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技传播

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对策霍红志

浅议铁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张学光

通过BIOS移植实现高校机房管理于溥春

浅谈地下室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及对策袁军川

市场经济时代应加快转变情报服务工作理念科技传播 陈丽媛

浅议屋顶花园建造施工技术李兆枫,李建庚

黑龙江省垦区农机监理工作初探吴转丰

GPS控制网的常规复测黄远方

全文阅读

科技传播视角看科技新闻传播论文

1科技新闻定义与分类

定义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报道对象是科技,二是时效上要求新,指新近发生或是最新报道。然而,只具备这两点尚不充分。正如科技全方位渗入经济社会,科技新闻与经济、社会等其他新闻也存在诸多交叉,界限并不清晰。如果科技新闻只限于科技领域的新鲜事,则易将部分具有科技内涵的信息排除在科技新闻之外。因此,有学者认为在经济、社会发生的事件中,只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就应算为科技新闻,否则则是经济新闻或是社会新闻。应该说,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科技新闻更加容易亦更为清晰。笔者认为,明确科技新闻的分类比研究科技新闻的定义更具实际意义。但相对于后者,国内对科技新闻分类的研究更为缺乏,仅有的为数不多的研究亦不统一。胡钰将科技新闻分为科技成果类新闻、科技人物类新闻、科技政策类新闻三类。赵炎龙则认为科技新闻包括政策类科技新闻、建设类科技新闻(指科技队伍、科技工作理论方面的建设)、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自然事件类科技新闻(指对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气候等自然界发生的事件进行科学解释或观察性的报道)、批评类科技新闻(对科技系统的新闻监督)等六类。赵炎龙的分类完全包含了胡钰的分类,不但政策类科技新闻、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表述的内涵比科技成果类新闻、科技人物类新闻、科技政策类更宽,而且还区分出了建设类、自然事件类和批评类三类科技新闻,更为全面地反映了科技新闻的全貌。

然而,赵炎龙的分类仍存在明显的瑕疵。一是自然事件类科技新闻过于狭窄。如2003年SARS疫情发生时,在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中,涉及防治和诊疗技术研究进展的,无疑可以列入成果类科技新闻,但是更多的关于SARS发病原因、发病条件、疫情地区、防治要求等方面具有科技内涵的新闻,因不属自然事件,难以归类。其实,现实中后一类新闻越来越多。二是分类对象重叠。建设类科技新闻和批评类科技新闻的对象均为科技管理或是科技工作,而且我国批评类科技新闻数量很少,单独归类实际意义有限。因此,笔者认为,科技新闻除了包括意义明确的政策类科技新闻、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外,还应包括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和管理类科技新闻两类。其中,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指事件具有深厚的科技背景,如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在月情况等类的新闻,或是需要通过科技阐释事件发生背景、预测发展趋势,如2004年对印度洋发生海啸的报道等,以及揭示事件背后科技现状的,如《华盛顿邮报》2014年4月在对马来西亚航空公司370航班失联事件报道中指出“全球航空业的数据通信、数据备份技术实在太落伍,今天的航空业仍在使用上世纪70年代的落后技术”等。这类新闻与成果类新闻区别明显,应单成一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科技角度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将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管理类科技新闻指反映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推动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举措或阶段性成果的新闻,包括科技工作进展、科技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等,如召开重大科技会议、科技规划、科技人才选聘等情况。

2科技传播与科技新闻传播

科技传播是20世纪80年代引入国内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同时强调“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科技传播作为科技知识扩散的方式,对推动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科技传播在学界受到高度关注,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与科技新闻一样,学界对于科技传播也是未形成公认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有:孙宝寅认为,“科技传播是科技信息运动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实现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翟杰全认为,“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即为科技传播。需要说明的是,在科技传播研究中,一般有“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两种表述。由于“在科学传播的语境下,科学被认为包括了纯科学、数学、统计学、工程学、技术、医学及相关领域”,实际研究中,此两种表述一般不加区分。就科技传播与科技新闻传播的关系而言,各种研究对其并不明确。从修辞上来说,不能确定“科技新闻传播”属于“科技传播”,就像“成人职业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而“工商行政管理”却与“工商管理”没有关系。从学术上来说,很多学者在对科技传播研究中没有涉及科技新闻传播。对于科技传播的构成,学者们多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类。

