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口岸经济论文

口岸经济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贸产业结构与经济周期协动性

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相似度与经济周期协动性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系[8]。概而言之,关于经济周期协动性传递因素的研究已经从国际经贸活动扩展到产业结构等因素。相对于国外学者的经验研究,两岸学者关于两岸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分析深度显得有些不足。两岸学者集中探讨两岸经贸往来对台湾经济增长的影响,王华的两篇文献开启了两岸经济周期协动性及其传递机制的探讨,他利用大陆与台湾GDP增长率的相关性证明两岸经济周期有一定程度的协动性,且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并进一步实证分析了两岸贸易、台商投资大陆、大陆和台湾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认为两岸贸易与台商投资大陆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传导渠道,但由于受两岸经济规模和结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两岸经济周期协动性还未完全呈现出应有规模[9—10]。更进一步讲,从两岸经贸发展历程来看,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影响两岸经济周期协动性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利用大陆和台湾1992—2012年的季度数据分析两岸贸易强度、直接投资强度、产业结构相似度和经济周期协动性之间的因果关系,探究各因素对两岸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

一、两岸经济周期协动性的传递机制分析

基于要素禀赋的互补性和经济结构的差异性,两岸经贸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尤其是两岸加入WTO和两岸三通的实现为两岸经贸向更紧密和更深层次发展提供了便利,台湾对大陆出口额从1992年的96.97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1321.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3.9%;台湾自大陆进口额也从1992年的7.47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367.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1.5%,大陆已成为台湾最重要的进出口市场。同时,大陆经济实力的提升对台商投资产生了巨大的磁吸效应,投资金额从1992年的2.46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127.9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1.8%,大陆已成为台商最活跃的投资地。台湾是一个对外依赖性较高的海岛型经济体,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无疑成为台湾与外界,尤其是与大陆经济的主要连接纽带。在过去三十年中,台湾经济处于由工业社会向服务业社会的转型时期,大陆处于工业加速发展时期,两岸经济落差与产业梯度发展使得两岸经贸交流日趋密切,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两岸贸易往来严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台湾对大陆贸易保持高额顺差,从1992年的89.5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954亿美元,两岸贸易顺差在20年内迅猛扩张了约10倍,年均增长高达12.6%。二是两岸贸易呈现典型的投资拉动特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传统的中上游企业跟随下游中小企业赴大陆投资带动了台湾部分零件产品的出口。进入21世纪,在跨国公司全球布局生产的影响下,台湾IT产业快速转移至大陆,促使台湾生产原料、机械设备零部件等出口的增多,从而带动两岸贸易规模的扩张。三是两岸贸易的主要形式为加工贸易,贸易水平一般偏低。长期以来,台商投资大陆所需中间产品大都是从岛内进口,经加工组装后再出口欧美市场,这使得加工出口贸易占两岸贸易的比重一直在60%以上,两岸形成了台湾接单—日本进口—大陆生产—出口欧美的发展模式。综上所述,影响两岸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因素主要有:第一,以产业梯度为主的两岸贸易联系越紧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周期协动性就越强。但两岸贸易往来的严重不平衡可能会使两岸贸易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并不与贸易规模相对应。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两岸贸易类型发生了重要变化,逐渐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且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基于学术界关于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影响经济周期协动性的相关研究结论,两岸贸易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动态影响存在阶段性差异。第二,两岸之间的资本往来主要是以台商对大陆投资为主,呈现单向流动特征。根据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台商投资大陆不仅可以促进大陆资本积累,引起大陆制度变迁,还可以诱发岛内技术进步和台湾对外贸易量的增加,进而对两岸经济周期协动性产生影响。第三,随着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深化,相似经济体往往面临着共同的冲击,而产业结构的差异化也将影响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在两岸经贸合作中,两岸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但伴随大陆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两岸产业结构将趋于相似,因此两岸产业结构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动态影响比较复杂,且存在阶段性差异。

二、度量指标、数据说明和方法选择

(一)度量指标

1.经济周期协动性,也称同步性。目前,学术界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但一般都认为经济周期协动性的核心是经济波动的国际传导,表现为一个国家(地区)的宏观经济波动对其他一些国家(地区)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11],通常采用两个经济体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系数来衡量,但程惠芳和岑丽君认为这种衡量方法有一个缺陷,就是该方法计算的是若干个子阶段交叉相关,不能很好地反映完整的经济周期变化情况[12]。本文借鉴Cerqueira和Martins的同步化指数构建方法[8],利用大陆和台湾的季度经济增长率数据,计算两岸实际经济活动之间的相关性,反映它们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发展情况,指数值越大,说明两岸的经济周期协动性程度越高,计算公式见式(1)。2.两岸贸易强度双边贸易强度的计算一般采用双边贸易量与各自贸易总量或经济总量的比值表示,两种计算方法的相关性较高,但考虑到两岸经济规模的差异极大,本文采用两岸贸易量与各自贸易总量的比值来表示两岸贸易强度,具体计算公式见式(2)。

