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美术作品的美

美术作品都会有一个或美或丑的简单评价,这评价就是审美能力的体现。这里的审美能力和作品的“真实的谎言”有一定的联系吗?这需要进一步鉴别才能认识到作品的 “谎言性”,同时更能理解艺术家的真实性。

一、 美术作品的美的真实性

在艺术美学发展的过程中,作品的真实性,一直是艺术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这种真实性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并不影响一个人的鉴赏能力或者说审美能力。例如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向日葵花像燃烧着的火焰,是那样吸引人的眼球,同时又华美、优雅甚至细腻,那极其有运动感的和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厚实和强劲,色彩的对比也是那样的强烈。无不被其表现形式、色彩所感动,这种感动正是画家内心世界在画中的体现和读者产生了共鸣,这正是画面的真实性所体现。再如文艺复兴盛期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分别创作的美术作品如《蒙娜丽莎》、《大卫》、《圣母像》等,明显可以看到他们关注自然世界和现实人生的目光。这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

二、 美术作品的美就是“真实的谎言”

这是一句很有吸引力的话。为什么美术作品是谎言,而且还是真实的?一幅很有艺术价值的画,它既能反映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例如一幅作品描绘的是美好的景象,并且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可与实际作画的地方既相似又不同,仿佛存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具有现实的谎言性、欺骗性。这是因为作者已经把自己的思想都深深融入到这幅作品里面去了,通过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传达给观赏者,这就是对审美价值的真实反映。

蒙德里安的绘画典型地体现了风格派语言。他认为,绘画是由线条和颜色构成的,所以线条和色彩是绘画的本质,应该允许独立存在。这些基础要素是整个视觉现实的基础,他们追求的是将这些线条、块面、色彩等相互冲突的因素构成一幅均衡、合比例的画面,作为生活普遍和谐的一种象征,一种将和谐推广到整个视觉环境的手段,这种几何因素不是自然物体的特定形式,而是高度抽象的、万能的形式,却能真实地表达作者思想。

黄格胜教授的山水画:“有着一股感人的生活气息,……大多由写生而来。浓郁的自然气息最具现代感……均能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真切感受,因此作品有着清新感人的魅力。”(郭明生《当代中国山水画审美价值刍议》,载于《科教文汇》2010年5期)从当今著名画家的山水画作品中就能体会到真实性,而这些真实性和现实的差别就是画家有意识地按美的规律进行取舍,充满“真实的谎言性”但又不失真实性。周扬认为现实主义艺术家须努力于现实之最真实的典型表现。这种典型表现就是主观表现,但又不失真实性。

三、 主体的情感不能影响美的真实性

全文阅读

美术作品与美术欣赏

美术,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美术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诸如:画出来的好看的画,美的艺术品,表达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作品,等等。一个人一生不会画画很正常,也不会对其生活、工作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懂得鉴赏,就是很严重的问题了。为什么很严重呢?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美术的痕迹,衣食住行也离不开美术。人类赋予自己创造的物品双重属性,那就是物质性(实用性)和精神性(审美性),当我们选择物品时,其实就是在检测自己的审美水平,因为实用性没有高下之分。举例说明:不同的人买衣服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观差别就很大,其实更主要的还是审美水平的差异。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某某人真会穿衣服,其实就是在肯定对方的审美水平。房屋装修,绝大多数的业主总是对设计师的设计有着各种各样的不满意,除去使用上的不方便,就是实用功能的缺陷,更多的是审美的不一致,其实就是审美水平的差异。不是说设计师就一定比业主审美水平高,但是,作为经过专业训练的职业人员,设计师有优势。有名人说过,只有天才的画家,没有天才的鉴赏家。所有的鉴赏家都是后天在艺术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如果一个人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审美习惯,那么他的审美水平肯定会得到提高,如果能得到正确的指导,就会有更大的提高。人不会仅仅停留在物质需求的无限追求上,是人,总有精神需求,精神需求也有庸俗高雅之分,庸俗的精神需求使人萎靡不振,而高雅的精神追求会使人健康并且充满活力。提高审美能力就会使人在精神追求上有一个正确的方向。

