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农村
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即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但从当前来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1 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 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 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会越来越多,过去那种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开始形成。对于处于儿童时代的孩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会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关心和保护责任。湖南省新宁县妇联倡议的要求各级妇女组织、妇女干部担任“代管妈妈”行动就是为“留守儿童”营造亲情、加强管理方面的一个典范。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62-01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边远地区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越来越多,许多孩子留守农村就读,由父母或委托亲属代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失学、辍学、犯罪等,影响到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对国民素质提高和教育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有几种监护方式,一种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在边远农村这种监护的方式采用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第二种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
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时间久了,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下面,本文就学校教育中,怎样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与教育进行探讨。
二、关爱留守儿童,创建“留守儿童之家”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农村被留下来的孩子也就越来越多,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对于这一群群被留守的孩子,学校有责任将他们培养成才。
所以,留守儿童比重较大的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并聘各班主任为该班留守儿童的家长,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布置温馨的留守儿童活动室,有电视、电脑、电话、图书角、学生特长展示台等设施,让留守儿童不再寂寞、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美妙,也和有父母在身边照顾的孩子一样感受到足够的温暖和关爱。
三、做好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关心留守儿童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心理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据相关资料分析:留守儿童觉得父母不在身边“有时侯会”感觉孤独,占总数的58.3%;“经常觉得孤独”的人占10.0%;而“不会”孤独的占总数的31.5%。对于身在异乡打工的父母,有占总数的52.2%留守儿童表示“很担心”父母在外打工的人身安全;“有点担心”占总数的40.0%;表示并不担心的占总数的7.2%。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要求班主任将班级留守儿童建立详细的心理档案。记载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大量信息,包括生日、爱好、父母联系电话、监护情况、家庭环境、情绪变化等等。学校建立 “亲情热线”等 ,经常提醒孩子与在外的父母通话或写信,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与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定期组织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让孩子们在座谈会上尽情地说、畅谈自己的心里话,内容可以说说悄悄话、问问近期心情、也可以推荐一两篇好文章。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勤交流、勤动手,找到“家”的感觉。
四、改善学校教育教学实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目前,大多农村地区都在实施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教书育人,又扮演“监护人”身份的角色,为广大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给他们提供了生活、学习、安全和教育监管的保障,能帮助他们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使留守儿童在规范化管理和集体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
近年来,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我们取得一些成绩,许多农村地区学校纷纷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等,留守儿童的教育进一步得到保障。留守儿童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盲点和难点,一些新问题还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专指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提到的“留守儿童”确切的讲应当称作大龄“留守儿童”,他们是农村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12―16周岁的大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但他们又是一群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却又远未成熟、十分需要父母关爱和引导的群体。远离父母的生活状况,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对于大龄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处于的这种尴尬的境地,我们还必须考虑到,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12-16岁的年纪,正值从青春期到青年的过度时期,恰好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段时间大多数又是在学校度过的,这就给中学教育提出了一个难题――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
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从正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始。这类留守儿童的普遍特征是:
1、易出现心理问题――缺少应有的父爱和母爱使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创伤,往往只能无条件地、被动地接受现实。他们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同学和老师沟通;他们的内心痛苦,看上去冷漠、自闭。
2、自律能力较差――这些留守儿童多在自己的祖辈身边长大,多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和管教,因此他们多是一些纪律散漫的、道德品行较差的学生。
3、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上述两个特征同时又是这一特征的原因,一部分留守儿童自闭、孤僻,家庭给予的压力大,一心只投入学习,学习成绩好;而另一部分则因缺乏管教,学习态度不端正,自觉性差,学习成绩很差。
二、解决对策
长期以来,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短板已经成为影响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阻碍,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这一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
1、学校方面
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应改变以往学习导向的教育模式, 将思想政治教育至于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实施寄宿制,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配备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给这一群体提供更加全面的思想教育引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还应该拓展到课堂以外,通过与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教育体系。
2、家庭方面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家长的缺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一大问题,鉴于此,家庭应在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目前短时间来看,要让父母与孩子在一起还不太现实,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外出打工的服务可以将孩子带到自己的身边进行学习。 退一步讲,如果上述情况不能得到解决,家长可以再监护人方面进行仔细的筛选,同时经常与孩子进行联系,进行思想指导,确保孩子茁壮成长。只有通过加强二者之间的精神沟通,才能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关爱,从而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鉴于此,父母以及祖辈应密切关注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在孩子精神出现困扰时应及时的给予引导和帮助。
3、政府方面
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可以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方面就是对于留守儿童所在地政府而言,应尽可能的为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举例而言,地方政府可以在文化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等方面进行投入,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对于外出打工父母所在地的政府而言,应在教育管制方面进一步放松,为留守儿童来到城市读书创造条件。政府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努力,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如何有效的提升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都会不断的考验着相关群体的智慧,对于此项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应投入更多的时间以及精力来加以推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刻不容缓。
4、社会方面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问题;对策
