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物料变更管理规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PLM实施;标准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一 前言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 是一个基于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构造的战略业务方法,可以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最大化产品的价值,并使产品生命周期信息透明化,企业结合信息系统和商业系统,建立起把产品带入市场并且到它的生命尽头所有过程中的所有信息。从产品策划到产品实现过程的并行化协作环境。从数据的角度来看。PLM系统支持在产品设计活动中及时方便地提交、存档、共享和查询相关产品信息;从过程的角度来看,PLM系统可以通过跟踪和控制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诸如设计、审批、变更以及产品数据等过程的环节。
2011年初。我公司开始建立PLM系统的第一期工程。实施产品数据的电子化管理。为了推进PLM的实施,公司以汽车安全气囊产品技术资料(包括图样和文件)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推动PLM系统工作,并要求全部设计定型资料必须实施PLM系统管理且要求高质量按节点完成。
面对PLM系统环境,在汽车安全气囊产品数字化设计过程中,如何承袭传统的标准化检查工作。如何向设计者反馈检查信息。如何保证PLM系统下技术资料的规范化以及如何实现标准化检查等问题。都需要标准化工程师去解决。随着工作的开展和不懈的努力,我们完成了PLM系统下设计定型技术资料的准备工作。制定了系列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完善了公司编码管理系统、全文标准系统,建立了标准件通用件数据库、图样技术文件文档库,顺利实现了从传统标准化工作方式到PLM方式的转变的一期工程。
二 与PLM系统有关的信息标准化问题综述
企业在PLM系统建立时,首先解决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信息标准化问题。与PLM系统有关的信息标准化问题可以从纵、横两个方向加以描述。
从纵向看,与PLM有关的信息标准化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一)与产品结构定义、描述及分类编码有关的标准化。通过制定产品结构规范,以及面向不同产品的产品结构分类与代码标准,确定对产品结构、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的管理要求。
(二)与技术管理有关的标准化。包括对产品研发过程中的产品基本型基线、和设计评审基线的建立和管理,技术状态的标识、批准和发放,技术状态的更改和控制,技术状态的记录和跟踪,以及技术状态的审核等。
(三)与文档管理及文档分类编码有关的标准化,确定数据的存储、检索、管理等的要求、方法和基本原则,确保数据处于最新和正确的状态,以便在企业范围内得到充分共享。
(四)与PLM系统的数据交换与集成接口有关的标准化。企业的电子数据可能是在不同的软件环境下生成的,要实现数据交换,对数据的格式必须进行规范化,接口必须协调和统一。
(五)与基于PLM系统的协同工作环境有关的标准化。通过制定诸如技术状态管理标准、质量管理标准、PLM业务规范、PLM系统用户规范,提升企业层面的协同工作水平,改善PLM系统的应用效率。
从横向看,与PLM有关的信息标准化涉及三个层面:一是企业过程数据管理层面;二是过程中图样文档的电子化管理层面;三是企业管理层面。与这三个层面相关的标准化问题包括制定针对不同层次数据管理要求的各种企业标准。
三PLM系统实施中所做的标准化工作
(一)完善公司信息编码管理系统
信息编码标准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在PLM系统实施时,对产品及物料进行统一编码是非常必要的。PLM系统实施前,由于公司产品品种较多,产品来源途径不一,由于转化的图样和物料编码均采用其各自的编码体系,因此,即使对于同一种物料,也可能会存在多个不同的编码。企业中曾经存在"一物多码,一码多物"的现象。混乱的编码会导致设计数据和生产数据的不一致,造成采购、设计、生产等部门之间因为协调物料选用而浪费大量时间。
企业要想成功实施PLM系统,必须根据零部件等物料的属性,按结构形状和尺寸分布特征以及功能,进行分类、编码。公司根据国家及行业标准,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系列分类编码的企业标准:《技术信息分类与编码》总则、产品机械图样及设计文件代码编制方法、企标件代码编制方法、外购件代码编制方法、产成品代码编制方法、原辅材料代码编制方法,同时制定了《编码管理系统应用规定》,建立起完善的编码管理体系,将企业中所有的零部件、外购件、外协件、原辅材料、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按编码规则进行分类、编码,做到一物一码。
(二)建立标准件通用件数据库
在汽车安全气囊产品的数字化设计过程中,研发人员首选CATIA软件设计产品,建立标准件、通用件数据库对于进行CATIA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设计人员不需要设计标准件、通用件,但是会重复调用标准件、通用件,以提高设计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达到利用尽可能少的零部件种类组合成多样化产品的目的,大大提高设计效率。我们根据信息编码标准,将标准件、通用件分类,用CATIA软件建立族表文件,录入名称、种类、规格、型号、单位、重量、制造商、标准号等参数,导入PLM系统,由设计人员按属性调用。截至目前,我公司建立的标准件、通用件数据库中已有368种零件信息、126种CATIA模型。
(三)完善公司全文标准系统
产品开发过程是一个由多部门和人员参与的系统工程,技术标准是保证开发成果符合设计构思、保证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重要保证。在企业PLM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公司全文标准系统数据库进行了升级完善,一方面建立了公司网络版全文标准系统,与公司PLM系统链接,使设计人员都能方便简捷地查阅最新、有效的标准内容,另一方面扩充完善了相关国家标准、机械行业标准、汽车行业标准。目前我公司全文标准系统已收录1058个有效标准,并适时进行更新。
(四 )建立图样、技术文件模板的文档库
对电子图样、技术文件的标准化管理是企业PLM实施中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系统电子流程审批签署、变更管理、版本管理、检索浏览、文档分类管理等功能的重要保障。图样、技术文件标准化是产品研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产品技术文件都必须符合标准化的要求,即产品技术文件的分类、命名、文字、图形和内容都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
为完成从PLM系统中自动提取签署信息,标准化工程师对图样模版、技术文件模版按PLM系统需求进行了格式化处理。在PLM系统存储库中添加了3种CATIA图样模版和12种技术文件模版。
(五)健全相关管理规范
1 CATIA数据准备规范
CATIA数据整理的目的在于将正确、完整的数据提供给PLM系统。数据整理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1)提供完整的产品结构。
(2)提供正确的产品模型。要求设计人员在将数据放入系统前,对相关CATIA模型进行检查、整理,保证其完整性和正确性。
(3)正确的模型参数定义,以满足PLM系统对产品数据的要求。
CATIA数据整理的一般过程如下:
(1)产品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主要由设计人员负责收集整理产品的CATIA模型,保证模型的正确性与完整性,还包括确定产品中各零部件的中文名称,以及ERP物料代码。
(2)模型属性定义。数据整理人员需要在CATIA中打开模型文件,为三维模型定义五个参数,为二维模型定义"名称"一个参数。
(3)在PLM系统中创建CATIA工作区。将修改后的CATIA模型(包括三维和二维)通过CATIA检入PLM系统。
2 PLM系统业务规范
PLM系统对企业规定的设计程序和工作程序进行全面支持,根据企业标准化程序规定的业务过程中组织、角色和权限要求,支持实际工作按照业务程序规范进行分派和执行,同时保证实际工作流程的执行效率。《PLM系统业务规范》对签审流程(提交审阅、自检、校对、工艺分发及审查、标准化分发及审查、图样签阅、审核、审定、批准)和变更流程的各个用户角色的业务进行了详细规定。