(二)数据说明

1.数据来源。本文基于大陆与台湾1992年至2012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其中大陆的GDP增长率、三次产业结构增加值均来源于中国经济数据库(CEIC);台湾的GDP增长率、三次产业结构增加值均来源于台湾“主计处”的“统计资讯国民统计所得资料库”;关于台商投资和两岸贸易有多种来源和统计口径的数据可查询,但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可获得性与连续可比性,本文中的两岸进出口贸易数据采用了《两岸经济统计月报》中“陆委会”估算数值,台商投资大陆数据则采用商务部外资司公布的季度资料,2.数据处理。第一,由于两岸GDP增长率、进出口贸易与台商投资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周期变动特征,因此本文在进行模型分析之前需要剔除季节性因素造成的影响,采用X11方法进行季节调整。第二,由于缺失两岸进出口贸易与台商投资1992年至1994年的季度数据,因此本文借鉴王华的处理方法[9-10],以当年年度数值结合之后各年度每季度所占比重的平均值进行估算。

全文阅读

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测算

[摘 要]针对海峡两岸贸易的基本状况,本文采用GL指数对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测算。

[关键词]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GL指数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166-01

1 海峡两岸贸易的基本状况

得益于共同的历史传统,便利的地理位置,互补的经济结构等,两岸贸易有了长足发展,已成为主要的贸易伙伴。数据显示,两岸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3.1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292.2亿美元。台湾已成为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来源地,而大陆则是台湾的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贸易顺差来源地。两岸经贸关系经历了从贸易主导阶段到贸易与投资并重的阶段再到投资主导阶段,经历了规模不断扩张、层次不断提升、地域和范围不断扩大的时空演进历程。随着两岸贸易和投资规模的持续增长,两岸经贸关系体现出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化,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转化的特征。

1992―2009年两岸双边贸易额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司数据库。

由上图可以看到,虽然两岸贸易有了巨大发展,但大陆对台湾地区贸易逆差较大,显示出明显的贸易失衡。2008年,两岸贸易规模达到1292.2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额为258.8亿美元,大陆自台湾进口额达1033.4亿美元。由于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两岸贸易出现了短暂的下挫,2010年上半年贸易情况有所恢复,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1~6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693.7亿美元,同比上升61.2%。虽然发展迅速,但两岸间贸易往来仍然存在相当多的贸易障碍。大陆对台湾地区的货品全面开放,但台湾目前有2194项货品禁止从大陆进口,这限制了双方的贸易,造成了两岸贸易的不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已经于2010年9月12日正式实施的ECFA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 即《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其逐步减少或消除双方之间实质多数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供投资保护,促进双向投资方面的措施将对海峡两岸贸易产生影响。ECFA是指在 WTO允许的框架内, 两岸类似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合作协议。 旨在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 规范两岸之间经济合作活动。 协议内容包括商品贸易 (排除关税和非关税障碍) 、早期收获、服务贸易、投资保障、防卫措施、经济合作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ECFA的实施标志着两岸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这有利于快速全面地深化两岸经贸关系, 有利于优化配置两岸经济资源, 从而实现大陆与台湾的互惠共赢。

全文阅读

海峡两岸贸易成本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贸易成本对于分析海峡两岸贸易乃至促进两岸构建更加紧密的经济共同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采用改进了的引力模型和普莱斯-温斯登FGLS估计法,可对1979-2010年32年间祖国大陆与台湾的贸易成本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两岸贸易成本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並且下降的幅度趋缓。海峡两岸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和“三通”的实现有效降低了贸易成本,但汇率的波动以及台湾当局所制定的“戒急用忍”和“积极开发,有效管理”等针对祖国大陆的限制性经贸政策提升了两岸贸易成本。因此,海峡两岸可以搁置政治争议、继续挖掘贸易成本下降的途径,降低两岸经贸往来中的障碍与壁垒,促进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共同繁荣。

