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文献整理的方法对近现代关于经方本原剂量“两”之量值的相关考证结论进行概述,总结出如下结论:以吴承洛、丘光明、柯雪帆为代表的经方1两合今13.92g,13.75g,15.625g;以《伤寒论语译》为代表的经方1两合今7.8g,以教材为代表的经方1两合今3g;以日本学者为代表的经方1两合今1.0g-1.6g。可见对经方本原剂量的研究结论不一,只有将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方能给出合理的答案。
关键词:经方剂量考证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084-02
近些年来,对仲景时期药物剂量的考证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东汉货币(如前文所述章太炎先生就主要是通过测量汉代钱谱而进行考证);②东汉衡器;③《汉书・律历志》所载累黍之法;④水的比重;⑤黄金比重;⑥药物实测。[1]在这些方法中,又以文物考古学的方法为主导,而且以文物考古学方法得出的结论较为权威。但以药物实测、累黍测量等方法考据的文献报道亦不在少数。笔者将近些年来通过各种文献报道的经方量值考证结论择其代表列述如下。
1经方1两合今13.92克/13.75克/15.625克
之所以将这三种结论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这三个数值相差不大。而且这三个结论均是运用文物考古法对出土的汉代权器文物进行考证而得。
1.113.92克――是吴承洛(1892-1955)在《中国度量衡史》中提出的观点,是根据新莽货币与嘉量考证而得出的结论。[2]吴承洛被誉为中国现代度量衡的创始人之一,他撰写的《中国度量衡史》是其多年以来有关度量衡研究成果的结晶。该书结论是以吴大澄考据新莽货币校得新莽一两等于13.6746克,以及刘复考据新莽嘉量测得新莽1两为14.1666克这两个数值相加取平均值,从而得出新莽一两为13.9206克。这一结论影响很大,在近代中医界被广泛引用,如五版、六版、“十五”国家规划《方剂学》教材、《中药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等权威著作均采用此结论。支持这一结论的医家也有很多,如中医科学院范吉平教授撰写《经方剂量揭秘》一书,书中运用文献分析法与实验研究法并结合目前中医临床处方用量调查对这一结论进行佐证,并建议目前临床应用经方时当按照13.92克/两进行折算[3]。另有王笑青[4]、赵国强[5]等人采用累黍之法测定1200粒黍子的重量,再乘以二,得出的数值与13.92克所差无几。
1.213.75克――是卢嘉锡、丘光明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中根据东汉出土的39件权器文物进行考证而得。该书将东汉一斤量值暂定为220克,1两重约13.75克。[6]渠敬文[7]通过对大量文物资料分析,认为西汉时期每斤约合今248克(一两约合15.5可),新莽时期每斤合238克(一两约合14.875克),仲景所处的东汉时期每斤约合220克(一两约合13.75克),与丘光明之说吻合。程磐基[8]通过对出土文物及相关文献进行考证,认为东汉时期1斤在220~250克之间,1两在13.75~15.625克之间,程氏此说表明他认同吴承洛、丘光明及柯雪帆所考证之结论,认为这三种考证结果均具有科学合理性。
“2000 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7月21日在拉萨正式闭幕。举办国际性的藏医药学术会议,这在还是首次。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印度、英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以色列、泰国等国的专家学者和医药界人士600多名参加了会议。会上 ,中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藏医药,将以其独特的医学理论、治疗方法和天然药物继续活跃在医学舞台,将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财富。
藏医药魅力何在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进入以信息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发展阶段,但是,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藏医药依然魅力不减,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青睐。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提供的信息表明,最近20多年间,中国已经逐步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的藏医医疗、教学、科研和藏药生产体系。有20多个国家设立了藏医学研究机构。藏医药学的经典专著《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
藏医药何以在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今天日益引人注目?出席此次学术会议的中外学者提交的500余篇论文集中展示了藏医药的独特魅力。藏医药起源于青藏高原,是藏族人民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中,通过长期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博采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和古阿拉伯医学之长,逐步积累、完善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
著名藏医药学家强巴赤列说,藏医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人们或许无法想象,藏医早在公元8世纪就揭开了人体胚胎学的奥秘。”北京藏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专家仁旺说,藏医强调人体的整体调理,所用药物大多采自高海拔、大温差、强日光的高原地带,其有效成份和生物活性大大高于其他同类药物,在治疗消化道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疗效。这是藏医药吸引患者的又一显著优势。