3 PLM数据管理规范
制定《PLM数据管理规范》目的:为了指导PLM系统的使用管理,明确系统用户的权力和职责,规范用户对系统的操作使用,确保系统得到充分利用和正常、有序的运行。
该规范适用于所有使用PLM系统进行产品研发及质量管理的部门和个人。结合公司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的实际情况,对开发计划项目和产品基线命名、系统角色与职责、产品配置管理、CATIA检入过程、设计评审、设计签发、设计出图、版本管理原则、数据组织方式和访问权限、更改管理、问题处理机制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六)标审时加强与设计人员及时沟通
标准化审查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是监督检查标准贯彻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标准化人员需要广泛的业务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标准化审查的主要内容有设计图样和技术文件绘制编写是否规范、标准的运用是否正确等。标准化审查人员需要熟知各项应贯彻的标准,明确标准在设计图样和技术文件中的正确表达形式,负责对标准中条款进行解释说明。
纸质的传统标准化审查内容是PLM下电子版本标准化审查的主要内容,而且PLM系统下的标准化审查还包括许多新内容。如PLM设计规范中规定的相关PLM结构是否正确、模版选用是否适合PLM系统、项目内容是否完整等,这些问题与PLM规范贯彻情况密不可分,关系着PLM系统工程的规范性,影响着后期电子数据库的完整性,因此规范PLM实施是PLM系统下标准化审查的新增重要内容,虽然我们编制了《PLM数据管理规范》,但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规范未涉及的内容。
PLM系统工作开展后,标准化人员面临着非常繁重的审签任务。设计人员对PLM系统应用处于初始阶段,提交标准化审查的文件和图样不仅存在贯标方面的问题。较多地还是PLM结构、编码、模版应用、审签流程选择等问题。在PLM系统推行初期,常因PLM应用方面的种种问题造成流程在标准化审查时被驳回,无形中延长了签审周期。实践表明,标准化审查人员的快速反应和及时沟通在PDM系统运行初期显得非常重要,标准化审查人员应快速处理流程中的审签任务,不让流程在标准化审查时有过多滞留时间,并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指导他们如何查看标准化审查反馈信息、如何正确运用PLM系统。在标准化审查人员的指导下,设计人员通过对技术文件和设计图样从模版选择、文件夹建立、属性表填写、数据的导入到审签流程的选择的实践后,终于在较短时间内,我公司PLM系统第一期应用转入正轨,体现出了数字化设计、审签的优越性:缩短时间、节约资源、安全可靠。
四 体会
企业PDM系统实施过程中的标准化工作一定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收集、了解有关标准资料及有关信息。标准的制定及PDM规范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企业效益为目的;用企业标准和PDM规范就来引导、约束企业员工,达到最佳、和谐的企业管理状态。
1.1优化管理流程
应积极优化现有的管理流程,整合传统的分散管理模式。重新规划仓库布局,集中管理现有仓库,利用配送、转仓等方式,统筹管理所有物资。在仓库管理工作中,应将工作延伸到废旧物资的回收和维护、配送、采购以及项目规划等方面。同时要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统筹管理,实现管理流程的优化。
1.2强化采购计划管理
在强化采购计划管理的过程中,应从源头抓起,对预测本身、生产计划、订单管理以及强化预测等进行加强。在全年采购预算的制定方面,应由各个部门对月度采购计划进行上报,然后由物流中心统一出库或采购。通过强化采购计划管理,妥善处理库存物资资金占用,保证库存安全。
1.3设置合理库存限额和分类管理
基于仓库集中管理,进行统筹汇总,设置安全库存最高和最低点的预警标准。应详细计划、精心管理占用资金大、品种少的设备和物资,尽量将相应的库存数量控制到最低标准。平衡调节一般性生产物资的库存量,集中批量采购占用资金小、品种多的设备和物资,合理控制库存。
2合理规划仓储空间
2.1加强区域联合
在同一区域或同一投资主体的电力系统中,整合仓储资源,实行联合仓储的模式,降低仓储网络运行和维护的成本。在这样的仓储网络中,每个项目单位可将其他项目单位的库存资源等同于自己的库存资源,实现虚拟仓储,有效降低成本和风险。
2.2供应商库存管理
在电力系统仓储网络中,为降低库存,可由上游的供应商进行库存管理。如果电力系统的物资和设备库存量低于安全标准,则由供应商主动补货。这种方式通常用于标准的物资和耗材。由于需要在信息系统、供应商以及库存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因此供应链的选择应更加科学合理。
2.3仓储区域划分
在通常情况下,可将仓储区域划分为危化品存储区、立体库区以及库外存储区等。其中,危化品存储区主要用于存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以及有腐蚀性的物资。立体库区包括货车操作站台、室内操作区、平面存储区、恒温恒湿存储区、悬臂货架区、普通立体货架区以及自动化立体货架区等。库外存储区主要是露天存放物资。
3应用先进的仓储设施
基于科学化的仓储管理规范和合理化的仓储空间规划,配备适当的设备在立体库区。可应用一些新型的数码自动识别系统、托盘以及货架等,实现对仓储物资的包装、加工和分拣。这些设备的应用,能为电力系统带来十分可观的回报收益,提升管理效率。同时,对于仓储自动化水平的发展和物流运作效率的提高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此外,还能避免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物资丢失和损坏,提升电力系统仓储网络的管理效果。具体来说,可在普通立体货架区采用标准化的货架、料箱和托盘,用于标准包装、大储量的物资存放。将杆状物料、绝缘子等异形物料、钢管等物资存放于悬臂货架。将工具、消耗材料小型备品等物资存放于小型货架。将有特殊存放条件要求的物资存放于恒温恒湿存储区。将辊套、磨辊、型材、钢材以及线缆等要求较低的物资存放于室内平面存储区。
4引入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
关键词:编码;ERP;MES;集成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近年来公司蓬勃发展,科研生产衍生出了越来越多的产品型号代码状态,公司相关标准已对型号产品编码进行了规定,并通过编码器系统完成贯标工作。
几年来,公司ERP和MES系统也在持续进行着贯标工作,但由于信息源头不统一、型号维护权限不可控等原因,导致公司ERP和MES系统的贯标工作一直没有彻底完成,现在ERP系统和MES系统中各有型号产品编码200余项,这其中存在着系统中的错误数据、垃圾数据、以及现行有效却未纳入企标的型号。
结合以上现状,急需一套高效简便的解决方案,规范型号产品编码,在满足生产管理需要的前提下使标准落地,使其真正应用于公司的生产管理过程中。
二、解决方案
本项目旨在解决公司各系统型号代码不统一、信息来源不唯一、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对编码器系统、ERP系统和MES系统的深入开发,实现编码系统中型号代码与ERP系统、MES系统集成同步的目标。
1.规范基础数据
结合公司型号产品编码标准梳理ERP、MES系统中的型号数据。保留原系统正确的型号数据,失效系统中无效型号数据,需新增型号数据通过OA流程反馈给型号标准管理部门。
2.编码系统解决方案
(1)型号代码新增
通过OA系统中完成型号申请工作,申请业务流程最终通过后,信息以人工方式传递到标准化部门,标准化部门型号管理人员进入编码资源管理系统,申请相关型号,填写型号信息后,点击申请码值,码值获取成功后,系统调用ERP/MES系统提供的DBLink接口,将数据同步至业务系统。
(2)型号代码更改集成
编码管理系统中当型号代码数据信息产生变动,更改后数据生效,同时调用ERP/MES系统提供的DBLink接口,将更改后数据同步至业务系统。
(3)型号代码失效
编码管理系统中选择型号代码数据,点击停用按钮,失效后数据生效,同时调用ERP/MES系统提供的DBLink接口,将更改后数据同步至业务系统。
3.ERP系统解决方案
ERP系统开发项目编号(型号代码)新增、变更、失效的服务,供统一编码系统根据业务发生实时调用(通过db-link实现)。
(1)变更和失效,仅限于项目编号(型号代码)本身,与项目编号(型号代码)相关联的各种未结数据,需要业务人员手工处理。ERP系统需自动实现项目编号(型号代码)的新增、变更、失效,同时需自动完成项目的组织分配。
(2)ERP系统开发出一张综合报表,显示出该型号相关的未结采购计划、未结采购订单、在途接收、库存现有量、在制工单等信息,供各级管理人员决策。(如统一编码管理系统需要,ERP系统可以开发视图给其应用)