关键词:海峡两岸贸易;贸易成本;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6-0086-08

收稿日期:2012-04-2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构建台湾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研究”(11AZZ005);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后ECFA时代两岸经济合作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11JJD810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海峡两岸贸易成本及其效应研究”(20122G011);

作者简介:李非,男,福建永安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蒋含明,男,江西南昌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2008年是海峡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从2008年3月下旬开始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发生重大的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並在其后呈现出不断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具体而言,2008年12月,两岸实现了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的“大三通”;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正式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其内容涵盖“商品贸易、早期收获、服务贸易、投资保障、防卫措施、经济合作,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随着两岸关系的进展,两岸贸易成本迅速下降。台湾学者张五岳(2003)指出,两岸全面开放直接“三通”,每年两岸海上货运、空中客运、电信等费用可以节省至少7.33亿美元,其中海运直航可节省2.48亿美元,空运票价可以节省4.38亿美元的经济以及695万小时的时间成本。

贸易成本对于分析两岸贸易乃至促进海峡两岸构建更加紧密的经济共同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贸易理论研究将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仅仅归结为与资源禀赋相关的比较优势,对贸易流通领域中发生的其他成本並没有引起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知名学者在经济一体化化背景下开始把目光转向贸易成本这个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变量(Obsffeld et.al,2000)。国际贸易领域专家Anderson等(2006)指出在一些情况下贸易成本将会受到政策的很大影响乃至成为政策工具实施的直接结果,这一点在两岸贸易领域体现的尤为突出。1995年6月台湾李登辉访问美国,两岸关系趋于恶劣。次年8月台湾当局推行所谓“戒急用忍”政策阻扰台湾企业“西进”。2001年11月,台湾当局所谓“行政院院会”又开始实施“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经贸政策对赴祖国大陆投资个案设置新的审查机制,祖国大陆与台湾经贸往来受其负面影响严重。

全文阅读

离岸金融中心演进的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本文选取了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九大典型并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离岸金融中心作为研究对象,以协调证券资产调查和外部贷款作为离岸金融发展变量,使用2001―2012年面板数据验证了离岸金融中心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检验了离岸金融中心金融发展对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和进出口额3个核心指标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离岸金融中心金融发展对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不仅提升了样本地区经济效应,还佐证了离岸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且对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和加快全球金融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离岸金融;离岸金融中心;经济效应;金融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4)10004807

一、引言

离岸金融中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特定阶段,是指拥有大量主要从事非本国居民业务的金融机构的中心城市或司法管辖区,其突出的特点是金融系统拥有的境外资产与负债相对于国内经济需要的国内金融中介来说不成比例[1]。在大国与小国的金融抗衡中,离岸金融的演进和扩张对本地及世界经济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离岸金融中心是否或将成为世界的弃儿?只有正确评估离岸金融中心演进所产生的经济效应,才能够客观认识其生存状况和变化,本文基于2001―2012年世界上九大离岸金融中心面板数据对此进行研究。

众多国外学者首先强调了离岸金融中心对个体经济和全球经济都有相当的益处[2]。Hampton和Christensen[3]认为,无论是就业(直接或间接)、政府收入还是对GDP的贡献,开办离岸金融中心都是一个利润丰厚的活动。拥有离岸金融中心可以吸引外来直接投资,积累专业知识和经验技能,因此使得当地经济变得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国际化[4]。由于离岸金融本质上是国际银行对政府政策改变的积极响应,离岸金融发展反过来又推进了金融国际化和自由化[5]。在具体国家或地区层面,Hines和Rice[6]认为,美国对低税管辖区(离岸金融中心)的投资对美国的税收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是由于低税率鼓励了美国公司从高税收的外国转移利润,所以很有可能的是低税率最终提高了美国的税收收入。Hejazi[7]认为,加拿大对巴巴多斯投资的激增对自身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包括扩大市场准入、增加了其在国外市场的存在从而促进了出口,而出口的增加又促进了加拿大的就业和资本形成。Gordon[8]采用空间计量学技术,使用10个加勒比国家在1994―2004年面板数据来检验离岸业务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和收入账户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岸部门的存在对一些关键的金融指标虽不存在积极的影响,但是位于离岸司法辖区内的银行比非离岸金融中心区域银行获取了更高的利润和持有更高与GDP相关的资产份额,即地理上离离岸金融中心越接近,则会增加银行部门的竞争力和近邻国家的金融深化程度。Hampton[9]认为,由于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信息的不透明,造成了潜在的投资争议和公司造假行为的增多,离岸区域的存在,便利甚至鼓励了在岸腐败。Hines和Rice[6] 认为,不管是指责在离岸金融中心所取得的高收益是完全牺牲了高税收管辖权的观点,还是离岸金融中心进一步鼓励了更多的投资以及经济活动的观点,由于不存在经济理论佐证,我们很难得出税收的多样性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更加难以评估出离岸金融中心对于这些国家的经济效果。其实资本流入离岸金融中心主要是离岸金融中心灵活的规则、良好的监管和稳定的政治环境所致,而且离岸金融中心可以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从而吸引投资并产生更多的收入,“对离岸金融中心在偷税和洗钱所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的批评有些过分了”[10]。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肯定了开办离岸金融业务或构建离岸金融市场或中心会带来经济上的正面效应。从规范分析的角度,赵延河和齐兰[11]认为,离岸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形态,是金融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鲁国强[12]从宏观层面系统地补充了离岸金融中心可以提高本地金融业的经营水平、促进本地金融业融入国际市场,通过离岸金融市场直接吸引境外资金来弥补本国外汇资金不足的积极影响。张谊浩等[13]借鉴IMF专家Zorome的研究思路和成果,构建了离岸金融中心对周边国家 ( 地区) 的金融效应模型,综合中国香港和大陆相关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论证了中国香港离岸中心发展与大陆金融深化的兼容性,发现离岸金融中心发展从长期来看会强化中心与周边国家 (地区) 的金融深化。郭云钊和胡传雨[14]探讨了离岸金融业务对离岸金融中心当地经济的影响,发现离岸金融业务对中国香港当地经济均有积极影响,这对我国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

