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梁实秋散文

梁实秋散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梁实秋的怀乡散文

摘 要:梁实秋的怀乡散文词浅意深,言近旨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历史价值。本文追随其怀乡情结的渊源,透过他散文中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来探讨这种怀乡情结的文化意蕴。继而从叙述风格、语言风格、等方面探讨其散文的审美特色。最后总结出梁实秋散文中的怀乡情结是一代人特有的文化精神,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梁实秋;散文;怀乡情结

梁实秋从事文学创作六十余年,作品硕果累累。在其创作中,以怀乡散文的气质最为独特。怀乡散文的一路追随他生活的足迹,随时间的逝去日臻圆熟。怀乡情韵的表达自然流露在作品字里行间,北平的市井风情,见闻琐事,节日氛围,童年记忆,戏园的热闹,都在梁实秋的怀乡散文中意态宛然的呈现出来。

一、梁实秋怀乡散文渊源及其形成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生于北京,1915年就读清华学校,1923年赴美国,1926年由于战乱回国。在国内依然为躲避战乱四处奔走,中年远赴台湾,老年漂泊美国,一生颠沛流离。对于梁实秋来说,不论何时,他内心魂牵梦萦的始终是充满古朴意蕴的北平。“一棵大树,从土里挖出来,移植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都不容易活,何况人?”移居异国的梁实秋脱离了他熟悉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思乡之情充溢着他的胸怀。

1948年后台湾成为孤岛,怀乡成为台湾文人的普遍心理情结,经过浸润积淀最终形成台湾乡愁文化并成为梁实秋怀乡散文的土壤。两岸文人怀乡念旧,追忆故土的意识一脉相承,梁实秋散文中的怀乡情结正是这种文化传统的产物。

二、梁实秋怀乡散文的文化意蕴

(一)安土重迁

全文阅读

梁实秋散文艺术探幽

摘 要:《雅舍小品》是梁实秋散文创作理念的实践之作,它集中体现了作者“通达闲适、冲和幽默”的艺术个性及其在散文语言方面的探索,在多重维度上影响着散文创作,对当代散文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梁实秋 《雅舍小品》 散文

《雅舍小品》是彰显梁实秋散文艺术的代表之作,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内涵上,均体现着梁实秋对于散文的理解,以之为例,可以探知梁氏散文的艺术特征及创作理念,并把握其之于现当代散文创作的意义。

《雅舍小品》集中体现了梁实秋“通达闲适、冲和幽默”的艺术个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如下两方面:

首先,于琐事中寻乐趣,于世态中觅境界。《雅舍小品》堪称人世百态图,作者避开宏大主题和严肃主旨,选择寻常事物入文,无论是草木、鸟兽、散步、算命、饮食、煮饽饽、玩花炮,都被梁实秋尽收笔端,且在其笔下趣味盎然。如《下棋》中对“观棋急语”者有这样一段描写:“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所以有人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 要抽车!’”在这寥寥几句中,梁实秋不仅再现了观棋人急不可耐的情状,同时诙谐地将对弈者与观棋者之间“心搏舌战”的场面刻画而出,独具传神的艺术境界。作者极为善于在俗世琐碎中寻找美的意蕴,无论大雅小俗都信手拈来,以悠然闲适的姿态与节奏款款而言,颇具传统士大夫之气,营造出闲适自得的艺术世界,使生活呈显美的情调。《雅舍小品》的开篇之作《雅舍》即彰示了这一随遇而安、优雅恬适的人生态度。在梁实秋笔下,雅舍远离喧嚣,诗意盎然,无论清幽月夜还是蒙蒙细雨都使人陶醉、令人神往,那“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描绘更是别具豁达风味,这些内蕴于寻常生活细节中的诗意与通达激发着作者的创作之源,为其散文带来丰富的情绪体验。虽对琐碎生活倾注了极大热情,但梁实秋追求的并非物质之娱, 而是注重精神愉悦的体味,这一特质在文集命名上即可看出端倪。“雅舍”实际上并非雅舍,它实为梁实秋在重庆北磅与友人合住的六间孤陋的居所,然而,作者并未因其陋而心感凄苦,却在陋室中舒放文字,陋中寻诗。因此,在原为士大夫的鸟儿的鸣声中,作者听到的是自由的欢乐,在天空五彩缤纷的风筝中,作者感受到的是思乡情怀的撩动,在日常饮食的醇香中,作者传递而出的是对于俗世生活的喜爱之情,在变化多样的女装中,作者欢喜的是开明民主的悦人新风,即使是身居陋室,作者也依然能“物”中寻“情”, 由屋顶因雨崩裂而引发出“奇葩初绽”的联想,畅达恣肆,十足地拥有着游心于物外、超脱于世俗的自由精神境界与艺术格调。

