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年人才工作计划

青年人才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培养高技能青年人才

五七四厂是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的大型军工企业,现有职工5000余人,35岁以下青工2160多人,工厂团委下设基层团委1个,团总支2个,团支部24个。

作为一个建厂40多年的军工企业,企业职工队伍中35岁以下青年职工是主体,和全国许多老国有企业一样面临着青年人才总量不足,青年人力资源素质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近两年来,工厂团委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按照团省市委统一部署,紧扣经济发展大局和企业改革发展实际,通过开展“型号成功我成材主题活动”、“导师带徒”、青工技能培训、青年岗位能手技能大赛、“青年创新创效成果大赛”、先进操作法现场推广演示会、企业青年素质、状况调查等活动,扎实开展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有效地提高了青工整体技术水平,为企业发展积累了青年后备技术人才大军,在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抓思想认识,明确提高青工技能素质的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是企业长远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培养造就青年人才大军是共青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引导青年投身建设一流航空企业的宏伟目标,为企业长远发展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队伍,成为了新时期企业团组织的新课题、新任务。根据团中央、团省市委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意见,结合我厂发展实际,我们感到全面振兴青工技能对于团结动员广大青年职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企业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立足本职、提高技能,充分发挥生力军、突击队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先后以研讨会、座谈会、团干部培训等形式,深入进行学习推动,使大家对青年人力资源开发,青工技能提升的目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

一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青工技能,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年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技能青年人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大力弘扬企业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推动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满足青年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岗位成才的根本需要,实现青年的根本利益。当前,由于一些南方同类企业待遇较高,我厂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这种情况下,大力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青年人才,也是落实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开发企业青年人力资源,动员、引导、激励广大青年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和素质,与时俱进,不断实现自身的持续进步和发展,必将会企业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青工技能,是共青团组织服务企业、服务青年的具体体现。服务企业经济发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是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广泛开展职业培训、技能振兴等活动,切实帮助青年职工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职业素养,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提高工作效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竞争力;有助于提高青年自身技能储备,增强青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说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开发青年人力资源的过程既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推动青年人全面发展的过程,顺应了时展要求、符合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迎合了青年学习和成才的基本需求,实现了青年的根本利益。

三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青工技能,是与时俱进创新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的有益探索。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全面提高青工的技能素质,是在继承和整合共青团以往开展的青年创新创效、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抓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有效举措。

二、抓组织推动,健全和完善有效的活动机制

全文阅读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新发展

摘要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多年来高校共青团深化素质教育的经验总结和再发展,本文从其与高校共青团工作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特点及作用,进一步阐述其为共青团工作提供新的空间和机遇,实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高校共青团;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4-0069-02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多年来高校共青团组织参与素质教育的经验总结和深入发展,是“以人为本”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挖掘大学生内在潜力的一项高效能的素质教育举措。

1 新时期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大学生有计划、有导向地参与素质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服务。

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青年大学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素养,科学素质为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全文阅读

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培养高技能青年人才

五七四厂是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的大型军工企业,现有职工5000余人,35岁以下青工2160多人,工厂团委下设基层团委1个,团总支2个,团支部24个。

作为一个建厂40多年的军工企业,企业职工队伍中35岁以下青年职工是主体,和全国许多老国有企业一样面临着青年人才总量不足,青年人力资源素质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近两年来,工厂团委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按照团省市委统一部署,紧扣经济发展大局和企业改革发展实际,通过开展“型号成功我成材主题活动”、“导师带徒”、青工技能培训、青年岗位能手技能大赛、“青年创新创效成果大赛”、先进操作法现场推广演示会、企业青年素质、状况调查等活动,扎实开展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有效地提高了青工整体技术水平,为企业发展积累了青年后备技术人才大军,在企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抓思想认识,明确提高青工技能素质的重要意义

人力资源是企业长远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培养造就青年人才大军是共青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引导青年投身建设一流航空企业的宏伟目标,为企业长远发展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队伍,成为了新时期企业团组织的新课题、新任务。根据团中央、团省市委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意见,结合我厂发展实际,我们感到全面振兴青工技能对于团结动员广大青年职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企业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立足本职、提高技能,充分发挥生力军、突击队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先后以研讨会、座谈会、团干部培训等形式,深入进行学习推动,使大家对青年人力资源开发,青工技能提升的目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统一了思想。