0 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迫不得已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里的儿童,这些儿童大多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还比较小,需要其他亲人照顾或自己照顾自己。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并且整体规模在逐渐扩大,这就给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还没有形成,再加上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父母的引导和关爱,很可能造成思想、观念、道德认知等方面发生偏颇,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是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保障,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
下面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全面的思想政治观念
我国的留守儿童大多处于那些相对偏远落后的地区,教育体制不健全,义务教育所需的教学资源也不够完整,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及时地了解国家的基本思想政治问题,不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思想路线和重要的实事政治,学校在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荣辱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还比较欠缺,导致儿童思想政治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法律观念,再加上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和良好的自制力,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思想观念很可能出现问题,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
1.2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和价值观错位
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教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再加上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越加复杂,导致儿童在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方面出现了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农村落后思想的影响,部分儿童存在“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导致这些儿童不愿意学习,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而这部分儿童的监护人往往对他们的监督教育不太严格,而服务又常选择用金钱和物质来弥补自己的孩子,造成部分留守儿童热衷于吃喝玩乐,不思进取,更没有养成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最终形成了错误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1.3 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又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再加上学校也没有专业的人员对他们进行心理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非常容易造成儿童心理方面出现问题。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祖父母,他们要么对孩子过于溺爱,要么放纵不管,对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关心也不了解,父母忙于工作也忽视了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关心,这容易造成儿童在心理方面出现被遗弃的感觉,出现严重的自卑或抑郁的心理,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2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2.1 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思想观念,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思想教育,能够让儿童理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习惯;还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明确奋斗目标,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引导为未来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学习奋斗。
2.2 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思想教育是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必然要学习的内容,是实现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思想教育既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之,还能够帮助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较为复杂,所接触的事物和思想也比较落后,不利于儿童思想和身心的成熟发展。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思想教育,能够让儿童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怀,帮助儿童学会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培养儿童艰苦奋斗、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3 有利于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来自于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很可能会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思想教育,能够让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和国家的关爱,使留儿童的温情渴望得到满足,并引导他们对父母多一些理解。还可以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帮助儿童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帮助留守儿童树立信心,保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3 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对策
3.1 宏观方面
3.1.1 政府要积极优化农村社会环境
要想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使思想教育工作切实发挥作用,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作用,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相关部门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创造平等的入学机会,让他们享受和城市儿童一样的教育资源,这样就可以使部分留守儿童可以留在父母的身边,享有父母的关爱和照顾,这样儿童的思想教育工作也能更加高效地开展。第二,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生配备专门的思想政治和心理辅导教师,为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第三,政府部门还要加大力度强化农村社会治安,优化农村社会环境,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从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3.1.2 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要想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需要完善的法律政策作为保障。首先,国家要调整相关政策,建立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切实帮助农村务工人员解决子女受教育问题。其次,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力度,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完善留守儿童的发展、教育问题的相关制度政策,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3.2 微观方面
3.2.1 学校方面
农村学校是开展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基地,这就需要学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质量。第一,学校可以建立师生之间一帮一或者一帮多的关爱机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引导,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爱,减少孤独感。第二,农村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思想政治和心理辅导方面的专业教师来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第三,完善农村学校儿童寄宿制。针对那些无人照料的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可以通过建立寄宿制学校来为儿童提供一个温暖的、充满关爱的环境,寄宿学校的教师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对儿童的关心和照顾,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3.2.2 家庭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虽然不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但是要做到经常关心和关注儿童的成长发展状况,加强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及时察觉到孩子心理和思想方面的问题,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教师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成长发展情况,积极配合教师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工作,保证儿童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价值观念等方面很可能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至关重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思想教育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政策制度保障;同时,学校也要不断改善和优化工作模式,父母也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最终通过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加强儿童的思想教育,从而实现农村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建设现状研究[D].郑州大学,2014.