其次,幽默也是《雅舍小品》“通达闲适、冲和幽默”艺术特征的另一侧面。梁实秋将嘲讽批评寓于诙谐的幽默笔调中,在直指本质的同时还“搔人一痒”,于调侃中隐现着畅达幽阔的艺术追求。幽默与滑稽不同,是包含着智慧、宽厚和哲理的笑谈,梁实秋的幽默正是这样一种纯粹的幽默,谑而不虐,亦庄亦谐,善意指摘,适可而止,他的调侃极少使用尖刻的词语,而是于揶揄之中包含了几分宽和,在幽默背后蕴含着智慧的闪光,正所谓“深得幽默三昧”[1]。如在《男人》一篇中,作者笑言男人“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曾有人当众搔背,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出一只老鼠”,“有一个人半年没吃鸡,看见了鸡毛帚就流涎三尺”,梁实秋采用漫画手法,巧妙运用夸张和比喻,生动地刻划出脏馋男人的形象,却并无尖酸刻薄之感,而是将审丑艺术化,有种善意的玩笑意味在其中。即使在《握手》、《脸谱》等相对辛辣的作品里,作者也并没忘记拿捏住讽刺的尺度,当写到官办业务机关人员那肃杀傲慢的神情时, 梁实秋将笔锋回溯至其情绪源头,疑问道这些人是否睡眠不足,是否连泻三天,是否凶讯连至,在戏谑中有意无意地削减了批评的锋芒,尽管与一些正面抨击的作品相比少了几分力度,然而同样能在嬉笑声中穿透问题,实现规劝的目的。同时,梁实秋的幽默也是机巧智慧、透彻深刻的。如在《中年》一文中,作者先是以诙谐的笔调描绘了中年人的凄苦形状,男人头发“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趋势”,女人“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熨斗所能烫的平的”,随后笔锋一转,“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作者以自我解嘲的轻松化解了“中年哀怨”,并在“哀怨”中抽离出中年之美好:“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正如演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梁实秋以轻快的笔调漫谈原本“凄苦”的中年,充溢着洞达世情而又超然物外的喜悦感,在豁达心境中透射出对于生命哲学的了然于心,给人以智慧启示。不能不说梁实秋的幽默中蕴藏着对人生透彻的审视,使读者获得温情诙谐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也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激发着深刻的思索。由《雅舍小品》所体现的幽默和与之相伴的通达境界是梁氏作品艺术个性中极为引人注目的组成,矜持节制,诙谐中见宽厚,幽默中见智慧,虽不凌厉,却也余意深长,耐人咀嚼,正如“幽默”一词的引入者林语堂所言,“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2],作者因此而得到诸如“在现代散文作家中,论幽默的才能,首推梁实秋”[3]的极高评价也是情理之中了。