那么,到底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近现代名画家的一些美术作品有:西方的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梦》,达・芬奇《蒙娜丽莎》、《人像》,凡・高《星夜》、《向日葵》;中国近现代的齐白石《虾》、《不倒翁图》、《花卉》、《花卉草虫十二开册页》,徐悲鸿《巴人吸水图》、《奔马图》、《九方皋》、《田横五百士》,张大千《山水》、《仕女》、《黄山松》、《四屏大荷花》,吴冠中《北国风光》、《长江万里图》、《狮子林》,朱宣咸《夜》、《旭日红梅》、《迎风》、《今天是儿童节?!》,陈丹青《组画》,陈逸飞《黄河颂》、《古桥》、《踱步》、《大提琴手》,罗中立《父亲》、《荷花池》,等等。这些作品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灵魂上的洗礼,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美化了我们的生活。

美术欣赏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美术作品由结合为有机整体的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眼,进而整体地把握和理解美术作品――既体验审美感动又获得思想认识,既把握艺术价值又理解社会价值。

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接受作用于人的精神情感,这种作用主要来自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即内容)。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在作品中以一定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即美术形式是美术内容的存在方式。美术欣赏作为从视觉接受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美术形式无疑具有先行性,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作品形式的感受、释读、体验,才能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即内容)。注意这里的“内容”不是狭义上指一些主题性绘画中的故事、历史人物或情节,而是指所有美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的精神内涵。

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的同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恰当的心理准备和审美态度。欣赏美术作品首先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心理准备。恰当的心理准备和审美态度,不仅可以调动欣赏者已有的美术认识、文化修养和审美经验,而且是欣赏者艺术地、审美地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

2.调动积极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一方面,美术欣赏的形象思维的特点要求欣赏者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力。另一方面,美术作品是美术家的联想和想象力的创造物,欣赏者要领悟其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的奥妙,也必须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的审美能力。欣赏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有助于将各视觉感受联结起来,以便完整地把握和领悟美术作品的美感和意蕴。

3.融入真实情感,把握审美体验。审美欣赏是饱含情感的体验活动,欣赏者只有融入真实的感情,才能获得审美感动和审美体验,欣赏者的情感一方面因作品的感染而发,另一方面也可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美术形象中,从而构成审美共鸣,达到强烈的审美体验。

全文阅读

美术作品美术教学论文

一.美术教学的课堂提问过程有利于塑造个性思想课堂

提问在美术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设置课堂提问的过程往往许多教师的提问过程都突出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将学生的思想全部集中到一个角度上,虽然,没有将学生的思想引入到一个误区当中,但是却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法使学生能够张扬出他们的个性,无法起到对学生进行个性思维培养的作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提问的过程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能够张扬出自己的个性,是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进行美术课堂上的设问的过程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穿透性的意义,不能只对于表面上表现出来的浅层意义进行设问,要深入到作品的内在意义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问题的探讨。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对学生起到启发性的意义,美术教师应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着手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学会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每个作品的所处的时代以及历史时期的不同对学生进行提问,找到现实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与美术作品相关的问题进行提问,这样将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引入到生活当中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问题的思考的角度,通过自己对生活的不同见解表达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表现出他们的个性。

二.给学生创造一个张扬个性的绘画空间

学生对于不同的美术作品的独特的见解往往可以表现出学生的的性格特征。而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只能通过课堂绘画以及日常的师生之间的表现出来他们的个性以及性格特征。所以,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要改变传统美术课堂上的“统一思想”的弊端。要想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升华他们的美术情感提高他们对美术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就需要给学生在美术课堂美术课堂上创造更多的空间。具体来讲,要想让学生能真实的表达出来他们思想以及内心想法,没有经过思想表达出来的想法往往只是起到了回答的作用,没有现实意义的表达出学生的真实情感,更不会体现一个人对不同艺术作品的见解。只有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找到一条符合学生能够表达出内心情感对艺术作品的出路,才能在以后的美术课堂上形成每个学生所特有的作品以及艺术风格,这也需要教师能够在学生进行作品创作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相对稳定张扬自己个性的创作空间,让学生能够通过美术课堂陶冶自己的情操。学生通过对每个作品的创作过程时都可以从中表现出来每个学生的性格与个性。但是,在以往的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对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时规定了比较“死板”的创作要求,没有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学生往往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进行绘画的创作只是简单地进行了描绘。所以,要想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对绘画发挥自身的个性买就需要对学生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对某一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绘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出发,没有一个硬性的规定规定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出发进行绘画创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只有这样的美术创造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征,这样学生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才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学生的思想,创作出来绘画作品才具有学生自己独特的思想,整个绘画画面才更具有吸引力。

