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介工作经验总结

媒介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媒介议程实证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经济领域检验受众议程、媒介议程与真正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三者之间是否吻合,不仅涉及到客观现实,而且关系到主观标准,因此,三者之间的吻合与否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关键词】受众议程;媒介议程;真正现实;吻合;多样性

一、理论背景

在“洞穴人”寓言中,柏拉图从认识论角度,揭示出洞壁上的影子这一现实的反映,是构成“囚犯”大脑中关于真正现实图像的基矗李普曼将上述思想引申后,认为“我们就像这些囚犯一样,也只能看见媒介所反映的现实,而这些反映便是构成我们头脑中对现实图像的基幢③,而且他还认为,由报界提供的现实的图像常常是不完整的和扭曲的④。基于这些认识,李普曼在《舆论学》中开创性地提出了“外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的著名论断。

自李普曼的上述观点提出后,一些学者们相继对受众议程、媒介议程和真正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芬克豪泽(G.RayFunkhouser)在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公众舆论与媒介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媒介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后发现:在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存在相当高的一致性,事实上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78;但在分析媒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时,却发现两者之间不能很好地吻合,即媒介为公众制造的“社会现实”的图像与真正现实世界的图像相当不一致。为此,芬克豪泽总结道:“包括决策者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新闻媒介是值得信赖的信息渠道,但研究数据却显示,事实并非如此”(Funkhouser,G.R,1963)。同时,Bare(Bare,1990)在对美国公众关注问题研究后,发现在1986年至1989年期间,美国公众越来越关注国内问题,而在同一时期,非法使用的人数却在稳步下降。显然,上述结果显示,新闻媒介制造的“社会现实”的图像与真正现实世界的图像两者存在很大的差距。然而,麦考姆斯与萧在查佩希尔研究中得出的结果却与此相反,他们的研究指出,“大众媒介对不同竞选议题的强调程度,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竞选者对重要议题的强调程度,而且也与选民对各种竞选议题重要性的判断之间,存在极高的相关性”(MaxwellE.McCombsandDonaldL.Shaw,1972)。由此不难看出,新闻媒介建构的外在世界与选民脑海中的图画非常一致,而且在对候选人所强调议程的建构过程中,即在对外在世界的建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扭曲的情形(ShearonA.Lowery&MelvinL.DeFleur,1988)。

从上述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对媒介议程、受众议程和真正现实之间关系的检验中,研究对象大都选择在政治和社会领域,而对其他领域尚未研究。另外,芬克豪泽与麦考姆斯和萧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因此,对于受众议程、媒介议程与真正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尚待进一步的检验。有鉴于此,本研究将研究对象扩展到经济领域,以进一步检验受众议程、媒介议程与真正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地的确定与抽样方法的选择。本研究分别从东西部各抽取一市为研究地,东部选择了上海,西部选择了云南省的昆明市。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上海市共抽取了350个样本,35名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生作为访问员,经过两小时的培训后,对上海市市民进行了电话调查。

全文阅读

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研讨

摘要:随着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时代潮流,这不仅给传统媒体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对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要以培养全能型、复合型新闻人才为立足点,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本文对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课程体系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为支撑,在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促使大媒体业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以及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媒介融合带来了新闻媒介组织与工作流程的变化,需要一大批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新闻传播人才,使其胜任文字稿件编辑、电视新闻节目拍摄、网站编辑等综合性的工作。通过调查发现,媒介融合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两大方向,一类是熟练掌握写作、拍摄、编辑等专业技能的全能型人才;另一类是懂传媒、会策划、善公关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新闻传播教育要根据媒介融合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

(二)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建设尚处于探索期,一些院校将与网络传播相关的专业设立为独立专业,这显然与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相违背。为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将媒体技术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根据媒介融合发展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向学生传授媒介融合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媒介融合素养。

全文阅读

媒介价值的“明亮世界”