此外,《雅舍小品》还体现了梁实秋对于散文语言的探索。《雅舍小品》堪称现代散文语言的典范之作。优秀的散文要求凝练准确的语言表达,梁实秋也认识到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己。”[4] 作者自觉遵循着以理性驾驭情感、以平实节制想象的创作戒律,行文雅洁利落,用语凝练平实,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并积极实践,因此,“平淡”便成为梁氏散文在遣词用语方面最为突出的特征。《雅舍小品》之“平淡”首先体现在叙事情绪的淡化上。虽寄蕴着充沛的情感体验,但《雅舍小品》从无感慨泣泪或怒发冲冠的感情宣泄,也无浓墨重彩的情绪描写,作者少用情感倾向鲜明的字词,无论叙事写情还是评点议论,都节制于幽缓平和的叙述中,让情绪在文人雅士的淡然风度中缓缓释放,任凭读者自由琢磨,而实际上,经由受众的自我阐释而来的情绪体验也许更为强烈,因此,《雅舍小品》虽没有波澜的情感和浓烈的言辞,读者却仍能感受到“情动于中而言于形”的魅力,颇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别样感受在其间。其次,“平淡”二字还体现在用语的凝练精准上。梁实秋认为“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5],因此《雅舍小品》力避铺陈,作者常常有意识地融汇一些文言词汇或采用文言句法来辅助表述,大量使用四字句及短句以追求简洁的叙述,并注重“用典”以便更为简要地表达情绪,其效果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写文章若大掉书袋,固然难以写出流畅自然的句子,读来晦涩,令人生厌;但若能适当用典,白话文中恰当地出以文言,不但能做到最经济的表达,而且能使文句的内涵更丰富,把白话有时而穷,难以表达的意思,很技巧地透露出来。”[6]在对白话和文言优势的充分调动下,《雅舍小品》具备了洒脱简洁的语言特征,文白相间、凝练雅致、隽永耐读,深得中国古典艺术“留白”之精髓,也不乏现代白话文“明白”之优势。此外,梁实秋还强调散文语言的音韵节奏之美。在《论散文》中他曾论及音律之于情绪表达的作用,认为仄声的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驰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可见作者深谙借音律强化阅读体验之道,因此,《雅舍小品》并无浓墨重彩的涂抹却不乏丰沛的情感,文章读来也平仄起伏,张弛有度。不妨来看一段对“雅舍”月夜的描写:“‘雅舍’最宜月夜一一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这段描写很好地代表了《雅舍小品》对音律之美的追求与认识――既不拘泥于格律从而摆脱了韵文的刻意斧凿,又于自由体式中蕴藏了排偶的工整,平仄谐调、声韵配合、富于节奏,读来琅琅上口,别具“中外逢源,古今无阻”的畅快之感。

自出版以来,《雅舍小品》以幽默的风格、恬淡的情调、简约的语言和精纯的文学品格吸引着无数读者,成为现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同时也以其自身魅力强化了散文的意义与价值。在《雅舍小品》出版的三四十年代,散文创作存在着明显的“杂文化”趋势,因其形式方面的自由性和特殊的文化语境,散文多作为一种文体意义模糊的“即兴”文类来回应时代或排遣自我,不仅地位尴尬,而且质量上也较少出色之作。梁实秋以其创作实践使散文获得了更为鲜明的文体特征、更为高远的艺术品格和更为强大的思想承载能力,将严肃的精英意识带入这一偏于随意的文类,拓展了散文的创作视野和艺术表现手法,既传承古典,又吸纳现代,现代散文正是在梁实秋们的积极实践中逐渐成为真正独立且魅力独具的文类。《雅舍小品》是使梁实秋真正饮誉文坛之作,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精神品格上都为散文创作注入了新质,具有多重阐释维度,其影响至今未减,尤其是在90年代散文复兴潮中,无论是以人文情怀为纲的“大散文”、以闲适情调为追求的“艺术散文”还是以才学理趣为特征的“文化散文”,似乎都可在梁氏散文中寻找到最原始的影子,其既有积极入世的烟火热情,又有超逸出世的哲思探寻,既有恬淡闲适的生活记录,又有感怀深切的情绪倾吐的艺术情趣与风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下的散文读者的审美取向。因此,重评《雅舍小品》,不仅是对该部佳作的鉴赏,同时也是对现代文学生发以来,散文文体如何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的一次小结,对当下散文创作来说,其散文艺术、文化内涵及精神品格,尤其具有参照意义。《雅舍小品》是现当代散文史上难以避绕的存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四十年前在致梁实秋的一封信中就富于远见地指出:“大作《雅舍小品》对于文学的贡献在翻译莎士比亚的工作之上。”[7]高度评价了梁实秋及其《雅舍小品》对于文学史的意义。《雅舍小品》连同以其为肇始陆续出版的《雅舍小品》续集、三集、四集, 及《秋室杂文》、《雅舍谈吃》、《雅舍散文》等“雅舍”系列, 奠定了梁实秋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的独特地位,也为读者及后世散文创作者留下了兼具了审美及思索意义的可贵精神资源。

