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传统的教育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的教育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传统;中国;德国;职业教育观念;比较

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与看法。①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②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晶,文化传统会植根于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使人们的思维结构与逻辑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甚至封闭,这种稳定与封闭性影响着人们对教育观念的理解与选择,人们在对职业教育观念的进行选择时必然也受到该国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因此,考虑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教育观念,必须考虑其所依据的文化传统,反之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念。中德两国文化传统的差异性造成了两国不同的职业教育观念,受不同的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两国的职业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观念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劳动和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其所提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内容都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在我国古代,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儒家教育占据着封建社会统治地位,而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农家和墨家却受到人们的轻视。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就有“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与读书相连的的士排在第一位,表明在古代读书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地位胜于与职业教育相连的农工商阶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封建社会,一个普通人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唯有通过读书、做官,而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更是进一步将这条道路固定下来。《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讲到了许多为学、为人、为政的道理,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受到儒家的轻视。比如,“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每天应该考虑的是能不能学到“道”,而不是通过劳动去获取食物;孔子的弟子樊迟去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而受到冷遇,却被孔子认为是“小人”应该去做的事情。

2.“学而优则仕”教育目标对人才观的影响。受中国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封建知识分子大都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更是提出了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的人才培养路线,可称之为“学而优则仕”。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社会分工有高低贵贱的不同,而体力劳动的人,要受到脑力劳动的人的统指。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所要培养的应该是治国安邦的君子,而不是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方面具备一技之长的人。这种片面的培养目标不利于以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发展。

3.重伦理轻技艺的学习内容。儒家教育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伦理道德,而忽视劳动和生产技术的培养。孔子继承了西周贵族的“六艺”教学内容,虽然对科目有些调整和充实,但仍然是以伦理道德的培养为主,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子与小人职责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劳动。所以他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科举制度的建立之初是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到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埋首故纸堆”的学习内容也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知识分子严重批判。这种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以实践和劳动为主的职业教育相悖,导致职业教育长期受到忽视。

4.“克己复礼”对个性自由的压制。儒家所提倡的“礼”的思想长期占据着封建社会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观念。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们的行为方式要符合一定的礼数:孟子说“养心莫过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修养身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朱熹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观念,认为要想获得一定的道理,就要去除人内心的本能欲望。这种对自由的压制,不利于个人兴趣的培养。“学而优则仕”教育思想的提出,把学生固定在“读书—做官”这一既定的人生道路上。读书是正道,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而技艺的学习则是“雕虫小技”。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学生不得不遵循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

二、德国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观念

同以儒家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文化传统相比,德国的文化传统更加多元。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浓厚的、对个性自由的尊重、对劳动的热爱和务实的人才观上。多元的文化传统影响了德国的教育观念,并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1.德国宗教文化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德国是一个宗教文化十分深厚的国家,宗教思想影响了人们对待职业和工作的态度。西方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任何职业不论是教师、工匠还是农民,都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上帝服务的,人们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在履行宗教义务,就是表达对上帝的服从和尊重。在这种“天职观”的影响下,德国人民热爱劳动、尊重职业,工人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职业。且在工作中他们能够享受到乐趣,精益求精,不断地提高生产的效率。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与劳动和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2.实用主义造就务实的人才观。实用主义是德国文化传统中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用主义是从希腊词“行动”派生出来的,从哲学上看是一种行为主义,即注重实践活动与行为效益。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1708年C•泽姆勒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实科中学“数学和机械实科中学”,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以实科教学为主的学校纷纷建立,并受到人们的欢迎。正是由于德国人民务实的人才观,使他们并不盲目追求学术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人才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德国文化传统历来就重视技艺的学习。德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技艺学习的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西罗马时代。从西罗马时代到欧洲中世纪的结束,是著名的动乱时代,战争是这个时代的主流,骑士则在这个主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骑士文化也在这个时期产生了重要影响。战争的不断进行,扩大了人们对武器、工具、日用品的需求,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各种手工作坊应用而生。国家对各类作坊的建立,以及从学徒的培养到师傅的称号册封也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行会”,由行会来负责作坊的建立、学徒的培养、师傅称号册封。而行会组织本身的职业性和技术性,以及他们产品质量的要求,对敬业乐业、技术秘密的保护鼓励了人们对技术的传授和学习,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4.人文主义思想强调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人文性是德国文化传统的又一个重要组成。人文性反对宗教主义对人性的束缚,提倡人的价值,尊重自由和理性。反映在教育观念上就是注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同中国“整齐划一”的教育相比,德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精神。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是接受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他认为“世人厌倦就是教学的最大罪恶”、“只要培养了兴趣,一个人即使走出了学校,兴趣会伴随他一生,使他终身受益。”③人文性对个人兴趣和自由的强调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接受的教育,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就。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不但没有受到排挤,相反却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观念的反思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职业教育却成为德国振兴的秘密武器,在我国却长期受到人们轻视。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步履维艰的关键是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使人们对职业教育长期缺乏正确的认识。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为其他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一种出色的典范,但是每一种教育模式的成功都是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要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不能盲目的照搬德国的经验模式。此外,教育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努力。

