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设计理念与方法
首先运用实地考察法、资料查阅法等对某循环农业示范园园区区位、资源等现状进行调查,绘制出较完整的园区物质循环流程图,然后遵循知识性、趣味性、科技性的设计理念,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完成适宜不同人群的较完善的园区科普教育方案。
2园区概况与科普教育方案设计
2.1园区概况
调查显示该园区所在地属于太行山脉,最高峰海拔400m。位于暖温带半湿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3.2℃,年均降雨量514.4mm。园区规划山下面积约366668.5m2,山上面积约166667.5m2。种养植规划如下:山上种植酸枣树、山楂树、柿子树、花椒树等;山下种植牧草、野菜、蔬菜大棚、粮食作物等;园区防护林由梧桐、杨树等构成;畜禽养殖园主要养殖猪、牛、羊、驴、蛋鸡等。在整个园区中,蚯蚓是实现废物资源化的主导者,其可以将动物粪便、植物秸秆等转化为自身蛋白和蚯蚓粪,巧妙地把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蚯蚓为核心,以“畜禽—蚯蚓—植物—畜禽”为生态链条,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4],有效地解决畜禽规模养殖粪便污染问题,基本实现园区物质循环。
2.2园区科普教育价值挖掘
整理园区种养物种的驯化史、生物学特性、种养管理要点、用途、相似物种地区分布等知识,通过制作解说牌、园区物质循环流程图展示牌、科普宣传栏、导游解说等,结合实物向参观者进行系统的科普教育宣讲,介绍循环农业的定义、循环农业前景,让参观者了解农业中的动植物、农业发展史、现代农业技术等。例如在畜禽养殖园可以参观了解不同生长阶段动物的行为与管理要点;在果园内可以向参观者讲解剪枝、疏花疏果、套袋等管护技术,到金秋时节还可组织参观者进行采摘;在大棚种植园向参观者介绍白色农业、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技术。园区后期还将设立DIY园和农业科普中心,如DIY园可以传授用山上柳条或荆条编织盛物筐、篓的技术,或者让城市参观者有机会承租园中小块土地进行种养管理实践等。农业科普中心可以设置各阶段农耕用具展区、现代农业科技展览区、虚拟农业展示区等,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了解植物播种、发芽、生长的过程,常见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等。此外,还可以在供参观者休息的长廊内设立科普宣传栏,使参观者在休息的同时了解农业发展历史以及本园区建成前后所形成的鲜明对比。
2.3园区科普教育方案设计
农业科普的具体任务就是把先进的科学思想、方法、知识、技术与技能,通过科技报刊、广播电视、技术培训等媒介或途径传播到广大农村。使在农村工作的干部、技术人员、知识青年、专业户与广大农民群众了解并掌握。只有在提高他们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使各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所具备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振兴与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是农业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借助于语言文字通过科技刊物等载体,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深入浅出地向农村广大读者进行传播、普及的一种有效形式与手段。为了认真总结交流写作经验,现就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特点、基本要求与提高途径,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与认识。以供从事农业科普写作的同志们参考。
一、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特点
以传播、普及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村广大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为目的的科普文章,在写作上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较强的季节性和时效性,鲜明的地域性,高度的综合性与继往开来、不可间断的连续性等特点。
(一)广泛的群众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任何一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都必须通过训练有素的生产者去付诸实施。因此,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与半文盲占到总人数的35%左右,80%的村、乡级干部和农技人员,只有初中、中专或高小文化程度。鉴于上述情况,从事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时,首先必须考虑读者的广泛性,并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定要按农村广大读者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写作,根据他们的迫切需要进行选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创作。其次,我们所写科普文章的主要读者对象,应当是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干部、技术人员、知识青年与科技示范户,并将他们作为普及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二传手”,再以口头方式或现场示范方式传播给文化素质较低的广大农民群众。
(二)较强的季节性与时效性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就一年的农事活动而言,大致可分为春耕春播、夏管夏收、秋收秋种、冬季备耕等几个大的阶段。任何一项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总是与农时季节密切结合的。绝不会在贻误农时的情况下去实施。例如,要普及推广棉花种子处理新技术时,那么所写的科普文章,一定要在棉花播种前2-3个月写成,并寄给有关刊物。如该刊对配合农事季节活动的文章能及时发表,广大农村读者就可以在播种准备阶段或播种时推广应用所介绍的棉花种子处理新技术。这样所写的科普文章也就不误农时地起到传播、普及先进农业科技新技术与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
摘要: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科技是第1生产力”,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农业作为我国的第1产业,在我国国家发展、人民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解决好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与普及问题,有利于新时期的农业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基础产业的发展。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面临新的农业科学技术革命,我们要明确政府、农民的角色地位,综合运用各方面条件,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并将其应用到现代化建设中。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实践应用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关系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发展农业要依靠政策、科技和投入,其中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我们除了研究出各种创新型产品外,还要将其充分运用到生活生产的实际中,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1新时期下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方法