很喜欢著名媒体人士何力先生在《第一财经周刊》创刊词《明亮的商业世界》中所写到的:“我相信年轻一代的商业活动将因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成熟而显示出日益明亮且单纯的色彩,他们的商业生活将像人的呼吸一样,无需用力,自然而然……”。这段话引发了我对传播工作“媒介价值”的共鸣,这个“理想国”如果套用何先生的话就是:“传播活动将因着传媒市场的成熟而显示出日益明亮且单纯的色彩,他们对媒介价值的实践将像人的呼吸一样,无需用力,自然而然……”。

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我传播职业生涯11年即将到来之际,宣亚也将迎来成立11周年这一重要时刻。如同原本平行的两条线,在特定的磁场下形成了“美丽交叉”,一切显得那么巧合。不知不觉,到宣亚已经两年了,这重要的两年所带给我的人生启迪,将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财富,温暖我前行,给我力量。回想起进入宣亚的过程,像一部动人的连续剧,逐渐拉开了序幕。

两年前,在朋友的引荐下,我见到了现任集团总裁蒋皓。他的职业、干练、智慧、乐观、开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一下子对“宣亚”这个品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与蒋皓的交流十分愉快,大家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特别是关于“媒介价值”这个话题,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共鸣。11年间,我一直专注于公关公司的媒介工作,致力于“媒介价值”的提升,积累了些许经验,希望能将其在更大的平台上推广、实践。而蒋皓作为宣亚的高管,也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提升媒介价值,进而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大家有了共同语言,更有着许多的共识。特别是我一直主张的“全面媒介体验”,完全符合宣亚的“合适就是竞争力”的经营哲学,让我感慨不已。正是在这样的感性与理性的推动下,我毅然进入宣亚,担任宣亚媒介中心总经理的职务。同时也翻开了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篇章。

亮剑

我一直认为,传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影响受众。但是,受众都很聪明,会用自己的方式“过滤”信息,特别是对“广告”意味很明显的“软文”会产生很强的排斥。同时,当今社会,媒体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优秀媒体对“内容”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企业必须要深入了解不同媒体对“内容”的不同解读方式,用“合适”的方式与媒体沟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以往的“一稿通发”、“人情关系”等“片面”媒体沟通方式将举步维艰。

“全面媒介体验”正是基于对传播环境变化的把握与理解而产生的。它指的是将客户的传播“诉求”与媒体的“需求”完美结合。通俗地说,就是要把握媒体的“四个需求”(内容、情感、价值、便利),争取“五个合适”(媒体、版块、人、沟通方式、传播效果)。

全文阅读

从微观层面研究报业集团运作

今年7月初,骄阳似火,我应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邀请,赴汕头大学参加该院举办的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学院前身为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系。过去一年里,在李嘉诚基金会的大力资助下,汕头大学引进了一批具有海内外新闻传播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包括原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高级经理袁舟。他于2002年8月受基金会支持,担任新闻与传播系主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此基础上成立后,他担任学院总监,负责校本部的教学与学术发展。

在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几天里,我同袁舟教授的几次交谈非常融洽,我从中受益良多。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正在根据自己长期的海外媒体工作经验,特别是他在新加坡报业控股任高级经理期间的亲身经历与观察,进行有机整合、深入思考,撰写出《媒体集团的经营与管理――新加坡报业控股的成功之道》一书。我回到杭州后,他又将已经写好的大部分书稿发到我的电子信箱,一口气读完之后,我感到此书资料丰富、观点新颖、分析细致、语言平实。作者不仅详细介绍、分析了新加坡报业控股的管理思想、组织结构、编辑方针、广告延揽、发行销售、人事财务管理和近年来集团在多媒体整合方面的经验教训,而且经常将这样一个上市媒体企业的运作放在媒介全球化的背景下和新加坡特定国情与具体事务的境况中进行观照、透视,分析、思考。因此,对于这本书,我们既可以将它看作是对新加坡报业和报业控股集团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总结和深入分析,也可将其当作中国报业集团和媒介集团在新世纪与国际接轨、与跨国媒介竞争、加速发展壮大过程中可资借鉴和参考的必读书。