全文阅读

读梁实秋的散文作文1800字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的散文大家,以擅长写幽默风趣的“闲适小品”而闻名于世。正如有人是这样评价他:“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梁实秋文章面目温和中正,理性与感性兼至,语言素养无懈可击,趣味风格超妙脱俗,不过,在他的柔和背后,暗透那一层潜在的悲悯,引人窥见人生的无聊与无奈,空漠苦涩的况味。这正如吃盐水花生,入口极为面软,可是那花生“生硬”的印象却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确实,读梁实秋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它的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谈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实的语言后面,却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嚼。它恰像两三知己灯下夜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语言不多,谈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淡淡的气氛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如果您喜爱中国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您一定会发现,梁实秋的散文具有其独道的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所以我们也很难将他的散文与中国现代文坛的其他的散文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鲁迅、周作人、朱自清、黄裳、傅雷、张中行、陈从周,当然还有张爱玲,梁实秋与他们相较,与其说他是一名作家,还不如说他是一位久识的老友、一位循循善诱的老者、一位正在教导你应如何面对生活的老师。他的散文是如此贴近读者的生活!你不会从他的散文中看到许多难懂的大道理,也没有什么过于优美的描写,大多都是些琐碎小事,但在读他的文章时,你能感到一种无法从他人的散文中得到的特殊的愉悦感。梁实秋总是以风趣幽默的笔触描写生活,时而夸张,时而讽刺,但不论怎样,它总是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更令人折服的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发展,显然人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变化,生活中的一些事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当我们这些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再读梁实秋的散文时仍如此亲切。这可能正是梁实秋散文在多年过去后仍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他的散文能在广大人民群众间广为流传的原因吧!

但是,透过梁实秋散文的幽默谐趣、贴近生活、朴实无华,我们能够发觉在他文章中那无时无刻不在洋溢着的他之于祖国的热爱和眷恋,同时也更流露着他心底的真实——他过分善良的爱国。这正是一代中国文人的苦啊!梁实秋相信:“文学的国土是最宽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界限。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遗传不同,教育不同,经济的环境不同,因之生活状态也不同,但是他们还有同的地方。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很显然梁实秋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他对无产阶级文艺具有偏见是必然的。在梁实秋看来,世界上的人性是一样的,并没有阶级的区别,而“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因而它是没有阶级性的。这不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吗?而这样的认识也正与当时的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观点是截然相反,所以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批驳。但很显然,梁实秋是热爱祖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在文化上他也提倡民主文化、反对封建文化;对执政的政府,虽然他不想根本,但也是有所不满的。只是他希望人们能“善良”的解决这些问题。正如在他文章中所认为的要时刻保持沉默,避免动气,适可而止。但历史的事实已经作出了论证,他的理论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绝对行不通的,只有依靠武装斗争才能达到彻底的胜利。

但不论怎样,我们也决不能否认梁实秋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坛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不能否认梁实秋本人作为一代中国爱国文人的典范地位。即使他的某些观点确实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毕竟也在尝试寻找一条中华民族的出路,只是这是一条没有出口的路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步入了21世纪,虽然我们决不能忘记中国曾有过的那段艰难岁月,但我们也决不愿再重回那段时光。读鲁迅,让我们牢记国耻;读梁实秋,让我们体味历史的美好与现时的可贵。

正如梁实秋本人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作文的三个阶段》)也许,正是他这种看似平淡却内涵丰富的风格,才造就了它隽永的艺术魅力。

全文阅读

菲利普·德莱姆与梁实秋散文艺术特征之比较

摘 要:法国“细微主义文学”代表人物菲利普・德莱姆和中国现代作家梁实秋的散文从取材、文体笔调、作品主题、人生态度等都具

>> 菲利普・德莱姆与梁实秋散文艺术特征之比较 解读菲利普・德莱姆《剥豆子的快乐》 菲利普.路易.德弗利斯 菲利普.罗斯与文化身份认同 菲利普?罗斯大屠杀书写的语境与特征 菲利普・霍夫曼 将金融与艺术联姻 菲利普・森德罗斯:瑞士足球的新希望 环形菲利普斯曲线和通货膨胀动态特征 生与死:比较菲利普·罗斯《遗产》和《垂死的肉身》 对菲利普·拉金诗歌中反讽艺术的解析 我的眼里只有你——伊丽莎白与菲利普 联合石化与美国菲利普66公司签署“大单” 菲利普斯船长:正义与邪恶的天平 通胀预期演化、测度与菲利普斯曲线扩展 行话与反行话――读菲利普.罗斯《行话》 菲利普.斯塔克 菲利普斯和菲利普斯曲线 中世纪“文人音乐家”的典型:菲利普?德?维特里及其音乐活动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难以应对中国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 菲利普人物形象与存在主义某些内涵的暗合解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⑥Philippe Derlem. La sieste assasinée【M】. Gaillard. 2001.