三.张扬个性的美术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

美术自身存在着很大的美感有利于人们塑造自身的价值。美术作品的创作也也需要许多的绘画技巧,不同的作品创作都需要教师先给学生作出示范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学习,美术教学的课程内容十分繁重,包括着许多的绘画技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时需要教会学生各种不同的绘画技巧而不是对学生的绘画有一个硬性的要求,这样会很大程度拘束了学生绘画思想,拘泥了学生对于绘画的思考,无法对学生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思想去进行很好的绘画体验以及对美的思考。结束语:美术课程的教学需要的是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不是侧重于对学生的绘画各种各样的要求,对于同一个美术作品有着不同的见解是必然的情况,教师应该对学生错误的美术思考进行引导而不是全盘的否定,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进行美术教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体现学生的个性。职业学校的教育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综合性的技术型人才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

作者:夏秀丽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全文阅读

没有美术作品的美术馆

碧海蓝天,稻田飘香。这里是日本濑户内海,一个叫丰岛的小岛。这个只有700名常住居民的小岛,从前因工业废物堆积而震惊日本,如今却以艺术气息浓郁扬名世界。

“丰岛很小,但是吸引了很多日本艺术家。那里风景很好,有大海还有绿地、稻田。” 在小岛的东北部,这片大海和梯田之间的一个小小丘陵上,一条幽静小路镶嵌其中。寻着小路信步前行,不知不觉间,穿过疏林草地,登上梯田山丘,层层叠叠的绿色中,一道柔软的,流动的,超乎想象的白色弧线,悄然映入眼帘。

这就是丰岛美术馆,由建筑设计师西泽立卫设计。整座美术馆空无一物,既无传世名画,也无新锐精品,每年却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朝圣,因为这里展出的是,心之宁静,美之本源。美术馆外形宛若水滴,仅靠一层薄薄的水泥外壳支撑。同时外墙上开有两个圆形“天窗”,让原本闭塞的室内空间,可以畅享阳光雨露。这样的设计,模糊了自然与人为的边界,原本灰白冰冷的水泥,在自然的温润下,变得和顺且柔软。

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春去秋来,寒暑交替。天气、时间和节气,在馆内勾画出千变万化的光影,分隔出或明或暗的梦幻空间。人们赤脚进入美术馆,在阳光下,在阴影里,站立坐卧,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放空自己。不过可以当心脚下,因为地板上不时有水滴调皮地滚动着。这些水滴就是美术馆唯一的永久展品。

在美术馆的地板上,布有上千个隐蔽的小孔洞,在地面防水材料和工程设计的帮助下,小水滴穿梭于空洞之间,肆意变换,来去自如。晶莹清透的水滴,犹如荷叶上的露珠,时而汇聚一盂,时而四散轻舞。木讷的水泥外壳,将灵动的水滴包裹,而将其环绕的,则是美丽善变的大自然。动静结合,虚实相交,看似空无一物,实t欣欣然荣。这便是丰岛美术馆的绝妙之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在这里完美融合。虽然简单至极,虽然静默如斯,却有着震彻心扉的力量。日本建筑设计大师西泽立卫,一直致力于探讨,建筑设计界一个无解的难题,“实现建筑与环境一同的永续存在”。这位普利兹克建筑奖最年轻得主,用这座举世无双的美术馆,对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完美答案。当建筑美学的浮华外壳被层层剥开,其本质内核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那些名师大家的画作,只有在美术馆与观者对视时,才能将作者对生命的考量传递,才能将观者对人生的思量激起。丰岛美术馆,则为这飞扬浮躁的社会,和我们疲于奔命的生活,守住了一处难得的留白。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可以静下心来,审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谛视美与本心的相融之法。人们从四面八方逃到这里,逃离那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逃离那个亚历山大的世界。来到这里,静下心来,欣赏着放空之美,自在之美,内心之美以及心中久违的梵境净土。

设计师 西泽立卫

全文阅读

美术作品与线

与点面相比较,线是最活跃最富有个性和最易于变化的构成元素。在对线的认识方面,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写意、白描还是西方的塞尚、凡・高、毕加索、马蒂斯等现代大师的艺术作品,线都以明确有力的结构性和富于自我表现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已成为绘画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线作为经典的“骨法用笔”,一直也是传统美术的主要手段。

