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信息化建设

摘要:根据不同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发展调查的数据,研究影响和制约农村信息化建设缓慢的因素,探讨今后如何引导农村进行信息化建设,让计算机和网络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民服务。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意识;网络资源;综合服务

1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有效的信息服务,可以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进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装备农业,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利用信息技术汇集、处理动态经济信息,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业务职责优化重组,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实现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从农业生产方面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指导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提高生产效益,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农民生活方面看,借助多种信息传播媒体可以提高农民生活素质。

2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计算机进入农村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可以说不迟于城镇。但是计算机的普及率根据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就今年7月份调查显示,在经济较发达的廊坊燕郊地区,农村中平均每五户有一台电脑,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辛集,平均每十户才有一台电脑。

电话的普及率在农村也是相当高的,也可以说不亚于城镇。据调查,燕郊地区农村固定电话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5%,而移动电话的普及率也高于40%,辛集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也已经达到90%,移动电话也有20%以上。

全文阅读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取得成效

(一)推动了特色农业的稳步发展近年来,漯河市各有关部门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情况,通过建立农业信息网、科技信息网等综合网站,为特色农业的稳步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如郾城区新店镇草莓种植,2002年出现草莓滞销,通过漯河农业信息网供求信息后,郑州、武汉等地客商纷纷采购,实现了当年最大销量。建立草莓专业合作社网站后,种植规模从起步时的几亩发展到133.3hm2,销售方式从最初的提篮小卖到举办草莓采摘节,2013年漯河市成功举办了第10届草莓采摘节,草莓销售实现产值4000万元。郾城区亿康工贸公司通过建立芦笋种植信息网,不仅利用网络为本地种植农户提供技术推广服务,而且上网产品销售信息,实行网上订单,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芦笋规模种植333.3hm2,有力地促进了漯河市芦笋产业的发展。(二)加速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为加快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构筑现代化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漯河市依托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持的3G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在临颍县建立了示范基地,充分利用3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传播和处理上实现快速、海量、跨时空的优势;整合农业科研院所、各级农技推广人员、企业(合作组织)技术人员、“土专家”和“田秀才”等,把技术及时推广给农民,加速技术、生产和市场的结合,开创了农技推广新局面;成功指导群众开展了抗旱浇麦、小麦病虫害防治、动物春季防疫、小辣椒繁育移栽等农业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1000多次,为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存在问题

(一)投入不足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层工作经费少,信息工作所必需的设备老化、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要求。2002年,舞阳县和源汇区曾先后开通了信息网站,但由于工作经费紧张,网站维护等费用未能及时上缴,造成信息网站被关闭,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二)缺乏人才目前,漯河市农业信息化具体工作人员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性学习及培训,思路不开阔,视野受局限,对“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3S”等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掌握不够,对农业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应用一知半解,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农业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的复合型人才,不利于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稳步推进。(三)机构不健全除市里外,虽然各县区、乡镇都设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但有些没有做到专人专管,没有专门机构,信息员大多都是兼职,且队伍不稳定,信息员流动性大,工作上往往是顾此失彼,投入精力少,工作不到位,往往造成不是信息过时,就是信息失真,影响了作用的发挥。(四)农民意识淡薄信息对农民的服务主要是通过电脑、电话、电视、广播、报纸等方式进行,但由于受自身素质和观念的影响,有些农民认为农业信息与自己无关,对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持怀疑态度,没有意识到网络信息的作用,信息消费观念不强,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和应用能力,致使信息服务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这种现象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三、有关建议

(一)提高认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农村、农业和农民最需要的是信息,各级各部门应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地开展农业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各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化意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二)加大投入,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要增加政府投入。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二要鼓励社会投入。要不断健全完善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三)完善体系,努力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一要在完善好2县4区、44个乡镇和1261个行政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点)的基础上,在有条件、有基础的行政村、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经营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基地、种养专业大户等经济主体中,建设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点,实现信息网络村村通,有效解决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二要建立健全农村市场服务体系,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发展市场农业、智慧农业。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使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三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培养培训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方法,建立一支既精通农业科技又擅长信息技术应用的农业信息专家队伍。同时,注重在全市开展农村中青年信息能力培训,结合“阳光工程”培训,重点在农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及村干部中培养发展农村信息员。通过加强信息收集、传播方法、信息稿件的撰写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水平、网络应用基础常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信息员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使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作者:朱琳 杨毅 刘光 李静 高素梅 单位:漯河市农业信信息中心 舞阳县农村经济管理总站

全文阅读

农业信息化建设浅探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世界经济正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农业信息化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追求的重要目标,特别是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一些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利用后发优势,享受世界现代工业和农业信息化带来的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入研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笔者在本文中以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所取得的成果为立足点,对如何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的建议进行了初浅的探讨。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全文阅读

