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究原形阅读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语文教学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化,教师积极关注教学科研,原形阅读教学理论正是阅读教学的成果。原形阅读理论是对读文思维方向的分类,是顺从课文原形文思流动的阅读状态,其不是具体的阅读方法,而是一种理论,揭示了读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比重较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原形阅读理论,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等都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字:原形阅读理论 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一、原形阅读理论的阐述
近些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发展较快,但人们注重于研究各种阅读方法,比如,泛读和精读、认读和快读等。语文阅读教学中,各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固然重要,但对阅读思维本质的挖掘更需要重视,其具有重要的认知意义和指导意义。原形阅读理论是指研究读文思维状态的一种理论,其是以阅读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原形阅读理论将阅读的思维状态分为“原形阅读”和“超原形阅读”两类。
(一) 原形阅读的相关阐述
原形阅读是以课文原形文思流动为主的阅读思维。比如,学生面对新课文时,要先通读整篇课文,从头到尾识读课文内容,并通过文字来理解内容,进而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这种阅读思维状态就是原形阅读思维。
原形阅读具有与其他阅读方式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阅读者的思维与课文文思具有一致性。这种特性使得阅读者思维与作者思维必然会产生共鸣,阅读者被作者引入同一思维“场”中,使得阅读者能够体会出作者的写作情感。二是文字具有传递情感的媒介性。原形阅读理论中,文字只是传递课文思想感情的介质,阅读者最终的关注点不是文字本身,而是通过文字来理解课文的真正内涵。这种特性说明了阅读中对文字的理解是语感层面的,阅读者的语感越强,课文原形吸引力的作用就越大。三是阅读思维全过程具有连续性。原形阅读的思维过程是由小片段连续而成的,字与字连缀成词、词与词连缀成句、句与句连缀成段,段与段连缀成部分,部分与部分连缀成篇章。阅读者要具有完整的原形阅读思维,就要逐一阅读每个部分。这种特性使得原形阅读还具有分割性,其对字、词、句、段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割,把字、词、句层次分割为初级部分,初级部分被隐藏于流畅的阅读中,阅读者遇到文字障碍才会显现出来。比如,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生字而停顿下来,就是初级分割。原形阅读对段、篇章等分割为高级部分,这种分割在阅读过程中属于是显性的。
(二) 超原形阅读的相关阐述
超原形阅读是指运用相关知识、经验来思考课文原形局部的阅读思维状态。比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不只是课文语言信息,而是注意到课文中某些局部信息,或者描述环境或人物所用的词语,或者课文的构思、笔法和写作风格,或者课文的现实意义、历史深度等。
超原形阅读具有与其他阅读方式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阅读者的阅读思维具有超脱性。阅读者在通读文章之后,会了解作者的文思,接着会跳出作者的思路,把思维融入于自己知识系统的思维轨道中。这种特性使得超原形阅读思维具有自构性和多向性,每个阶段获得的知识与课文的原形阅读印象有所不同。阅读同一篇文章,超原形阅读需要比原形阅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二是课文的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具有分离性。在阅读课文过程中,阅读者会关注语言文字或思想情感,使得课文失去了原形吸引力。但教师可把握这一特性,进行两个层面的教学,包括文字层面的形式解析、情感层面的内涵解析。三是课文结构和内容具有综合性。将课文视为多个层面的综合体,可对其中的每个方面进行单独认知,这种认知要获得结果,不仅需要课文内部因素,还要参照外部知识体系。这种特质使得课文可将局部因素分离出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超原形阅读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其受到了教学目标、课时等因素的限制。
二、原形阅读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补充课内知识内容
要发挥原形阅读的作用,就要以课文局部内容为前提,要脱离文思,但这受到课文外知识参照系的限制。因此,阅读教学要使得学生能够透彻理解课文,就要补充相关的知识。比如,在向学生讲授《哀江南》时,就要为学生补充相关的昆曲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文补充知识。
一是随文补充知识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随文补充知识是必要的,其为学生进行原形阅读时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但随文补充知识要注意两个原则:其一,确实对课文理解有帮助;其二,大部分学生对该知识点有所匮乏。比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的课程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人物出场的描写方法,教学内容侧重于讲解王熙凤、贾宝玉等人的出场描写,还可以简单地介绍相关原著、背景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讲王熙凤出场时,就可向学生介绍王熙凤与贾母、王夫人等在场人物的关系。
二是开展“讲座式”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运用原形阅读思维模式来理解课文,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补充相关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展“讲座式”教学。“讲座式”教学方式能够补充大量的课外知识,但这种知识体系是有序的,促使学生能透彻掌握课文。比如,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鉴赏课,教师会运用“讲座式”的方法,给学生补充大量的古诗词发展、流派、鉴赏技巧等知识。另外,在讲解《哀江南》这节课时,可以补充《桃花扇》的故事内容,学生了解全篇内容,有助于理解节选部分人物的黍离之悲。
三是了解学生掌握随文补充知识的情况。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补充相关课外知识,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这样才能达到有效辅助教学的作用,使得补充知识与学生阅读思维相互接通。比如,在讲解舒婷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补充了同时代相类似的诗歌,即贺敬之的《伟大的祖国(节选)》,引导学生自己比较两首诗的不同之处,使得所补充知识与学生阅读思维相互连接,学生可以更为深入理解舒婷在这首诗中的情感与写作手法的突破性。
(二) 构建课文外知识参照体系
