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内阅读论文

课内阅读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内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一、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

学生对阅读存在心理障碍,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根源就在于词汇量匮乏、语法不牢固。试想,如果学生词汇量丰富,语法掌握牢固,那么阅读文章时就会流利快速,能够读懂读通。但是如果词汇量小,语法也不会,那么阅读时就会障碍重重,读不通、读不懂、读不透,自然就会认为阅读难,就会从心理上排斥,而逐渐对阅读失去信心。由此可见,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对阅读重拾信心,关键就在于丰富学生的词汇量,牢固掌握语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快乐阅读。而词汇的丰富与语法的掌握并不是短期就可以见成效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词汇与语法的学习不能只是简单枯燥而机械地分析、讲解与记忆,而是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来展开,以情景会话的形式来让学生在对话中掌握基本的词汇与语法。如学习“Howmuchisit/arethey?Itis/Theyare…”时,教师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直观而形象地展现购物场景,通过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对话来呈现相关的句型与所要学习的单词,让学生认真观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两两一组来展开情景对话。这样学生不是孤立而机械地学习词汇与语法,而是与具体的句子、真实的场景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氛围更活跃,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将词汇与语汇的学习置于生动的句子与真实的场景之中,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可以英语思维来展开,能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重拾阅读的信心与勇气。

二、优化阅读教学结构,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

阅读教学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读前活动(pre-reading),读中活动(while-reading),读后活动(post-reading)。教师要清楚每个环节的目的,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优化阅读教学结构,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文本,从而达到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资源的目的,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

(一)读前活动(pre-reading)即新课的导入环节

此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主观意愿,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体性与主动性。为此我们要避免单刀直入的教学,而是要为学生设计新颖而巧妙的导入,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阅读的最佳状态。如利用图片、电子白板等的直观导入,围绕学生所熟悉或感兴趣内容的谈话导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生活导入。

(二)读中活动(while-reading)教学的主体部分

第一次阅读,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获取详细的篇章信息,了解生疏的词汇、短语、结构等。第二次阅读,教师要提出细节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认真的阅读与思考,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此部分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与诱导,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信息。

全文阅读

浅论群文阅读理念下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

摘 要 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意义重大。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应树立群文阅读的理念,强化课内外阅读的联系,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群文阅读 课内教材 课外资源 阅读环境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75-01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句话点出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应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作为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树立群文阅读教学的理念,打破课堂和课本的有限性,不仅强化课内教材之间的联系,更要强化课内教材与课外阅读资源的联系,以期带领学生到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中遨游。

一、强化课内教材之间的联系

高中语文教材按照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每个单元的知识与课文都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单元课文。比如,在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时,学生虽然读过一些现代诗,但对现代诗的发展史并不了解,所以就很有必要让学生学习现代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与古体诗有什么异同。另外,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的重点是鉴赏意象,品味诗歌,这个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地渗透到本单元每首诗的教学中去。

不是同一单元的课文也可以重新编排,按照一个主题来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比如《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三篇文章,都涉及秦统一六国直至灭亡的历史,我们可以选取这样一个共同点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阅读的主题可以设置为“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作品都选取了秦统一直至灭亡的历史”,以此来切入对作者、对时代背景的分析和对主旨的分析。除此以外,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则材料,提取的角度不同,能揭示的主题就不同,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时对材料的多角度分析与运用。

二、强化课内教材与课外阅读资源的联系

全文阅读

《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比较之阅读教学的内容建构

作者简介:张迪(1989-),女,彝族,云南大理人,教育学硕士。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王文彦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与潘新和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同为语文课程教学论课程的必读书目。虽然都是语文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但编者的侧重点、关注点不同,论述的方式也不同,对于某些问题的实践操作的想法和结论也不一样。本文主要从两本书对于“阅读教学内容”的阐述上作比较,谈一谈笔者对这个问题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阅读教学;内容建构;