农业信息化建设初探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村现代化。因此,只有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才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拟对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从全球范围来看,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大课题,其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一是网络化,各种形式的局域网和广域网用户增长迅速;二是全程化,信息技术应用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农业生产过程或某一有限的区域,而是横向和纵向拓展。信息技术全面改善了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薄弱环节,不仅使发达国家农业的原有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其原有的劣势逐步改善,极大地增强了发达国家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增长率超过15%,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农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标志。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规划建设农业信息体系,制订了《“九五”时期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同时,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使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十年来,尤其是在“九五”期间,国家“863”计划实施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专家决策系统与信息技术系统研究”项目,形成了一批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农业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手段和推进我国农业战略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枢纽。特别是在我国各级政府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农业部门用于信息体系建设的总投资接近5亿元,各地的农业信息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000多家农业网站,全国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了局域网,设立了相应的农业信息机构,配备了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并配备了必要的上网设备,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市在互联网上有自己的农业网页和独立网站。全国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有9000多个,占乡镇总数的23%。在全国37万多个互联网站点中,涉农网站为6389个,占0.6%,网站所属行业和信息内容涉及到18个大类127个子类,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农业网站基本畅通的有1095个,畅通比例为46.5%。在农业科技教育、农产品市场等领域已形成了初步的信息采集系统和相对规范的信息采集、报送制度。同时,我国数据库建设水平和数据库技术、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多媒体制作技术和声像媒体技术都得到了迅速提高,其中部分数据库的功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尽管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还很低,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信息意识淡薄,农业信息需求不足。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影响,加之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数农民信息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和财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自觉性不高,导致农业信息的利用率低下。另一方面,即使一部分农户看到了农产品网上销售的巨大商机,但由于购置计算机成本较高,上网收费太高,农民上不起网,造成农业信息需求不足。

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 网站布局不合理。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化发展很快,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必要引导,信息服务尚未完全形成。许多省份只建设了区级和部分地市的农业信息网站,还有部分地市、县区一级没有建立网站, 造成信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问题。由于许多县乡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绝大多数的乡镇、村庄、涉农中小企业还与互联网无缘,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信息传输在县一级到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了“肠梗阻”现象。目前,2000多家农业网站中,各级政府主办的网站占有很大比例,约为80%左右,但农业基层站点却数量不多,尤其是乡一级网站,还不到4%。 另一方面,我国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研究阶段,其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电子商务目前还难以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全文阅读

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论述

1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在我国目前的多数城市中,虽然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了解,但实际操作中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体系还是不够熟悉,在部分农牧业管理单位中尚未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工作中心,这样不健全不完善的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是会影响农牧业信息的建设进程的。而且,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比较紧缺,这样就出现了管理建设水平低,建设团队的整体素质也没有达到标准,限制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

2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消费群体消费能力不足问题

在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实际施行的过程中,农牧业生产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产生几倍的效率,信息化建设在面对农牧业信息服务时,可以形成农牧业与信息技术共存互补的良好局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信息技术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对于农牧业管理人员来说是比较难以支撑的,这样就出现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消费群体消费能力不足问题,农牧业管理人员的消费水平有限就造成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现象。

3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完善策略

3.1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增加扶持的力度

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涉及面很广的工程,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也需要其他各个部门的通力支持配合,与社会中的其他工程设计相比,农牧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具有很高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是让农民直接收益,在社会覆盖面来说也是最广的工程。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可以解决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3.2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中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管理层面的规范

全文阅读

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

1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在我国目前的多数城市中,虽然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已经了解,但实际操作中对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体系还是不够熟悉,在部分农牧业管理单位中尚未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工作中心,这样不健全不完善的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是会影响农牧业信息的建设进程的。而且,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比较紧缺,这样就出现了管理建设水平低,建设团队的整体素质也没有达到标准,限制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

2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消费群体消费能力不足问题

在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实际施行的过程中,农牧业生产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产生几倍的效率,信息化建设在面对农牧业信息服务时,可以形成农牧业与信息技术共存互补的良好局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信息技术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对于农牧业管理人员来说是比较难以支撑的,这样就出现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面对的消费群体消费能力不足问题,农牧业管理人员的消费水平有限就造成了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现象。

3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完善策略

3.1政府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增加扶持的力度

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涉及面很广的工程,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也需要其他各个部门的通力支持配合,与社会中的其他工程设计相比,农牧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具有很高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是让农民直接收益,在社会覆盖面来说也是最广的工程。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要进一步加强,通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可以解决农牧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3.2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中服务体系的完善和管理层面的规范

全文阅读

县农业信息化建设论文

1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基本现状

1.1强化和服务平台建设

我县配套县级农业信息服务硬件设施,重点达到“六个一”标准:一套管理服务制度、一台多功能打印机和一台电脑,一套组织网络,一条电话专线以及一名专职人员。此外,防静电地板等硬件设施也增设了。