来自印度的达师博士毕业于德里大学藏医系,在印度和意大利开了五家印度医院和藏医诊所。他认为,藏医药的独特魅力还在于藏药产自号称地球四大超纯净地区之一的青藏高原,几乎没有污染,不会产生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符合当前人们追求健康、崇尚天然药物的时尚。藏药主要取材于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青藏高原共有2000多种植物、159种动物和80余种矿物可以入药,这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民族医药都难以比拟的。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认为,藏医药的另一诱人之处是它的文化内涵。他说,藏医药是熔古代哲学、天文历算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于一炉,并同藏传佛教紧密结合的人文医学。“这是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医学领域的反映” 。
揭开人体奥秘的藏医“唐卡”
〔关键词〕附子;中药;十八反
〔中图分类号〕R2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42-01
世人畏附子,如畏虎豹,却不知回阳救逆千古第一药也。
《神农本草经》言:“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痿,拘挛,脚痛,不能行步。生山谷”。
《伤寒论》中,应用附子之方20余首,回阳救逆之四逆汤更用生附子,强人取一大者,服之。今之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伤寒论》40条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后加减变化中有,“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而小青龙汤之半夏更与其相反。
历经千年之变,不知何时,附子之毒,夸之又夸,剂量轻之又轻,以至于方中用其之力亦模棱两可,可有可无。今之药典,怪其害人之命,故限其量,此好意,却大损其功效,时也,势也。
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教授,在汉•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进行考证,将古时之器皿与其度量衡详加比较,应可以说是大致等同于当时汉代的斤两,约1两合今之14-15克之间(附子一枚小者亦约有20克,大者百克左右)将古今之千年药谜做出了一个相对公证的评断。然千年之变,非一日而解,在实际应用中,在药物的配伍下,有些时候小剂量的附子可能因为它药的作用,而被误以为是附子的功效,讹以传讹,误以传误,未得中医之实,惜哉!
今之中医泰斗邓铁涛先生,给予李可先生很高的评价,李可先生是一位在基层工作的普通村医,几十年的磨练,在中医急救上取得了惊人的疗效,许许多多被医院宣判死亡的人,在他的手上得以复生,而其发明之破格救心汤,附子用量波动于30-150克之间更有甚者应用量达200克以上,回阳救逆之功尽显。
作为医药学家的“雷公”,世有二说:一为上古医药家、传说中的黄帝侍臣。《黄帝内经・素问》有黄帝与雷公论医道的记载;二是南北朝刘宋人雷激,擅长药物炮制技术,撰有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着《雷公炮炙论》。本文所述即是《雷公炮炙论》的作者――雷数。
炮炙,今通称炮制,系指用火力将中药材加工制成中药饮片的一种方法。炮制,主要包括炮与炙。炮法又称炒法,如斑蝥炮法:用糯米、小麻子与斑蝥相拌同炒,待米黄黑出,去麻子等,去两翅、足并头,用血余裹,悬于东墙角上一夜,至明取用。斑蝥有剧毒,气味奇臭。炙法即是用火烤制法,最典型的炙法是淫羊藿加羊脂油炙。淫羊藿经羊脂油炙后,可增加淫羊藿苷的含量,淫羊藿苷能兴奋性机能,使分泌亢进,精囊充满后,刺激感觉神经,兴奋,有温肾助阳的作用,用于阳痿、。羊脂油炙淫羊藿、用米炒斑蝥的首创者,即是药界雷公――雷激。
雷,时称“雷公”,南北朝刘宋药学家,擅长药物炮制技术,雷总结了前人炮制经验,使炮制由过去零星的记载系统化,形成了中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雷公炮炙论》成书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20―479年),本书全面总结了南北朝刘宋时期以前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是中国历史上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第一次总结,也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制药学专著,佚文尚可见于《证类本草》。
《雷公炮炙论》所载炮制方法全、规定细、专一性强。书中载有蒸法(包括加辅料蒸)、煮法(包括加辅料煮)、炮法、煨法、炒法(包括各种辅料炒)、煅法、炼法、浸法(多种辅料浸)、洗法、飞法等多种炮制方法,涉及除去非药用部位、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粉碎、切制法、干燥法、盛药容器、炮制时间和药量、药材真伪和优劣、部分的炮炙理论等。该书收载约300种药物的炮制法,已具备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古代制药基本原则,总结了南北朝以前的中药炮炙学成果,对中药的制作和临床应用,具有开创性贡献,为历代医家所沿用。《雷公炮炙论》的问世奠定了炮制学基础,使中药炮制成为一门学科。
《雷公炮炙论》原著早已亡佚,这一书名,始载于宋代《图经本草》,后被宋代唐慎微所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引用,流传至今。建国以后,由王兴法辑校整理而成的(辑佚本)问世,并将雷氏原著散落在各家本草著作中的精髓内容尽录其中,基本上较为符合雷氏原作的面貌。该书共分上、中、下三卷,所载药物268味,记载了药物的性味、炮炙、煮熬、修治等理论和方法。该著全面论述了中药炮炙前后的制备基本知识,包括真伪优劣药材的选择、修治和切制,文武火候的掌握,以及醪醴辅料的取舍和操作工艺流程等。
此外,该书还介绍了中药饮片的贮藏、炮制作用及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并系统地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被后世奉为中药炮制的经典准则。正如敦煌出土《五藏经》所云:“雷公妙典,咸述炮炙”,它对后世中药炮制事业的发展影响颇深。明代李中梓的《雷公炮炙药性赋》和明代缪希雍撰写的《炮炙大法》等中药炮制专著均是在整理《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分别汇总了一些民间炮炙经验而著成,从而使中药加工炮制技术日臻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中药炮制学。