全文阅读

两岸贸易逆差归因分析

【摘要】两岸贸易中,大陆方面连年逆差且屡创新高。文章通过计量模型的建立、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结论:两岸贸易逆差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大陆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所引致的自台进口的迅猛增加,以及台湾当局对大陆产品入台人为设限。同时实证结果还表明,台商对大陆历年累计实际直接投资对两岸贸易起到促顺减逆作用,且作用不甚明显。

【关键词】 两岸贸易逆差 自台进口 台商历年累计实际直接投资 促顺减逆

一、引言

自海峡两岸于1978年结束敌对状态以来,两岸经贸获得了飞速发展。两岸贸易额由1979年区区的0.46亿美元上升到了2007年的775.63亿美元。在两岸贸易关系飞速发展的同时,两岸贸易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最为瞩目的便是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的长期顺差,也就是大陆对台贸易过程中的长期逆差。到2007年,两岸的逆差值达到了775.6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国内诸多学者针对两岸贸易中的贸易与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规范或实证方面的分析。例如,张传国教授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台商投资对两岸的贸易具有驱动效应,同时两岸贸易对台商投资具有诱发效应(张传国,2004)。游德升博士根据协整理论,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实证结果表明,从长期看实际利用台资和对台出口存在因果关系,并存在唯一稳定的协整关系而实际利用台资和对台进口并不显著(游德升,2007)。以这两位学者为代表的实证分析,主要是通过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建模,然后分析两岸贸易与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的关系。

本文在充分借鉴前人经验及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计量模型构建,并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以图找出导致两岸贸易逆差的量化的真正原因。

二、相关数据说明

在模型构建及分析过程中,主要用到了两岸历年贸易逆差值、两岸各自历年GDP总量、台商对大陆历年实际直接投资累计额。本文在相应数据的选取及处理方面均力求数据来源的一致性及可比性。

全文阅读

台商投资\两岸贸易与经济增长

摘要:对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度量,既要考虑台商投资和两岸贸易对于经济的贡献程度,也应考虑两岸经济增长之间的协同与互动机理。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框架的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台商投资、两岸贸易与两岸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投资与贸易已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两岸经济增长间的协动路径已经初现端倪,昭示未来合作共赢的空间;短期内,台湾经济增长对于大陆经济增长则具有单向因果关系,并且两岸经贸交流对于两岸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都具有递减倾向。

关键词:台商投资;两岸贸易;经济增长;经济依存性;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6-0038-07

收稿日期:2009-12-22

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基于经济发展禀赋条件的互补性与经济结构的差异性而得以不断提高的两岸经济的相互依存性,成为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一个客观基础与内在动因(唐永红,2007);对于经济依存性的准确度量则是进行两岸经济制度性一体化设计的重要依据。关于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度量,通常是围绕两岸经贸交流的两项核心内容――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与两岸进出口贸易,分别计算二者占台湾对外投资(或大陆利用外资)与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以此反映两岸在投资和贸易方面的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华晓红和赵旭梅(2005)以及唐永红(2007)主张将两岸经贸往来的经济贡献纳入考量范畴,利用对外贸乘数和投资产出附加值的估算,以贸易所得与投资所得占GDP的比重作为度量两岸经济依存性的指标,发现台湾经济体对两岸经贸往来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大陆经济体。