(3)ERP系统未结数据转换(此策略同时适用上线切换时的数据转换和项目编号(型号代码)的变更、失效业务):
未结数据量大,工作复杂,因此,需采用细致的切换策略来指导切换工作有序完成,考虑到业务实际情况,采用刚性控制+柔性控制的解决方式,现暂定如下两种:
对于未结采购计划、未结采购订单、未结工单采用柔性控制,业务处理完成后再进行项目转移;对于原料库存、车间二级库存、公司库存等采用刚性控制,工作指令下_后立即执行控制和项目转移工作。
在未结业务继续执行时,会有新业务继续投入的风险,因此,需要在系统层面做新增业务禁止的控制,包括ERP系统需要禁止采购申请新建、采购订单新建、工单新建、销售订单新建、杂出新建、杂入新建、物料搬运单转移等。
4.MES系统解决方案
(1)与编码系统集成后,不允许用户自建型号数据,所有型号必须由编码系统集成得到。
(2)系统失效型号数据(包括初始化期失效及接口后失效)保留原历史数据,不可建立新任务,原有未结业务允许继续处理完成。
(3)与编码系统集成后,MES系统现有程序将无法满足临时工艺卡片、返工、返修、排故、试验件等管理需求,对于以上生产管理需求暂时进行线下管理,系统尽快开发相应功能以满足生产管理需要。
关键词:从血管到血管;信息系统;过程控制
良好的过程控制是保证血液质量的重要保证,从献血者登记献血到受血者的临床输注全过程,亦即血液“从血管到血管”的全流程,需要进行多个环节的处理,中小血站在设备、技术上相对较弱,在过程控制上更需要发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作用,在血液处理上辅助以严格的管控,全面有序记录、分析血液数据,才能跟踪一袋血液的处理过程,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查找原因,纠正错误,保证血液的质量安全。因此,仅有正确的血液信息是不够的,血站还必须要有完整的血液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中小血站对血液质量的控制能力逐步提高,血液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能够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和记录。
1信息管理系统在“从血管到血管”过程中的精准控制
1.1系统筛选、招募合格的固定献血者
信息管理系统在献血招募这个血液采集的首个环节就要起到智能筛选的作用,从采集合格血液出发,筛选合格的长期固定献血者十分必要,几十年来,各家血站在信息系统中建立的献血者的基本档案库,稀有血型献血者数据库等献血大数据,在招募阶段,信息系统发挥大数据检索分析、智能筛选作用,找出捐血车所去的目的镇街,献血2次以上的合格固定献血者,由系统自动定向发送短信和微信通知,通知捐血车流动捐血时间和地点,有效为献血者提供及时的服务,采集到的血液合格率较高,是血液质量的第一步保证。根据多年的数据统计,血站在献血前招募阶段的筛查,定向通知有效提高了采血工作的效率,也方便了长期献血者的定期献血的善行。如图1所示。
1.2血液采集环节
血液采集过程,包含身份核查、体检、初筛、采血等步骤,此时信息系统在过程中发挥核查身份、核对历史献血记录,上一次献血检测结果情况,不合格献血者在此阶段应及时识别出来,终止献血流程,合格献血者记录身体检查、血液快速检测等数据,导引采血过程的按步骤进行,使采血工作流程规范化、系统化[1]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标识、称重、留样操作,同时记录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等。近年来,各中小血站在采血环节都使用PDA等手持式终端设备,对于流动捐血车的街头献血可以实时记录采血量、血型、时间、采血者等数据,进一步提高了过程控制能力[2]。
1.3成分制备过程一体化处理系统
成分制备是对采集的全血加工处理成血液制品,如红细胞、血浆的过程,在工作中,成分制备一体化系统起到了质量把关的重要作用,如超过采血时间8小时的血液无法再分离新鲜浆,由于全血在采集时已实时录入了采集时间,所以要求采集后必须要在8小时内送回血站进行血浆分离并速冻,否则将影响血液质量。信息系统在成分制备进程中尤其重要,不同于批量生产的药品,血液制品来源于不同的献血者,严格意义上具有不同的质量,成分制备过程需要逐一处理。血液制备过程包括成分分离、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等等。信息系统在各环节都设置必要的条件、如分离时间、离心温度、离心速度等,诸多细微环节都可能影响血液制品的质量。成分制备过程一体化系统及PDA投入使用,实现血液制备全联调的登记与追溯,包括原来无法追溯及定位责任人的滤白、离心等过程。
1.4标本的检测,筛选合格血液,检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信息系统在此对接检测仪器、无论是ELISA方法、还是核酸检测方法,信息系统需逐一对每个标本跟踪到底,记录检测仪器从加样、检验各数据,并绘制质控图进行质控对照,确保检测结果在合理范围内。信息系统起到贯穿全局监控和统计作用。信息系统需要编制详细的检测规则、做好规则的维护,制订检测项目的判定方案,对不同类型的标本绘制检测流程图,规定检测试剂、检测次数等条件,最终判读结果。试验的权限控制也是信息系统关键控制点,授予相应人员常规检测和核酸检测的权限,系统的授权控制是检测工作分级管理的具体表现。检测结束,信息系统需做检测结果一致性分析,酶免、核酸鉴别对比统计,S/CO值分析等。每一个标本的每次检测都在物料系统自动消耗一人份试剂,联动物料管理系统准确核算试剂的出入库、消耗数量。
1.5储存运输、冷链,发放环节
采集的全血在血站完成各项处理,对合格血液贴合格标签,入库,然后发放到医院,在储存环节,与储血冰箱联网的信息系统对储存温度等要素实时监控,跟踪监测储存运输冷链温度,保证温度适宜,防止在此过程中温度失控发生溶血问题。
1.6临床输血
临床输注前的交叉配血,是进一步确保血型等指标与用血者符合,避免出现输血反应等事故,信息系统在此环节严格核对病人、血液制品的血型等要素,起到输注前的最后把关。信息系统在交叉配血过程中可分解为:血标本接收和处理、血型鉴定、配合性实验、实验结果核对、发出报告等子过程。输血目的必须与疾病相吻合。决定输血前,需对患者进行血型、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指标检测。血型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应进行抗体筛查实验,输注后病人,要监控输血反应,治疗结束,利用信息系统预先设定的疗效评价规则库,评价治疗效果,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数据和依据,如图2所示。
2未来血液信息系统的流程设计要点
(1)流程设计应与法律法规相符,及时响应法律法规的变化。血站目前执行的与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随着采供血事业的发展进步,行业规范的变更,血站业务操作流程需要不断修改,因此,信息系统的也要相应升级以适应业务的变化。(2)信息系统对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建立覆盖从“血管到血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点,提升AI水平,智能处理血液处理流程中的各环节,把控关键控制点。全面有效地保证输血安全和临床合理用血。(3)信息系统功能点设置贯穿全流程,增加参数化设计范围,以适应不同处理模式,快速响应各种行业标准的变化和本站业务流程的改变。
关键词:质量风险管理;药品生产管理;运用研究
风险管理的概念在诸多领域当中都得到了充分地利用,如保险和金融等,特别是危害严重且风险指数较高的行业领域,所以风险管理在医疗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近年来,国外在进行药品生产管理时对质量风险管理的应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因此我国也逐渐展开了相关的药品生产管理和风险管理。
一、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背景