农业科技推广的范围要有针对性,推广的方式方法要具有广泛性,要能够适用到我国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针对农民的特点,联系新时期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我国应采用方便且易推广、易学习的方法来促进农业科技普及。建立优秀示范户、技术人员进村入户的推广法。在一定农业区域中,以行政村为单位,良种良法直接落实到田地,技术措施要领直接落实到个人,科技人员直接进村入户进行指导,设立科技示范户,示范户做好榜样,带领周围农民进行科技学习,争取做到周围辐射户对农业新科技都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达到能够了解基础知识并进行运用的目的。印发资料、广告宣传手册推广普及法。将所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技术方法、操作要点、技术原理等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印成简便易读的技术资料,发放到农户手中。农户们互相学习,互相探讨,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户较易掌握,并可对照操作应用,而文化基相对较弱的农户在科技人员和周围其他人的帮助下也能掌握,达到一定的农业科技普及传播作用。实践证明,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活动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非常受农户欢迎。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班、科技讲座推广法。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班、培训讲座,通过培训使技术人员、培训人员明确重点,掌握所推技术的基础原理与关键技术,对科技示范户、新型农民,要使其掌握主推技术的技术要点。通过面对面的传授,有利于将技术及时有效地传达,科技人员或者农户有问题也可以在现场得到有效解决。政府出台政策、实施技术和实物配套捆绑相结合的推广普及法。实行技物结合,利用农资实物、配方新肥料等,推广应用农业新科技和农作物优良品种。实践证明,技物结合连锁服务推广普及法,可以让农户等看科技的效果,在第一时间开展新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减少群众的盲目种植,形成农业产业。
2新时期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方法配套应用
在了解推广方法之后,我们最终是要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广泛推广、充分运用,以达到发展农业的良好效果。
2.1按照“专家团、技术员、学习户”的思路建设服务体系
摘要:科普兴农是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把科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展示农业科普知识,是系统平台设计的准则,可以更直观、更迅速、更形象生动地传递信息,不受时间和环境的限制,有望为垦区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大农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黑龙江垦区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585-03
黑龙江垦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规模最大、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有经济区域。伴随着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垦区农民希望学习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知识,然而通过报纸或书刊、影片或电视演播等形式的科普教育无法实现公众的主动参与。现在互联网迅速普及,把科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是科普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设计顺应农业经济发展和建设,它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全景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展示科普知识,不受时间、场地、环境的限制,可以更直观、更迅速、更形象生动地把实时的信息和先进的技术传递给广大垦区农民。
1 系统平台建设目标
在建设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的过程中,要保证平台各模块间数据资源能够共享,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能统一各个系统模块内数据的定义,建立统一的数据定义标准,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定义管理功能。建设农业数字科普平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能够实时、快速、准确地为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普通农民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所以此平台要力求操作导航清晰,检索查询快捷方便,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实现农技知识的形象模拟展示,建立专家系统为农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并提供专家服务。建设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可以推动垦区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工作。
2 系统平台功能模块的设计
在农业领域中,原理性和经验性的知识比较多,而系统主要是面向垦区农民,要求系统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要形象,易理解。所以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为农业生产人员提供各类实用的农业技术,根据农业技术知识设计了图、文、声并茂的网页,使用户在浏览网页的同时能够得到专家的知识指导,远程用户通过Internet输入本地的基本生产数据,推理引擎从知识库中取出符合要求的规则,对已有事实进行匹配,完成专家的判断和推理,从而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步伐[1]。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系统”三层结构[2],如图1所示。其数据库为数据层,完成各种数据存储、提取和更新操作;服务器为应用层,主要提供各种与逻辑相关的服务构件,完成数据的、查询、分析处理等事务;浏览器为用户层,主要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
摘 要: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科技是第1生产力”,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农业作为我国的第1产业,在我国国家发展、人民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解决好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与普及问题,有利于新时期的农业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基础产业的发展。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面临新的农业科学技术革命,我们要明确政府、农民的角色地位,综合运用各方面条件,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并将其应用到现代化建设中。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15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关系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发展农业要依靠政策、科技和投入,其中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我们除了研究出各种创新型产品外,还要将其充分运用到生活生产的实际中,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1 新时期下乡镇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方法