一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青工技能,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年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技能青年人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大力弘扬企业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推动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满足青年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岗位成才的根本需要,实现青年的根本利益。当前,由于一些南方同类企业待遇较高,我厂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这种情况下,大力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青年人才,也是落实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开发企业青年人力资源,动员、引导、激励广大青年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和素质,与时俱进,不断实现自身的持续进步和发展,必将会企业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青工技能,是共青团组织服务企业、服务青年的具体体现。服务企业经济发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是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广泛开展职业培训、技能振兴等活动,切实帮助青年职工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职业素养,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提高工作效率、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竞争力;有助于提高青年自身技能储备,增强青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说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开发青年人力资源的过程既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推动青年人全面发展的过程,顺应了时展要求、符合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迎合了青年学习和成才的基本需求,实现了青年的根本利益。

三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青工技能,是与时俱进创新共青团青年人才工作的有益探索。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全面提高青工的技能素质,是在继承和整合共青团以往开展的青年创新创效、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抓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是一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有效举措。

二、抓组织推动,健全和完善有效的活动机制

全文阅读

促进青年研究人员成长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

科技人力资源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未来的创新者来自今天的青年研究人员,他们肩负着未来科技创新和发展的历史使命。只有那些能够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顺利确定研究方向、形成独立的研究能力并且富于创造精神的青年人,才能够真正成长为卓越的研究者。

科学计量学研究曾基于对诺贝尔奖得主的创造年龄统计得出以下结果,杰出科学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最佳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而其最佳峰值年龄为37岁左右。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为青年研究人员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导,让他们顺利度过职业生涯的初期阶段,迅速成长为一线的独立研究人员,成为创新型人才,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

青年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近30年来,我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85年,国家科委、教育部、中科院在广泛吸收留学回国博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借鉴国外博士后制度和培养年轻高层次人才经验的基础上,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并获批准。至此,博士后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此后,又通过一系列文件,逐步完善博士后制度,形成了突破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在户籍、人事关系、职称评定、人员编制、学科交叉等多方面的限制,保证青年研究人员顺畅流动的新机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我国博士后制度稳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培养好、使用好人才的同时,为我国吸引、稳定和储备了许多高层次青年人才,成为我国培养青年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截至2010年底,全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已达8万多人,其中有不少人已经成长为我国教育、科研领域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博士后制度快速发展的同时,中科院为加快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步伐,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解决当时面临的人才断层问题,于1993年提出了“百人计划”。当时的计划是,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以每人200万元的资助力度面向国内外招聘100位青年研究人员,将其培养成为各领域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该计划是中科院重要的人才工作计划,也是我国最早启动的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和吸引计划。之后,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百人计划”历经数次调整,从制度上得到了完善,规模上也有了大幅扩充。截至2011年底,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共计2237人,其中绝大多数为40岁以下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有不少目前已经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科技管理人才。

继中科院“百人计划”之后,人事部在1995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培养造就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的专项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加强中国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并确立了培养的目标,到2010年,培养造就数百名具有世界科技前沿水平的杰出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理论家;数千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各学科、各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技术造诣的带头人;数万名在各学科领域里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年轻人才。同时,教育部也设立了一些基金,如高校青年教师基金、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培养了一些青年教师骨干。

在实施这些计划的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设立了博士后基金、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处在博士后阶段以及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青年研究人员,以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2012年,为进一步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在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之间形成有效衔接,基金委又设立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专门支持具备5至10年的科研经历并取得一定科研成就的青年科学技术人员,在科研第一线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研究。

全文阅读

“青苗计划”让企业后继有人

“青苗计划”是中建五局(下称“五局”)重要的人才培养计划,有着严格的选拔和淘汰制度,每年五局都会评选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加盟,同时退出一批考核不合格或已经提拔的人员。自2008年五局在全局范围内评选首批139名“青苗人才”以来,5年中,五局不断更新充实“青苗人才”,共评选了940人加入青苗名单,淘汰了148人,提拔了112人,目前全局共有“青苗人才”680人。

从招聘开始,精心“选苗”