在2002年,将风险管理的方法在制药领域中进行应用被首次正式提出,在对ICH Q9进行后,欧盟就在其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加入了风险管理的内容。最新版的GMP提升和完善了制药企业的管理工作水平,因此提出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使GMP由原本的经验型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型。通过对美国的药品生产管理的经验进行考察和借鉴,我国也分析了药品生产监管的现实状态和实际情况,对质量风险管理如何提高药品生产和管理效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要对风险管理的意识进行加强,构建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对全过程的监控工作进行加强,对药品的监管效能进行有效地提高。在新版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突显了质量管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新版GMP中新增了质量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原则及概念,这也充分说明了药品生产管理是新版GMP对医疗行业的要求。
二、质量风险管理
质量风险管理是系统化的一个过程,是对产品在完整的生命生产周期中,进行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风险以及评价风险的过程,产品的生命生产周期涵盖了产品的最初研发、生产和最后的在社会市场中进行销售直至在市场中消失,这个完整的过程就是产品的生产周期。风险是不确定性的一种,是发生损益的可能大小,通常是指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及损失导致的后果所产生的危害,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能够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从风险的来源上进行分析,也就是具有较多的风险源。识别风险就是风险管理的相关部门对面临的风险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进行系统地认识,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识别风险主要是两个环节的工作:其一,对风险进行感知,即对客观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解,也就是存在发生可能的风险;其二,对风险进行分析,即对引发风险事故的因素进行分析。识别风险的主要方法有:保单对照法、保险调查法和分析资产损失法。衡量风险就是在对风险进行了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主要是对风险的发生几率和产生后果进行关注,对工艺质量着重进行监控,组织各专业人才并组建相关的评估队伍。控制风险就是将风险造成的损失尽可能控制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将发生风险的几率进行降低,控制风险的基本方法有四种:回避风险、控制损失、转移风险和保留风险。评价风险是在控制风险之后,对控制的情况进行评价和审查,分析系统的风险是否超过了之前衡量的结果,是否需要通过改进技术来对风险进行降低。
药品生产管理工作中应用质量风险管理,就是将药品在其生产周期中风险进行降低,所以通过相关的法规对制药企业中生产质量事故进行规避就是其风险管理的目的。制药企业中的风险管理主要是进行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和回顾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就是对风险进行评估,对生产过程中相关仪器设备、系统程序、操作工艺等进行风险的发现,并对发现的风险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定级。进行风险评估时,要具有相关QA(Quality Assurance品质保证)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比如在称取物料时,通常会对物料的质量有精确的要求,一旦出现错误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就应当将此风险定义为严重。药企中的控制风险主要是对风险进行降低和接受,例如称量物料的过程,可以应用SOP(标准作业程序)将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进行降低,对其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中和,将其风险定级降低,但是风险的接受标准的制定还需要慎重地考虑,结合以往的经验进行,也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调整。药企中回顾风险就是对整个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进行风险的审核,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工艺和仪器设备等都可能会发生改变,因此要再次付整个生产的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估。由此可见,风险管理是连续的一个工作过程,必须进行长期的一个跟踪回顾的过程,若能够严格按照良好的操作规范实行相关操作,也能够降低后期工作的劳动强度和隐含风险。
三、药企中药品生产管理和质量风险管理的联合应用
(一)控制风险的具体方法。控制风险的具体方法主要是体现在软、硬件和人员这几个方面。其一,软件,要控制有关的文件等,例如对相关的文件拟草、发行和回收等过程进行加强化的管理,采用双复核人的模式进行复核工作,并严格执行。其二,硬件,对厂区环境、厂房环境、仪器设备、原辅料、包原材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影响其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地控制,譬如对供货商进行严格的审计,对相关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在生产车间内定时进行巡检,做好QC(Quality
Control质量控制)、QA(Quality Assurance品质保证)、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其三,人员,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进行提升,进行岗位的职业培训,对其在专业方面的短板进行弥补,例如在招聘专业人员时要提高相关的专业水平要求标准,加强相关的专业培训,一次来对质量风险进行控制。
(二)控制风险的实际措施。在对控制风险的措施进行制定的过程中,要坚持三个原则:有效、可以控制、显著效果。其一,有效,就是指实施的措施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从根本上对风险进行控制,避免风险再次发生;其二,可以控制,有效,就是指实施的措施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具体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杜绝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现象;其三,显著效果,在对控制风险的实际措施进行具体的实施后,要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杜绝,避免其再次发生,对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对药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有效地提高,对控制风险的预期效果进行达成。
(三)审核风险的流程。审核风险在质量风险管理中的是最后的流程阶段,作为最后的阶段,其应当审核整个风险管理程序,特别是存在可能会对质量管理决策产生影响的事情进行严格的审核。风险管理是一个质量管理的过程,但其在此基础上还具有持续性,因此要构建相关的审核机制,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审核,根据相关的风险水平定级,制定对应的审核频率。若对相关的生产车间清洁方法和清洗设备的方法进行审核,在建立双人复核、CIP(就地清洗系统)酸碱度检测、SOP(标准作业程序)之后,相关的风险水平就会降低,处于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在进行一段时间的生产之后,再次对此事件进行审核,可能会因为清洗剂的更换或者复核人员的更换而导致产生新的风险,对此,要对相关试剂或人员的更换,拟定书面的通知进行公示,对新增的风险进行有效地规避。
(四)风险沟通的环节。在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在每个阶段中,相关的决策者和部门都对管理的信息进行共享,也就是进行风险沟通,风险沟通能够对风险管理的工作进行促进,是信息的掌握情况能够更加全面,进而对具体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整改,以达预期的效果。
