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前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制度障碍,农民职业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严重限制了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因此,开展农民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即废除户籍制度,实行市场化办学,同时完善职业教育立法,改革农民职业教育投资体制与管理体制。
关键词:农民职业教育;制度障碍;制度创新
当前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制度障碍,它们不仅存在于农民职业教育领域内,也存在于农民职业教育领域之外。这些障碍的存在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抑制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职业教育体制:农民职业教育领域内障碍
首先,农民职业教育单一的办学制度限制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农民职业教育基本上仍属由国家投资的纯公共物品。这势必导致两个不利后果:其一,农民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单一且投入不足,提供的教育服务十分有限。我国是有着九亿农民群体的农业大国,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过大。尽管国家在《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但缺乏具体的办法保证社会力量利益的实现。其二,国家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投资渠道不合理。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投放基本上走的是部门渠道,这种资金流向部门内消耗过大,农民职业教育经费到达办学单位时已显不足。再加上办学单位的提取,经费真正用于农民的所剩无几。
教育是国家的一项公共物品,长期以来教育只能由国家来办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结构化观念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深刻和长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教育的公共物品性质应当有一个重新的审视。公共物品有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之分。教育应属于准公共物品,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人口众多的国家,教育机构的服务范围不可能覆盖所有的人群。因此,当国家提供的教育服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让社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介入教育领域是合乎国家、办学机构、受教育者三方面利益的。职业教育由于有着较强的经济效益指向,其公共性程度要更低一些。
其次,农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合理。农民职业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资源动员与配置。然而条块分割式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得教育资源的动员与配置均无法达到优化,从而使资源动员有限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并存。就农民职业教育而言,政府的有效管理需要多个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协作,并要在部门利益实现与农民职业教育取得实效之间找到一个最好的结合点,这就需要政府在教育管理体制上进行制度创新。
二、户籍制度:农民职业教育领域外障碍
一、陶行知的乡村实业教育思想
1.实业教育之目的———“以生利为主义”
陶行知认为好的教育应是“生利”教育,不好的教育是“不生利”教育,是“消费”的教育。他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指出,“消费”的教育有很多弊端:“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1]发展生利教育,“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活的乡村教育教人生利,使人掌握生利的本领,“要叫荒山成林,教瘠地长五谷,要叫农民自主,自治,自卫。”[2]陶行知毕生倡导“生利之教育”,并把“生利”当做职业教育的宗旨。1918年,在《教育与职业》杂志发表了《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系统阐述了“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思想。它指出职业教育应有其自身特点,“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什么叫做“生利主义”?他认为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具,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事。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3]其利群思想是为自己生利,为社会生利,为国家生利,为民族生利,把个人、集体和社会、民族的利益相结合,培养出有“生利”能力的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出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人群的技术人才。“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4]这就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之所在。
2.实业教育之课程———课程设置“模块化”
陶行知认为,所谓生利主义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由易到难,从简到繁,一课一课地学完,为“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百利,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5]他认为职业课程既然以生利为主,则不得不按事施教,就是要尽力能教与多种生产生活技能,如学产桑,每年生利之期三个月,如不教以别种生产技能,其余时间只能闲居坐食,所以,“职业课程配置,须以充分生利为标准,事只可附相当之业则年无度月,月无度日,日无度时”,“此之谓充分之生利,根据此旨以联络各课是为充分生利之课程。”[6]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一课为一生利单位”,充分体现了现代课程观的模块化思想,对我们今天的职业课程设置仍有重要意义。另外,立德树人是实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灵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7]国家“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人下人”。先生所说的“真人”、“人中人”,即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这种精神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困乏的身,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推己及人的恕道和大公无私的容量,也是人中人的最重要精神。[8]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人”、“人中人”就等于良好的精神品质加上良好的心理和道德素质再加上强健的身体,即是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全人教育”。
3.实业教育之师资配置———“经验,学术,教法合一”
先生认为生利教育之乡村职业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因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人生利者”,“故职业教育之第一要素,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无所谓职业教师也”。[9]仅有生利的经验还不够,还需要生利之学识,因为“无学识以为经验之根本指导,则势必故步自封,不求进取”,“故职业教育之第二要素,是为生利之学识”。此外,还应该“熟悉学者之心理,教材之性质,使所教所学泱洽生利之方法,而奏事半功倍之效”,故职业教师之第三要素,为生利之教授法。三者之中陶行知先生认为生利经验是根本,“如无经验,则教授法无由精密,纵学术高尚,断不能教学生之生利。既不能教人生利,则失职业教育之本旨矣。是故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为职业教师所必备之三要素,然则三者之中,经验尤为根本焉。”[10]他对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的分析正好敲中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的老大难问题,可谓是一语中的,数十年前的理念至今仍觉得新鲜,不得不认真学习。