1.走出长久以来文化传统观的误区,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正确认识。首先,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有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普通教育的附属品,更不是高考失败者的选择。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且长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其次,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式: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待遇优厚的高级技工无人问津。优秀的技术工人是国家的紧缺资源,而当前“技工荒”的现象也只能由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的优秀人才来弥补。

2.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注重劳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父母应该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子女的兴趣,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注重子女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校应该开设一些与实践有关的课程,并组织一些与动手能力有关的实践活动,引进多方面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从各方面综合考虑;第三,对于已经步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充分利用在职业院校短短几年的学习时光,掌握自己未来就业的各种技能。

3.职业院校自身的调整与改革,增强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职业院校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在大学不断扩招的今天,要能够坚定培养目标,发展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而不是盲目地升本和转型;其次要注重办学质量的提高,吸收国外职业院校优秀的办学经验,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提高人才的质量;最后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心理品质。在对学生个性进行关怀的基础上,加大学生吃苦耐劳和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可度。因此,转变人们对职业院校的偏见,需要职业院校通过自身的努力。

4.国家应该做好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首先,对职业院校学生可以采取优惠政策,提高补贴标准,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职业院校,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使他们能够专心学习;其次,提高职业教育从业者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职业教育,并表彰从事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形成良性的社会循环;第三,多举办技能类的比赛,在全社会形成一股爱动脑、勤动手、热爱发明和创造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余婉娜,饶异伦.文化传统下的中美职业教育观念比较[J].中等职业教育,2006.20.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戴娇娇,于辉.儒家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负面影响[J].商品与质量,2010,10.

[4]顾明远,黎忠义.世界教育大系德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5]施德军.论马丁路德对德国人的工作观和职业观的影响[J].湘潭大学学报,2005,5.

[6]张英杰,徐涵.从文化视角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发达的原因[J].职教论坛,2007,8.

传统的教育观念范文第2篇

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与看法。①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②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晶,文化传统会植根于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使人们的思维结构与逻辑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甚至封闭,这种稳定与封闭性影响着人们对教育观念的理解与选择,人们在对职业教育观念的进行选择时必然也受到该国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因此,考虑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教育观念,必须考虑其所依据的文化传统,反之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念。中德两国文化传统的差异性造成了两国不同的职业教育观念,受不同的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两国的职业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观念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劳动和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其所提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育内容都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1. 中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在我国古代,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儒家教育占据着封建社会统治地位,而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农家和墨家却受到人们的轻视。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就有“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与读书相连的的士排在第一位,表明在古代读书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地位胜于与职业教育相连的农工商阶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封建社会,一个普通人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唯有通过读书、做官,而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更是进一步将这条道路固定下来。《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讲到了许多为学、为人、为政的道理,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受到儒家的轻视。比如,“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每天应该考虑的是能不能学到“道”,而不是通过劳动去获取食物;孔子的弟子樊迟去向孔子请教稼、圃之事而受到冷遇,却被孔子认为是“小人”应该去做的事情。

