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通外科论文

普通外科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普通外科PBL教学法论文

1、当前普通外科学教学的不足

(1)普通外科学专业性强,名词繁多,信息量大,虽然学生对临床课程兴趣较浓,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参与意愿不高,对教师指导依赖程度大;

(2)临床病例涉及内容广,如颈部、乳腺、腹部等部位,不同部分独立性较强,但在水电酸碱平衡失调、器官功能不全、术前术后处理等方面有共性;

(3)教学和临床脱轨,教材各章节编排缺乏有机联系,学生最初接触时会感到难度较大,从而对普通外科专科知识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为下一步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PBL在普通外科学教学中的实施

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在授课前一周发给学生,要求从病因、机制、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方面去思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校图书馆书籍资料、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查询相关资料,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解答问题。最后由授课教师对内容进行点评,有针对性地讲解存在的共性问题,总结出需掌握的知识点,进一步强化本次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习要点。课程结束后进行测试,包括基础知识、病例分析等。具体选择病例时,要掌握以下原则:

(1)选取普通外科的常见和多发病例;

(2)病例设计不能太过复杂,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能够基本诊断;

全文阅读

普通外科教学创新探讨

【摘要】 目的:对微课创新性教学模式在普通外科教学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学院60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普通外科教学过程中,以随机的方式将这些学生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名。其中观察组采用微课创新教学,对照组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之后对两组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理论知识进行考核。结果:观察组学生的综合能力成绩、理论知识成绩及总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微课; 普通外科;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R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2-0153-03

doi:10.14033/ki.cfmr.2016.22.082

普通外科作为临床中较大的科室之一,其涉及到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这种实际情况就决定了学生要掌握的普通外科相关知识有多元与复杂的特征[1]。普通外科知识内容的繁杂对学生学习方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2]。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创新教学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类教育教学中,普通外科教学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本文对微课这种创新教学在普通外科教学的应用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名在笔者所在医学院就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普通外科教学过程中,以随机的方式将这些学生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名。其中观察组采用微课教学,对照组则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其中,对照组男13名,女17名,年龄19~23岁,平均(20.0±1.3)岁;观察组中,男16名,女14名,年龄19~23岁,平均(20.4±1.3)岁。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全文阅读

浅论儿童科普读物写作

0前言

开宗明义,本文所说的“儿童” ,是指小四至小六学童。幼儿园至小三,坊间称“低幼”(低年级及幼儿),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筹内。至于“少儿”,原为大陆用语,涵盖小学至初中(国中)。台湾国中生的升学压力沉重,家长和老师并不鼓励国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因而坊间的少儿读物,虽名为“少儿”,其实诉求对象仍以小四至小六学童为主。

以《科学月刊》和《科学发展月刊》为中心,台湾已有一批写作成人科普读物的作家,彼等或为好之者,或为乐之者,水准已相当可观。相对来说,尚缺乏一批称职的儿童科普读物作家。坊间的各种儿童刊物,科普虽为其重要内涵,但主事者往往认为儿童读物不需专业,任何题目都可交给“”处理。们什麼都写,哪能写出水准?

笔者曾为《联合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生报》儿童版及《国语日报》写过科普专栏;曾参与《少年科学》、《科学研习》、《儿童21》、《新世纪儿童周刊》、《小大地》、《地球公民365》、《小达文西》等儿童刊物编务;曾为多家报刊写过儿童科普文章。在此,谨将一己心得草成本文,藉以拋砖引玉,愿与科普论坛者切磋。

1信、达、趣

当今科普大家沈君山先生曾袭用严復“译事三难”信、达、雅,提出通俗科学读物写作(即科普写作)三要诀——信、达、趣。 大陆科普界倡导科普“三性”,即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以三性多寡判定优劣。大陆的科普三性,科学性相当于沈先生的信,艺术性包含沈先生的达和趣,至于思想性,沈先生的三要诀未曾述及。