⑦张亘. 资产阶级的幸福神话――菲利普・德莱姆的《田鼠先生或是洞穴的形而上学》【J】.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3)

⑧梁实秋. 雅舍小品【M】.台湾:正中书局,1949.

⑨张丹. 德莱姆与幸福巴黎――浅析《巴黎瞬间》的写作手法与主题【J】. 芒种,2012(1).

[参考文献]

[1]吴娟. 德莱姆与细微主义文学【J】.法国研究,2006(3), 70.

全文阅读

论《雅舍小品》中梁实秋的其人其文

内容摘要:20世纪40年代我国小品散文创作呈现成熟绰约的一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大家。梁实秋就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小品散文创作丰收期的杰出代表,其《雅舍小品》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在《雅舍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自然而儒雅淡泊的梁实秋。

关键词:梁实秋 雅舍 随缘 幽默

20世纪40年代我国小品散文创作呈现成熟绰约的一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大家。梁实秋就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小品散文创作丰收期的杰出代表。抗战爆发后的1939年秋,梁实秋先生只身寄居重庆某简陋平房并美其名曰“雅舍”,后撰写专栏小品成集名为《雅舍小品》。《雅舍小品》曾经风靡文坛并经久不衰,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雅舍小品》是其散文的代表作。在《雅舍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自然而儒雅淡泊的梁实秋。

一.于细微处见真章

这部散文集有意回避热点话题和时尚题材,反以常见的人和事物入文,如男人、女人、饮食、衣着等。虽题材微末,但该散文集融雅致博学和温文幽默于一体,使得普通题材多了一份独特的魅力――梁实秋式的散文魅力,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如在《雅舍》这一篇中,作者借一简陋客居徐徐道来,“最是经济”、“不能蔽风雨”、“地点荒凉”、蚊鼠肆虐的简陋屋子却因作者雅致情怀和幽默风趣的滋润而见深度。

二.随缘淡泊

在散文中,梁实秋抱着一种淡定随缘的姿态默默看人生百态,揭示人生真谛,展示人生智慧。他在他的“雅舍”时,虽然写出其种种不便之处,但更点出“雅舍自有他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通篇通过写雅客来勤、月夜“幽绝”的绝美景致、雨来如“米氏章法,如云如雾”、陈设不俗彰显特色等来突出自己高洁而不拘于外界细微的精神。在徐徐的抒写中,作者更是通过“久而安之”“我仍安之”等字样突出自己随缘而安的精神。在说陈设一节时,更是通过排比的手法强调了自己淡泊无欲的追求,“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甚至感慨“天地者万物之逆旅”而“似家似寄”,这与当今社会追名逐利之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这种种,说明了梁实秋先生是个一切讲究随缘、淡泊豁达的人。他离世独善、不逐名利,故而在后期能放弃绿卡回归故国,虽名扬四海但依旧感慨人生三憾,却无关于名利的遗憾。梁实秋先生作品中融入了“随缘”“无求”等佛家思想,对今人仍有启发。

三.风趣幽默

全文阅读

论梁实秋的顺适、安适与闲适

【摘 要】梁实秋是20世纪中国颇具传统色彩的知识分子,身兼儒家冲淡平和的中庸之道与西方典雅绅士之情愫,行文中自有笑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达观与恬淡。人生观与文学观中无不充盈着顺适、安适与闲适的情怀。

【关键词】梁实秋;顺适;安适;闲适

谈到梁实秋先生,均绕不过“闲适恬淡”四字,作为“闲适派”散文一脉的重要作家,兼容了中国传统儒家的冲淡平和,又渗透着西方典雅绅士之情愫。梁实秋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他保守稳健克己复礼的性格。在清华八年毕业之后,师从白璧德的求学经过,人生观和学术思想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梁实秋认为,“诗和诗人是不可分的,要做诗,先要做诗人。”要培养人格,成为高尚的君子。“第一:对于人生要有浓厚的兴趣。……第二:要摒弃名利观念。……第三:要培养正义感。”这三点,就是要求作家要乐观,淡泊,正义。而梁实秋先生也正是身体力行坚持本真,即便在战火连天的动荡岁月里,也在简陋之极的平房里找到人生无限的乐趣。那平房“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冻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而正是这样的陋室,梁实秋则称其为“雅舍”,并有《雅舍小品》著世。感叹人生情趣,描绘世态人情,缅怀乡土风情。他乐观豁达,讨厌政治,梁实秋的顺适,即体现在他顺应自己的本性,尊崇人性,一生不慕权贵不逐名利。渴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自然,是典型的传统士大夫,内心深处蕴藏着魏晋名士的志趣。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梁实秋为何坚持“为人生”的文学理念,主张文学基于人的体验,坚持文学是人生的反映。自由主义便是梁实秋顺适人性的追求,希望用文字表达对人生的感悟而不带有明确的社会功利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与左翼文学家发生激烈论战,梁实秋的顺适人性,对个体真实体验的抒发被左翼批评家痛斥。梁实秋本是刻意远离政治的文人,政治立场有待抉择,但从他人生观的顺适角度来看,在当时政治氛围浓厚的大环境下,与左翼的论战在所难免。