(五)质量风险管理的结合。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两个方面:前瞻管理和回顾管理。其一,前瞻管理,就是针对已经存在结论的风险,但是产品还没有在药品市场上进行流通的情况,使用前瞻管理,能够对质量风险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排查,由于供应商更改、生产工艺或生产环境发生改变而导致的质量风险,可以应用前瞻管理进行解决。其二,回顾管理,已经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在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和沟通后,为了防止其再次发生,可以在药品的整个生产周期过程中通过回顾管理的方式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对类似的事情进行有效地预防和避免。
四、质量风险管理的工作方向
对药品成品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人员的操作、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原辅料的质量安全、包原材的质量安全、相关的生产工艺、生产车间的环境卫生指标等方面。因此在进行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制定可行性高、高效率的风险管理制度,这也是进行质量风险管理的主要管理方向。
在生产的过程中,在两个环节中较容易产生质量风险,就要对原辅料、包原材等供应商的更换和相关生产工艺的改进,对于这两种情况,要针对材料供应商建立相关的审计制度,对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更改,建立生产工艺的验证管理机制,对改进后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对其可行性和稳定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和审核制度。生产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生产工艺的改变都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无论此工艺是否已经通过了验证。这就要求要对改进的生产工艺进行相应的质量风险管理,对其影响产品质量的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估,对改进后的生产工艺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保证药品成品的质量安全,并且要符合相关的内控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若是包原材和原辅料发生的改变也对药品的质量安全产生一定的程度的影响,进而引发质量风险。在新版的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明确规定了对材料供应商的供应资质进行审批的标准,因此在供应商发生变更后,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审计工作,确保审计的有效性,对其稳定性进行有效验证,以免药品成品的质量安全受到影响。
结语:总而言之,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将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有效地应用,提高药品质量问题的受重视程度,将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降低,保证药品的质量安全,进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进行保障,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珍珍.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6(03).
[2] 孙海明.论新形势农信社风险管理概要[J].商场现代化,2015(30).
[3] 陈磊.航天三院动力供应站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01).
关键词:企业设备管理、石油天然气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引言
在设备技术进步超前于企业人才进步的今天,设备管理面临比以往更严峻的挑战.企业的设备管理模式的选择不能够仅仅只是跟着别人走,一味的移植别人的管理模式,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思考,并结合国内外设备管理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理论体系,从而提出一套适合油气处理场所实际情况的、有效的设备管理模式体系。
一、 石油天然气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石油天然气行业设备具有自动化、连续化以及量大面广、种类繁多、专业性强等的特点,而且石油天然气企业的设备运行的环境往往是腐蚀性的环境,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做的不好,不仅会加速设备被腐蚀的进度,而且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将大大增加。以上这些特点,加重了石油天然气行业设备管理的难度,同时对于石油天然气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也是一种考验.要做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就必须根据行业自身的特点,借鉴国外同行或相近行业的设备管理的先进经验及我国设备综合管理的特点,找出适合本行业设备管理的模式。
1、石油天然气企业设备管理现状
目前,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设备管理模式基本还是沿用前苏联的设备管理模式。虽然近几年随着我国设备综合管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对国外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维修技术的学习和引用,设备管理和维修技术现代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人员、技术、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设备管理与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设备管理组织结构、设备前期管理、维修管理、备件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几个方面.由于存在这种差距,石油天然气企业运行的人工成本、物料消耗成本均高于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企业。
2、 石油天然气企业设备管理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竞争不断的加剧,以及企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状越来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一些因设备管理水平发展迟缓而引起的深层次问题被充分暴露出来,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设备管理过程只有设备管理人员去抓设备管理工作,没有实行全员参与;
(2)对适合本企业的设备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不够重视,导致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处于停滞不前,得不到发展:
(3)设备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设备管理缺乏有序性和规范性。而在设备管理实践中,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模式,以至有关人员按照自己的理解各行其是,以至出现不少混乱景象;
(4)设备管理人员、维修人员、操作人员的设备管理知识比较淡薄,且没有经过系统的设备管理理论知识及国内外设备管理发展新趋势的培训。
二、石油天然气行业设备管理模式研究
