作为产品质量管理法对待。1983年的《商标法》则综合了上述两个条例的精神,其一方面强调保护商标权人的专用权,另一方面仍然要求商标使用人应保证其商品质量,其最终的思路仍然是将商标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工具,然后才是对商标权的保护。虽经1993年和2001年的修改,但这种思路仍维持不变。在立法者的眼里,《商标法》应该发挥着这样的几个功能作用:第一是加强商标的管理,《商标法》很大程度上成了商标管理法;第二才是保护商标权人的专用权;第三是通过保护商标权人的专用权进而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我国学界对《商标法》功能的认识

全文阅读

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及要素价值论的内在统一尺度及其合理性*

一直以来,对价值论的讨论就是学界研究的焦点,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充足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证明了不同价值论的整合具有理论性和可操作性。以劳动价值论为突破口,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时间观出发,将价值赋予劳动时间的新涵义不仅能够阐明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及要素价值论之间具有合理的统一性,同时也能说明三者在各自的理论框架内的合理性。时间价值论的核心体现了经济学的人文关怀,能够为价值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时间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及要素价值论等不同价值论之间长期以来便存在争议,但是如果没有可以作为内在统一的衡量尺度,那么不同的理论在各自的范畴内都是合理的,并且这个合理性既不能用来作为自身合理的证明也不能作为其他理论不合理的依据。因此,许多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试图从不同方面对价值理论进行阐述,以往学界对于不同价值论间的讨论多是分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的比较关系。以时间为内在尺度,不仅能够阐明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及要素价值论在各自的理论框架内的合理性,同时能够证明三者之间具有统一性以及这个统一的合理性。价值论作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尝试在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及要素价值论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及其统一性探究

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是价值也即财富的不同度量,也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是用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解释并度量商品的价值及其形成过程。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劳动价值论建立在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重点是由此引出的对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也为按劳分配提供了理论基础。效用价值论用商品满足人的欲望能力或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商品的价值及其形成过程。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效用价值论尽管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但它易于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的特点仍被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所广泛采用。要素价值论认为价值由不同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企业家才能等)共同创造,它既是按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也与产权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三者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异,但许多学者在对三者研究的道路上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对要素价值论却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见解。

学界多运用比较法对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同时进行研究,通过比较两种价值理论的区别和联系阐明两者的统一性问题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向国成(1995)认为价值是劳动耗费价值对效用价值的关系,两者能够进行理论综合。[1]他认为对商品价值本质的认识要借助哲学价值理论从“关系”的角度去理解①[1,64],在需要计算价值量时才需以某种实体作为计量价值大小的单位。他指出马克思关于机器磨损的论述中已经包含了效用对劳动价值量起折算作用的思想,并总结出公式 ②解决了机器无形磨损论述中的矛盾。宋波(2001)认为劳动时间就是历史时间,经济发展的长期演进趋势就是由单位产出劳动时间下降和边际效用递减共同决定,历史时间本身的推进会显露出两者的综合和统一。[2]文章从《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两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出发③ [2,65],通过具体数字和图表例证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的关系:价值决定效用,效用制约价值。价值与效用的源泉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Ⅰ,并且也是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统一的基础。白暴力,张栋(2006)证明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性,说明了边际效用的度量可归结为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3]文中运用边际分析法了社会总效用量与社会总劳动消耗量在总量上的统一、商品的边际效用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个量上的统一,证明了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是统一的。并在两种价值论统一性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及其作为社会经济结构分析基础正确性的结论。许有伦(2006)提出揭示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新的商品价值理论的关键,他认为尽管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有许多不同,但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在对商品使用价值源泉的认识都是相同的,对商品价格的认识上也存在相同之处。[4]在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统一的基础上,董德刚(2005)又进一步提出与要素价值论结合的观点。他认为应当综合考虑劳动和资产等客体因素与社会需求这个主体因素对商品价值的作用,既要肯定劳动的作用又要承认资产的作用,既要考虑客体因素(劳动和资产)又要考虑主体因素(社会需求),建构“系统价值论”。[5]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既取决于商品本身所包含的劳动和资源,也取决于它对消费者的效用,是客体因素与主体因素的统一,并提出了“系统价值论”商品价值公式:商品价值=商品效用÷(劳动+资源)。我们可以看到,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的统一性是具有理论依据的,寻找三者的共同点可以实现新的价值论的突破。

