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实习个人总结

机械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机械专业实习个人总结

生产实习是我们机械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对强化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检测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很好的帮助。为期7天的生产实习,我们先后去了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柳州长虹机器设备制造公司,柳州开元塑料机械厂等4个工厂。在实习当中,我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真的是受益匪浅。

(一)实习目的

1:通过下厂生产实习,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观察和调查研究,获取必须的感性知识和使学生叫全面地了解机械制造厂的生产组织及生产过程,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基础的生产实际知识,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并为后续专业课的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2:在实习期间,通过对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分析,以及零件加工过程中所用的机床,夹具量具等工艺装备,把理论知识和盛传实践相结合起来,北洋我们的考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3:通过实习,广泛接触工人和听工人技术人员的专题报告,学习他们的好僧产经验,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学习他们在四化建设中的贡献精神。

4:通过参观有关工厂,掌握一台机器从毛坯到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组织管理,设备选择和车间布置等方面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5:通过记实习日记,写实习报告,锻炼与培养我们的观察,分析问题以及搜集和整理技术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二)生产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全文阅读

浅谈《机械制图》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 要: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中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基础课。机械制图教师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出熟练运用机械制图工程语言的一流技术工人。

关键词:机械制图;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 动手参与

《机械制图》是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是技术生产中的通用语言,主要培养学生看图、画图、空间想象力和应用能力。学生学完这门课后须掌握识图技能和绘图技能。所以技工院校的机械制图教师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研究如何在制图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机械制图》课,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机械制图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跟大家进行探讨。

一、上好第一节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绪论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兴趣,引起学生追求和探究的欲望,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技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的初中还没有毕业,年龄偏小,底子较薄,对于以前从末接触过的新课程《机械制图》,感到既陌生又好奇。针对这种情况,在授课时,教师通过播放机械设计、生产、检验等方面的录像,让学生了解零件的加工过程,了解零件图、装配图。并向学生提问:设计人员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构思、设计方案表达出来?车间工人又怎样能明白技术人员的设计构思,并把机械零件生产出来,同时按要求装配成合格的机械呢?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学习气氛中,再向学生讲解,设计人员与车间工人之间其实就是通过机械图样来沟通的。图样是工程技术界的语言,设计人员通过绘制图样来表达其设计意图,车间工人通过识读图样来生产零件及装配零件。对这种机械图样识读能力的培养就是我们同学今后学习的主要任务。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总结归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技工院校学生基础较差,在学习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数学生课堂领悟能力差。所以教师要利用总结归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上《直线的投影》课时,学生对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理解不是很好,教师就要用易于记忆和理解的几句话(总结归纳法)来总结,如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可总结为“两平一斜”。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可总结为“两垂一点”。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可总结为“三斜三短”。通过上述学习,使难学的制图变得简单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文阅读

工程案例教学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通过分析高校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任务和作用,并结合工程案例的特点,制定出机械设计课程工程案例教学的步骤,并结合教学实践以升降机为例讲解工程案例教学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实施过程。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工程案例教学效果很好并可提高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关键词:工程案例教学;机械设计;应用

作者简介:于克强(1978-),男,黑龙江海林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陈国辉(1979-),男,山东烟台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13-6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80-02

机械设计课程是高等工科学校机械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是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机械产品设计的必备基础。它对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以机械系统设计为主线,打破传统机械原理课程和机械设计课程的界限,从认知规律出发进行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的整合与提高,使基本机械设计知识完备,突出创新设计和现代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的训练。机械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最显著的区别是实践性非常强,绝大多数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因此很多内容只有结合工程实际的案例讲解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工程案例教学的特点

工程案例教学的最显著特点是利用工程实际、日常生活实际中典型机械或典型机械的零部件作为讲解相关机械设计内容的一种案例,然后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达到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内容的目的。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模式。工程案例教学的特点总结起来有三个特点,即:直观性、典型性、系统性。[1]

全文阅读

职高机械专业教学与“2+1”学制模式融合的几点认识

[摘要] “2+1”模式下,职高第三年机械教学与定岗生产实习的衔接和管理一直是个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有多种,总的来说,机械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宝贵的一年顶岗生产实习时间,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把顶岗生产实习作为就业前的实战平台,充分锻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融会贯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2+1”学制模式 机械教学 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 衔接

中职学校学制从2000年开始,逐步改成三年制,再到近年来提出的“2+1”模式。所谓“2+1”,即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教学和部分专业实践,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目前摆在中职校机械专业面前的难题是第三年机械专业教学与顶岗实习如何衔接?本文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

一、“2+1”学制模式现状

中职机械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的实践性很强。机械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对于教育部所倡导的“2+1”模式,第三年学习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对于提高职高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无疑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创举。

目前,“2+1”学制模式各校尚在摸索之中,在些学校甚至还来不及改革课程体系,用两年时间匆忙把几门专业课上完后,急忙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三年的教学内容完全停止,把学生托付给企业或放任自流。对于机械专业,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素质相对较弱,两年校内教学时间紧,许多学校对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虽然重视,但苦于实习设备和师资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2+1”模式下,第三年的顶岗生产实习给机械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实践平台,机械专业老师更应抓紧机会,工学结合,校企结合,而不是单纯把学生推给企业,让学生毫无目的的实习,浪费宝贵的实践教学时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能独立从事机械操作及初步设计工作的合格的中高级应用型机械人才,就要将第三年的机械教学与生产实习衔接起来,并付诸实践。

二、第三年机械教学与生产实习的衔接探讨

针对机械专业学生实习,让学生带着项目到企业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结合现场工作情况,充分利用企业实习资源,专门针对在校内无法接触、理解的实际问题联系实际,逐个进行研究。

全文阅读

浅谈职高机械专业教学与“2+1”学制模式的融合

[摘要] “2+1”模式下,职高第三年机械教学与定岗生产实习的衔接和管理一直是个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有多种,总地来说,机械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宝贵的一年顶岗生产实习时间,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把顶岗生产实习作为就业前的实战平台,充分锻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融会贯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2+1” 学制模式 机械教学 工学结合 顶岗实习 衔接

中职学校学制从2000年开始逐步改成三年制,近年来,又提出“2+1”模式。所谓“2+1”,即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理论教学和部分专业实践,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目前摆在中职校机械专业面前的难题是第三年机械专业教学与顶岗实习如何衔接?本文针对这一难题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

一、“2+1”学制模式现状

中职机械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的实践性很强。机械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对于教育部所倡导的“2+1”模式,第三年学习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对于提高职高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无疑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创举。

目前,“2+1”学制模式各校尚在摸索之中,在些学校甚至还来不及改革课程体系,用两年时间匆忙把几门专业课上完后,急忙把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第三年的教学内容完全停止,把学生托付给企业或放任自流。对于机械专业,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素质相对较弱,两年校内教学时间紧,许多学校对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虽然重视,但苦于实习设备和师资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2+1”模式下,第三年的顶岗生产实习给机械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实践平台,机械专业老师更应抓紧机会,工学结合,校企结合,而不是单纯把学生推给企业,让学生毫无目的的实习,浪费宝贵的实践教学时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能独立从事机械操作及初步设计工作的合格的中高级应用型机械人才,就要将第三年的机械教学与生产实习衔接起来,并付诸实践。

二、第三年机械教学与生产实习的衔接探讨

针对机械专业学生实习,让学生带着项目到企业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结合现场工作情况,充分利用企业实习资源,专门针对在校内无法接触、理解的实际问题联系实际,逐个进行研究。

全文阅读

《机械基础》课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摘 要】《机械基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并且和实践结合非常密切。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是高技术人才,现代化企业设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不可少部分,但培养高素质的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成为职业技术学院面临的重大社会课题。本文重点探讨了《机械基础》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性。

【关键词】机械基础;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性

一、《机械基础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性

职业院校培养的工科人才主要是进入到企业一线工作,其能力将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完善,新技术对企业发展已经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企业为了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大批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让这些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真正运转起来为企业发展做贡献,这才能推动企业发展。而让机械设备运转的关键是掌握机械基础相关知识,只有具备了机械基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好机械设备操作流程,机械设备才能运转起来。因此,学习《机械基础》这门课为企业培养高技术人才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企业拥有了这些高技术人才,才能让现代化的机械设备转化成生产力,进而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如何提升企业《机械基础》教学实效性

通过上面的论述得知,《机械基础》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抓好《机械基础课》教学工作,只有将教学工作抓好,才能为企业培养大量的一线技术人员,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1、让学生明确《机械基础》对个人及企业发展重要性,激发兴趣

职业院校是培养能掌握一技之长的一线高技能人才,作为《机械基础》课的教师,应该向学生讲清楚,《机械基础》这门课对提升学生技能的重要性。也就是向学生讲清楚,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面对大量的现代化机械设备,只有能熟练操作机械设备,才能生产出现代化机械产品,才能实现个人价值,推动企业发展,进而实现个人发展。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法:

全文阅读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造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始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但现阶段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基于此,以应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积极意义为出发点,分析了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应用的合理策略。

关键词: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探索

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而其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对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主张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从目前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情况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1]。因此如何将“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更好地应用到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1应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积极意义

1.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主张通过项目任务的布置与开展实现高效课堂。传统课堂由于教学方法与内容都相对单一,导致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地学习。“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习项目任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积极探索。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状态从被动转变到主动,实现从学深化到会学。

1.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多是各自学习,缺少适当的交流与合作,而“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教学过程中各种类型的项目任务都需要团队协作来完成。在进行项目任务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自己在小组中的具体任务,而且会认识到自己所承担任务的完成情况将直接影响整个项目任务的最终结果,从而积极与小组其他成员展开交流合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小组成员的凝聚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全文阅读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学业评价改革与实践

【摘 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的,将机械类专业《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进行学业评价改革与实践,让学生在学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机械类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学业评价;主观能动性

0 引言

大学课程修完都应进行考核或者评价,考核的方式很多,对基础课而言,一般出卷纸考核,如机械制图等。这样能反映出教师上课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状况。但是,对机械类专业《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此课程专业性强,采取单一的卷面考核并不科学,机械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不仅要有创新设计能力、职业动手能力、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根据此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课程学业状况,以便能充分发挥课程考核评价的诊断、评定和激励功能侧[1]。

1 课程概述

1.1 课程定位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工程材料及零件加工工艺的知识,培养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及创新意识。通过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将前修课程培养的能力进行运用和内化,为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及以后从事机械加工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2]。

通过“机械识图与绘图”、“工厂实习”等前导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识图能力和机械加工常识,同时为《机械零件加工实训》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全文阅读

浅谈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摘要】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渐进发展的过程,需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成效,文章提出的相关教学改革措施对其他高校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新思路

机械制图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x图和绘图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空间想象力和思维力、掌握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并能熟练利用合理的表达方案进行绘制机械产品装配图和零件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传统课程。随着社会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机械制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形式已很难适应科技社会的发展。如何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学体系,探索新的教改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众多大学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教学体系、教学过程设置、助学、考核着手,探索了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教学体系系统化

机械制图课程的实践性和基础性非常强,讲授的知识面宽并且设计后续专业课程内容,必须与相关课程形成良好的配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整体学习系统。应当建立系统的教学体系,教学需突出实用性,并有效融合机械相关知识。

将机械制图课程定位于培养设计制图能力,而非单纯的制图技能。在机械制图课程开设之前,可进行金工实习以及机械基础知识入门学习;利用机械制图课程设计,初步将机械制图训练过程与机械设计联系到一起,体现设计制图的思想。并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中,指定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形成以设计―工艺―绘图为主线的课程学习体系,将制图课程的学习深化到后续课程之中,使学生的制图水平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得到不断提高和升华。

2教学设置实用化

2.1改善师资结构,强化教学实用性。打破教研室限制,不设置专门的机械制图教研室,改由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专业课教师直接担任机械制图课程。利用专业课教师丰富的实际课题研究经验,避免了制图教学过程的单一性。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将专业研究成果、经验和成功开发案例引入制图教学,从而实现制图教学同实际应用的有机联系,使得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真正脱离传统意义上的读图绘图训练,从而更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全文阅读

甘薯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项目完成情况及主要做法

摘要 概述了甘薯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项目的完成情况,总结了其主要做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促进甘薯机械化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薯机械化生a试验示范项目;完成情况;主要做法;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31;S23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055-01

甘薯是连城县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连城县甘薯产业的原料作物。近年来,连城县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与标准化栽培技术,鲜薯产量与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甘薯生产一直都以人工劳作为主,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为减少人工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甘薯生产效率,破解甘薯机械化生产难题,探索适合当地的甘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新机具,促进甘薯生产农机农艺和相关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推进甘薯综合机械化生产水平[1-2],2016年连城县田野农机服务合作社在上级的关怀和指导下,根据《龙农机[2016]38号文件》精神,实施了甘薯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项目。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1 项目完成情况

1.1 甘薯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连城县田野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文亨镇文陂村流转土地建立了6.87 hm2甘薯集中连片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采用机械翻耕起垄、机械栽苗、机械杀秧及机械收获,甘薯生产机械化示范鲜薯平均产量38 958 kg/hm2,平均产值35 841.3元/hm2,平均生产成本26 025元/hm2,纯收入9 816.3元/hm2;辐射带动甘薯机械化生产示范39 hm2,开展技术培训5场次,培训农民14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20份,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可节约农村劳动力82.5个/hm2,节约劳动力成本6 570元/hm2,节约劳动成本54.96%,370.7 hm2甘薯生产节约劳动力3 058.28个,按每个劳动力转移每天收入80元计算,可新增农民收入24.464万元,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

1.2 机具配备及应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