农业科技推广的范围要有针对性,推广的方式方法要具有广泛性,要能够适用到我国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针对农民的特点,联系新时期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我国应采用方便且易推广、易学习的方法来促进农业科技普及。
建立优秀示范户、技术人员进村入户的推广法。在一定农业区域中,以行政村为单位,良种良法直接落实到田地,技术措施要领直接落实到个人,科技人员直接进村入户进行指导,设立科技示范户,示范户做好榜样,带领周围农民进行科技学习,争取做到周围辐射户对农业新科技都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达到能够了解基础知识并进行运用的目的。
印发资料、广告宣传手册推广普及法 。将所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技术方法、操作要c、技术原理等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印成简便易读的技术资料,发放到农户手中。农户们互相学习,互相探讨,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户较易掌握,并可对照操作应用,而文化基相对较弱的农户在科技人员和周围其他人的帮助下也能掌握,达到一定的农业科技普及传播作用。实践证明,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活动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非常受农户欢迎。
作者简介:张祖群(1980- ),男,湖北应城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士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硕士导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等;王波(1985- ),女,黑龙江绥化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摘要】要提高大学生科普能力,高校应该发挥其孵化器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更多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文章认为大学科技园建设与提升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能力有紧密联系,从而分析了北农科技园运作制度、体系与承担的科普教育职能等基本问题。北农科技园的科普教育职能主要体现在园区功能分区、园区发展环境、园区科普旅游开展三个方面。最后讨论认为:北农科技园运作是生态农业科普教育与科普旅游的良好载体,兼顾经济效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合理运作之后具有一定文化辐射带动作用。
【关键词】高校科技园;科普教育;北农科技园;都市型农业;辐射带动
为弘扬和践行“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市属高校青年教师成立社会实践团”,暑假期间深入企业、社区、农村开展“见证辉煌成就,践行北京精神”首都城乡社会体验日活动。2012年7月20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代表、中央和市属媒体代表共1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青年教师张祖群副教授与王波博士研究生等一行6人参加了上述活动,2014年下半年补充进行调研与电话访谈,重新补录文献分析,本文主要围绕“十二五”、“十三五”的转型时期北农科技园运作制度、体系与承担的科普教育职能等方面进行思考,主要目标是如何探索出一种兼顾经济效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新模式这一问题。
一、科普教育综述:如何提升大学生科普能力?
2010年我国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显著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重要目标,要求进一步普及科学技术教育。因此,我国高校急需加强大学生科普教育,提升其科普能力。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早已经开始了。王晓红(2001)[1]提出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投身科学实践活动,营造校园的科学氛围,重塑大学生科学精神;薛世平(2002)[2]提出高校应开设科普创新课程;廖洪元(2002)[3]等认为,通过建立现代科普理念、弘扬科学精神,来引导大学生参加科学实践,提升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杨东铭(2003) [4]指出高校科普现状存在一定的盲区;王欧(2003)以2002年统计年鉴数据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部分国家农业园区效益进行综合性评价[5];叶华松 (2005) [6]认为,应使科学精神的培养成为大学生教育的主题;赵大中(2006) [7]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要普及科学知识及弘扬科学精神,应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普活动,并建立科普活动的长效机制;许志峰(2007)[8]认为应借鉴国外成熟科学素质理论和先进经验,建立大学生综合性科学素质评价体系和培养体系;王宇良,沈瑶琴,戚敏(2008)[9]认为高校科普人才严重短缺、科普能力被忽视,并思考“高校大学生不仅是科普的受众体,还是科普的传播者”;李同升、王武科(2008) [10]以“技术创新-中介平台-技术受体”之间关系为研究框架,分析了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系统、动力机制、主要类型。
近年来很多高校启动了“高校科普工程”,其目的和宗旨在于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以达到传播科学思想、培养大学生科学意识、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活动的效果。很多地方政府、企业与之合作,成立了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站、实习基地等,在全国高校建立大学科普橱窗,因地制宜开展各类高校大学生科普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工作不应仅仅限于从高校的视角来研究,更应拓宽研究视角,在兼顾多种效益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科普能力。
综上所述,要提高大学生科普能力,高校就应发挥其孵化器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更多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而大学科技园就是发挥高校孵化器作用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大学科技园与科普教育是紧密关联的。一方面,大学科技园为科普教育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平台,大学科技园实际运作中的基础设施为科普教育提供必要的硬件服务,大学科技园的专家学者大多是高校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软件服务,大学生在完善的硬件和软件的平台下,将会发挥更好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科普能力,完善我国的科普教育。另一方面,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需要高校的支撑,高校为大学科技园提供高科技和科研技术人才,高校的教师和博士生研究生、研究生及本科生等都促进了科技园的发展。因此,大学科技园建设完善与提升高校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能力之间有紧密联系。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科学素养较高的农民。通过对当前廊坊市农民科学素养现状进行分析,了解造成廊坊市农民科学素养低的因素,进而对提高廊坊市农民科学素养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廊坊市;新农村建设:农民科学素养
