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子之歌教案

七子之歌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虚拟的教室 开放的课堂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的论述,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趋势。然而一直以来,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仅仅被教师用来做课堂演示,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为此,音乐教师应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说的那样,“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

一、师生互动,通过网络了解学习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却缺乏解决具体情景中出现新问题的能力,更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的敏感与习惯。学生得到的是问题的“陈述”,而没有机会“抓”住这些陈述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教师可应用Powerpoint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校园网的“音乐在线”网站共享教师的导学案,了解所要回答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地展开学习。导学案演示文稿至少由四张幻灯片组成,其中包含以下内容:教师的教学单元主题及单元概述;教师拟定的学习目标;教师的课程框架问题;教师的搜索引擎。

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无限性、适时性等特点,是一个半结构化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学校校园网站探讨问题,以便更好地展开学习,更好地了解教师的教学目标。当学生们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的角色就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组织者、学习伙伴。有人这样说:“在网络世界里,已经没有了学生和老师的区分。每个学习者都具有多重的身份,他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又可以是知识与信息的求学者和分享者。”

二、生生合作,运用网络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们在了解学习任务后,以音乐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确定本组的研究方向及每个人的具体任务,然后分别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下载有关资料。当每位学生按自己的需要、自己喜欢的方式搜索完资料后,即完成一个演示文稿。

以“do-re-mi”音乐小组学习《七子之歌·澳门、广州湾》为例。首先由郑兰同学展示演示文稿:(1)我所了解的《七子之歌·澳门》的歌词内容。(2)我所了解的歌曲的创作背景。(3)歌曲的曲式结构为二部曲式:A—B。然后组员们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与多种手段(如异步交流手段Internet Phone、Chat、QQ等),对本组的学习任务各抒己见,把资源进行交流、整合。组员们网上合作交流后完成了他们的演示文稿:(1)我们所了解的《七子之歌·澳门》的歌词内容。(2)我们所了解的歌曲的创作背景。(3)歌曲的曲式结构为二部曲式:A—B。(4)我们还了解《七子之歌·广州湾》的歌词。(5)我们还了解《七子之歌·广州湾》的歌曲创作背景。教与学进行到此环节,学生们已学会在网络环境下,面对大量交互性强的资源时,必须根据教学目标主动寻求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们还学会与他人合作及分享,体会到网络为自己的学习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破了音乐知识来源于教师、教材的局限,为自己建构音乐知识提供了自由广阔空间。

三、师生互评,建立网络有效的课程评价

全文阅读

浅谈音乐课堂中探究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要有探究的欲望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劲之中。

试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班级演唱组合》是一个演唱活动单元。在学唱歌曲、介绍“演唱组合”这一形式的特点之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一首歌曲进行组合演唱的排练。这是一个表现空间很大的学习任务,表演形式多样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和创造的好机会。任务布置下去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大家纷纷为自己的小组出谋划策。在这个过程中,从学生自己想办法到方案的讨论,意见的综合,再到方案的统一,直至最后共同完成表演,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承担并完成了这个共同学习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与自己的组员沟通,建立起了组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了小组内的冲突,为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过程。这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就有了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这种探索的情感。

2探究要有问题空间

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唱支歌这是无需探究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是一节以创作为主的综合课。意欲改变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新课教学是这样的,同学们平时唱过很多歌,也听过不少乐曲,音乐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也许是音乐世界的色彩斑斓,所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其实啊!在音乐的大家庭里,只有七个成员。它们分别叫什么呢?出示音符1234567,这七个成员就像童话中七个神秘的小矮人,七个小矮人生来就是我们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可以任意调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摆弄这些小矮人吧,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一组发一张老师已写好四小节节奏的纸板和铅笔,让学生在下面写谱。并采用每组计分的形式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2/4XX|XXX|XXX|X-||每组学生哼唱自己的曲谱,老师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创作,稍提些建议。非常不错,同学们很快就学会填写音符。但你们发现没有,有的小组旋律高低音符没有组合好,听起来并不好听。怎样组合音符音乐才能好听呢?这中间是不是有规律性呢?好,就让我们先来学唱几首劳动人民生活中产生的民歌吧!《信天游》、《小白菜》、《嘎达梅林》等。通过了解民歌,我们已经明白歌曲的创作是有一定规律的。让我们模仿民歌“同头换尾”的组合规则,进行创作吧。(准备4条不同的旋律,分别让学生在纸板上填写出四个小节音符,并唱出),学生学的特带劲。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是“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我想七年级音乐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创作课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吧!