在21世纪,经营出色的媒介企业都将是彻底打破国内与国际业务界限的跨国媒介和混合媒介。新加坡报业控股现拥有并管理新加坡所有主要的报纸产品,包括在东南亚和中国沿海地区、台港澳地区都具有影响力的海外华文报《联合早报》和《早报网》。《媒体集团的经营与管理》一书不仅向人们呈现了新加坡报业控股的运作过程和成功经验,而且深入分析了新加坡政府管理媒介和媒介支持政府、媒介自主管理过程中的两大主题:即新加坡报业如何在肩负建设国家、提高社会凝聚力的同时,取得巨大经济效益;政府如何在对报业依法严格管理的同时,又能创造出一个报业繁荣局面。这里的许多经验和做法,不论是对政府还是对媒体从业人员和媒介管理研究人员,都有借鉴与启迪的意义。

媒介管理包括媒介经营管理与媒介战略管理。前者侧重于研究媒介管理中各种微观的和中观的现象和问题,属于媒介管理中日常性、操作性、程式化的一般事务;后者侧重于研究媒介管理中各种中观的和宏观的现象和问题,属于媒介管理中计划性、决策性、复杂性、非日常性的重要事务。最近几年,国内相继出版了一系列媒介管理学方面的专著和教材,但由于大陆媒介市场化的程度不高,真正从微观层面、从媒介管理改革内部对媒介管理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研究的著作尚未见到,而这对于即将与世界经济和全球媒介进行接轨、决心要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媒介管理体系与中国媒介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媒体集团的经营与管理》时时处处以中国媒介集团和报业集团为参照对象进行比较分析。新加坡报业控股是一家上市公司,按照惯例,它有责任通过年报和新闻报道向投资者和社会及时披露公司经营情况,通报重大公司决策和变革;同时,公司还出版定期刊物,帮助员工了解公司发展动态。这种透明的现代化公司信息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作者的材料收集和写作。加之,作者在新加坡报业控股服务多年,亲身经历了1996年至2002年间报业控股走向报纸、电视、网络等多媒体平台的发展历程。同时,作者在1986年至1993年期间曾在北京《中国日报》担任记者,对国内主流媒体的运作也相当熟悉和了解。因此,他在表述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发展的基本事实时,能够在材料的组织上做到有的放矢,并加入一些客观对比和分析。在中国大陆报业集团面临从理论到实践都急需有所突破的时候,以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的成功经验为论述主体的这本“上市媒体公司实务”性质的著作能够及时出版,对中国媒介集团或报业集团筹备上市、科学管理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媒体集团的经营与管理――新加坡报业控股的成功之道》一书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邮购:510075广州市天河北路177号祥龙花园祥龙阁2205室,电话:020-85250482

全文阅读

电脑屏幕和纸质界面对5~6岁大班幼儿阅读效果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44名5-6岁大班幼儿为被试,探究在电脑屏幕和纸质界面两种媒介条件下幼儿的阅读效果。结果发现,5-4岁大班幼儿在两种媒介条件下的总体阅读效果并没有显著差异,即电脑屏幕和纸质界面的阅读理解效果达到了同等水平,但纸质界面组幼儿在故事记忆测试的结构性回忆问答方面优于电脑屏幕组幼儿。据此,研究者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电脑屏幕;纸质界面;图画书;Observer行为分析系统;阅读效果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10-0046-05

如今,电视、电脑、数码相机、手机、电子阅读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2005年的一项调查发现,高达65%的学龄前儿童已使用计算机。可以说,数字化阅读已成为幼儿的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其中,电脑是主要的电子阅读媒介。有研究发现,不同阅读媒介会导致人们在阅读速度、阅读质量、加工水平、阅读体验以及校对准确率等方面产生差异。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图画书阅读对其语言、想象、思维、情感、社会性及审美能力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许多研究者开始对以电脑为媒介的儿童读物展开了研究,但并未取得一致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以实验法比较分析电脑屏幕和纸质界面对5-6岁大班幼儿阅读效果的影响,以期为数字化时代的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和童书创编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天津市某幼儿园两个大班中随机抽取44名幼儿作为被试,其中男孩22名,女孩22名,平均年龄5岁10个月,将其随机分配到电脑屏幕阅读组与纸质界面阅读组。被试的具体情况见表1。