1.2及时做好专题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

突出时效、质量、创新三大特点,每年撰写有价值的典型调查材料10余篇,内容主要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农产品、农资市场监测、科技、工作情况、政策信息等,此外,县农委每年编发《柳林农业信息》60多期,及时上报到省、市农委。

1.3狠抓乡镇服务站建设

2011年根据国家金农工程项目建设及2012年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方案,按照全县15个乡镇农业产业发展特点,重新选址统一规划建立农技推广农业信息服务站,目前服务站正处于进一步完善之中。

1.4培育农业信息员队伍

全文阅读

农业信息化建设论文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是起步晚、发展速度快,但问题依然突出。自1996年“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始运行,到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初步建成具有较强技术支持功能的信息网络中心和国家农业核心网站,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全国蔬菜市场经济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良好;大部分省、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系统等,县、乡级农业信息中心正逐步建立,全国已有7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另外,我国广播电视和通讯业的迅猛发展,使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部分乡村开通了因特网,为农民直接通过综合信息网络来获取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奠定了基础。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中央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投资,对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分有限,不但造成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信息化网络和传播体系不健全,而且导致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足、信息服务业落后和农村信息资源稀缺,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村信息服务产业化水平低,信息进村入户难,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2、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没有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由于农业信息化立法和制度建设滞后问题,使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管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由于大量的农业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难以使农业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需政府进行信息投入和对信息市场进行干预,并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农业信息服务。但目前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当前我国各地开发的农业数据库大都自定标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信息标准,互通互联性差,不适应网络化时代数据共享的需要。

3、农业信息资源没有有效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大多属于单媒体产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和利用率低,农业信息的加工、分析、利用及农业信息市场的培育等发展缓慢,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善的信息产品市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信息服务手段落后,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

全文阅读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1高校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所具有的优势

1.1高校先进的技术、设备为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化,高校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方面加大了经济投入,特别是“211”工程的实施,更进一步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建设,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其它服务设施的优势,也为农业信息化服务奠定了基础[4]。比如:高校的各种服务设施日臻完善,设备的先进、网络化程度的提高、信息检索的快捷方便、现代技术的充分运用,可以为农业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1.2高校科技人才队伍为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贮备了人才资源高校面向农村服务必须依靠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更需要一批业务素质高、专业化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来进行技术服务与指导。多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科技素质的培养。随着计算机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的展开,计算机专家和网络工程师在高校也大有人在,为高校实现网络信息服务储备了丰富的人才资源[5]。

2高校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发挥高校教育职能,开展农业信息科技人才培训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利用信息能力的关键。高校应发挥教育职能作用,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服务。一方面,高校应与地方农牧部门联手,利用互联网进行相关技术培训,以数据库信息和图文信息为利用对象,通过发送电子邮件、联机检索、光盘远程检索等方式,进行农业信息相关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手段,例如:微博、微信、贴吧等,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6];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各种农业建设活动,组织相关人员下乡活动,真正参与到农业建设当中,学习农业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服务。同时,应增加相应的培训内容,提高相应人员的农业实用技术,掌握信息工具的操作与运用。高校还应进一步注重将农业知识讲座与实际操作能力结合起来,建立一支将农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队伍。2.2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与政府联合搭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与政府联合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提业指导、商情分析、科技推广、成果展示、农民培训等综合服务,以信息化网络平台为基础,搭建跨校、跨地区的资源、信息整合与共享平台,构建高校全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体系:一是建立农业专家咨询服务平台。通过在线咨询、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多元化方式,解答农民生产中遇到的问题[7]。二是建立农业信息传递平台。与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系,将农产品的市场行情、价格走向、品种等方面的分析、评估和预测等信息,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各农业合作社。三是建立科普周活动延伸服务平台。将每年举办的社科普及周活动向农村延伸、扩展,重点在农民中普及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培养农民的信息意识,懂得利用信息资源,掌握网络操作技术。总之,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信息的共同优势,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树立社会化服务的全新理念,从“无农不稳”的大局出发,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结合本地域的环境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为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贡献力量。

