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如何拓展科技传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媒体对传播环境构成了严重冲击,身处其中的科技传播也不能例外。信息技术带来的不仅是传播工具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其对信息传递、接收甚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带来巨大冲击。新媒体对传播环境进行了重新建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拓展科技传播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观念变化以及知识的迅速更新换代,也对科技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 新媒体;科技发展;科技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3-0114-03
科技传播是指“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包括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技普及等基本形式,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科技传播的“实质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其目的是实现科技信息和知识的共享和交流,使全社会树立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其核心和灵魂是弘扬科学精神”1。总之,科技传播是连接科技与社会的桥梁。
传播活动不是某种独立的、抽象的存在,它总是以某种具体的形式或质的规定性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与此同时,这个环境因素也以某种方式规范、影响、制约着人类的传播活动,在这方面,科技传播也不例外。德弗勒和鲍尔q洛基奇就认为,“如果撇开环境,单纯地孤立地观察各个具体媒介,那么观察再细致,也无法理解当今社会大众传播系统的整体,因为媒介的历史大于其各个部分之和,任何媒介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地植根于一系列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之中”2。科技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科技信息的活动,其随着人类传播的进步而进步,其发展、变革都与社会环境变化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促使一系列新兴技术在传播领域中得以应用,这极大的扩展了科技信息传播的范围,同时也提高了传播速度和效率。
1 科技传播环境变革
传播环境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和环境的总和,科技传播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其必然受到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学者将这种制约影响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所谓硬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2。所谓软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 2。就存在形式来说,硬环境是一种物质环境,软环境是一种精神环境。
20世纪以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全球兴起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高潮,信息传播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在这一新的环境下,科技传播在以下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技术变革带来传播方式的更新、换代。科学技术促进了传媒的快速发展,人类传播从语言到文字经历了3万多年的时间;从书写到印刷花了将近4000年;从毕N的活字印刷到广播应用,足足用了800年;而从广播到电视就只用了20多年;其后,在1946年计算机诞生,只用了20多年,就出现了互联网。在21世纪,科学技术对传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体现在传播手段、传播工具的更新换代。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使用数字化工具进行信息的收集、传播工作,传播借助于全球化的数字化的特有优势,实现着传播的即时性、远程化。在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就出现了“全能记者”,他们集采、编、写等职责于一身,借助于3G技术,一个人就能完成从文字到图片、从采访到写作的任务;另一方面体现在传播方式、传播观念的变革。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力,它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能如此的进行科技传播。视频网站、博客、手机等新媒体都成为科技传播的重要手段,只要易于接近受众,它就能成为我们进行科技传播的有力工具。比如“汶川地震”中一举成名的科学松鼠会,作为完全由国内外各院校的一线科研工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媒体的科学记者、编辑,以及活跃在各大媒体科学版的多位科学作者和译者所组成的科学传播公益团体。汶川地震当天发生后3个小时,科学松鼠会就赶写出一篇高水准的科学原创文章《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并就此课题做了深入独到的见解,随后松鼠会策划了“地震专辑”。科学松鼠会集合了一群熟悉科学、了解科学前沿的学者、专家,以民间NGO组织出现,利用博客等新媒体方式进行科普活动,这为我们科技传播打开了一扇窗户。
其次,科技的日新月异为科技传播提供了大量素材,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这对科技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科技以人为本,揭示的是科技与人之间密切的关系。科技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外延,是为人类服务的,因此,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与人们密不可分、为人们所关心。这就对我们的科技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技传播的时候,要注意在传播的时候对专业的科学问题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另一方面,科技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知识的更新换代,科技的更新换代有时候不是按月来计算,而是按天、按分来计,因此,在科技传播中,必须处理好科技传播与时效性的关系。
最后,受众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技传播与广大群众联系日益密切,人们对科技新闻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强化受众本位意识,不断增强科技传播的贴近性,把科技传播做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与此同时,更新思维,尽可能利用高科技手段,使科技传播表达形式多样化、形象化、生动化,以此诠释出最新的科学知识,做到传播科学技术与传播科学精神并举,让读者和社会大众意识到科技对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发重视科学、关心科学事件,并且,科技新闻、科技传播也有娱乐化趋势。比如,7月22日我国长江流域出现的日全食奇观,在当天的央视新闻联播日全食新闻上了头条,而温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却排在第二。多年来,央视新闻联播刻板的顺序:先中央,后地方,再国际。这条日全食新闻上头条,就打破了央视新闻联播编排的老格局。
而在此前,在互联网上,大量在线观看日全食的软件供广大网名下载。而各地党报从版面的常规突破,到图片的大胆运用,再到标题的浓墨重彩,其报道的多元呈现。由于日全食沿长江自西向东而过,沿途乃至许多日食带以外的省市党报,不约而同地让这一热点天文现象上了次日的头版。
结合以上论述,笔者认为,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要开展好科技传播,关键是在如下方面进行拓展:
2.1 观念拓展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信息传播、接收方式的巨大变革,现在的科技传播已经不是简单的依靠三大传统媒体来完成的。因此,作为科技传播工作者,首先应当在思想观念上“更新换代”,将科技传播与电子书、博客、手机等新媒体紧密联合起来。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人们的科技内容消费需求,科技传播开始于娱乐化紧密接轨,因此,有必要在科技传播理念上进行创新,比如Discovery探索频道就模仿体育频道“娱乐+体育”的模式,开拓的“娱乐+科学”的科普影视作品。“作科技传播,科学性不是唯一要素”3。
2.2 工具拓展
在人类漫长的传播史上,每一种新的媒体的出现总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冲击,在信息化时代,报纸不论在时效性还是内容上都无法与互联网等新媒体抗争。因此,在新的时代,我们有必要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拓展科技传播。