4.实业教育之学生观———“发抒内力以应群需”,“最适之生利才能兴味”
一、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民工教育改革
1、农民工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因
我国现有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质量低、办学规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完全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市场人才的需求,也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着淘汰危险。比如国内高校对农民工职业教育不重视,办学规模过小,没有配置相应的专业教师,导致学校无法为农民工提供高质量教学,最终造成农民工能力下降,无法满足岗位工作需求。相关调查发现,现代农民工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并不是发展,而是生存。原因在于,一方面,城乡统筹政策的颁发与实施为农民工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教育发展的背景是具备的;而另一方面,农民工教育在当前所获得的教育效果并不佳,甚至某些院校为农民工提供的教育并无效用,无法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也无法实质性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为此,农民工教育必须改革,以充分满足和适应在城乡统筹发展。2、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1)不重视农民工职业教育
有专家认为,农民工职业教育之所以存在发展难题的原因之一在于,社会对农民工职业教育不重视,没有认识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相关部门不具备长远意识,看不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可能会给社会经济增长、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带来的作用。所以,我国当前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发展缺陷,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2)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的另外一个表现是,教育管理机制不全。尽管有关部门及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教育措施不当,没有在内部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导致农民工教育效果不佳,甚至教育失效。另外,由于当前国内的农民工教育不具备相应的管理机构,教育所涉及到的各部门无法配合工作,从而导致教育管理质量低下,影响到教育质量,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教育成本增加等问题。
(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摘 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成江西包括广大农村地区在内的小康社会,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能够在艰苦条件下献身农业、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新一代大学生和新型农业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爱农、学农、立志为农业现代化建功立业的新型大学生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当前农业高职教育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农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到2020年,全面建成包括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内的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潜力和希望也在农村。为此,党的十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强调要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1 努力培养大批优秀农业人才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江西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日益紧迫。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江西省农业实现“三个超历史”和“六大新突破”,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农业职业教育一直主动担当了主力军的责任,在向农村输送农业现代化急需的中高职毕业生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为江西省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较为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农业职业院校功不可没。
但另一方面,目前江西省乃至我国农业产业仍处于相对的困境和劣势之中,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农村人才结构不合理、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偏低等,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小康社会的长期拦路虎。而我国包括农业高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的信用度和吸引力一直不被看好,高职毕业生忠诚度低、岗位意识和敬业意识不足、职业素质差、终身从事一线技术工作的职业观很难确立,尤其是农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下哪儿去”和“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这些带有根本性的人才培养问题长期未得到很好解决。为此,在今天全球依然深陷经济危机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的现实下,农业高职院校贯彻党的十报告精神,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精英农民、大学生农民。
2 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的角色定位
2.1 具有爱农护农的决心 他们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农民,他们敬重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决心务农,立志为农业现代化建功立业。唯有如此,将来他们才可能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才会全身心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职业中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工作。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要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就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能力,使农民增收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发展现代农业,最基础的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因此,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农民的职业教育问题应得到各级部门的广泛重视和大力支持。