选材标准是优秀,选材关键靠机制。

从2008年开始,五局针对入职3至5年,学历背景好、思想品德高、敬业上进、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员工,将其纳入青苗人才队伍,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导师带徒、重点培训、轮岗锻炼等措施的进行,培育成一批具有领军潜质的青年后备干部队伍,为五局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近年来,五局优化选拔方式,向前延伸至招聘环节。通过树品牌、完机制、启动实习体验计划等,为五局发展精心选择优秀之苗。一是集团统一、打造品牌,提升招聘效率。五局每年招聘都会统一制定招聘行程、印制宣传手册、撰写宣讲内容、规范招聘流程,确保整个招聘活动由局统一指挥、统一协调,这样既提高了招聘效率和水平,也展示了企业形象、扩大了品牌影响。二是完善机制,统一选拔,确保招聘公正。局建立了新员工招聘的素质模型标准,完善了新员工入职考试题库,扩大了笔试范围,健全了录用评价体系,并引进了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法,新员工选拔机制进一步得到规范,保证了招聘活动的公平公正。三是启动高校毕业生实习体验计划,与全国知名院校合建实习基地,选拔985院校大三学子深入五局实习,参与策划湖南广播电台的“青春975,实习我来了”和“明星学长”等活动,让高校的优秀学子提前了解五局、宣传五局,为最终加盟五局做准备。

从培养开始,用心“育苗”

在精心“选苗”之后,五局通过新员工入职培训、导师带徒、青苗座谈会、轮岗计划、职业生涯调研等一系列措施,用心培育。一是加大新员工入职培训力度,采取文化培训与军训结合的方式,在帮助新员工迅速了解企业、融入企业的同时,磨炼新员工意志,为新员工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二是落实导师带徒制度,跟踪落实局制订的导师带徒制度,加大对导师和徒弟的双向考核,确保师父出经验,徒弟出成绩;三是深化青苗座谈会制度,将青苗座谈会和五四青年节的系列活动合在一起,体现了局青苗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四是推进轮岗锻炼计划,鼓励青年员工在“干中学,学中干”,以“加法”的形式进行轮岗,让员工拓宽知识、提高能力,更好地促进职业发展;五是开展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调研,2012年局对全局500余名青苗人才进行了电话访谈,了解他们现状以及对工作、生活的需求和职业发展目标,同时,局还对2006年以来引进学生的晋升、离职等情况调查分析,从细微处调研青年职业生涯,完善青年人才管理。

从职业发展开始,尽心“壮苗”

全文阅读

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研究

摘要:青年员工是公司员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才队伍的主体,更是公司发展壮大的“领头人”,在企业生产实践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带头和示范作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则直接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业绩,本课题通过三问题深入了解青年员工现状,借助四种通道,四个级别,五项措施助力青年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遵循“沟通、引导、激励、成才”,使青年员工的自我规划实现落地,与公司发展规划达成高度统一,快速成长成才,为公司储备人才。

关键词:青年员工;职业生涯;人才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近年来,公司不断积极探索,尤其是青年员工,青年员工处于职业发展的初期,面临各种职业困惑和诱惑,迫切需要组织的帮助和正确引导。若企业能适时的“传道”“解惑”,切实满足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也许能更好地育人、留人、发展人,从而使企业获得长足进步。基于此,在企业中青年员工开展职业生涯管理非常必要,而针对性的研究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但是随着公司发展,青年员工越来越多,综合素质有所提升,但是在职业生涯的认知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青年员工不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每次在新入职员工培训时,公司均讲解关于员工发展的知识,但部分员工均未引起足够重视,也不积极主动了解,只有到了关系到其切身利益发展的时候才开始关心,则为时已晚。

2.青年员工立足生产一线较难。一线工作又苦且累,部分青年员工适应能力较差,面对工作挫折、问题缺乏应对技巧,容易意志消沉;二是有些青年员工在工作中处处讲条件、讲利益,缺乏大局意识;三是有些青年员工思想上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工作懒散,缺乏主动性,存在得过且过、混时间的想法。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同时工作热情减退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3.晋升时间长,消磨工作热情。受政策影响:新入职大学生在一线岗位工作满4年、7年和10年才能晋升管理岗位,青年员工在长期的坚持过程中,也会容易掉队,产生惰性。因此保持青年员工的持续战斗力也是工作中的重点内容。