梁实秋年老后正视生死,“老不必叹,更不必讳。花有开有谢,树有枯有荣。”正是对于人生的顺适,对于死亡才表现的达观。梁实秋先生的遗嘱是“遗体入殓时,身着长袍马褂,身旁放着文房四宝及他的著作《雅舍小品》,《白猫王子》和《槐园梦忆》等,坟墓面向大陆,遥望故乡。”

梁实秋先生的安适即是安于既有的平淡日常生活,回味传统。最凸显的是行文中透出的平民之心。梁实秋先生的平民心渊源有自,它来源于传统的家庭氛围,来源于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和恒久的文化,安置于北京厚重的文化积淀。在这样一个市井人情中成长起来的文人不自觉的带上了安适的感觉。过年去逛厂甸,去琉璃厂搜旧书,钻胡同放风筝,吃豆汁,豌豆糕,艾窝窝,讲的是老礼。经过这样一种民俗的洗礼,不由得对平民亲近。梁实秋先生作为一个生活于此,求学于此的人,在文人特有的细腻浪漫之外,很容易产生对生活追求一种安适的感情,对生活场景的文本表现带有温厚平缓的基调。如《北平的零食小贩》、《北平的街道》、《放风筝》、《“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等,回忆自己从小到戏园子听戏的情景,无不饱含深情,深深眷恋。他的天性中有着平易,冲和,平淡和超然,热爱家庭生活的恬静与温馨,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愿意冒险去破坏平静的生活,安于现状,维持现状多于要求变革。

全文阅读

要做文人,先要做人

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

人在没有死以前是要努力做人的。人是要去做的。做人的道理在于克己。早晨是否黎明即起,是否贪睡懒觉,事情虽小,其意义所在甚巨。这是每天生活斗争中之第一个回合。

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

一、珠联璧合的京味儿相声

抗战期间,有一次要开一个筹集善款游艺大会,梁实秋和老舍决定合作一段北京相声。老舍选了两个老段子——《新洪洋洞》《一家六口》。演出当天,两位登台,一边一个,面无表情地一站,两件破纺绸大褂,一人一把扇子。高潮部分老舍拿折扇敲了梁实秋的头。事先说好只是比画一下,结果老舍抡起大折扇狠狠向梁实秋打来,梁看来势不妙,向后一闪,正好打落了梁的眼镜。说时迟,那时快,梁实秋手掌向上两手平伸,正好托住那落下来的眼镜,他保持那个姿势不动,引得台下喝彩声阵阵,有人认为这是一手绝活儿,还高呼:“再来一回!”

二、“雅舍”的由来

1949年梁实秋出版了著名的散文集《雅舍小品》,一经出版,一版再版,畅销不衰,创下了中国现代散文作品最高的发行纪录。这些文章基本属于学者型的知性散文,题材海阔天空,信笔由缰,娓娓道来。1939年初夏,梁实秋的好友吴景超、龚业雅夫妇由市区迁来北碚居住。梁实秋跟他们合伙买了一处农舍。房乃新建,没有门牌邮递不便,商量给房子取名字时,梁实秋说:“何不即用业雅的‘雅’字?叫‘雅舍’可也。”见众人皆无异议,梁实秋便找来一块木牌,上书“雅舍”二字立在屋前。这就是“雅舍”的由来。而这所谓的“雅舍”,实乃陋室。是重庆北碚依山坡而建的六间房子,墙是竹篾和泥糊成的,窗子上糊着纸,地板走上去则吱吱作响。