二十世纪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信息传播的发展,使地球也变成了一个“村落”。在这个时代,最典型的传播工具就是互联网的异军突起。互联网以超媒体方式组织信息,跨越时空,双向交互,这种强大的信息集散功能是其他的传统媒体所没有的。因此,在新时代,不论是从成本还是从效果考虑,我们都应该“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综合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改造传统科技传播手段”4。
从传播技术上看,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各种高新技术孕育了网络媒体,并促成了其成长。我们今天的许多传播手段、传播工具、传播技术都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之上的。互联网拓展了科技传播的方式与手段,这要求我们在科技传播的时候,既要关注科学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影响,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科技传播。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科技传播手段进行技术改造,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建立网络化的传播通道,提高科技传播的效率。在今天,在进行科技传播的时候,就需要多注意利用手机、博客、微博客等容易贴近受众的方式开展科技传播。
从传播手段看,互联网融合了以往各种大众传媒的优势,这是一种典型的多媒体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跨越了不同传统传播间的界限,使传播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要求我们在进行科学传播的时候,善于利用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将文字、图片、声音等糅合在一起,这其别需注意的是视频,有声音的视频有利于缩小人们心里的距离感,更加能为受众所接受。
同时,在传播机制上,传统的媒体是一种单向传播,一方是信息的发出者,另一方是信息的接受者,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互联网改变了大众传播中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互联网为参与其中的人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在这里,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者。互联网的这种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其具有包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这容易培养网络公共空间,便于问题讨论的自由论坛,有利于发掘一些传统媒体所忽视的题材或问题。因此,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传者要善于利用手中所掌握的资源,培养媒体社区,这既有利于培养受众,黏住客户,又有利于发掘题材。
2.3 内容拓展
过去,在科技传播中,在传者,存在着内容晦涩、没有从受众角度出发等问题。在这方面,科技传播应该向科技新闻学习,近年来,出现了科技报道新闻化,新闻报道故事化的趋势。
新闻故事化,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这种报道方式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类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总而言之,新闻故事化是新闻媒体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科技新闻故事化就是科技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在新的传播环境下,科技传播有必要在如下方面进行改进:
1)注意内容的“人文关怀”
在这里,“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两大层面,一个是从报道对象出发,体现背景、人物、事件的内容本身的“人文性”;二是从接收对象出发,按科学规律,还受众主置,体现了解受众、尊重受众、引导受众的科技传播的人文关怀,也就是回归“受众本位”的“人”性报道。不管是什么素材,都是传播给人看的,因此,受众的感受是报道中不得不考虑的,提升科传播中的“人文关怀”就成提升科技传播本身的重要因素。当然,这种“人文关怀”是在基于对科学事实的尊重之下的。
2)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
新闻的贴近性要求新闻与读者在地理上或思想上,利益上的接近。科技传播也是如此,科技传播要以普通的社会大众为传播对象。因此,要想达到科技传播科技信息与科技知识的效果,科技传播在选择报道对象、内容、形式、和题材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大众的喜好倾向和接受程度。
记者、编辑作为科技传播的第一个“把关人”,是实现科技传播的贴近性关键所在。科技传播中传播什么、怎样传播,首先决定于他们的选择。因此,记者编辑首先要学习新闻报道的“三贴近”思想,总结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好的新闻都是从实际中来、从群众中来、从生活中来。具体到科技传播上,首先要尊重事实,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倾注着自己的情感,心中有读者,写作的内容要设法让读者感兴趣,要有新意,这样才能把采访的内容传达给读者。心中没有读者,则写作是不会成功的。科技传播只有了解了社会大众,心里装着社会大众,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3)表达方式多样化
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没有吸引人、感染人的诸多细节是关键。在新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在各个领域得到普遍应用,科技传播也应在内容实现上实现多元化、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体、电视媒体外,还应多利用网络媒体;除了用文字来表达新闻外,还应多利用视频等来表达新闻,这样更加直接、形象、生动。这就要求科技传播必须抓住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细节及其表现方式,注重解释性报道,紧扣百姓生活,从小处着眼,突出趣味性,写出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内容来,这样更能让读者喜爱看、乐于接受,这样也就实现了科技传播和受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得科技传播具备了充分的可读性。
3 结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传播的本质是对科技信息的宣传、接受与交流”5。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飞速发展的科技日益改变着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我们也越来越依赖科技。所以,我们每个人是不能置身于科技的发展与变迁之外的,科技的发展与变迁也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这个时候,作为大众传媒, 新闻媒体承担着科学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让更多的普通百姓接近科学, 接受科学, 是科技新闻、科技传播的责任。
自上个世纪以来,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已经改变了现在的科技传播环境,在这种环境下,要做好科技传播,就必须从自身观念入手、从技术上入手、从内容上入手,进行多方拓展,这样的科技传播才能与时代结合,才能做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科技作品来。
注:
1.从书海到网路P2.
2./cbx/article_show.asp?id=26.
3.翟雪.试探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态势和机遇..cn/?action-viewnews-itemid-86.
4.官威.试论科技传播,理论与改革,2000(3).
5.李浩鸣,陶贤都主编.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0.
参考文献
[1]李浩鸣,陶贤都主编.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苏志武主编.科技与传播现代传播文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3]林贤:从书海到网路――科技传播的演进[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
[4]汤书昆,刘为民,等著.科技传播与当代社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cn/?action-viewnews-itemid-86[EB/OL],2009.
[6]尹怀勤.创新意识与科技传播[J].科技论坛,2000(8).
[7]官威.试论科技传播[J].理论与改革,2000(3).
[8]翟杰全,郑爽.网络时代的科技传播[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
[9]邱海云.新形势下的科技传播[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