全文阅读

电力集体企业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的实践与探讨

摘要:为进一步全面提高青年员工的职业素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集体企业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中的独特作用,我们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青工”为主题,在集体企业广泛开展了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下面将有关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探讨。

关键词:电力企业;员工;职业

中图分类号:C9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为进一步全面提高青年员工的职业素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集体企业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中的独特作用,我们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青工”为主题,在集体企业广泛开展了青年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下面将有关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探讨。

一、充分认识开展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开展青年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一步明确了集体企业对青年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好地了解青年的职业发展目标和思想动态,在集体企业与青年之间构建起一座互动的沟通平台,提高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有利地推动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

集体企业开展青年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充分地引入了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管理制度、企业形象等文化要素,为职工描绘了一幅绚丽的流域开发蓝图,长期指导着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也丰富了集体企业文化内涵的青年要素。

集体企业开展青年职业生涯设计充分地利用创新创效活动载体,为青年职工提供了更多培训、锻炼和实践机会,进一步提高了青年职工专业技能和工作水平,调动了青年职工的创新热情,为集体企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开拓了集体企业新时期人力资源开发和团青工作新路子。

全文阅读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实践与做法

夯实基础完善机制寻求突破搭建平台全面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

多年来,共青团郑州市委根据团中央、团省委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部署,按照“完善激励机制、寻求政策突破、全员广泛参与、提高青工素质”的工作思路,从抓技术培训、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机制建设、舆论宣传入手,科学整合以往的工作项目,以实施青工技能月为载体,以广泛开展导师带徒活动、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创新创效活动等为手段,培养了大批符合时代要求、深受企业欢迎的青年高技能人才,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抓技术培训,夯实青年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

技术培训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基础环节,是提高青年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技术培训方面,我们坚持一手抓理论培训,一手抓实践锻炼。一方面团市委依托技工学校、郑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培训基地等阵地,不定期地向青工提供免费的短期技能培训。各企业也结合本单位实际,每年选择不同工种,因地制宜的采取培训班、知识讲座、技术交流、网上教学等青年欢迎的形式,对青工进行岗位知识培训,提高青工的理论技能素质,并结合当前社会、企业和青年所需开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英语、经贸、金融、法律等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提高青工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广泛深入开展“导师带徒”活动。通过具有技术优势、经验优势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导师对徒弟的帮带,使青年职工的基本业务技能和处理常见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活动中,我们注重提高青工的科技素质,并鼓励一个徒弟拜多工种导师,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一专多能人才,逐步实现青年技术工人由适应型向开放型、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导师带徒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青工钻研业务、苦练内功的热情,培养了尊师爱徒的良好风气,成为提高青工技能水平的有效岗位训练形式。

二、抓技能竞赛,激发青工学技成才的热情

一是广泛开展青工技术练兵、比武活动。自94年以来,团市委每年都要联合劳动、经贸、工会等部门开展以青工技术练兵、技术比武为主要内容的郑州市青工技能月活动。在青工技能月期间,各企业都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技术练兵和企业级技术比武活动。在此基础上,团市委选择部分工种,举办市级比武,并对获得名次的选手进行表彰奖励。我们按照“立足基层,务求实效”的原则,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提高活动的创新含量和科技含量,赋予青工技能月新的内涵和生命力。青工技能月活动中,团市委还组织了青工绝技绝活展示、先进操作法推广等活动,受到企业和广大青工的普遍欢迎,使群众性青工学练技能的活动高潮迭起。

二是着力培养青年岗位能手,引导青工争做本岗位的能工巧匠、行家里手。多年来,郑州团市委以岗位文明、岗位技能、岗位效益为主要内容,以严格、规范的岗位训练为基本途径,广泛开展了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活动,不断提高青工技能素质。几年来共培养市级青年岗位能手1570名,省级青年岗位能手156名,国家级青年岗位能手76名。大批品德优良、技术精湛、贡献突出的青年岗位能手的涌现,以及90%的活动参与率使企业广大青年职工敬业爱岗意识明显增强,实际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据统计,目前我市青工技术等级比活动开展前平均提高了1个等级,有的企业提高了2—3个等级。