一、新形势下农民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随着科技进步、先进文化发展,对农民的科学素养的要求和内涵也将随之提高,其主要包括:1.科学知识。不是仅局限于简单的农业科学知识,还应包括生活科学知识、法律知识、民主科学和信息科学知识等。2.科学精神。我国农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主要有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创新进取精神、宽容精神、贡献精神等。3.科学与社会关系。新形势下的农民在促进农业发展、管理乡村、重构乡风时应当充分利用当今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优秀成果。因此,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融农民、科技、经济与社会为一体的综合工程,对农民科学素养要求的提高迫在眉睫。4.运用科学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它是一种智能型因素,而不是实体性的要素,只有当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并与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相结合其才能将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才能带来农村、农业的发展。
二、当前廊坊市农民的科学素养现状
1.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据《廊坊市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市农民中文化程度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24%、33.47%、62.85%、4.81%和0.21%。可以看出农民大多为小学和初中文化,这既是我市农民科学素养低的最主要原因,同时是也导致农村出现许多不和谐因素的重要原因。如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地利用、农业技术水平落后、社会治安差、迷信赌博等不安定因素。
2.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由于廊坊市的农民受教育年限普遍较少,相应地农业技术人员也是很少的。据统计到2006年末,全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279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有1224人。而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在全市农业从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13%、0.05%和0.02%。又由于廊坊市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普及率又很低,截止到2006年末,全市只有14.3%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因而使很多农民不能得到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这种现况不仅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他们脱贫致富,同时也阻碍了我市新农村的发展进程。
3.农民经营管理素质较差。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加之农民的科学素养较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农村劳动者的市场意识还比较淡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来源非常有限,同时对信息的分析与反馈能力都比较差,这就制约了他们适应和参与市场的经济能力。
近年来,重庆市南川区科协按照“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团结带领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全区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助推南川转型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南川区科学技术普及和推广、科技人才培养和公民科学素养提高等方面收获了累累硕果,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建示范: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
经济发展,科技先行。2007年,南川区启动了“全国科普示范区(县)”创建工作,成立了创建工作办公室,积极培训创建工作业务骨干,组建科普志愿者队伍,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创建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工作局面。围绕每年重大节庆,如世界水日、粮食日、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等,开展卫生健康、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科普宣传,将科普文化活动融入其中,在全区营造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在创建过程中,南川区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创建主题,着力抓好“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品牌活动,推动主题科普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把科学素质工作贯穿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创建,健全了科普组织网络,加快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现全区建有标准化科普画廊34个;“站、栏、员” 实现全覆盖,村村建有科普宣传栏、科普图书室、科普阅览室,建有一处百名科学家简介的科普亭,提升了科普服务能力,加大了科普宣传力度,提高了公民科学素质。因此,南川区成功创建为2008-2009年度和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县)”。
科技惠民:“点亮”农民新生活
“今年我又种了20多亩的大棚蔬菜,估计纯收入十三四万元左右。” 2012年12月20日,西城沿塘居委种菜大户李永福信心十足地说。今年44岁的李永福虽然有着20多年的种菜经历,但一直都是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去年,在参加区科协、农委举办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后,他开始尝试大棚种植蔬菜,第一次获得成功,收入实现翻番。