阅读教学是在语文教学中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塑造人生价值观等众多任务的重要环节。潘新和教授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与王文彦、蔡明教授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两本语文课程教学论书籍中,编者都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析编者所理解的阅读教学内容,但是他们的关注点以及论述的方式和最后得出的结论都是有所不同的,下面笔者就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谈谈他们“阅读教学内容”解读的不同点:

首先,两本书关于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关注点不同。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编者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给阅读教学定义了三个主要内容:“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方法”,编者认为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要使学生养成哪些“阅读习惯”、形成哪些“阅读能力”、掌握哪些“阅读方法”来展开的。

《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中编者认为针对新课标和实验教材的变动所产生的新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应该是这四个方面:“感悟、把握、领会读物的秘妙,同时关注与此活动紧密相连的阅读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志类素质”“向写作转化,形成读写互动”“了解、掌握各类读物的基本知识”“学习运用一些阅读方法”,而且“前两方面的目标(指向秘妙,指向写作)是最为重要的,可以说是基本任务”。

对比发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阅读教学上更关注三维目标表象上所指向的在学生语文阅读学习中应该要掌握的各方面习惯、能力、方法,比如勤于读书、质疑问难的习惯,阅读欣赏和阅读迁移的能力,以及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的方法等。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则不仅关注三维目标,还关注到了新课标中提到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阅读教学的立足点,从而提出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从相对单一走向多维,从相对虚拟走向真实情境”这一观点,说明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不仅要掌握知识、养成习惯,更重要的是“感悟与领会阅读中‘审美自失’与‘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秘妙”,而这一秘妙把握的关键就在于对“美”的积累,“美”之所在,以及“美”的发现这些文本解读的能力。相较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关注点,《新课程语文教学论》还提出了阅读教学指向写作,形成“读写互动”式的教学这一新观点,并且还阐述了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后者还将阅读的知识分门别类来讲解,也就是问题、手法、修辞三大方面,还归纳了几套初中实验教材的读书方法和文学理论指导鉴赏的方法。

全文阅读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论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把握好整体和细节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它又是由很多的细节组合而成。一篇文章、一部著作同样如此。从整体看,一篇文章说明一个事物,反映一个现象,抒发一种情感,但在说明这个事物时,作者可能会把其内部结构分析得很详细;反映的这个现象可能也只是众多现象中的一种;抒发的情感可能会由几件事情所引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做好整体把握和细节研究的关系。比如我们在学习《背影》这篇散文时,从整体上把握就是要读出父亲对作者的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细节上要注意分析几处关于父亲的语言和行为的描写。从背影看,是写父亲的背影,但是作者又是分几次分别描写父亲的背影,从而组合成一个父亲伟大的背影。可以说,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描写,构成了父亲伟岸的身躯,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要处理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在中小学普遍减负的情况下,留给课堂的时间相对较少。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把每一篇文章、每一部作品都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这势必要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课内阅读主要是精读,通过课内阅读教学,要交给学生怎么样去读,重点是方法的指导。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方法,学会自我阅读,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欣赏水平。课外阅读是学生扩大知识面,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的阅读。课内阅读应该少而精,课外阅读应该博而杂。这样,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就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情感的迁移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获得阅读的技能,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和陶冶情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不能仅仅把文章和名著读完就算完事,而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把相似的知识和情感进行迁移。比如,在学习完抒情散文《背影》后,我们会被文中父亲的高大形象深深感染,会为父亲深深的爱所陶醉,这样的父亲应该不是唯一的,我们身边有没有呢?学生读完后应该联想自己的父亲,通过自己父亲为自己所做的一件件小事,来感悟自己父爱的深沉。通过阅读,学生不但得到精神的愉悦,而且能够体悟自己的情感,这样由他人到自己,就完成了情感的迁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具体教学中,一定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千万不能把阅读课上成应付考试的习题课。阅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运用不同的方法,把握好整体和细节的关系,处理好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最终让学生达到知识和情感迁移的目的。