本文认为,两岸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反映了通过经贸往来与分工合作而形成的两岸经济的竞合状态;在对经济依存性的度量当中,既要考虑台商投资和两岸贸易对经济的贡献程度,也应考虑两岸经济增长之间的协同与互动机理。为此本文将投资、贸易与两岸经济总量纳入同一系统加以分析,从而为洞悉两岸经济的协同变动趋势以及投资贸易的动态经济贡献提供证据。

全文阅读

福建集装箱港物流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

【摘要】 本文基于灰色系统理论,通过选取与集装箱港货物流量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及经济指标对福建港口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发达的集疏运网络体系、适应船舶大型化的深水码头、较高的港口货物的集装箱化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福建港口的岸线资源,实现“大物流、大交通”战略,根本性地提高福建集装箱港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港口物流 灰色系统理论 影响因子 关联系数

福建省是海洋大省,港口优势突出,深水岸线资源居全国第一,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在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过程中,港口成为重要的战略支撑和战略依托。随着两岸“大三通”的实施以及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福建省面临着优化配置港口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全省港口综合竞争力,构造港口良性运作机制的重要问题。

在关于推动福建港口发展的研究中,黄民生等通过分析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合作现状,提出福建港口物流中心建设的构想;黄文吉等运用Alvin Toffler的第三波理论衍生的三阶段七类型概念将两岸运筹管理模式进行分类,探讨近年来福建港口的发展态势;龚高健以厦门港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评价了港口的竞争力,提出加快建设厦门海沧保税港区以便对接高雄自由贸易港政策的构想;韩凌芬、陈延义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影响福建港口竞争力的物流因子进行排名。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影响福建集装箱港物流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业界和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一、福建主要港口发展状况

1、福州港

福州港的直接腹地为福州市、南平市、三明市和宁德市的绝大部分,间接腹地为三明市南部地区、莆田市北部地区、江西省东部以及湖南省东部。2011年9月,福州港与宁德港实现整合,新福州港包括闽江口、江阴、松下、罗源湾、平潭、三都澳、赛江、三沙、沙埕9个港区。其中,江阴港区以集装箱运输为主,以散货和化工品运输为辅;罗源湾港区以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运输为主,以集装箱运输为辅;三都澳港区以服务临港产业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为主,主要承担煤炭、矿石、原油等散杂货运输,对台运输,兼顾集装箱和支线运输。

2、厦门港

全文阅读

我国物流业合作对经济影响的文献综述

摘 要 伴随着两岸陆续推动相关经贸政策的实施,以及两岸产业贸易往来日趋熟络的形势,拓展两岸物流业合作成为了发展大陆经贸的需求之一。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大陆“十二五规划”的公布内容中包含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该内容提及了物流行业由于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对促进生产及拉动消费均应有很大的效果。希望通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建立现代物流合作体系,促进其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物流业的概念两岸物流产业合作的形势分析,系统的梳理和评述该领域的主要文献,并提出了应当被重视的几点问题,以便评估两岸物流产业合作对经贸的影响。

关键词 物流产业 GDP 产业产出 进出口 物价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物流是一种物的实体流通之行为, 物流业在当今社会以成为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产业, 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两岸经贸关系有逐步紧密的趋势,物流产业也成为两岸未来内需市场经济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两岸的物流枢纽城市作为区域物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物流发展的基本载体,对整个区域物流网工作效率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关于物流的定义

关于物流的定义可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说明,就广义而言,物流分为物品的流通与服务项的志愿活动;狭义来看,物流的定义近似于物品的流通,物流是一种实体流通活动的行为,而在流通过程中,透过管理城市有效的结合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资讯等相关物流机能性活动,以创造价值、满足顾客与社会需求。

(一)国外关于物流的定义。

美国的Borsodi博士 (1927)对物流按用途对物流给予了这样的定义,物流是一种用来描述实体配销,诸如运输、储存、等的一种较佳的行销手法。这于美国行销管理协会在1985年指出的定义有一定的相同之处——物流,乃是对原材料在制品、制成品等从产出地到消费地之间做有效率的移动,而以计划、执行、管制为目的进行的统合活动。Shapiro Heskett 在对物流的定义中强调,物流是为商品和咨询的传递,从原物料的取得经过生产和分配流到顾客手中的设施、人、设备、以及作业政策的集合。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从物流的用途上面对物流给予了定义。