吴国盛认为科学传播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界内部、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以及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科学界内部的交流包括学科同行间的交流与跨学科交流,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是指科学与其它文化如哲学、宗教、艺术等的对话与交流;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是科学传播狭义的指称,既继承传统科普的科学向公众传播,又强调公众向科学传播。翟杰全认为科技传播既包括科学的传播,也包括技术的传播,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传播是科技传播的四个基本渠道,其中技术传播指的是技术在社会中的扩散、交流与共享活动。凌小萍、谢慎兰把科技传播分为学术交流、科学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分析上述分类,总体而言,是将科技传播划分为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学(技)术交流,指在科技专业人员之间传播、交流科技信息的过程和行为。开展学(技)术交流避免了科研活动中的重复劳动,使学术研究由个体劳动成为集体劳动,有利于肯定学术成就、纠正学术错误、拓展学术交流的范围,有助于学术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大大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吴国盛的科学界内部的传播、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翟杰全的专业交流、技术传播,凌小萍、谢慎兰的学术交流,都可归于此类。科技教育,是指通过传授科技知识、研究方法,传承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来培养科技人才。科学教育培养了科技专业人员队伍,使得科技劳动成果的创造、传承与扩散得以延续,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科技传播方式。吴国盛的分类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如此重要的科技教育,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即使他提出的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在广义方面似乎包括科技教育的一丝味道,那也颇为勉强。科学普及,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一直被认为是科技传播最基本的含义。科学普及拉近了科技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促进公众理解和支持科学。正如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所说,“科学技术正是通过普及的途径和手段变为生产力的。”吴国盛将科学普及拓展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强调了公众向科学传播和科普者与公众的平等关系。上述三个层次的分类,也不是没有问题。当前,科技传播的范畴已经比以往包含了更多的因素,由于科技信息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很多日常普通的信息(如新闻、广告等)或多或少含有科技传播成分。因此,不能忽略科技新闻对科技传播的作用。一些学者也看到了这一点。刘华杰认为“科学传播”在中国有“科普”和“科技新闻”两大传统,很多科技新闻报道都是“标准的科普工作”。吴国盛也强调了新闻媒体对科普的重要作用。徐孝枫、李云娣则按照科技知识在传播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将科技传播分为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向其他领域专业人员的传播、教育机构内部面向学生的传播、科技公共传播等四个不同阶段,并认为科技新闻是科技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

尽管如此,刘华杰、吴国盛提及科技新闻是为了强调新闻媒体的科普功能。徐孝枫、李云娣虽将科技新闻作为科技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但所说的科技公共传播还是在科普意义上的扩展,其他三类还是没有脱出上述分类的窠臼。结合前文所述,科技新闻除大多有科普的作用外,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也常常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一些引人瞩目的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管理类科技新闻有时甚至并不具有直接的科普价值,如SARS疫区的划分、科技规划等。但是这些科技新闻由于可以满足人们希望了解科技的需求,吸引人们关注科技,讲述了科技事实,符合科技传播中科技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要求。科技新闻传播具备了科技传播的基本内涵,毫无疑义属于科技传播的范畴。由于科技新闻的科普作用并不能涵盖其在科技传播中的意义,因此,将科技传播划分为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科技新闻四个层次更为合理。在四个层次的科技传播活动中,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有相对固定的传播对象、明确的传播内容、清晰的效果评价标准,分别通过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合作研究、专利许可,以及专业教育、培训等方式进行。科学普及、科技新闻有共性也存差异。共性在于传播对象均为全体社会成员,都无明确的传播内容要求和效果评价标准,传播形式上需要依靠大众传媒,传播内容都具有“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作用。差异在于,前者目的明确,不讲求时效,重复性、长期性特征突出,更多强调对人的观念的影响和素质的提高;后者时效性强,属一次性消费,目的是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在四个层次的科技传播活动中,知识的专业性依次降低,受众的范围依次扩大,社会的参与度依次提高,传播的社会性依次增强。广泛性多意味着基础性。科技新闻传播作为最广泛的社会科技传播活动,对其他形式的科技传播活动起着基础作用。从世界各国和国内各省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科技传播活动活跃的地方,科技新闻传播发达;科技新闻传播发达的地方,科技传播活动的水平亦高,效果显著。因此,实现科技新闻的高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3从科技传播视角衡量科技新闻传播效果