二、劳动价值论是价值论创新的突破口

全文阅读

基于质量成本的家电供应链管理行为博弈分析

摘 要:家用电器产品频繁出现的质量问题因直接威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而备受关注。文章从质量成本的角度,分析了家电生产厂商与家电经销商在市场交易中的博弈过程,给出了家电供应链管理主体行为选择的变动趋势,最后从法律、行业协会、家电生产商和家电经销商等方面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关键词:质量成本;家电供应链;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quality problems of appliances happened frequently attracted the focus of public because it directly threaded the consumers' life safety. Based on the quality cos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game process between the supplier and the dealer in market, found out their reactions under different behaviors, thus came up with several advices about how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appliances.

Key words: quality cost; appliances supply chain; game analysis

0 引 言

生产者最基本的责任是向最终消费者提供安全合格的产品。然而,中国家电产品的安全性以及其质量是否合格问题是近年来从未停止的话题。家电“质量门”事件不断,如国内的净水器市场,品牌名目繁多、价格高低不均、标准和监管不足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极大障碍。目前国内从事净水器生产的企业已有3 000多家,但取得生产卫生许可的厂家仅有三分之一,还有很多“游击队”厂家和企业,产品售出后便销声匿迹,对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置之不顾。

2013年初,中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空气污染的现状迅速激发了空气净化器市场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产品。北京市工商局在2013年第一季度对北京市场销售的各种小家电质量监测中,发现了多达54种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合格小家电。其中,有8种家电按照厂址未能取得联系,隐患更大。家电质量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比如电水壶、微波炉、电热毯、吹风机等产品,如果突发安全问题,甚至可直接威胁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全文阅读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摘 要】如何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中把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知识文化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观不能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劳动;价值;价值创造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本质,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马克思的《资本论》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才创造价值,而非物质生产部门只能转移和占用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年代,服务业是为资本家提供奢侈的生活享受,自然被认为是只能转移和占用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的部门,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迅速升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已经扩大到社会各个阶层,不仅服务于不同层次人们的生存、发展与享受需求,更重要的是服务于生产,社会生产越来越依赖于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提供的服务成为创造价值不可或缺的环节,服务业的劳动也能创造价值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经济特征。

第二,深化科技管理人员在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总体工人”这个概念,指围绕产品生产进行分工和协作的劳动者群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去依附在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环节越来越多的独立出来,成为专门的机构或行业,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于生产,作为群体成员,他可以是生产现场工人,可以是履行了协助产品生产某一环节职能的劳动者,比如监督管理者或设计调节者,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形成与发展,生产现场的工人会越来越少,甚至出现“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的景象,生产者越来越多的延伸到生产现场之外,设计、监测、组织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他们的劳动同样具有创造价值的属性,而且,与生产现场的劳动者相比,他们提供的是从事经营管理、科学研究、信息服务等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他们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倍加的、高效的,生产需要掌握更多科学技术的、有知识文化的劳动者,为社会提供高效复杂的劳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第三,深化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首先,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唯一源泉的基本观点,明确形成价值的唯一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者提供的不同复杂程度的活劳动,在还原为同一的简单劳动后,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其大小,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这就是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基本规律。其次,要充分肯定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等生产要素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中的重要作用,正确掌握商品、劳动产品与社会财富的区别,是理解科技知识在商品生产中发挥作用的关键。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指劳动者借助劳动资料加工劳动对象生产的物质产品;而社会财富是指所有能够满足人类某一需要的使用价值,它既包括商品,又包括劳动产品,还包括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各种自然物。无论是商品、劳动产品还是社会财富,都具有使用价值这一属性,所以说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的主要载体是商品。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等要素,在商品生产过程中起着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它们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结合,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强劳动资料的品质和性能、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它们直接影响或改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了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等生产要素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与能力。但我们不能因此认为科技知识等生产要素创造了商品的价值。我们知道,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具有这一属性是为了在商品交换时比较生产者各自付出的劳动量,遵循价值规律,实现等价交换,而形成价值的唯一实体是人类一般劳动,即人的活劳动,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等要素仅仅是前人劳动积累的成果,是一种物化的劳动,是把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所借助的物质条件或物质手段,这种物化劳动是不能创造价值的,这些生产要素参与商品生产,提高了人类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多的商品量,即更多的使用价值量,创造出更丰富的社会财富,但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并不会因此增加,相反,正是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单位商品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更短,其价值量会下降。在这里我们决不能把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混为一谈。同时我们也要理解,提高劳动生产率,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这正好证明:人类劳动的效率提高后,付出同样的劳动,却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付出同样的劳动,却换回了满足更多需要的产品,这也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积累知识文化的动力所在。深化科学技术、知识文化等新的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必须从以上三个角度和层次去考察和分析,才能正确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精髓。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坚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才能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全文阅读