一、宁夏农民教育的现状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截止到2009年底,宁夏农村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分布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十年间,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但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且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还在相对减少,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幅也很小。这个现象说明,农村青年初高中毕业成为新型的、年轻一代的农民后,就很少接受系统的、专业化的学历教育。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就是要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现代的农业需要大批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化教育的、掌握了现代科技知识和经营理念的现代职业农民。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和社会发展对农民的需要形成了不相适应的矛盾,如何解决矛盾,就成为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和各类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所要思考的问题。
二、宁夏职业农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民实施职业教育的部门多、联合教育少
近些年,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民职业教育工作,一方面从资金上逐年加大了职业农民教育的力度,另一方面从范围上扩大了职业农民教育的规模,各级团委、妇联、扶贫、水利、林业等部门都在参与职业农民教育工作。然而,从过去的经验看,各部门都在单打独斗,很少有部门从资金、人员到基础设施上联合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单打独斗的结果就是使本来就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二)条件建设缺位,基础设施落后
1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近五十年来,中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也经历了诸多变化,但还未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和专门的研究领域,至于“三农”问题,相关的教育的理念也有待规范和权威的界定。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形式大致分为三类:一、政府的农业系统主导并开展的各类旨在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的推广和培训工作;二、全国各大高等学校开展的农业类高等学历教育;三、农广校及相关农业培训学校所推广的农业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这类学校最大的特色便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农民特点来实施教学任务,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当地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不同程度上有效拓宽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办学和施教范畴。
2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
目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对于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不够广泛,一般只停留在眼前利益,以直接得到效益,短期内可以回报的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需求为主导,少数农民开始对投入时间长,获得利益大,同时伴随较大风险技能教育需求慢慢了解和认识到,农民学习技能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技能转化成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一体化也在逐步推进,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不再是单一的农技型,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对于大量涌入城镇的农民必不可少,他们需要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获得新的实用技能。
3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的特征
农民职业教育需求具有如下特征:显性需求少,隐性需求多,需求局限性大等。显性需求主要是有农民通过语言表达,对技能获得的价值和利益的表述,但是由于农民受到文化知识的局限,很难表达出来,所以显性需求较少;隐性需求是体现在农民的生产劳作中,不易于被农民发现和总结,必须通过农业职业教育的组织者观察农民的生产过程,从典型的案例、具体的生产细节和生产困难中总结出来,从而得到农民的职业教育的需求;生活环境和农民目前拥有的条件造成农民需求的局限性大,可以通过职业教育部门的引导来打破,引导的方式有参观、考察等。
4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特点
一是办学层次丰富。根据我国农业生产整体的特点,结合各地农村的现状以及农民的文化水平,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创立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依次为实用技术培训、绿证教育、双证教育、初农教育、中专教育、中专后教育。大专教育等。二是教学形式灵活。为了更加贴合各地农村特点,满足农业劳动者的需求,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出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其中,以中专为主的学历教育与实用技术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卓有成效。农民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脱产学习或者业余学习,另外充分考虑农时情况的季节性学习班因时间灵活,也受到农民的欢迎。三是办学途径多样。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正朝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一目标迈进。特别是各地各级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将与其他教学机构的合作作为办学的一大主线,积极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普通中专、职业中学、其他民办教育机构密切合作,共同办学。四是培训学科涵盖面广。考虑到整个农业产业链涉及的大范围,农民职业教育也相应的设立了极其广泛的学科教育,从农学、园艺学、林学到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业,从农村计划生育管理、农村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到农村基层建设,还有农业类的经济管理、农业工程产业等非农类学科,由这近百个专业可衍生出上千门的培训课程,从而覆盖整个大农业和城乡就业需求。五是参与办学部门多样。由于农民职业教育非单一的技术性培训,而是涉及农业、教育、科技、劳动、素质等方方面面,因此就要求相关各部门各司其职,承担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顺应农民职业教育需求而诞生的专门机构,因而教育部、组织部、农垦部、中国科协、中央广播事业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农学会等20个单位均鼎力支持,并成为了联合办学单位。目前,联合办学单位发展到18个,包括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六是教育服务对象范围大。总体上,农民职业教育将教育、培训、推广三者合而为一,有效扩大了其服务的对象范围,除了普通务农人员、乡村干部、农村服务体系人员、还包括一些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骨干农民,以及一些只有小学、初中和高中学历的“三后生”。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问题分析
(一)职业农民宣传少,社会歧视思想顽固
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问题,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已经很重视,党的十也特别提出要求。可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在社会民众中知名度很低。笔者通过网络进行“你对职业农民是怎样认识的?”的调查,只有2%的人能够正确回答。但是,在“你是否愿意做一名职业农民?”问题回答中,只有3.2%回答“愿意”。歧视务农的世俗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大量80后、90后远离农村家乡,不选择学习农口专业也不见怪了。如何从思想舆论上重视职业农民,我们的宣传教育部门任重道远。
(二)开放教育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建设与模式创新有待加强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党的十提出的战略目标。在国内是个新生事物,因此,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刚起步,教学、管理模式有待探索。开放教育职业农民培育创新研究缺乏,教学、管理制度缺失、模式落后。