对成人科普读物来说,思想性极为重要,当科学性、艺术性俱足,思想性就成为评比优劣的指标。所谓思想性,是指传达作者一己思想,或成就一家之言。对儿童科普读物来说,思想性并不重要,甚至可有可无。个人认为,写作儿童科普读物,沈先生的三要诀已敷需要;写作成人科普读物另有评量标准,笔者曾有专文讨论此事。

前新竹清华大学校长、物理学家沈君山先生是台湾科普写作大家,曾倡导通俗科学写作三要诀——信、达、趣,此三要诀可作为儿童科普写作的指导方针。

全文阅读

科普写作教学初探

摘要 为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我校在理科班开设了科普写作课程,本文从科普阅读、科普体裁和科普写作能力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科普写作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科普写作 科普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我校五年制师范大专班从四年级开始分为文科和理科班,并在理科班开设了科普写作课程,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为基础教育培养文理兼通的具有教学科研与科普写作能力的高素质师资。笔者担任该课程教学八年,现结合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普写作能力的体会与实施方法。

1 在科普阅读中积累科学知识

科普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科学知识和写作素材、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知道,科普写作除了需要语文写作基本功外,更需要科学知识方面的雄厚积累。大量阅读科普方面的书籍和刊物,吸收科学前沿知识和最新科技信息,是着手科普写作的必要条件:若要写出科学知识丰富准确、科学原理清晰透彻、文艺性较强的优秀作品,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劳动。我们以科普阅读、科普积累做为科普写作的先导,采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方法,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普阅读教学中我们有计划地给学生介绍了现代科技知识,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两年多来我们先后给学生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基本思想、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介绍了空间和海洋技术、细胞重组和克隆技术、微电子和信息科技、材料与能源技术、基因治疗技术等等,这样使学生形成了比较宽阔的自然科学知识背景。科普阅读教学中,我们还注意在拓宽前沿知识的同时巩固经典知识。教师针对科普文献的重点和难点,及时点拨解答疑难,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例如帆船为什么能逆风行驶,算得上一个经典问题,虽然在航海实践中早已成功操作。但从理论上解释并非人人皆知。不少同学反映,阅读了有关科普文章后仍模糊不清。教者关注后发现,少数科普讲述含糊甚至错误。而张三慧教授主编的《力学》,论述得清晰准确,我们以此为例,阅读教学中重点讲解了逆风行舟的原理。通过这件事学生也受到教育,他们体会到,正确的概念形成和知识积累对于科普写作是何等重要。如果没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对待科普写作,不懂装懂,就会贻误读者贻误后人。

科普阅读教学的课堂时间和容量对于科普写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又把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并结合学校图书馆的藏书给学生推荐了课外科普阅读书目。其中有我国科普作家叶永烈选编的《中国科学小品选》,鲁克选编的《中国科学童话选》,谈祥柏的科普作品集《数学百草园》,林德宏主编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还有普里高津的《从混沌到有序》、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时间简史》、英国天文学家约翰・D・巴罗的《宇宙的起源》等等。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自由邀游,充分积累。

全文阅读

简析变译理论在科普英语翻译中的指导性

[摘要]变译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通过介绍变译理论的核心内容,阐述科普英语文章的主要特征,证明了变译理论能够广泛地应用于科普英语翻译。

[关键词]变译理论 科普英语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43-01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华中师范大学的黄忠廉教授认真研读了严复的翻译理论,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翻译理论――变译理论。七种变通手段(增、减、编、述、缩、并、改)和十一种变译方法(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构成了变译理论的核心内容。

科普简称科学普及,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1]而科普英语指在科普过程中用英语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

一、变译理论

变译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变译力主变通原作的内容或形式,求得信息传播的极佳效果。[2]

从变译的定义中抽离出三个主体,译者、读者和原作,基于此,我们可将变译理解为在译者、读者和原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下所进行的翻译活动,由此产生的译文与全译文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多、快、好、省、有的放矢。

全文阅读

新时期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特殊性的探索研究

摘 要:对2008至2010年我国36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硕士研究生招生机制、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科研学术与毕业论文进行调查分析。认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专业体育院校和拥有体育专业的师范院校存在差异,其发展具有特殊性,如招生生源少、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科研投入不足等。该文旨在通过对其培养特殊性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公共体育部 特殊性 研究生 培养 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培养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近八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设立了公共体育部研究生教育,促进了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专业体育院校和拥有体育专业的师范院校相比,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部具有良好的学科建设环境,研究生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部分体育院校专业学科单一状态,显示了一定的学科优势,但也存在科研潜力不足、研究生培养不均衡、学科队伍不够完善、研究方向设置繁多、特色研究方向比例不高等问题。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具有体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非体育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且无完全体育本科教育的普通高校。

1.2 研究方法

全文阅读

关于实现科研论文与科学新闻衔接的思考

摘 要 媒体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而媒体报道的基本方式是将科研论文转化为新闻报道。本文以“科技期刊媒体见面会”为例探讨了科研论文转化为新闻报道的现状,讨论了其中涉及到的科研与科普相结合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 科研论文;新闻报道;科技期刊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043-01

1概述

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大众传媒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60%的美国公众把网络作为其获取科技信息的首要渠道,[1]第八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也显示,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2]在向公众传播科技信息方面,媒体最基本的方式是仍然是将科技期刊发表的重要论文变成媒体报道,这一实践在西方国家表现的尤为强烈,它们有着一系列原则确保科研论文转化为媒体报道,包括“no paper, no new”以及“embargo”(限时发表)原则等。

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2007年中国科协启动的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科研论文转化为科技报道的建议。

2科研论文转换为新闻报道的现状

科技期刊发挥着搭建科学与公众桥梁的作用,科技期刊上发表的前沿性、原创新的科研成果通过大众媒体以公众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出去,这不但有助于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的关注,更有助于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同时也确保了科学新闻准确性。美国有一套EurekAlert!系统(由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办), 每天都会向免费注册的记者们提供30-40 篇各种科技期刊即将发表的重要论文的新闻稿, 欧洲则有类似的Alpha-Galileo系统(), 主要刊载欧洲科学家科研论文的新闻

全文阅读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在我国音乐教育学分类中,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指基础教育(中小学),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个新崛起的学科,它的理论建设尚处于初创阶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1.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开端始于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偕夫人于1878年创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即今山东蓬莱),相当于大学程度,设有以唱歌、识谱、编写歌曲为主的“乐法”课 。2.我国普通高校早期的美育思想1903年,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国维将美育列入普通学校教育宗旨。1908年建立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校长经亨颐重人格的培养,提出“德、智、体、美、群”五育教育,设有音乐课程。1912年,蔡元培先生担任教育总长的就职演讲《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将美育列为国民教育宗旨之一,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①的著名主张,强调通过美感教育来陶冶人的品质。3.我国普通高校最早颁布的艺术教育法律法规191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在其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预科开设课程共8门,乐歌被列为必修科目之一,每周2课时,教学内容主要为声乐练习及音乐理论。本科将乐歌列为随意科。1927年,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出席第一次会议的有蔡元培、林风眠、杨杏佛、王代之、高鲁、周俊、李金发、吕彦直,提出“整理全国艺术教育”等主张。4.我国早期的艺术教育机构1912年,蔡元培先生在他担任教育总长期间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并聘请鲁迅先生主管艺术教育委员会工作。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是1931年,清华大学成立西乐部。有通过唱片听赏音乐的教学和演奏西洋名曲等实践活动。5.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关于学校艺术实践的第一个文件1940年,教育部颁发《学校课外音乐活动办法》。主要内容有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应由专门音乐教师负责学校音乐活动,要求各校要在学生中组织多种艺术团体,经常举办音乐比赛或演出活动。每位学生要至少应参加一项与艺术有关的活动,各校应从学校经费中酌拨音乐事业费等②。6.我国普通高校较早开设的音乐课程:⑴ 音乐选修课 1897年浙江大学(前身为“求是书院”)由日籍教师武桥敦义主讲音乐选修课,后来由丰子恺先生兼授音乐课程。⑵ 音乐必修课 1912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预科课程中设置“乐歌”为必修课,共开设3个学期,每周2课时。7.我国普通高校较早译著的音乐教科书1904年,美国亚克斯福大学的音乐理论教科书被曾志胍胫,定名《乐典教科书》,以供当时中国师范学堂及中学堂、女子学堂之用。8.我国普通高校较早成立的音乐社团191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组织课外练习军乐的活动,由学生自愿参加,每周3课时。9.我国普通高校较早创作的歌曲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现上海交通大学)由学生张惕铭、姚立人和沈心工作曲的校歌《警醒歌》(张焕纶词)。10.我国普通高校早期培养的音乐人才仅以清华大学为例,有赵元任、黄自、张肖虎等。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普通高校师资队伍:李叔同、萧友梅、刘天华、赵元任、丰子恺、姚锦新、柯政和等。外籍教师有范天祥(美)、嘉祉(俄)、托诺夫(俄)、库普克(德)、武桥敦义(日)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从总体发展看,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1949年建国至1965年,在全国只有极少数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2.1966年至1976年 “”时期,我国高等学校各方面遭到严重破坏。不少乐器、唱片被毁掉,音乐社团停止了活动,音乐机构解散。3.1976年至1985年,1976年至1978年是一个徘徊期。从1978年至1985年,呼唤健康艺术、提倡高雅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成为艺术教育的工作重点,在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从培养人才出发,受到各级领导普遍重视。4.1986年至今是发展的良好时期,艺术教育逐步走向正轨,艺术教育机构逐步健全,艺术课程的改革深化更加符合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艺术对人的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艺术与相关学科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科的称谓是在1986年确立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在1986年8月发起并成立了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瞿维、方业热问捉旎岢ぁ⒏被岢ぁ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下达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教办[1988]025文件);1989年至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印发《全国学校艺术家教育总体规划》的通知([89]教社科字003号),在《规划》中首次提出要在普通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后颁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教体[1996]5号)、《李岚清同志与部分音乐家座谈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问题的讲话》的通知(教办1997]32号)和《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体艺厅[1999]7号)等文件,表明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③

三、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学副修专业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音乐学副修专业教育(1920―1949)1920年北京女子高等专科学校增设音乐体育专修科,萧友梅为科主任,经与赵元任商议,定为以体育为主科的学生必须以音乐为副科,学习成绩按学分计算。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音乐学副修专业教育(1949―2006)(1)音乐学副修专业的教育 始于1978年的音乐学副修专业的教育是指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兼学音乐专业的学习。1978年,出于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现名为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实施音乐学副修专业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国高级外交人才良好的艺术修养。它的教学目的、办学模式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契合点,有相对独立的、系统的音乐课程与艺术实践的各种活动,并以音乐为载体,注重音乐对创造思维与智力的开发,培养具有艺术思维的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设有符合高校音乐教育特点的综合的艺术课程,如音乐鉴赏类、音乐常识类、音乐史学类、音乐文化修养类课程,并有第二课堂专家学术讲座的课程。为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跨学科研究,音乐学副修专业还成立了“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小组。(2)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副修专业的专科和本科学历教育 音乐学副修专科学历的教育是培养具有艺术思维的创新型科学家和开拓音乐学新的研究领域的办学模式,为我国培养音乐与科技、音乐与人文等跨学科的专门人才开辟了新的道路。1995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④在全国首创音乐学副修专科学历教育。除延用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所开设的课程和教师外,还增加了“音乐美学与评论”、“音乐与多学科交叉研究”等研究性的课程。音乐学副修专业的学生还有的考入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成果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又在全国率先建立起音乐学副修专业本科学历教育。除开设上述专科学历课程外,增设有“音乐构成”、“音乐与文化”、“音乐商业管理”、“音乐工程”等课程。除本校教师外,受聘为音乐学副修专业开办讲座的音乐学者和专家有严宝瑜、姚思源、严良摇⒄徘啊⑼糌购汀⒅芎:辍⑼醢补、李西安、朱汉城、修海林、谢嘉幸、金湘、储望华、陈其钢等,还有刘新成(历史学家)、陶东风(文艺理论家)、傅溪鹏(文学家)等。

全文阅读

国内外突发性公众事件应急科普模式研究综述

摘 要:当代社会环境诸如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以及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影响促使国内外创新现有突发性公众事件应急科普模式,而应急科普模式综述研究成为应对突发性事件和建设中国特色应急科普模式的首要理论因素,在具体研究目的、理论实践价值探讨基础上,有必要对国内外研究状况、发展趋势作出合理性评价。

关键词:突发性;公众事件;科普模式

Summary of public events at home and abroad sudden emergency mode science research

Yuan Gui Juan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Abstract:Contemporary social environment, such as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country's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oci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exist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event of sudden emergency science mode, and emergency mode Summary of science became respond to emergencies and the primary facto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science emergency mod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particular research purposes, to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ractical valu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situation, trends and abroad to make a reasonable assessment.

Key words: Unexpected; public events; science mode

一 研究目的

全文阅读

从科技语体的词汇类型分布看科技汉语教材的选材

摘 要: 科技语体可以分为科技体和科普体两类。现有科技汉语教材中的课文既有科技体又有科普体。本文从三本科技汉语教材中分别选取课文对其进行语体分析并着重考察课文中的词汇类型的分布。同时对照中学和大学课本同一学科课文的词汇类型分布,比较其异同,从而对科技语体的词汇构成及以科技语体类型和词汇类型分布为导向的科技汉语教材课文的选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科技体 科普体 专业词汇 书面固定语 课文选材

近年来,适合留学生使用的科技汉语教材的编写数量呈上升态势,但是教材的定位和内容参差不齐。从课文来说,有的文体专业、正式;有的文体大众、通俗;从词汇来说,有的专业术语过多过难,有的则与通用汉语并无二致。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考察了一些现有科技汉语教材课文的语体类型,特别是每篇课文中各种类型词汇的分布,包括专业词、书面固定语、普通词各自所占的比例等,并将考察结果与现今正在使用的中学和大学教科书中截取篇章的词汇分布进行对比,从而探讨适合留学生的科技汉语教材的课文的词汇类型分布和语体类型等。

一、科技语体分类

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目的、内容的需要在运用全民语言的言语行为中形成的语言特点体系。根据语言交际的不同环境,语体可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书面语体又可分为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事务语体。所以科技语体是书面语体的一个分支。另外,科技语体是领域语体中的一个类属,它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语体,是汉语的一种领域变体[1]。

一些学者对科技汉语语体内部按照语体的典型性加以区分,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是将科技语体分成专门科技语体和通俗科技语体,也可称为科技体和科普体[2][3]。曾毅平将科学语体细分为三个层次:科普体、大众知识小品、专门科学体[4]。不论怎样区分,都承认了科技汉语篇章之间的语体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词汇的专业化程度、专业词汇的比例、句式结构的差异、修辞方式的使用等方面。本文所主要考察的就是词汇方面的差异,即在科技汉语教材中,科技体的课文和科普体的课文在词汇的选取与使用上有哪些不同,包括专业词汇的专业化程度、专业词汇的使用比例、书面词语的运用,等等。

二、研究样本介绍

本文选取了三本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位于适合理工类来华留学生预科阶段使用的科技汉语教材为研究对象: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科技汉语――中级汉语阅读教程》(以下简称“中级阅读”);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科技汉语读写教程》(以下简称“读写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留学中国――汉语科普阅读教程(1)》(以下简称“科普阅读”)。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