3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全文阅读

音乐课堂中探究学习研究论文

1要有探究的欲望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劲之中。

试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班级演唱组合》是一个演唱活动单元。在学唱歌曲、介绍“演唱组合”这一形式的特点之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一首歌曲进行组合演唱的排练。这是一个表现空间很大的学习任务,表演形式多样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和创造的好机会。任务布置下去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大家纷纷为自己的小组出谋划策。在这个过程中,从学生自己想办法到方案的讨论,意见的综合,再到方案的统一,直至最后共同完成表演,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承担并完成了这个共同学习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与自己的组员沟通,建立起了组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了小组内的冲突,为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过程。这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就有了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这种探索的情感。

2探究要有问题空间

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唱支歌这是无需探究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是一节以创作为主的综合课。意欲改变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新课教学是这样的,同学们平时唱过很多歌,也听过不少乐曲,音乐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也许是音乐世界的色彩斑斓,所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其实啊!在音乐的大家庭里,只有七个成员。它们分别叫什么呢?出示音符1234567,这七个成员就像童话中七个神秘的小矮人,七个小矮人生来就是我们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可以任意调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摆弄这些小矮人吧,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一组发一张老师已写好四小节节奏的纸板和铅笔,让学生在下面写谱。并采用每组计分的形式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2/4XX|XXX|XXX|X-||每组学生哼唱自己的曲谱,老师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创作,稍提些建议。非常不错,同学们很快就学会填写音符。但你们发现没有,有的小组旋律高低音符没有组合好,听起来并不好听。怎样组合音符音乐才能好听呢?这中间是不是有规律性呢?好,就让我们先来学唱几首劳动人民生活中产生的民歌吧!《信天游》、《小白菜》、《嘎达梅林》等。通过了解民歌,我们已经明白歌曲的创作是有一定规律的。让我们模仿民歌“同头换尾”的组合规则,进行创作吧。(准备4条不同的旋律,分别让学生在纸板上填写出四个小节音符,并唱出),学生学的特带劲。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是“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我想七年级音乐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创作课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吧!

3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样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做法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教师常感叹学生呆,课难教,学生常抱怨负担重,没兴趣,难学。可见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应该是多样的、有趣的、富于探索性的。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的探究者。

全文阅读

音乐课堂中探究学习

1要有探究的欲望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劲之中。

试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班级演唱组合》是一个演唱活动单元。在学唱歌曲、介绍“演唱组合”这一形式的特点之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一首歌曲进行组合演唱的排练。这是一个表现空间很大的学习任务,表演形式多样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和创造的好机会。任务布置下去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大家纷纷为自己的小组出谋划策。在这个过程中,从学生自己想办法到方案的讨论,意见的综合,再到方案的统一,直至最后共同完成表演,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承担并完成了这个共同学习任务中的个人责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与自己的组员沟通,建立起了组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了小组内的冲突,为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过程。这样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就有了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这种探索的情感。