全文阅读

科学技术传播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大量事实和充分论证,阐明科学技术传播的积极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对其消极的方面作了一些分析。作者认为,科学技术传播是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环节或条件。

【关键词】科技传播/科技意识/科教兴国

【正文】

科学技术传播(TheTransmissonofScienceandTechnology以下简称科技传播)是指科技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分享的过程或行为。它是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哲学家培根早就指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它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科学技术是否被传播,传播的结果怎样,不仅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而且影响着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本文拟就科学技术传播的社会价值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和讨论,以此就教于学界同仁。

科技传播的社会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的一种文化形式。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既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智慧结晶,又是人类认识客观存在的武器。从价值论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对于事物存在价值的确认。……事实上不可能找到一种科学知识,它不是对事物存在价值的断定。因为那样的知识没有反映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和客观性,没有揭示宇宙联系和规定的丰富性,没有揭示事物所遵循的规律,因而也没有任何指导人的社会实践的能力。”科学技术正是由于其本身的价值所在,才有了传播的可能与必要,才有了其社会价值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自然科学被资本家用作致富手段,从而科学本身也成了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而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今天,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增长大约有三分之二来自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国家的强弱及其国家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及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的能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对社会进步起决定性影响的思想深入人心。近20年来,许多国家和政府纷纷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如美国的“星球大战”,欧洲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技术立国”等,即是科学技术所具备的社会价值的表现。科学技术的传播过程,无论这种传播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只有经过传播过程或传播活动,科学技术才能内化为生产者的技能,进而作用于劳动对象,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各领域的变化。重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播。换句话说,科技传播是使科学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必要环节,其社会价值意义即在于此。

一、社会成员科技意识的提高及整个社会科技氛围的形成

日本森谷正规认为,一个国家的技术向来是该国文化的产物。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获得飞速发展,就在于它使来至欧美的技术,适应了日本的环境,即取决于日本“技术性格”与“技术风土”的相适应。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道德人伦,轻视工艺技巧的社会民众心理不能不说是近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历史上不乏将西洋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给国人的贤仁志士,但终因没有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而未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我国发展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发展史都表明,社会及其所属成员对科技的认识、态度和评价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因素能转化为制约或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社会条件。科技意识就是以这些认识、态度和评价为基本内容的。较高的社会科技意识,会使全社会自觉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社会价值,增强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形成尊重科学技术劳动和科技劳动者,支持科技事业的社会环境,影响、吸引更多优秀的社会成员投身科技。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通过科学技术传播工作,将科学技术普及,进而提高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形成全社会理想的科技氛围,如在英国的许多会议厅、甚至餐厅墙上悬挂的更多的是科学家的画像;我国特别行政区——香港仅科技传播的专门机构就有10几个;我国长春市图书馆也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院士厅”,厅内挂有许多院士的画像及生平介绍。各国政府都在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将科技意识、科技思想、科技态度传递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影响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影响他们对科技的理解、重视、支持及内化为科技劳动的积极性。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只有依靠人的自觉的有意识活动才能实现,这种意识就是科技意识。科技意识的能动性是和它的超前性(相对于某一具体实践而言)、科学性不可分的。在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的当今世界,对科技的传播会使科技社会一体化发展,这样,科技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取得社会的认可,为社会及社会成员所容纳,才能被劳动者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变成生产工具和从事实践活动的武器。