[2]李海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沧桑,2011(01):151-152+154.
[3]杨迎凤.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问题的探讨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2(18):100.
[4]张海东.浅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J].吕梁学院学报,2012(05):52-54.
[5]刘国新,谭会.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金田,2013(12):318+292.
关键词:班主任;家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法制教育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少农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于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这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班主任工作带来严峻考验。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有的是借养在亲戚家,有的是由祖父母照管,他们与父母的联系较少,有的长期不联系。借养在亲戚家的,亲戚不方便严格管教,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就行;祖父母照管的,有的溺爱有加,什么都依着他,有的祖父母却管不住,只好任其发展。这样一来,他们受到的正常家庭教育和得到的家庭温暖几乎是空白。因此,许多留守儿童子在学习上、心理上、身体上都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内向、孤僻、自卑,不善于与人交往;有的顽皮任性、冲动易怒、逆反心理强;有的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早退、逃学、迷恋网吧、不服从监护人的管教等。这就造成了许多不安全事故发生,也给不法分子许多可乘之机,除此之外,留守儿童中大多数在学习上都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学习只是应付老师罢了。班主任针对班上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应如何做好对他们的教育,争当一个合格的家长呢?在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有以下一些认识:
一、充分了解,建好关爱桥梁
一个班主任,对班上学生不了解,特别是对留守儿童不十分了解,还谈何关爱呢?所以作为家长的班主任,要全方位了解每一个留守儿童,包括他们的衣、食、住、行、身体状况及父母与监护人的情况等。为他们各自建立一个翔实的留守档案,以便大家随时沟通、交流、让彼此之间真正建立起一座“关爱”桥梁。
二、付出“真爱”,用“情”感化
爱是教育的基石,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特别是那些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特别是班主任的关爱。因为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与学生相处接触的时间多,是值得学生依赖的人。因此,作为班主任就更要有耐心、爱心。关心每一个留守儿童,就要像关心自己的儿女一样周到、细致。用自己慈母般的爱去感化他们孤独无助的幼小心灵,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与他们做无话不谈的朋友,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慈母般的真爱。
三、做好、做实心理健康教育
最好的教育不是让所有的孩子成才,而是让所有的孩子成“人”。许多资料、现实事例已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应做好、做实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留守儿童因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与教育,在感情上得不到正常的交流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心理就产生了极大的障碍。公安部曾提出两个“大多数”问题: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可见,做好、做实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重要。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心理健康课老师,都应采取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开展不同的课外活动,以此来回应他们的心理诉求,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缓解他们的各种不良情绪。班主任要力争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相互关爱的班级气氛,让留守儿童的心灵健康成长。
四、加强法制教育与日常安全教育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淡薄,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又差,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金钱、物质、甜言蜜语的诱惑而发生不安全事故。班主任应利用班会或其他安全教育契机,借助电视上、网络上、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和日常安全教育。如,防水、防电、防骗、防交通事故,防自然灾害等,充分保障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
五、多“给予”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缺少关爱、鼓励,就容易产生自卑、敏感的心理,性格一般都较脆弱。班主任应针对不同性格的儿童,适时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更多的表扬,给予他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有自信心做得更好,使他们感受到师爱的激励,班级的温暖,从而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精神。
总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只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全力配合于与支持,只有作为家长的班主任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加关爱他们,才能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有爱的陪伴,不孤独、不无助、不掉队,最终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思想现状
寄宿生容易产生分离性焦虑。寄宿对小学生来说,面临的困难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留守儿童,远离家人到学校住宿,不适感会很强烈。他们独自面对一些问题时,就会感觉孤立无助,行为上就会表现出怯懦的一面。
亲情缺位,寄宿生容易产生消极自我暗示。由于父母与孩子长期分开,亲情交流很少,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影响比较大。我们知道,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同样如此,这对孩子心理成长非常不利。有些父母对孩子关心不够,沟通仅限于询问学习成绩,亲情的缺位,必定会让孩子变得忧郁、冷漠,甚至出现叛逆心理。