《雷公炮炙论》所提到的中药炮炙方法达17种之多,被后世称为“雷公炮炙十七法”,其中包括炮、炙、煨、炒、煅、炼、曝、水飞等常用的炮炙方法,这些方法实用性强,至今仍然沿袭应用。《雷公炮炙论》对药物的净制、粉碎、干燥、注意事项等内容论述详尽。其中粉碎法就有细锉、捣细、捣筛极细、杵粉、研、酵磨、槌破等。火力是药材加工炮制的主要环节,书中提出文武火、文火、武火、中火等火力,这一经验已被汤剂煎煮广为采用。
书中论述了不同加工形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如:水淘覆盆子是为了“去黄叶并皮蒂”,去山茱萸核是因为“其核能滑精”,去荜茇皮“免伤人肺,令人上气”,制水银的目的是为了去除毒性等。本书突出炮制的方法、目的和要求,特别是关于注意事项的要求十分具体,其中多数较现代炮制要求要详细,具有重要的科学性。为今后中药炮制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适先生是个喜欢演讲也很能演讲的人。1948年10月7日的《胡适日记》曾记载:“此行在武汉住了三天,讲演了十次,虽然辛苦,我很高兴,很满意。”在唐德刚1957―1958年记录的《胡适口述自传》中,专辟一小节“公开演讲的训练”,记载他为了作公开讲演的正式训练,在1912年夏天选修了一门训练讲演的课程,由此开始了他后来有训练的讲演生涯,甚至使得他的学业有所荒废也在所不辞。他认为在美国留学时期的公开讲演对他大有裨益。他发现“公开讲演时常强迫我对一个讲题作有系统的和合乎逻辑的构想,然后再作有系统的又合乎逻辑和文化气味的陈述”。
胡适先生一生演讲无数,不免和西方大学一样,作为名人在中国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毕业演讲。本文主要围绕胡适、季羡林、夏鼐的日记记载,着重谈谈1934年6月胡适在清华大学发表的一次毕业演讲。
讲者卖力,听者无意
胡适在1934年6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到清华大学作毕业讲演,汗透了一身衣服。在清华午餐。”晚上回家又“写《大公报》星期论文,《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两点写成”。他在第二天的日记中又写道:“四点到辅仁大学作毕业演讲。”这应该是同一个内容在清华和辅仁演讲了两次,而在《大公报》正式发表的则是清华大学这一次演讲基础上的补充完善稿。
此时的胡适,在校身份是北京大学的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他既然为演讲“汗透了一身衣服”,显得十分卖力,那么这一次演讲的效果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看《夏鼐日记》里是怎么说的。夏鼐是清华大学1934级(第六级)历史系学生,他1934年6月22日的日记记载:
上午10时行毕业礼。来宾演讲是胡适。4年前在光华时曾听过他在毕业礼上的致辞,这次也不外那套陈话。说“自己有三张药方,好比观音赐予孙行者的三根毫毛,可以给你们将来救急用:(1)多找出几个问题,以作研究;(2)多弄点业余的玩意儿,在职业外发展自己的天才;(3)要有自信心,自强不息,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实则根据自己这几天的经验,毕业即同失业,什么也谈不到。胡适所说的,依旧是局外人的风凉话而已。
四年前也就是1930年的夏天,夏鼐在上海光华附中毕业。他认为胡适此次在清华的致辞与四年前他在“光华”听到的演讲类似。光华附中是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不知道他在这里所说的“光华”是光华大学还是光华附中,抑或是胡适在光华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发表的演讲,而高中毕业生应该也参加了此次毕业典礼。
“那套陈话”指的是演讲关于“三个药方”的主旨。两次演讲的内容基本相同,但是作为听讲者的夏鼐的心态已经不一样了。他说根据自己这几天的经验,毕业就是失业。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他6月19日的日记:
中国药学会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每2年举办1次,从1986年至今已举办十一届,历届会议对推动我国青年药学工作者创新发展,着力培养青年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推动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活跃在我国重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领域的骨干药学专家,大多参加过以往会议并获奖。
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药学会承办,国邦药业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定于2014年6月初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将邀请两院院士作特邀报告,并就我国青年药学科技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及新技术、新成果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同时进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 征文及评奖
①征文范围:药物化学、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药剂、药物分析、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生物药品与质量、海洋药物、老年药学、制药工程、抗生素、医院药学、药事管理、军事药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药物安全评价、药物临床评价、医药知识产权、药学史等药学领域研究论文,以及近年最新科研成果论文均在应征范围。论文要求立题明确、条理清晰、实验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并没有在科技期刊公开发表。②征文要求: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青年工作者征文,论文第一作者必须是年龄在45岁以下(1969年1月1日以后出生)。论文格式请参照《中国药学杂志》。应征论文字数限3 000字以内(包括参考文献)。③论文评审:由学会组织专家进行论文评审合格的论文将收载在大会论文集中。遴选出50篇论文作会议报告交流,每人12分钟以内,并参加优秀论文评选。会议将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奖励金额(含税)分别为2 000元、1 000元、600元人民币,并为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③其他事项:请将论文电子稿以Word格式编辑后发E-mail至:,并注明稿件所属专业,以便于论文评审;文责自负。我们收到每篇稿件后,将及时给作者邮件回复。会议获奖论文推荐在《中国药学杂志》、《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等学会主办期刊发表。⑤征文截止日期:2014年5月9日。