作者:边巴仓曲单位:山南贡嘎县中学

全文阅读

探究原形阅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摘要: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语文教学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化,教师积极关注教学科研,原形阅读教学理论正是阅读教学的成果。原形阅读理论是对读文思维方向的分类,是顺从课文原形文思流动的阅读状态,其不是具体的阅读方法,而是一种理论,揭示了读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比重较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原形阅读理论,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等都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字:原形阅读理论 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一、原形阅读理论的阐述

近些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发展较快,但人们注重于研究各种阅读方法,比如,泛读和精读、认读和快读等。语文阅读教学中,各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固然重要,但对阅读思维本质的挖掘更需要重视,其具有重要的认知意义和指导意义。原形阅读理论是指研究读文思维状态的一种理论,其是以阅读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原形阅读理论将阅读的思维状态分为“原形阅读”和“超原形阅读”两类。

(一) 原形阅读的相关阐述

原形阅读是以课文原形文思流动为主的阅读思维。比如,学生面对新课文时,要先通读整篇课文,从头到尾识读课文内容,并通过文字来理解内容,进而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这种阅读思维状态就是原形阅读思维。

原形阅读具有与其他阅读方式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阅读者的思维与课文文思具有一致性。这种特性使得阅读者思维与作者思维必然会产生共鸣,阅读者被作者引入同一思维“场”中,使得阅读者能够体会出作者的写作情感。二是文字具有传递情感的媒介性。原形阅读理论中,文字只是传递课文思想感情的介质,阅读者最终的关注点不是文字本身,而是通过文字来理解课文的真正内涵。这种特性说明了阅读中对文字的理解是语感层面的,阅读者的语感越强,课文原形吸引力的作用就越大。三是阅读思维全过程具有连续性。原形阅读的思维过程是由小片段连续而成的,字与字连缀成词、词与词连缀成句、句与句连缀成段,段与段连缀成部分,部分与部分连缀成篇章。阅读者要具有完整的原形阅读思维,就要逐一阅读每个部分。这种特性使得原形阅读还具有分割性,其对字、词、句、段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割,把字、词、句层次分割为初级部分,初级部分被隐藏于流畅的阅读中,阅读者遇到文字障碍才会显现出来。比如,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生字而停顿下来,就是初级分割。原形阅读对段、篇章等分割为高级部分,这种分割在阅读过程中属于是显性的。

(二) 超原形阅读的相关阐述

全文阅读

研究生培养中设置“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课程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Directed Reading and Research)课程的借鉴研究,提出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设立“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课程的必要性,对如何开展该课程提出相关建议。同时,在借鉴的基础上,提出在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中设置和讲授“指导性文献阅读研讨”课程的具体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 阅读能力 指导性文献阅读 课程设置

一、研究生阅读能力现状

1.研究生对中、外文文献的阅读情况

研究生对中文文献的阅读状况:第一,对中文文献阅读数量较少,平均每学期阅读数量仅仅只有800页左右,与美国研究生每周500—800页阅读量相比相差甚远。第二,研究生阅读方式呈网络化趋势,其阅读方式和资料来源都由以往的传统的书面方式转向电子化的方式。第三,研究生阅读具有功利化倾向,阅读资料内容局限于自身专业的相关文献。由于学校对硕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公开发表的过分强调,对学术论文公开发表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定,以及在其奖学金评定和学科成绩等方面的重要影响,都导致研究生在阅读方面严重偏向于阅读自身专业领域的文献,而忽略对其它方面的文化知识的摄取。第四,研究生文献阅读存在盲目性,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规划。由于许多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在研究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对自己专业不够熟悉,在缺乏有效规范的阅读指导的情况下,导致其在研究方向和目标的选择上把握不够准确,文献阅读存在盲目性。第五,研究生在阅读过程中欠缺思考,对阅读后的文献资料不善于总结和归纳。这是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培养方面的问题,需要经过有目的的阅读训练来改善。