一、在美术作品中线的定义

在几何学中,线是点移动的轨迹。没有宽度和厚度,具有长度和位置。这种定义在几何学的范围内是成立的,但是在美术作品中它必须具有宽度和长度才能表现出线的形象。因此,对线的掌握必须控制在宽度和长度有很大差异的形体范围内。

二、在美术作品中线之存在的基本形式

第一种线是实体线。这种线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去认识,即线的总形、线自身的形和线两端的形。如果线是细小的可以不考虑两端的形,但是如果线比较粗的话,两端的形不容忽视,它可以成方角、尖角、圆角或其他形状。线的总形是指其大致的形态及方向,线可以是直的、弯的、曲折的、不规则的。线自身的形如何须得细察方见。如果线是很明显的,则线自身必有两个边缘,这两个边缘的形状与它们彼此的关系决定着线自身的形始终可以是一样的、渐变的、断续的、起伏的或成不规则的形态。

第二种线是感觉中存在的线,即面的界定、面与面的交界、面与面的转折,或点与点的顺序连接,如美术作品中的边界线或轮廓线。今天的画家在被分类时,经常是依照他如何处理轮廓或色块的边缘而定,例如某些抽象派艺术家就被归类在“硬边画派”之下,由此我们可以完全正确推断边界线的处理在产生效果方面是有它审美上的重要性的。在近代美术史中,硬边线相当于一种理智的、有结构的且有组织的方法,硬边美术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是在清晰的照明以及准确的焦距下的产物。相对于软边线确是可以触摸的,显示了物体的丰满圆润,以及曲面如何柔和地隐入于轮廓中的样子。更广义上说,我们可以说硬边线是在以划分界限、分类以及作理性分析为主要目的时采用的。但假如一个艺术家只考虑表现统一、融合以及流畅的效果和感觉时,那么柔和性和断续性的边线将是比较适合的。

三、线是中西绘画基本的形式要素之一

在西方绘画史上,以线条为艺术表现形式的画家和以体面来表现的画家有很大的区别。艺术史家兼艺术理论家海因里屈・渥夫林将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及艺术创造形式分别称为“线性的”以及“绘画性的”。然而线条所具备的那种基本特质,再加上它描绘事物的力量和奇幻的魔力,使得它在所有的视觉艺术中都有着屹立不倒的重要地位。

全文阅读

论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摘要:美术作品的形式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物质化的体现,因此形式应该从属于准确而鲜明地表达内容这一要求。但是,形式也因为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味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形式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它有着特定的含义。在艺术史上,美术家们通过长期的创造实践,探索出了一些相对不变的形式美的法则,这些法则都是事物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在美术形式上的体现 。

关键词:形式美;美术作品;审美价值;形式法则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44-02

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早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经常把动物的牙齿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在开始他是作为一种勇敢的象征,或乞求神赐于力量。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步脱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人们看到他们时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亲切感,这时候,他已经成为一种装饰品,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形式上的美感。这就是形式美。因此,形式美是人类独特发现和创造之一。到了古西腊时期,人们开始对形式美的研究和探讨,并归纳总结了许多关于形式美的法则。比如,均衡、比例、对比、节奏、对称、和谐、多样统一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含义

形式美是艺术创造追求的目标之一。它在美术作品中往往具有独立的作用。但形式只有和相应的精神内容相结合才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形式美只有不仅作为目的,也作为手段时,它的本质才会得到充分体现。首先,美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不可分割。在现实生活和美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中外古代的美学和艺术创作很早就注意到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密切联系。如《维纳斯》他表现的女神的美,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既包含形式又包含内容,他的美存在于灵魂和人体的统一和和谐之中,因而成为内容和形式高度有机结合的典范。

其次,形式美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但它决非纯粹自然的事物。它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表现这样或那样的某种朦胧的意味和人类情感观念,是因为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包括心理、观念、情绪向形式的历史积淀。经过历史积淀的形式美,就成为一种植根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有意味的形式”。社会实践的历史积淀使形式所涵盖的社会生活内容渐渐凝结在构成形式美的感性材料及其组合规律上,事物的形式或美的形式就演变为独立存在的形式美。