2探究要有问题空间

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唱支歌这是无需探究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是一节以创作为主的综合课。意欲改变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新课教学是这样的,同学们平时唱过很多歌,也听过不少乐曲,音乐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也许是音乐世界的色彩斑斓,所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其实啊!在音乐的大家庭里,只有七个成员。它们分别叫什么呢?出示音符1234567,这七个成员就像童话中七个神秘的小矮人,七个小矮人生来就是我们的好朋友,每一个人都可以任意调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摆弄这些小矮人吧,将学生分成四大组,每一组发一张老师已写好四小节节奏的纸板和铅笔,让学生在下面写谱。并采用每组计分的形式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2/4XX|XXX|XXX|X-||每组学生哼唱自己的曲谱,老师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的创作,稍提些建议。非常不错,同学们很快就学会填写音符。但你们发现没有,有的小组旋律高低音符没有组合好,听起来并不好听。怎样组合音符音乐才能好听呢?这中间是不是有规律性呢?好,就让我们先来学唱几首劳动人民生活中产生的民歌吧!《信天游》、《小白菜》、《嘎达梅林》等。通过了解民歌,我们已经明白歌曲的创作是有一定规律的。让我们模仿民歌“同头换尾”的组合规则,进行创作吧。(准备4条不同的旋律,分别让学生在纸板上填写出四个小节音符,并唱出),学生学的特带劲。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是“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我想七年级音乐第四单元《流动的音符》创作课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吧!

3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样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做法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教师常感叹学生呆,课难教,学生常抱怨负担重,没兴趣,难学。可见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学习应该是多样的、有趣的、富于探索性的。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的探究者。

全文阅读

论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选目的缺失及改进建言

摘要:诗教是历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同样继承了我国诗歌教育的优良传统。但本人以为,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古代诗歌选目仍存在时期分布失衡,体裁分布不均,作者分布面偏窄的缺失。本文旨在对此三大缺失作出详细分析后,提出了改进选目之我见,即在合理划分正附选功能,合理分配诗词曲各体数量及各时期数量,适当减少唐宋分量,适当减少个别大家名家的分量,充分兼顾到各时期、各种体裁题材、各种风格流派的基础上,拟出了一个具体的作家作品分配方案,从而真正达到一斑窥豹,取精用宏之目的。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缺失;改进;分配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092-04

作者:周萍,长沙外国语学校教师;湖南,长沙,41000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是历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第十六》)自汉武帝时将《诗经》列为“五经”之首后,各种教育读物无不将诗歌作为重中之重。旧时许多文人无不接受过“柔日读诗”的严格训练,传统蒙学中就有《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

现代教育的初中阶段(约12~15岁),是人生接受能力最强、记忆力最好的阶段。作为现行重要的初中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同样继承了我国诗歌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全部一百六十九篇课文中,有中国古代诗歌(包含诗、词、曲)三十首(以下简称“正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还选取了六十首古代诗歌作为课外背诵(以下简称“附选”)。毫无疑问,无论正选还是附选,这总共九十首中国古代诗歌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是大有教益的(附带说明,课文中还有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但非本文论及对象)。所选诗歌无疑都是历来公认思想意义较深、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就其可接受性而言,无疑都是历来流传较广的优秀篇什。

智者千虑,难免一失。本人以为,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古代诗歌选目仍不无缺失,其主要表现为:时期分布失衡,体裁分布不均,作者分布面偏窄。本文旨在对此三大缺失作出详细分析后,提出改进选目之我见。

全文阅读

《再别康桥》九读法教学

一读诗歌,“知人论世”。《再别康桥》是以徐志摩先生为代表的现代诗派新月派的代表作品。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不仅写了有关康桥的诗篇,还写了非常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笔者在课件上打印了《我所知道的康桥》的两段文字。和学生们一起诵读完两段文字之后,笔者用诗人生前说过的一些话告诉学生康桥对于诗人一生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康桥是一个开启诗人性灵、拨动诗情的所在,是诗人的精神家园。课前这个背景铺垫虽然有点长,但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解读诗歌只有走进诗人的灵魂深处,亦即我们古代文论中所强调的“知人论世”才能真正地掌握诗歌的要旨。