2 会议情况查询
会议时间和地点,请参见2014年4月底发出的第二轮通知。可从中国药学会网站(.cn)查询会议情况。
摘 要 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民族药就是中国医药事业一朵璀璨的奇葩,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民族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繁荣兴旺的体现,也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发展创新的源泉之一。通过探讨各国开发和利用民族医药以及我国民族医药在治疗现代疑难病上的优势,分析了在实现现代化时代背景下弘扬和发展民族医药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民族医药 独特魅力 挑战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而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我国的南部、西南及西北等边陲地带,由于历史、地理、气候、民族习惯、疾病种类、用药方式的不同,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及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许多医药经验和文献著作,有的还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医药理论和应用方法。由于历史原因,汉族人民在中国是主体民族,所用药物习惯用“中”字,故称中药或是中草药(“草”字,追其本意有民间用药之说),在我国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和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所称的民族医学只包括中国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医药学体系或医药知识经验。近年来民族药的发展可谓是“一枝独秀,异军突起”,经过多年来的发掘整理,约有30多个少数民族的民族医药得到系统整理,其中尤以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傣医学以及壮、苗、瑶、彝、侗、朝鲜、土家等民族医药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发扬。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弘扬民族医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存在着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各个民族的文化领域,既有互相交融、渗透、共通的普遍性,也有因基原、个性和特色不同而形成的特殊性。我们弘扬民族医药是出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当前,国际国内对传统药物的民族特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如哈佛大学著名中枢神经天然产物研究家舒尔茨在1968年提出,综合人类学、考古学、史学、语言学、社会学、比较宗教学诸方面的知识来寻找新的天然活性物质的科学诸方面的知识的科学称为民族药物学。此后,日本、美国、欧洲等国相继成立了民族药研究所或研究中心[1]。1979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第三世界应更大限度地利用先辈用草药治病遗留下的丰富遗产。1982年他又组织摄制组赴墨西哥、印度、埃及、中国、肯尼亚等国拍摄科教电影《绿色药物》。这些都标志着人类对药物认识的日益深化。
正如著名导演张艺谋曾说过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样,无论中国还是世界的其它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民族药就是中国医药事业一朵璀璨的奇葩,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民族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繁荣兴旺的体现,也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发展创新的源泉之一。
2 民族药的独特魅力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素问》与《灵枢》之合称,为我国现存最早之医学典籍,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基础,成为我国医药之祖,医家之宗。其思想发乎于远占,体系形成于春秋,编撰成书于秦汉,其语言之精美、理论之精深、思想之精湛、论述之精练,堪与三坟五典相媲美。斯书之问世,奠定了华夏医药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数千年来一直被奉为医药圭臬、养生宝典,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华医药的学术研究和临床治疗。本文从通假字、古今字的辨析与翻译,词义的辨析与翻译,修辞与翻译几个方面的进行分析研究。
一、通假字、古今字的辨析与翻译
(一)高梁之变,足生大丁0(生气通天论)
英译:Overeating the fat meat and fine grain cancause the occurrence ofabscesses.