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构成因素

全文阅读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摘 要:动画作为美术形式的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从古至今的风格延续与创新,让其成为一种美的创造和美的享受相结合的艺术,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观点将创造不同的动画风格,从大艺术到独立的小艺术,美的范畴也有略微的区别。通过独特的视觉体验,深刻的表达作品寓意和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独特的形式美。本文就从美的本质着手,从美术作品交叠起伏的故事情节、优美的造型、鲜明的色彩、合理的构图和节奏等几个方面,初步探究各种重要的视觉要素及构成形式美各要素之间的组合规律在动画创作中是如何体现的。

关键词:形式美、形式美法则、故事、造型、色彩。构图

动画作为美术形式的一种,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从古至今的风格延续与创新,让其成为一种美的创造和美的享受相结合的艺术,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观点将创造不同的动画风格,从大艺术到独立的小艺术,美的范畴也有略微的区别。通过独特的视觉体验,深刻的表达作品寓意和作者的内心世界,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独特的形式美。从美术作品交叠起伏的故事情节、优美的造型、鲜明的色彩、合理的构图和节奏等几个方面,初步探究各种重要的视觉要素及构成形式美各要素之间的组合规律在动画创作中是如何体现的。

一、形式美认知

形式是指将自然形态经过人为加工而成为一种新的美的形式。

形式美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主要包括:颜色、线条、构图、声音等。另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法则,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

1、“形”

“形”即称原形,包括原始形、自然形。当走到琳琅满目的珠宝商场时,各种饰品会映入眼帘,我们不禁会探究这些装饰品是什么材质合成的,继而发现其制作原料种类繁多,有石头塑料动物的骨头等。这些材质最初是有别的用处的,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经常把动物的牙齿,骨头串起来挂在脖子上,作为一种勇敢的象征或祈求神赐于力量,久而久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步摆脱了原来的使用价值,这时候,它已经成为一种装饰品,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形式上的美感。

全文阅读

王雷美术作品

1.裴文中

.旧石器时代之艺术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身兼第四纪地质和古生物学家的裴文中教授(1904-1982),以发现中国猿人(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而享誉世界,是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认为,从有人类以来,艺术始见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在末期以前,艺术作品是没有的。数万年前,我们的远祖就有了了不起的艺术。他们的作品是今天人们的艺术的开山。这种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这种作品是真正老字号的古物。本书更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图文相参,对旧石器时代末期的艺术做出了精当的描述。

2. [美]杰瑞 ・穆勒 .市场与大师:西方思想如何看待资本主义 [M].佘晓成、芦画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杰瑞 ・穆勒是美国华盛顿天主教大学历史学教授,凭借此书被美国历史学会授予唐纳德 ・卡根奖。本书是关于资本主义思想在西方意识形态中如何形成的一本精彩的历史书籍,作者广泛地研究了意识形态中资本主义思想产生的作用及其未来影响,给了市场最有力的支持者和最尖锐的批判者一次全面和公正的听证。

3. [美]约瑟夫 ・J.埃利斯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 [M].邓海平、邓友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约瑟夫 ・J.埃利斯著有多部美国历史著作,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本书通过剖析六个令人着迷的故事――汉密尔顿和伯尔的决斗、华盛顿的告别演说、亚当斯政府和亚当斯夫妇的政治伙伴关系、有关建都地点的争论、富兰克林试图让国会处理奴隶问题,以及杰斐逊和亚当斯夫妇之间的通信往来――生动再现了美国历史中最重要十年中的核心问题和人物。

4. 盛源,袁济喜 .六朝清音(华夏审美风尚史第四卷)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全文阅读

浅论美术作品的创作

一、引言

我们都知道,艺术不是一门投机取巧的技术,它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世界和视觉世界而存在的。美术作品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都会受到传统文化的限制,贡布里希曾经说过:“如果一个美术探索者不曾从传统经验中汲取经验,那将会是莫大的遗憾。”可见,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过程中,美术创作者还要大力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根据大众的需要创作出合适的美术作品。

二、美术作品的创作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调整心态,在实践中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提高创作水平。那么,美术创作者应该如何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呢?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习历史,汲取历史文化的精髓很多人觉得学历史对艺术创作没有多大的用处,其实不然。历史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种物质积累,还是一种文化传统,更是一种集体意识的记忆。过去发生的事情都叫作历史,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基础,也是未来生活的参照,是一面生活的“镜子”。学习历史,可以使美术创作者通过过去生活的想象和生活的体验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历史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感,所以可以为创作家宏观地展现当代生活图景提供一定的借鉴。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历史感非常厚重,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这为美术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加之西洋绘画流入中国已达数百年,也能为创作者传达不少的创作经验。西洋画在中国得到发展的过程中,其表现手段和表现语言必定产生相应的变化,中国美术创作者要得到更长远的发展,一定要注意西洋画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从中添加或补充一些新颖的、独特的表现手段和语言,如此一来,美术作品创作必会产生新的风格,使其创作在传统的基础上变得更加有味道。