二读诗题,读出信息。有了很好的背景铺垫,笔者引领学生们去读诗歌的题目,让孩子们说一说题目中的信息。学生指出题目中的“别”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首离别诗,笔者告诉学生在我国的诗歌王国中有很多的离别诗,于是我们一起收集古典诗歌中的离别诗并大声诵读。笔者告诉学生离别在许多古诗人的笔下特别沉重,对于古人来说离别是一件凄凄惨惨的事情,从而为感受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淡淡的离愁做铺垫。笔者告诉学生无论解读什么样的文章,题目总是会提供给我们很多信息,我们要学会解读文章的题目,诗歌也不例外。在笔者将近一年的训练下,学生们解读题目的能力大大增强,从《再别康桥》中他们读出了这是一首离别诗歌,告别的是一个地方,不是人,与一般的离别诗歌不同,而且诗人是第二次告别康桥,应该是故地重游的感受。

三读诗歌,读出基调。一首诗歌,通过初步的诵读,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诗歌的基调,这是来正确解读诗歌意境的必要铺垫,于是笔者设计了本课的第三个环节——三读诗歌,读出基调。笔者一向喜欢给学生范读,教学《再别康桥》时,笔者将钢琴曲《秋日私语》作为背景音乐朗诵该诗。学生听时能初步从笔者舒缓、低沉的语调中,在轻柔、和谐的乐曲中领悟到本首抒情诗歌的基调,那一份淡淡的哀愁似乎快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四读诗歌,赏析意象。一首优秀诗歌的诞生离不开意象,笔者一次次地告诉孩子们,在诗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事物就叫意象,而情感也正是从诗歌的意象中体会出来的。让孩子们初步体会了诗歌的基调后,笔者设计了意象赏读环节:“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你知道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哪些景物上吗?借助这些景物诗人为我们营造了关于康桥的哪些画面?请结合景物特征给它们取个好听的名字。”这个提问既让学生们初步感受新月派诗歌的绘画美,同时训练孩子们概括诗歌意象的能力。答案没有统一性,学生们有发挥的自由,也乐意去寻找答案。最终学生们的概括都不错,譬如“挥别云彩图”“青荇招摇图”等。学生们的答案告诉笔者,他们已经初步养成了既关注整个诗节又尽量用文中词句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笔者接着引导孩子们去发现,本首诗歌的意象都很平常,但是诗人之所以写出了不平常,就因为诗^融^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没有虚构,没有过多的矫饰,且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有别于传统诗歌中写人的俗套,离愁中多了一份清新、一份自然。这也是这首诗歌脍炙人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五读诗歌,感悟情感。感悟意象后,笔者抛出一个问题:“你从第几小节哪些词语哪些句子,读出诗人什么情感?”有的学生从第一小节中读出了诗人离别时的恋恋不舍;有的学生从金柳幻化出的美丽新娘中读出了无尽的欢喜和眷恋;有的学生从招摇的青荇中读出了诗人的忘我;有的学生从梦中读出了诗人内心的隐忧;有的学生从诗人的放歌中读出了沉醉;有的学生从沉默的夏虫中读出了淡淡的哀愁。笔者告诉他们,这就是物我一体的境界。总之,故地重游,诗人心中是无限的眷恋和不舍。但诗人表达这种感情时却很洒脱,很轻盈,没有仰天呼号,没有痛哭流涕,有的只是一份淡淡的哀愁,空灵而轻盈。在学生基本掌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诵读指导,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读诗歌,学生跟着音乐读,效果出奇地好。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诗歌中哀愁之淡,笔者还引用了茅盾先生评《再别康桥》情感的一段话:“诗人所咏叹的,就只是这么一点‘回肠荡气’的伤感情绪;我们所能感染的,也只有那么一点微波似的轻烟似的情绪。”