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读状况,除了上述阅读中文文献存在的情况外,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读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许多研究生对于阅读外文资料存在消极心理,缺乏主动阅读外文文献的积极性,大多数只有在导师要求和督促的情况下才去阅读。第二,外文文献的检索能力较低,由于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或检索方式的不正确,研究生往往找不到自己需要的资料。第三,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较差,由于自身外语水平的限制或对一些定量定性的方法的掌握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对于资料中所涉及的内容难于把握,无法抓住文章的核心和重点,致使文章看不懂,同时也造成厌学和消极的外文阅读心理。

2.导师在研究生文献阅读方面的指导状况

第一,导师指导研究生阅读的频率较低,时间不足。研究生大约平均每两到三周与导师交流一次,而每次谈话交流的时间平均只在半个小时左右;甚至有的研究生一个学期都见不到自己的导师。第二,导师指导阅读的内容往往仅局限于与本专业相关的文献,对于专业外的文献指导和要求较少。第三,导师指导阅读的过程缺乏民主,与学生互动的程度不高,指导效果差强人意。

全文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分级指导策略的实践探索

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除了依靠有效的课堂学习外,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量的支撑。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就对课外阅读格外重视,并在阅读量上提出具体的要求。随着课外阅读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但是,不同身份的人对课外阅读的关注角度不一样,作为教师,更多地希望通过一些有效的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关照课外阅读的真正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使基于学校班级语文教学环境下的课外阅读指导在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上能较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1. 小学生课文阅读的主要问题。

前文分析了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随心,课外阅读看什么是自由的;二是随时,课外阅读要在什么时候看也是自由的;三是随性,课外阅读想看多久多长篇幅更是自由的。但是,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表现却是无知、无序。这无疑是摆在课外阅读实践面前的一组矛盾,而矛盾的焦点是“无序”。

“无序”引发凌乱。小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就会出现盲目地挑选读物,不清楚自己的阅读兴趣,使阅读行为不能持久,这说明组成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结构的要素组成比较混乱,没有达成可体现能力的有序排列。所以说,“无序”会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减退,最终因没有获得阅读愉悦的体验而抗拒课外阅读。

2. 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如何解释和解决这个矛盾呢?协同学的理论观点认为:事物的演化受到序参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决定于序参量。序参量的大小可以用来标志有序的程度,当系统是无序时,序参量为零。当外界条件变化时,序参量也变化,当到达临界点时,序参量增长到最大,此时出现了一种有序的有组织的结构。协同论揭示了物态变化的普遍程式:“旧结构——不稳定性——新结构”, 即“随机力”和“决定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系统从旧的状态驱动到新的状态,并且实现成为那个新的状态。

用协同论解释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可以理解为:课外阅读就是外界的“随机力”,学生内在阅读能力即是“决定性力”,两股“力”在课外阅读实践中相互作用,将学生旧有的阅读能力无序结构引向有序,促成新结构的形成。

全文阅读

真实的阅读: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真实的交际”,它是指交际教学法中,交际双方必须存在“信息差”(或称“信息落差”),即交际一方知道的内容另一方不知道。只有双方存在“信息差”的交际才是真实的交际,才有助于语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明知故问的结构练习、句型操练等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真实的阅读”,即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在“信息落差”,阅读材料的内容是读者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读者的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包含的信息。概言之,真实的阅读是指让语言学习者在大量地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的语言活动。从语言学习理论的角度看,真实的阅读不属于“语言学习”,而属于“语言习得”,它也不等同于儿童母语习得,而是母语的第二次习得(母语书面语习得)。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例如刘绍棠、丛维熙、叶文玲等一批作家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等。大量阅读还使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能儿的学生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作家权延赤、特级教师钱梦龙等都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显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有这种作用呢?这是因为它是一种真实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阅读者是为了了解内容而去阅读的,通过阅读,他获得了新的信息,而阅读者语言能力在这种大量的持续的阅读实践中自然得到了提高。换句话说,就是阅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在"信息落差",阅读者为了获取未知信息,启动自己的语言习得机制,与阅读材料进行了信息交流,从而自然习得了母语书面语能力。正如儿童习得自己的母语口语,并没有什么人给他系统的讲解词语涵义、句子结构,他通过和周围环境的语言交际,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自然习得了母语的口语能力。此外,课外阅读对学生往往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个"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做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们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常到原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一位叫做卡罗尔的阅读学家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其实,并不在于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我们进行的是“真实的阅读”,“课内海明威”是可以和“课外海明威”一样“精彩”的。