社会成员的科技意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社会民众心理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社会民众对科技价值的基本判断和基本态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社会民众心理的产生是特定文化传统和现实文化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著名社会心理学家DavidG.Myers所说:“社会心理的变迁更多地是基于文化而不是过程。不同文化中的人可能形成不同的主张,并具有相同的形成方式”。在Myers看来,人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人的社会态度,包括人的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相信等等,这些社会态度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会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人的社会行为,于是,在人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关联效应。如果人的社会态度以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被民众所拥有,就会在人的社会行为中形成一种内聚力,表现为较为一致的社会行动;相反,社会态度的混乱或多样,也必然引致混乱的社会行为或多样化的社会行动,社会就失去了其整合力。Myers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态度之间的关联性用右图表示。

全文阅读

科技传播农业科技论文

1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应急传播的主要内容

突发事件发生急、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受关注度高。在这期间选准内容和角度,在第一时间积极主动地开展科技传播,既能达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稳定和谐、避免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目的,又能达到树立农业科研工作科学严谨、求真唯实的良好形象。农业科研单位应充分发挥学科领域广、科研人员素质高、研究内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等优势,用好用足各种媒体资源,及时、客观、全面、准确、主动地权威信息。要着重把握好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1做好信息报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作为政府工作的参谋、助手和智囊,有各级各类国家和省部级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挂靠在农业科研单位。在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瘦肉精肉等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发事件中,质检中心的科技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事发地取样,在最短时间内拿出检测结果;同时在快速检验检测方法的研制、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要将准确的信息和权威的数据尽快、稳妥地通过政务信息报送的渠道及时上报,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2做好科学普及,为公众解疑释惑很多突发事件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禽流感、柑橘大实蝇、毒香蕉、西瓜膨大剂等等。由于普通公众很难具备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评判分析能力,因此农业科研单位要及时地做好科学普及。事情发生之后尽快安排专家从科学的角度告诉公众怎样尽量避免流感病毒从禽到人的传播,禽肉禽蛋只要经过简单的烹饪就可以完全阻断病毒的危害,大实蝇不是蛆虫,毒香蕉也没有毒,西瓜膨大剂是与西瓜本身就具有的一种生长调节剂一样的物质,均对人体无害,从而避免公众因不了解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猜测、误解甚至恐慌。同时,还可以帮助重建市场信心、帮助产业恢复生产。

1.3做好谏言献策,为救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近年来,一些严重突发事件和极端天气异常时有发生,如2008年年初南方冰冻雨雪灾害、2010年春西南5省大旱、汶川和玉树地震等。这些情况发生时,农业科技人员都能及时奔赴灾区,了解研判灾情,分析提出科技需求和对策建议,并立即筛选、整理、集成一批针对性强、实用度高、见效快的品种和技术;同时,印制相应技术手册或“明白纸”,将技术尽快送到农牧民手中,为实施科学救灾、减少损失、恢复重建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支撑。此外,结合研究撰写有预警价值文章,如“警惕北方越冬作物冻害损失”“从极端天气看农业减灾的紧迫性”等,谏言献策以降低突发事件导致的严重损失。

1.4做好典型宣传,塑造科研人员心系“三农”的良好形象无论是在SARS、禽流感、口蹄疫肆虐,还是在汶川大地震余震不断的时候;无论是在异常天气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生存,还是在农产品质量危及国家信誉的时候,不管是否在节假日,农业科研单位都在第一时间派出专家组深入一线开展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制订指导农业生产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降低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对相关工作动态、科研人员的先进事迹应及时收集、整理、,让公众更多地了解、理解农业科研工作和科技工作者,营造出农业科研人员关注国家需求、关注民生、心系“三农”、服务“三农”、勇于奉献的良好氛围和形象。

2深入剖析农业科技应急传播的薄弱环节

通过近年工作的实践与摸索,农业科研单位在应急科技传播方面经受了一些考验,做出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舆情关注不足、应对能力不强等情况比较普遍,依然存在明显不适应的方面。