六读诗歌,赏析写法。语文学量阅读非常有必要,但厚积是为了薄发。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赏析和写作,于是在学生了解了诗歌的情感之后,笔者力图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一些写作技巧,为自己的写作和考试作准备。笔者设计了这样—个问题:“我喜欢哪一小节或哪一句诗歌,因为这里运用______手法,有______表达效果。”他们很快找出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找到了融情人景的手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顶真、回环等修辞手法,讲解了诗歌物我一体的境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中的叠词、动词、形容词等,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七读诗歌,感受三美。《再别康桥》是现代文学史上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欣赏完了该诗的技巧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七读诗歌,感受三美的特殊环节,具体设计如下。1.大家默读,一赏诗歌的建筑美。笔者告诉学生,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2.学生齐读,二赏诗歌的音乐美。笔者告诉学生,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的,节奏、音韵、弹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3.学生个别读,三赏诗歌的绘画美。笔者让班级中诵读好的同学配乐诵读,并引导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诗歌中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再次感受该诗的绘画美。

八读诗歌,力争言传。苏州市中考考试说明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诗歌鉴赏的要求,但是中考出题时还是很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2009年中考试题就考查了《再别康桥》的两条题目。教完《再别康桥》之后,笔者又设计了鉴赏环节。在感受中考真题的基础上,我告诉孩子们诗歌鉴赏对于我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希望孩子们多背诗歌,多赏诗歌,爱上诗歌。其实这个环节笔者大多会让学生亲自创作诗歌。学生的作品尽管稚嫩,但很多时候却也言之有文,甚至会涌现出一些佳作。

全文阅读

高师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改革的可行性探讨

在中国高师音乐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强调单学科纵向发展的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配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视唱练耳与乐理、和声与曲式分析、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等整合型课程应运而生,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了多学科的横向联系与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符合大众化教育模式对创新型人才规格培养的需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由于大家没有把思想统一到对整合型音乐基础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意义与作用上来,对它的学科发展方向和科研定位不够明确;对它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看法不一致;对教师的配置不够合理等因素使得整合型音乐基础课的发展受到了制约,笔者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了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课程整合新方案,并对它的实施可行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是指将和声、复调、曲式、计算机制谱、歌曲作法、乐队编配和MIDI制作等七门课以现代思维方式为基础予以合并,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作曲基础理论课程,来替代以传统思维方式为基础的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课程。与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不同的是,“七合一”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更能体现出在大众化教育模式下,对高师学生作曲基础理论应用能力与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电脑音乐创作得到充分表现,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目的,以适应现代中小学多媒体音乐教学和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对高师毕业生的要求除了具备课堂协调与组织能力、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合唱训练与指挥能力、音乐欣赏讲解能力外,还应该结合计算机制谱和MIDI制作等音乐软件,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把和声、复调、曲式、乐队编配、歌曲写作等知识综合应用起来服务于教学。将七门课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门课主要是考虑应用型和实用性的人才培养。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设备,通过计算机制谱和MIDI制作,把歌曲写作、和声、复调、曲式、乐队编配等课程内容科学地结合在一起,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它打破了以往传统式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科交叉的教学形式,把七门课变为一门多媒体作曲基础理论课。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综合性、可操作性课程,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改革课程之一,符合高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强、应用型突出的中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在美国攻读作曲硕士期间,考察了一些本科生的作曲技术基础理论课程,他们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如:教学注重和声与歌曲写作的联系、歌曲创作与曲式结构的联系、复调写作与乐队编配的联系、乐队编配与MIDI制作的联系等。教学形式采用多媒体授课,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如:教授在电脑里出16小节带和弦标记的单旋律题目,学生从电脑里拿到题目后,利用10分钟把自己喜爱的钢琴伴奏音型输入电脑;教授对几位同学的作业进行现场点评后,再让学生按照步骤,把钢琴伴奏谱转化为电声乐队四大件编制的乐队谱;等学生掌握了电声乐队编配手法后,再加上旋律乐器,学习简单副旋律写作,高年级的同学还要根据情况学习各种复杂乐队的编配和电脑音乐制作。据介绍,经过三年学习的学生都能为自己创作的校园歌曲进行配器和MIDI制作,能为单旋律的歌曲配写二声部或多声部,能自如地把钢琴谱转化为不同编制的乐队谱,能应用计算机把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课程综合运用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去。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体系改革也应该学习和借鉴美国这种做法。按照三年的学习周期,笔者就作曲基础理论“七合一”的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 计算机制谱与MIDI制作:从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开始学习电脑制谱和简单MIDI制作。电脑制谱软件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在谱面视觉上掌握正确的记谱法,同时还可以通过电脑播放所记录的乐谱,让学习者有一个直接的音响感受。教学可从单旋律的制谱输入和版面设计入手,结合视唱和乐理课程教学,在学习制谱的同时,巩固视唱和乐理课中所学内容;也可以由浅入深地为不同组合的乐队制谱,熟悉不同乐队的编配和各种乐器的记谱法。掌握计算机制谱软件还有利于音乐课件制作的学习,方便将来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 通过MIDI制作出来的音乐可以让声音更接近真实乐器,学生还可以通过技术处理,把一些自己想要的个性化声音效果加入到音乐创作中,让音乐更加丰满和流畅。在初级阶段可以教会学生乐谱输入法和简单编配常识,在美国的一些学校,计算机制谱软件和MI-DI制作两门课的基础知识是和乐理课整合在一起的。