(二)毋庸置疑,现代设计运用全新的表现手段,可以给大众带来不一般的美的享受,但从反映人的本能情感上来说,现代设计不如民间传统美术那样令人感动。我们都知道中国民间美术最大的特点是将虚化实、以少胜多,力求节外生枝。同时强调自我意识,注重凸显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民间美术具有十分鲜明的造型特征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与现代设计崇尚规则性不同,民间美术处处彰显着不规则性,而这两者正好进行理性互补。如今,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一样,都运用二维的平面空间来展现三维立体空间的效果,这是值得当代美术创作者借鉴的。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其造型特征比较重视体现情感意识,即将主要人物画得很大,而次要人物画得很小,再用散点进行透视;现代设计则通过散点透视与焦点有机结合来展现空间形式,其崇尚秩序、均衡和精确等审美原则,利用分割形式来形成艺术的和谐性、严格性和完美性,这与民间美术有很大的不同。在民间美术领域,艺术家多采用喻意的手法,如《老鼠嫁女》这幅美术作品,就是将老鼠当成子孙进行繁衍,象征子孙满堂;石榴比作生贵子、狮子喻为男性、绣球喻为女性,所有这些喻意都反映了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此外,中国民间美术还使用“以少胜多”的造型手法,比如用几头牛、几只羊象征六畜兴旺,用几棵玉米象征漫山遍野的庄稼等。还有延川布堆画使用的夸张、简洁的手法。在美术构图中,大量采用了民间美术“中心展开”的造型方法,以戏剧人物、花鸟禽兽、民间传说等为素材,将主要形象无限放大,而将次要的作为陪衬,以突显作品的主宾关系。看过延川布堆画的人都应该知道,它的主体形象的头很大,而眼睛也十分突出,令人印象深刻,所有这些手法都是中国民间美术善用的造型特征。点、线、面是美术创作最基本的造型要素,它们以抽象的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服务于大众生活,然而,这些元素在民间美术中是以几何形式出现的,点的大小、线的静动、面的虚实,都可以效力于美术创作。以上所谈的民间艺术的特点,就是想告诉美术创造者要从民间美术中吸收有用的东西,汲取精髓进行艺术创作,集民间美术之精髓,必有所用。

(三)作为绘画的永恒主题,探究大自然之奥秘是人类孜孜不倦的事业。一个人只有用他真诚的心灵与大自然进行碰撞,才会实现心灵美的兑现。在人类世界中,所有自然之物都会呈现出美的图像,只要用心发现,自然物象就会激起人们绘画的强烈欲望。作为美的源泉,大自然能够呈现美的实在,激发绘画家创作的灵感。有些东西在常人眼中存在缺陷,但是在美的国度里是一视同仁的。不少人对断臂维纳斯记忆犹新,其体现的就是一种残缺之美,或者说,残缺之美更能够凸显美的本质。青藏高原的荒无人烟,黄土高原的枯枝残叶,一间农屋,几孔窑洞,在画家的眼中,所有这些都蕴含着美的元素,激发起他们作画的欲望,看到那情那景,他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融入色与形之中。众所周知,美术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其色彩、构图和表现技巧等元素,只有当这些元素达到和谐和统一,这幅美术作品才算是成功的。所谓美术作品的内涵,正是所有这些元素的综合体现。美术作品每一个色块线条、每一个笔触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内涵,是美术创作者学识涵养、绘画经验和个人气质的综合体现。一个画家必须通过心灵的感悟和领会,从自然界中发掘美的存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美术作品。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奥妙无穷,令人神往。每一个自然物象都具备特有的审美价值,而且自然物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所产生的美是永不重复的。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大自然的过程,“师法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只有尊重自然,师从自然,这样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四)绘画过程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从某个角度而言,艺术创作是一种心态的投入,在创作美术作品过程中,绘画家一定不要抱有商业目的,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装腔作势和过分描摹,画自己想画的和能画的,多点童心,少点世故,这样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才更加纯真、自然,富有内涵,更具有个性特点。要想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美术作品,绘画家可以将自己的眼光放在中国民族艺术和西方艺术旋律上,发自内心地画自己想画的。只有走出自己的绘画道路,绘画家才算是成功的,就算这条道路不太光辉也没关系。语言作为诗意的源泉,也是绘画的生命和灵魂。一个绘画家如果单纯追求形真、形似而缺乏生动的绘画语言表现,那么他就是失败的,所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也不能算是一幅画,而只是一个图解,他自己本人也成了“搬运工”,没有丝毫创新可言。绘画家要自由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力,体现出自己的画风。同时,绘画家还要广泛了解其他艺术门类,不可只囿于绘画领域,因为艺术是共通的。