与课内精读和语言学习相比,真实的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它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是一种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活动。真实的阅读既不需要像语言学习那样在阅读后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讲解,也不需要像一般阅读能力训练那样在读后完成各种阅读检测题。真实的阅读首先是真实的,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得了未知信息。因此,真实的阅读要求把说明文当说明文来读,把议论文当议论文来读,把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来读。读说明文能获得新知,读议论文能了解新的观点,读文学作品能受到感染熏陶,只要读懂了文章的内容,阅读的过程便是语言能力习得的过程。其次真实的阅读时实践的,语言习得论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老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介绍提高的。而且这种阅读实践是真实的、负载信息量的,不同于阅读训练中针对阅读技能的阅读实践。第三,真实的阅读是大量的,只有大量、持续的真实的阅读,才能使学习者语文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由于真实的阅读减少了课文分析和阅读训练,也使大量阅读成为可能。事实证明,许多老一辈的专家学者,无论是文学工作者还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就主要是通过这种真实的阅读获得的。

从教学理论上看,真实的阅读很容易在现存的语言学习理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个体母语水平发展系统中,它与儿童母语习得一起反映了从口语习得到书面语习得的母语水平发展到全过程;在语文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与语言学习和语言训练共同构成了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语言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和真实的交际分别在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目前,通过大量自由阅读来提高学生书面语能力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语言教学专家和广大于语言教师的普遍认同。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freevoluntaryreading简称FVR)。“FVR是自愿进行的一种阅读。读自己爱读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回答问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去另找一本”,他认为,如果能坚持这样做,“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一期)。显然,FVR就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不过,真实的阅读包括的内容比FVR更广一些。

从教学实践上看,几乎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者和语文学习者都注重发挥了真实的阅读在提高语文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一些大型的语文教改实验方案也是如此。上海市有一个"扩大阅读,课时分段式"教改实验方案,这个方案从高中的5课时,初中的6课时中分别划出2课时来让学生自由阅读各种书籍,学生们对这种自由阅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大幅度的提高。(详见《语文学习》1989年第七期)目前,湖北宜昌市正在实施的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教改实验,也将大量课外阅读放到了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将它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手段。无独有偶,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

,有两个成功的语文教改方案也是以大量课外阅读为主要特征的,一个是由国家教委发文推广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一个是山东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前者突破了小学低年级不能进行阅读和作文的模式,在儿童入学不久,尚不认识汉字和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汉语拼音使识字和阅读、写作同时起步,交叉进行,寓识汉字于阅读之中,发挥了阅读对识字、说话和写作的促进作用。后者把小学阶段的阅读和写作总量分别提高了5倍和4倍,把语文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课堂教学,一部分用于课外自由阅读。在三~五年级每周开设三节课外自由阅读课,建立了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教学“双轨运行”新机制。这两个实验都取得了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显著效果。不仅如此,实验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等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详见《人民教育》1992年第10期和《小学语文教师》1995年第10期)那么如何将真实的阅读和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呢?首先,我们必须坚持“大大语文”的语文教改方向,坚持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坚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传播民族文化。因为从语言习得论的观点看,语言能力只有在联系信息和心理信息同时传递同时加工的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形成,不负载信息量的语言活动不是真实的语言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真实的阅读占据主导地位,使阅读活动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突出语言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些也是语文作为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其次,我们要坚持在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这一点和目前具有广泛影响的语感教学论是基本一致的。按照语言习得论的观点,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是习得的,而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讲析,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种阅读实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而是主要关注内容的真实的阅读,所以我们还要减少作业量,使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真实的阅读。