设备管理的实质是基于“质量保证”“机械完整性”的全员全过程管理。以设备质量保证对设备从规划、设计、选型、购置、制造、验收、仓储、安装等阶段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以保证设备能符合设计规范和生产要求;以机械完整性是设备投入使用后,对设备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检验、变更、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保证设备的工作规范、标准、统一,设备安全平稳运行提供有力保障,实现油田生产本质安全。
目前,石油天然气行业设备管理模式的特点应该是:强调建立规范、实施规范和革新规范,以规范解决员工素质问题,以规范解决与传统企业文化冲突问题,以规范解决制度变革问题。对设备管理的前期管理规范化、维修管理(程序)规范化、维修模式规范化、管理规范化、备件管理规范化、运行管理规范化、组织结构规范化以及其它方面的规范化。
石油天然气行业应以全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体制为载体、以员工的行为全规范化为过程、以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生产和设备系统的维护、保养和维修体制。
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和设备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并结合国家有关设备管理的法律、法规,对企业设备管理活动中的信息进行收集、提取、加工、输出,从而为设备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的系统。它是利用计算机对设备管理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快速处理,不仅能使企业设备管理决策和控制及时,还使设备系统资源(人员、设备、物资、资金、技术方法)得到充分利用,并对牵涉面很广的设备工程的复杂任务及时作出评价,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其目标是通过计算机将设备管理的各种工作要素:设备管理的组织体系、设备资产管理、设备前期管理、设备运行与维护(设备运行和停机记录、缺陷故障事故管理、点检、保养、修理、变动、更新改造、报废)、设备管理、备件管理、特种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和维修人员的培训等纳入一个优化的管理体系中,建立设备整个寿命周期的、完整的基础档案和技术档案,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系统通过规范化设备基础信息和工作流程,保证企业设备系统、设备等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工作的高效性,实现对设备资产运行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延长设备的经济使用寿命。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对设备运行、技术状态、点检、状态检测、检验、检定、保养、维修、、事故故障、技术改造等进行全过程控制与管理。并结合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如状维修、可靠性维修等),开展设备工程系统技术分析,实现设备的更新改造及大修项目的工作计划、备品备件安排、人力资源安排、资金计划、相关分承包商以及项目的实施等工作的动态管理,为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大修决策提供技术、经济论证和分析,辅助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作者认为在石油天然气行业企业中推行以上设备管理模式是可行的,对解决目前石油天然气行业企业设备管理现存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本单位实行这种管理模式的企业已经取得了成效。结合自身的特点推行以上管理模式,形成了适合本企业的“质量保证”“机械完整性”的全员全过程的管理模式,保证设备运行水平的整体提高。
(2)随着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不断向国际化大企业发展,企业领导层加强了对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视,这也促使石油天然气行业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设备管理水平,逐步规范各项设备管理工作,提高设备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的素质。
(3)石油天然气行业不少企业加大了对设备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的培训力度,这也为以上管理模式在全员参与方面打下了基础。
(4)以上管理模式可以促使企业建立健全规范化的设备管理组织机构。
(5)通过计算机网络使设备管理的全过程管理进行更加规范、高效,同时能实现设备管理相关信息的快速查询,为设备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
结论
不同企业的设备技术状态、先进程度和使用工况不同,那么设备管理模式也应有不同,它必须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建立适合的设备管理模式。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设备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及新的先进管理方法的发展,如设备状态监测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等的兴起,设备管理的模式和适应性也应该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MSOA;标准化;信息系统
1 概述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且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中,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及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呢?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一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处理传递数据及工作,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各信息系统,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不仅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促使企业业务办事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迅速,而且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组合及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2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项目背景及概述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管理对象是文件和记录。文件是企业活动的依据,行为的准绳,是管理的基础。任何一个体系都是基于一系列可作为依据的文件和资料(如文件、表格、图纸等)来实现的,所以文件资料管理的好坏,对体系的有效运行尤为重要。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文件的编制、评审、批准、发放、使用、更改、再次批准、回收和作废等管理工作,存在管理效率低、易出差错、文件更改、评审工作量大,造成不愿进行文件变更、评审工作,使得文件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记录管理一直是体系管理中的重点,如何对记录的产生过程进行控制,提高管理效率,对记录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是记录管理中的难点。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目标是利用管理体系的方法和理念,对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文件、记录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解决企业管理中常常出现的该要的文件没有、该存的记录没存、有效文件和作废文件并存、文件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做事找不到依据等许多不良现象。最终实现企业文件、记录的有效控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减少差错,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3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功能架构