说明:高,通“膏”;梁,通“粱”。“膏粱”就是肥肉精米。“足”有“能”意。“丁”似为“且”(与疽同)之讹字。“丁”“且”古文形近致误。膏粱之害,所以能生大疽,是因厚味郁为内热,发于肌肉,毒深则为痈为疽。《扁鹊心书》卷上引“丁”作“疽”。其书虽伪,此点却甚可取。无论从文理还是医理来看,膏粱之变所生均应为“痈疽”,而非“疔疮”。
(二)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至真要大论)
英译:Medical classics stated that excessive patternshould be reduced, and deficient pattern should besupplemented.I have instructed the physicians withthese principles but they cannot obtain a satisfactoryresult.
说明:“写泻”为占今字;锡,通“赐”。
11月15日,经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的“微鼻砷和重金属过滤技术、生物陶技术发明人、微陶环保联合创始人”董良杰发文称:“六味地黄丸是中医药难得之精华,自宋代以来进入寻常百姓家,是当家药和百姓药。非常遗憾的是因为环境污染,重金属在草药里集聚,已经威胁到它的安全。广东中医药大学博士分析了5个地方的药品,发现它已经被重金属铅污染,如果一日3次一次8丸服用,反而可能对人体带来健康风险。”
同时,他还上传了由广东中医药大学迟玉广博士等人撰写的《六味地黄丸中4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及其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在对以辽宁、安徽、湖南、广东和河南等5个不同产地的六味地黄丸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为检测对象进行检测后,国内部分产地的六味地黄丸中,存在铅、镉和铜元素不同程度的超标问题,人体服用后可能产生健康风险。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具有六味地黄丸生产文号的公司逾百家,其中包含片仔癀等10余家A股上市公司。目前,该微博已被网友及媒体大量转载。
片仔癀应声退出百元股
引人注目的则是片仔癀,因为它几天前还与茅台、洋河并列为3只百元股。根据片仔癀的2012年三季度报告,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3.02亿元,同比增长56.29%,基本每股收益2.16元。其中7-9月实现净利润1.31亿元,同比增长75.16%。此外,片仔癀药品非常特殊,处方、工艺目前属于国家绝密级,是和云南白药处在同一个保护水平上的传统中药品种。今年7月份还获得华润支持,成立合资公司,片仔癀也因此从资本市场快速崛起,多次提高产品价格,并于7月10日步入百元股行列。
奇怪的是,如此靓丽的业绩,在11月15日“六味地黄丸中重金属可能超标”的消息出来之后,片仔癀股价应声下跌0.02%,收于101.10元每股;16日下跌0.45%,收于100.65元每股;11月19日周一延续跌势,下跌3.19%,收于97.44元;11月20日收于96.77元每股,较前一日下跌0.69%;11月21日又下跌0.03%,以96.74元每股的价格收盘,最低点甚至到了94元附近。
短短几天时间,片仔癀牌“六味地黄丸”摇身一变,不仅退出百元股的行列,而且一旦延续下去,还大有变成“六味跌黄丸”之势。
作者已认错
[摘要] 日本的汉方医学历来尤为注重对仲景经方的研究,对于中医经方乃至中医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中医应提高对经方的重视程度,加强经方的应用与研究;在经方研究过程中注重实用性、规范性、客观性,并在推行经方产业化过程中,不忘保持经方传统。
[关键词] 日本汉方;中医经方;经方研究
[中图分类号] R-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1(c)-113-02
The revelation on study of classic formulas of Zhang Zhongjing in Japan
LI Jun
China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Medical Literatur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Japanese Han prescription Medicine has always put emphasis on classic formulas of Zhang Zhongjing, which brings very important revelation to our development on Chinese classical formulas and ev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We should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on classical formulas study, and enhance the using and research of it. During the process the practicability, normative and objectivity should be stressed. However, the tradition of classic formulas should not be ignored whe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lassic formulas is pushing on.
[Key words] Japanese Han prescription Medicine; Classic formulas of TCM; Classic formulas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