第三,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大幅度增加课内的真实阅读量。实践证明,大量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环节。虽然课外阅读就是真实的阅读,但二者并不能划等号,要使课内阅读更加科学,更有效率,就必须以真实的阅读为基础,从语言学习理论方面加强对课外阅读的研究,揭示课外阅读的本质属性。同时,我们也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内精读转化为真实的阅读,并大幅度增加课内真实阅读量,这样课内外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有了的希望。

全文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管理论文

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真实的交际",它是指交际教学法中,交际双方必须存在"信息差"(或称"信息落差"),即交际一方知道的内容另一方不知道。只有双方存在"信息差"的交际才是真实的交际,才有助于语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明知故问的结构练习、句型操练等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真实的阅读",即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在"信息落差",阅读材料的内容是读者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读者的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包含的信息。概言之,真实的阅读是指让语言学习者在大量地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的语言活动。从语言学习理论的角度看,真实的阅读不属于"语言学习",而属于"语言习得",它也不等同于儿童母语习得,而是母语的第二次习得(母语书面语习得)。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例如刘绍棠、丛维熙、叶文玲等一批作家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等。大量阅读还使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能儿的学生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作家权延赤、特级教师钱梦龙等都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显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有这种作用呢?这是因为它是一种真实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阅读者是为了了解内容而去阅读的,通过阅读,他获得了新的信息,而阅读者语言能力在这种大量的持续的阅读实践中自然得到了提高。换句话说,就是阅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quot;信息落差",阅读者为了获取未知信息,启动自己的语言习得机制,与阅读材料进行了信息交流,从而自然习得了母语书面语能力。正如儿童习得自己的母语口语,并没有什么人给他系统的讲解词语涵义、句子结构,他通过和周围环境的语言交际,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自然习得了母语的口语能力。此外,课外阅读对学生往往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quot;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做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们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常到原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一位叫做卡罗尔的阅读学家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其实,并不在于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我们进行的?quot;真实的阅读","课内海明威"是可以和"课外海明威"一样"精彩"的。

与课内精读和语言学习相比,真实的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它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是一种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活动。真实的阅读既不需要像语言学习那样在阅读后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讲解,也不需要像一般阅读能力训练那样在读后完成各种阅读检测题。真实的阅读首先是真实的,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得了未知信息。因此,真实的阅读要求把说明文当说明文来读,把议论文当议论文来读,把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来读。读说明文能获得新知,读议论文能了解新的观点,读文学作品能受到感染熏陶,只要读懂了文章的内容,阅读的过程便是语言能力习得的过程。其次真实的阅读时实践的,语言习得论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老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介绍提高的。而且这种阅读实践是真实的、负载信息量的,不同于阅读训练中针对阅读技能的阅读实践。第三,真实的阅读是大量的,只有大量、持续的真实的阅读,才能使学习者语文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由于真实的阅读减少了课文分析和阅读训练,也使大量阅读成为可能。事实证明,许多老一辈的专家学者,无论是文学工作者还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就主要是通过这种真实的阅读获得的。

从教学理论上看,真实的阅读很容易在现存的语言学习理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个体母语水平发展系统中,它与儿童母语习得一起反映了从口语习得到书面语习得的母语水平发展到全过程;在语文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与语言学习和语言训练共同构成了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语言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和真实的交际分别在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目前,通过大量自由阅读来提高学生书面语能力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语言教学专家和广大于语言教师的普遍认同。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freevoluntaryreading简称FVR)。"FVR是自愿进行的一种阅读。读自己爱读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回答问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去另找一本",他认为,如果能坚持这样做,"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一期)。显然,FVR就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不过,真实的阅读包括的内容比FVR更广一些。