全文阅读

科技传播新形式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力量的雄厚,科技在传播中的应用手段日益丰富,而VR(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当下最为流行的新型传播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青睐。VR技术应用到新闻事件的报道当中也是有利有弊,但却值得尝试开发。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举例,具体探究了VR这种科技传播的新形式,并以V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为例,分析了其在报道过程中的优势所在及不足之处,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简单的构想。

关键词 科技传播;VR技术;新闻报道;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79-0010-02

现今是互联网的时代,整个社会环境都随之发生了变革,其中科技的力量不容小觑,它作为一种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提高大众文化科技涵养的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生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的社会环境下,科技传播在新形势的发展中也在逐渐适应,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此过程中,VR虚拟现实技术也就随之孕育而生,用计算机技术生成模拟真实的虚拟空间环境,从而达到三维动态的场景,加之使用者需要必须配套的头盔和操纵杆等设备,即可在虚拟场景中游戏、观看影片等,会有一定沉浸其中,想象交互的感受,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投入VR技术的使用,根据Tractica的市场研究,到2020年全球预计会有2亿部消费级的VR设备被售出,对于新闻媒体这种新鲜感强的行业,VR技术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带给受众全新的体验。

1 V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应用的渊源

虚拟现实和新闻共同结合也就产生了虚拟现实新闻,用虚拟现实的VR技术让受众亲临第一现场的报道方式,受众可以自我调节,对新闻事件有自己的自我判断和观察,随意走走停停进行分析。追溯VR新闻报道的历史,在2013年的时候,国外报媒就开始首次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了新闻报道中,《德梅因纪事报》就是第一个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报刊媒体机构,报道名为“收获的变化”。我国首次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新闻报道当中是在2015年的6月,“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发生后,开始有媒体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新京报的新媒体中心连续了8条模拟的视频,最大限度的还原真实事件的发生情况,随后,各个媒体方都开始将VR虚拟技术的实验提起了重视并重点发展,到2016年的全国“两会”进行时,各大媒体网站都出了自己的虚拟现实新闻报道和全景报道。

2 VR技术在新闻报道表现方式上的特c

虽然运用了新形式的传播方式对新闻进行传播,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新闻的要素和基本条件,即:报道出的内容一定是真实存在的,正在发生或者之前确实发生过的详实的资料;报道出的内容要坚持真实、客观、中立;报道的内容要贴合民心,迎合受众口味,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受众价值。

全文阅读

科技传播视角的科技新闻传播及其评价

摘 要 科技新闻包括了政策类科技新闻、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和管理类科技新闻五类,是科技传播的四种类型之一。科技新闻传播作为面向大众的科技传播活动,其效果评价涉及新闻传播和科技传播两个方面。传播形式、传播速度、传播规模、科技新闻价值、科技传播价值是科技新闻传播评价的主要维度。

关键词 科技传播;新闻传播;评价

中图分类号 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012-03

科技新闻是一种重要的新闻形式,有其鲜明特色,较其他类型新闻专业性更强、要求更高。本文拟基于现有研究基础,辨析科技新闻内涵以及科技新闻传播和科技传播的关系,并尝试从科技传播角度提出科技新闻传播的评价维度。

1 科技新闻定义与分类

鉴于科技在经济社会中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特性,对科技新闻难以全面概括,定义较为困难,学界就科技新闻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意见。

一些学者尝试对科技新闻进行定义:

辜晓进认为“科技新闻是对科学技术和自然现象及其人类相互关系中新鲜事实的报道”[1]。

全文阅读

科技传播论文:农业科技传播的疑问及策略透析

作者:陆阿飞 单位:青海省草原总站

青海省三江源区农牧业科技传播存在的问题

传播者水平不够农业科技传播者(科技工作者)在牧区主要是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草原部门的工作人员。一项政策或技术的传播,由农牧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再由农牧工作人员或草原部门进行传播、宣传、落实,由于语言的障碍,对信息的准确传播程度直接取决于工作人员对政策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传播方式还是依旧延续着世代的口耳相传、手把手教的传统传播模式,如没有好的示范,新方法、新技术很难推广下去。传播渠道不畅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在传播渠道研究方面,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电子媒介、纸质媒介、组织和人际传播4种渠道,将农业科技信息翻译成藏文、蒙文,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形式向农牧民传播的大众媒介形式逐渐成为三江源农技推广的主流模式。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的发展,在三江源牧民生活中得到了普及,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年轻一代人身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互联网查询、下载和阅读大量农业科技信息。由于受民族语言和文化程度的影响,各种传播渠道和传播媒介都受到了很大制约。语言障碍及文化程度不高限制了传播受众的接受能力对农业科技传播来说,受众是指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接受者,三江源区的受众就是在这一区域生活的农牧民,是农业科技传播者的服务对象。决定传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受传播者,即当地农牧民能够理解和接受信息的多少。草原牧民居住零散、交通不便、通信不畅是限制农业科技传播的因素,语言问题和文化程度更是农业传播的关键,诸多因素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

青海省三江源区农业科技传播的对策

加快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对农业科技传播研究和学科建设来说,高水平人才队伍是信息传播的关键。三江源区的农业科技传播事业和别的地区有很大差异,最主要的就是民族语言的差异,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青海省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科技工作人员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健康快速的发展亟需一支既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又精通农业科技知识,并且农业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金字塔”型的学科梯队。丰富传播媒介和渠道增加少数民族农业节目,将优秀的农业节目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使信息传播更直观、更容易接受。另外,开通的“12316青海省农牧服务热线”,多位专家教授在线为农牧民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和困惑。加强改善农牧民的生活条件针对青海省三江源区牧民的特点,为便于信息的传播,改善农牧民的生活条件,近年来,农牧民定居点建设、新农村建设、退牧还草和“两基”教育的实施,对信息传播和政策的传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语

在青海省三江源区进行农业科技传播能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维护地区稳定,切实关心农牧民生活,维护农牧民的切身利益,抓住当前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问题根源,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加农牧民收入,使其走向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为青海省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全文阅读

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如何拓展科技传播

摘要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媒体对传播环境构成了严重冲击,身处其中的科技传播也不能例外。信息技术带来的不仅是传播工具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其对信息传递、接收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带来巨大冲击。新媒体对传播环境进行了重新建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拓展科技传播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观念变化以及知识的迅速更新换代,也对科技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 新媒体;科技发展;科技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3-0114-03

科技传播是指“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包括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技普及等基本形式,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科技传播的“实质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其目的是实现科技信息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使全社会树立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其核心和灵魂是弘扬科学精神”1。总之,科技传播是连接科技与社会的桥梁。

传播活动不是某种独立的、抽象的存在,它总是以某种具体的形式或质的规定性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与此同时,这个环境因素也以某种方式规范、影响、制约着人类的传播活动,在这方面,科技传播也不例外。德弗勒和鲍尔q洛基奇就认为,“如果撇开环境,单纯地孤立地观察各个具体媒介,那么观察再细致,也无法理解当今社会大众传播系统的整体,因为媒介的历史大于其各个部分之和,任何媒介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地植根于一系列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之中”2。科技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科技信息的活动,其随着人类传播的进步而进步,其发展、变革都与社会环境变化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促使一系列新兴技术在传播领域中得以应用,这极大的扩展了科技信息传播的范围,同时也提高了传播速度和效率。

1 科技传播环境变革

传播环境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和环境的总和,科技传播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其必然受到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学者将这种制约影响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所谓硬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2。所谓软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 2。就存在形式来说,硬环境是一种物质环境,软环境是一种精神环境。

20世纪以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全球兴起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高潮,信息传播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在这一新的环境下,科技传播在以下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

全文阅读

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

摘 要 培根说:“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当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科技作为信息之一也被广泛地传播,且传播手段也多种多样。然而面对科技传播的纷至沓来,受众却越来越漫不经心,更没有积极地回应,究其原因,是因为大众需要的高质量科技传播很少见到,而大众不需要甚至摒弃的科技传播形式和内容却随处可见。科技传播的传播方和受众方出现了严重的供需不均衡。科技传播方面有太多问题亟待改革。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呼之欲出。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改革的领域已经扩展到各行各业,“供给侧改革”以推进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科技传播也亟待“供给侧改革”,才能让大众更好地接收科学、理解科学、热爱科学、传播科学。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科教节目;新媒体;科技馆;科普类报纸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020-02