作者:杨丽君 赵莹 单位:唐山市土壤肥料站 河北联合大学

全文阅读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综述

1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

着力建设面向农村信息服务点的多级网络管理平台,主要有三大系统:①绍兴数字农业网系统。作为全市综合性农业门户网站,涵盖了农业技术咨询系统、决策系统、农业网校、农产品数据库、网上超市等子系统,具备农业主体自主建立网站等功能,分设农业龙头企业网、绍兴水技网、绍兴农机网、绍兴茶网、绍兴农民培训网、畜牧兽医网、农业科技网、绿色农产品网等一系列行业子网站。已收集整理本市的农业企业、农产品供求、农技人员、农业技术等数据达150余万条。②农技“110”服务系统。开发语音咨询系统,构架农业信息网到普通农户的桥梁,绍兴农民只需拨打“96160110”,就能听到农业网上的一切内容,或以传真形式接收网上的文本信息;搭建手机上网平台,把网络信息搬到手机上;开通网络咨询热线,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③农民信箱系统。是一个集电子邮件、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农技服务、办公交流、信息集成功能于一体“三农”服务系统平台,使农民能够借助电脑和手机短信进行网上交流,快速、便捷、免费地获得各种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农产品买卖信息和系统提供的其他服务。目前,全市共有农民信箱注册用户286000万户,实现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业规模主体全覆盖。

2加强信息化整合利用

整合三大农业信息系统,在全市建立“两平台一系统”(全市数字农业平台、全市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业行政服务系统)和统一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成功能分工完善又关联互通的“三农”数字化平台,数字农业平台重点是农业生产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是农产品营销服务,农业行政服务系统致力于优化政府为农服务。市、县两级联动,加强农业信息部门同电信、广电等部门的合作,将农业网站与手机短信相连接,开通免费手机短信系统,开展短信预订、接收、发送和检索查询网上动态信息等服务;综合利用电脑网络、电话、电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资源,联手推广“三电合一”的服务模式,通过电视有影、电脑有文、电话有声的农业信息多元化传播载体有机结合,扩大农业信息覆盖面,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信息服务需求。综合利用数字农业网电子商务平台和农民信箱电子信息平台,搭建新型网络营销平台,开展“每日一助”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和网上农博会等活动。

3拓展信息化应用领域

依托农民信箱实施“万村联网”配套工程,分为新农村、农业企业、农家乐三个模板,为各行政村、农业企业、农家乐等单位或个人提供网络自助建站服务。目前,全市2300个行政村、772家农业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161家农家乐已建立子网站,有效提高了农村信息化和基层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开展粮油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网和农民信箱等信息资源,集粮油资讯、粮油市场、粮油110、粮油主体等功能于一体,构建粮油生产管理部门、生产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粮油企业之间的信息快速通道和桥梁。开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对我市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抓手和主平台———“两区一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标准农田)实现电子化管理。全市19353km2粮食生产功能区、200多个现代农业园区、127333hm2标准农田建立数字化电子地图和数据库,实现可视化、智慧化管理。绍兴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实践,在畅通信息、联接市场、提升农业、提高农民、发展农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3.1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农民增收利用农民信箱农产品网络营销系统和“每日一助”农产品供求专场信息服务活动,构建网上现代物流,大力发展农产品集团采购单位用户,实现农产品生产和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农民增收。2012年,通过群发农产品交易信息30000多条,促成农产品交易额超过3.5个亿,农民由此减少营销成本近4000万元。通过永不落幕绍兴数字农业网的“网上农展”和农民信箱“网上农博会”,展示展销农产品1200多个,2012年达成交易意向3.27亿元。3.2促进了农民培训和素质提升努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全市农民培训工程,利用农业信息化平台,通过网络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对农民经营管理知识、农业科学技术、劳动技能、网络知识、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训,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转移就业。2012年全市共网络培训信息23100条,制作播放农民培训多媒体课件150余期;通过网络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农民82000万人,转移农民近30000人。3.3促进了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利用市、县数字农业网站资源和农技“110”系统,实现农技推广服务的全覆盖。开设网上农技课堂,全市600多名专家网上坐堂,及时为农民解决了“产前、产中、产后”所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开展上述服务以来,全市已累计接受农技信息网络访问600多万人次,接受农民语音咨询20000人次,接待农民来访咨询400000人次,农业专家下乡10000人次,解决技术难题20000个。3.4促进了农业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利用农民信箱和“02110”实名制农业短信服务系统,开展农情热线、农业灾害预警、农产品推介等短信服务,实现农事提醒、灾情预报、产品推介零时间,有效规避了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健全种子、农机、畜牧、水产等涉农行政许可、审核事项网上公开和申报系统,实现行政审批服务零环节。将涉农扶持项目、惠农政策落实、农业行政执法、畜牧及渔政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农政务信息等搬上农业网,建立透明、公正、查询快捷的监督平台,实现农民对涉农政务监督零距离。3.5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通过万村联网村务公开平台,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村内最新村务和集体“三资”等信息,有效地发挥村民的自治与监督作用,激发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利用农业信息网络资源,设立新农村建设、就业指南、农村百科、文化娱乐、在线学习等专栏,为农民提供卫生保健、优生优育、科普知识、消费指南等各类生活服务类信息和文化娱乐节目,丰富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全市现有市级新农村信息化示范村154个,达标村121个。

作者:许萍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农业信息中心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