2 和声与歌曲写作:传统学院派的和声与歌曲写作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和声教学一般从一个音配一个和弦开始,强调和声功能进行,大部分学校和声课结业考试还停留在一个音配一个和弦的教学内容里。歌曲写作与和声教学也是脱节的,教学强调个性的发展,为了突出地方特色,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加入地方戏的音乐要素,这种常见的做法让富有经验的传统和声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无从着手为歌曲配置和声,更何况我们高师的学生呢?

以上两门课对作曲指挥系专业的学生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但对将来走向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高师音乐学生来说,他们将来面对的是一小节一至两个和弦的校园歌曲、通俗歌曲和民歌,学习和声的主要目的是能为一些校园歌曲编配简单的钢琴即兴伴奏,为歌曲配置简单的二声部或多声部,帮助自己制作MIDI或为小乐队配置简单的乐队谱:学习歌曲写作的目的是能创作单声部或二声部简单的校园歌曲。传统的和声与歌曲写作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用于高师音乐学生的教学。

全文阅读

巧用“七巧板”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无论在现代或古代,七巧板都是用以启发幼儿智力、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好伙伴。七巧板一般由一正方形分割成七块板组成,不同板块的形状、颜色各不相同。幼儿玩七巧板,可以增强孩子的注意力、识别图形的能力,培养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发展对物体形状的抽象思维能力,并能激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另外,七巧板拼出的图案都在似与不似之间,仔细玩味,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巧认“七巧板”,激发幼儿的兴趣

七巧板中不同板块的形状和颜色都是吸引孩子的切入点。起初,我们尝试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然后,再让孩子们认一认不同板块,并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给不同的板块起名字,如把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分别叫大三角、中三角、小三角,还有的孩子以颜色来命名;接着,我们让孩子们跟着找一找,拿一拿,说一说,就是老师(或一个幼儿)出示哪个板块,孩子们也跟着找到相应的板块,并说一说,如“我找到了红大三角”;最后,我们给孩子想象创作的空间,拿出一个板块,看看像什么,一起学一学。在这一连串的活动中,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认识了“七巧板”,在动手动脑中享受到七巧板活动的快乐。

二、巧玩“七巧板”,增强幼儿的能力

1.利用“七巧板”开展拼图游戏

利用七块板,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拼凑法来拼搭千变万化的形象图案,如拼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多角形等;拼成各种事物图形,如人物、动植物、房亭楼阁、车轿船桥等;拼成数字、符号等。