生活单调,寄宿生缺少认同感。农村小学本来就没有太好的硬件设施,如果相应的软件也跟不上,教育就会变得简单生硬,寄宿生活当然也会变得单调和乏味。因为集体生活难免会有许多竞争,这也会让一些孩子倍感压力。如果这些留守儿童长时间得不到认同感,就会变得孤僻和偏执。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寄宿学校,家长以为有学校教师管理就万事大吉了;学校和教师以为有严格的日常管理,教育就会水到渠成。其实不然,留守儿童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有一定的心理诉求,当这些心理期望值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所以,针对寄宿生心理特质,做出教育方式的适时调整,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1.做好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
留守儿童是特殊群体,在教育管理上要体现其特殊性。为了准确掌握这些孩子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动态,不妨给这些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
成长档案最好和学生家长一起建立。记录学生家庭地址、联系电话号码、家长工作地址和电话号码。学生自身情况包括年龄、生日、爱好、特长,甚至饮食习惯和嗜好都可以登记造册。便于教师随时做出针对性施教和管理。如学生生日,如果教师能够亲自为学生过生日,就会让学生感动至极。
2.真情关爱,凸显人性教育理念
学校对寄宿生管理应该实行分包制,就是一个教师管理多少个学生。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分管教师不是父母却胜似父母。因此,管理教师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管理,不能只是约束和训诫,还要付出足够的热情和爱心才行。学习上细心辅导,积极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学习就有较大的进步;生活上多多关心,对生病学生悉心照顾;活动上优先照顾,不管是学习活动还是娱乐活动,要对这些留守儿童给予政策倾斜,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这对培养其自信心很有帮助。
3.加强沟通,建设教师家长学生联络网
留守儿童和父母联系的机会很少,联系的渠道也很单一,由于家长比较忙,很少主动给孩子打电话。有些留守儿童因为害怕父母训斥,更不愿意主动给父母打电话。这唯一的亲情热线常常处于冰冷的状态。要建立联络网只能由教师牵线搭桥,教师可以主动和家长联系,给家长介绍孩子在校表现,要求家长主动跟孩子联系交流,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还要建立学生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学生定期给父母汇报学习思想情况。只要亲情热线热起来,教育效果当然水到渠成。
4.搞好活动,增强留守儿童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特别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参加集体活动才能够找到家的感觉,不管学习成绩好坏,每一个人都需要掌声和赞美。通过参加活动,会让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有充实感。
教师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需要,多多发起一些适合留守儿童参与的活动,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与民同乐”,相信一定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因为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效果自然就是春风化雨。
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教育要齐抓共管,学校和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制定教育策略也要根据学校实际。只要建立科学的教育体系,真正落实因材施教教育原则,就可以获得满意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小学;低年级教学;留守儿童
现如今,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虽然在整体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城乡差距并未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在我国一些偏远的山区和农村,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现状,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关爱,很可能引发其他社会不稳定事件。因此,小学教师应当在实践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温暖教育,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促使他们朝着健康、快乐方向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在当前城乡差距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的大背景下,农村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如果小学教师对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引导不当,则很容易爆发新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其教学的难点主要体现在:(1)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严重缺失。低年级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失父母的关爱,往往容易形成自闭、不爱与人交流的心理,如此,则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2)农村留守儿童极易受到不良诱惑的侵袭。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尚在萌芽时期,在这一特殊的时期,他们就仿佛一张白纸,任何人都可以在这张白纸上绘制“图案”,绘制得“精美”则利于儿童成长和发展,绘制得“杂乱”则很容易损毁留守儿童的一生,导致其行为徘徊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理想。造成这一实践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由于祖父母给予不了留守儿童有效的心灵关爱,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学校不能融入其他同龄人中,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使其很难与其他儿童形成有效的交流,长此以往,易形成不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实施“南风”策略,温暖留守儿童
所谓实施“南风”策略,就是指南风效应。这一理念源于法国的一位著名作家拉・封丹的寓言,在寓言故事中南风以温暖的手法达到了最终的目的,它告诉我们在实践生活中要尊重和体恤弱势群体,在教育教学中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情味”,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温暖留守儿童。如此,利于教师管理,更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在教学实践中多给予留守儿童温暖