2.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标对人才观的影响。受中国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封建知识分子大都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更是提出了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的人才培养路线,可称之为“学而优则仕”。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社会分工有高低贵贱的不同,而体力劳动的人,要受到脑力劳动的人的统指。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所要培养的应该是治国安邦的君子,而不是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方面具备一技之长的人。这种片面的培养目标不利于以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发展。

3. 重伦理轻技艺的学习内容。儒家教育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伦理道德,而忽视劳动和生产技术的培养。孔子继承了西周贵族的“六艺”教学内容,虽然对科目有些调整和充实,但仍然是以伦理道德的培养为主,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子与小人职责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劳动。所以他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科举制度的建立之初是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到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埋首故纸堆”的学习内容也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知识分子严重批判。这种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以实践和劳动为主的职业教育相悖,导致职业教育长期受到忽视。

4. “克己复礼”对个性自由的压制。儒家所提倡的“礼”的思想长期占据着封建社会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也深深影响着教育观念。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们的行为方式要符合一定的礼数:孟子说“养心莫过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修养身心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朱熹更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观念,认为要想获得一定的道理,就要去除人内心的本能欲望。这种对自由的压制,不利于个人兴趣的培养。“学而优则仕”教育思想的提出,把学生固定在“读书―做官”这一既定的人生道路上。读书是正道,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而技艺的学习则是“雕虫小技”。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学生不得不遵循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

二、德国文化传统与职业教育观念

同以儒家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文化传统相比,德国的文化传统更加多元。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浓厚的宗教信仰、对个性自由的尊重、对劳动的热爱和务实的人才观上。多元的文化传统影响了德国的教育观念,并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1. 德国宗教文化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德国是一个宗教文化十分深厚的国家,宗教思想影响了人们对待职业和工作的态度。西方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任何职业不论是教师、工匠还是农民,都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上帝服务的,人们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在履行宗教义务,就是表达对上帝的服从和尊重。在这种“天职观”的影响下,德国人民热爱劳动、尊重职业,工人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职业。且在工作中他们能够享受到乐趣,精益求精,不断地提高生产的效率。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与劳动和工作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2. 实用主义造就务实的人才观。实用主义是德国文化传统中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用主义是从希腊词“行动”派生出来的,从哲学上看是一种行为主义,即注重实践活动与行为效益。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培养应用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受到人们的重视。1708年C?泽姆勒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实科中学“数学和机械实科中学”,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以实科教学为主的学校纷纷建立,并受到人们的欢迎。正是由于德国人民务实的人才观,使他们并不盲目追求学术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人才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德国文化传统历来就重视技艺的学习。德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技艺学习的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西罗马时代。从西罗马时代到欧洲中世纪的结束,是著名的动乱时代,战争是这个时代的主流,骑士则在这个主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骑士文化也在这个时期产生了重要影响。战争的不断进行,扩大了人们对武器、工具、日用品的需求,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各种手工作坊应用而生。国家对各类作坊的建立,以及从学徒的培养到师傅的称号册封也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行会”,由行会来负责作坊的建立、学徒的培养、师傅称号册封。而行会组织本身的职业性和技术性,以及他们产品质量的要求,对敬业乐业、技术秘密的保护鼓励了人们对技术的传授和学习,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4. 人文主义思想强调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人文性是德国文化传统的又一个重要组成。人文性反对宗教主义对人性的束缚,提倡人的价值,尊重自由和理性。反映在教育观念上就是注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全面发展。同中国“整齐划一”的教育相比,德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精神。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是接受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他认为“世人厌倦就是教学的最大罪恶”、“只要培养了兴趣,一个人即使走出了学校,兴趣会伴随他一生,使他终身受益。”③人文性对个人兴趣和自由的强调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接受的教育,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在学术方面取得成就。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不但没有受到排挤,相反却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观念的反思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职业教育却成为德国振兴的秘密武器,在我国却长期受到人们轻视。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步履维艰的关键是长久以来的文化传统使人们对职业教育长期缺乏正确的认识。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为其他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一种出色的典范,但是每一种教育模式的成功都是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要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不能盲目的照搬德国的经验模式。此外,教育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努力。