三是深化创新创效活动,掀起青工钻研技术、矢志成才的热潮。我们始终注重发挥青年职工的聪明才智,努力挖掘蕴藏在他们之中的巨大潜力,鼓励他们积极关注本单位生产经营中的难点问题,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开展以“开发一项新产品、创造一项新工艺、推广一项新技术、转化一项新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和“五小”、“qc”活动。基层团组织把创新创效活动、“五小”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上,并结合各单位实际,组织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革新小组”、“建议小组”等十几种兴趣小组。创新创效活动提升了广大青年职工、尤其是一线青年技术工人解决生产技术、工艺方面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发明创造的能力。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的青年人才。

全文阅读

供电企业应注重“双师”型人才培养

当今时代,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充分发挥制度约束激励作用和信息平台支撑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人才梯队,打造人才高地,积极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对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河南济源供电公司立足自身实际,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快“双师”型人才建设为重心,创新推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配套制定专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管控体系,并自主开发职称管理信息系统,以制度机制和信息平台为“双重”保障,加大“双师”型人才培养力度,为公司和电网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创新实践管理的依据

“双师”型人才紧缺

电网规模的日益壮大,以及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近两年,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双师”型人才的培养,把具备“双师”资格作为岗位晋升、评优评先、人才选拔的必要条件,而济源供电公司目前高层次人才匮乏,“双师”型人才比例低,导致公司在严格执行省公司各项政策开展相关工作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培养“双师”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青年员工成长的必然性

1998年公司上划以来,已通过大学生招聘接收110多名青年员工,青年员工成为公司发展的新鲜血液,为公司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青年员工工作热情饱满,学习积极性高,对“双师”型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高度认可,是公司“双师”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对象。公司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人才的成长,为新进员工科学规划职业发展通道,加大培训,提高新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和综合素质,把青年员工“双师”型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信息渠道不畅

以往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公告和公司内网途径宣传职称申报和技能鉴定工作,导致部分员工因出差、工作等原因未及时关注信息而错过申报时间;公司缺乏专业的信息管理工具用来监控职称、技能等级工作的申报、考试等情况,不能第一时间将信息通知到符合条件的每一个人,影响省公司下发的“双师”型人才培养计划顺利完成。针对这些问题,公司自发研制了职称信息管理软件,通过及时维护员工的职称、相关考试成绩等信息,随时按职称级别对未取得职称的人员进行分类统计汇总,为职称统计和申报提供数据支持。人力资源部可在第一时间通知相关部门和个人参加本年度职称及相关考试申报,大大提高了宣传力度和工作效率。

全文阅读

卓越计划下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探讨

摘要: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分析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不足,认为应采取强化上岗前的三种“经历”、鼓励参加实践教学与科研、“走出去”开阔国际化视野、“请进来”传授实践教学经验和组织交流实践教学体会等措施,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

关键词:“卓越计划”;青年教师;工程教育;教学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的实施将起到促进、示范和引导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卓越计划”的实施,应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协会、骨干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依据卓越工程师通用标准和行业补充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认知、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卓越计划”实施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分别培养现场、设计开发和研究型工程师等三种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一、“卓越计划”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重庆科技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由两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办学声誉良好的原中央部委属学校———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全国示范性高工专重点建设学校)合并组建,于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学校以工为主,以石油与化工、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为特色,涵盖理、工、经、管、法、文、艺,是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行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蕴藏着勃勃生机与较大发展潜力的高等学校。2011年9月学校成为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教师作为“卓越计划”实施的主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要培养出具有高水平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就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卓越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他们既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把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和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培养具有卓越工程师素质的专门人才。可见,“卓越计划”的实施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要努力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为教师为达到某种教学目标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特征,以认知能力为基础,表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就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程度和操作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主要涵盖教学认知、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研究等[1]。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工程专业教学不仅包括理论教学,而且体现在实践教学上。实践教学能力是实施“卓越计划”的核心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学习者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并对具体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为了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依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学生的实际特征和特定的授课环境条件,组织加工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步骤程序,并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以期达到最佳授课效果的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媒介的选择和运用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揭示其中所包含的教学规律,进而指导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更多体现在个人的业务水平、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传道授业解惑等综合素养方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