三、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往事

全文阅读

浅谈梁实秋《雅舍谈吃》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表达思乡情

【摘要】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被人视为休闲散文的精品,读之深沉隽永,耐人寻味,其间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蕴蓄着浓郁的思乡情。一些司空见惯的家常菜,一些家乡的小吃,不仅流溢出无比美妙的味道,更成为他思乡借代的对象。这些散文,在平淡中见浓郁,于叙事中现真情。

【关键词】梁实秋;诙谐幽默;思乡情

笔耕长达半个世纪的一代散文大师梁实秋先生,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独成一家。他的散文善于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入木三分地闲谈着生活的点滴。从中体味出一种旷达超脱的情怀,让人感悟到人生以淡为美,以清为乐的乐趣。

“雅舍”系列,是使梁实秋获得散文大家声誉的代表作。《雅舍谈吃》更是被人视为休闲、性灵散文的精品,读来精致典雅,耐人寻味。饮食人人所需,美食美味亦人之所爱。一般作家谈吃讲美食的文章里有名厨佳肴,有街头巷尾的零食小吃,有童年丰美的家乡饭,有自制的特色美味,往往却仅限于此。将生活情趣、人生沧桑巧妙地纳入其中,还属梁实秋《雅舍谈吃》。他在品评美味的过程中,时时寄托思故土、怀故人的真挚感情,包涵着那一代人的忧患情怀、民族意识及归依祖国的文化精神。正如梁实秋所说:“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1]于是,梁实秋的笔调里“容纳百川”,流溢出无比美妙的味道,让人感到自然、真实、舒适。

《雅舍谈吃》诙谐的文字中,大体可以看出梁实秋当年的兴趣与性格,喜欢读书、写作,注意观察和思考,性格开朗而幽默。他接受的传统文化“以善为本”的思想,儒家名人入世近俗而不伤雅的幽默品格影响着他的情感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使他把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泛爱意识和宽厚仁慈的理性精神,作为散文创作的美学追求。所谓“雅”幽默,应当就是一种与“俗”幽默相对的高品位幽默,一种与大众化、世俗化、平民化的“市民幽默”相对的“贵族幽默”。[2] 这也就是写《雅舍谈吃》文风的要旨:雅致。雅致本于学养,也不离性情,可以说雅人才有深致。于是文中随处点缀的幽默,恰好用以抵斥了种种不雅的成分,可谓相反而相成。当然雅与俗的内容在变,但作为一种风格的衡量,则变中又可见出不变来。而雅致贯穿于作者的写作中,已是一个总主题了。尽管作者谈吃,在滋味上说是偏于浓的,但也不碍于雅。同样,不雅致也不尽表现于吃相上,比如洋相百出之类。那么何为雅,或许就是人生要吃饭,但却不只是为了吃饭。吃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还要吃出一种雅致,那就要谐和起文化与性情来。

《雅舍谈吃》开卷第一篇曰《西施舌》,文章先引郁达夫的品评:“《闽小记》里所谈西施舌,不知道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俱佳的神品”。继引清人张焘《津门杂记》中咏西施舌的一首诗:“灯火楼台一望开,放杯那惜倒金,朝来饱啖西施舌,不负津门鼓棹来。”接下来写自己在青岛顺兴楼席上第一次吃“西施舌”时的情景:“一大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是乃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但觉未免唐突西施”。文末乃感喟道“高汤氽西施舌,盖仅取其舌状之水管部分。郁氏盛誉西施舌之‘色香味形’,整个西施舌则形实不雅,岂不有负其名?”全文不过五六百字,专记一事,信手拈来,涉笔成趣,似不经意,从容出之的真正幽默。

幽默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敏锐感受机智表现的主观才能。“幽默感是一个作家的可贵禀赋,中国有幽默感的作家不多。”幽默的情调是梁实秋轻松的表达方式。而文中聚焦的人生情趣,生活中的细节琐事信手拈来,却选取新奇的角度,巧妙地挖掘闪烁智慧灵光的细微之处。他写《笋》,清、鲜、嫩,莫过于此物也;写面条,“味在汤里而面条寡味,应该是汤在面里然后才有味”。这“汤在里面”,意味无穷。写《蟹》更叫绝:“一只蟹脚八两酒,”是河蟹,不是海蟹!最擅长用调侃轻松的语调,将描写对象以讲故事拉家常的口吻向你娓娓道来,既犀利辛辣又幽默风趣的笔法往往让人哭笑不得,却紧紧揪着读者的心。而梁氏学大思深,为人平和冲淡,为文亦从容裕如,举重若轻,有大家气度。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虽然被称为幽默大师,但以风格而论,二人的幽默感却有着不同的路数。梁实秋的散文,机智闪烁,谐趣生动,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而丝毫不堕俗趣。司马长风认为:“林语堂号称幽默大师,而他只是幽默小品的提倡者,其幽默才能并不突出。在现代散文家中,论幽默的才能,首推梁实秋,其次是钱钟书。”[3]