从教学实践上看,几乎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者和语文学习者都注重发挥了真实的阅读在提高语文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一些大型的语文教改实验方案也是如此。上海市有一个"扩大阅读,课时分段式"教改实验方案,这个方案从高中的5课时,初中的6课时中分别划出2课时来让学生自由阅读各种书籍,学生们对这种自由阅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大幅度的提高。(详见《语文学习》1989年第七期)目前,湖北宜昌市正在实施的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教改实验,也将大量课外阅读放到了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将它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手段。无独有偶,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有两个成功的语文教改方案也是以大量课外阅读为主要特征的,一个是由国家教委发文推广?quot;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一个是山东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前者突破了小学低年级不能进行阅读和作文的模式,在儿童入学不久,尚不认识汉字和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汉语拼音使识字和阅读、写作同时起步,交叉进行,寓识汉字于阅读之中,发挥了阅读对识字、说话和写作的促进作用。后者把小学阶段的阅读和写作总量分别提高了5倍和4倍,把语文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课堂教学,一部分用于课外自由阅读。在三~五年级每周开设三节课外自由阅读课,建立了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教学"双轨运行"新机制。这两个实验都取得了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显著效果。不仅如此,实验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等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详见《人民教育》1992年第10期和《小学语文教师》1995年第10期)

那么如何将真实的阅读和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呢?首先,我们必须坚持"大大语文"的语文教改方向,坚持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坚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传播民族文化。因为从语言习得论的观点看,语言能力只有在联系信息和心理信息同时传递同时加工的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形成,不负载信息量的语言活动不是真实的语言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真实的阅读占据主导地位,使阅读活动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突出语言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些也是语文作为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其次,我们要坚持在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这一点和目前具有广泛影响的语感教学论是基本一致的。按照语言习得论的观点,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是习得的,而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讲析,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种阅读实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而是主要关注内容的真实的阅读,所以我们还要减少作业量,使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真实的阅读。

第三,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大幅度增加课内的真实阅读量。实践证明,大量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环节。虽然课外阅读就是真实的阅读,但二者并不能划等号,要使课内阅读更加科学,更有效率,就必须以真实的阅读为基础,从语言学习理论方面加强对课外阅读的研究,揭示课外阅读的本质属性。同时,我们也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内精读转化为真实的阅读,并大幅度增加课内真实阅读量,这样课内外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有了的希望。

全文阅读

从多层面探寻阅读教学的新路径

【评议文章】韩雪屏《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原载于《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4期。

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7期。

魏小娜《语文阅读教学“流行语”的解读与启示》,原载于《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9期。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时最长,费力最重,问题最多。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课程和教学理论滞后造成的。阅读课程教学理论的建设需要从课程、教材、教学等多层面协同攻关。

审读2012年语文学术界对阅读教学的研究,上面三篇文章显示了这个领域的新进展。它们分别从阅读课程、教学、课堂三个不同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实施阅读教学的新路径。

一、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研发科学实用的阅读内容体系

众所周知,我国语文课程由于没有一个“内容标准”,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成为一个大难题。韩雪屏的《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一文,尝试从解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新版语文课标”)中有关阅读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入手,剥离和铺排出既有利于学生学,又方便教师教的阅读课程内容。这在目前是我国阅读课程内容建构的一个稳妥可行的办法。

作者指出,新版语文课标在解决“三维目标”这个“老问题”时有一个“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新提法。这种新提法告诉我们:语文课标不单列课程内容,不是因为语文课程目标不需要课程内容的支撑,而是目标与内容胶着在一起,目标蕴涵着内容,内容落实着目标。这种胶着状态要求教科书编者、执教教师具有从课程目标中剥离出课程内容的意识和能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