(三)开放教育职业农民数字化教学资源短缺
适合职业农民教育的开放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短缺,甚至是“零”起步。开放教育如何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已迫在眉睫。
(四)开放教育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践基地建设和利用有待加强
一、有关项目的调查结果
(一)农村居民对家庭致富限制因素和最想从事的职业的回答
在对家庭致富限制因素的回答中,选择“缺乏资金”的为40.31%,居第一位,第二是选择“缺乏技术”的占27.47%,以下依次是:“其他”(11.77%)、“缺少信息”(8.16%)、“缺少好的政策”(7.15%)和“缺少劳动力”(5.14%)。
把对“如果有机会选择,最想从事哪种职业”的7种回答按选择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经商(26.40%)、从事特色农业(23.06%)、办厂(15.78%)、其他(14.51%)、做个手艺人(12.57%)、规规矩矩务农(6.28%)、进城打工(1.40%)。看来农村居民从事传统农业和进城务工的愿望并不强烈。
(二)农村居民职业教育需求状况
在1496个样本农户中,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有512户,占34.23%,其中有466户选择将来也计划接受职业教育。在目前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984户中,有512户选择将来计划接受职业教育,潜在需求强劲。在978个将来计划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户中,其学习目的和内容选择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点(如表2所示)。
目的方面,“改善经济条件”占了全部选项的一半以上(55.22%),说明农村居民改善经济条件的诉求,是对职业教育产生兴趣的最为直接、最为强劲的动力;选择“实现自我价值”的农户有38.65%,说明当今农村居民已经有了较高层次的社会追求。
内容方面,农户对非农技能的兴趣很高,有46.32%的农户选择了“非农技能”,表明农村职业学校涉农类专业的学历教育招生难以为继。选择“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占26.89%,反映了农村居民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渴望。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关注为农业和非农业服务的双重性特点。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根据省教育厅《省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和市教育局《市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
新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
”的要求,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培训为主题,实行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引导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务工培训与农务培训相结合,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实用人
才培训,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援,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农民需求。按照农民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课程,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一、青岛市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
(一)要着力加强多种教育载体的教育、孵化、示范功能
1、构筑相对完整的机构设置。在重点夯实负责职业农民培训的专门机构(如青岛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青岛市农机化学校)的同时,充分挖掘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加强与当地农业推广等部门和相关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厂家、经销商的配合,争取支持,建立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不断提高农民培训针对性、实效性,逐步形成便捷、实用、广覆盖的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设置。
2、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孵化”职能。青岛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000余家,社员达到20多万人。农业合作组织的茁壮成长不断推动“职业农民”的产生。在农业合作组织中,除了理事长和社员,还有两大类“职业农民”在不断“孵化”:一是受聘于合作社,专门从事技术指导服务的植保、农机等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以及文秘人员,学历水平都较高;另一类是服务于合作社生产基地常年领取工资的“非社员农民”,大多拥有专业的农业生产技术。可见,必须重视合作社的“孵化”功能,并有重点地对合作社开展系统的知识培训。
3、充分发挥先富起来的职业农民的示范带动功能。在青岛农村的不断改革发展大潮中,已经涌现出像凯玉合作社理事长王玉芹、青岛鸿飞大沽河农场的负责人王兴迁等新型农民的代表。要充分发挥现有职业农民代表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并积极推广他们成功的经验,激发农民扎根于农村增收致富的激情,通过现有职业农民代表的成功经验带动附近农民寻找增收致富的门路,在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二)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手段和形式
1、加强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的必要手段。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是指对从事农业行业特有职业(工种)的劳动者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价,并对通过者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评价活动。高素质的农民职业技能人才必将成为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的有生力量。开展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要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安排必要经费并逐步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不断加强鉴定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基本理论建设,改善鉴定工作条件,加强考评人员队伍建设,从严把关考评机构资质,严肃鉴定工作纪律,推动青岛市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健康发展。
2、搭建智能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为农民教育提供重要的物质辅助平台。加快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建立视频指挥系统,打造管理高效、服务便捷的网络服务平台。加快农业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成区市级综合信息服务分控中心,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覆盖率;全面建成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镇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落实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目前,青岛市已经建立起以青岛农经网和农机化信息网为中心,覆盖市、县、镇、村四级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稳步发展,建成覆盖全市的卫星网络教学体系;开通“12316”新农村服务热线,在全市搭建起科技服务、教育培训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为农民及时获取农业信息、知识和帮助提供重要的物质辅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