全文阅读

温州市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研究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温州市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指出了面临的挑战,从强化规划引导、推进紧密合作、促进设施共建、加强产业对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温州市参与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建议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1-0148-04

一、温州市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理论依据

(一)温州市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可依据区域分工贸易、比较利益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以获得温州地区有利地位和比较利益。海峡西岸各区块因经济发展道路不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温州市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区域分工贸易理论的合理性。

(二)温州市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可依据平衡和不平衡发展理论,以获得温州地区与海峡西岸福州等地区平衡发展及在海峡西岸北部区域优先发展的权益海峡西岸北部区域各地区、经济部门或产业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温州经济增长领先丽水、衢州、宁德等闽东的海西其他北部地区。在有限的资源和资本条件下,还是应优先发展温州,通过集中发展,形成带动周边地区的关联效应,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

平衡和小平衡发展理论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方面,通过不同的途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温州市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既需要平衡发展,也需要不平衡发展,并应注意正确把握适用的时间、范围和对象。

(三)温州市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可依据产业集聚理论,以争取获得温州地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翼产业集聚区和温州湾重点发展区的布局和建设。温州市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能够整合资源,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北翼吸引产业集聚,有效地促进温州作为产业集聚地区和温州湾重点发展区的经济发展。

全文阅读

海口拓展的黄金地带

人有左手和右手,所以就有以自己为中心的左边和右边的方位。江河没有左手和右手,那么其左岸和右岸是怎么确定的呢?自古的惯例是:一个人背对来水、面朝去流,左手边是江河左岸,右手边是江河右岸。

南渡江是海南岛的母亲河,发源于中部山区,向北流入琼州海峡。既临海又沿江的海口市,其名称的由来,并非“大海之口”,而是“南渡江入海之口”。目前,海口的城区在南渡江左岸,也叫西岸或江西;隔江对面才是右岸,也叫东岸或江东,海口人称之为“东排溪”。可见海口是属于南渡江的城市,但可惜不落成在南渡江右岸,而在左岸。

我的老家在南渡江右岸农村,那里土地肥沃,五谷丰登。但站在右岸的农村眺望左岸的海口市,总是羡慕那里的繁华热闹。要到城里去逛一逛,必须乘船横渡南渡江;后来到海南中学读书,也要先渡江到海口市,再到原琼山县(市)的府城。当时总觉得天下不公平,海口城区为什么不分一半到南渡江右岸呢?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掀起大开发的热潮。外国人慧眼首先看中南渡江右岸这块宝地,美国商人意向投资的开发区曾一度叫得震天响,但转瞬间却烟消云灭、无影无踪。后来,琼山市政府成立了江东开发管理委员会,投资修建了琼山大道,省政府修建了琼州大桥,全省的党政中心“海南广场”也在南渡江边修建,将琼山市并入海口市,海口城区沿南渡江左岸地带与南渡江右岸连片归属美兰区管辖……这都是带动南渡江右岸开发的具体举动。但是,南渡江右岸的开发进度与左岸的海口西海岸一带旅游产业开发进度相比,不能同日而语。左岸日新月异,右岸则是蜻蜓点水,仅落成皇冠大酒店和鲁能集团正开发的海湾度假别墅区“海蓝椰风”。

前一段时间,听说海口市着手筹备在长秀开发区即西海岸建市政府办公大楼,人们就认为海口城区要向西海岸拓展,江东的开发没有戏了。那么,南渡江右岸开发建设的前景渺茫吗?否!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折,南渡江右岸都是开发建设的黄金地带!海口城区拓展的趋势不是作为旅游区域的西海岸,而必然是南渡江右岸。为什么?因为它是南渡江右岸!

一、遵循沿江城市落成的规律

城市规划专家探讨古今中外城市规划问题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在北半球,大部分城市都建在江河的右岸。

在我国:兰州、西安、洛阳、郑州、开封、济南等城市位于黄河右岸;重庆、岳阳、芜湖、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海等城市位于长江右岸;哈尔滨、佳木斯位于松花江右岸;丹东位于鸭绿江右岸;信阳、淮南、蚌埠位于淮河右岸;广东省的河源市位于东江右岸,清远市位于北江右岸,汕头市位于韩江右岸;台湾的台北市位于淡水河右岸,台中市位于大肚溪右岸,高雄市位于屏溪右岸……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