全文阅读

网络新闻实务教学的革新

传统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在内容的制作和采写上有丰富的经验,理应承担起新媒体行业内容生产人才培养的重担。同时是基于互联网数字化的特点,传统的媒介间的壁垒被打破,媒介内容在不同媒介平台间的流动不再有技术的壁垒,媒介融合的时代到来,培养跨学科复合型新闻人才成为未来的方向。

1.全媒体的传播能力

为了更有效地配置媒介资源,媒介融合使得媒介内容的跨平台流动变得常规化,新闻素材的跨媒介采集将一次性完成,而新闻产品的加工方式与渠道却是多元化的,新闻信息资源得到了全方位的深度开发。这就迫切需要负责内容生产的媒介从业人员具备跨媒介的采写编能力。那些传统媒体专门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等从业人员将被精通多种媒介技能的跨平台的全媒体人才所取代。这就要求记者在具备较高新闻理论素养和采写技能的基础上,熟悉各种媒介技术,如摄影、摄像、移动媒介的使用、网络技术等,并能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采集到适应该媒介的新闻素材。

2.全媒体的信息整合能力

全媒体传播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信息量大大超过需求。媒体从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从新闻事件的第一时刻的报道,转换为对新闻事件合理筛选和深度解读。②所谓合理筛选,就是精确把握受众的信息需求,为用户定制媒介信息的量和形式,避免受众被信息的所淹没。传媒人生产的内容要实现跨媒介平台的流动,同一内容既有适合报纸的图文版,又有适合电视的视频版、还有适合IPTV的互动版,多渠道多平台的,给从业人员的跨媒介整合传播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容制作人员需具备全媒体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当新闻发生的时候,记者要能根据新闻的要素,选择合适的媒介平台和展现形式,并通过互动平台及时评估新闻报道的效果,调整后续报道的方向。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实施媒介联动,参与的媒介从业人员要熟悉各种媒介形式的运作规律,深谙不同媒介传播的利弊取长补短,整合和配置不同媒介的资源,发挥资源最大化,获得最优的传播效果。

传统网络新闻实务课程对媒介融合能力构建的不足

网络新闻实务是一门近几年来在全国新闻学专业广泛开设的文理结合的实务类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网络新闻业务素质,在笔者所在学院一直将该课程作为网络传播方向核心专业课程来打造。该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在学习该课程前一般学生已学习过平面设计、网站开发、网站动画设计、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新闻摄影等专业前置课程。学生应通过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完成全媒体业务采写编评的综合训练,加深对不同媒介形态的理解,完成融媒介能力的蜕变,但从传统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并不是很理想。

1.教材建设滞后,实验案例不足

全文阅读

入境集装箱媒介生物入侵的危害与防控分析

[摘 要]媒介生物及其所携带的病原体可借助集装箱在国际口岸间传播,对输入国的卫生安全特别是口岸地区的卫生造成极大的威胁。加强入境集装箱外来媒介生物的监控是防止疫情传入、保障国内环境卫生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集装箱 媒介生物 防控

集装箱作为一种运输工具,虽具有快捷、经济、方便等优点,但也因运载的周期性、密封性、复制性而可能成为疫情传播的载体、病媒昆虫孳生的场所,由此带来的危险性早已为世人所关注。随着全球集装箱运输业务的不断发展,近20 年来, 集装箱运输的比重不断增大, 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 80% 以上的国际贸易都采用集装箱运输, 海运、公路与铁路、空运集装箱运输线持续扩张, 港口滞留时间不断缩短, 集装箱的流转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 为媒介生物的迁移及其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更快捷、更便利的条件。因此,外来媒介生物入侵形势日趋严峻。