全文阅读

浅谈梁实秋语文阅读教学思想

梁实秋的部分文章谈到自己对语文阅读的看法,也有对自己老师进行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记述。阅读有关文献,笔者发现,梁实秋以一个文学家的视野观照语文教育,并立足于中外语言文化规律的实践,理论内涵深邃,别具一格。梁实秋的许多文章都流露出他的语文教育倾向,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主要引发笔者以下两个方向的思考: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阅读内容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课内阅读材料的选择,先白话再古文,做到层次阅读

《国文与国语》中,梁实秋说:“古文还是要读的。其中的章法、句法、辞藻都是很有价值的。不过要在白话文通了之后再读为宜。这是一个程序的问题……白话文通了之后再读古文,可以增加许多行文的技巧,使白话文变得简洁些,使白话文更像文……小学注意语言,初中注重文字,循序渐进。”[1]梁实秋的这段话,一方面阐述了阅读古文的价值,另一方面强调了有层次、有顺序阅读的必要性。且不说他所建议的详细施行办法是否妥当,“先白话后古文”的阅读层次,对于打好语言基础以及进一步长进是有帮助的,也是符合语文规律的。学生自主阅读缺乏识别力,读不懂的、不该读的文章,教师可以制定层次阅读的内容以保证阅读质量,从语言、价值取向上对不同年龄学生的阅读选择提出合适的建议与指导。

(二)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阅读量,加强学生语言积累

在《语言、文字、文学》里,他说“学外文可以帮助我们清理思路,因为外文有一套文法正好可以补我们中国文字过分含蓄朦胧的毛病。诗词歌赋是我们文学传统最优秀的成果,从诗词歌赋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我国文字之妙。”[2]梁实秋自己便是一名涉猎广泛的阅读者,精通外国文学,也有深厚的国学功底,这对他授课和写文章的益处显而易见。加强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很有必要。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教科书上的几篇文章,学生缺乏比较,也就很难产生语文阅读审美。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鼓励学生读书看报,现当代作品要介绍,传统文学与外国文学精品也要常读;二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略读与浏览可以作为好的阅读方式加以介绍,也应做出细致计划;三要加强对各种语言材料的积累,背诵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学生只有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朗读教学

(一)语文朗读教学要做好朗读示范,以读代讲,重视散文的朗读

全文阅读

我为梁实秋编情书选

最近,由我编选的《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准备再版,重新校阅全书,使我记起当年编选这本书的历历往事与曲折经过。

因《梁实秋的梦》结识韩菁清

我跟梁实秋夫人韩菁清相识,最初是因为写了报告文学《梁实秋的梦》。那是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在台北病故,我赴北京采访了梁实秋的长女梁文茜。《梁实秋的梦》在1988年第6期《上海文学》杂志上发表之后,我寄给了在台北的韩菁清,还附信请她指正。

信寄出之后,一年多没有回音。1990年元旦刚过,1月2日夜9时,忽然电话里响起陌生的女声:“你是叶永烈先生吗?”她说,她就是韩菁清,现住在上海衡山宾馆。她问我有没有空,能否马上过来一晤。

衡山宾馆离我家不太远,我随即前往,在那里的“总统房”见到了她。她虽然已五十有九,年近花甲,但是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不过,她的化妆似乎太浓。她会讲上海话,讲普通话时带有一点湖北口音,所以总叫我叶“允”烈。

她告诉我,那篇“大作”早就收到,很喜欢,以为反正很快要来上海,所以就没有写回信。想不到,由于梁实秋去世前她曾经香港“悄然”去过大陆,引起台湾当局不满,遭到“禁足”,不准她前来大陆,所以拖了一年多才终于成行。

从1990年初相识,至她1994年8月10日在台北去世,在这4年多时间里,她曾15次从台北来到上海,每一次来沪都与我聚会(除了我赴美国之外)。她在台北的时候,常给我打电话,有时候一打就是一小时。我们之间的通信,也多达61封。

4个多月写下20多万字情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