进行拼摆图形时,教师可先示范拼摆,让幼儿观察、尝试模仿,从中了解七巧板的用法。活动中,为了在拼摆图形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选择游戏时配有朗朗上口的歌谣,课件或者小游戏,帮助幼儿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当幼儿念歌谣时兴趣高涨,心理情趣得到满足,幼儿就会自主快乐地进行活动。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同时选择配有朗朗上口的歌谣更为适宜,更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使得幼儿在快乐的情绪中自主学习。当幼儿能娴熟地拼图时,可以让幼儿自己去独立拼摆,创造一些新图案。

这个游戏能帮助幼儿深入了解所学图形的特征,培养幼儿感知、想象、判断、发散思维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创新意识。

全文阅读

秦皇岛民间音乐资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运用探索

一、选择秦皇岛民间音乐资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运用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秦皇岛民间音乐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情感等一些积极的教育意义,但在选择教育内容时仍需教师有目地,有意识的加以甄选和鉴别,吸取当地民间音乐所具有的精华部分选择那些幼儿感兴趣并能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民间音乐,剔除其糟粕,让幼儿更加喜爱对民间音乐的学习,能更好地传承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二)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是指融入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民间音乐应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选择幼儿在现实生活或周围环境中能经历和感受到的,即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从生活中来,对于幼儿园来说,应该带着孩子们回归生活,走进生活,为幼儿提供身体体验和充分感受民间音乐的条件和机会,使幼儿在丰富认知体验的基础上能够愉快的唱歌、舞蹈和学习。

(三)发展性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明确提出,幼儿教育应能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从上面的要求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教育它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而音乐教育又在其它不同领域他们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所以,在对于秦皇岛民间音乐的筛选应全面关注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从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行为到道德,从知识到智力,从生活方面的技能到审美需要。

(四)因地制宜原则

全文阅读

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收获

摘 要:品德是小学众多课程里的一门学科,它在老师、学生、家长的心中只是一门副科,甚至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基于这些不重视,常态的品德课堂教学也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处于一种被灌输知识的状态,不仅很难掌握课堂知识,更不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小学品德;体验;活动化

品德教材,内容按板块划分,大多课文只有一个关键词,解说关键词的几句提示语,做了简单描述的几幅图片。如何处理这些简单的文字与图片,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呢?笔者发现,“活动”是链接教材内容的桥梁,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教材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寻找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开展活动。

例如,在执教三年级下册《我们的地球》一课时,围绕“知道地球上有七大洲,并了解它们的大小、形状、位置”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了“奇思妙想取队名”“唱起儿歌记大洲”等有趣的活动。首先,我就把七个大洲的形状图案放大,做成彩色的七块泡沫板粘贴在黑板上。把全班学生分成七个小队,每一队各对应一个图案,再让他们展开奇思妙想,给自己的小队取名。有的说自己的标志像物品――靴子、扇子、钉子、锤子、浓烟、骨头;有的说像动物――小狗、恐龙、公鸡、鼹鼠、飞鸟等。带着自己取的队名,信心满满地准备好了七个小队接下来的竞赛。随着课堂的深入,认识了七个大洲后,孩子们很快就发现,黑板上的七块图案就是七个大洲,他们所取的队名就是自己大洲相像的样子,原来“靴子靴子南美洲,公鸡公鸡是亚洲,烟雾烟雾南极洲……”课堂上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拍起小手唱起来,课堂的生成汇聚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小儿歌,“唱起儿歌记大洲”那样生动形象有趣,谁不愿意记呢?最后,我擦掉原先孩子们想象的队名,直接以大洲名字命名每个队,每个孩子的自豪感顿时油然而生,看着图案大声喊出自己的队名,大洲的形状再一次在脑海中加深印象。小小的活动教学,自然无痕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实践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应该促使孩子动手实践,想方设法引导并指导学生参与活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