一、媒介生物疾病是一重要的传染病

媒介生物包括鼠、蚊、蝇、蠊、蠓、蚤、螨、蜱等,是直接或间接传播人类疾病的有害生物。目前,全球范围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过去已被控制的某些传染病又死灰复燃。WHO总干事布伦特兰女士指出: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免受其害,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据相关资料显示,媒介生物可传播病原体达数千种,其中动物病毒2000种,虫媒病毒500余种,还有细菌、立克次体、原虫等。我国国境口岸地区已发现确认的640余种医学媒介生物中可传播疾病的种类就达440余种。另外,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报告显示,外来生物入侵给世界各国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白纹伊蚊经旧轮胎携带由亚洲传入美国,即是一例。

二、媒介生物通过入境集装箱及装载货物入侵的危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医学媒介生物孳生栖息环境不断扩大,由国际航运运输的集装箱及箱载货物被动携带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特别是媒介种传入扩散到世界各地造成传染病在国际上传播流行的危险性急剧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进一步加大。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媒介生物及其所携带的病原体可借助集装箱在国际口岸间传播,使原本局限于一定地域内的媒介生物性疾病突破国境或自然地理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与流行,对输入国的卫生安全特别是口岸地区的卫生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中多数为重要的传染媒介种类,表明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通过国际航运携带而进行远距离扩散。外来医学媒介生物入侵后,如果在口岸及其周围地区建立新的种群,除影响生物生态平衡外,也可能影响虫媒传染病病谱的变化。

三、入境集装箱装载货物情况分析

全文阅读

金融脱媒现象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攀升,间接融资比重不断下降,金融脱媒不断深化,导致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效力弱化,调控难度加大。金融脱媒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升了金融资产的证券化率,众多介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新型金融工具涌现。这些金融工具大多既具有资本市场工具的高收益特征。

关键词:金融脱媒现象;平稳性检验;因果关系检验

中图分类号:F823/8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074-02

所谓“金融脱媒”就是指在分业管理和分业经营的制度背景下,资金盈余者也就是储蓄者和资金短缺者也就是融资者,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这种现象将增加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其原因如下:一是从居民角度说,在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倾向于更高的回报率和更为多样化的资产形式,从而影响居民定期存款比率,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最后影响央行的货币供给量;二是企业为寻求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廉的融资成本,通过债券、股票、融资票据等证券直接筹措资金,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而信贷规模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之一;三是各类理财机构如基金等,在传统的直接和间接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方式以赚取收益,这会影响央行货币供给量的统计口径。本文试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角度分析金融脱媒现象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含义及选择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测和调整的中间性或传导性的金融变量。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中,中介目标的选择至关重要,通常需要遵循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三原则。因而本文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来评价金融脱媒现象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一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金融脱媒现象的冲击下能否正确定义与计量;二是货币当局能否有强有力的手段来控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三是受金融脱媒现象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或均衡关系。

二、金融脱媒现象破坏了中介目标的可测性

1.货币结构。在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之前,货币层次的内涵是比较明确的,作为交易余额的货币和作为投资手段的流动性资产之间的界线清晰,特征分明,货币存量的统计也相对容易。然而由于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各种新型货币性金融工具大量涌现,增强了金融资产之间的可替代性,改变了作为交易媒介的资产和高度流动性资产的构成,引起经济主体资产组合发生变化,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发生改变。

全文阅读

新闻院校如何培养新型的新闻传播人才?

在第26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总书记于9月9日下午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并且在新闻学院的网真演播室里观摩了一堂电视新闻直播节目采访课的教学片断。课堂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们扮作嘉宾、主持人,在老师指导下模拟采访过程,学习现场采访、演播室访谈、演播室连线的方法和技巧。总书记听完学生们的模拟采访之后和在场的师生进行了简短交流,他说:“各种新型传播手段的出现,给新闻工作带来许多新变化新挑战。同学们要认真研究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和规律,努力掌握新闻工作新知识新本领,还要在实践中巩固学到的知识,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

总书记的一席谈话在新闻学院的师生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如何应对新型传播手段带来的新闻工作的变化和挑战?如何理解和把握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出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些早已在学院的各类会议上多次讨论的话题再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学院立即组织了教师座谈会,结合学院的具体工作讨论和研究人才培养的规划与策略。

一、新技术如何影响新闻教育?