三、结语

全文阅读

美术创作作品创新研究

摘要:美术创作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类追求精神生活的一个实践过程。如何搞好美术创作是画作者一直以来热议的话题,怎样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精品是画作者一生都应当研究的课题。笔者从事美术创作工作四十年余,有一些感想和经验与同行分享。本文从生活、实践和创新等方面阐述美术工作如何处理好生活与艺术、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再现笔者在美术创作中如何出作品出精品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传统;生活;创新;精品

一、传统文化瑰宝是搞好美术创作的基石

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伟大光芒,其折射和延续现实生活,成为社会前进的基础。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自觉和赖以传承发展的根,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使得每一个画家要画出好作品,必须保护和挖掘、继承并拓展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与笔墨语汇。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风格。上至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墓壁画,下至明、清时期各种形式的山水、花鸟画和木刻版画。千百年来,各时代、各民族的画派、风格、艺术形式、表现技法等不断演变、提高,积淀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绘画,留下了大量绘画作品和画论传诸后世。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等大量的绘画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近现代的中国画家,并成为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徐悲鸿将西方的绘画理论,如光影、透视、素描和色彩带回国内并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创作了大批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边际,使之更能表达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现实生活,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重大的历史命题,把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国家民族的利益通过绘画作品进行充分的表达,确立了徐蒋体系这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完善并极大丰富了中国画理论和笔墨语汇,影响了大批国内现当代画家,为我们今天找到了一条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的路径。

二、现实生活是搞好美术创作的不竭源泉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是画魂的支撑。一个画家要画出好作品,必须用心灵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感受、提炼适合自己艺术再现生活的个性化语言。纵观中华绘画史,实际就是中国画家对自然、对社会用心观察的生活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无论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画家无不是用手中的画笔描画那个时代,记录其山川风物,反映社会生活背景,抒发画家对那个时代主体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让我们在今天回望历史时依然能深切感受到画家的思想深度,对艺术的执著与真诚,对生活的观察尽精微致广大。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等,这些经典作品如果没有画家长期的深入观察和细心体验,仅拘囿于书斋中是无法画出如此精美绝伦的传世佳作的。生活的美无处不在,需要艺术家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心去发现并感悟,从中提炼出表达自己情感的思想主题和艺术语言。所以,作品是画家生活的积累、思想和理念的透视。今天,在全球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相互交融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继承传统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要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要有一批承载时代灵魂的精品画作。艺术和生活在创作过程中互生共存,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需要艺术家的才情、学养,对艺术的真诚,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艺术家应当走近自然,走进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寻找并孕育诞生艺术创作灵感。用艺术的触角深情抚摸自然,将自然之美、生活之光在作品中绽放。艺术创作发端于生活,完成于具象思维向艺术思维、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的转变。这一根本蜕变是一个艺术家走向成熟,眼、心、手协调统一的艺术来表达心象的标记。画由境生,境由心造,生活是画家到达画境的唯一途径。心像到意象,画境至心境的转变,是绘画家进入创造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是观念和方法的完善过程。所以一幅好的作品一定是来源于生活,折射着生活中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深浅不一的色彩和浓淡相宜的笔墨,浸透着画家对生活的热忱,升华了时代的魅力,支撑着作品的灵魂。