3.1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管理系统功能
3.1.1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是对企业内部管理性文件、技术性文件、程序文件、管理手册、记录格式等各类受控文件的起草、审批、发放、传阅、评审、变更、作废、查阅等的管理,它严格按照管理体系对文件管理规范要求开发,能提高90%的文件管理效率。
3.1.2 自动生成文件管理规定的各类文件清单,较人工管理更为准确、快捷。
3.1.3 对文件的审批、发放、变更、作废、评审等文件管理过程均有记录。
3.1.4 支持文件的变更管理与版本控制,可方便地查阅历史版本。
3.1.5 时效性文件的自动作废和文件评审的提醒。
3.1.6 外来文件的识别登记、合规性评价、符合性评审功能全面实现体系对外来文件的管理要求。
3.1.7 管理记录归档功能将游离在各个专业系统之外的所有电子版文档进行分类管理、版本控制,为企业文件的全面受控提供了实用的工具。
3.2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系统架构
3.2.1 MSOA采用B/S结构开发,基于浏览器运行,客户端免安装,目前支持IE7以上版本的浏览器,以及firefox、google chrome、safari等浏览器。
3.2.2 MSOA可运行于winxp、win7、win8 PC操作系统,也支持在iOS、andriod、win8系统的平板电脑上运行。其中体系文件管理、表单管理移动版还可在iOS、android系统的手机上运行。
3.2.3 MSOA采用自主研发的三层架构开发,具备数据校验功能,能很好的防止地址栏和SQL注入攻击。
3.2.4 采用大型关系数据库oracle作为数据服务器,科学的数据结构设计,优化的数据操作命令使得系统在大量并发操作的情况下,都能流畅地运行。
4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应用
4.1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应用的意义
4.1.1 企业建立管理体系后,文件管理流程大致经过文件的送审核、会审、批准、印刷、盖受控章、分发号等标识、填写发文登记、收文登记、受控文件清单或记录清单、转发、传阅等过程,表格填写工作量大,管理手续多,差错率高。
4.1.2 文件管理环节多、传递速度慢,文件往往制定好后要等待数周才能完全传阅至使用者手中执行,时效性差。
4.1.3 文件的修改、作废麻烦,造成文件主管部门不愿修改和作废文件,文件的适宜性得不到保证。
4.1.4 文件管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高。
4.2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深化应用
文件是整个企业活动的依据,企业行为的准绳,是企业管理的基础。MSOA以文件管理为基础,通过文件条款化,将各项制度直接应用于日常的检查、考核中,开发了制度符合性检查、经济责任制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地。
5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系统实施过程
5.1 项目启动:约一个月。
5.2 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包括需求调研、详细设计、二次开发,时间约为一个月。
5.3 系统实施:包括现场安装、培训、试用、功能改进,时间约为两个月。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控制
0 引言:
工程最重要的就是工程的质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在各地的建设项目正在紧张地开展当中,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只追求进度,忽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导致许多安全事故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下面就如何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进行讨论。
1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重点
为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应坚持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重点是在作业过程中对影响工程质量的重点对象、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加强管理。承包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应根据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要求,列出质量管理明细表,提交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在此基础上实施质量预控。
(1)施工前质量管理重点
一是人员队伍质量把关。严格审查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和作业人员上岗资格。坚决杜绝“无证上岗”和“以低代高”。二是材料机具质量把关。对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构件的质量(包括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审核、质检和验收,不合格的坚决不用,杜绝以次充优。严格检查施工机具的种类是否齐全,数量是否满足建设需要,是否在检定的有效期内,严禁过期失效的工具入场。三是技术方法把关。掌握和熟悉质量管理的技术依据。建立健全质量保证系统、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活动,完善其质量检验和计量技术及手段,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图纸会审。熟悉和了解所担负的工程特点、设计意图、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和应注意的问题。对承包单位提出的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和开工报告进行审查。开工之前必须向施工人员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技术交底,使其明确工程建设的重点、难点和技术要点。
(2)施工过程中管理重点
施工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工序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施工。及时审核变更设计及其修改的图纸。对施工作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加强工序交接检验和隐蔽工程验收。及时提交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管理图表,要建立质量信息反馈体,及时将检查和分析的结果用来指导或调整施工。
(3)施工后的质量管理重点
一是严查资料。审核竣工资料,包括施工的质量检验报告及技术性文件。二是严格验收。按照质量标准对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和整个工程进行竣工验收。三是严格质量保修。施工单位在规定的保修期内要切实履行保修责任,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
2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1)降低标准
不按设计要求施工,缩减工料,降低材质和检验标准,擅自变更设计等,致使工程质量降低或构造不合理,留下安全隐患。原因是费用较紧。中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小,而且一部分资金由地方筹资,费用比较紧张,致使施工设备、试验设备陈旧,且缺乏必要的、有力的检测手段,更多地依赖于经验与个人判断。
(2)管控不严
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包与“隐性转包”。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对分包是有严格管理的,不允许分包,更不允许“转包”。但实际上中小型水利工程主体工程的分包与“隐性转包”现象比大型工程普遍得多,但多数分包商未经严格资质审查。这使监理工程师的种种质量管理措施难以穿透层层错综复杂的领导关系,达到第一线工作面发挥作用。
(3)盲目赶工
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不少施工单位贪多求快,常常出现盲目抢工期赶进度的现象,导致对某些工序不够重视,敷衍了事,如基础压度不够,仓面清理不彻底;凿毛程度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少铺或漏铺砂浆;为图省事在混凝土水平施工缝面不设键槽,结果在灌浆或蓄水时,沿施工缝面出现漏浆或渗漏水等现象。
3加强质量管理的措施
(1)加强人员管理,严格责任追究
政府监管部门、施工、监理和建设单位都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所有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工程施工、监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工程建设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施工和监理单位在管理和使用人才过程中要注重对操作人员、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素质的考核。平常要开展常态性的技术业务培训,在施工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在岗再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升工程建设水平。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是谁,位置多高,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了之的弊端,使工程人员真正负起责来。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质控体系
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通过建立健全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工程施工各部门工作职责,并对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完善,保障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工作的到位。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各单位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重点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效果和管理水平。针对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或分部工程、单元工程,事先分析施工中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和隐患,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先控制,以防在施工中发生质量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分项质量控制,保障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严格水利建设管理规范,承包单位不得将主体工程分包;杜绝转包。对分包资质要严加审查,不允许多次分包。严格执行施工方案、设计变更报批制,禁止口头指示和“长官意志”。
(3)严格物料管理,严把材机质量
凡运到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进场前应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建筑材料报验单》,同时附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及技术说明书,由施工承包单位按规定要求的检验或试验报告,经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确认其质量合格后,方准进场。原材料存放条件的控制,尤其是受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比较大的诸如水泥、外加剂、防水材料、土工织物材料等,更应严格控制。对于某些当地材料及现场配制的制品,要求承包单位事先进行试验,达到要求方准施工。为了使施工机械设备性能良好和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监理工程师
应做好现场控制工作,包括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场检查、机械设备工作状态的检查、特殊设备安全运行的审核以及大型临时设备的检查等。
(4)严格技术管理,强化技术培训
技术管理包括技术责任制、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材料检验、技术档案、工程验收等制度。①技术责任制:要求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便于做好各自分工的技术工作。②施工日记: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负责人必须认真做好施工日记,把施工中每天每项工作情况、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与结果详细记录、完好保存,作为竣工验收和质量评定的依据。③图纸会审:做好此项工作,对于减少施工中的差错、保证和提前完成施工任务、确保施工质量至关重要,一旦发现问题,就可及时纠正,并详细记录、存入技术档案,达到消除差错的目的;④技术交底:使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地了解所负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施工难点、技术要点、应急处置重点等,做到心中有数。⑤技术复核: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有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偏差,纠正错误,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⑥材料检验:施工工地所用的各类材料,如钢材、水泥、粗沙、石子等都应
抽样检查,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以确保施工质量。⑦技术档案:为了系统地积累施工经验、资料的需要,应从工程一开始就建立技术档案,随工程进度及时汇集整理有关资料,直到工程结束,所有资料必须保存原始记录,如实反映情况,并有技术负责人的正式审定意见,不可擅自修改、增补。⑧工程验收:在每一个工程的各部位单项,尤其是隐蔽工程,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或部位的施工,同时,也为竣工验收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
4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要做到加强人员管理,严格责任追究,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质控体系,严格物料管理,严把材机质量,严格技术管理,强化技术培训。只有严格把握好工程质量,才能在以后投入使用后安全顺利地运作,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