新技术的运用使传播媒体与传播手段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融合成为媒介变局的主旋律。我们不妨将新闻传播实务按照“采集―编制―”三个阶段进行划分,可以清晰地看到,信源结构、新闻生产流程和媒介终端呈现方式这三个领域都受到了媒介融合变局的深刻影响。

在信源结构上,大量的非新闻工作者涌入了信息提供者的队伍,他们中,有一部分成为了新闻媒体的新的信息提供者,另一部分,甚至自己掌控了一定的渠道比如博客、微博等个人化媒体,直接面对受众,影响了整个传播格局。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职业新闻记者应该担负起什么样的使命和职责?新闻学院应该教给未来的记者们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新闻生产流程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与融合使新闻媒体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一体化的数字内容生产平台的建构、一个采编团队同时面对多种媒体终端的内容整合,要求新闻组织与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能胜任媒介融合带来的新的任务。

在新闻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三个方面的挑战已经摆在面前:一是传统媒体如何“旧貌换新颜”,或者说,如何让传统媒体在保持自身严肃性和特性的前提下,更容易被新的受众所接受,能更好更长久地生存下去?二是如何将现有的部分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和穿插利用,比如报和网、台和网的融合,需要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思路。三是要考虑,未来是否会有一种全新的媒体出现,它能否超越现在各大媒介存在的桎梏,成为未来的媒体主流?这一问题的思考,是需要充分顾及到技术、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综合作用,是一个更有难度、更难把握的问题,也可能是关系到未来谁能成为媒体领跑者的重大话题。

显然,新闻院校需要把握上述变化带来的挑战,认真研究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对于媒介融合更为敏锐,对媒介趋势做出自己的合理判断,理解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媒体单位和受众关系的变化。

全文阅读

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策略探析

摘 要: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就倍受世界各国重视的全球性教育运动:媒介素养教育(media literacy)―诞生、发展于西方的媒介环境和文化语境中。目前普遍应用于英、法、加拿大、日本等国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上世纪 90 年代,学界将媒介素养概念引入中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发展阻力很大,中国化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尚在探索中。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策略

一、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从专业性向普适性发展

由于上世纪90年代末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才引入我国,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其仅以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教育活动的形式存在。近年,平台课、通识课、选修课等形式被不少高校采用,以便于对非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开设媒介素养类课程。 2006 年 4月云南大学率先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公共课;而后, 2007 年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公共课,而且其课程成功入选国家精品课程( 2009 年 8 月);在2008 年第四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新闻传播院系协作会上,30 多所高校的与会代表提出在我国中小学和大学非新闻传播类专业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并向教育部有关部门提交了相关问题的建议书;中国传媒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于2009 年 3 月开展了首批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培训,2009 年 4 月长春市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二)从个别学者的个人研究向团队、集群化研究发展

卜卫等少数学者开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篇,但近几年媒介素养教育则成为研究热点,呈现出团队化和集群化的研究趋势。各大高校为扩大其在媒介素养教育领域中的学术影响力,纷纷开展起有关媒介素养的学术研讨会。例如,中国传媒大学于2004 年 10 月成功举办了“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同年 10月 1 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媒介素养小组成立,且创建了第一个专业网站。而后于2007年,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还成功主办了主题为“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的论坛。而且,首届的“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也在当年由浙江传媒学院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联合推出,且双方还合作成立了媒介素养研究培训基地和媒介素养研究所,该论坛至 2010 年已成功举办三届,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地位。

(三)由思辨性研究扩展到经验、实践性研究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