“传统的种植技术的确费时费力,遇到灾害天气,收成还无法保证。现在采用大棚、喷灌等新技术后,人轻松多了,产量可以提高好几倍。”李永福高兴地说。科技不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方便,更让众多像李永福一样的农民走上致富路。近年来,区科协围绕全区“三农”工作,全力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持续推进“送科技进村入户,促农户增产增收”,“送科技下乡、促产业发展”等活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态农业示范区,开展结对服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建立科普示范基地或示范片,培育科技示范户,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发展。邀请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来南川,深入大观、石溪、河图等乡镇开展现场指导、举办适用技术培训班,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目前,全区已建立科普示范乡镇7个,科普示范基地11个,培育科技示范户3000余户。近年来,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1000多次,及时给群众解决疑难问题,受益群众达30余万人次。
同时,区科协还积极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认真培育科普惠农项目。近年来,向上级科协申报科普惠农项目24个,获得奖补项目8个,获得奖补资金60万元。
摘 要 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是科普工作的指针。农民作为《科学素质纲要》中科普工作开展的四大类重点人群之一,已普遍意识到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渴望得到更权威的信息、更专业的指导。然而农村科普资源非常薄弱,已有的科普资源建设基础工作已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农村地区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势在必行。“中科云媒”是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一个跨平台科普服务系统,通过将科普服务平台建设与科普内容资源建设的有效集成,为农民提供服务,助力山西省科普惠农工程。中科云媒系统于今年2月初正式启动,至今年底将建成350个试点,最终在全省建立1000个试点。系统自运行以来,已经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对于推进农村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就试图从其推进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经验以及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几方面进行思考,以期使这种领先全国的服务系统更好地发挥其推动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中科云媒;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08-03
0引言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建设科普资源信息交互平台”,将一切科普资源建设中的信息资源都可通过这个平台和交流,促进各方沟通,协调、顺畅地推进各方工作。农村由于科普经费少、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已有的科普资源建设基础工作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因此,农村地区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需求更加迫切。由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一个跨平台科普服务系统“中科云媒”应运而生,该系统通过将科普服务平台建设与科普内容资源建设的有效集成,为农民提供服务,对推进农村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发挥着积极作用,助力山西省科普惠农工程。
1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概念
1.1 科普资源
广义的科普资源是科普社会实践和普事业发展中所涉及的一切有用物质,如人力、财力、物力、知识、信息和组织制度等。狭义的科普资源是指科普活动、科普实践中所需要的要素及组合资源,包括科普项目或活动中所涉及的媒介和科普内容,如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载体、产品、活动、信息等。
当前,我国科普图书的发展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农业科普图书作为普及农业科学的媒介之一,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目前农业科普图书工作呈现出政府重视、选题力度大、服务效果明显等良好态势,然而,我国农业科普图书市场建设底子薄、起点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科普图书前进的脚步。
一、农业科普图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农业科普图书既要求作者有很深厚的科学知识和理论积淀,又要求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把实用的生产技能,深入浅出地介绍给读者;第二,农业科普创作对农业科学相关内容的把握要十分准确,语言上又要考虑到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习惯。但由于农业科普图书往往销量抵不上一些传记、经济类图书或者小说之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进行农业科普创作的积极性;第三,编辑队伍素质不高。农业科普图书的出版除了要求编辑具备基本的编校技能、强烈的市场意识、发现和培养作者的能力外,还要具备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然而,目前很多参与农业科普出版活动的编辑,其综合素质并不能适应新时代科普出版的要求。
(二)选题面窄,种类不丰富
农业科普图书应以适合农民口味、贴近农民生活实际为标准。目前,农村读者急需的选题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它是当今农村科普的主要内容。农民购买这类图书就是希望从中获得能科学致富的信息;农业基本经济知识,当前涉及农村经济领域方面的图书还较欠缺,农村科普图书应增加价值规律、生产、销售等基本的市场经济知识,特别是农民生产时需要的最新生产信息,帮助农民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基本法律常识,目前法律的普及在农村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普及基本的法律常识也是农业科普出版应增加的选题;生态环保意识,我国农民的环保意识还相对落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农村还较为普遍,农业科普图书还应增加引导人们用科学精神去改造生活、改造落后环境等内容。当前,农业科技类图书的大量出版适应了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求,但是却忽视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农村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
(三)选题重复,定位不准,缺乏创新
当前,农业科普图书选题重复较多,内容上多停留在对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介绍,滞后于当代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忽略了科学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群众很难及时读到优秀的农业科普作品。同时存在互相抄袭、胡乱拼凑、知识老化等现象,创新内容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科普图书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对读者进行细化、对市场进行细分,了解读者的需要,明确自身优势,才能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然而,相当数量的农业科普图书在叙述和表达上较为生硬及厚重,失去了应有的通俗性、趣味性,很难为读者所接受,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普市场的培育和开拓。
(四)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