1 什么是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一词自诞生之日起,已荣升为我国经济名词新宠儿。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日前,“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举措。金融、文化、教育、工业等各个领域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实施“供给侧改革”,如何针对自身领域里产能过剩的问题对症下药,如何能够通过改变经济结构的方式促进消费。科技鞑チ煊蛞彩且谎。

科技传播是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的重要途径,它以传播科技知识信息为基础,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使科技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展和延伸,从而激发大众对科技的热爱与探索。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决定了国家的强大与民族的进步,因此,科技的传播尤为重要,我国近现代以来,通过广播、纸媒、电视等很多传播途径对科技进行了广泛的普及和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大众的科学知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纸媒受众骤减;广播、电视等对科技的传播逐渐变质;网络在快速传播科技的同时,也传播了很多虚假的科技信息等,科技传播也面临着一系列考验,从而使得传播方与受众方的供需不平衡,传播方传播的手段、途径以及传播结果均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得受众方不买账,科技传播陷入了一个瓶颈,科技传播的“供给侧改革”呼之欲出。

全文阅读

报纸科技传播质量思考

报纸是科技传播的主力军

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各方面支持、拉动,完善科技传播、传送科学文化属基本元素与需求。达成工作、生活科学化和社会现代化,科技传播要强化,它不能缺位、不振;推动文化发展、实现文化强国,科技传播发达和营造科普大国是柱石和急需[1]。助国人茁壮成长、“伟岸”,科技传播(科普)是“维生素”与“钙片”;科技传播及其品质与国民综合素质及提高正相关。推进科学发展、全面“美丽”中国,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应然、必须,不能小觑。缔造世界强国,我们的科技传播应加强、不能弱;提高科技传播的品质及其渗透力、影响力乃传递、扩散科学文化,进而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时需与路径。

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是其要素)的公民比例为3.27%。2013年12省市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为4.48%(发达国家的该比例百分号前是两位数)。我们目标是:2015年,全国的该比例超过5%;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0%。[2]

报纸是公信力、号召力颇强的传媒,权威、高端和高文化品质是其符号,也是其本色、特征;提高各类劳动者科学素养、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大报是渠道与抓手。文化建设、发展之大业,需有大报辅佐、呐喊,需要大报输入动力;科技传播是大报的使命、义务,大报是当然的科技传播者和科技传播领军者。提高国人科学文化素质,让全社会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文化,使大家可基于科学思维、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妥善解决工作、生活中的事务,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角――大报要担纲、献力,重在提高科技传播品质,增大其慧人的功效。

提升科普效用乃报纸的长期任务

文化化人,形成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传播要发展,理当完备、繁盛。文化智人,让生活美好,科技传播是不可或缺的”有机分子”;文化大发展、文化强国之时,科技传播必须繁荣、优化。报纸报社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科技传播报纸当为、必为,要更有为。报纸及其文化品质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较大,当下与将来,国民进步、城市发展与社会文明均需大报助推、支撑。报纸是资深媒介和科技传播的要角,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培树、强化国民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是大报的职责,这也是报纸善尽社会责任之基点和项目。

报纸位势高、“声音”响,它是投送科学文化的大平台,其科技、科普等信息,许多新媒介都会一字不动、迅速转载、转发。所以,报纸的科技传播质量当力保。最近,《光明日报》载文说:“就整体而言,中国科普多年来始终未有大的起色”;它呼吁:要“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科普‘脱困’”。[3]科技传播(科普)状况不佳、科技传播质量不高,后患会很多。报纸及其科技传播对传达科学文化、提高国民素能有加持之效,改善科技传播,提升科普效用乃报纸的长期任务;助科技传播发达,用科学文化润泽、提升国民,报人要身体力行,并示范、引领其他媒体。

报纸科技传播要力争信、达、雅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