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物。撇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对于分析我国现实商品生产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商品交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商品二因素理论 现实意义

引言

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刻地论述了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物。马克思商品的两个因素理论,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分析我国现实商品使用价值生产,不断提高我国商品使用价值的质量、满足人们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以及重视商品价值分析,降低商品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增加企业利润、降低生产商品的社会价值,促进我国商品走向世界,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论述商品的两个因素时,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首先阐明了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每一种有用物都有许多属性,可以在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有的物如衣服,作为生活资料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有的物如织布机,则作为生产资料,用它生产的东西来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陈征,1985)。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构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作为有用物,在任何社会里都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因为不论各个社会的性质如何不同,构成社会财富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总是各种各样的有用的使用价值,正是这些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才使人类社会能够存在和不断向前发展。在存在商品生产的社会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王珏等,1984),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进行交换,就没有交换价值,也就不能实现价值。

马克思在论述了商品使用价值之后,接着论述了商品的另一个因素价值。马克思首先分析价值的质,他从交换价值入手,深刻地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说明这两种不同的商品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在这些产品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体内的抽象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马克思在阐明了商品价值的质之后,又分析了商品价值的量:“那么,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是以个别劳动时间为标准,而是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标准来计量的。即“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交换依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进一步阐述了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力的变化相联系。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商品的价值量也发生变化。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力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全文阅读

供应商关系品质对政府采购绩效影响研究

摘 要:供应商关系品质对政府采购绩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采用SPSS建模方法,可以分析其如何影响政府采购绩效。供应商和用户的关系品质主要包括信任、满意和承诺三个维度;政府采购绩效,通过管理绩效、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维度来衡量。研究结果表明供应商关系品质对政府采购绩效具有正向显著的影响。因此,政府采购首先要对供应商采取信任的态度、全面加强与供应商的关系、承诺要尽可能保证实现不故意放大承诺效应;改进与供应商的关系品质和协调自身的关系治理,应关注提升自己的实力和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政府采购管理者需要较为全面地考虑供应商关系交互情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政府采购绩效;关系品质;供应商;Spearman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8-0052-07

2012年,我国已经把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最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作为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工作,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政府采购工作的绩效如何,供应商的关系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供应商关系品质如何影响政府采购绩效的角度作一探索性研究,希望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这两者的关系,从而促进政府采购事业向着科学管理的方向健康稳步发展。

一、关系品质理论及测量方法的演变

目前学术界对关系品质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但较为公认的关系品质的概念由 Crosby et al.(1990)①最先提出并给予明确定义。就关系品质的概念而言,各位学者对关系品质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多数学者都参考了 Crosby et al.的观点,并结合各自所研究情境适当加以发展。如Susan,Powell认为关系品质如同产品品质的概念,可视为关系人在满足需求上的认识程度②。可见,他们的关系品质定义充分吸收了Crosby et al.的思想,实现了一般质量概念与关系品质概念的对接,奠定了关系品质理论的演进基础。

多数学者认为关系品质是一个多维度的高阶变量,不存在单一维度的测量方法[注:Sheth,Jagdish N,CanUslay.Implications of the Revised Definition of Marketing:From Exchange to Value Creation,Journal of Public Policy&Marketing,2007,26(2):302-307;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