1. 走出长久以来文化传统观的误区,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正确认识。首先,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有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普通教育的附属品,更不是高考失败者的选择。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且长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其次,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式: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待遇优厚的高级技工无人问津。优秀的技术工人是国家的紧缺资源,而当前“技工荒”的现象也只能由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的优秀人才来弥补。

2. 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注重劳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父母应该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子女的兴趣,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注重子女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校应该开设一些与实践有关的课程,并组织一些与动手能力有关的实践活动,引进多方面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从各方面综合考虑;第三,对于已经步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充分利用在职业院校短短几年的学习时光,掌握自己未来就业的各种技能。

3. 职业院校自身的调整与改革,增强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职业院校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在大学不断扩招的今天,要能够坚定培养目标,发展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而不是盲目地升本和转型;其次要注重办学质量的提高,吸收国外职业院校优秀的办学经验,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提高人才的质量;最后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心理品质。在对学生个性进行关怀的基础上,加大学生吃苦耐劳和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可度。因此,转变人们对职业院校的偏见,需要职业院校通过自身的努力。

4. 国家应该做好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首先,对职业院校学生可以采取优惠政策,提高补贴标准,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职业院校,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使他们能够专心学习;其次,提高职业教育从业者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职业教育,并表彰从事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形成良性的社会循环;第三,多举办技能类的比赛,在全社会形成一股爱动脑、勤动手、热爱发明和创造的社会风气。

注释:

①赵功,王瑜.中国文化传统对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影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传统的教育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研究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12

物理课是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主要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所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研究。

一、转变观念,推进物理教学的素质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勇于探索,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走创新教育之路,所谓创新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在中学物理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要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引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和擅长发现问题,分析新事物新方法、掌握事物蕴含的一般规律。物理课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物理教师。教师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还可能把学生萌动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束缚着教师和学生,所以首先必须转变师生的观念。要从传统的“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转变;由单纯的教授知识的教育向培养学生会学习的教育观念转变;重学生主体参与,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所以只有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才能全面推进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改变课堂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在物理教学中,不是要学生学会,而是要会学,也就是,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学习方法,即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新的教学法应是灵活多变的愉快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转变,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三、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除了完成必须的课堂教学之外,利用减负和充裕的时间,组织物理学科行动队走向社会,帮助学生了解社区居民的需要,使他们的行动与公众的实际需要密切的结合起来,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开展“我学知识为人民”的活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陶冶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情操,提高社会公德意识,使他们在中学时代就能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承担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物理是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重要学科。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场景,才会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才会有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鼓励学生根据一定需要,依据一定发展规律,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设想。引导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道路,引导学生会设定虚拟条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提出新方法,设想虚拟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通过这种活动,不仅可满足学生强烈的科学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同时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动手能力

物理实验室是学生学习最有效和收获最丰的场所。培养物理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方法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设计能力、分析和实验能力。因此,要千方百计加强实验教学,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组织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具,配合实验,教师讲课与学生实验同步。

传统的教育观念范文第4篇

突破思维定势之一:改革教育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就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因此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的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方向,没有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归宿,失去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的。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相信它不仅能解释过去,而且能够支配未来。对于知识性质的这种理解决定了传统的教育把掌握知识作为本身教学的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并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的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教学就被教材控制、支配。这样,课程与教学走向对立,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只是满足于完成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不可能得到重视。

二十世纪以后,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知识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更新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不断刷新。知识增长和变化的加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是知识系统,更是不断更新的过程;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究的精神;科学在本质上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更新真理。虽然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离不开具体的科学知识的掌握,但认识到科学的这种本质特征显然比掌握具体的科学知识更重要。根据这样的知识观、科学观,知识的学习就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情景,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客,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其应变素质、创造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突破思维定势之二:改善师生关系

如何理解师生关系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的。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权威。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以平等的水平交流意见,甚至不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不要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甚至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现代师生关系强调的首先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是正常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即:第一,教师和学生在法律上是平等,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第二,他们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由于学生尚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阶段,所以教师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还有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特别是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精神的发展。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