为了最大限度地弥补低年级留守儿童缺失的父母关爱,小学教师应当时刻注意在教育教学中给予W生帮助和关心。将留守儿童的心留在课堂教学中,享受到教师带来的浓浓墨香,在教师组织的游戏中快乐成长。另外,通过开展游戏教学,帮助儿童构建坚固的友谊,强化其团结合作意识,融洽师生关系等,如此可有效避免因留守儿童过早辍学步入社会带来的危害。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之余利用课余时间多在班级内观察儿童,如果哪位学生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也好在第一时间接受到教师的帮助。教师在和他们交谈时,应当尽量避免命令性的口吻,多用小学生易于接受的语气,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则更能融化留守儿童的心灵,进而提高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和管理质量。
2.积极联系留守儿童家长,适时弥补情感缺失
留守儿童的家长是与留守儿童有着浓浓血缘亲情的直系亲属,父母给予的关爱是其他任何人所无法替代的。因此,为了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情感灌输,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条件,帮助留守儿童联系其家长,向儿童家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阐明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重要性。继而在儿童家长的配合下,形成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将行为徘徊在道德和法律边缘的留守儿童扶上健康成长的光明大道。
3.动员社会力量,让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积极动员社会的力量,也是有效帮助低年级留守儿童重拾学习信心的办法之一。小学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建设得以不断发展的后备力量,如果不能让他们获得学习的信心,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那么很容易形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更严重地说,还可能危害社会的稳定。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小学生,学生在感受到社会的帮助后自然会报以一颗感恩的心,将来更好地回馈社会。
综上所述,在农村小学低年级教育教学中,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现状着实不容乐观。为了提高基础教学质量,小学教师可以从教学实践、联系留守儿童家长,适时弥补情感缺失以及动员社会力量,让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三方面入手,温暖留守儿童心灵,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现状与对策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被留在农村的儿童越来越多,他们有一个特殊的称呼――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全面等因素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一、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生活情况。
留守儿童的主要形式分别为父母一方外出,一方与孩子一同留守,以及父母双方均外出工作。父母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微薄。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日常和监护人生活或独立生活,分担做家务的责任,经济状况欠佳,生活条件偏低。在一些偏远山区仅能维持基本温饱水平,某些家长只看重眼前利益,无力支付教育费用便迫使孩子辍学,回家干农活、打工挣钱。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年龄偏小,安全意识淡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可供留守儿童娱乐的场所甚少,在水库等危险地带都没有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或护栏隔离,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心理状况。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会感到缺乏亲情和安全感,缺乏家庭归属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当他们有快乐、悲伤、恐惧、焦虑等情绪体验时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疏导和安慰,久而久之不愿意向周围的人诉说,容易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胆小、自卑,长期积压在心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然而,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合群性低。
(三)学习情况。
根据监护类型的差异,可以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监护、同辈监护四种类型,据调查隔代监护的情形占比约70%。与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相比,某些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缺乏父母的有效指导,祖辈知识水平有限、精力有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如逃课旷课、作业不认真完成、迟到早退等。随着科目增多、课程y度增大、成绩偏差,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学习信心。即使在一方外出打工的情形下,留在家中的成年男性或女性要承担家庭生活的全部劳动,没有时间管理孩子的学习,也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
某些偏远地区群众教育观念滞后,对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高。某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只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掌握一门赚钱技术就够了,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不够。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可追溯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由此对应的城市和农村相隔离的户籍制度及学籍制度。在这一体制的引导下,一方面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二元教育格局的形成。通过城乡对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起点不公平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入学率、在校率、辍学率方面都处于不利境地。基于“马太效应”,某些农村留守儿童成年后只能从事一些相对低端的职业。