三、开掘创新才是画作永恒存在的生命

创新,是画作永恒存在的生命。一个画家要画出优秀作品,必须终其一生在艺术道路上探索创新。追求绘画作品的创新,需要提升观念,需要具有生活体验的储备、文化素养的储备、绘画技术的储备。中国画注重笔墨语言气韵生动书写性,而西画更注重理性,塑造光影、色彩、透视等理性表达。中国画注重书写性和写意性的抒情表达,如果融入西画的诸多绘画元素,可使其塑造更加真实、丰富、深刻,使中国画在保留传统笔墨的同时,为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主题画的创作拓展出更多的表现空间,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使作品更具时代特征。一件艺术作品是否成立,是否能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首先要看作品本身的精神高度和技术含量。如果你的作品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技术娴熟,那么它就能感染打动观众,调动观者与你互动。如何把生活形象提炼成你创作中的艺术形象,完成生活的提炼和艺术的转换,这需要一个较长的生活积累、体验实践的过程。创作的过程,是对画家绘画艺术的综合能力的考验。法无定法,笔墨当随时代。古人的技法是当时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结晶,古为今用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丰富完善古人的技法,从而为我们今天反映现实生活服务。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全国美展中,笔者创作的国画《腊月》成功入选。为了备战参加这次全国美展,我多次深入北川、汶川、映秀等地震重灾区,跟随医疗救护队进入受灾最重的水磨镇,实地采风写生。亲眼目睹抗震救灾的艰苦过程和感人场面,在灾后重建中亲身感受来自全国人民支援灾区的温暖,并被灾区人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坚忍不拔、乐观豁达的精神所鼓舞。我选择了灾后第一个春节,在映秀的帐篷街过年。抓住灾后重建生活的艰辛和平凡,用“援建”“小孩欢乐的笑”“北川特有的腊肉”表现灾区第一个快乐祥和的春节。但腊肉在中国画中的表达是有障碍的,要画好腊肉,又要同画面其它的绘画语言相统一,这在绘画手法中存在一定的障碍。需要对传统中国画中的材料和表现方法进行实验,以求达到平面与立体相统一,艺术语言和形式语言的统一,笔墨语言和重彩相统一,在作品制作过程中,既要进行塑造,又要注重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的关照。经过多次探索实践,终于完成了在国画中对腊肉的表现方法,达到形式、内容的协调统一。最后,这件作品送展后经专家层层筛选,成功入选“感恩•重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展览。守望240cmx200cm继承和创新,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艺术实践。笔者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国画作品《守望》,是一幅反映藏民族生活题材的创作画。为创作这幅作品,我多次去藏地采风,深入藏北草原、康巴藏区、阿里藏区体验生活,采风写生收集素材。在石渠高原,我住进藏民的帐篷,与藏民同吃同住,喝酥油茶,吃风干牛肉,烤牛粪火;在理塘毛拉大草原听牧民天籁之音的牧歌;在可可西里目睹藏羚羊、野牦牛奔跑;在那曲军区为战士和牧民画画……汉地的笔墨语言和工具材料创作反映高原题材的作品,表达藏地高原风物情态,表达高原的苍厚、拙朴、斑驳且具有神性和佛性的庄严与博大是根本不行的,需进行大胆的探索、实验。观念、方法、材料、语言均需重构和尝试,而仅靠拍拍照片,走马观花,很难真正走进高原文化。需要对藏民族的历史文化、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准确表现对高原的真实感受。需要对工具、纸张、颜料、题材、观念意识等进行全方位的解构和重组。在创作时,笔者选择了地方的藏纸进行实验,选用藏地矿物颜料,反复对画面的人物和服饰进行塑造,运用皴擦、反复罩染形成斑驳厚重的肌理效果,艺术再现画中人物在雪域高原健康快乐、达观自信的生活。用手中的笔墨书写高原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信仰的虔诚,对家园的热爱,对故土的守望,再现高原民族的生活画卷。让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更加关注藏民族的生存状态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以促进汉藏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建和谐社会新家园。第一时间200x200cm笔者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作品《第一时间》,是表现汶川大地震主题的创作画,除多次深入地震现场收集生活素材外,还选择了单纯并具有纪念碑式的形象塑造。作品中年青的新闻工作者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深入地震现场报道。这个临危不惧、勇于担当的80后年青人,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写照?因此在形象的选择上,我选择了80后这一代人,在构图上选择了具有纪念碑式的构图,笔墨语言上选择了具有素描效果的单纯,选择了地震发生的场景。这是对救灾英雄们的赞颂,对时代精神的讴歌。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在今天仍然感动着无数人。继承传统文化,关注生活,创新绘画艺术,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职责和历史赋予的使命。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呼唤有更多的艺术精品力作来启迪人们的思想,唤醒人们精神自醒、文化自觉、民族自信。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