突破思维定势之三:重建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教学评价标准,脱离应试教育的束缚

传统的教育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育技术 创新 教学模式

    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依靠教育技术创新,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只有实现教育技术创新才能加快素质教育变革,真正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才能形成满足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资源。

    1 素质教育必须以转变教育观念和体制为先导

    教育改革是教育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和深层次的,是其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地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这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具有一定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样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如果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2 素质教育要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中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能力。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以学为中心”的糅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3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

    新的教育模式重视培养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培养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应用的摸索,提高接受和理解能力。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步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3.1 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传统的教育观念范文第6篇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蛮为先导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l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1.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2.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4.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以上只是简单地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才能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还应由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创造性地探索与开发。

传统的教育观念范文第7篇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蛮为先导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l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1.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2.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4.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以上只是简单地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才能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还应由各地区、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创造性地探索与开发。

传统的教育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素质教育;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加大了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力度,国家的教育政策更是明确提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板块中的重中之重,能为幼儿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因此,幼儿园的教育需要科学地开展。现如今的社会十分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大了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育力度,作为人才培育的奠基点,幼儿教育担负着相当关键的责任。在素质教育的催化下,整个教育领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革,教育观念完全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以求切实地促进幼儿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幼儿阶段的教学却因为素质教育推行力度不强,当前依旧处于较低的水平。为了切实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必须从幼儿教育观念入手,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要与幼儿加强交流协作,创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做到充分尊重幼儿的课堂主体性,进而实质性地优化幼儿教育。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推行

幼儿的创新和想象力都是素质教育着重培养的内容之一,但是,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知识性内容的教育往往覆盖了其他内容。每节课堂的开展都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幼儿只能在这样的状况下盲目地接受着教育,虽然认知水平和知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但同时,也扼杀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落实。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因此,很多时候会主动为孩子报许多兴趣班。孩子们在接受幼儿园教学的同时,还要去兴趣班上课,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自己兴趣的发展。并且幼儿从小就要面对学习负担,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这些都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需要教师优先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改变,切实把幼儿放在教学开展的首要位置,并通过教学过程深切地挖掘幼儿的潜力,全面优化孩子们的学习思想。同时,在传统的课堂上,幼儿教师对孩子们有着太多的管束,这种现象也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教师应当彻底地转变这种观念,减少对孩子们的约束,并积极采用一些灵活的措施帮助幼儿获得释放天性和展现个性的机会。此外,幼儿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当转变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每个幼儿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天性,他们都是幼儿教育的主体,不应该对其进行约束,而应该采取积极的引导策略,帮助其更加健康地成长。

二、营造教学氛围,创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始终处于核心的领导地位,对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讲学,幼儿只能接受和认可,而他们内心的思想本来很积极、很踊跃,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都没到了内心深处,不会表达出来。传统的教学氛围消极,孩子们没有一点儿学习的动力,他们更加渴望的是玩乐,但是由于教学模式的担子,他们只能沉浸在这样一个课堂上。为了实现高质量的以幼儿为本的教学,幼儿教师应该逐步地改变这种教学氛围,并真诚入微地对待班级每一个幼儿,关注他们的成长发展,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积极鼓励幼儿对内心想法进行描述,进而创建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逐步加强与幼儿的交流,把他们真正当成教学的核心,依据他们的学习兴趣去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应该充分发挥互动交流的作用,使得幼儿对自己的印象加深,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开展最有效的幼儿教育。

三、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儿学习水平

当前社会,幼儿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情境教学、唱游教学、互动交流教学。为了切实迎合“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念,可以将这些方法一一对应地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比如,对于幼儿的美术教育,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带领幼儿去体会一下自然环境的美,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对于幼儿的音乐教学,教师可以采取唱游教学,以游戏为基础,进行音乐的衔接,使得每一个幼儿获得深层次的音乐感知;对于幼儿的常识教学,教师则可以采用互动交流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积极地与幼儿进行交流沟通,实质性地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切实地做到以幼儿为本,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和拓展,进而引领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和拓宽下,幼儿教育必须做到以幼何主,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转变教学观念,营造科学积极的学习氛围,并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型的运用和创新,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行为。

参考文献: