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通话小诗歌

普通话小诗歌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诗不能用“国语”来读

因笔者受邀,为朗诵考级师资培训班讲授古典诗词知识和考试题库所选之篇目,遂与朗诵方面的专家就古诗词的读诵方式有了多次直接探讨。朗诵的等级考试是以普通话作为标准的,而在总共11级考试中从中级第五级开始,均要求以抽签的方式朗诵一首古诗词。古诗词究竟该如何读诵?就此问题,笔者特意请教了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

叶先生认为:“古人的诗不能按国语来读!”所谓“国语”指的就是今日广泛推行之普通话。诗,广义也包括了词。这些不能以普通话方式来读诵的诗词未必全都是古人所写,也包括了那些以古代语音为标准的今人的诗词创作。

叶先生这样说:“用国语读古诗不仅破坏古诗,而且会灭绝古诗。古诗有一个韵律,韵律是诗之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美感就失去了韵律,对古诗也就无法掌握。”

说到朗诵考级的问题,叶先生说:“国语是讲话的标准,不是读诗的标准。那是两件事情。诗歌乃是不同于口语和散文的另一种语言。”

关于入声字的问题,叶先生认为某些人因为受普通话的教育,自己按照普通话作诗,只要标注清楚,说明自己用的是普通话而不是用平水韵就可以了。读诗,绝对不可以按照普通话来读,因为古诗中很多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变成了平声,该用仄声的地方读成平声,那样韵律就改变了,而古诗是最讲究节奏和韵律的,节奏和韵律是古典诗歌生命的一部分。

那如果在诗词中遇到入声字该如何读呢?叶先生的看法是应该把入声字读为短促的去声。“我在北京长大,虽然国语讲得标准,但是北方话没有入声。我之所以说要读作短促的去声,是要保留一个仄声的读法,那个位置应该是仄声,就不可以用平声来读。你把古诗的韵律破坏了,那等于是削足适履,不可以的!”

又有人认为吟诵就是唱戏,唱京戏或者地方小调。这是对吟诵的曲解,或者说是试图学习吟诵的人从表面发现的一种速成方式。吟诵是吟诗的人内心情感的反映,其中也蕴含着吟诗人自身的修养,当然不能够像唱戏那样按照一个调子模仿出来。虽然正宗的吟诵越来越罕能听到,似乎有日益消亡的趋势,但我们确实有必要继承并且使之发扬光大。

早在1992年,叶先生就曾撰写《谈古典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特质与吟诵之传统》一篇长文,对中国传统之吟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理论阐释,并且提出具体实践之可能。

全文阅读

第二人称叙事的不确定性与普拉斯诗学艺术的构建

摘要:本文从人称的叙事视角出发分析普拉斯的著名诗作《爸爸》,重点分析第二人称叙述“你”“是”什么,对叙事交流“做”了什么。通过分析由第二人称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来解读普拉斯诗歌艺术构建的独特性,可以走出评论界对普拉斯的诗歌只是个人叙事的误读,在更广阔的话语层面上理解她的诗歌,探寻她诗学话语形成的根源。

关键词:《爸爸》;第二人称;不确定性;叙事

人称是叙事学的一个经典话题,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而很少关注第二人称。理论上开始研究第二人称叙述始于1965年布莱斯·莫里塞特在《当代文学中的“你叙事”》中提出的“作为一种新文类的‘你’叙事”[1](1-24),此后热奈特的“第二人称叙述”[2](344)术语为从叙事学研究第二人称叙述奠定了基础。在六七十年代,学者们开始关注受述者和读者,即相对于叙述者和作者主体“我”的客体“你”。随着后经典叙事学的兴起,詹姆斯·费伦、布赖恩·理查德森、尤里·马戈林和彼得·J.拉比诺维茨等使第二人称叙述研究得以延展。进入九十年代,学者们开始从意识形态、修辞理论、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历史叙事、读者反应批评等不同视角研究第二人称叙述。诗人尤其重视对人称代词的选择以及使用。正如John Berryman 所说:“一个代词可能看起来是件小事,但是她重要,他重要,它重要,他们都重要。”[3](165)这里显然没有提到第二人称“你”。但是第二人称“你”因其含义具有开放性而被更多地用于战后美国的诗中,又由于其所表达的不确定性而受到普拉斯的青睐。

《爸爸》是普拉斯最出名的并被广泛收录、评论的一首诗。评论者对其主题思想各执己见。《爸爸》反映了女孩对已逝父亲爱恨交织的情感。它也被解读为普拉斯对父亲过世和丈夫不忠的一种发泄。肖小军认为“普拉斯选择女儿‘我’这一女性代表来承担叙述者的角色,而使男性代表‘爸爸’处于一个非常被动且被剥夺了发言权的失语状态是为了凸显叛逆后的女性霸权意识”[4](69)。还有评论者从自白的角度分析诗歌的自传性色彩。目前,很少有评论者从第二人称“你”的视角关注这首诗。诗歌中“我”出现 26 次,“你”出现23次。这种使用频率使读者不能忽视第二人称对诗歌意义的构建作用。在数量上“我”的主体性特征略强,同时“我”通常出现在行首,“你”在行末,顺序的前后也体现了诗歌的主体和客体。这两个人称代词的变换使用使全诗充满了创作与理解上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是现代和后现代诗学的重要特征。

诗人对人称代词的选择反映了诗歌叙事的视角以及传播的策略。第二人称叙事不利于传播,但是它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多思考空间。《爸爸》中所展示的与控制、从属、监禁、复仇及逃避相关的矛盾主题与第二人称叙事直接相关。诗中的第二人称“你”是诗人构建艺术、再现普遍生活的一种方式。本文将在修辞性叙事理论的框架下研究诗歌中的第二人称叙述问题,重点分析第二人称叙述“你”“是”什么,对叙事交流“做”了什么。通过分析由第二人称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来解读普拉斯诗歌艺术的独特性,以期纠正“普拉斯的诗歌只是个人叙事”的认知误读,在更广

——————————————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李文萍,女,大连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化研究基地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诗歌。

全文阅读

“废话诗”红遍网络

诗歌,文学皇冠的明珠,长久以来是文人墨客、文学发烧友眼中的“高贵艺术”。然而,近日流行于网络的“废话体”诗歌,却让普通大众过了把“创作瘾”,写诗似乎不再“小众化”。

普通人随兴创作、想写就写、自娱自乐的“废话诗”作品在网络广泛传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用白话随意创作的“废话诗”是不是诗?诗歌的门槛究竟为何?也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

“废话诗”走红引发网络模仿效应

诗人乌青,被网友戏称为“废话诗”的鼻祖,他创作的《对白云的赞美》、《假如你真的要给我钱》和《怎么办》等诗歌开了“废话诗”的先河。与传统诗歌语言精练、内涵深厚的特质不同,“废话诗”直白记录生活的琐事,完全用自言自语的“口水”语言写成。在作品中,乌青这样描绘对白云的赞美:“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在《假如你真的要给我钱》中,他用自己的银行账户信息组合成了一首诗:“我的银行账号如下:招商银行/6225××74/郑功宇/建设银行/4367××13……”

网友调侃说,“读你的诗还不如打开电视看广告”,“李白杜甫一定会泪流满面”。然而,“废话诗”一现身网络,就引来众多模仿写作者。几乎“零门槛”的准入标准,让不少网友觉得,闲暇之余写一首“废话诗”绝非难事。

诗歌口语化探索误入歧途

事实上,“废话诗”只是近年来“网络口水诗”兴起的冰山一角,“梨花体”、“羊羔体”、“垃圾体”等先后被热炒并引发争议。

对此,不少国内知名诗人表示,“废话诗”的口语化无可厚非,但在追求自由表达、惯性写作过程中却忽略了诗歌的“精神内核”。

全文阅读

班级诗歌朗诵比赛程序的技术设计

【摘 要】诗歌朗诵,是一项把综合通用技术融合于人文学科知识宝典的艺术演奏,是富含技术魔力与艺术魅力的创作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则是一种将文雅浪漫的朗诵艺术与高度综合的神奇通用技术,以诗词歌赋为载体,紧密融合的文艺竞技活动。诗歌朗诵比赛程序的策划,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类技术、体现完美艺术、融合科学与人文、蕴含文艺创作的“技术设计”。本设计书对参赛时间、地点、评委、比赛流程、竞赛要求、比赛程序等均予以策划设计。

【关键词】班级;诗歌朗诵;比赛程序;技术设计

朗诵,是将肢体语言技能与语音语言技巧糅合,把文学作品的情感和内涵,用声情并茂的表演形式予以展现的艺术表演。是训练语言感染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对诗词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学习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地鉴赏经典诗歌名篇,感悟诗词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美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诗歌朗诵,是一项把综合通用技术融合于人文学科知识宝典(如经典诗词作品)的艺术演奏,是富含技术魔力与艺术魅力的创作活动。朗诵诗歌能培养良好的语感,使语调、语气与语境相符合,抑扬顿挫,技巧幻化,增强有声语言的感染力。诗歌朗诵还能与音乐融合,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给听者更多美的感受。挑选好朗诵的诗歌后,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选择与诗词内容相匹配的音乐,当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语调与铿锵有力、婉转悠扬的音乐演奏旋律融为一体,演变为优美动人的文艺演出时,则更让听众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获得尤为美妙的艺术欣赏和精神享受。

诗歌朗诵比赛,则是一种将文雅浪漫的朗诵艺术与高度综合的神奇通用技术,以诗词歌赋为载体,紧密融合的文艺竞技活动。又是一个将人文知识与技能技巧结合、表演过程与娴熟方法结合,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参与活动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表达能力、技巧运用能力及艺术表演能力,提升参赛者的自身文化素养和技术素养,增强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参赛者和观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艺术与技术融合性活动。这种语境优雅、妙不可言、浸透技术、饱含艺术的高雅竞技活动,能使人们愉悦身心、陶冶情趣,享受生活。

诗歌朗诵比赛程序的策划,不仅直接运用了程序、流程、统筹、兼顾等具体技术[1],而且迁移运用了设计与流程、设计与控制、技术与艺术等一般技术思想和方法[2],因此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类技术、体现完美艺术、融合科学与人文、蕴含文艺创作的“技术设计”。为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宽松舒畅、公平竞技的环境,搭建一个展现才华、放飞梦想的平台,特谋划举办此次诗歌朗诵比赛。现将相关事项及具体运作流程策划设计如下:

1 比赛时间

2013年12月10日。

全文阅读

杨克:一个诗人必须“留存”他的时代

作为一个“资深诗人”,“第三代实力派诗人”、“民间写作”重要代表性诗人之一,这几年来,杨克谈得最多的话题却是孩子,参与最多的活动,是到各大小学给老师和学生们讲诗歌。

这一切的起点是:从2010年开始,杨克担任“小学生诗歌节”的评委会主任,“忽悠”了于坚、王小妮、舒婷等一批著名诗人给小学生的诗歌习作评奖,还像交作业似的认真写点评。

有些人说这是“大材小用”,有些人认为他“不务正业”,甚至有批评家言辞犀利地指出他过度沉溺于诗歌的普及化与社会化之中,在诗学追求方面却越来越趋向于保守和平庸,过于放弃诗歌技艺上的难度。

对于这种质疑,杨克在一次和诗人骆英的对话中回答:“在我的写作立场里,文学的标杆不仅仅是现代主义,而是几千年的人类文学。从更长时间的文学谱系出发,我认为诗人和作家应该对自我之外的世界发言,应该并不仅仅追求在文本上突破,也要探索怎么传递人的普遍情感,让读者口口相传——我的写作的理念就是这样,到现在也一样。”

灯光是橡皮擦,把黑暗擦掉

孔子有一则训子名言:“不学诗,无以言。”两千多年过去了,如今自然不会有家长再执着于孩子是否一定要“学诗以言”了,但作为一个诗歌普及的呼吁者,杨克提出,让孩子学诗既不是为了成为诗人,甚至也不是为了“言”,最重要的是一颗诗心。

“诗心”听起来很玄,但往往最玄的东西也是最简单的,如同比起大人,孩子才是离诗最近的人。“我看过一个孩子写的一句话,‘灯光是橡皮擦,把黑暗擦掉’,成年人很难想到‘橡皮擦’这个概念,但在小学生的眼中却是天天见到的物品,因此产生的联想是有创造力的。”杨克说,在担任“小学生诗歌节”评委会主任的三年时间里,他看到过无数被毁掉的想象力和真情实感:眼睛一定是心灵的窗户,老师一定是园丁,红领巾一定是烈士的鲜血染成……“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许多高年级学生虽然掌握的词汇量比较丰富,但写出来的诗却不如低年级的学生。为什么比喻同一事物很多人会撞车呢?那是我们的思维也模式化了,以为唯有那样形容才是最恰当最高明的。”

童年天然的语感与未被污染的想象力,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天赋,而大人们要做的,就是不要将这些美丽的汉语囚禁在牢笼里。小学生诗歌节期间,为了让更多语文老师了解思维的模式化是多么可怕,写诗并不是“你全家都是文艺青年”的小圈子游戏,杨克到广东各地给语文老师们做讲座,聊现代诗歌该如何鉴赏,聊如何让孩子们通过诗歌去与这个世界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通过写诗,我们对于世界的感觉会更加清晰,对人生的感知也会生动起来,这是一种境界,是人文教育的基础需求。黄磊曾说,在演《人间四月天》的徐志摩之前,他自认为感情方面是比较粗糙的,但出演之后,他用一颗诗心去感触树叶的飘落,对万物产生了美好的感觉,这就是诗的作用。参加我们比赛的孩子们以后也许有人成为了诗人,有些并不想做诗人,重要的是通过诗来加深对宇宙和自然的感知,让生活变得更加生动多彩。”

全文阅读

小镇诗歌会

今年康州的雪特别的多。我所住的小镇有378年的历史,是康州最古老的小镇,到处可见此起彼伏、堆的小山一样高的雪堆,仿佛被银白色“丘陵”环绕中的童话王国。

某个周日的午后,在小镇博物馆内,有暖暖的阳光从玻璃天窗斜照下,整个大厅笼罩在一层金光中。此时,手捧一杯清茶,品着小甜点,倚靠在华丽的落地玻璃前,安静的听着作者朗诵诗歌,诗歌的间歇,长笛独奏者送出悠长的乐音。这便是康州小镇的诗歌会,它充分体现了美国生活的闲适与悠扬,艺术不再是专属于少数人的价格不菲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

诗歌会是由poetry group举办的,每月一次,或免费向大众开放,或象征性地收点费,地点设在小镇的博物馆。来自小镇的那些热爱诗歌的市民们会聚集在这里,消磨一个半小时。听众是普通的百姓,或为银发的老妪,或为稚气的学生,或为时髦的职业女性,或为全职的家庭主妇,或举家来听,或独自前往,总之,诗歌不再遥不可及,它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个精神舒展的渠道。

作者也是来自附近城市的当地市民,穿着打扮普普通通,平日有自己聊以谋生的职业,诗歌是其爱好与精神寄托,写下来,与喜爱诗歌的人分享。朗诵的诗歌中,有其已出版的,也有刚刚拟就的,作者会在朗诵每一首诗前,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之后便开始朗诵。因无炫技之念,故而用语都是朴实的词语,是大家能听懂的语言。诗歌于作者,无他,不过就是一段性绪的记录。

一位从事生物研究的年过60的女士,新书中收集了多年前与其母亲通话后所写下的诗歌,她在朗诵时,睹“诗”思人,因想起已然仙逝的母亲,不禁有泪音,之后,她不好意思地说,我有些情绪化,因我和我的母亲感情非常好。此时,台下有一黑人女士,亦声音哽咽,说我明白的,我也想起了我的母亲。作者与听众的心灵于此时碰撞,好的作品不就是要于平凡中抓住那份永恒,然后再传达出来,使得受众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受么?

再有一位在大学图书馆工作的中年男士,新诗中描述了早晨去学校上班时听到的各种声音,包括开会他在台上讲话时,前排手初铃声大作,最后却发现那是自己放在大衣口袋中忘了消音的手机的尖叫。诗歌中,不乏幽默与逗趣,而作者也用一种欢快的语调来轻快地朗读,非常有趣,听众中不时有会心的笑声与掌声,也有人赶紧低头看看自己的手机是否调到了静音。而此时,恰好门口有火车经过(博物馆紧邻火车道),因此现场又混入了汽笛的长鸣声,可谓“声声入耳”,大家不禁轰然大笑,作者也在台上搞笑地耸耸肩,一副看这汽笛声多切题的表情。

间歇时,有一位身型高挑的女孩,手持一把长笛,吹奏出悠扬的乐音。演奏之后听她娓娓道来,原来竟是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乐曲中有淡淡的忧伤。

一个美妙的冬日午后时光便在音乐与诗歌中飞逝,意犹未尽的人们还会留下来三三两两的聊聊天,对刚才诗歌的看法,对音乐的感受,认识不认识的,由于有着共同的爱好与话题,都聊得热络,其乐融融。

全文阅读

赏析华兹华斯的诗歌《我们是七个》

摘 要: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湖畔派诗人”之首。《我们是七个》是威廉・华兹华斯于1798年写的一首抒情叙事诗。诗歌以对话的形式,用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童真的赞美和对童年的向往。本文试从诗中的语言,诗中的自然和诗中的童心对诗歌进行赏析。

关键词:华兹华斯;我们是七个;语言;自然;童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65-02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湖畔派诗人”之首。在其代表作《抒情歌谣集》的第二版中,他对他的诗歌进行了定义,他认为一首好诗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情感。这种情感是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是在强大的宁静中追忆起来的情感。他的诗描写和关注的多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诗中的语言虽然看似平淡、朴素,却给人以返璞归真的感觉。

《我们是七个》是华兹华斯于1798年写的一首抒情叙事诗。这首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单纯的孩子,他有力的呼吸,挥舞着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四肢,过着他快活的时光。他真的懂得什么是死亡吗?由这个问题出发,诗人记述了他与一个八岁的农家小女孩的对话,带着读者进入了儿童的心灵世界。

下面就从诗中的语言,诗中的自然和诗中的童心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诗中的语言

尽管华兹华斯的体裁各异,诗体多变,但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清新、隽永、朴素、亲切的气息。这种语言特色不但与18世纪新古典主义者诗人擅用的工整优雅、警句格言迭出的英雄双行体截然不同,而且与同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布莱克,以及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等人也大相径庭。正如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第二版中对诗歌的定义那样,他的诗多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用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语言,故其语言也较为简单,朴素,这使得他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不晦涩,且简单易懂。

全文阅读

舒曼《吉普赛生活》中的音乐诗性

摘要:舒曼的艺术歌曲众多,惯以数首歌曲成套,用来表达人和事的内在,并配以钢琴伴奏。他赋予音乐诗歌化,即用音乐表现诗歌的内容及意境。本文立足于舒曼合唱作品《吉普赛生活》,对其旋律与钢琴伴奏进行深入分析,以挖掘舒曼音乐诗性的运用方式。

关键词:舒曼;吉普赛生活;音乐诗性

舒曼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童年情景》、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诗人之恋》等。不论是钢琴还是声乐作品具有极强的文学功底,常用来表达人和事的内在。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1840年是舒曼的歌曲之年,期间共写138首歌曲,《吉普赛生活》就是其中一首(Op.29 No.3)。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之一就是“取消艺术之间界限而互融……是涉及音乐的文学浪漫主义”(《西方音乐》,第522页)。舒曼的歌曲音乐用“词语融化成乐音”,形成音乐与诗歌的多维性,即音乐具有诗性。音乐诗性是用音乐体现诗歌的各项内容,包括表象及内涵。它是载体的一种互换。它需要音乐服务于诗歌的表象性内容,而又体现出诗歌对于作曲家的内象性思维,即作曲家对诗歌反映出的情绪具象化。

《吉普赛生活》取自E・盖贝尔的诗歌,他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吉普赛人的特征、生活习惯、生活环境、职业兴趣、向往以及世人的眼光。舒曼在此基础上采用合唱体裁,辅以钢琴伴奏,复三部曲式结构,并结合诗歌内在节奏、语调创作。与诗歌描绘所用的平实语言不同的是,乐曲中洋溢着紧张而欢愉的气氛。这能表达出舒曼对吉普赛人复杂的心境。他认为吉普赛人的热情既吸引人又令人不敢碰触,他们的自由既向往又害怕,因为毕竟这是以离开故乡为代价而得来的。他用音乐的方式让人们直接领会到诗歌的内容,甚至用音乐弥补了诗歌的不足。

一、旋律诗性

诗歌与音乐是艺术中关系最为密切的,诗歌自身存在旋律性,它的核心是节奏。乐音层需要反映出语言的种类、形式、意义和朗读的性格。舒曼凭借自己对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创作中将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他所创作的旋律是诗歌的延续和辅助,乐句随着诗歌韵律起伏变化,通过这些丰富旋律来表达诗歌的意境。

1.节奏诗性

全文阅读

编织自己的爱情神话

摘 要: 综观H.D.的一生,其情路坎坷,在爱情中屡屡受创,最终获得一份理想的爱。在她后期的诗歌创作中,H.D.将自己的情感经历与钟爱的希腊神话主题融合在一起,在诗歌的世界里通过创作获得了理想的爱,让爱在诗歌中得到了升华。本文主要就她后期神话诗中爱情主题做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H.D. 神话诗 爱情主题

一、引言

H.D.(Hilda Doolittle1886-1961)是享誉20世纪美国文坛的著名意象主义诗人,早年的诗歌短小硬朗,生动地诠释了意象派的创作原则,但纵观H.D.跨越近50年(1911-1961)的创作生涯,意象派诗歌创作只占了短短的5年。她后期诗风有了很大改变,带有神秘主义倾向,显示出对改写经久不衰的古希腊神话的浓厚兴趣。比起她前期的意象派诗歌,后期的神话诗显得更为成熟,主题更加深刻,并且开始涉及现实世界的很多问题。H.D.是最早也是最成功地在神话面具下找寻女性神秘过往的作家之一。在诗作中H.D.表现出对希腊神话中人物角色的浓厚兴趣。Cheryl Walker说道:“正如在她的墓志铭上写的‘希腊花,希腊迷’一样,希腊的人物角色代表了她一直所追求的精神品质:超然,内心强悍,心理优越,男孩气,勇气,自由,野性。”(Walker 1991:112)在诗歌世界中,通过对希腊神话的改写,H.D.构筑了一个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了在现实世界无法得到的精神自由,从而实现了她的人生价值——追求真与美、妇女平等、信仰自由﹑爱情自由及诗歌创作的自由。本文通过比较现实生活与神话诗中升华的爱的主题,重点探讨H.D.如何在诗歌世界中获得爱情自由,获得理想的爱。

二、希尔达·杜利特尔现实生活中的爱

1901年,15岁的H.D.遇到了她的初恋庞德。庞德对她早期的意象派诗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两人一直交往,到1907年私自订婚。然而,两人的结合遭到了H.D.家人的反对,原因是庞德当时是一位声名狼藉的诗人。到1908年H.D.的父亲动身前往欧洲的时候,她们的婚约也被取消。

尽管H.D.深爱着庞德,但她清醒地意识到她于他来说只是扮演着缪斯的角色。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HERmione里,H.D.写道:在他令人灵魂窒息的吻中,她对自己只是成为他诗歌的客体而不是诗人本身而感到恐惧。在另一部作品《结束痛苦》中,H.D.表达了她的绝望:“庞德很可能摧毁我及我的诗歌中被人们视为核心的‘透明与干净’。”(1979:34)

1910年在与庞德的关系变得日益不安的时候,H.D.与另一位女诗人弗朗西斯·格雷格(Frances Gregg)来往日益密切。格雷格是个热情神秘特立独行又会写诗的女子,她童年时期有心理障碍,这使她有着超自然的能力,H.D.因此对她深深着迷。H.D.视其为“失散的姐妹”“灵魂的另一半”。在HERmione里,H.D.将她描写为“另一个自我”,“能跑,能跳,能够隐匿在秋天的漆树下或迎着风雪摇摆,消逝在古代斯巴达的山麓小丘之中”(1981:78)。和格雷格在一起,H.D.感觉摆脱了庞德将之作为写诗灵感来源的恐惧。然而,如Barbara Guest所说的“和格雷格的关系并不是没有问题的。格雷格不仅有很强的占有欲,而且还和庞德有私通。当H.D.发现时,她感到了双重的背叛”(Guest 1984:66)。 1911年,当庞德表现出对格雷格传统诗歌更多的青睐时,再一次伤害到H.D.。当时,对于她,冲破传统的诗歌创作和传统的爱是一件艰难的事。爱着两个人,H.D.同时在异性恋和同性恋中被撕裂。庞德与Dorothy Shakespeare的订婚对H.D.又是另一个打击。她将初恋的经历对她心理上造成的持久的冲击体现在她后期的作品《结束痛苦》中:“‘初恋’的意义不能被高估。如果‘初恋’是一个不协调的实体,天使与魔鬼——或天使与恶魔的实体,那该怎么办呢?那就寻找一个协调的惯例,人——英雄的实体将会起到补偿的作用,从而完成这幅图画……这已经塞满了我十年来的幻想和梦想,散文和诗歌。”(H.D.1979:19)

全文阅读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诗歌朗诵能力

摘要:初中生的诗歌朗诵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切实有效的科学的教学策略。在提高自身朗诵水平的前提下,教师还应该纠正学生发音,多鼓励,为学生创造诗歌朗诵的氛围。

关键词:诗歌朗诵;初中生;措施

诗歌朗诵能力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诗歌朗诵是一种口语行为,它体现的是学生驾驭语文一种能力。诗歌朗诵作为语言朗诵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与其他朗诵(散文朗诵、文言朗诵等)一样的功能,但是,由于诗歌语言的特性,诗歌朗诵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其他朗诵无法取代的功能。因为最早的诗歌就是音乐,所以,诗歌具有先天的音乐性,尽管现代诗歌已经和音乐渐行渐远。但优秀的诗歌朗诵,应该是一种生命的颤动,它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纯粹。诗歌是从诗人心灵深处自然流出来的声音,它真诚纯明,仿佛婴儿的啼哭,仿佛天籁,正所谓“诗言志“,就是这个道理。优美的诗歌朗诵可以纯洁心灵、丰富感情、变化气质、陶冶情操、润泽生命。优秀的诗歌朗诵,需要朗诵者运用独特的诗歌领悟能力,而且在唇齿之间,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而听众在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间,能够受到感染,融入诗歌情境,感悟诗歌魅力。

语文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培养自己朗诵能力的自觉意识。倘若教师的朗读水平较差,不仅会贻笑大方,还会误人子弟。所以,教师应该在业余时间,极力提高自己的诗歌朗诵水平。无论是平时的教材讲解,还是试卷分析,都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教师的朗诵水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意识。教师不仅要在身体姿态上挺胸抬头,科学把握朗诵节奏,注重朗诵的轻重和抑扬顿挫,还应该注意要身心投入,真正地让学生叹服,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纠正他们认为诗歌之矫揉造作的观念。

除了教师自身朗诵水平的提高外,还要教师做出相关措施,致力于学生的朗读训练和培养上。

教师首先要纠正学生的发音。青海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他们将爸爸叫阿大,将“叔叔”叫“爸爸”,将“在哪呢”说成“阿扎里”。所以,语文教师做好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纠正他们的错误发音,这是培养学生诗歌朗诵能力的第一步。如“zh,ch,sh,z,c,s”的区分。实际上,教学生正确发音的过程,也是他们第二次学习说话的过程。学说话实际是一种模仿的过程,除了唇音完全模仿以外,还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一张汉语发音表,使之熟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并能很好地对此进行区分。在教授初中生的发音上,尽管这不属于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但是,因为青海市地区的特殊,多数小学教师口语素质差,这样,纠正学生发音,使之正确说好普通话,推广国家普通话的任务就落到了初中语文教师的头上。在课上,让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发音时,让他们对着镜子发音,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浓厚。

学生正确发音之后,就要教给他们诗歌科学朗诵的要领和方法。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赏青海抗震救灾的义演晚会,主要是看诗朗诵部分。因为这是权威的视频样本,朗诵者是国家一级的朗诵演员。学生的音色不一定要好,但朗诵的情感是必须要饱满而真切的。朗诵不同于日常的说话,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其文学性上。在朗诵时,学生需要深刻理解文字作品,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有声语言进行表达。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朗诵创作,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文学性,人们在选择朗诵的文学作品时都是非常严格和认真的,对其主题、思想、遣词造句的要求非常高。事实证明,文字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朗诵艺术魅力的高低。同时,教师还要很好地为学生设置诗歌朗诵的情景,营造诗歌朗诵的氛围,所以,在学生准备朗诵前,为他们挑选好适合的音乐和背景,使之真正有效地将身心投入期间。在课下,多给学生以辅导,如重读音的规律,停顿的规律等都是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玩味的。

同时,多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班内小型诗歌朗诵、学校内的演出、广播站等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利用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