(二)学校教育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学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城市公立学校、城镇私立学校、乡村中小学。相比而言,城市公立学校远离乡村,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最优越,是城市儿童的首选,这意味着农村留守儿童如果要选择公立学校,将付出远比城市儿童大的上学难度、高的成本和久的时间。城镇私立学校相较乡村中小学而言学费高。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大多数留守儿童更倾向于选择门槛低、收费低的乡村中小学就读。但是乡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却难以得到保障,这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学校环境等方面。目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等矛盾。乡村学校受办学经费限制,教师工资相对偏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不愿意在乡村从事教育工作。乡村学校仅能开设最基本的课程,很多教师一个人即负责一个年级的所有课程,学科教师严重缺编,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学生在这种情形下容易造成素质教育的单向发展,无法接受较好的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另外,乡村学校管理水平整体偏低。
(三)家庭教育缺失。
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家人的关爱,更离不开家庭教育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但父母在外打工,与留守孩子仅能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交流。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爱,长期处于亲情饥渴状态,久而久之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感。而隔代教育往往因为祖辈与孩子的思维方式有代沟,教育观念和方式滞后,通常只是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没有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忽略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讲,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模仿父母的行为及为人方式,而某些留守儿童因与父母日常交流不多,缺乏家长的榜样教育,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四)某些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自控能力差、分辨能力弱,在家庭管理方面有所疏忽,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一些自律性差的留守儿童沉溺在网吧、游戏机房等场所,导致品行和学业下滑。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发挥职能,促进教育公平。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须破除城乡二元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改革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农村固有的学校设施进行改善,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发展寄宿制学校,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离家较远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实行对学生的集中管理,统一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整体协调学校的教学任务和课后活动,既可以促进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日常交流,又可以减少留守儿童接触不良风气的机会,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在具有较多农民工的城市,建设相应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让孩子尽可能在父母的身边上学。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出台减免学杂费等留守儿童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对特别困难的家庭予以资助,对表现优秀的留守儿童予以奖励;强化农村中小学的服务意识,将对留守儿童管理状况的关注纳入考核体系。
(二)学校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设置必要的教学设备,合理安排留守儿童的课程设置。学校要通过考核、培训等渠道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每位教师切实给予每一位留守儿童学习生活上的必要帮助。特别是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关心学生的心理羁觯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使留守儿童掌握调节心理的方法。
积极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学校与家长和监护人定期沟通的制度,确保双方联系渠道畅通,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三)注重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家长的责任不仅仅是简单提供满足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孩子情感的诉求也应得到满足。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尽量避免父母双方同时外出务工,注意回家的频率,定期与子女通过电话、信件交流和沟通,听取孩子汇报的同时让孩子了解父母在外情况,加强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夫妻双方都在外打工的家长在监护人选定问题上应优先将孩子寄放在教育氛围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家庭中。
(四)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要发挥各方面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合力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家教缺乏、监护不力等实际问题。如村委会可组织党员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交流谈心,通过家访向监护人宣传家教知识;借助种类繁多的教学媒体,加快发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资源,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规范和支持社会爱心行动,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提高社会参与程度,改善农村人文环境,优化文化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田景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农村教育,2006(6):15.
[2]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6(4):13-14.
[3]王爱莲.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6):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