课文外知识参照体系是指理解课外内容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其有益于课文的深入理解,比如文字知识、修辞知识、历史知识、语法知识等。另外,阅读者的个人阅读经验和人生阅历也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阅读者把零散的知识存储于大脑中,并将课文的局部或某方面纳入大脑的相应知识体系中,来理解这部分的意义,这一过程就是超原形阅读。比如,有高考题目选用了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其中一道问题是: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表现人物的作用。此题就是以超原形阅读理论为基础。因此,建立课文外知识参照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构建。
1.构建字词知识体系
语文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提高语文素养就要先打牢基础,文字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必要前提,其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载体,文字到文章再到文学最终转换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是众多人智慧的结晶,同时,其内在必然联系说明了文字是语文知识的根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祖国知识文化,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具有独特的语文思维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具有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字词是决定学现代阅读能力强弱的关键,教师要注意从以下两方面来扎实学生的基础:
一是要深入理解和识记字词的原意。高中语言文字教学与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大有不同,重点是传授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文字知识体系。比如,教师可依据汉字本身的体系寻找规律,形成一些有效的记忆办法。可抓住“偏旁的变化会改变字义”的规律,来帮助学生记住易混淆的字,如“链、连、莲、涟”,通过探究它们的字形和字义本源,来准确区别和识记。
二是要结合语境推断和掌握字词的含义。要掌握文章中字词的含义,就要结合语境,提升领悟水平。广义语境包括社会语境、个人语境等;狭义的文本内语境包括词语、句段、篇章等,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联系上下文”。文章中的字词含义在特定语境中是动态化的,也要动态地来理解。
2. 拓宽课文外知识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需要借助课文外知识来理解,比如欣赏课文的描述景色美,要从远近、动静、点面等角度来欣赏课文;品味课文的修辞手法,可通过对比、反复、双关等手法来鉴赏课文;分析课文的表达方式,运用铺陈渲染、虚实结合等方式来理解课文。因此,学生必须要掌握和补充的课文外知识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是现代文学知识部分,包括基本汉语语法、常用修辞手法、文章体裁、表达技巧、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和名作等;二是文言文知识部分,包括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实词和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结构,古代著名作者及作品,常见古代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等。这些知识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归纳、不断演练,才能使得学生的超原形阅读有思考的基础。
3. 培养阅读课文领悟能力
要以原形阅读理论为基础进行阅读课文,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其涉及文学面较大。同时,学生也要逐步提高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比如,讲解《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演讲稿的特点,还要告知学生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背景,学生也要透过特点和历史背景抓住文章的主题意义。因此,要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依据教材来补充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俗语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语文教学中,要打牢语文阅读基础,就要从高一开始,以教材为依据,扩大阅读范围,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领悟文章的能力。二是要精选文章进行有效训练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能力水平来选择文章,要尽量挑选各类不同题材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有效地训练。在训练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讲解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使得训练能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是要以相应的阅读量为前提的。三是要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拓展学生的知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感受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评价性阅读等方法,使得阅读训练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提高领悟能力。要引导学生处理好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思维交流,处理好与编者、同学之间的思维交流,在深入理解文章之后,分析文本的内容、思想和艺术风格等,还要赏析文章的用词色彩、表达意蕴、情感特色等。
结语
总之,原形阅读理论是一种阅读思维的规律,深入研究这一规律,对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原形阅读理论运用于语文课堂之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充实了学生的知识内容,使得学生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语
参考文献
[1]马玉华.浅析在语文教学中“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J].价值工程,2011(10).
[2]李志军.诗歌鉴赏中的对比阅读题浅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8).
[3]李孝广.浅析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组织实施[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6).
[4]石爱国.阅读中的“个性化感悟”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